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查歷史上的紀日

如何查歷史上的紀日

發布時間:2022-11-28 22:03:20

1. 萬年歷如何查歷史上的日子

目前的萬年歷,一般的版本是1920——2060年,可以查閱140年間的公歷,農歷.四柱.星期幾,還可以查閱某一年月的二十四節氣,可以查閱年月日相對應的天乾地支。
例如: 公歷 : 1990年 6月 21日
農歷 : 一九九零年 五月 廿九
干支 : 庚午 壬午 丁巳
星期四
今日夏至

2. 干支紀日的日干支推算表

日干支公式: 日干支=年數+月數+日期(和大於60,則減60;1月、2月各天用上一年數)

1月和2月的年數要歸上一年,年數要用上一年的年數,可以看作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例如求2015年1月30日干支,未到3月,年數要看2014年,2014年數=7,不能用2015年數,月數不變。

(2)如何查歷史上的紀日擴展閱讀:

干支紀日從商朝便已開始,但其順序到春秋時代有無間斷或錯亂過,尚待考證。截止2013年6月已確切知道: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從未間斷和錯亂過。

1912年民國元年採用公元紀年後,漢族民間仍沿用干支紀日法,百年來也未錯亂。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對於我國歷史學,尤其是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考證和研究,都是極為重要的記時標志,是中國一份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3. 干支紀日是怎樣計算的

干支紀日與干支紀年的方法一樣,每天用一對於支來表示,六十日為一周,循環記錄。

干支紀日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發掘的殷代甲骨片上發現了完整的干支表,例如,甲骨文中有一條關於日食的記載,稱:「癸酉貞日夕又(有)食佳若」,意思是癸酉日這天傍晚有日食。有人猜想這或許就是當時人們所使用的一種「日歷」。

據考證,比較確切地知道,我國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使用於支連續紀日一直到清代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止),在這2600餘年的漫長歲月中,既沒有間斷又沒有發生錯亂,這是世界上現今知道的最長的紀日史料。這一史料對於歷史學,尤其是對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考證和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資料,因而我國保存下來的干支紀日資料,不僅是我國,同時也是世界上一份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4. 速查干支紀日法

是指陽歷。

5. 古代用天乾地支紀月、日、時的方法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農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包括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天乾地支紀年在到東漢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以政府命名的形式頒行全國,一直延續到現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乾地支還有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天乾和地支排列起來,共有60個組合,叫做「六十甲子"。我國人民舊時便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5)如何查歷史上的紀日擴展閱讀

天乾地支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簡稱為「干支」,天干共有十個字數,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個字數,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知識告訴人們,天乾地支與陰陽五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十天干與十二地支都有一個陰陽性質的分類,和有一個五行性質的分類,具體的分類劃分為:

天干分陰陽:甲、丙、戊、庚、壬屬於陽干,屬於陽,說明它們都有增長、旺盛、強壯的陽性質;

乙、丁、己、辛、癸屬於陰干,屬於陰,說明它們都有消減、衰落、萎縮的陰性質。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屬於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同屬於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同屬於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辛同屬於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同屬於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6. 在線萬年歷查詢日干支,萬年歷農歷查詢對照表

在線萬年歷查詢日干支

干支紀日

干支紀日法是漢族使用天乾地支記錄日序的,是農歷的一部份,也是歷代歷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干支紀年法一樣,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六十天為一周,循環記錄。與干支紀年”「五行不同,干支紀日是」地道「五行!

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 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由於公歷與干支紀法的體系和周期完全不同,因此它們之間的換算問題比較復雜。尤其是求解公歷任一日的日干支是十分困難的,需要看推算和背公式,個人覺得還是查詢萬年歷解決吧。

干支紀時

干支紀時,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乾地支按照既定方式標記時間的紀時。是干支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定方式為把1天分為12個時辰,從晚上23點正開始,從甲子這個干支開始標注之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之後每兩個小時接著順序標注,60組干支不斷循環往復。


天乾地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小結

中國傳統歷的干支紀時制度叫做干支歷(甲子歷或節氣歷),就是用這「六十花甲子」來依次、循環地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辰。這里的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一天分為十二時辰。

在干支紀時制中,紀年和紀月是基本的。在古代只要已知當年和當日的干支,是可推定當年各月干支或當年各日時辰的干支。而在當代,由於計算機、互聯 、雲技術的廣泛應用,歷法的計算和普及已經不成問題。

干支紀時制是中國傳統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60」這個純粹的數為周期循環紀時,這個制度既不受天文水平提高、歷法改進的影響,又不因朝代而中斷,不因而混亂。中國歷史很長,不同時期不同王朝的歷法(包括皇朝年號紀年法)變化紛紜,但干支循環卻始終不斷,各地一致。據考證,2700多年以來,大約100萬個日子,干支紀日無一天中斷。

每人出生的年、月、日、時辰,共需四個干支(共八個字)來表達。這八個字就是一個人的生辰八字。

好了,可以自己找到生辰八字了。

以上就是與在線萬年歷查詢日干支相關內容,是關於萬年歷的分享。看完萬年歷農歷查詢對照表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7. 古代黃歷怎樣查年月日,萬年歷查詢日干支

古代黃歷怎樣查年月日

在很多人眼裡古代歷法和天文學一樣,高深莫測。所以,看見古代歷法就是一臉懵。尤其是我們在讀歷史古籍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天文歷法,比如《書·高祖本紀》:「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晝見。甲寅,太白晝見。八月丙辰,請和。丁巳,太白晝見。壬戌,吐谷渾請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文中的「辛亥」是干支,如果不懂歷法我相信你不知道干支代表是意思是什麼,為了弄懂一起來學習一下。

古代教育

古代的年,一個「春秋」就是一年!

在古代每一次改朝換代就會出現「受天命,改正朔。」正,指的是一年之首。朔,指的是一月 之首。「正朔」代指歷法。所以,古代的歷法,也是不斷的更改,經過數次才定型。

在古代「年」和「歲」是同義,因此在古代「歲」就是「年」的意思。古人常以播種到收成這一個過程,稱之為一年。所以《說文》當中就有:「年,熟谷也。」按稻子成熟的周期來算,就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現在稱之為「陽歷」,還有一種以「朔」為單位,叫「陰歷」。其實古代的歷法,既不歷也不是單純的陽歷,而陽合一。

在古代,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各30天,6個小月各29天,全年也就354天。按照現在的平年來說,少了11天,相隔3年就要少一個月,所以古代三年一閏月,使平均的年份等於一個太陽年(365)。其實,三年一潤也不正確,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如果,5年閏兩次,其實又多了,後來規定19年共閏7個月。總之,古代的計算年月,需要專業的天官去計算,一般人還真的難以弄懂。所以,我們只要知道平年是365天,閏年366 天,每4年一潤就可以了。

在商朝和西周,一年分為春秋兩個時節,就是種莊稼時所說的春天播種,秋天收獲,以表示一年四季。所以,如果「春秋」出現在這兩個朝代之前出現,就指的是一年四季。在《莊子·》中有:「蟪蛄(huìgū)不知春秋 。」文中的「蟪蛄」指的是「蟬」,「春秋」指的是一年,翻譯過來就是,蟬的生命短促不知道一年有四季。

孔子編的《春秋》意思是指「春天」到「冬天」一年中發生的事情,並非只記錄春天和秋天。因為春秋時期,用「春秋」兩個時節表示一年,所以《左傳》當中常以「春」開頭紀年。比如《左傳·隱公元年》開篇就記載:「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文中採用的是帝王紀年法,有年、季節、月,一般沒有精確到某一日。

計時日晷

古代月和季節,很多雅稱!

古代一年分為四季,這個不用說,都知道。不過在四季節裡面又分為,12個月。古代的夏歷將12月分為「孟春(1月)、仲春(2月)、季春(三月),孟夏(4月)、仲夏(5月)、季夏(6月),孟秋(7月)、仲秋(8月) 、季秋(9月),孟冬(10月)、仲冬(11月)、季冬(12月)。」其實裡面的「孟、仲、季」和古代兄弟排行次序差不多,「孟」指老大,「仲」指,「季」指老三。

陸游的詩《箕卜》中有:「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 。詩中的「孟春」就是一月,按照古代習俗迎紫姑(廁神)。所以,在古文當中,如果出現仲春就是2月份,季春就是3月份。如果,你不懂古代的歷法和稱謂,估計一時難搞懂。

在古代「春季」的雅稱有「發生或青陽」,「夏季」的雅稱有「朱明或長嬴」,「秋季」的雅稱有「金素或白商」,「冬季」的雅稱有「玄英」。知道這些雅稱對我們閱讀古文,還是很有幫助。

24節氣

古代季節中的24節氣,掌握農事耕作必知!

古代在長期的耕種掌握了四季的變化,然後又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可以用來紀月。二十四節氣是怎麼算的呢?通俗的說,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又分為二個節氣,一共二十四節氣。這些節氣都固定的,比如春季有三個月,正月(立春、雨水,各十五天);二月(驚蟄、春分各十五天);三月(清明、穀雨各十五天)。

精細一點的說法,立春就是春天的之一天,15天2時5刻過後,就是雨水意思是雨水很多。再過15天2時5刻,就是驚蟄(古稱「啟蟄」為避漢景帝劉啟的諱,改名「驚蟄」)等等。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立夏(夏天來臨)、立秋(秋天來臨)、立冬(冬天來臨)。

掌握了二十四節氣,在農村種地就不用發愁了,春天該種什麼,秋天種什麼,農民伯伯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由於現在的年輕人很少種地,所以不知道24節氣,到底有什麼作用。

古代的紀年,看古籍必備!

我國古代的紀年方式大概有三種,分為帝王紀年、歲星紀年和干支紀年。在古籍當中,一般採用帝王紀年和干支紀年。

我國最早的帝王紀年,從「國人」這一年開始的。時間是公元前841年,周厲王因為昏庸無道被國人趕出了首都鎬京,周公(周定公)與召公(召穆公)共同攝政,這一年稱之為「元年」。

此後,就是2年、3年、4年到了14年,周厲王駕崩。如果,要換算稱公元紀年,就用元年減去周厲王的在位年限(841-14=827),那麼周厲王去世那一年就是公元前827年。周厲王去世這一年,他的兒子周宣王即位,即周宣王元年。而周宣王即位46年駕崩,(827-46=781)那麼周宣王駕崩的年份是公元前781年,這一年周幽王即位,即周幽王元年。這種算話,我相信大家已經秒懂了。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創立年號以後,在史書當中就開始用年號紀年。比如漢武帝始創的之一個年號為「建元」,史書裡面就開始採用建元元年、建元二年、建元三年依次。「建元」年號,使用了六年,改為「建光」,又開始採用新年號重新紀年。

60甲子

干支紀年起源於西漢,東漢開始通行!

「天干」分為10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分為12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天干」配「地支」組合為60個單位,稱之為「六十個甲子」。

「六十甲子」又稱「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紀年為60年一個周期,紀月為5年一個周期,紀日為60天一個周期,紀時為5天一個周期。

60個甲子是如何組合的呢?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後面再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干支」。此外,「干支」的組合是天乾的單數,配地支的單數。天乾的雙數,配地支的雙數。其實,搭配非常的簡單,仔細看看就懂了。

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那麼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然後以此類推直到60個甲子循環完畢,又開始從甲子開始紀年,所以「六十甲子周而復始」。如果說1984年是甲子年,60年後又是一個甲子,那麼就是1984+60=2044。也就是說,2044年是甲子年,2045年是乙丑年。無論向前推算,還是向後推算,用干支都可以算出是哪一年。比如現在是2022 年(己亥年),那麼60年後(2079年)又是一個己亥年。

古代紀月以5年為一個周期,5年即60個月,紀日以60天一個周期。比如「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晝見。甲寅,太白晝見。八月丙 辰,請和。丁巳,太白晝見。壬戌,吐谷渾請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唐高祖李淵武德九年(公元626)七月二十五日,白天出現太白星。二十八日,白天出現太白星。八月初一,求和。初二,白天出現太白星。初七,吐谷渾求和。初九,皇太子李世民登基。

干支紀月,用干支搭配地支,比較好換算。但是,紀日就不好換算成現在的日期。必須藉助黃歷,單憑口頭計算,我看很少人能算得出。所以,這里就不說詳細了。

古代時辰

古代的紀時

古代測定時間採用的是「日晷」,在皇宮當中,有專門的記錄時間。古代計時的時候採用的「十二地支」又叫「十二時辰」分別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代表兩小時,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卯時(5點至7點)、辰時(7點至9點)、已時(9點至11點)、午時(11點至)、未時(至15點)、申時 (15點至17點)、酉時 (17點至19點)、戌時(19點至21點)、亥時(21點至23點)。

此外,每個時辰代表兩小時外,他們還有相對應的動物,稱之為「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一日有十二辰(一時辰合現代2小時),一時辰有八刻(一刻合現代15分鍾),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合現代5分鍾),一盞茶有兩炷香(一炷香合現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現代30秒),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合現代5秒),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合現代0.5秒)。

古代能掌握具體時辰的一般只有皇宮和貴族家庭,普通老百姓白天靠太陽,晚上雞鳴來判斷時間。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往往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二十四節氣,其實都是勞動總結出來的,可見古人的智慧令人欽佩。

以上就是與古代黃歷怎樣查年月日相關內容,是關於干支紀日的分享。看完萬年歷查詢日干支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8. 怎麼來推算古代公元紀年和歷史皇帝年號紀年

帝號紀年法:帝號指古代帝王或諸侯的謚號。我國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魯國史書《春秋》記錄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衰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諸侯的謚號。這種紀年的方法就是帝號紀年。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

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號為「令和」。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韓國、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鮮使用的主體紀年也常被誤認為是年號。

(8)如何查歷史上的紀日擴展閱讀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制。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

9. 歷史干支紀年法是怎麼計算的

干 支 紀 年 法

一.十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1.乾和支的含義: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
干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干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干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二.查看不同時間段的萬年歷。如:1516—2060年的萬年歷,記著五百年的干支, 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據「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號干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911-13=1898」故《戊戌變法》是1898年。
應用公元年進行計算。應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數小於60,再用余數減去3(干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數為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號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結合實際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表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戊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四、由公元推干支
為了便於運算和使檢索更加直觀,借用六十干支表並按順序加以編號成表一如下:

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甲戌10 乙亥11 丙子12 丁丑13 戊寅14 己卯15 庚辰16 辛巳17 壬午18 癸未19

甲申20 乙酉21 丙戌22 丁亥23 戊子24 己丑25 庚寅26 辛卯27 壬辰28 癸巳29

甲午30 乙未31 丙申32 丁酉33 戊戌34 己亥35 庚子36 辛丑37 壬寅38 癸卯39

甲辰40 乙巳41 丙午42 丁未43 戊申44 己酉45 庚戌46 辛亥47 壬子48 癸丑49

甲寅50 乙卯51 丙辰52 丁巳53 戊午54 己未55 庚申56 辛酉57 壬戌58 癸亥59

該表於公元前後的推算均適用,具體的方法如下:

1,求公元後某年(設為Y)的干支。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數,然後再減去4,最後根據所得結果查表一中相應序數所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餘數為51,減4後得47,查表一47對應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為辛亥年。由於干支紀年60年一循環,當Y÷60的余數小於4時,需借干支紀年的一個周期60之數,例如1981年除以60餘數為1,直接減4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4等於57,查表一便知1981年為辛酉年。余可類推。

2,求公元前某年(設為X)的干支。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餘數,再用57減去所得余數,根據所得結果再查表一中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數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對應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對應的干支應為庚辰。同樣由於干支紀年的循環周期為60年,當余數大於57時,也需再借60。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餘59,用57減59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59等於58,查表一知該年對應的干支為壬戌。其餘可以類推。

上述方法簡便易行,只要記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紙筆,直接由心算推出結果。

10. 干支紀日法是怎麼紀日的

古代漢族人民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 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干支紀日法是漢族民間使用天乾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一部份,也是歷代歷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它與干支紀年法一樣,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六十天為一周,循環記錄。與干支紀年"天道「五行不同,干支紀日是」地道「五行!

(10)如何查歷史上的紀日擴展閱讀:

由於公歷與干支紀法的體系和周期完全不同,因此它們之間的換算問題比較復雜。尤其是求解公歷任一日的日干支是十分困難的,目前主要依靠查詢萬年歷解決。作者經過潛心研究,探究推導出──計算公歷任一日干支的歷法公式,簡稱《高氏日柱公式》。此公式採用插入世紀常數和月基數的方法,簡捷准確而又科學實用,徹底解決了由來已久的歷法換算難題。在「不查萬年歷,日柱早知道」的具體問題上具有極大的實踐意義。

閱讀全文

與如何查歷史上的紀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