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打造歷史高效課堂19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教師和學生花費最少的時間,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最佳的課堂效果。歷史學科具有內容多、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如何打造歷史學科的高效課堂,讓歷史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下面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創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語猶如樂曲的前奏、戲劇的序幕,它會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的活動快速轉移到課堂學習中,為一節課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採取故事導入、詩歌導入、游戲導入、猜謎導入、設問導入、視頻導入等。如北師大版八上歷史第24課《國民黨政權的崩潰》一課,我採取詩歌導入的方法,讓學生欣賞並跟著朗誦配樂的詩歌《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錄音,教師提問「人民解放軍是如何佔領南京的呢?」既直奔主題,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慷慨激昂的詩歌使學生熱血沸騰,學生能夠快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這樣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導學案,教學相長
我覺得合理利用歷史導學案,對於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傳統教學使學生在課前對教師的教學意圖無從了解,上課只能被動的學習,而「導學案」起到了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我設計的導學案結構是這樣的:第一部分是本課的學習目標,第二部分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試題,第三部分是測評題,第四部分是知識拓展。
每節課在導入新課後讓學生藉助「導學案」進行有目的預習,自主閱讀課文,初步掌握基礎知識,理清知識線索,並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導學案」中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預習,有利於學生帶著疑難問題去聽課,減少盲目性,增強聽課的效果。學生自主閱讀後再進行小組交流、探究,解決有困難的學習任務。之後教師結合學生的「質疑問難」展開教學,對於大部分學生通過預習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少講或者不講,或者讓學生自己講,而對於較難的問題,學生錯誤比較多的問題則精講,重點去講。最後學生進行測評,試題要緊扣重、難點,要明顯體現差異、梯度;要角度新穎、形式多樣;要在知識測試中,融入情感熏陶和技能訓練。測試可以採取互評、互問、互測等形式。根據達標測試中反映出的問題,師生共同進行矯正,最後達到預設目標的要求,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知識拓展部分是補充相關歷史知識資料,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總之合理利用導學案,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大大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重視學法指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俗話說:「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李炳亭在《現代課堂周刊》組織的《什麼是真正的高效課堂》討論中也說到,「高效課堂的本質是讓學生願意學習,學會學習的同時形成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是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礎。」所以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樣學生在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必然是有效的,也必將是高效的。如七上歷史第一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學生在這節課中開始接觸歷史地圖——「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教師需要教給學生歷史識圖方法,第一,看題目,知道這幅圖要告訴我們什麼;第二,看圖例,知道圖中符號所表示的含義;第三,看圖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釋;第四,找出特點。這樣學生下次就會自己看歷史地圖了。再比如講到「戰國七雄」時,學生要記住戰國七雄的名稱和地理位置,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口訣記憶法: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也可以教給學生諧音記憶法:小燕子趙薇看韓劇,身材是s形,左手彈琴,右手下棋,兩個大眼睛楚楚動人。通過這樣的學法指導,最終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形成學習能力。
四、採用多種形式,提高課堂趣味性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採用多種的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以後就願意去學,去探索,去求知,從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牢固掌握知識。
歷史課紛繁復雜、豐富多彩,但它是過去的人和事,無法重現在人們眼前,如果教法不得當,往往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覺。所以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種現代化教學媒體進行教學,把不能重復的歷史再現於學生面前,增強歷史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多種感官受到刺激,有助於獲得明確的歷史概念和清晰的記憶,而且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形成完整而又全面的歷史知識以提高教學效果。如我在講《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時,利用多媒體把《時局圖》充分展示出來:一條紅腸代表德國流到了山東,一隻黑熊代表俄國吼叫著占據了長城以北和新疆,一隻青蛙代表法國呱呱叫著跳到了兩廣和雲南,一隻色彩斑讕的老虎怒吼著氣勢洶洶撲長江流域,一隻黑鷹展開雙翅、虎視眈眈、盯著中國版圖……這樣把一幅《時局圖》有聲有色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給學生裝耳目一新的感受,讓學生鬆鬆地記住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范圍。
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通過歷史故事、生動的事例、和形象、幽默的語言使課堂充滿生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集幽默融教育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如講授《秦帝國的興亡》時,出示圖片《秦始皇》,我對秦始皇的刻畫如下:「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兩眼虎視眈眈,一手指向前方的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他當年威征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他頭戴掛滿珠子的皇冠,身穿綉花龍袍、腰佩寶劍,這身打扮顯示了他那唯我獨尊、居高臨下的帝王身分;他面帶微笑,彷彿為自己功高蓋世、流芳萬代而流露出洋洋自得的滿足感。」短短幾句話的描述,把秦始皇的特徵刻畫得淋漓盡致,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當然,以上途徑和方式方法還存在許多欠缺,但只要我們歷史教師去努力,做個「有心人」,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一定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功打造高效課堂。
Ⅱ 如何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福建師大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傑老師也曾說過:「教育的效用,從根本上說,是服務於我們的人生。」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教學理念和業務素質的優劣,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努力成為一個業務素質好、基本功扎實、教改意識強、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於學、主動學、學會學。蘇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二、緊扣教學目標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國家新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是課程標準的細化、具體化,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本規律,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既有指導教學實踐的導向功能,又是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歷史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否體現新課程關於教學目標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歷史教學的成敗。所以備課要以課程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備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只有好的「劇本」,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三、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歷史思維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因此,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呢?筆者認為,關鍵在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成就感與自信心。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中認為,人們對工作或學習如得到滿意的結果,能增強自我效能感,樹立自信心,從而會增強動機,激發興趣。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新穎益智的導入,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啟迪思維的問題設計,創新性的練習題設計,教師思維過程的示範及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評價、剖析,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精彩的課堂小結,正確的學法指導等途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四、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倡導新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以學生自身原有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離開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就不可能發生,新知識便是孤立的,無法被理解,並迅速被遺忘,自然也就談不上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歷史新知識的教學必須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或經驗。另外,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學習方式不能讓學生用已知說明未知,不能以史為鑒,一見到新情境、新材料、新問題就茫然不知所措。為此,應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應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使學生之間能有效地溝通。在探究性學習中,可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五、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像,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因此,歷史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必不可少。而要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就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並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解除他們的思想顧慮,讓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還要學會贊賞他們。
六、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歷史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具體要求有:第一、問題設計不宜過難或過易。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第二、准確表達問題。第三、做到因人施問。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第四、變換提問方式。可以採用疏導式提問,即把一個比較復雜而困難的歷史問題分解為一系列比較容易理解的小問題,逐一引導學生作答,或者採用迂迴式提問,也可以採用學生互相提問,學生向老師提問等。第五、留出等待時間。等待時間要視問題類型和學生反應而定。第六、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和反應。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回答,打斷學生的回答不利於創造學生積極參與的氣氛。即便學生朝向一個錯誤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斷。有時候其他學生可能從這一錯誤中得到借鑒。第七、及時作出評價。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回答的內容,對學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態度也要作出評價。
七、合理利用教材
第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資料回放」、「歷史縱橫」等內容。這樣做,一方面輕松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讓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同時還減輕了教師負擔,省去了教師費盡心思地到處找材料的痛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些書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考試題中就有出現,這對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也有很大幫助。
第二、課本知識材料化、問題化。即老師根據課本知識的重要線索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把教材內容當成教學材料自行閱讀並進行探究分析。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把老師從繁瑣冗長的講述中解放了出來,同時也解救了學生,把學生從枯燥無味的被動接受中解放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的思維含量,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
八、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身邊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並藉此達到教師的有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學。第一、開發社區資源,加強歷史直觀感。社區教學資源分為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有形資源和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無形資源;第二、多角度挖掘物質資源(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體現歷史多樣性;第三、全方位開發人力資源(教師、學生),展現歷史的鮮活性。
綜上所述,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歷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學實踐模式,一種價值追求,歷史教師應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師生在課堂上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Ⅲ 有哪些高效的歷史教學方法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 文化 的傳承,積累和擴展,也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歷史這一科目的存在是對過去和現在的探討,而實用的歷史 教學 方法 有哪些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高效的歷史教學方法
⑴ 產生式教學策略
是指讓學生自己產生教學目標,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安排學習順序等,鼓勵學生自己從教學中建構具有個人特有風格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處於主動地處理教學信息的地位。
① 可以積極地把信息與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對信息的處理過程主動深入,因此學習效果較好;
② 允許學生自主地設計、實踐和改善他們的學習策略,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③ 產生式教學策略主要出自學生自己,因此可以激發起學生對學習任務和學習過程、學習策略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等。
⑵ 替代式教學策略
這種教學策略在傳統教學中比較常用。它更多地傾向於給學生提出教學目標,組織、提煉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順序,指導學生學習。主要是替學生處理教學信息。
優點:
① 比產生式教學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學生在短期內學習許多內容;
② 知識儲備有限和學習策略不佳的學生可以獲得成功的學習。
如何提高教學水平
一、更新課堂教學理念,建立新型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習興趣
在新時代的初中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助的關系,教師不再主宰課堂,而是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和教師和睦相處,平等對話,達到「愛屋及烏」的狀態。進而學生在愛教師的同時,對教師的教學風格、肢體語言進行認可,對教師的所作所為都感興趣,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始終處於期待狀態。
二、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培養學習興趣
「有感而發」說明創設課堂教學氣氛的重要性,只要教學的氛圍達到某種程度,學生的學習就會達到某種意境。一是創設情景教學能夠使得歷史教學更具有活躍性,激發學生學習共鳴的意識,比如甲午戰爭片段的多媒體演播會給學生要洗國恥的愛國情懷。二是情景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在教學《西安事變》這節課時,筆者先是給學生講了1936年12月12日發生西安事變的案例,隨後告訴學生這是一件轟動世界的歷史事件,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轉折點。筆者雖然滔滔不絕但學生置身事外,毫無表情,好像與他們關系不大。此時的筆者心裡咯噔一下,學生的漠然認知讓我「害怕」,於是筆者轉化教學的角度,先是在黑板上板書「逼蔣抗日」「國共合作」。此時的學生有了反應,眼睛緊盯筆者,生怕漏掉什麼,於是筆者就「西安事變」用多媒體進行演播,讓學生對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物當時所處的角度以及對西安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客觀原因加深了了解認識。對張學良、楊虎城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的目的也基本認識到位,這種方法主要可以應用於對歷史史實的學習,比教師講授使學生對歷史知識形成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用 歷史 故事 迎合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雖有一定的學識,但是思維還處於開發階段,遇到較為深奧的問題或和歷史問題,有時表現出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在教學《西周的興亡》這節課中,如果單純的給學生講「西周的崛起是因為商紂王的昏庸造成的,最終成就了西周的崛起」。雖說是歷史的演化,但在學生在心裡是沒有概念的,是沒法理解「西周王朝的江山是商紂王拱 手相 送」的?對此筆者沒有刻意的去要求學生掌握這段歷史,而是給學生講了個故事,讓學生來以偏概全的了解歷史真相。有一年的冬天紂王正和妲己飲酒作樂,突然看見遠處的河邊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經過河而去,老的由於年老體邁落在後面。紂王看在眼裡,便和妲己說: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這是兩人渡河有先後的原因。妲己立即表現出不懈的神情,此時的紂王酒喝到酣處,自是討好妲妃,於是為了證明給妲妃看,就命士兵把兩人抓來,用斧子砸開他們的腿骨讓妲己看。這條河從此被叫做「折脛河」。這些故事足可以讓學生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商紂王昏庸無道的具體形象,也加深了學生對於商王朝覆滅的理解。歷史故事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理解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對相應課程內容事件的理解。
四、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融入多媒體於教學課堂,激發學習興趣
新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多媒體融入的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教學的現實。多媒體的聲光電作用不當能夠顯示圖片、影像、動畫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有穿越時空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學生喜歡,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第二次戰爭》這一課的時候,筆者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戰爭》電影片段。學生看的認真,對那一時期的殘酷和屈辱,以及那時的貧窮落後,都讓學生嗟嘆不已。促使學生產生繼續研討和探究的興趣,在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狀況後,再對照今天我們國家的強大,激發學生學習意志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五、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提升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
新課標要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對全體學生進行教學,為此歷史教師要投學生所好,讓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見,要發揮「百家爭鳴」的作用,讓學生把要說的問題說出來進行探索研究,進而啟動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探索性思維,各敘己見,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鼓勵學生多角度探討。
Ⅳ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 歷史課堂 有效教學
歷史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課堂教學枯燥乏味。那麼如何通過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有效教學呢?以下是我根據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境。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視頻讓學生感悟學習馬克思的偉大思想;通過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觀看《南京大屠殺》電影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這種導入方式,把教學內容情景化了,學生的動機也被激發了。「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形成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應該設法激發學生心中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學生很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
二、增強趣味性,激發興趣。「在歷史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謂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又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等。首先,教學過程中適時補充史料,可以增強趣味性。在講《鴉片戰爭》時,分析中英貿易狀況時,我講到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所接受,引用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紅樓夢》中劉姥姥進賈府這個情節,學生興趣盎然。
三、測試鞏固,反饋提高。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設計習題反饋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實踐中是這樣做的:1.設計有層次的習題當堂鞏固,使不同學生都能嘗試成功以樹立其自信;2.布置作業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3.設計單元、期中期末檢測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做好試題講評分析,並要求學生自我反思,寫答卷分析和改進目標、計劃,以提高學習效率。
四、授人以漁,豐富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走向自學和學會學習是我們教學的目標。我們必須創新教法以實現教學有效性。下面是我常採用的教法:1.小組合作法: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這種「開放型」、「交往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人人參與,人人發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種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實施中應注意: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原則科學結組;精心設計適宜於小組合作的問題;堅持先自主學習後合作交流相結合;教師在合作中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友善互助,創設良好的合作對話關系,規范同學的合作行為;做到科學評價激勵合作更成功。2.史政結合法:例在復習三次科技革命時,我讓學生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舉例說明,有關科技的負面影響,學生就提出了地球溫室效應、生態環境惡化、日本海嘯、核泄漏等事例,關於怎樣解決,還很自然地說出應該趨利避害,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歷史責任,突出了學以致用。3.競賽法:例布置預習問題課堂上小組競賽;單元復習時,令各組准備題目,進行對抗比拼;學到《西安事變》時組織學生針對「殺、放蔣」的辯論賽等。實踐表明:競爭狀態時的學習效果要比平時的學習效果好得多。4.文史融合法。人說文史不分家,我也嘗試把一些語文教法運用於歷史教學。例:單元大意、學習主題歸納,使學生迅速把握單元特徵、教材重點;撰寫論文,指導學生辯證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人物,明確論點,找出論據、指導論證,一片小論文水到渠成。5.參觀調查法:帶學生去參觀歷史的遺跡、遺址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歷史悠久的人文景點――滿城漢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總督署等可將課堂教育的范圍擴大化,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游歷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生成濃濃的歷史情感。6.巧記法:如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秦統兩漢,三分魏蜀吳,貳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了學生記憶效率。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Ⅳ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特徵分析
一、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認識和思考
有效教學就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物力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合理組織教材內容,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上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要想進行有效教學必須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遵循教學規律、回歸教學本質,以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二是如何落實新的課程理念,以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於以上兩點,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可從學生的角度來衡量:這節課,我參與探究了嗎?參與發言了嗎?參與討論了嗎?與其他同學合作了嗎?提出問題了嗎?觀察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學到了什麼?從教師的角度來衡量:這節課,我考慮學生認知水平了嗎?有忽視學生的現象嗎?有浪費課堂時間的行為嗎?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分別帶給了學生什麼?各環節目標達成度如何?總之,概括地講有效課堂有這樣六個維度: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續的內在動力、適度的思維張力、強大的團隊合力、不凡的成功魅力、長遠的發展潛力。
二、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只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把這些教學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並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反思。那麼,如何將新的教學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去呢?筆者認為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1.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創建學習型課堂。抓緊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我們教師要改變觀念,變教室為「學室」,變「教時」為學時;要明白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摒棄課堂上教師可以隨意支配一切的觀念。一堂歷史課一般由學習、講解和練習三部分構成。教師講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鍾,練的時間不宜少於15分鍾,這里的練也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訓練。課堂上教師要少講精講,讓學生多學多練。教師要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教師要在課堂上惜時如金,堅決杜絕浪費時間的行為,同時還要學會節約時間,如可適當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合理安排收發作業以有效利用時間等。教師上課還要守時,不要遲到,更不能拖堂。
2.注重課堂學法指導,探究最佳教學途徑。學貴得法,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教會學生學習,指導學生自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的觀念,幫助學生制訂自學方案,解答學生的疑難。對於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學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不講,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可精講,學生遺漏的問題教師要予以補充。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改進督促機制,保證學生全體高效參與。課堂上要保證每個學生都高效參與,必須有良好的機制加以約束。如:每個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按時交,完成情況不好的學生要讓其反思學習過程;在小組學習中,每個學生都必須參與,每一個學生每天至少舉手發言一次;課堂上各項活動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得拖沓;要求學生必須對寫錯的作業進行更正,更正時要分析錯誤原因。每位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的學科特點、教學風格制訂相應的措施,督促學生全體高效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4.改善師生關系,營造積極學習氛圍。「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要經常聽取學生對於本學科學習的建議,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要盡最大可能地尊重學生的意願以選取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不要挖苦諷刺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還要用真誠的眼光注視學生、用親切的語氣教育學生、用信任的心態引導學生。營造和諧氛圍的主動權在教師手中,教師必須主動地承擔改善師生關系的責任。
5.加強「教」與「學」的反思,提升教學水平。「教」的反思是指教師的反思。教師要寫好課後記、單元後記、學期總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學。教師還要對這些反思的內容進行理論概括,提高教研水平。「學」的反思是指學生的反思。教師要指導學生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改進學習方法。加強師生雙方的反思將會使教學沿著正確的軌道快速前進,同時也必定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Ⅵ 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一)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植學生熱心求知心向
興趣是學習的原因、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成功教學不可缺少的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明確教學目標,科學實施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的細化,具體化,既有指導教學的實踐的導向功能,又是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歷史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能否體現新課程關於教學目標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成敗。只有充分正確認識有效教學的教學目標定位,當教學目標發生深刻、實質的變化,才能在充滿確定和不確定性的課堂教學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滿足不同學生的的個性需要,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設有效學習歷史的條件
所謂有效學習是學會學習,發現學習,是知識的構建。構建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自身原有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離開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就不可能發生,新知識便是孤立的,無法被理解了,並迅速被遺忘。所以新知識的教學必須深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或經驗中去,當然原有知識或經驗貯存於學生的長時記憶中,不會自動與新知識相連,需要一個激發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條件,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如老師、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個人的經驗世界相對照,對學習材料給出合理的「假設」或「解釋」,從而構建出客觀對象的個人意義。
一堂歷史課要重視師生互動,在教學中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達到「學會歷史」。歷史教師應優化課堂教學,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要有新穎益智的導入,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教學過程中要有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和啟迪思維的問題設計,創新性的練習題設計,注意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有精彩的課堂小結。這些都是一堂好課所具備的,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歷史教師在學法指導上,應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習慣的培養,如預習、聽講、復習、作業等方面的習慣;二是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切實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學好歷史。
此外,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直觀、形象,使學生用較短的時間獲得清晰准確的認識,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縮短了教學時間,如在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歷史圖片,歷史視頻等媒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加大課堂教學密度,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重要作用。
Ⅶ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的實效性
一、要充分挖掘提問功能的有效性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地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知能升華,為以後學習埋下伏筆等。
5.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首先,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點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語言表達;十點能力分別為:記憶、閱讀理解、運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如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歷史思想等。
總之,有效使用問題的功能在於: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要有效地優化設計提出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就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但也並不意味著提問越多越好。教師的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精當。教師一般可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初的提問,其主要功能在於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一個階段里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是注意的,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因此,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於激發興趣。教師可因生、因時、因材,細觀察、巧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奇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發人深思,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主題學習。歷史教材的每一節內容就是學習的一個大主題,其下的每一個子目就是一個小主題。這些主題是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習的重點。學習主題時,提問的有效性往往決定著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科學地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
(1)巧妙設疑,啟發心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設疑,創設科學的誘導源或啟發源,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設疑啟智的要旨在於「設疑—探疑—質疑—釋疑」,在這一過程中,讓疑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啟迪智慧。
(2)注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問題、台灣問題等,針對台灣問題,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獨活動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台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台海問題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台灣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奮發向上的鬥志。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生動活潑,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有助於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歷史的高度來把握問題,總攬全局,提高對歷史學習的駕馭能力。
(3)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舊促新:就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經驗出發,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景,以舊啟新,新舊整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下面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為例,進行具體說明。如學習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時,可設計以下問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分別有哪些?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國與英美相比,革命爆發的原因有何異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制訂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和法國的《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等,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學習的重點。教師可設置新的情境,如提供這些法律文件的圖片、引用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進行設問,也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中都制訂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述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內容、特點和影響。通過對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僅突破了學習的重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充分認識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法制社會的認識。
3、注重歸納概括,有效小結課堂。課堂小結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雖然用時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問進行小結,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可以畫龍點睛,發展學生的思維,探究歷史發展規律;可以檢查反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師生進行教與學的反思,調整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承上啟下,做好課與課之間學習內
Ⅷ 歷史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學 方法 包括教師的教授方法和學生的 學習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關鍵取決於教師,下面我們來看看歷史的教學方法都有哪些吧。
歷史的教學方法
第一,講述法。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知識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是要通過教師的具體講述傳遞給學生。教師生動的講述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了解歷史的過程。教師幫助學生記憶歷史史實一般遵循以下原則:將學習內容與學習興趣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述,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 興趣 愛好 ,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新知識與學生個人 經驗 相聯系,歷史知識具有連續性,只有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結合起來,才有利於新知識的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將舊經驗與新知識聯系起來,有助於新知識的掌握;鼓勵學生結合史實回答問題,如讓學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錯誤,結合所學內容分析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樣化的作業,如:編 順口溜 、列大事年表、構建知識結構圖等。
第二,講解法。講解是對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種方法。講解法常常是用於闡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民族關系、國際關系、會議和條約的內容、時間的因果分析、人物評價、事物的性質及影響等方面。講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則:邏輯清晰,深入淺出地分析和論證事理;以事實為依據,即以有價值的史料為依據,進行全面的、辯證的、客觀的闡釋。
第三,講讀法。這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和相關的歷史材料,並配合講解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教材掌握歷史知識,並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講讀法重點在閱讀,關鍵在講解。運用講讀法最忌諱用大部分課堂時間來讀書,那樣等於取消歷史教學活動。
第四,談話法。即歷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話、問答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圍繞學習的重點內容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認識。著名 教育 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歷史課和文學課上,談話起著特殊的作用:它能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談話法運用得當,關鍵是教師運用好談話的技巧,掌握提問的藝術。問題的設計,要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低到高,循序漸進。
第五,圖示法。圖示法也稱為綱要信號圖示法、圖文示意法,這是指藉助詞語、概念、數字、圖表以及符號等形式傳遞歷史信息的教學方法。其功效是提綱挈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利於學生把握歷史概念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知識的整體結構和內在聯系。素材的選取,要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做到寧缺毋濫。
第六,這種方法主要是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歷史教學中的直觀教具有很多種類,如實物、模型、地圖、圖片、圖表等,以及一些電子視聽技術如投影、幻燈、計算機所呈現出的各種圖像。在歷史課堂上 運用直觀教具是經常性的手段,關鍵是要目的明確,突出教學重點,講究操作方法,注意教學效果,尤其是要與講述、講解、談話等方式緊密結合,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
第七,板書。這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黑板書寫傳遞教學信息。設計板書的原則有:掌握要領,明確重點,把握結構,分清層次。
中學歷史教學 反思 範文
現在的歷史教學開放性比較強,學生喜歡一些新鮮的觀點,一些好的 歷史 故事 ,但我們總是將重點放在所謂的“考點”上,使我們的歷史教學缺少了思想性,學生的思維火花碰撞不起來,有些有一定見解的學生受到壓制,課堂的民主氛圍不夠活躍,讓我們的課堂變成“讀、記、背、做”的重復模式,學生的興趣自然就降低了。
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我們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一定的觀點來表述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發言,多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如對秦始皇、武則天等人物的評價,現在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學生都有自己的關於這些人物的見解,教師不妨開個討論會,讓學生見仁見智,展開激烈的 辯論 。當然有些老師認為這樣是在浪費時間,就是討論也不會有什麼結果,並且不會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這樣會讓學生認識上產生模糊,會影響學生考試時的“標准答案”。我覺得學歷史就是為了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見解,沒有必要強求統一,只有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做到“以史為鑒”就可以了,死記硬背那些條條框框有什麼用呢?
歷史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給學生的生活學習提供了很多的經驗教訓,這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但現在我們都將經給念歪了,認為只要熟記答案,考出好成績就是學好歷史了,我覺得對學生人生理想、未來發展沒有多大益處。因為我們的教育是著眼於未來的,不是讓學生為了“分”而學,是為了“成人”而學,為了健全人格而學。
歷史知識博大精深,需要獲得的思想很多很多,如從歷史人物上學做人,通過歷史事件學會國家興衰的道理,通過比較、概括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等等。學生有了對歷史規律的認識之後,就能獨立地分析問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終極目的。
初中階段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尚欠缺,有些想法還很幼稚,但也有閃光的地方,我們教師要及時鼓勵、引導,要讓他們積極地去探究、去發現。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學會針對一個小問題展開研究,搜集資料,最終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
總之,要學好歷史這門課不是很容易的,學生不重視,課時量又少,展開探究的空間也不能過分擴大,以免給學生造成負擔。課上要兼顧知識傳授和思維拓展,兩者不可偏廢。
Ⅸ 如何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祁縣教育局教研室 武曉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