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夫子廟的故事
關於夫子廟的故事——位於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孔廟。
孔廟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貌,曾被歷代文人所謳歌。 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於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是就東晉學宮舊址擴建而成。
南京夫子廟是前廟後學的布局。孔廟、學宮與東側的貢院(通過考試來取士的考場)組成三大文教古建築群。古時候的孔廟有一定的布局形式。
一般前設照壁、欞星門和東西牌坊形成廟前廣場,欞星門前設以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泮池是孔廟的特有形制,源自於周禮,而夫子廟鑿秦淮河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為泮池的遺例。岸北為石欄,有「天下文樞」牌坊,遊人至此可憑欄小憩,瀏覽秦淮河風光。
夫子廟的大照壁位於秦淮河南岸,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全長110米,為中國照壁之最。
泮池邊的石欄為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現也修飾完整。東有奎光閣,西有聚星亭,象徵文風昌盛;廟前廣場東西兩側立石柱,上書「文武大臣至此下馬」,以示對「至聖文宣王」的崇敬之意。
廟門前有「天下文樞」柏木牌坊一座,牌坊後面為「欞星門」,系丈余高石牌坊,六柱三門,中門刻有「欞星門」三字篆文。三門之間嵌有牡丹磚刻浮雕,柱頭皆有雲雕,形即華表。這是帝王出巡朝聖祀孔的通道,非一般官員百姓所能出入的。平日用木柵欄封閉。
街東西舊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兩坊,民國以後被拆除。廣場左右原有「聚星」、「思樂」二亭。聚星亭重檐六角,夫子廟於1983年復建;思樂亭今移建於東市小廣場。
② 南京的都市傳說
說個南京的真實案件(100%真實,當年轟動整個南京甚至周邊地區)
大約在198X年(也可能是197X年),南京出現一起毒殺未遂案。
相傳一個父親帶著5個孩子艱難度日,原配妻子因年早逝,丈夫又娶了個老婆,孩子太多,不忍生活壓力想把小孩毒死。
於是,父親做了一鍋紅燒肉,在裡面下了砒霜。5個小孩都聞到香味很饞,爭著去揭鍋蓋。(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家庭還是很少能吃到肉的)最大的那個揭不開,其它三個兄弟就去幫他,結果怎麼也沒法打開鍋蓋。這時,最小的那個說:「媽媽坐在鍋上!」
此案當年有報道
③ 關於南京紫金山,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南京可以說是六朝古都,很多古代王朝都在這里建都,在南京里位於南京東郊的紫金山可以說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一處景點,紫金山綿延數公里,好像一頭巨龍俯卧在那裡,在整個山上留下很多歷史古跡,也留下很多歷史典故,可以說是享譽海內外的一座名山,關於南京的紫金山,有人認為在來歷上它是一條下壓著的屠龍,另外,紫金山也見證著清朝的軍隊攻佔太平軍,收復南京的歷史。
南京的紫金城上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大家有興趣的話完全可以去南京遊玩一下。
④ 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什麼文化故事
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鍾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跡眾多。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游歷南京後,寫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評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
南京是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東),華東地區第二大城市,江蘇省第一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副省級城市,江蘇省省會,國家重要創新基地和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中心、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先進製造業基地,長江航運物流中心,濱江生態宜居城市,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門戶城市。
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南京的電子、化工生產能力在國內城市中居第二位,車輛製造規模居第三位,機械製造業的技術、規模居國內領先地位,家用電器業、建材工業也都具有較大規模。南京是國家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建立了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交通運輸網路,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管道五種運輸方式齊全,擁有現代化的通訊體系。南京是全國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擁有一批國內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南京被國家9個部委列為中國投資硬環境 「四十優」城市之一。其先後被評為中國城市綜合實力「五十強」第五名、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國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環境保護和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南京地處遼闊的長江下游平原,瀕江近海,「黃金水道」穿城而過,南京港作為天然良港已成為遠東內河第一大港,城市發展也定位於江濱港口城市,目前已成為國家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
⑤ 南京報恩寺有什麼傳說嗎
報恩寺的來歷和傳說是:
1、報恩寺的來歷:
大報恩寺的歷史從孫吳開始,歷經各朝,有過長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大報恩寺塔的前身則是阿育王塔。東吳赤烏年間,孫權建建初寺及阿育王塔,為江南塔寺之始,有「江南第一寺」之稱,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後的中國第二座寺廟,也是中國南方地區的首座寺廟。
經過考證,阿育王塔約建於東漢獻帝的興平年間,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國最早的佛塔之一。建塔者極有可能是秣陵人笮融,他曾任徐州刺史陶謙麾下之廣陵、下邳、彭城三郡的運漕官,並以漕運所得經費建廟蓋塔。
符融為最早見於正史的中國閣樓式佛塔的創始者,後退守故里秣陵,為孫策攻滅。東吳赤烏十年東吳大帝孫權為康居國僧人會在長干里修建建初寺和阿育王塔,成為江南塔寺之始。
2、報恩寺的傳說:
明武宗時期南京大報恩寺方丈為西林大師。正德十五年,明武宗朱厚照駕臨大報恩寺,他進入琉璃塔底層大殿時,突然發現地下留著一個長方形的小孔。
他向司值的僧人詢問,僧人驚慌之中說這是「金井」。朱厚照聽了面帶怒容,大報恩寺方丈西林大師不得已道出舍利的秘密,並稱這叫「氣眼」,留此氣眼是為了讓佛祖舍利接觸生氣,保持靈性。
建築價值:
南京大報恩寺作為中國古典建築文化的典範,是中國經過考古發掘揭露面積最大的寺院遺址,為研究明代皇家寺院的規制、布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在塔基中發現了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長干寺地宮,出土了以佛頂真骨為核心、以七寶阿育王塔為代表的一大批佛教珍貴文物,引起了海內外的極大轟動。
這些重大發現對於研究宋代佛塔地宮的建造、舍利瘞藏制度,中西佛教的傳播與交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此次發掘還首次在塔基周圍發現搭建「鷹架」的線索,揭示了明代寶塔的建築方法,對於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⑥ 南京雨花台的傳說
南京雨花石的傳說
南京是一座山城,又是一座江城。萬里長江滾滾而來,穿城東去;群山環抱,形若矯龍。城西有座石頭山,三國時東吳在此憑險修築了「石頭城」,南京因此有了石頭城的別稱。據說蜀國丞相諸葛亮出使東吳時,曾在石頭山上縱論南京地形,贊為「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由於有此地形,自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都在此建都,因此,史稱「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在這座江南名城裡,山水優美。名勝古跡非常之多。城的東面傲然聳立著蒼翠的鍾山,在鍾山的南麓,是雄偉庄嚴的中山陵。旁邊還有千年古剎——靈谷寺。城西有綿延的清涼山,山上有著名的清涼寺和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南京的水也好,號稱江南第一名勝的莫愁湖和玄武湖就兼有人工和天然之美,正如詩句所說:「水上荷花堤上柳,半城山色半城湖」。
不過,南京城中令遊人印象最深的常常要算中華門南的雨花台,而雨花台的出名又是藉助於雨花石。這些雨花石晶瑩圓潤,玲瓏剔透。紅的似瑪瑙,綠的如碧玉,撿上幾顆回家,放在花缽中,盛上一些水,麗石清水相映,顯得格外美麗,這美麗的雨花石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
那還是南朝梁代的時候。有一個和尚,法號雲光,他自幼出家,虔心禮佛,立志要勸世人向善,解救百姓劫難,就四處雲游,講解佛旨。當時佛教傳進中國不久,信眾還不多,雲光每到一處開講佛法時,聽眾都寥寥無幾,雲光開始有點泄氣了。有一天傍晚,雲光正坐在路邊嘆息時,突然面前出現了一個老太婆,她送給雲光一雙麻鞋,叫他穿著去四處傳法,鞋在哪裡爛掉,就可以在那裡安頓下來時常開講佛經。老太太說完話就突然不見了,雲光明白這一定是菩薩在指示他要四處傳法,不辭辛苦。
雲光不知走了多少地方,腳上的麻鞋總穿不爛。一天,他來到南京城的一座石崗子上,麻鞋突然斷爛了。他就在石崗上停下來,廣結善緣,開講佛經。開始聽的人還不太多,講了一段時間後,信眾就越來越多了。有一天,他宣講佛經的時候,講得非常好,一時感動了天神,天空中飄飄揚揚下起了五顏六色的雨。這些雨滴一落到地上,就變成了一顆顆晶瑩圓潤的小石子。由於這些小石子是天上落下的雨滴所化,所以人們稱之為「雨花石」,而把雲光講經的石崗子稱作「雨花台」。
⑦ 有關金陵的傳說。
南京城牆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許許多多的傳說故事。在南京至今,還能看到老爺爺在城牆下給孫兒"說古"的動人情景。這些傳說故事世代相傳,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史實,但卻從不同角度折射出南京城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明初建造南京城,所需巨額費用大部分攤派到江南富戶的頭上,其中浙江吳興的大富翁沈萬山單獨認捐了洪武門至水西門的造城費用。傳說聚寶門建築之初,城牆屢建屢坍。有人獻計要朱元璋使用沈萬山祖傳的聚寶盆,朱元璋用計強行徵用,並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東面的牆下,城門果然修成。於是人們將這座城門稱為聚寶門。
在南京水西門到中華門之間有段城牆,高度比別處城牆矮得多。傳說原來這段城牆是安徽太平縣人負責修建的。太平縣土地貧瘠,民工缺吃少穿,大家敢怒不敢言,消極怠工。眼看期限已到,城牆還未完工,民工對負責檢查工程的官吏謊稱說;"不知是破了什麼風水,我們這兒的人個個得了黃病,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那官吏看到他們臉色蠟黃,就連忙回宮向皇上稟報。實際上民工們是拿荷葉將臉擦黃的。皇上隨後下了一道聖旨:為體恤太平民工,城牆沒完成的就不罰了。不過,既得了黃病就要忌鹽,從此太平縣再也沒有官鹽供應了。對這段城牆,人們稱之為矮城。
在金川門和興中門之間,有一段百餘丈長的城牆,傳說這是朱元璋的一位寵臣負責督造的。這位大臣不把造城牆的事放在心上。眼看到最後期限只剩十來天,要備料、派工、挖土、砌牆等等,時間根本來不及了。這位大臣急壞了,想出一個主意,用大毛竹把這百餘丈地方搭成一個大柵欄,築在城外一道寬闊的河邊上。完工的期限到了,朱元璋帶著文武大臣從聚寶門一路巡查,查到這里,由於河道太寬,他們遠遠觀看,誰都沒有發現問題。大臣劉基還誇贊道:"皇上,城外挖一道護城河,這個辦法太好了!應該命令城外都挖,與這里連接,出入城門要過橋,豈不更加安全!"朱元璋一時高興,賞賜了那個寵臣。可事隔不久,事情敗露,朱元璋大發雷霆,以欺君之罪殺了那寵臣等一幫人,拆掉了竹柵欄,補築了那段城牆。不過,這柵欄門的地名卻一直傳下來了。
南京城牆自通濟門到三山門的南段,幾乎全用石材加工成條石砌築。為建造南京城,明初石匠們被迫從事奴隸式的艱辛勞動。傳說石匠每人每天須向監工交出三斗三升石渣,如達不到定額,就要被處死。現在南京東郊湯山鎮仍有一個地名叫做墳頭,據說就是明初集中掩埋那些被處死的石匠(包括後來開采陽山碑材石料的石匠)的地方
⑧ 關於南京玄武湖的傳說
玄武湖黑龍傳說,相傳南朝宋文帝時期,因天氣大旱皇帝就命人到玄武湖中獻玉求雨,寶玉剛被投進去,湖裡突然竄出一條黑龍,吞玉升天。而後又把美玉吐了出來,猛砸湖心,玄武湖被砸開了一個大洞湧出水來,瞬時白浪滔滔,幹了幾個月的金陵,從此便風調雨順了,宋文帝見此情景遂稱玄武湖為黑龍湖。
有人說玄武湖中的黑龍一直想跟紫金山的龍脈匯合吸取龍氣,朱元璋為了鎮壓黑龍以鞏固皇位就拿自己的豬腰子臉為造型建了明城牆,而玄武湖正是他的前額,也有人說是眼睛,仔細看看還真是這么回事。
曾經有人在網上發帖說在玄武湖上看到了UFO,描述的神乎其神跟真的見到外星飛碟一樣,其實那隻是年輕人喜歡玩的飛行器,現在已經很常見了。
玄武湖曾經是訓練和檢閱水軍的軍事基地,陳宣帝陳頊曾閱兵於上林苑大壯觀山,五百多艘戰船旗幟招展,十萬精兵列於船上,場面相當壯觀,現在還可以到玄武湖古閱武台感受當年的盛況,一覽開闊的玄武湖面。
朱元璋為了核實戶口、征調賦役,便製作了詳細登載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的冊子稱皇冊,因為玄武湖風水極佳就選擇在這里建黃冊庫(相當於如今的中央檔案館),玄武湖從此成為一代禁地,湖上的土著漁民也都被驅逐出去了,與外界隔絕了二百六十多年,現在到玄武湖梁州還能找到黃冊庫。
朱元璋在建造黃冊庫的時候,湖上漁民不願意搬離,還推舉了一個叫毛老人的人出面祈求皇帝開恩,但是毛老人出師不利還得罪了朱元璋,最後被關在牢里活活餓死了。後來朱元璋於心不忍就建造了湖神廟紀念他,俗稱毛老人廟。現在梁州黃冊庫旁邊就是湖神廟遺址,前面的銅鉤井是因為重建時在這挖出了一幅據說是毛老人帳鉤子的銅鉤而建。
玄武湖曾是吳王孫權的宮苑後湖,是孫權下令引水入湖,才使該湖具備了真正湖泊的形態。因為玄武湖位於鍾山以北又被稱作"後湖」或「北湖」,而中山植物園南部的水域則被稱作"前湖"、"南湖
玄武湖環洲上的郭璞墩其實只是他的衣冠冢,作為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郭璞,因為給當時的鎮東大將軍王敦卜了不吉之卦,王敦懷恨在心最後郭璞被害於玄武湖畔。後來晉明帝得知郭璞被害的經過,想為郭璞建墳立碑,但屍首已經找不到了,是郭璞當年救過的女子菱兒獻出保存了十幾年的郭璞衣服,明帝命人把這身衣服葬在玄武湖畔,也就有了今天的「郭璞墩」。
⑨ 南京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自古「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南京又是十朝都會,「衣冠文物盛於東南和都市大氣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透露出幾分儒雅之氣,豪傑之風,斯文秀美,亢朗沖融。」同時南京作為天下文樞所在,文化底蘊深厚,所謂「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煙水氣」。
⑩ 美麗的神話故事
一、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裡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
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麼會分成兩半呢?這里有段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太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干凈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裡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
到了半夜,李太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裡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太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臟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卻把水裡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後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台」,據說那裡就是當年大詩人李太白賞月的地方。
二、王母娘娘的來歷
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元始上真眾仙記》:「……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常游厚地之間,仰吸天元,號曰太元聖母。……太元聖母生天皇十三頭,九光玄女,號曰太真王母,即西王母。九光玄女與太元玉女(即太元聖母)二者不是同一尊神,太元玉女是九光玄女的母親。
王母娘娘的傳說
傳說一:《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原本是天上、人間,天各一方的天仙和凡人,織女偷偷下到凡間玩時,被憨厚、勤勞的牛郎所感動,兩人成了夫妻,成就了一段美好的愛情童話。而當王母娘娘知道後,因為織女違反了天庭的律法:」禁止天仙擅自與凡人婚配「。在天兵天將把織女押回天庭的路上,牛郎緊追不舍,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為保天條尊嚴,拔出頭上的神簪,憑空一劃,便劃出了一道無邊無際的天河,把織女和牛郎拆開。後來,兩人情比金堅,感動了王母娘娘,使她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法外施恩,下法旨讓二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天上一天人間十年),在鵲橋上相會一次,算是法理之外的人情,給這一對艱辛的戀人有了個期望,也給了凡間的人類對美麗愛情的一絲嚮往與追求的動力。
傳說二:《西遊記》
王母娘娘的仙桃威力更大: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成道;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長生不老;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與日月同庚。王母娘娘舉辦盛大的蟠桃會,邀請各路神仙前來赴會,只單單遺漏了自稱是齊天大聖的孫悟空,孫悟空不僅偷吃了頂好的仙桃,一怒之下,他竟然視天規、天條如兒戲,大鬧蟠桃會,把王母娘娘精心策劃起來的盛會攪亂得一塌糊塗,從而驚怒了天庭之主玉皇,使得天兵天將下凡,與孫悟空好一番大戰。
傳說三:涇川回山
1999年亞細亞民俗研究學會、中國民俗學會在涇川舉辦了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120多名專家學者對涇川西王母文化進行了全面考察和科學定位,命名涇川為」中國西王母文化名城「,使西王母文化遺存成為涇川聯系國內外的一個安全紐帶。2005年在涇川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西王母論壇,又一次將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和西王母故里定位到涇川,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確定」台灣涇川西王母之旅·涇川回山西王母祖祠「為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考察基地,會長到會授了證書。這足以說明涇川是西王母故里,已成為聯系海峽兩岸兒女同根文化的重要紐帶,成為華夏兒女不爭的事實。2006年,論壇即將在台灣召開,並逐年在台、涇兩地輪流舉辦。
西王母是我國三皇五帝時代之先的一個原始部落的名稱,也是中國西部的地域概念,《爾雅·釋地》中有」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的記載,後來又成為西戎母系氏族部落女酋長的專用名,因此西王母確有其人。吳晗說:」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躍在陝、甘高原一帶的戎族或西戎的別名。從《史記》、《漢書》等古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在秦漢以前,中國西部的涇、渭、洛三河的上游一帶,有「回城」、「回中宮」、「回中道」等一系列與「回」字有關的地名和建築。《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雞頭山即今平涼崆峒山,涇川古稱回中,王母宮之山因名回中山,簡稱回山。秦始皇所經過的「回中」,應是指今天的涇川一帶。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諾記上》中寫道:「西王母姓楊,諱回,治昆侖西北隅。」這句話,是地望在地名中的反映,可以說明為什麼涇川稱為回中,山也被稱為回山。《史記·趙世家》中記載「穆王使造文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的地方,應該也是涇川回山。據《漢武帝年譜》統計,漢武帝劉徹從45歲到67歲的22年間,曾11次到涇川,其目的就是為了會見西王母。唐代詩人胡曾的《回中》詩中寫道:「武皇無路及昆丘,青鳥西沉隴樹秋。欲向生前躬祀日,幾煩龍駕到涇州。」這首詩不但指明了回中與涇州是一個地方,而且道出了漢武帝在涇川回山拜訪王母的歷史事實。可見,至遲在唐代,涇川回中山已成為全國公認的西王母聖地。唐代詩人沈亻全 期、盧照鄰、陳子良、李白、李賀及宋代詩人陸游、元代劇作家湯顯祖等以《樂府詩集》鐃歌十八曲之四《上之回》的名稱為題,寫了不少詩作,都提到了回中。當然,最為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於開成三年落榜後游歷涇川回山瑤池時所作的《瑤池》一詩:「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這些足以說明唐代的人們認定涇川回山就是西王母的發祥地。除此之外,阮籍、陶淵明、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有詠西王母的詩句。
至於清代,譚嗣同過涇川,留下了「為訪瑤池歌舞地,飄零黃竹不堪聽」的詩句。1942年,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到涇川,為王母宮題寫了一副對聯:「千年氣接文孫駕,萬里雲開王母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