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丘民權有幾個村子
林七鄉
郭庄寨村 商丘民權農場前元普查區夏廟村 前元村 王崗村 郭庄村 付庄村 王各庄村 鄭庄村 司庄村 何庄村 焦庄村 蔡堂村 高庄村 安庄村 范關廟村 王雙樓村 林東村 楊庄村 林西村 李崗村 王莊村楊堂村 商丘民權農場王崗普查區 金庄村
老顏集鄉
李樓村 薛橋村閆道口村 梁晉口村 呂花元村 趙庄村 董西村 周王莊村 楊徐庄村村 董東村 仲北村 大張庄村村 閆北村 閆南村 胡樓村 秦老家村 楊樹庄村 大李庄村 孔良寺村唐庄村 張辛庄村 陳庄村村 仲樓村 羅庄村村 秦小樓村 代庄村村 漁王莊村
王橋鄉
王大庄村 楊關村村趙崗村 白老家村 南張樓村 王北村 三里王莊村 李庄村 五里河村 靳庄村 黃辛庄村 大凡村 葛崗村 亓庄村 王大庄西村 趙小樓村 王東村 東張樓村 陳小庄村 郝庄村煙墩村 崔庄村 王元子村 謝元子村 底西村 柴油坊村 陳店村 底東村 焦東村 焦西村 柴庄村 李擺村 趙庄村 馮樓村 良堯村 王南村 王莊村村 李小集村 蔣柿園村
褚廟鄉
韓樓村 北村村商丘民權林場後元分場村 九股柳村 范堂村 柘桑村 郝樓村 西張樓村 孫坡樓村 曹庄村 利河村 陳庄村 劉賈村 謝元村 尚樓村 張小樓村 袁庄村 南村村 秦集村朱店村 趙壩村
花園鄉
戚店村 楊李庄村花南村 雙井村 三皇店村 劉庄村 吳老家村 大王莊村 邵口村 花北村 陳吳庄村 黃庄村 小王莊村 魏庄村 蘇堯村 趙樓村 袁大庄村 趙洪坡村 袁坡樓村 屈庄村大朱庄村
孫六鄉
李坤候村 花子王村趙西村 皇浦岔樓村 龍門寨村 伏土山村 孫北村 焦老家村 六卜村 任庄村 王樓村 朱窪村 洪庄村 榮庄村 劉心庄村 呂溝村 吳廉庄村 祝胡洞村 楊均平村 後廟村程庄村 劉六口村 賈北村 劉丙庄村 賈南村 孫南村 花庄村 唐王莊村
尹店鄉
尹店李庄村 馬頭村 樊砦村 尹店孟庄村 裴砦村 新興村 李崗村 尹東村 蒼頭村 白雲村 樓崗村 石南村 吳西村 小渾子村 任崗村青行村 灣子村 王詩砦村 尹南村 楊樓村 徐庄村 吳東村 民權代砦林場 尹店王莊村 儉廠村 石北村 蘇庄村 范砦村 閃砦村 尹店彭庄村 楊城村 尹北村 柏木崗村平庄村 胡坑村 黃崗村 高公寺村 張砦村 白廟村 尹西村
雙塔鄉
閆寨村 小閣寺村巴河沿村 雙塔村 牛牧崗村 鄧寨東村 丁胡同村 常庄東村 大山字東村 短崗村 常庄西村 大山字西村 郭堂村 陳堂村 馮寨村 石窪村 關帝廟村 王馬房村 新莊村范樓村 瓦屋營村 唐寨村 大曹村 張庄村村 張寨村 鄧寨西村 卓寨村 秣坡村
順河鄉
史安村 化庄村史先村 張樓村 帥庄村 呂庄村 順河鄉王東村 張井村 史樓村 商丘民權林場流通分場村 李樓村 邊庄村 老莊村 孫庄村 田莊村 安堂村 魏樓村 王西村 流通村 順河鄉張庄村大安村 李胡同村 朱吳庄村
王莊寨鄉
王北村 郝庄村王子樹村 三合樓村 李東村 冉樓村 楊庄村 民權劉庄村 前張村 王莊寨袁庄村 尤庄村 後張村 王莊寨尚樓村 王莊寨王莊村 王莊寨趙庄村 喬集村 吳屯村 李西村王南村 王東村 韓大寺村 馬庄村
野崗鄉
鄭老家村 雙廟村常馬口村 段庄村 鄭北村 蝗南廟村 商丘民權林場東屯分場村 戶庄村 火燒廟村 逯庄村 商丘民權林場野崗分場村 孟油坊村 郝砦村 民權縣農場原種場普查區 平崗村胡庄村 鄭南村 小野崗村 西芒崗村 丁西村 彭廟村 溫庄村 朱庄村 馮庄村 戶口村 雷庄村 鄭西村 民權張堂村 西高砦村 東高砦村 頓庄村 野東村 民權徐堂村沙沃村 民權楊堂村 鄭東村 張庄村 南鄭村 孟庄村 野北村 丁東村 野南村 東芒崗村
胡集鄉
馬庄村 於樓村馮堂村 凡樓村 金樓村 陸南村 胡集村 孟樓村 陸北村 趙鐵樓村 謝庄村 小馬庄村 丁咀村
李堂鄉
賀樓村 司樓村王河村 邵廟村 張土山村 於堂村 朱庄村村 高庄村 申集村村 河北崗村 土山寨村 焦堂村 葛庄村 李堂村 潘樓村 河南崗村
伯黨鄉
伯西村 閆庄村伯南村 康莊村 伯東村 翟庄村 袁柿元村 雙樓村 李洪庄村
龍塘鎮
邢庄村 湯庄村石槽村 龍東村 北楊庄村 黃庄村 張堂村 渾東村 申庄村 鄭砦村 龍新村 寄崗村 渾西村 龍北村 龍西村 軒庄村 許小樓村 黃大庄村 南楊庄村 龍塘戶庄村 鄭庄村王樓村 蔣坡樓村 吳堂村 高庄村村 牌坊村 老莊村 付庄村 安元村 董庄村 王玉環村 王莊村村 龍南村 喬口村 渾北村
城關鎮
老城村 伏庄村民權林場西河分場 小丁庄村 耿集村 潘庄村 民權林場苗圃場 城關任庄村 睢南村 小鋪村 常庄寨村 民權農場第十分場 甘庄村 民權林科所 史村鋪村 城關羅庄村 吳庄村呂大村 張文卿村 商丘市民權農場第一分場 大陳庄村 民權農場第四分場 牛劉村 民權林場北河分場 城關劉店村 趙沙沃村 楚窪村 睢北村 民權林場部 蔣老家村 大濟村民權農場第八分場 城關劉庄村 民權農場第六分場 民權縣農場第二分場 民權農場第五分場 城關李庄村 小老家村 亓堂村 民權農場第九分場 五警中隊.民權看守所 斷堤村
北關鎮
金庄村村 石井村四海營村 東街村 馮梨園村 丁庄村 李庄村 王公庄村 相府營村 蘆樓村 北關北村村 北關西村村 崔壩村 李辛庄村 南北庄村 郭庄村 任庄村 丁道口村 北關南村村張道口村 鹿庄村 劉樓村村 周翟庄村 堤角村 李館西村 北關潘庄村 六合村村 韓海子村 李館東村村 王小樓村 安庄村 代庄村 許店村 安李庄村 吳庄寨村 劉店村馬樓村 後堯村 官莊村
程庄鎮
老趙庄村 王莊村商丘民權農場申集分場村 西胡庄村 程西村 程東村 楚南村 陳集村 申集村 劉渡口村 楚崗村 程南村 羅庄村 畢集村 申崗村 史庄村 喬庄村 杜南村 王柿元村 雙樓村杜北村 楊卓武村 楊東村 楚東村 王貫庄村 新趙庄村 蔣庄村 羅馬湛村 黃堂村 楚西村 劉庄村 冷代庄村 楊西村 宋庄村 彭庄村 謝庄村 南胡村 江集村 於庄村
人和鎮
尹庄村 虎東村黃寨村 秦庄村 虎西村 垛樓村 金西村 人東村 人西村 張寨村 趙庄村村 樊寨村 黃集村 劉寨村 寧車灣村 內西村 周崗村 朱寨村 徐樓村 秋樹營村 內東村 郝寨村西屯村 台上村 管寨村 新莊村 鄭寨村 高集村 白木村 崔堂村 人和楊庄村 園藝場村 人和王樓村 前瓦中村 賈寨村 金南村 張庄村 金崗村 後瓦中村 金東村
② 金鄉有多少年歷史
氏族部落時期,為有緡氏聚居的地方.夏商時代為有緡國.周設緡邑,屬宋國.秦置東緡縣,治今金鄉鎮,屬碭郡.西漢屬山陽郡.東漢於縣北別置金鄉縣,治所在今嘉祥縣阿城鋪,因境內金鄉山得名,金鄉縣名始見,屬山陽郡.西晉廢東緡縣.北魏徙金鄉縣治於原東緡縣城,縣名始與今地吻合,屬高平郡.隋屬濟陰郡.唐屬兗州.宋,今屬濟州.元屬濟寧路.明屬兗州府.清屬濟寧州.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8年道廢直屬於省.1936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0年建立抗日民族政權,屬湖西專區.1943年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專區.1949年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劃入山東省,後屬濟寧專區(1953年),濟寧地區(1967年),濟寧市(1983年)。
1995年1月13日,設立金馬鄉,將雞黍鎮的馬集、王門樓、胡庄、辛庄、東李、張庄、單樓、西李、楊庄、大劉、焦行、分廟、劉樓、呂廟、郭庄、杜河、宋營、鄭樓、菜園、太山廟、李杭、徐廟等22個村劃歸金馬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馬集;設立大義鄉,將胡集鎮的大義北、大義南、南周、南孫樓、莫橋、前代、萬柳、邱井、方廟、南郭、後代、安樓、前安、北周、邱樓、草廟、西王莊、李樓、莫樓等19個村和羊山鎮的劉庄、桃元、安五王、河東王、後於、宋屯、周大樓、東張、東李、薛海、關帝等11個村劃歸大義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大義。
1999年12月22日,撤銷馬廟鄉,設立馬廟鎮(魯政函民字[1999]39號)。
2000年5月11日,撤銷司馬鄉,設立司馬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2000]34號)。
2000年,金鄉縣轄10個鎮、6個鄉。總人口602555人,各鄉鎮人口:金鄉鎮70916緡城鎮44112王丕鎮21416霄雲鎮44271胡集鎮36293羊山鎮48109馬廟鎮50823魚山鎮23558雞黍鎮36722司馬鎮30409卜集鄉40988高河鄉32704化雨鄉42437興隆鄉36964金馬鄉22061大義鄉20772(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1日,撤銷大義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胡集鎮;撤銷緡城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金鄉鎮,金鄉鎮人民政府駐地遷至原緡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金馬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雞黍鎮(魯政函民字[2000]69號)。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金鄉縣轄9個鎮、4個鄉。
金鄉縣一詞屬漢語政區地名.其標准讀音為「JīnxiāngXiàn」.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域(地理實體),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北緯35°04′,東經116°18′.東南與江蘇省豐縣接壤.全轄9鎮4鄉,面積885.3平方公里,耕地82萬畝,人口61.1萬。縣人民政府駐金鄉鎮,在省會濟南西南方向185公里處,為濟寧市轄縣。
③ 南翔古鎮有多少年歷史了
南翔是一個千年古鎮,南翔人傑地靈,擁有1500年的歷史,是江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歷史上就有「金羅店、銀南翔」之說。
早在梁天監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得名。後又建成五代磚塔――雙塔、南宋抗金民將韓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鶴槎山、明代建造的園林――古猗園、明代文人藝術家李流芳的私家花園――檀園。
梁武帝建國的時候,南翔還只是一個荒涼的鄉村。一天,當地農民在耕地時挖到一塊一丈多長的大石塊,石塊一露地面,就有一對丹頂鶴在石塊上空盤旋,落到石塊上歇腳。一個叫德齊和尚認為這里是一塊佛地,決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說來也怪,每天白鶴飛往哪個方向,哪個方向就有人來獻款,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不久就籌集到一大筆錢,破土動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監四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成鎮,便取名南翔。
④ 碗窯村有多少年制陶歷史
碗窯村有三百年左右的制陶歷史。
碗窯村的歷史沿革:
據記載,明末清初,福建連城縣的巫氏等先民為避戰亂,一路內遷,至浙江省蒼南玉蒼山麓南坡(原平陽縣)蕉灘時,被當地的資源條件吸引,定居下來,重操原籍舊業,手工操作燒制陶瓷器皿,尤以青花陶瓷聞名。代代相傳,在清乾隆年間達到極盛。
據史料記載,當時碗窯小小一個村落,竟吸引了40餘姓聚居,人口多達4000人。
⑤ 民權縣有多少個村
民權縣轄6個鎮、12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城關鎮、人和鎮、 龍塘鎮 、北關鎮、程庄鎮、王莊寨鎮、伯黨回族鄉、花園 民權縣地圖鄉、尹店鄉、孫六鄉、野崗鄉、雙塔鄉、林七鄉、胡集回族鄉、褚廟鄉、老顏集鄉、順河鄉、王橋鄉。城關鎮代碼:411421100
2006年,轄13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治安路居委會、東方居委會、貿易西居委會、西郊居委會、貿易東居委會、經濟路居委會、東郊居委會、工農路居委會、工業區居委會、文化路居委會、東風居委會、前進居委會、農場居委會、史村鋪村、伏庄村、大陳庄村、老城村、耿集村、睢南村、牛劉村、小丁庄村、張文卿村、任庄村、小鋪村、大濟村、常庄寨村、羅庄村、亓堂村、劉庄村、李庄村、趙沙沃村、睢州壩村、呂大村、甘庄村、劉店村、斷堤頭村、潘庄村、小老家村、吳庄村、楚窪村。
人和鎮代碼:411421101
2006年,轄40個村委會:朱寨村、虎西村、尹庄村、賈寨村、白木村、台上村、凡寨村、郝寨村、黃集村、虎東村、秦庄村、後瓦村、人西村、楊庄村、張庄村、趙庄村、金西村、金東村、金崗村、鄭寨村、新莊村、高集村、崔堂村、黃寨村、西屯村、前瓦中村、垛樓村、王樓村、金南村、張寨村、周崗村、管寨村、園藝廠村、寧車灣村、內西村、秋樹營村、劉寨村、徐樓村、內東村、人東村。
龍塘鎮代碼:411421102
2006年,轄35個村委會:龍西村、鄭寨村、軒庄村、許小樓村、喬口村、黃庄村、吳堂村、王莊村、老莊村、鄭庄村、渾北村、申庄村、北楊庄村、渾西村、渾東村、龍北村、牌坊村、王玉環村、邢庄村、付庄村、龍東村、蔣坡樓村、寄崗村、高庄村、黃大庄村、湯庄村、龍南村、董庄村、龍新村、安元村、南楊庄村、張堂村、石槽村、王樓村、戶庄村。
北關鎮代碼:411421103
2006年,轄39個村委會:東村、北村、西村、南村、潘庄村、金庄村、劉樓村、韓海子村、丁庄村、安庄村、李辛庄村、後堯村、石井村、張道口村、丁道口村、馬樓村、周翟庄村、堤角村、許庄村、馮李園村、蘆樓村、相府營村、王小樓村、李庄村、代庄村、郭庄村、鹿庄村、王公庄村、官莊村、李館東村、劉店村、李館西村、安李庄村、任庄村、吳庄寨村、四海營村、崔壩村、南北庄村、六合村。
程庄鎮代碼:411421104
2006年,轄54個村委會:喬庄村、程東村、程西村、程南村、陳集村、雙樓村、王貫庄村、中崗村、史庄村、西胡庄村、謝庄村、江集村、西申集村、楊東村、楊西村、畢集村、楊卓武村、劉渡口村、王莊村、彭庄村、新趙庄村、老趙庄村、楚崗村、南胡庄村、黃堂村、宋庄村、於庄村、王柿元村、冷代庄村、羅庄村、杜南村、杜北村、羅馬湛村、劉庄村、楚東村、楚西村、楚南村、蔣庄村、焦堂村、王河村、東申集村、河北崗村、張土山村、朱庄村、高庄村、於堂村、河南崗村、葛庄村、邵廟村、土山寨村、司樓村、李堂村、潘樓村、賀樓村。
王莊寨鄉代碼:411421105
2006年,轄22個村委會:王崗村、王南村、郝庄村、尤庄村、王北村、王子樹村、王東村、趙庄村、冉樓村、尤庄村、尚樓村、吳屯村、劉庄村、李東村、韓大寺村、李西村、袁庄村、三合樓村、楊庄村、王莊村、馬庄村、喬集村、前張村、後張村。
伯黨鄉代碼:411421200
2006年,轄9個村委會:康莊村、伯南村、袁柿元村、伯西村、伯東村、閆庄村、李洪庄村、翟庄村、雙樓村。
花元鄉代碼:411421201
2006年,轄21個村委會:花北村、楊李庄村、屈庄村、大王莊村、吳老家村、戚店村、趙洪坡村、邵口村、花南村、黃庄村、魏庄村、蘇堯村、大朱庄村、陳吳庄村、雙井村、小王莊村、三皇店村、袁大村、袁坡樓村、趙樓村、劉庄村。
尹店鄉代碼:411421202
2006年,轄39個村委會:尹北村、尹南村、尹東村、尹西村、白廟村、張砦村、閃砦村、孟庄村、楊城村、樓崗村、裴砦村、新興村、高公寺村、樊砦村、黃崗村、楊樓村、灣子村、李庄村、彭庄村、小渾子村、青行村、柏木崗村、平庄村、范砦村、石北村、石南村、白雲村、馬頭村、李崗村、王寺砦村、任崗村、王莊村、胡坑村、蘇庄村、儉廠村、吳東村、吳西村、蒼頭村、徐庄村。
孫六鄉代碼:411421203
2006年,轄26個村委會:孫北村、焦老家村、孫南村、劉炳庄村、伏土山村、祝胡同村、榮庄村、皇甫叉樓村、朱窪村、楊均平村、李坤候村、六卜村、賈北村、花子王村、吳連庄村、王樓村、劉心庄村、程庄村、洪庄村、唐王莊村、賈南村、劉六口村、趙西庄村、龍門寨村、後廟村、任庄村。
野崗鄉代碼:411421204
2006年,轄40個村委會:野南村、野北村、野東村、溫庄村、東高砦村、西高砦村、郝砦村、戶口村、逯庄村、常馬口村、戶庄村、雷庄村、鄭老家村、鄭東村、鄭西村、鄭南村、鄭北村、朱庄村、平崗村、張庄村、段庄村、南鄭村、丁東村、丁西村、頓庄村、孟油坊村、小野崗村、胡庄村、徐堂村、火燒廟村、馮庄村、彭廟村、東芒崗村、西芒崗村、雙廟村、沙沃村、張堂村、楊堂村、皇南廟村、孟庄村。
雙塔鄉代碼:411421205
2006年,轄28個村委會:常東村、常西村、巴河涯村、雙塔村、唐砦村、瓦屋營村、王馬房村、關帝廟村、馮寨村、大曹村、小閣寺村、石窪村、陳堂村、范樓村、閆寨村、卓寨村、丁胡同村、張庄村、郭堂村、張寨村、鄧寨西村、鄧寨東村、新莊村、短崗村、牛牧崗村、秣坡村、大山字東村、大山字西村。
林七鄉代碼:411421206
2006年,轄23個村委會:王崗村、金庄村、郭庄寨村、郭庄村、高庄村、李崗村、楊庄村、王各庄村、蔡堂村、前元村、鄭庄村、王雙樓村、夏廟村、付庄村、王莊村、林西村、安庄村、何庄村、范關廟村、林東村、司庄村、楊堂村、焦庄村。
胡集鄉代碼:411421207
2006年,轄13個村委會:胡集村、金樓村、趙鐵樓村、陸南村、凡樓村、於樓村、小馬庄村、丁咀村、馮堂村、馬庄村、陸北村、孟庄村、謝庄村。
褚廟鄉代碼:411421208
2006年,轄20個村委會:褚南村、褚北村、韓樓村、利河村、張小樓村、孫坡村、范堂村、劉賈村、尚樓村、趙壩村、西張樓村、袁庄村、朱店村、曹庄村、陳庄村、九股柳村、柘桑村、秦集村、郝樓村、謝元村。
老顏集鄉代碼:411421210
2006年,轄27個村委會:顏北村、顏南村、漁王莊村、張庄村、仲北村、大李庄村、秦老家村、秦小樓村、陳庄村、呂花元村、楊樹庄村、董西村、孔良寺村、董東村、薛橋村、周王莊村、梁晉村、張辛庄村、仲樓村、胡樓村、唐庄村、趙庄村、閆道口村、代庄村、羅庄村、楊徐庄村、李樓村。
順河鄉代碼:411421211
2006年,轄22個村委會:張樓村、孫庄村、朱吳庄村、邊庄村、安堂村、帥庄村、李胡同村、張庄村、呂庄村、流通村、老莊村、史樓村、化庄村、王東村、張井村、田莊村、大安村、史安村、史先村、魏樓村、李樓村、王西村。
王橋鄉代碼:411421212
2006年,轄39個村委會:東張樓村、五里河村、王大庄東村、郝庄村、亓庄村、楊關庄村、底西村、焦東村、葛崗村、柴油坊村、靳庄村、趙小樓村、良堯村、黃辛庄村、煙墩村、王元子村、馮樓村、李小集村、王北村、南張樓村、王南村、蔣柿元村、王東村、三里王莊村、趙崗村、大凡村、王莊村、崔庄村、陳店村、陳小庄村、焦西村、李擺村、底東村、趙庄村、李庄村、王大庄西村、白老家村、柴庄村、謝元子村。
⑥ 河南商水平店鄉戚樓村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1900年。河南商水平店鄉戚樓村1900年的時候開始有的。戚樓村位於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平店鄉。廣聚人氣,空氣清新。
⑦ 金山店錫山村土橋夏晚有多少年歷史
金山店錫山村土橋夏晚有69年歷史。金山店錫山村的歷史資料中有關於土橋夏晚的建造時間記載,土橋夏晚始建於1953年。通過計算2022-1953等於69。所以金山店錫山村土橋夏晚有69年歷史。金山店鎮為於湖北省大冶市,東臨大冶市經濟開發區,西鄰保安鎮,北據還地橋鎮。
⑧ 葉縣常村有多少年歷史
常村鄉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 葉縣西南部。1955年置常村中心鄉,1965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距葉縣縣城30公里。面積178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
歷史沿革:1955年置常村中心鄉,1965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78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李九思、常村、趙嶺、大婁庄、金溝、毛庄、柴巴、五間房、孤古嶺、栗林店、文庄、文集、月台、響堂、黃灣、中馬、養鳳溝、府君廟、劉東華、金龍嘴、艾小庄、西劉庄、葛河、和平嶺、石院牆、毛洞、孤山、瓦房王、柳樹王、下馬庄、暖泉、馬頂山、月台.馬庄、羅圈灣、尹灣、楊林庄、李家莊37個行政村。
⑨ 山東省沾化縣姜牙店村有多少年歷史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縣泊頭鎮姜牙店,在沾化泊頭東五公里,相傳姜子牙姜太公曾隱居於此。後來,這里建起太公祠。周圍還有幾個與姜太公有關的村莊,如呂望庄、季姜堂等。所以,從東周(前770年)至今,至少有接近3000年的歷史
⑩ 1041725有誰知道戚姓的發源地與歷史8
戚(Qì)姓源流單純,出自姬姓,為春秋時衛國大夫孫林父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譜》、《萬姓統譜》、《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戚姓源於姬姓孫氏,起源於春秋時期,戚姓的始祖是衛國大夫孫林父。
春秋時衛武公有個兒子叫公子惠孫,惠孫的子孫稱為孫氏。惠孫的七世孫孫林父在衛獻公時任上卿。孫林父因在國內失寵,先後出奔晉國和齊國,衛殤公時歸國,受封於戚邑(今河南省濮陽市戚城)。當時,戚邑是晉、鄭、吳、楚各國交通要塞 ,瀕臨黃河,有險可據,平原沃野,堪稱樂土。孫林父的支庶子孫戀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個,即孫氏的戚邑。後衛國滅亡,戚姓族人逃往東海,形成望族。
孫林父。追溯起來,戚姓應該是一個具有3000年歷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 戚姓是發源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姓氏,關於戚姓的來源,據《萬姓統譜》上有這樣的記載:「衛大夫孫林父食采於戚,其支庶以為氏,望出東海。」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時代的衛國,以封地為姓,後來,成為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海的望族。另有一說是衛大夫孫林父當初被封的采邑「戚」地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書中並附註說:「戚,衛邑。」這個地方是後來中國戚姓的發源地。現在河南省濮陽縣還保存著古戚城的遺址。故戚氏後人奉孫林父為戚姓的得姓始祖。
戚姓在大陸和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彭城(徐州)一戰,劉邦戰敗,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廟東,今無)戚員外家。戚員外見劉邦相貌堂堂,將來必富貴,就把其女兒戚姬許配給他。戚姬姿容艷麗,裊裊婷婷,劉邦一見傾心,遂當晚拜堂成親。戚姬後來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都洛陽,後遷長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宮。如意聰明伶俐,劉邦說他酷肖自己,甚為寵愛。如意10歲時,封為趙王。劉邦晚年,疏呂後而寵戚姬,當時,戚夫人常隨劉邦外出打仗,而令呂後守候宮中。劉邦以太子劉盈性軟弱,欲廢之而改立趙王,因大臣固爭,而未能如願,由是呂後嫉恨戚姬及趙王。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後為皇太後,大權獨攬。她下令將戚姬囚禁。剪去她的頭發,頸上再給她戴上鐵鎖,穿上罪人衣服,罰她舂米。戚姬兒子雖封為趙王,但遠在河北不得相見。她常常一邊舂米,一邊悲歌:「子為王兮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使誰告汝。」呂後為絕後患,遣使召回趙王,欲殺之。惠帝知母後意,乃親自迎趙王入宮,同起居共飲食呂後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趙王年幼,不能早起。呂後聞其獨居,使人攜毒酒強迫趙王飲下而毒殺之。接著以酷刑加戚姬,斷其手足,挖其雙眼,又熏聾雙耳,葯啞喉嚨,扔到豬圈裡,稱之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絕,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對母後說:「這不是人做得出來的事。我為太後之子太後所為如此,我將何以治天下。」從此縱情酒色,不問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為避族滅之禍,戚姓人曾改姓齊,遷徙別居。漢文帝劉恆即位,為戚姬昭雪,並在戚家寨修廟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復原姓。當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陸和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時候,衛國大夫孫林父受封於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其支系子孫就世代以封地名「戚」為姓。戚亡國以後,其子孫後代逃到山東省東海郡,並且逐步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戚姓世稱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戚勰
漢代時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為表臨侯,顯赫多年,他的爵位一連傳了七代。
戚袞
字公文,南北朝時吳郡(今江蘇省)鹽官人。祖顯,齊給事中。父霸,梁臨賀王府中兵參軍。戚袞少聰慧,游學京都,受《三禮》於國子助教劉文紹,一二年中,大義略備。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並《周禮》、《禮記》義,袞對高第。仍除揚州祭酒從事史。就國子博士宋懷方質《儀禮》義,懷方北人,自魏攜《儀禮》、《禮記》疏,秘惜不傳,及將亡,謂家人曰:「吾死後,戚生若赴,便以《儀禮》、《禮記義本》付之,若其不來,即宜隨屍而殯。」其為儒者推許如此。尋兼太學博士。梁簡文在東宮,召戚袞講論。又嘗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學互相質難,次令中庶子徐摛馳騁大義,間以劇談。摛辭辯縱橫,難以答抗,諸人懾氣,皆失次序。戚袞時騁義,摛與往復,袞精彩自若,對答如流,簡文深加嘆賞。尋除員外散騎侍郎,又遷員外散騎常侍。敬帝承製,出為江州長史,仍隨沈泰鎮南豫州。泰之奔齊,逼戚袞俱行,後自鄴下遁還。又隨程文季北伐,呂梁軍敗,戚袞沒於周,久之得歸。仍兼國子助教,除中衛始興王府錄事參軍。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歲。戚袞於梁代撰《三禮義記》,值亂亡失,著有《禮記義》四十卷行於世。
戚仲
宋代畫家,畫院祗候。畫山水平遠頗工,常於畫上反手題其名字。
戚夫人
漢高祖的寵姬,故又稱戚姬,生趙王如意。高祖屢欲立為儲君,不果。高祖崩,呂後酖趙王;殺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廁所中,稱為「人彘」。
戚逍遙
唐代冀州南宮(女子)人。傳說幼好道,父以女誡授逍遙,逍遙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經誦之。年二十餘,適同邑蒯潯。不為塵俗事,惟獨居一室,絕食靜想,作歌雲雲。人悉以為妖。一夜,聞室內有人語聲。又三日,忽聞屋裂聲如雷,仰視天半,逍遙與仙眾俱在雲中,歷歷聞分別語。觀望無不驚嘆。
戚同文
北宋初與范仲淹所創高平學派。戚同文幼年父母雙亡,由祖母帶著投奔外祖父之家。當時,邑人楊惡教授生徒,戚同文非常羨慕,來到學舍,見到《禮記》,過目成誦,楊蔥十分驚異,即收留為徒,不到一年,畢誦五經,很快即遠近聞名。當時正值晉末喪亂,他絕意仕進,思見天下統一,因取名為同文。後來依將軍趙直,築室聚徒,講學於眼陽(今河南省商丘),求學之人,不遠千里而來,絡繹不絕。高平范仲淹亦聞名而至,依之為學,繼而授徒傳業,其學更為繁盛,遂形成高平學派。
戚文秀
宋代畫家,善畫水,史稱畫水名家。嘗畫《清濟灌河圖》,一筆長五丈,自邊際起,通貫於波浪之間,與眾毫不失次序。
戚繼光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山東省蓬萊人。抗倭名將,編建新軍,加強訓練,紀律嚴明,將士無不用命,所率之軍聞名當時,人稱「戚家軍」。著有《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茫戎要略》、《武備新書》等書。
戚延齡
明萬曆年間考中歲貢後,任順天府薊州平谷縣知縣。在任多年,為人正直,體恤民情,後升任薊州知州。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間,薊州有個壯男名張差,拿著大木棒闖入太子常洛的慈慶宮內,打傷看門者多人,被捕歸案。巡視皇城御史劉廷元以張差「有瘋癲」奏於皇帝,遂有「挺擊之案」。朝廷遂下文到薊州,命令戚延齡查清案情。戚延齡知案情重大,若不設法排解,勢必興起大逮捕,不僅張差有滅族之禍,還要株連很多無辜的百姓。於是,他便奏報張差得「瘋癲」前後的經過情況。朝廷根據他的奏報結案,只判處張差一人死刑。戚延齡因此頗得薊州百姓的敬重和稱頌。
戚叔含
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國留學,人加利福尼亞斯但福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回國後自民國16年(1927年)起,先後在上海大廈大學、安徽大學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系主任。抗戰勝利後,赴浙江大學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3年起,任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譯有菲爾丁:《湯姆·瓊斯沖》(合譯稿本),稿本有《論湯顯祖與(牡丹亭》、《讀(紅樓夢)筆記》、《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試譯》等。
戚慶隆
當代著名書法家。曾任淮安市書協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書相當精彩。耿立軍,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書法名家,現任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其書得力於王鐸、傅山大氣、拙重。
戚先初
戚先初(1918-1991),河南省商城縣人。1931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參加安徽獨立團,後編入紅25軍73師,任223團副排長。先後參加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二至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任紅15軍團保衛局科員,第73師直屬隊特派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77團營特派員、團政治處保衛股長。1940年任18集團軍巡視團團員。1942年任冀魯豫軍區第8軍分區政治部保衛科科長,1945年任7團政治委員。參加了平型關戰斗和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時期,所部改編為冀魯豫野戰軍1縱1旅1團,任團政治委員。1946年參加張家口戰斗後,改屬晉冀魯豫軍區,南下濮陽阻擊國民黨新5軍,1947年參加豫北戰役和運城、六營集、羊山戰斗。挺進大別山後,在桐柏山與敵周旋。1948年參加鄭州、開封、淮海戰役。1949年任第16軍48師副政治委員、軍隨營學校副政治委員,參加渡江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軍幹部部部長,第186師政治委員,高炮101師政治委員,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炮101師政治委員,1959年後任空2軍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政治委員。1966年任空軍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兼修建部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1年3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73歲。
戚姓家譜文獻
江蘇泰州延令戚氏重修族譜十五卷,首一卷,(民國)戚穩壽編輯,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餘姚戚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戚維高主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享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戚氏宗譜四卷,(清)戚茂燦、戚茂源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戚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民國)戚茂珊、戚茂校等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東陽戚氏宗譜八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懷魯鄉八字牆村。
浙江溫嶺澤國戚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景文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今僅存第三~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溫嶺澤國戚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戚明纂,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間有石印本頁,今僅存卷首、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山東黃縣戚氏宗譜不分卷,(民國)戚才等四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上虞虞東戚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戚孔懷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吳縣包山戚氏宗譜六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堅索山房鉛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婺州東海戚氏宗譜六卷,(清)戚啟道纂,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婺州東海戚氏宗譜六卷,(清)戚茂梁纂,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五~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城戚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民國)戚茂珊等纂,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戚氏宗譜四卷,(清)戚昌烈纂,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暨陽東海戚氏宗譜三十二卷,(民國)戚顯甫纂,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冊,今僅存第二~二十九卷、第三十一~三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暨陽東海戚氏宗譜,(清)戚丙炎等纂,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七~八卷、第十二卷、第十六~十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餘姚戚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1]
戚姓字輩排行
江蘇沭陽戚氏字輩:「世文永東鍾佩隆常宏業延啟繼緒恆昌」。
江蘇宿遷戚氏字輩:「秉守家法品緒典章恆敦恭敬肇啟修祥」。
江蘇沭陽青伊湖戚氏字輩:「汝開甫春鳳玉耀振士長」。
江蘇沛縣戚氏字輩:「文熙尚良起開孝俊自全鳳天延世長大道文明興尊聖敬孟曾守德慶平青」。
江蘇盱眙、泗洪戚氏字輩:「芸應源(卿)彥(士)繼尚秉昌太景其(振)人如玉(金)嘉善寶(茂)德」。
江蘇鹽都戚氏字輩:「恆清太思龍舉」。
江蘇淮安戚氏字輩:「同加善寶德」。
江蘇蘇州戚氏字輩:「朝芝登瑤通疇時培岳以悅有文楠易鏊惟世明成垂宇器」。
山東郯城戚氏字輩:「家傳思源聖錦永彥允慶士守庭煥光忠恆久遠大振興昌鴻念先勤祖開祥瑞文敏誠維孝禮敬善榮」。
山東沂水、費縣、莒縣戚氏字輩:「興家立業德厚澤長恭寬信敏儉讓溫良文理密察中正齊庄承先啟後福祿禎祥」。
山東龍口、黃縣戚氏字輩:「仁景相世良延兆祖舉中元德善慶長發克大永昌培基廣厚誠乃用章家承洪緒天錫安詳同思貽憲紹裕傳芳」。
山東威海戚氏字輩:「志道務其本居由習正傳敬身斯可貴立德方為賢」。
山東梁山戚氏字輩:「廣井佃成萬甫一元」。
山東陽信戚氏字輩:「芳金殿德元秀洪仙天」。
山東膠州戚氏字輩:「恕先寶永昌振德秀」。
浙江蕭山戚氏字輩:「寬信敏惠鎬清純世裕昌廣恩繼仁德寰和華盛煌」。
浙江浦江雲溪戚氏字輩:「枸晉豫悅和志明華伯慎敬德清澄酬侃尙知賢義忠信廉勤禮廣盈餘福緣善慶鑒桂泮煒垣鈺林潤耀坊」。
浙江浦江浦陽戚氏字輩:「爾正家維德興隆永可期學成名望重朝寧奉為儀」。
浙江鄞東梅江戚氏字輩:「欽守聖兆文武宏昌茂德正盛世顯和康敬念爾祖謨訓丕彰賢俊繼美以觀國光」。
浙江蒼南戚氏字輩:「華士世忠承登可煥德觀孔孟興必從風」。
浙江海寧戚氏字輩:「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註:民族英雄戚繼光為該支「繼」字輩。
浙江永嘉戚氏字輩:「悅禮世士奎佰常守宗興學用智元夢兆嘉盈邦朝光允礽文粹天賜有增榮志國開咱耀星益景德昭
安徽碭山、河南夏邑戚氏字輩:「忠孝立國本仁愛樹繼昌先賢明訓久承守務永長」。
安徽戚樓戚氏字輩:「文泰安邦聖典瑞升忠信祥合培恆鳳永學開良慶德玉純英」。
安徽霍山戚氏字輩:「永大功如敬學」。
安徽戚氏一支字輩:「開萬永天興玉長」。
河南新鄉戚氏字輩:「培朝三學大來殿久紹世德長發祥」。
河南鞏義戚氏字輩:「廣國隆吉玉進有宗君福廷明興宏德建作應多篤」。
河南駐馬店戚氏字輩:「玉榮明新政中華大國成人閑開世續□□□明清」。
遼寧瓦房店戚氏字輩:「丕基維瑞盛世允芳宗德廣厚家慶乃昌」。
遼寧大連戚氏字輩:「善慶長發克大永昌培季廣厚」。
湖南華容戚氏字輩:「文運肇世思文應承國選永慶明良繼宗登朝佐聖修德貽賢家聲遠振祖澤長綿」。
湖北武漢戚氏字輩:「子忠庭世開秉熙培學元正大維克明國家定永傳」。
河南原陽戚氏字輩:「裴朝三學大來殿九紹世德常發祥」。
黑龍江寶清戚氏字輩:「明翠金繼興軒」。
福建戚氏一支字輩:「悅禮世士奎佰常守宗興學用智元夢兆嘉盈邦朝
雲南文山戚氏字輩:「闌元登向萬國清正家興順朝方應海兆進」。
資料有待補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