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歷史上有名的招賢故事,三顧茅廬就別說了
周文王招賢姜子牙:姜姓,也叫姜尚,字牙,東海人,據說是炎帝的後代。學問淵博,曾在商紂手下做事,關於他如何成為周臣,有幾種傳說,但幾乎一致的說法是:直到他年老才在垂釣巧遇周文王,周文王和他交談,發現他見識非凡,非常興奮地說:「當初我的太公曾經說過一定會有聖人到周地,周將靠他而興旺。您就是這位聖人嗎 ? 吾家盼望您很久了 !」於是稱他為「太公望」,立姜尚為國師。
蕭何月下追韓信 :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軍,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採納,於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了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此時,劉邦正准備收復關中。蕭何就向劉邦推薦韓信,稱他是漢王爭奪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將之材,應重用韓信。劉邦採納蕭何建議,七月,擇選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還有舜、大禹、膠鬲、百里奚、孫叔熬、管樂等故事,都是古代招賢納士的典範。
⑵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種辦法在歷史上叫什麼
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德的人選出來。
歷史上叫:禪讓制。
例如:堯舜禹的推舉方式
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在部落聯盟會議上提出後繼人問題,兜推薦共工,堯雖然不同意,還是讓他擔任工師之職,以考驗其才能,結果不行,大家又推薦舜,說他很能幹。於是舜協助堯20年,又代堯攝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鍛煉。堯死後,舜才正式主持聯盟的事務。舜繼位後,挑選賢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舜老的時候,也召集部落聯盟會議,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後繼人。於是禹代替舜處理聯盟事務。17年後舜死,禹正式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⑶ 了哪幾個求賢若渴,敬重人才的歷史典故
1、彭越歸漢
經過酈食其的勸說,彭越歸降漢朝。可是,第一次拜見劉邦時,劉邦洗著腳接見了他。彭越哭著走回家,說:「漢王為什麼不尊重我?酈食其勸說我降漢的時候,說的好聽,其實——唉!」到了自己的家又哭了,原來自己家的擺設和漢王家是一模一樣的。突然蕭何在後面說:「漢王對待你是很好的,如果他不尊重你,他會花很多時間穿戴的很好,能看出他迫切見你之心、惜才之心。大王就是這樣的人。」
2、三顧茅廬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劉備聽謀士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學才兼備,於是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恰巧諸葛亮那天出門在外,劉備失望地回去了 。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沒想到諸葛亮又是出外閑游。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說明自己的來意,然後就回去了。 雖然,劉備回去了,可是他請諸葛亮的心並沒有改變。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他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很魯的說:"讓我一個人去,如果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很生氣的把張飛責備了一頓。 劉備第三次去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在那裡直到諸葛亮醒來,才坐下來談話,懇請他替國家做事。助他一臂之力。諸葛亮被他的誠心打動了,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3、周公吐脯
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為天下之業憂勞甚久,現在才剛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於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多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4、禮賢下士
齊桓公聽說小臣稷是個賢士,渴望見他一面,與他交談一番。一天,齊桓公連著三次去見他,小臣稷託故不見,跟隨桓公的人就說:「主公,您貴為萬乘之主,他是個布衣百姓,一天中您來了三次,既然未見他,也就算了吧。」齊桓公卻頗有耐心他說:「不能這樣,賢士傲視爵祿富貴,才能輕視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視霸主也就會輕視賢士。縱有賢土傲視爵祿,我哪裡又敢傲視霸主呢?」這一天,齊桓公接連五次前去拜見,才得以見到小臣稷。
5、其它
曹操光腳迎接許攸,最終盪平天下
齊桓公不記追殺之仇,拜管仲為相,爭霸中原
李世民不拘一格,用人之長,避人之短,成就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