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一的歷史競賽都考什麼

高一的歷史競賽都考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30 11:20:12

『壹』 高一歷史地理一般會考什麼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貳』 高一歷史學業水平考試知識點

普通高中,一般都會進行一個學業水平考試,相信大家在高中的時候也會遇到。下面是我整理的 高一歷史 學業水平考試知識點,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高一相關內容推薦↓↓↓

高一學生個人期末總結6篇

高一自我總結範文5篇

高一語法知識點總結

高一計劃5篇合集大全

高一歷史學業水平考試知識點

資產階級維新派——維新思想推動下的戊戌變法

1、變法背景:

(1)國際大勢:發展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性潮流

①經濟上: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②政治上: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③思想上:西學東漸——西方啟蒙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2)國內

①社會背景: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深②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③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發展壯大

④思想基礎: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產生和發展

A、早期維新思想家:馮桂芬、王韜、鄭觀應——學習西方的制度和 文化 ,主張政治改革。

B、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民權思想的啟蒙(選修二專題一第三課)

a、背景: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階級上,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壯大;思想上,國內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國外資產階級民權思想的傳播;外交上,甲午戰爭失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b、基本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開展維新變法,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

c、評價:直接動員和指導了維新變法運動;通過變法挽救民族危機,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激情;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具有進步意義;傳播西方知識,宣傳天賦、自由平等觀念,具有啟蒙意義;表達了資產階級對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嚮往,客觀上有利於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是後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先聲。被稱為「進行了第一次較為全面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動員」。

2、變法的准備活動——士人干政

(1)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

①焦點: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要不要改封建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 教育 制度

②實質:中國新興資產階級與沒落封建地主階級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鋒

③影響:論戰進一步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為政治斗爭做了輿論和思想先導

(2)公車上書(選修二P35)使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由思想理論傳播發展為政治實踐,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3)創辦報刊:《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

(4)組織學會:強學會、保國會等

高一歷史學業水平考試難點

1.漢朝的郡國並行制

⑴背景:漢高祖為避免重蹈秦朝速滅的覆轍,鞏固新建政權

⑵內容:漢初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形成郡國並行制(郡即郡縣,國即封國)

⑶影響:隨著分封的諸侯國權力逐漸強大,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職能:中書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⑶評價: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決策失誤

②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有利於皇權的加強。

3.宋代分割宰相權力舉措(宋初設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⑴ 措施 :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為了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管轄

⑵內容:

①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河北、山西、山東;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區,省的長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

⑶意義:

①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②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5.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⑴目的:網羅人才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

⑵選官制度:①漢朝----------察舉制

★依據: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薦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

★依據:士族門第

★影響: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成為其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③隋唐時期--------科舉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 方法 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並完善科舉制。

★意義: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擴大了官吏的來源,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

③提高了官員的素質,促進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學的繁榮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⑤以嚴格的考試方式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後期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於創新,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一歷史學業水平考試考點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參與決策的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王位世襲制保護了私有制,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前提:生產力水平當時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鞏固統治,拱衛王室

被封范圍: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

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形成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

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春秋時期瓦解;戰國到秦朝時期廢除,被郡縣制替代(直接原因:諸侯國勢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的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高一歷史學業水平考試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學業水平測試知識點

★ 高中學業水平必背知識點歷史

★ 學業水平考試歷史知識點

★ 高中歷史考試必備知識點總結

★ 高一學期歷史的復習知識重點

★ 高一歷史學科的必學必背知識點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叄』 高一歷史合格考的知識點分析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不要做一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對老師的講解積極思考。結論由學生自己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而得,會比先聽現成結論的學習效果好。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一歷史 合格考的知識點分析,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歷史合格考的知識點分析1

一、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東周

戰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東周公元前256年結束)

二、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一)背景:王室衰微

(二)目的:爭奪土地和人口

(三)齊桓公稱霸(公元前7世紀中前期)

1.條件:(1)齊國富庶。(2)管仲改革。(3)尊王攘夷。

2.過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蠻。

3.標志:葵丘會盟。

(四)晉楚爭霸(公元前7世紀後期~公元前6世紀初)

1.晉文公稱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

2.楚莊王稱霸:公元前六世紀初。

(五)吳越爭霸:吳(長江下游)王闔閭和越(錢塘江)王勾踐

(六)評價

1.性質:非正義。

2.影響:進步性:有利於統一;便利地主階級勢力發展;促進民族融合。

三、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

(一)戰國局面形成

1.三家(韓趙魏)分晉。

2.田氏代(姜)齊。

(二)經過

1.魏齊爭霸(公元前4世紀中期)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勢力大為削弱。

2.秦國獨霸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在也無力與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

1.民族:華夏族、北方:東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徑:經濟 文化 交流和頻繁戰爭。

3.結果:為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高一歷史合格考的知識點分析2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時間: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權制度的 措施 :

建立:為了有效控制大一統的新局面,秦朝統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權國家機器:

(中央)①帝國的統治者為皇帝,嬴政自稱「始皇帝」。②中央政府的官職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設廷尉、治粟內史等諸卿,分工負責司法、財政等政務。③丞相是百官之長,「助理萬機」,一切軍國大事均由皇帝裁決。

(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為郡、縣兩級。郡下轄若干縣,縣下還設有鄉、里等組織。鄉設三老管教化,嗇夫管聽訟、收賦稅。②郡縣的長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縣的屬吏則由郡守、縣令自行選用。③秦漢時的基層屬吏職權頗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嗇夫而不知郡縣的。

為了鞏固新建的中央集權體制,秦始皇還①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

此外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馳道與直道,以保證政令的暢通;③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的侵擾;④開邊移民,以充實邊地實力;⑤焚書坑儒,以統一思想輿論。

3、意義:秦雖短命而亡,但秦創立的中央集權體制,卻成為我國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

高一歷史合格考的知識點分析3

一、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及其特點:逐漸打破時空限制,雖受政府嚴格限制,但仍相當繁榮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二、「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開始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於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高一歷史合格考的知識點分析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會考知識點

★ 2020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歷史上期末考試知識點復習

★ 高一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考試必備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一

★ 高一歷史必修一常考知識點

★ 高一歷史知識點匯總

『肆』 高一期末考試必修一歷史主要考什麼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伍』 高一歷史學考必考知識點

高一歷史學考必考知識點有: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混亂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3、從「無為」到「有為」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4、董仲舒其人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5、董仲舒的思想主張: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陸』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進入高中後,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我為正在努力學習的你整理了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1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①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

④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首先開始的領域:棉紡織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

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2)政治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社會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促進工人運動的興起。

(3)生產方式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了當地的舊思想舊制度。

(4)思想 文化 上:促進了科學 教育 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東方從屬於西方,促使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形成過程:

世界市場進程時間推動因素主要途徑

初具雛形新航路開辟後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掠奪

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炮艦開路行不平等貿易

最終形成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標志: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3)逐漸成熟標志:國際經濟交流基本准則的確立。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中心:美國和德國。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開始的標志)

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內燃機驅動)。

3.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壟斷組織(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5.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6.世界一體化趨勢(19世紀末20世紀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對一體化趨勢的評價,有利有弊。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2

1、春秋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了解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莊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魯國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首創私人講學,晚年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稱為「六經」。

②孔子的主要觀點: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D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

A主張實行「仁政」。B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C主張「性善論」。

荀子:

A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論斷。

C提出「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經過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改造,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漢代儒學

了解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①提出: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目的是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②實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③影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 傳統文化 的主流。

太學: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興辦太學。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3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A、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社會經濟前提: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825年,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首先在英國)

階級基礎:工人階級作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三大思想來源: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主觀條件: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理論研究

B、誕生的標志: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①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出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的發展;

②闡明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肯定共產主義最終將取代資本主義;

③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用暴力_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建設共產主義。

C、影響:無產階級進行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地發展起來。

2、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戰爭法國失敗,第三共和國的成立,臨時政府對外投降、對內鎮壓的反動政策。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2)、革命 措施

在政權建設方面:廢除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代之以工人階級的國家機器。

民選供職人員,人民有權監督和罷免。

在經濟建設方面: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

維護工人權利,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3)、失敗

主觀原因: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也沒有同外省取得聯系,更沒能發動廣大農民;

根本原因:法國資本主義還處在向上發展時期,還不具備_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

4)、意義

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它的 經驗 教訓是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1)客觀條件

經濟:俄國資本主義有一定的發展,但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政治 ①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統治地位,是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②俄國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國內矛盾尖銳。

③一戰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2)主觀條件

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性較強;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廣大農民成為革命同盟軍

2、十月革命的過程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

結果:_了羅曼諾夫王朝,出現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工兵代表蘇維埃、臨時政府(掌握實權)

2)、《四月提綱》的發表 (列寧)

內容: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化; 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 口號 ;爭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權。

3)、七月事件 結果:標志著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結束。和平奪取政權已經不可能。

4)、十月決議 內容:舉行武裝起義,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

5)十一月起義

攻打東宮

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 (具體內容P128)

內容:《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選舉產生了第一也工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意義:蘇維埃政權在俄國的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誕生。

3、意義

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俄國:是人類歷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勞動人民開始實現「當家作主」的美好願望;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理論變為實踐,開創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

世界: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爭,推動了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一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 2020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一常考知識點

★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上學期歷史知識點梳理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閱讀全文

與高一的歷史競賽都考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