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反思存在什麼困難

歷史反思存在什麼困難

發布時間:2022-12-06 01:39:21

Ⅰ 歷史教學反思優秀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歷史教學反思優秀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教學反思優秀4篇1

隨著中考歷史復習教學的進行,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引導學生入門復習並打好基礎的重要性。而要學生能夠在一開始就好好的去學習歷史,喜歡歷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他們對這門學科感興趣。

首先,我覺得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導演。每堂課的總體框架由教師設計,但具體的過程則由演員——學生來闡釋。教師就是導演,你所設置的懸念越引人入勝,那麼作為演員的學生也就越能融入其中,並且樂此不疲。在此,教師的任務不再是不停的講,而是不停的設置學生感興趣的懸念,然後引導學生去一一解開,在解開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生會有學習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學生的真正融入會讓他們記憶深刻。為此,懸念的設置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技巧,它可以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

其次,要多穿插歷史小故事,在電影中,一些和主線關系不大的情節可以調節電影的氣氛,嚴肅中可以透出一絲詼諧,有時給緊張的觀眾放鬆一下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上課也是,學生都是喜歡聽故事的,你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穿插一兩個小的歷史典故可以緩解上課的緊張氣氛,使學生不會感覺太大的壓力。也可以加深他們對這節課的印像。當然,故事只是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不能花時太多,同時要切合課文,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於故事之,這樣,既能引學生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

第三,多使用音樂和歷史片段,對於一部電影來說,配樂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曾經有專家做過實驗,人在有音樂的前提下,注意力會比平時更加集中,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多加入和課堂相關的音樂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歷史課教學中音樂或電影片斷的播放必須注意:要控制一堂課中播放歌曲的數量和電影片斷的時間,防止把歷史課變為音樂課或電影課;要結合教學內容和音樂、片斷的內容,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或討論,通過討論問題讓學生從歌聲、影片中喚起的感情因素深入到理性的思考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音樂和歷史片斷在歷史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重要,方法也有很多,希望同行教師指出不足,共同獲得長足的進步。

歷史教學反思優秀4篇2

這課是初中九年級上冊的重點內容。人教版教材從戰爭的爆發和北方的勝利兩個方面,介紹了這場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內戰,文字淺顯易懂,線索清晰明了。但教材受版面的限制,有關戰爭的規模及其細節無法展開。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從開發教學資源,使略顯平淡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這個環節入手,林肯在南北戰爭期間的作用是本課的`重點;林肯代表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反映了美國的自由、民主精神;透過林肯的故事,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林肯的善良、正直、誠信和自強不息的品質,也是情感教育的材料,所以我以林肯為主線進行了教學設計。

這份教學設計是採用故事、材料和問題設計教學的思路,進行設計的。我覺得設計沒有太大的問題,甚至感覺有點新,但優質課比賽並沒有成功。經過同事與同行的評點,以及自己的反思,覺得除了課堂教學的把控能力外,問題主要出在歷史材料的處理上。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思想的感染力,把歷史課講活,使學生置身於歷史事件中,教師在必要的時候,必須適時補充一些史料,才能突出歷史課的特點。有人說,沒有材料,就沒有歷史。另外,材料也是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橋梁。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自身知識儲備不夠。為了解決前面提到的三個問題,尤其是要解決「了解美國人眼中的南北戰爭」,我進行了大量閱讀,這個過程讓我享受了一次充分研究和學習經歷。

用故事、用材料或用問題進行教學,是很常見的教學方式。然而,將故事、材料和問題貫穿全課,卻是第一次嘗試,這點燃了我的激情。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遇到的第二個困準是──如何篩選故事、材料,如何精心設計問題。經歷過程後知道,當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需要展拓和深化,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需要深化和系統化時,為了使學生對歷史現象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就要提供一些材料,改變傳統的只靠教師講授的方法。補充材料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選擇的材料要有針對性,要有說服力。材料很多,選擇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第二,選擇的材料要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

歷史教學反思優秀4篇3

一、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

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

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說:

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

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

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系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系,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二、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

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並且要教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於進一步強化關於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里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

第一,關於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

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

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范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關於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

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准確、無誤;

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

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朴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關於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於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里不作闡述。只想說明的是關於板書的書寫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說完某一知識後,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說邊寫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學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著教學信息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歷史教學反思優秀4篇4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從1998年至今一向從事初三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志,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成勤於復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嘩眾取寵。」

我上了一節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後透過啟發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後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後陷於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後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並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散文」時,我就讓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事先准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老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著自我的思路繼續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質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著「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松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脫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於「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後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只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

Ⅱ 中學歷史教學重難點的反思

對於歷史的重點難點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教學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學歷史教學重難點反思以供大家學習。

課堂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展開的,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以便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因此,確定教學重難點首先要吃透新課標。只有明確了這節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標,並把課程標准、教材和教師參考書整合起來,才能科學確定靜態的教學重點難點。

其次,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的狀況;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作出預見,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時的困難、產生的問題,以便對症下葯。避免教學中的主觀主義和盲目性,切實做好理論聯系實際。從而確定好自己的課堂教學科學切合實際的靜態和動態重點難點。例如,當原來確定的難點絕大多數學生並不感到難以理解時,教師就不必再在這個問題上花過多時間和精力。再如,當學生提出教師事先未估計到的疑難問題,又需要在課堂上講請楚時,這些地方就是教學的難點。

如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根本。

在長期歷史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導”、“聯”是突破教學重難點最有效的方法。

善於引導

善導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問題症結和難點實質,用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多角度地啟發學生,使之產生多方聯想而有所感悟。疑難、重點問題的多樣性,決定了引導手段的多樣性。一方面,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引導既可以導之以趣、導之以思、導之以情,也可以導之以理、導之以法。另一方面,由於教學內容的多重性,教學難點的多樣性,思維方式的多向性,決定了教師引導方法需要多變。所以,教師須多備幾手“導”的技能,以便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例如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運用講故事法、觀看影視法、類比法等。

善於聯系聯想

善聯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盡快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經驗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去。對學生來說,書本知識都是間接經驗,它只有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獲得直接經驗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學得牢固扎實。所以,教學不宜空講知識,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那樣只能弱化教學效果。善聯,一要聯系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將時代的氣息引入課堂。二要聯系學生以前學習並掌握的舊知識。這些舊知識既是新知識的生長點,也是新知識的固著點。因而在教學中要著眼於教學內容的縱橫聯結,注意教學內容的整體與局部、前與後、因與果的銜接與遞進,在聯系中將新知識融為一體。三要聯系教師自身的學習感悟。教學既是教與學的傳導過程,也是師生雙向交流溝通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若能聯系自己的學習經驗與感悟,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自己化解難點的做法和體會,必能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使學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徹,聽得有味,學得有趣,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

總之,教學方案的編制,教學方式的選擇都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緊緊圍繞教學重點難點,以效益為核心。唯有如此,實現有效教學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推薦:

我們的歷史是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系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范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了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朴,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創建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希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歷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鑒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像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准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時代信息。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Ⅲ 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類型方法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小學教學方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集體反思的提出及意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全新的教學行為。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對教師進行各層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培訓,以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我們能夠真正肩負起實施新課程的重任。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而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但教師的個人反思活動屬於個體反思,由於受到自身素質、觀察視角、知識與經驗、專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反思內容及程度均較低。為此,在教師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引入「集體反思」非常必要。「個人智慧不過是草間露珠,集體智慧才是長河流水」。「集體反思」能夠有效彌補教師個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它能夠集思廣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啟迪,共同提高。只有把個人反思融入到「集體反思」中,個體反思才有更廣泛的價值,個體從「集體反思」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同時,「集體反思」能夠在教師教育教學培訓和自我完善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使集體培訓與個人成長有效整合,共同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集體反思的意義

1、認識和改變自己

這種學習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變性格這個議題基礎上思考的,通過對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達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目的,集體反思學習最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性格。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意識到潛意識和下意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認知、理解、學習、行動、習慣的過程。集體反思學習的方法可以實現這個過程,讓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2、培養良好思維模式

集體探討是打破思維定勢、突破思維局限的有效方法,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有其局限性,這是我們的成長、教育、經驗、學習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且一旦擁有就會固化從而變得根深蒂固。有時候大家不能理解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而這種不一樣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樣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反思學習可以修正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應該是多元的,也允許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包容各種思想和思維。

3、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這種解決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做法毫無疑問可以鍛煉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我們循著這種思路可以徹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預防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與企業中所倡導的全員持續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謀而合,不論是理念還是方法,都是一脈相承,只是集體反思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種學習方法

反思作為哲人們的工作方法,越來越被我們普通人來使用,特別是管理者。反思是經驗學習的工具,經歷必須經過反思,才能升華為經驗知識。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但對思想的思考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集體反思的局限分析

1、對學習的理念方法認知不夠

當今社會和環境的快速變化要求組織和個人具備優秀的學習能力,學習和適應這種變化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讓我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個人學習已經延伸為終身學習、組織學習,不僅是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更要在實踐中、新事物中快速學習,向社會經濟生活中所有對象學習。學習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傳統學習方式,基於網路媒介的學習更是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培養學習型組織和知識管理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了方向。認識不到學習的這些變化就給集體反思學習帶來了一定困難。

2、難以超脫自我意識

擺脫不了自我意識的束縛,想法和行動經常還是籠罩在「自我意識」的陰影下。本來是要求大家把「我」置之度外的,可是還是跳不出「我」這個怪圈,自我潛意識的影響太深了。難以進行自我主觀判斷,無法理認清客觀事實,這種客觀事實包括客觀事實的人和客觀事實的事,大部分人在集體反思學習時仍然夾雜個人情感的因素和根深蒂固的觀念,這是集體反思學習嚴重障礙。

3、個人和組織開放度不夠

現代社會充滿了信任危機,不信任的社會文化使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面具,努力偽裝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不願意輕易表露真實的自我。人們思想趨於保守和固步自封,每個人心理上習慣於設防,如何克服組織防衛心理,也是組織性行為學的研究重點,個人和組織開放度不足會限制每個人內心的開放程度,從而影響集體反思。

4、學習成果難以跟蹤和檢驗

集體反思學習成果在工作層面的績效是可以衡量的,而個人修養層面卻是很難度量的,而且時間是長期的,並非短期就能看得到效果,也就是存在很長的「時滯」。學習的心得成果只有經過長期調整修正,才能變成習慣,才能根深蒂固在思想里,也才能成為性格中的一部分。而這些都是難以跟蹤和檢驗的,而對於人的本性,則比較傾向於能看到短期好處,不太重視長期影響,不願意進行長期投資。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3u-2HWHawXmr19aNGmCVg

?pwd=dcff 提取碼: dcff

Ⅳ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800字

反思一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是應該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發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必須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歷史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能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系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輕松,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何種姿態面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情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反思二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初中生對歷史課存在著嚴重的厭學現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了解,用不著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

一、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巨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里占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著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盡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

Ⅳ 歷史期末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歷史期末教學反思 (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歷史期末教學反思 (7篇)1

平邑之行後上的展示課,真真體會到古人的話是句真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上不知道,一上,破綻百出!

下面先就這一節課談談我的設計思路。本節課正好是期末復習的第一節課,所以上課之前,我先給同學們樹立了考試復習的自信與信心。然後,讓同學們自己背誦(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一個環節)、完後相互檢查,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20分鍾。接下來請了3位同學分別講述這3課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並帶有對學生的復習檢查),她們的自信與課外拓展是我所不能及的。接著就是對同步上面的練習加以鞏固,最後是反思收獲(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還總結了復習的一些技巧,如前後聯系,和做題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節課下來,看似很滑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學生在提問與展示時,沒有體現弱者優先、機會均等的原則;在練習鞏固時,直擊中考會更有高度,等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以後的課堂中會逐漸地改正與完善,我的目標是爭取讓每組的8號達到這3位同學的水平,那樣就實現了共產主義了。所以,革命尚未成功,我仍須繼續努力!

歷史期末教學反思 (7篇)2

本學期我擔任初二(6)——(11)班的歷史老師,回顧這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我認為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作為6個班的科任老師,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學生在個人能力、個人素質、個性心理特徵等方面均存在著個體差異。由於存在著差異,也就導致:相同的課程在不同的班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

針對不同的班級,在課後不僅要備好課,保證課堂授課質量,而且要「備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特點,以便在課堂上進行適時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有的學生對歷史人物感興趣,有的學生對歷史事件感興趣,還有的學生對戰爭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在課堂上尋找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本學期共進行了三次考試,在考試過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還無法從死記硬背的思維模式轉以理解記憶為主的思維模式,在期中考試中可以看到:基礎知識題,學生掌握的較好,失分不多;主觀題,即材料解析題,學生在回答時能夠把握材料,說出材料的主旨,但在回答定性問題時,在語言運用方面,還有欠缺,不能運用歷史的語言來准確的表述問題,需加強訓練;問答題,學生在回答時,明確具體的史實,以及史實所反映出的經驗、教訓,只是缺乏一定的條理性,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應重點強調解題的條理性。

歷史學科中記憶性的東西較多,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清晰、准確地記憶史實,課後督促學生及時復習、鞏固、預習,只有這樣才能記憶的扎實,在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在考試時才能穩操勝券。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摸索一些幫助學生記憶時間、地點、事件的方法,讓學生輕松、無負擔地學習。在檢查學生復習情況時,科任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要及時與班主任溝通,雙方合作,雙管齊下,這樣才能保證學生順利的通過會考。

反思過去,這本身已成為歷史,要放眼新學期,發揚以往工作中的優點,彌補工作中的不足,與時俱進。

歷史期末教學反思 (7篇)3

上一學年我擔任初三五個班的歷史教學任務,始終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總體回顧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第一點是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老師每天只是疲於應付教案、作業,只是按部就班地解決了每堂課的任務,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學習任務延續到課後。這一點很值得反思。很多同學始終認為這是副課,而不去重視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太喜歡歷史,這其中有些學生因為歷史曾經學得差,對學習歷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希望聽聽歷史故事,再加上歷史知識點較多,難記。歷史給他們的感覺是死記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記,也不願去理解分析;中考的開卷考試更是讓他們覺得無需多下功夫,課後就更不用說去自主學習。

第二點是學生答題缺乏規范化指導。平常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老師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一是歷史學科內容多且復雜,知識點零碎,不像學數學、物理那樣能邏輯性很強。二是真正說來歷史學習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不僅要識記而且要理解,如材料、問答題學生往往答不出,也答不到點子上來。因此這就需要老師的指導,以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

總結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大部分學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課上帶著耳朵聽,他們挺樂意的,一讓他們動筆,就開始偷懶。我就注重培養學生做課堂筆記的習慣。我採用課堂筆記本和歷史作業本合二為一,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由於歷史學科採用開卷考試的方式,在教科書上勾劃重、難點顯得尤為重要。我要求學生用紅筆或彩筆勾劃,並註明考點的項目:如「明治維新」的內容,使學生一目瞭然。上課時,我邊講,邊巡視,提醒和督促後進生和調皮的學生勾劃課本。

立足於課堂這塊主陣地,緊緊抓住45分鍾,盡量讓學生多讀、多寫。課堂上抓緊分分秒秒,關注每位學生,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利用早上課前三十分鍾的時間,進行早讀,讓學生熟悉課本知識。

二,立足考綱,以考綱為指導強化對基礎知識的復習。

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基礎是根本。沒有基礎,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歷史中考基礎題佔70%左右,抓好基礎題,這樣既節省時間,又能出成績。初三世界歷史的內容,繁雜且瑣碎,讓學生將所有的考點背出來,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是不太現實的做法,對學生而言,記憶是一件看似簡單可實際上最為困難的事。對於考綱上的知識點我通過小問答題讓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訓練,學生對考點由陌生逐漸熟悉。通過反復訓練,基礎知識夯實了。

三,結合中考題型有針對性的訓練

扎實的基本功是應對考試的第一步,僅僅訓練小問答是遠遠不夠的。中考的選擇題和材料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閱讀、理解、分析、比較、綜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針對中考題型進行有效訓練。題目是千變萬化的,關鍵是掌握解題方法。要重視解題方法的指導,如「尋找關鍵詞語」、 「先讀問題,後讀材料「等等,幫助學生提高應試能力。

四、專項訓練、專題復習,培養綜合能力

期中考試結束後,我主要進行專項復習。我會精選精編一些題目要求學生閉卷完成選擇題,這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同學們躍躍欲試,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嘗試這種做法。

歷年中考題經常涉及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這對歷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對學生進行專題復習。沒有相關資料,自己動手,上網查詢、結合考綱,整理、編寫「歐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等七個綜合性專題,再配以相關的練習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日漸疲憊、鬆懈,學習狀況大不如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以前採用多寫字,少讀書的方法。現在我只能改變方法,讓學生少寫字而多讀書了。歷史學科處處都有綜合題。我通過查詢、收集、整理,自編出中考綜合題復習資料,比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歷史所涉及的綜合題。專題復習使零散的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便於學生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歷史學習的綜合能力。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總結經驗,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

歷史期末教學反思 (7篇)4

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一、在教學中要注意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是聯想式教學方法,通過縱向聯系及橫向聯系,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後教師從以講解、概括為主,到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揮想像,聯系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在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

三、加強中考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考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復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歷史期末教學反思 (7篇)5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5)——(8)班的歷史老師,回顧這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我認為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作為4個班的科任老師,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學生在個人能力、個人素質、個性心理特徵等方面均存在著個體差異。由於存在著差異,也就導致:相同的課程在不同的班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教師在保證完成高一歷史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提高層次,為在高二選擇文科奠定基礎。

針對不同的班級,在課後不僅要備好課,保證課堂授課質量,而且要「備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特點,以便在課堂上進行適時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有的學生對歷史人物感興趣,有的學生對歷史事件感興趣,還有的學生對戰爭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在課堂上尋找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本學期共進行了三次大型考試,在考試過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學生剛接觸到高中歷史,還無法從初中歷史死記硬背的思維模式轉化為高中以理解記憶為主的思維模式,因此,在前兩次考試中成績不太理想,經過一學期的學習與訓練,在期末考試中可以看到:基礎知識題,學生掌握的教好,失分不多;主觀題,即材料解析題,學生在回答時能夠把握材料,說出材料的主旨,但在回答定性問題時,在語言運用方面,還有欠缺,不能運用歷史的語言來准確的表述問題,需加強訓練;問答題,學生在回答時,明確具體的史實,以及史實所反映出的經驗、教訓,只是缺乏一定的條理性,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應重點強調解題的條理性。

歷史學科中記憶性的東西較多,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清晰、准確地記憶史實,課後督促學生及時復習、鞏固、預習,只有這樣才能記憶的扎實,在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在考試時才能穩操勝券。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摸索一些幫助學生記憶時間、地點、事件的方法,讓學生輕松、無負擔地學習。在檢查學生復習情況時,科任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要及時與班主任溝通,雙方合作,雙管齊下,這樣才能保證學生順利的通過會考。

反思過去,這本身已成為歷史,在新學期即將來臨之際,要放眼新學期,發揚以往工作中的優點,彌補工作中的'不足,與時俱進。

歷史期末教學反思 (7篇)6

緊張的教學生活就要結束了,回想這半學期的教學工作,有很多的收獲,自己也在這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成長。歷史學科本來就是很枯燥的,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成了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在教學中我總結了一些經驗,當然也有不足之處,現在與大家分享。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能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像;才能具有創造性。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因此,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故而教學效果很好。

2、努力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大家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我們不能讓學生死讀書本,指導學生就某個知識進行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這樣就能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讓他們好學、樂學,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3、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有採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經驗加上反思等於成長。在教學中我不斷總結經驗,查找不足,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耐心指導,走進他們的心理,使之達到好學、樂學之目的,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歷史期末教學反思 (7篇)7

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加強中考、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考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面對中考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我經常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志,多留意中考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復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面這句話是真實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要投機取巧、嘩眾取寵。

Ⅵ 歷史考試反思

歷史考試反思 篇1

期末考試即將來臨,初一有些學生學習方法不是很會,但課堂氣氛很活躍,如果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應該會有較好的復習效果。於是我在這兩個星期的復習中,首先說明考試的重要性,教給學生復習方法,我採用了領著學生復習,每一節課布置給學生具體的內容,然後小組抽背,課代表抽背,之後教師串聯知識體系,使學生有個完整的歷史概念。

有喜亦有憂。喜的是,初一學生已經進入了初中階段的學習狀態,開始願意學了。憂的是,班級里總有這么一小部分,不是很會學,雖然他們上課也很遵守紀律,但不知道是否真正學進去了。

在本次復習中,我將復習過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單章節的復習。這個過程主要以課本為主,這部分的復習目的是喚醒對已學過知識體系的認知;第二部分是對基礎知識的綜合復習,並結合練習題,這個過程主要以老師歸納總結的試卷為主,這部分復習目的是提高並進一步加深對已有知識的認識;第三部分是鞏固所有的基礎知識及習題,達到「溫故而知新」,使學生進入考前狀態。在以上的三個部分中,第二個部分是關鍵,學生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在這個階段中下工夫。人類的認知是從感性到理性再上升到實踐的過程。這次期末復習,我也是在不斷的探索,希望通過這次考試查漏補缺,取得好成績。

歷史考試反思 篇2

本次考試,自己的成績與其他學校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優生。

仔細翻翻試卷,又通過和學生談話,總結一下,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熟練度不夠,對相應的史實及史實間的聯系不能很好的把握,出現混淆,該背下來的東西記不住,如明治維新的內容影響;經濟危機及羅斯福新政目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性質、影響及啟示;諾曼底登陸,巴黎和會等;

二、學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比較能力還很欠缺,平時強調的很多,但是學生一到運用的時候就不能自覺運用,同時也凸顯學生對知識的橫向和縱向理解還不到位;

三、學生在細節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如歷史術語的不準確,審題不到位,答題格式的不規范,語言不規范

四、教師對學生缺乏針對性的檢查檢測督促和輔導。

整改措施:

第一、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給學生背誦練習的時間,針對性的檢查檢測和輔導

第二、結合中考題型和最新試題加強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做題的訓練力度,隨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同時結合試題傳授學生做題的方法和技巧;

歷史考試反思 篇3

期中考試結束了,卷子陸續發了下來,並沒有我預期的那麼好,一個個紅色的分數十分扎眼,那些錯題也大多是不該錯的。有的是沒讀清題意,提筆就寫,大意失分;有的是讀題後沒分析,想當然地寫出答案,大概意思雖然對,但一些言語答非所問,就是我背得再熟,跑題了照樣扣分。

哎!可憐的思品卷子,要不是這個小錯誤,我的得分就是三位數了;有的是概念掌握不牢,到考場上便慌了手腳,思考半天仍沒有答案,結果就又丟一分;有的因為字不會寫而扣分,這應該算是歷史上的錯誤,看來以後還要把好字詞關呀。

還有就是歷史的閱讀題了。閱讀題所佔分值很大,題型也多種多樣,而我做得最不好的就是讓談自己的理解和總結概括,談理解的題我最不能寫的全面,結果許多的半對出現在我的卷子上;至於總結類的題,我總不能把它寫得十分簡潔,也抓不住要點,寫出來的答案往往不是總結,而是擴寫,寫的比原文還長。所以我以後還要加強閱讀訓練,不論是看課外書還是學課文,都要試著提煉出它的主要內容,並想想自己的感受,相信堅持下去我的閱讀理解能力會不斷提高。另外就是要加強課外閱讀,這樣有利於我擴大知識面,對我的作文也有好處。

歷史考試反思 篇4

這次期中考試范圍主要圍繞1-12課,題量大,范圍廣。問題設置難易適中,總體難度並不大,但是成績並不理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現總結以下幾點:

1、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

2、對一些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刻。如三農問題中「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化運動」等不夠理解。

3、對綜合問題分析不夠,縱橫聯系比較差。

4、書寫欠認真,甚至有些同學的試卷塗改現象非常嚴重。

今後要注意的問題:

1、夯實基礎,加大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2、強化綜合訓練,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

3、注重培養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全方位,多層次的設問,加大訓練力度。

歷史考試反思 篇5

通過對這次考試的反思,我發現自己在教學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是教學設計方面。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使學生初步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逐步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並提高正確認識現的能力,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所以,對於剛剛進入初一的學生,我著重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其逐步掌握歷史發展規律,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然而,在教學中我過於注重知識的學習和興趣的提高,忽略了方法的培養。比如在這次考試中,最後一個材料分析題,因為很多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導致其丟分現象十分嚴重。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在嚴格遵循《課標》要求設計教學,並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其次是要注意因材施教。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提倡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這樣才有利於教育的開展,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史地生學科,教師所授班級較多,對不同的班級要採用不同教法。比如對初一9班,後進生較多,要想辦法引導他們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針對各自特點實施教育,盡可能讓他們有所進步,縮小與其他人的差距。

歷史考試反思 篇6

從事高三歷史教學也有幾年了,每年都在思考總結,去年總結時感覺自己還是認識很深的,而且能夠吸取經驗教訓,在今年復習時能有自己的一些成型的套路,特別是引導學生漸漸地進入自主學習狀態,把他們真正調動起來是最關鍵的,在復習中我也注意到了提取信息能力的訓練,也注意到了引導學生把知識聯系起來,建立一定的知識體系,並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也做了指導。

比如讓學生「說」歷史、小組、每日作業進行交流等。但有一項不滿意,也是最壞的一項,就是做題訓練所使用的資料,還是有些陳舊,沒有能很好地指導引導學生進行訓練,要是能結合高考要求進行一些專門訓練,會更加適應高考要求的。另外,在高三歷史復習中還是注重、要求學生知識的記憶,還沒有把學生從記憶的黑洞中引出來,有時感覺學生中有許多「頑固派」,說服他們很難,因為有許多人還有自己的成見,當然從自身看來,也許是過往的經驗有誤,也許還是沒有「權威」,沒有影響力,沒有讓大家相信自己的魅力,還得好好修煉。再一個是有許多沒有能很好地堅持下來,即使有些方法很好,也得讓大家看見效果。

Ⅶ 初中歷史聽課後反思

教學 反思 即為教師以自身具有的教學實踐當中的反思對象對於自身所做出的行為意識、決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結果作為客觀認知與分析,如何提升歷史課的教學質量,就是歷史老師該反思的問題。下面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聽課後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歷史聽課後反思篇一

歷史教學對提高國民素質和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個國家是否重視歷史教學,小則影響該國國民道德品質修養和理論 文化 水準的高低,大則影響國民和執政者能否正確認識社會現實和社會發展的規律,關繫到能否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歷史 經驗 指導自己的行動和正確決策,進而影響社會發展進程和個人事業的成敗。

歷史教學作用如此巨大,然而歷史教學的現狀與提高人民素質以及進行愛國主義 教育 恰恰是背道而馳的。道德品質與愛國主義是一種思想修養,是通過不斷的薰陶和培養而形成的一種心理品質。歷史是這種品質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人們不能正確認識歷史的這種學科特徵,產生了許多誤解,因此在素質教育中不能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不重視,甚至輕視歷史教學,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歷史學作為一門修身和認知社會的學科,是一種長期的、含蓄的、意識導向型的學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們思想境界和認識社會現實進行科學決策。但是這種道德水平和決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較長的形成過程。不象數理化等工具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桿見影的效果。

因為這些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計算問題;簡單的機械使用與維修等,容易讓人看到它們的價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 諺語 就是人們重理輕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我國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選拔,招工和招公務員的考試中,絕大多數不考查被選拔者的歷史知識水平。這在客觀上強化了「讀史無用論」。在這種情況下,liuxue86.com終日為升學而苦讀的學生當然不會為這樣一個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科目而花費太多的時間;社會上的人也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學習這種不能創造現實的利潤和價值的知識。因此,歷史常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其次,是歷史教學本身的問題。它涉及國家政策導向、史學工作者、教材編者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歷史教師等諸多方面。就史學研究和史學工作者來看,許多史學研究「太細」,遠離國計民生;不少史學 文章 和專著文句深奧難懂,只能在圈內流傳,圈外無人理會,形同廢紙。就教材的編寫來說,當今中學歷史教材比以前幾版是圖文並茂了,但是圍繞歷史教育功能選材以及中小學各級教材層次區分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如選材狹窄、人物敘述缺乏立體感、迴避 熱點 問題等等。

自會考制度實行以來,歷史教材的問題就更加突出了。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教材編寫越來越簡單,只有基本線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詳細資料。而考試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試想學生沒有充分的佔有歷史資料,怎能去分析歷史問題,又怎能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呢?這種南轅北轍的教學與考試模式怎能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發奮進取的求知意識呢?

最後,是學生知識結構的失衡,造成歷史學習的困難。會考制度實行後初中就不再學習地理,學生對地理知識一無所知。歷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這個人物、事件賴以存在的舞台,那麼學歷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沒有幾個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學生中聽不懂國際新聞,讀不懂世界文學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為他們對世界的地名、人名識記不準,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國別,不分時代,就是因為缺少了這個科學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記硬背難道還有別的好 方法 嗎?如在一次考試中,問「《馬關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國內地的是(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學生有選蘇州的,也有選杭州的,也有選沙市的,很明顯他們是僅僅依靠記憶來做題的,書上寫的是重慶,記住了就能選對,記不住就選錯了。因為沒有地理坐標,也就沒有思維的餘地,只好憑記憶來做了。本來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精減了科目,但結果卻適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識結構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因此,要改變歷史教學的困難處境,還需要優化學科體系,讓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學生將來的發展。

我想,歷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發揮,首要的是在宏觀的教育決策上要重視歷史。假若在高考中取消歷史考試,歷史將更為人們所輕視。至於那種取消中學歷史教學的論調,更是危險的。現在學生中不學歷史的風氣極盛,不懂得中國歷史也不覺得恥辱,歷史課上常出一些荒謬的笑話;在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能見到歷史盲的活劇。

這些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曾說過「滅人國必先去其史。」日本侵華時,在淪陷區曾不準中國人民學習歷史,以期奴化中國人民.現在如果我們自棄國史,結果如何,可想而知。「歷史之於民族,正如記憶之於個人。一個人如果喪失了記憶,那他就成了白痴;一個民族如果不講歷史,那就會成為愚昧的民族。」因此,教育部門在發揮歷史作用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經濟上支持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在政府公務員考試中,增試有關歷史知識和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歷史教育功能的社會宣傳等等。這樣,就能有力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增強人們學習歷史的意識。

另外要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作用,還有賴於史學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這里,一是要求我們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歷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現,以自身的表率作用顯示歷史的魅力,激發人們學習歷史,並運用歷史的觀點和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二是要求我們在歷史研究、歷史教學和歷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們應把重點放在國計民生方面,主動研究與現實社會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從歷史的角度主動為政府、企業的決策提供有力的服務,使人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認識到歷史的現實意義。在歷史著述方面,我們要力誡文字深奧難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動形象的論述向人們展示歷史上的善惡美醜、成敗得失、經驗教訓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而使人們喜歡讀歷史著述,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歷史教育。對於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編寫,要力求做到內容結構清晰、目標明確、強化教育功能等等。還有在歷史考試中應增強趣味性和應用性,不要對那些純粹的死知識追的太深太細。讀史使人明智,通達事理,同時還能提高理論修養,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如果單純考察知識,就會陷入學究式的誤區,自然是越學越枯燥,讓學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增加了歷史教學的難度。

初中歷史聽課後反思篇二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初中生對歷史課存在著嚴重的厭學現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了解,用不著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

一、運用 歷史 故事 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巨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里占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著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盡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歷史聽課後反思篇三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 總結 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 自我評價 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

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 措施 」,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 報告 。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干、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局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通過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初中歷史聽課後反思相關文章:

★ 初中歷史聽課後反思

★ 歷史聽課心得3篇

★ 歷史優質課聽課心得體會3篇

★ 最新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5篇

★ 初中歷史課堂反思

★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課後教學反思

★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

★ 初中、高中歷史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範文(六篇)

★ 初中歷史課後反思

★ 初中歷史老師教學個人總結反思

閱讀全文

與歷史反思存在什麼困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