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編年體歷史著作怎麼劃分編年體歷史著作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歷史著作。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著作。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綱要,由孔子根據魯史修訂而成,按魯君世系,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十二君二百四十二年的各國軍政大事。文辭簡約,用語謹嚴,含有鮮明的傾向性。對後世史學家、文學家皆有影響。《尚書》與《春秋》都是儒家經典。 《左傳》:《左傳》本名《左氏春秋》,漢人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是我國古代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依《春秋》體例,用魯君世系編年,記述了自公無前722年(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年(魯哀公27年)間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其作者舊說是左丘明。漢儒把此書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現在一般認為此書系戰國初年人匯集各國史料編輯而成。 《國語》:《國語》是第一部分國記載的國別體史書。全書二十一卷,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魯、齊、晉、鄭、楚、吳、越七國的歷史片斷。所記年代起自周穆王,終於魯悼公(約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440年),早於《左傳》而起,遲於《左傳》而至。《國語》作者,舊說以為即撰寫《左傳》的左丘明,故有人將二書並稱,稱《左傳》為「春秋內傳」,《國語》為「春秋外傳」,實則各自為書。現在通常認為它是戰國初期人據各國史料整理而成。《國語》偏重記言,它所表現的進步思想不如《左傳》鮮明,藝術性也較遜色。此書文辭質朴簡練,接近當時的口語,其中不乏生動的比喻與精闢的警句。有的篇章也寫得比較出色,如召公諫弭謗、叔向賀貧、勾踐滅吳等。這些文章情節曲折,形象鮮明,具有一定的故事性。
Ⅱ 中國歷史古代著作編寫體例是什麼
體例是指著作的編寫格式;文章的組織形式。
可以將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根據編排的年代跨度長短的情況,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也有以國家為單位來分別記敘歷史的,稱國別體。
1、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
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國榷》。
2、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
3、紀事本末體,是指以歷史事件為主的史書體例。紀事本末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二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屬於前者。將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順序編寫,可補編年、紀傳體之不足。
(2)各國歷史書的編輯是依據什麼擴展閱讀
在幾種主要的體裁中,編年體出現較早,其特點是「以天時記人事」,這大概同古老的歷法知識有關。如 《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等書,或出現在春秋末年,或出現在戰國時期。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時、月、日順序記述史事。
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這是它的優點。但編年體史書不易於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也不易於寫出同重大歷史事件有密切關系的人物的事跡,這是它的缺點。
Ⅲ 《戰國策》是根據什麼史書整理編輯的
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Ⅳ 西方歷史依據是什麼
有很多古代法典,像《 漢謨拉比法典》、《羅馬法》,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獨立宣言》都有許多本國的事情。當然也有很多關於歷史的書籍,還有小說,詩人的詩歌,例如《十日談》、《荷馬史詩》都有許許多多關於西方古代史的記載。
Ⅳ 中國古代的史書是怎樣編寫的有什麼要求
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如:《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簡稱《左傳》;《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北宋司馬光(1019—1086)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補充:按年月日順序記載的中國史書體裁。起源於春秋。編年體史書數量極多。著名的有《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等。其優點是便於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並可避免敘事重復。缺點是記事按年月分列雜陳,不能集中敘述每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難以記載不能按年月編排的事件,往往詳於政治事件而忽略經濟文化。
編輯本段紀傳體
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 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於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是用來表示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 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結束,上下三千年,共計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別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本紀以歷代帝王為中心,表為大事年表,書記禮制、官制及經濟制度等,世家、列傳記各諸侯國以及武帝以前的各類重要歷史人物,少數民族,鄰近國家的史實,其中世家與列傳就佔了一百篇。司馬遷為了寫完這一巨著,費時二十餘年,多次跋涉全國各地考察古跡民俗,傾盡畢生心血。〈史記〉的古史資料價值特別高,有許多記載成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貴文獻資料;《史記》的史實分析和評價也比較客觀,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學性,例如肯定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進步作用,用「世家」體裁為之作傳,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見的。《史記》既是不朽的史著,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善用白描手法刻劃人物形象,魯迅甚至把《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但《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為止,故漢代續補《史記》者叢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漢書》最為後世推崇,它是一部敘述了西漢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紀傳體斷代史。自《漢書》著成後,以紀、表、志、傳為主要形式,以斷代為史的史書體例,便成為後世修「正史」的標准形式。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二十四史還附志、表等作為附錄。朝鮮、日本的一些史書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但紀傳體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分頭敘述人物,歷史事件則被分記到人物傳之中,產生重復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現了克服編年、紀傳二體缺陷而綜合其優點的紀事本末體。
Ⅵ 編年體是按什麼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
編年體史書是按時間線索編排歷史事件。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左傳》,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是《資治通鑒》。
Ⅶ 現在世界各國的歷史都是由什麼部門編撰能查閱的最近的歷史是多少年以前的
最近的歷史?請開郵箱拿報紙。微博也提供最新信息,不過你要知道如何甄別真偽。什麼部門編纂的?……你以為是ONE PIECE嗎還有專門編纂歷史的部門……?一個做歷史研究的人如何獲取歷史資料,簡單地來說,就是佔有一切你所需要的時期的一切文獻和物質材料,比如唐朝以胖為美這個結論,可以從一系列的壁畫、風俗記載、正史、文物、小說、後人記載、時人評論……等當中得出。我不是做歷史研究的,之前做過一篇論文內容涉及【注意,只是涉及】80年代美國某越戰紀念碑的風格,我所收集的材料在形式上包括:1)紀錄片2)報紙3)相關論文4)雜志文章5)訪談6)紀念碑籌建委員會正式文件7)最初及最終設計稿8)各種社會反響的載體等等。------------------------根據修改後的問題再回答一下。你說的這個選擇事件的標准牽涉到歷史哲學,以我淺薄的知識,這個標准應該是「史觀」。史觀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種,屬於哲學、方法論范疇,它的價值也很多元。總的來說應該算是整整一個學科的知識量了。地方誌一般是由地方檔案館或圖書館進行編纂的,不過我沒學過不知道他們依據何種史觀來篩選,或者純粹是編個目錄,把能符合這個目錄的事件都記下來。我學的史觀不是編年性質的,就是如果要搞清楚研究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話,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所有相關說法、資料、記錄什麼的都找出來。
Ⅷ 編年體史書是按照什麼方式敘述歷史的
編年體史書是按在世皇帝的年號記載(即按年代順序記載)歷史事件。
代表作:《資治通鑒》(由宋代司馬光編纂,是我國現存編年體史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
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春秋》、"春秋三傳":左丘明《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
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是編寫歷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
編年體史書的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
Ⅸ 古人是根據什麼編寫史書的
一般的史書基本上都是根據統治者的意願編寫而成,也是編寫發生的真實事件,摻雜著許多作者的個人情感,他的真實性還有待考究,畢竟寫東西的人都會摻雜個人情感,而每個人的思路與情感都存在差別,編寫出的作品,也不一定完全真實。
書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了。
古代的統治制度都是十分正規與嚴格的,胡言亂語的記載事件,肯定是會受到懲罰的,所以編寫史書的人必須本著嚴謹的態度,來對待史書的編寫。他們在編寫史書時,肯定會找尋更多的參考文獻,通過多方面的資料渠道,來結合事實,編撰成一部更完整的史書。
Ⅹ 史書是依據什麼而寫的啊我看史書中有很多都不是當時的學者所著啊!他們的依據是什麼
每朝每代都有專門記歷史的史官,但僅僅是記錄。當朝人寫當朝書,很不客觀。一般的史書,都是後一個朝代的人為前一個朝代寫的。但這樣也有很多片面性,因為後朝往往會貶低前朝,來標榜自己朝代建立是偉大的神聖的。
還有,《春秋》這樣的書,本就是根據魯國史官資料寫的,是站在魯國的角度,對其他國家沒有詳細的正面的描述。所以後來吳越地區還專門寫了本本地區的春秋,即《吳越春秋》。
但都是具有片面性的。
所以,史書不可盡信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