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滿清入關歷史上叫什麼

滿清入關歷史上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06 10:59:57

㈠ 「滿清入關」指的是哪個朝代

指的是清朝,這句話的說的是沈陽,歷史上叫盛京,清朝的發祥之地,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帝王的政治中心。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一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多民族國家得到統一鞏固,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 、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1)滿清入關歷史上叫什麼擴展閱讀:

「兩代帝王」:

1、努爾哈赤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

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沈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於沈陽清福陵。

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謚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2、皇太極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譯黃台吉、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

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㈡ 清朝入關的十位皇帝是誰

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10、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㈢ 清朝入關是什麼意思

清朝入關是指清軍入關,清順治元年滿洲貴族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佔京師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政府的歷史事件。
清兵入關不僅改變了清朝和滿族的命運,也改變了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命運,進而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它把滿族文化帶到了中原,促進了滿族和漢族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促進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㈣ 清朝入關是什麼意思

1、釋義
清軍入關又稱入關戰爭,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中國東北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中國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中華第二次亡國。
2、歷史背景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京師,崇禎帝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今景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張獻忠也率軍進入四川。就在明末農民起義進入高潮時,而滿洲軍事集團蠢蠢欲動。
3、戰爭結果
由於明末的瘟疫、大飢荒和農民起義導致了大批人死亡,因此清軍入關時的人口應在8000萬到一億五千萬之間。清朝最初的全國人口統計,為1,063.3326人(減少了4000多萬),時間為清世祖順治八年。而在清朝控制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國人口也只有1,943.2753人。僅相當於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1711年(康熙五十年)全國人丁數僅2464萬余,當時的總人口也應在6000萬左右。所以估計清軍入關導致至少5000萬人民喪生,最多可能超過一億。也就是說當時中國半數以上的人口死於戰亂。

㈤ 清人入關時的族名是什麼

入關前叫滿洲,入關後改為滿族。我就是教歷史的。

㈥ 歷史上說的「清軍入關」是什麼意思

清軍入關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中國東北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中國北京)、開始成為統治全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廣義上是指1644年清軍入關後鎮壓農民軍、消滅南明諸政權等漢族反抗武裝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統一中國的戰爭。它標志著清王朝在中國統治的開始。清軍入關使中國社會發生一連串重大變化,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之一。在中國台灣和一些外國,清軍入關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背景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京師,明崇禎帝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今景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張獻忠也率軍進入四川。就在明末農民起義進入高潮時,崛起於白山黑水的滿洲軍事集團已經蠢蠢欲動。 滿洲是通古斯人分支女真族的後裔,崇禎八年(1635年,後金天聰九年)改族名為滿洲。女真(滿洲)在歷史上曾建立大金國,與南宋對峙。明廷曾設奴兒干都司來統轄女真各部。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後金天命元年)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建立了後金汗國。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天命四年)後金八旗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潰明軍,並趁勢奪取遼東(今遼寧)七十餘城。天啟五年(1625年,天命十年)後金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沈陽,改稱「盛京」。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被明將袁崇煥一炮打死(一說病死)以後,其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崇禎九年(1636年,清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極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仿效明朝陸續建立政權機構,又東征朝鮮,西聯蒙古,勢力日益強大。 滿洲人看到明政府內部的危機日益激化,早就有滅亡明朝、占據中原的野心。他們一方面招降納叛,對明朝官僚盡力收買,諸如李永芳、範文程、寧完我、洪承疇、祖大壽、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後投靠了滿洲,得其重用,給明朝造成重大威脅。另一方面又經常派兵打進長城,在河北、山東等地燒殺搶掠,甚至三度包圍京師,造成「己巳之變」等朝野震驚的事變,清軍最深曾攻入濟南。滿洲軍先後擄走漢人97萬(其中包括明朝德王朱由樞),掠奪財帛牲口無數。農民軍佔領西安後,滿洲貴族曾經致書李自成,招誘農民軍,要和農民軍「協謀同力,並取中原」[1],遭到農民軍斷然拒絕。李自成攻佔京師,推翻明王朝,滿洲貴族大為震動。駐守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吳三桂,在李自成佔領京師時,在是否歸順大順政權的問題上搖擺不定,然而最終向滿清屈膝投降(因為李自成扣押了他的父親吳襄以及其部將劉宗敏搶奪了的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就是所謂的「沖冠一怒為紅顏」。他向清攝政王多爾袞「乞師」,而多爾袞在假意再三推辭下,終於同意了吳三桂的請求,進兵中原。 事實上,滿洲對此早有準備。範文程在清朝問鼎中原的過程中起到一個關鍵的作用。明朝滅亡前夕,清國便決定派多爾袞、阿濟格、多鐸統兵伐明,企圖再次大掠中原。而幾乎在李自成進京的同時,清廷重臣範文程便察覺到明朝將亡,便奏請清廷佔領中國。李自成進京十五天後(四月初四),清廷急召在蓋州湯泉養病的範文程入盛京(今遼寧沈陽)參與入關決策。範文程指出了李自成的某些失策和弱點(如肆意山海關
刑訊拷問明朝大臣、強行向在京官僚商人追贓、貪圖子女玉帛等),斷言「可一戰破也」,極力鼓吹說:「我國上下同心,兵甲選練,聲罪以臨之,釁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義動,何功不成?」他還要求清軍改變一味屠殺掠奪的策略,稱:「古未有嗜殺而得天下者……若將統一區夏(即華夏),非乂安百姓不可」[2]而多爾袞本來就有吞並中國的野心,在範文程的鼓動下,滿清當局立即下令連日急驟兵馬,十多萬八旗精銳迅速湧向中原。清軍本來打算從西協和中協(即今北京市北面及其附近的長城)入關,然而行軍至翁後(今遼寧阜新),得吳三桂「乞師」之信,多爾袞為順利入關並且讓吳三桂徹底投入清朝陣營,拒絕了吳三桂的請求。最終吳三桂剃發稱臣,歸降清朝,多爾袞遂出兵從山海關長驅入關。因此,清軍入關可以說是必然的。 得到滿洲的幫助後,吳三桂又發布檄文,號召漢族地主階級和富商大賈支持滿洲貴族對農民軍發起反攻。清統治者與吳三桂的結合,給農民軍造成了不利的形勢。李自成曾派人招降吳三桂,在吳三桂拒絕 後,他立即率兵東征。大順永昌元年(1644 年,清順治元年)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與吳三桂軍激戰於山海關前,一時難分伯仲。早在四月二十一日,答應援吳的清軍便在一片石擊潰了李自成派去切斷吳三桂後路的唐通部農民軍,多爾袞先命吳三桂迎戰李自成大順軍。雙方鏖戰至中午,吳軍逐漸實力耗盡,為農民軍包圍。接著清軍猝然襲擊,農民軍失利,李自成敗退京師(詳見山海關大戰)。清軍正式入關。山海關之戰是農民軍從反明斗爭轉向抗清斗爭的起點,從此以後,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山海關敗後,京師不能守,四月三十日,農民軍放棄北京向陝西撤退。五月一日,清軍進占京師。多爾袞奏請六歲的清順治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遷都京師。同年九月,順治帝從盛京遷都京師,「定鼎燕京」。 滿清統治者知道漢族地主階級是可以收買的,也知道他們真正的敵人是農民軍。於是採用各種手段拉攏漢族官僚地主,他們宣稱「倡先投順者」給以高官厚爵,並為崇禎帝發喪,替漢人「報君父之仇」,又宣布廢除三餉加派,這對漢族地主都很有利。當時北方的官僚地主紛紛迎降,與清統治者合作鎮壓農民軍。農民軍撤退過程中,清軍先於保定、定州 (今河北定縣)兩挫農民軍,接著向山西進攻。大同守將姜瓖投降,平陽(今山西臨汾)守將陳永福被俘。到五月初多爾袞入據京師時,清朝已經擁有了北直隸、山西、山東等省份。 隨著清軍入關,大量滿洲人(包括少量蒙古人、鄂倫春人、赫哲人、錫伯人、鄂溫克人、達斡爾人)湧入中原,人數在50萬到100萬之間。這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魏晉、唐朝、金朝、元朝之後又一次邊疆民族向內地的大遷徙。然而這次卻不能算是民族融合。因為滿清政府一直實行民族隔離政策。遷入中國的滿洲人中,約有一半駐扎京畿,號稱「禁軍」,即「禁旅八旗」。滿清趕走了原來居住在京師「京城」(即內城)的居民以安置「禁軍」,非旗籍漢人只准在京城中進行商業活動而不準常住。其餘的滿洲人則作為「駐防八旗」而駐防在全國各要地,如江寧(今南京)、鎮江、荊州、成都、杭州、福州、廣州、西安、寧夏(今銀川)、徐州、平陽、濟南、德州等地。清政府在這些城市中往往為他們專門修築一座子城,即「滿城」。有清一代,任何漢人不得進入滿城,地方官吏(包括本省督撫)都無權過問滿城事務,滿城都歸將軍、副都統或城守尉管理,完全就是國中之國。這些畸形城市都在民國以後被拆除,但不少城市仍然保留著與滿城有關的遺址或景點,著名的有成都的「少城」等。清政府只允許滿人做職業軍人或官吏,所需全部由朝廷供養。這導致後來滿人大都成為游手好閑、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也就是著名的「八旗子弟」。可是在清軍入關戰爭中,八旗兵驍勇善戰,是清軍的主幹力量。 同年五月,明朝一部分大臣在陪都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延續明王朝的宗廟社稷,史稱「南明」。朱由崧就是明安宗,也就是世稱的弘光帝。這個小朝廷幻想同滿洲議和,一起剿滅農民軍。這時農民軍領導的內部發生了分裂,李岩請分兵河南,為牛金星譖殺。盡管如此,李自成還是擁有幾十萬軍隊,仍然在河北真定,井陘、河南懷慶、陝西潼關等地繼續抗擊清兵和明朝殘余的軍隊。 滿清統治者在籠絡地主階級鎮壓農民軍的同時,對漢族人民施行了圈地、剃發和屠城等等民族高壓的措施。各地人民都起來反抗滿清統治者。京畿的昌平、三河,以及冀中、蘇北、山東、山西、河南等地人民的反清斗爭, 風起雲涌,如山東西部的榆園軍,山東東部的青州起義軍,山西西部呂梁山區的起義軍,河南懷慶、衛輝等地的起義軍,在河北各地也有很多小規模的農民武裝。在這些起義軍中都有被清軍打散的李自成舊部參加,他們或是獨立作戰,或是策應李自成的軍隊抗擊清兵。[3] 清順治二年(1645 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滿洲統治者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斗,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舍,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縣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余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同時,清統治者誘降在四川的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農民軍,也遭到拒絕。李自成敗退陝西時,張獻忠便和李自成相約共抗清兵。順治三年(1646 年)冬,清統治者派肅親王豪格進攻四川大西政權,張獻忠撤離成都,迎擊清軍於川北西充的鳳凰山,遇伏而死。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永曆(桂王)政府合作,繼續抗清。
江南人民和南明諸政權的抗清斗爭
順治二年(1645 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師江南的清軍多鐸部從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分兵三路,大舉攻打南明弘光政府。清軍先攻佔弘光政府在中原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今河南商丘),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四月初九,清軍由歸德分成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進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統准塔率領,進攻碭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府岌岌可危。 然而這時弘光政府內部正在進行激烈的黨爭,甚至出現了南明版「三大案」(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弘光帝朱由崧昏庸無能,朝政把持在馬士英、阮大鋮等閹黨餘孽的手中,這些人只知排斥異己,賣官鬻爵。鎮守江北 四鎮的四個總兵劉澤清、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在大敵當前之時,互相爭權奪利, 彼此仇怨極深,都不以國事為重。所以當時江南有句民謠說:「職方賤如狗,都督滿街走;相公只愛錢,皇帝但吃酒」[4]。只有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江北,堅決抗戰。但史可法內受朝廷的牽制,江北四鎮又不聽指揮,處處遭到困難,再加上當時駐防湖北的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內戰,進攻南京,局勢更是危如累卵。順治二年(1645 年,弘光元年)四月十八日,清軍包圍揚州,史可法困守孤城,誓死不降。二十一日,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歧鳳出城投降,守城力量更為薄弱,多鐸曾先後給史可法五封書信,史可法都不啟封。二十五日,清兵以大炮轟塌城牆西北角,攻破揚州。多鐸縱兵大肆屠殺居民十天,死難者超過80萬[5],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戰敗被俘,不屈犧牲。 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後被執於反映清軍攻陷南京的《多鐸得勝圖》
蕪湖,次年被殺。不久,清內院大學士洪承疇代替多鐸,赴南京總督軍務,加強政治招撫。博洛、李成棟、劉良佐等率清軍進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員紛紛投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與此同時,阿濟格在湖北鎮壓大順軍主力後,沿江東進。沿途明軍左夢庚、金聲桓部三十六營共十幾萬軍隊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佔領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發易服。蓄發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孝經》開篇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要強迫剃發,是漢族人民不能接受的。清軍入關時,曾在北方下令剃發,三河縣等地的人民就舉行過反剃發的斗爭。此時,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紛紛起來反抗。有一首詩准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剃發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錢澄之《三吳兵起事答友人問》)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人民的斗爭為最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八十一天[6]。嘉定人民也組織鄉兵,據城不降。在江陰、嘉定相繼失陷後, 兩地的人民都遭清軍的屠殺,史稱「江陰屠城」、「嘉定三屠」。 這兩次人民的抗清斗爭,對後來東南各地人民的堅持抗清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並且牽制了一部分清軍的主力,使得在浙江的魯王政府和在福建的唐王政府得以從容建立起來。順治二年(1645 年,隆武元17世紀南方抗清形勢圖
年)六月,明朝士紳張國維等迎魯王朱以海於紹興,號稱監國。不久,禮部尚書黃道周和鄭芝龍等復立唐王朱聿鍵於福州,改元隆武。先後建立了魯王和唐王兩個政府。 張國維、黃道周等人都主張堅決抗清,他們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但是這兩個統治集團之間,為了爭「正統」,彼此互相水火,各自的內部也糾紛很多,以致不能配合作戰。清朝統治者乘機採取分化離間的策略,先後誘降了魯王政府擁重兵的方國安和唐王政府的鄭芝龍。順治三年(1646 年,隆武二年)六月, 兩浙失守,張國維自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後死在台灣。魯王兵敗後,清兵又打敗黃道周的義兵,並先後佔領福建的很多城市,攻滅了唐王政府。 這時,除去張名振、張煌言等奉魯王在浙江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外,守兩廣的瞿式耜、丁魁楚又在肇慶擁立桂王朱由榔,改元永曆,成立了永曆政府,朱由榔就是明昭宗,一般稱為「永曆帝」。永曆政府成立的時候,清軍已控制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下游地區。永曆政府既要抵抗八旗兵的南下,又堅持鎮壓農民軍,因此他們不得不轉向另一股勢力——西方殖民主義者求援。永曆帝登基以後,派波蘭籍傳教士卜彌格攜帶馬太後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龐天壽兩人的親筆信前往梵蒂岡教廷求助,皇室中亦多有受洗入天主教者。南明朝廷又命當時已信仰天主教的大臣瞿式耜前往澳門借得葡萄牙兵300人和重炮數門,一度起效,但為時不久,因此不得不同意和農民軍合作。 順治三年(1646 年,隆武二年)九月,清軍分三路向西南進攻,企圖一舉消滅明朝的殘余勢力。清平南大將軍孔有德、尚可喜、金礪等率師自荊州南向,攻佔岳州(今湖南嶽陽)後溯湘江而下。佟養甲、李成棟部清軍自閩南入粵攻佔惠州、潮州。在這個緊急時期,李自成的部將李過、高必正、郝搖旗等人率領農民軍出現在湘鄂戰場的最前線。他們和駐守湖南的明軍將領何騰蛟等合作,聯兵抗擊清軍,挫敗了清軍的攻勢。 但此時永曆、紹武兩朝廷爭戰方酣,順治四年(1647 年,永曆元年),自福建來的李成棟趁機襲占廣州,殺死剛剛登基43天的紹武帝(嗣唐王)朱聿鐭,又攻打肇慶,永曆政府輾轉奔逃兩廣間。郝搖旗部護永曆皇帝居柳州,並出擊桂林的清兵。 順治五年(1648 年,永曆二年),郝搖旗、李過與何騰蛟、瞿式耜的軍隊,連續大敗清兵於岳州、全州,收復了衡陽、長沙等地。這時,在廣東、四川等地的農民軍也起來響應。已經投降了清朝的明將領,如江西金聲桓和廣東李成棟等人又背叛了清朝。永曆政府重占湖南、兩廣、江西、四川、雲貴七省。在清軍的後方,榆園軍、呂梁山的起義軍和關中農民軍都發動廣泛的攻勢,曾經參加過農民起義的陝甘回民也在米喇印、丁國棟領導下舉行了反清起義。於是南北呼應, 勢相連結,在南明時期出現了第一次抗清的高潮。 永曆政府的當權派並沒有利用這種有利的形勢舉行反攻,而是分黨分派,爭權奪利。以降將李成棟為首的楚黨,和由永曆帝親近組成的吳黨,彼此攻訐無虛日,都想援引外鎮的武力來控制永曆政府。永曆政府內部的不團結,就給清軍以喘息的機會。順治六年(1649年,永曆三年)秋,耿仲明、尚可喜部清軍越過大庾嶺,再度南下,攻克南雄、韶關,招降潮州、惠州,十月,佔領廣州。廣東大部已為清軍所佔。孔有德軍則從湖南永州南進,連下全州、桂林。順治六七年間(1649—1650 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不屈而死。以後李過病亡,他的兒子李來亨和郝搖旗、高必正、劉體純等被迫率領農民軍回到巴東荊襄等地,組成了夔東十三家軍,擁立明韓王朱本鉉為帝,年號定武(一說無此人)獨立抗擊清軍。反清的斗爭又轉入低潮。
李定國、李來亨的抗清斗爭
在抗清形勢再度惡化,永曆政府放棄肇慶、梧州,倉皇西奔無地容身的時候,李定國等領導的農民軍又出現在反清斗爭的最前線。李定國是陝西榆林縣的農民,從十歲起就參加了起義軍,在年青時代即以「賽尉遲」的綽號聞名於張獻忠的農民軍中。張獻忠死後,他一直堅持抗清的戰爭。[7]順治九年(1652 年,永曆六年)以前,李定國、孫可望等已向永曆帝表示,願意同永曆政府聯合抗清,遭到永曆政府的拒絕。後來永曆政府直到走投無路,才接受孫李的建議,在貴州安隆所投靠了農民軍。順治九年(1652 年,永曆六年),李定國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攻,他統領西南苗、瑤、壯、彝各族人民所組成的軍隊東出廣西,下桂林,反攻湖南,南入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8],前後敗敵數十萬人,得到永曆政府建立以來空前未有的大捷。同時,劉文秀出兵四川,大敗吳三桂,克復了川南各州縣,並與夔東十三家軍取得了聯系。而活動在東南沿海一帶的張煌言、張名振和鄭成功等人率領的抗清隊伍在此時也開始反攻,並接受永曆皇帝賜給的封號,甚至兵臨南京城下,形成了第二次抗清的高潮,連順治帝都准備逃往山海關外了。 就在此時,永曆政府中的宦官馬吉祥等挑撥李定國和孫可望的關系,黨爭又起,孫可望在順治十一年(1654年,永曆八年)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十八先生之獄」。順治十三年(1656 年,永曆十年),孫可望發動了進攻李定國的內戰,兵敗後投降清朝。這一切都使抗清力量大損。永曆帝殉國處
清朝政府屢次誘降李定國,均被拒絕。[9]李定國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清,沒有動搖。順治十六年(1659 年,永曆十三年)正月,吳三桂攻下雲南府(今雲南昆明), 永曆帝流奔緬甸,李定國傾其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的追兵, 伏兵的全盤計劃被內奸泄露,結果失敗。順治十八年(1661 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兵入緬,永曆帝被俘,被絞殺於雲南府城。明年,李定國在勐臘(今西雙版納東南地區)憂憤而死。李定國反抗滿洲侵略的斗爭在明末的歷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夔東十三家農民軍的處境在當時也非常艱苦。他們在荊襄、川東的群山中,「屯種山田,歲收麥種草綿,供糧食衣履」[10],但仍在李來亨、郝搖旗等的領導下,繼續堅持抗清的斗爭。順治十六年(1659 年,永曆十三年),李來亨等曾由水道進攻重慶支援李定國。在李定國敗死後,清朝即調動四川、湖廣、陝西三省的兵力,圍攻這支抗清的隊伍。康熙三年(1664 年,永曆十八年),李來亨在清兵的重圍下糧盡援絕,全家自殺,這支農民軍全部壯烈犧牲(詳見茅麓山戰役)。
鄭成功的抗清斗爭
當農民軍在西南進行艱苦抗清斗爭的時候,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民也在鄭成功的領導下進行抗清活動。鄭成功是鄭芝龍的兒子,他們父子都在唐王政府為官。鄭芝龍早年是著名的海盜,曾壟斷東亞海域貿易,雄長於西太平洋,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的現象,連葡萄牙、西班牙都要讓讓鄭芝龍三分(事實上明末西、葡國力已一落千丈,其海上霸主地位逐漸被英國、法國、荷蘭所取代),形成一股龐大的海上家族政治勢力。後來鄭芝龍接受明朝招撫,接著成為南明唐王(隆武)政府的太師,兼兵、工、戶部尚書,封建安伯(後改平國公)。隆武帝還賜鄭成功「朱」姓,封忠孝伯,這就是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的來歷。後來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則繼續抗清。 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據點, 曾先後圍攻福州,攻克台州。清廷曾以靖海將軍加授澄海公招降,遭到他的嚴詞拒絕。順治十年(年,永曆七年)被南明永曆皇帝冊封為「延平郡王」。順治十六年(1659 年,永曆十三年),鄭成功聯合浙江張煌言等發動了一次大反攻,從海道溯長江, 直達南京近郊,佔領了鎮江、蕪湖等四州三府二十四縣。他們的行動與李定國的起義軍遙相呼應,使清廷大為震動。但由於戰略上的錯誤,鄭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擊敗。 為了建立根據地,鄭成功於順治十八年(1661 年,永曆十五年)率大軍在台灣登陸,次年,趕走了竊踞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鄭成功在台灣設置承天府,建立行政機構,奉南明永曆正朔,招徠大陸難鄭成功像
民,屯田墾荒,又派遣漢族「農師」向高山族人民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加速了台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久鄭成功逝世,其子鄭經襲延平郡王位,並奉明宗室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鄭氏在台灣建立的政權又被稱為「明鄭」。 鄭成功的抗清勢力一直是清王朝的心腹大患,甚至有人提出清順治帝就是被鄭成功軍的大炮擊中而死的。[11]台灣明鄭勢力也確實給大陸明朝遺民一絲希望。當時著名遺民詩人屈大均曾有詩雲:「中華餘一島,正朔在重溟。望斷黃龍艦,風帆似水萍。」(《經陽江電白邊界感賦》)就反映了這一點。因此滿清為了消滅明鄭勢力,一方面下達「遷界禁海」命令,逼迫沿海百姓後撤30里,焚燒所有船隻,停止一切海上貿易,「片板不許下海」;又多次派人同明鄭集團議和,但因為某些條款(如剃發易服)未達成一致而招致談判破裂。清政府還企圖勾結荷蘭瓜分台灣,曾和荷蘭殖民者一道屠洗了思明州(今廈門)的軍民,然而因為種種原因都沒有實現,因而明鄭也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經也乘勢攻佔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吳三桂等三人都是漢民族的敗類,他們起兵的目的是為了與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們得不到廣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兵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永曆三十七年),清朝政府派漢人降將施琅大舉進攻台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監國朱術桂自殺,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斗爭至此以失敗而告終。清王朝也最終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㈦ 清朝入關時的皇帝是誰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㈧ 滿清時代,人們說的「入關」指的是什麼關著名詩人拜倫是哪個國家的

滿清入關指的是「山海關」,位於明長城的東首,明長城綿延萬里拒胡虜於關外,主要是防蒙古人,當年由吳三桂鎮守,此關一過就是華北平原,長驅直入直插京師。
拜侖是英國十九世紀初的浪漫主義詩人。

㈨ 「清朝入關」中的「入關」什麼意思啊

入關古義通常指進入關隘,今義指通過海關,後又作為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簡稱。

古代用長城作為地區分界線,長城以內稱關內,出了長城叫做關外,引清兵入關是指清兵突破了長城防線,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長城的防禦價值是中原的防禦力量。

清軍入關又稱清兵入關、滿清入關、清朝入關、入關戰爭, 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中國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9)滿清入關歷史上叫什麼擴展閱讀:

廣義上是指1644年清軍入關後鎮壓農民軍、消滅南明諸政權等漢族反抗武裝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統一中國的戰爭。它標志著清朝在全中國統治的開始。

清軍入關的性質,以及後金兼並女真各部以及清對明朝及南明的戰爭,認為「清進行的戰爭就是為中國統一的戰爭」 的觀點,實際上是「大一統」觀念來看待明清之際歷史,拿現代標准裁量古代歷史,用後來結果倒套此前過程的結果,民族平等原則不是這樣貫徹的。

㈩ 滿人入關是什麼意思

滿人入關也可以稱為清軍入關:

清軍入關又稱入關戰爭,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中國東北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中國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閱讀全文

與滿清入關歷史上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