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帶有歷史的故事有什麼成語故事

帶有歷史的故事有什麼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2022-12-06 16:38:54

Ⅰ 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有哪些成語含有歷史故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含歷史故事的成語【一】:鞠躬盡瘁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主張聯吳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後,一直積蓄力量,准備北伐曹魏,為蜀國的生存爭奪空間。

過了一陣子,諸葛亮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決定統率人馬,攻打魏國。出師前,他給皇帝劉禪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師表》,勸劉禪虛心納諫,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國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了,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時機。過了幾年,諸葛亮又決定北伐中原。當時,很多大臣覺得蜀國力量太小,老是這樣動用軍隊,不是國家之福,因此反對北伐。

諸葛亮針對這種情況,又上表給後主劉禪,對當時的敵我形勢進行詳細分析,說明蜀漢和魏國勢不兩立,你不去伐他,他就會派兵來對付你,倒不如主動攻打他,說不定還會找出一條生存之路。後主劉禪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諸葛亮伐魏。

這第二道表,史稱《後出師表》。在這道表的最後,諸葛亮表示他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含歷史故事的成語【二】:囊螢映雪

晉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名叫車胤,字武子,家住南平。車胤從小就非常熱愛學習,可是家裡非常貧窮,沒有錢購買燈油,所以一到晚上就無法讀書了。車胤心裡非常著急。

一個夏天的夜晚,車胤突然注意到尾部發出光芒的螢火蟲。他見螢火蟲在空中飛來飛去,傳播光亮,心想要是把這些光亮聚攏起來,作為讀書之用,該有多好啊。他受到啟發,想了一陣,終於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

他回家做了一個紗囊,然後到處去找螢火蟲,捉了數十隻,將它們置於紗囊中,放在屋裡。這樣,屋裡的紗囊就能放出光亮,起到小燈籠所能起到的`作用。到了晚上,車胤借著紗囊中透出來的光亮,一心一意地苦讀詩文。

車胤後來成為一個飽學之士,官至吏部尚書。有誰知道,他之所以有那麼高的學問,還多虧當初螢火蟲給他出力呢!

這個故事,被人們稱做“囊螢”。

晉朝時候,還有個讀書人叫孫康,家裡也十分窮。他白天必須到田裡幹活,只有晚上才有空閑讀書。他也沒錢買燈油作照明之用。為了能堅持學習,他經常在雪夜之中,坐在門口,藉助積雪反射出來的月光讀書學習。

因為他學習非常用功,終於成為一名學者。

含歷史故事的成語【三】:相敬如賓

春秋時期,有一次,晉國國君晉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魯國。胥臣事情辦完了,回來時路過一個叫冀的地方。他的馬車路過一塊田地,天氣十分好,晴朗無雲。田裡有一個農民正在鋤草。

碰巧,那農民的妻子送飯來了,她將飯碗高舉過頭頂,十分恭敬地送給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樣的禮節回敬妻子。胥臣很有感觸地說:“夫妻之間如此敬重恩愛,說明這個青年是個有德之人,假如有這樣的人幫助國君治理晉國,國家肯定會興旺不衰。”

於是,胥臣走下車,與那年輕人交談,詢問他的身世。

【相關閱讀】經典的成語故事及名人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胸有成竹(文與可)

;

Ⅱ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有:毛遂自薦、卧薪嘗膽、塞翁失馬、聞雞起舞、破釜沉舟、一鳴驚人。
1、毛遂自薦(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釋】指自己推薦自己去擔任某項工作或職務。
【近義詞】自告奮勇、挺身而出
【反義詞】自慚形穢、讓位於賢、畏縮不前
【造句】學校需要能乾的志願者,小剛毛遂自薦。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軍隊包圍了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說服楚王與趙國結盟出兵,解救趙國。平原君打算從手下三千多門客中挑選二十人做隨從,但挑來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著急時,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說:「讓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隨便到哪裡,都好象錐子放在布袋中,一定會露出尖鋒來。可你來了三年,沒人說起你的大名,可見沒有什麼才能啊。」毛遂說:「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裡,早就會脫穎而出,何止露出一點尖鋒呢!」平原君見他說的有理,便帶毛遂等二十人來到了楚國。
平原君請楚王結盟出兵,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十九個門客十分著急,但卻沒了主意。
毛遂按劍上前說:「訂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無非利害二字而已,這樣明白為何現在還不決定!」楚王大怒,斥道:「我與你主人說話,你來干什麼?還不與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沒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幾步說:「現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萬兵馬都沒有用了!」楚王自知理虧,又怕毛遂真的動武,一時無言對答。毛遂繼續進逼說:「其實,楚國有五千里遼闊的土地,幾十萬雄師,這么強大的國家,為什麼要害怕秦國呢?大王不同意楚趙聯盟,難道要等秦國逐個擊破,坐以待斃嗎?」楚王聽了連連點頭,答應與趙國訂盟,出兵解趙國之圍。
2、卧薪嘗膽(wò xīn cháng dǎn )
【解釋】卧薪,睡在柴草上;嘗膽,吃飯時嘗一口苦膽。原指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
【近義詞】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宵衣旰食。
【反義詞】胸無大志、妄自菲薄。
【成語故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每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鹿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過往苦日子,要發奮圖強,報仇復國。
原來吳王夫差發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捉來吳國當了馬夫,日夜侍候馬匹。
對於一個君王來說,這實在是非常難堪的。但是勾踐暗下決心,一定要恢復自己的國家,所以他沒有露出絲毫的抗拒神態,老老實實養馬。
勾踐還裝出對夫差忠心耿耿的樣子。用心替他駕馭馬車,態度謙卑。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後,決心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就「卧薪嘗膽」,還常自問:「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
勾踐又給吳王送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就更加只顧吃喝玩樂,無心國政,弄得國家日漸衰弱。經過二十年的充分准備,勾踐看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吳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領兵把吳國打得大敗。夫差感到很羞愧,舉劍自刎而死。
3、塞翁失馬(sài wēng shī mǎ)
【解釋】比喻雖然受到暫時的損失,卻因此得到了好處。
【近義詞】:失之東隅、因禍得福
【反義詞】:禍不單行、雪上加霜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分句;用於安慰語。表示壞事就成好事,側重表示事物的互相轉換。
【用法】:常跟「焉知非福」連用。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安慰語。在句中做主謂式結構。
【成語故事】從前,在邊塞有父子倆靠放牧馬匹為生。這天有匹駿馬忽然逃跑了,兒子怎麼追也沒追回來。父親安慰兒子說:「我們養馬人,失掉馬匹是常有的事。也許它還會回來呢!」過了一段日子,那匹失去的駿馬竟帶回來一大群馬。兒子高興極了,父親倒沒有太大的驚喜。他對兒子說:「這件事確實意外。不過,世事禍福無常,很難預料。你要小心樂極生悲啊!」

有一天,兒子在馴馬時,一個不小心,竟從馬上掉了下來,把一條腿摔斷了。父親又說:「馴馬的人,難免會被摔著。如果你能吸取教訓,日後會有益處。」
正在這時,其他年輕人全被抓去打仗,全都戰死在沙場。兒子因腿骨折,免去了從軍,因而保存了性命。對他來說,可算是因禍而得福了。
在漢語里「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用得比較普遍。
4、聞雞起舞(wén jī qǐ wǔ)
【釋義】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藉以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亦比喻意志堅強,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近義詞】 發憤圖強、自強不息、孜孜不倦、廢寢忘食、鍥而不舍、持之以恆、頓學累功、催人奮進。
【反義詞】 苟且偷安、自暴自棄
【成語故事】西晉時的祖逖,從小勤練武術,鑽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
劉琨也是個有報負的年輕人,兩人很快便成為好朋友。這天晚上,半夜過後,祖逖忽然被一陣雞鳴聲吵醒,他連忙把劉琨喚醒說:「這雞鳴聲把人吵醒,雖然很討厭,但我們可以趁此機會早些起床練習武藝。」
「好啊!」劉琨欣然同意。於是兩人來到院子里,專心地練起刀劍來。
從此,兩人每到夜半,一聽到雞鳴,便起床練劍。
當時,祖逖看到國家被匈奴軍隊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著急,立刻上書皇帝,請求率兵北伐,收復失地。
皇帝很高興,封祖逖為「奮威將軍」,帶領軍隊北上。由於祖逖和劉琨作戰英勇,不久便收復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5、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 )
【解釋】釜,煮飯用的一種鍋;舟,船。意為打破飯鍋,鑿沉渡船,藉以比喻決一死戰、亦即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近義詞 :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背城借一、孤注一擲、濟河焚舟
反義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抱頭鼠竄,望風而逃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成語故事】項羽是楚國人,少年習武,能將百斤鼎高舉過頭。長大後跟隨叔父參加推翻秦朝的起義。
有一次,秦軍攻下了趙國,趙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國求援。
楚王派項羽帶領二十萬楚軍前去救趙。項羽先派英、蒲兩位大將率兩萬人做先鋒,然後,自己率主力渡河。渡過了河,項羽命令將士,每人帶三天的干糧,把軍隊里的飯鍋全砸了,把渡河的船隻全鑿沉了。他對將士說:「我們『破釜沉舟』,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打退秦軍!否則只有餓死在這里!」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一個人抵十個,十個人抵百個,越戰越勇,終於把秦軍打得大敗而逃。
經過這次戰役,項羽名聲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統帥。
6、一鳴驚人(yī míng jīng rén)
【釋義】鳴,鳥叫。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很一般,突然做出驚人的事情。
【近義詞】一舉成名、一炮而紅、一步登天、名滿天下、不同凡響
【反義詞】屢試不第、出師不利、身敗名裂、臭名遠揚、丟人現眼、寂寂無聞、沒沒無聞、默默無聞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也用於國家、集體
【成語故事】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庄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庄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Ⅲ 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歷史上有很多的成成語典故。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了5篇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希望大家喜歡。

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一飯千金

漢高祖劉邦身邊有一員大將軍名叫韓信。他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討飯過日子。

韓信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飢。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老婆婆說:“我不要你報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韓信滿臉羞愧。從此,他認真讀兵書,練習武藝,決心做個有用的人。

鄉里有一個惡少,在街上碰到了韓信,就大聲對他說:“看你整天舞槍弄棒,像個有膽量的人。來來來,你敢拿劍刺我嗎?要是不敢,你就從我這胯下爬過去!”韓信心想:“如果我拿劍刺他,豈不犯了殺人罪?日後還有什麼前途呢?不如寧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時之勇為好。”於是,他伏在地上,從那個惡少的胯下爬了過去。周圍看熱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韓信投奔到漢王劉邦門下,受到重用,拜為大將,並授以調兵遣將、行軍布陣的大權。韓信經過認真訓練兵馬,率領漢軍東征西討,終於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項羽,協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韓信被封為楚王,回到了故鄉,派人去找給他飯吃的老婆婆。韓信見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並送給她一千兩黃金。曾經侮辱過韓信的那個惡少卻嚇得直打哆嗦,韓信用手拍著他的肩膀笑著說:“你不必害怕,過去的事算了。”又對左右的將士說:“這位將士從前羞辱過我,其實是激勵我上進啊!讓他做個中尉吧!”韓信念念不忘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對曾欺負過自己的人,也沒有報。 相反,加以原諒和提拔。他這種氣度,是值得敬佩的

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禮賢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游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梁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葯煎葯,喂水喂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後,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後,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後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並把剩餘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為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後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幹,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為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為人,誇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皇帝見李勉極力為國家推薦人才,心裡十分贊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為縣令。王晬上任後,正直清廉,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於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後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裡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贊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上大夫藺相如,還有一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廉頗。有一年,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相會。酒宴上,秦王請趙王彈瑟。趙王彈了一曲。

作陪的藺相如心想,必須為趙王爭回面子,於是捧起一個缸,走到秦王面前說:“大王擅長秦樂,請大王一擊,以相娛樂。”在藺相如的強逼下,秦王勉強在缸上擊了一下。秦國的大臣氣得大叫:“請趙國割讓出十五座城作為向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高喊:“請秦國把首都咸陽作為向趙王的獻禮!”秦國始終沒能佔到半點便宜。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說:“我出生入死,立了許多戰功,而藺相如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給我遇見,我一定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聽說以後處處忍讓,上朝的日子故意裝病在家,以免與廉頗引起爭執。

有一天,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的馬車迎面駛來,他吩咐僕人把車子調轉方向,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說他太膽小了,藺相如一笑,問大家:“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國當眾呵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只是我想到,強秦不敢侵趙,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鬥起來,敵人就要來鑽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

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廉頗很慚愧,於是光著脊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互相照顧,親如手足。

鮑叔牙與管仲合夥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賺了錢卻只要三分之一。鮑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滿,叔牙卻說:“管仲家裡窮嘛!”

後來,管仲當了大官,帶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敗仗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管仲膽小如鼠,是個沒有勇氣的人。這時,叔牙卻出來說:“管仲家裡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其實,他並不是個怕死的人。”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齊王有兩個兒子,糾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師。後來兩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公子糾被殺,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齊王小白推薦管仲,說:“管仲是一位有才乾的.人,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

齊王說:“你是我的老師,我願拜你為相。”鮑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王終於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管仲整頓內政、開發資源、發展農業,很快就使齊國強盛起來,當上了盟主

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大義滅親

春秋時,衛庄公去世後,由大公子繼承王位。這位新的衛王性情懦弱,而他的弟弟州吁卻驕傲自大,野心勃勃,總想奪取兄長的王位。

有一天,衛王出訪,州吁偷偷在途中刺死了兄長,卻向大臣和百姓說:“衛王害急病死了,由我繼承王位。”

州吁當上衛王後,便要攻打鄰國,大臣和百姓都反對。州吁忙與他的親信石厚商量。石厚說:“我的父親石碏德高望重。如果大王請他出山,大臣和百姓們就不敢亂動了。”

石碏對兒子石厚助紂為虐、欺凌百姓的行為十分不滿。見兒子奉州吁之命來請,就堅決推辭了。石厚無奈,再三請教安撫民心之策。石碏對石厚說:“諸侯國的王登位要得到周天子的允許。如果州吁得到周天子的公開承認,百姓就會服從。這樣吧,周天子最信任陳王,你和州吁去拜望陳王,請他說說情吧。”

其實石碏早已寫好一封信,差人暗地送給陳王,信里說:“衛國不幸,出了兩個大逆不道的賊子。但我年紀大了,沒有力量懲治他們。請為我主持正義,幫我除掉這兩個惡人吧!”

州吁和石厚到了陳國。陳王就派人拿出石碏的信件大聲宣讀一遍。這時候州吁和石厚才知道上了石碏的當,只好低頭認罪了。石碏為了國家利益,不徇私情,懲罰州吁和石厚,這種大義滅親的故事,流傳千古

;

Ⅳ 與歷史有關的成語故事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Ⅳ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有(4個)

1、望梅止渴

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嘴裡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2、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來。後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3、四面楚歌

楚漢交戰時,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層層包圍起來,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楚歌,項羽吃驚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為什麼楚人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危急的困境。

4、卧薪嘗膽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准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5、毛遂自薦

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戰,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

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經過挑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可是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

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如今,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贊語,這是因為先生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要是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帶毛遂一道前往。

Ⅵ 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每當我回顧歷史的時候,都好像一個重擔壓在肩頭。中華文明過去燦爛的文化,近代以來的羞辱歷史,都像一個鞭子,抽在我的心頭。下面是我整理的歷史的成語故事,歡迎來參考!

1、太公釣魚

商朝末年,紂(zhòu)王荒淫(yín)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十分艱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為,就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jī)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說:「魚兒自我會上鉤的。」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

結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釣魚,嘴裡念著:「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於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裡又念著:「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最後,姬昌就准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一心想要尋找賢能的人,就答應輔佐(zuǒ)他。姬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封他為太公。

之後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後,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周朝有個諸侯國叫褒(bāo)國,其國君見天子如此荒唐,就來規勸,幽王根本不聽,反而把褒國國君關進大牢。

褒國國君的兒子洪德見父親被關,十分焦急,就與母親商量如何營救。他們聽說幽王十分喜歡美女,就用重金買下一年輕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給她宮中禮儀,然後送給幽王。幽王見了大喜,於是下令放了褒國國君。

褒姒入宮後,很得幽王的寵愛,但是只有一件事不隨心意,就是褒姒有個怪脾氣,從來不笑。幽王下決心要讓她笑一笑,於是貼出布告:誰能讓新王後笑一笑,賞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爭相入宮。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說一些荒誕的笑話,可褒姒看了,聽了,仍不露一絲笑容。幽王手下有個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個會拍馬逢迎的壞傢伙,他出了一個壞點子,叫做「烽火戲諸侯」。原先古時候,遇到敵情,主要靠烽火台報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諸侯國,相鄰的兩座能互相看見。如果白天某處發現了敵情,就點燃曬乾的狼糞,靠「狼煙」傳遞情報;如果是晚上,就點燃柴草,靠火光傳遞情報。這樣一座傳一座,用不了多長時光,消息傳遍全國,各地諸侯就會率部隊趕往京都,聽候調遣。

幽王聽了這個計謀,萬分高興,決定一試。一天,天氣晴朗,幽王帶著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台遠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幽王下令點燃烽火,頓時狼煙四起,直沖雲天。遠近諸侯看到烽火點燃,還以為敵國來犯,於是紛紛點齊兵馬,向鎬(hào)京奔來。他們趕到鎬京城下,卻看不到一個敵兵,只見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鬧。這下,可把褒姒給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輕率行事,笑諸侯這樣容易上當。褒姒一笑,幽王高興了,立刻給了虢石父千金的獎賞。那些諸侯可氣壞了,明白受了愚弄,就大罵一氣帶兵回去了。

幽王對此並不在意,為睹褒姒笑臉,又多次玩此鬧劇。不久,戎(róng)人發兵前來攻打鎬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來了,趕緊派人去點烽火,向諸侯求救。但是這一次,諸侯們還以為天子與王後嬉戲,全都按兵不動。就這樣,鎬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腳下,被殺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語「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顏十分難得,價值千金。

3、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之後聽說了伯禽匯報政務的狀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簡易。到了唐朝,為避太宗李世民諱(huì),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成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4、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應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qiáo)夫站在岸邊,他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5、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於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發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於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挨餓的。

「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6、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我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我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樣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先,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就應從寬處理。石就派自我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此刻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之後,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忙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於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後,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齊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明白了。齊姜是個女中豪傑,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並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後,把他送出了齊國。

之後,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最後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樣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必須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立刻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此刻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立刻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方,你躲到膏的下方,無論他怎樣用葯,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名醫診斷後,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葯,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我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我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但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務必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但是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能夠互相幫忙,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此刻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明白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11、居安思危

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明白自我兵力不足,於是請晉國做中間人,期望宋、齊等國能夠取消攻打鄭國的念頭。其他國家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於是紛紛決定退兵。為了答謝晉國,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收到這些禮物後,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大功臣魏絳(jiàng)。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並且勸晉悼公說:「此刻晉國雖然強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大意。因為人在安全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才會有備無患。」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明白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成語「居安思危」指處在安全的環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難。

12、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chāi)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兩年後,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王貪財好色,能夠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推薦,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去賄(huì)賂(lù)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請您饒恕他。」伍子胥(xū)站出來大聲反對道:「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lǐ)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定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請求,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最後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晚上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一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並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自我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齊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最後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後,沉迷於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聽信奸臣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nǔ)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十分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成語「卧薪嘗膽」,此刻常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13、東施效顰(pín)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貌在大街上走來走去,但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貌,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之後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明白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

14、後生可畏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見過一個小孩,舉止言行很不一般。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裡面,擋住了孔子的路。孔子問他為什麼擋住他的車,不讓他過去?小孩說:「只聽說過車子繞城走,沒聽說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孔子十分驚訝,沒想到孩子這么小卻這么會說話。小孩說:「聽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跑了,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孔子一聽十分感嘆地說:「真是後生可畏啊!」

成語「後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過他們的長輩。

15、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覺。

他的弟子顏回找到一點米,把它放在甑(zèng)裡面煮。飯快熟了,孔子看見顏回抓甑裡面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裝著沒有看見剛才那件事的樣貌,站起來說:「剛才我夢見祖先,要我把最干凈的飯食送給他們。」

顏回連忙說:「不行,剛才有灰塵掉進甄里,把飯弄臟了一些,我感到丟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我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我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呀!」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真正識別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輕易地用自我「親眼所見」來為一個人下結論。

;

Ⅶ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1、望梅止渴

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了,嘴裡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2、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來。後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3、四面楚歌

楚漢交戰時,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層層包圍起來,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楚歌,項羽吃驚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為什麼楚人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危急的困境。

4、卧薪嘗膽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准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5、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

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拚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Ⅷ 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成語故事的語言生動凝練,形象鮮明,具有詼諧性和倫理性,蘊藏豐富的知識和道理。下文是勵志網整理收集的有歷史故事的成語,供大家參考。

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歷史故事的成語:得過且過

相傳在山西五台山上,有一種形狀像雞的小鳥,名叫寒號蟲(鳥)。古書上又稱它為盍(hé)旦、曷旦或獨春。它生著四隻腳,兩只肉翅,不能飛得很遠。拉下來的糞像豆子一樣的大,潮濕時氣味臊惡,乾燥以後變得黑而光潤,就是醫家所說的五靈脂。

隨著一年季節的變換,寒號蟲的外貌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在烈日當空、綠樹成蔭的盛夏,它的周身長滿了五彩的羽毛,顯得豐潤華麗絢爛奪目。這時,寒號蟲就會從林子里飛出來,在陽光下撲打著翅膀,得意地鳴叫:“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可是,到了朔風凜冽、雪花飄飛的寒冬,它便落盡了所有的`羽毛,變得像只剛出殼的雞雛,顯出一副狼狽寒酸的丑相。這時,它再也不敢飛出林子,只能躲在樹叢深處,有氣無力地哀鳴:“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元末明初的著名學者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下這則傳說後,深有感慨地說:“當今世界上有些人,並無什麼才學和操守,一旦小有成就,便趾高氣揚,認為天下再沒有人超過自己了;等到稍為碰上一點挫折時,又馬上變得像只喪家之狗,俯首貼耳,搖尾乞憐。這種人比起寒號蟲來,又有什麼兩樣呢!”

歷史故事的成語:樑上君子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陳寔(shí)的人。每次別人遇到什麼紛爭的時候,都會請陳寔出來主持公道,因為大家都知道陳寔是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好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聽他的話!

有一年,陳寔的家鄉鬧飢荒,迫於生計,有的人就到別的地方去謀生了,也有的人因為無以為生,變成了小偷,專門去偷別人的東西。

一天晚上,有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家,准備等陳寔熟睡後再進行偷竊,其實呢,陳寔早就發現他躲在屋樑上面了呢!不過,陳寔卻假裝沒看到,安靜地坐在客廳里喝茶。過了一會兒,陳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對著大家說:“你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了以後再努力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努力向上的好習慣,長大以後才能對社會、家庭,還有自己有好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歡享受,這些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他們沒有養成好的習慣,才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壞事情,你們現在把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樑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聽到這番話,嚇得趕快從屋樑上爬下來,跪在陳寔的前面:“陳大爺,我知道我錯了,請您原諒我!我也是被逼無奈啊!”

這時,陳寔沒有責罵小偷,反倒很慈祥地對小偷說:“我看你不像壞人,可能是被生活困苦所逼,我現在給你一些銀兩,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好好努力,做錯事情只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小偷十分感激陳寔的義舉,痛哭流涕對陳寔說:“謝謝陳大爺!我一定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後來,這個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努力做事,成為一個大家都稱贊的人。

;

Ⅸ 有關歷史故事的的成語

關於歷史典故的成語 :
卧薪嘗膽、負荊請罪、望梅止渴、四面楚歌、背水一戰、完璧歸趙、三顧茅廬、草木皆兵、圍魏救趙、指鹿為馬、唇亡齒寒、紙上談兵。下面對其中部分的典故進行說明:

Ⅹ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中國歷史 成語 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積淀,是中華 傳統 文化 的瑰寶,是漢語語言的精華。每個歷史成語的形成都有一段真實的歷史史實,它反映了政治、軍事、文化、民間風尚、道德及理想。今天我在這給大家整理了 歷史 故事 的成語大全,接下來隨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故事的成語(一)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歷史故事的成語(二)

1、背城一戰: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2、決一死戰: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3、南征北戰: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4、明恥教戰: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5、各自為戰: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

6、孤軍奮戰: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7、以戰去戰:用戰爭消滅戰爭。

8、驍勇善戰:勇猛,善於戰斗。

9、連戰皆捷: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10、能征慣戰:形容作戰 經驗 豐富,很能打仗。

11、速戰速決: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12、背水一戰: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13、兵戎相見: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14、血戰到底: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15、屢戰屢敗: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16、休兵罷戰: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17、百戰不殆: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18、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19、戰無不克: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20、春秋無義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21、百戰百勝: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22、短兵接戰: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歷史故事的成語(三)

1、十面埋伏:意思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

2、單刀赴會: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3、才高八斗:比喻人極有才華。

4、初出茅廬: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5、驚弓之鳥: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6、鞠躬盡瘁: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7、樂不思蜀: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8、多多益善:益:更加。越多越好。

9、手不釋卷: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10、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11、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12、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13、投筆從戎: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4、三顧茅廬:顧: 拜訪 ;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5、煮豆燃萁:燃:燒;萁:豆莖。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間自相殘殺。

16、馬革裹屍: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17、蕭規曹隨:蕭何創立了 規章制度 ,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18、窮圖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19、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20、刮目相看: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1、懸梁刺股:形容刻苦學習。

22、毛遂自薦: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23、諱疾忌醫: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24、一字千金: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25、七擒七縱: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26、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27、一飯千金:比喻厚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28、封金掛印:指不受賞賜,辭去官職。

29、卧薪嘗膽: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30、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31、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32、言過其實: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33、殺妻求將:春秋時,吳起殺掉妻子以求得到魯國的信任和重用。比喻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滅絕人性的事。

34、千金買骨: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視人才。

35、約法三章: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36、一身是膽: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37、暗渡陳倉: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也隱喻男女私通。

38、圍魏救趙: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 方法 ,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39、老當益壯: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40、一鼓作氣: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41、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42、寶刀不老:比喻雖然年齡已大或脫離本行已久,但功夫技術並沒減退。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相關 文章 :

★ 關於歷史人物的歷史故事成語大全

★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 十個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 4個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

★ 歷史故事成語

★ 4個出自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 歷史成語故事在線閱讀

閱讀全文

與帶有歷史的故事有什麼成語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8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3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0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8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2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5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4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4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4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7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9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3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4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8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7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1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6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2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