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有哪些成語含有歷史故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主張聯吳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後,一直積蓄力量,准備北伐曹魏,為蜀國的生存爭奪空間。
過了一陣子,諸葛亮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決定統率人馬,攻打魏國。出師前,他給皇帝劉禪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師表》,勸劉禪虛心納諫,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國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了,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時機。過了幾年,諸葛亮又決定北伐中原。當時,很多大臣覺得蜀國力量太小,老是這樣動用軍隊,不是國家之福,因此反對北伐。
諸葛亮針對這種情況,又上表給後主劉禪,對當時的敵我形勢進行詳細分析,說明蜀漢和魏國勢不兩立,你不去伐他,他就會派兵來對付你,倒不如主動攻打他,說不定還會找出一條生存之路。後主劉禪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諸葛亮伐魏。
這第二道表,史稱《後出師表》。在這道表的最後,諸葛亮表示他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晉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名叫車胤,字武子,家住南平。車胤從小就非常熱愛學習,可是家裡非常貧窮,沒有錢購買燈油,所以一到晚上就無法讀書了。車胤心裡非常著急。
一個夏天的夜晚,車胤突然注意到尾部發出光芒的螢火蟲。他見螢火蟲在空中飛來飛去,傳播光亮,心想要是把這些光亮聚攏起來,作為讀書之用,該有多好啊。他受到啟發,想了一陣,終於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
他回家做了一個紗囊,然後到處去找螢火蟲,捉了數十隻,將它們置於紗囊中,放在屋裡。這樣,屋裡的紗囊就能放出光亮,起到小燈籠所能起到的`作用。到了晚上,車胤借著紗囊中透出來的光亮,一心一意地苦讀詩文。
車胤後來成為一個飽學之士,官至吏部尚書。有誰知道,他之所以有那麼高的學問,還多虧當初螢火蟲給他出力呢!
這個故事,被人們稱做“囊螢”。
晉朝時候,還有個讀書人叫孫康,家裡也十分窮。他白天必須到田裡幹活,只有晚上才有空閑讀書。他也沒錢買燈油作照明之用。為了能堅持學習,他經常在雪夜之中,坐在門口,藉助積雪反射出來的月光讀書學習。
因為他學習非常用功,終於成為一名學者。
春秋時期,有一次,晉國國君晉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魯國。胥臣事情辦完了,回來時路過一個叫冀的地方。他的馬車路過一塊田地,天氣十分好,晴朗無雲。田裡有一個農民正在鋤草。
碰巧,那農民的妻子送飯來了,她將飯碗高舉過頭頂,十分恭敬地送給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樣的禮節回敬妻子。胥臣很有感觸地說:“夫妻之間如此敬重恩愛,說明這個青年是個有德之人,假如有這樣的人幫助國君治理晉國,國家肯定會興旺不衰。”
於是,胥臣走下車,與那年輕人交談,詢問他的身世。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胸有成竹(文與可)
;Ⅱ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有:毛遂自薦、卧薪嘗膽、塞翁失馬、聞雞起舞、破釜沉舟、一鳴驚人。
1、毛遂自薦(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釋】指自己推薦自己去擔任某項工作或職務。
【近義詞】自告奮勇、挺身而出
【反義詞】自慚形穢、讓位於賢、畏縮不前
【造句】學校需要能乾的志願者,小剛毛遂自薦。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軍隊包圍了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說服楚王與趙國結盟出兵,解救趙國。平原君打算從手下三千多門客中挑選二十人做隨從,但挑來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著急時,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說:「讓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隨便到哪裡,都好象錐子放在布袋中,一定會露出尖鋒來。可你來了三年,沒人說起你的大名,可見沒有什麼才能啊。」毛遂說:「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裡,早就會脫穎而出,何止露出一點尖鋒呢!」平原君見他說的有理,便帶毛遂等二十人來到了楚國。
平原君請楚王結盟出兵,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十九個門客十分著急,但卻沒了主意。
毛遂按劍上前說:「訂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無非利害二字而已,這樣明白為何現在還不決定!」楚王大怒,斥道:「我與你主人說話,你來干什麼?還不與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沒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幾步說:「現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萬兵馬都沒有用了!」楚王自知理虧,又怕毛遂真的動武,一時無言對答。毛遂繼續進逼說:「其實,楚國有五千里遼闊的土地,幾十萬雄師,這么強大的國家,為什麼要害怕秦國呢?大王不同意楚趙聯盟,難道要等秦國逐個擊破,坐以待斃嗎?」楚王聽了連連點頭,答應與趙國訂盟,出兵解趙國之圍。
2、卧薪嘗膽(wò xīn cháng dǎn )
【解釋】卧薪,睡在柴草上;嘗膽,吃飯時嘗一口苦膽。原指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
【近義詞】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宵衣旰食。
【反義詞】胸無大志、妄自菲薄。
【成語故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每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鹿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過往苦日子,要發奮圖強,報仇復國。
原來吳王夫差發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捉來吳國當了馬夫,日夜侍候馬匹。
對於一個君王來說,這實在是非常難堪的。但是勾踐暗下決心,一定要恢復自己的國家,所以他沒有露出絲毫的抗拒神態,老老實實養馬。
勾踐還裝出對夫差忠心耿耿的樣子。用心替他駕馭馬車,態度謙卑。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後,決心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就「卧薪嘗膽」,還常自問:「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
勾踐又給吳王送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就更加只顧吃喝玩樂,無心國政,弄得國家日漸衰弱。經過二十年的充分准備,勾踐看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吳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領兵把吳國打得大敗。夫差感到很羞愧,舉劍自刎而死。
3、塞翁失馬(sài wēng shī mǎ)
【解釋】比喻雖然受到暫時的損失,卻因此得到了好處。
【近義詞】:失之東隅、因禍得福
【反義詞】:禍不單行、雪上加霜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分句;用於安慰語。表示壞事就成好事,側重表示事物的互相轉換。
【用法】:常跟「焉知非福」連用。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安慰語。在句中做主謂式結構。
【成語故事】從前,在邊塞有父子倆靠放牧馬匹為生。這天有匹駿馬忽然逃跑了,兒子怎麼追也沒追回來。父親安慰兒子說:「我們養馬人,失掉馬匹是常有的事。也許它還會回來呢!」過了一段日子,那匹失去的駿馬竟帶回來一大群馬。兒子高興極了,父親倒沒有太大的驚喜。他對兒子說:「這件事確實意外。不過,世事禍福無常,很難預料。你要小心樂極生悲啊!」
有一天,兒子在馴馬時,一個不小心,竟從馬上掉了下來,把一條腿摔斷了。父親又說:「馴馬的人,難免會被摔著。如果你能吸取教訓,日後會有益處。」
正在這時,其他年輕人全被抓去打仗,全都戰死在沙場。兒子因腿骨折,免去了從軍,因而保存了性命。對他來說,可算是因禍而得福了。
在漢語里「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用得比較普遍。
4、聞雞起舞(wén jī qǐ wǔ)
【釋義】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藉以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亦比喻意志堅強,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近義詞】 發憤圖強、自強不息、孜孜不倦、廢寢忘食、鍥而不舍、持之以恆、頓學累功、催人奮進。
【反義詞】 苟且偷安、自暴自棄
【成語故事】西晉時的祖逖,從小勤練武術,鑽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
劉琨也是個有報負的年輕人,兩人很快便成為好朋友。這天晚上,半夜過後,祖逖忽然被一陣雞鳴聲吵醒,他連忙把劉琨喚醒說:「這雞鳴聲把人吵醒,雖然很討厭,但我們可以趁此機會早些起床練習武藝。」
「好啊!」劉琨欣然同意。於是兩人來到院子里,專心地練起刀劍來。
從此,兩人每到夜半,一聽到雞鳴,便起床練劍。
當時,祖逖看到國家被匈奴軍隊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著急,立刻上書皇帝,請求率兵北伐,收復失地。
皇帝很高興,封祖逖為「奮威將軍」,帶領軍隊北上。由於祖逖和劉琨作戰英勇,不久便收復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5、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 )
【解釋】釜,煮飯用的一種鍋;舟,船。意為打破飯鍋,鑿沉渡船,藉以比喻決一死戰、亦即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近義詞 :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背城借一、孤注一擲、濟河焚舟
反義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抱頭鼠竄,望風而逃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成語故事】項羽是楚國人,少年習武,能將百斤鼎高舉過頭。長大後跟隨叔父參加推翻秦朝的起義。
有一次,秦軍攻下了趙國,趙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國求援。
楚王派項羽帶領二十萬楚軍前去救趙。項羽先派英、蒲兩位大將率兩萬人做先鋒,然後,自己率主力渡河。渡過了河,項羽命令將士,每人帶三天的干糧,把軍隊里的飯鍋全砸了,把渡河的船隻全鑿沉了。他對將士說:「我們『破釜沉舟』,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打退秦軍!否則只有餓死在這里!」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一個人抵十個,十個人抵百個,越戰越勇,終於把秦軍打得大敗而逃。
經過這次戰役,項羽名聲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統帥。
6、一鳴驚人(yī míng jīng rén)
【釋義】鳴,鳥叫。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很一般,突然做出驚人的事情。
【近義詞】一舉成名、一炮而紅、一步登天、名滿天下、不同凡響
【反義詞】屢試不第、出師不利、身敗名裂、臭名遠揚、丟人現眼、寂寂無聞、沒沒無聞、默默無聞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也用於國家、集體
【成語故事】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庄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庄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Ⅲ 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歷史上有很多的成成語典故。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了5篇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希望大家喜歡。
漢高祖劉邦身邊有一員大將軍名叫韓信。他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討飯過日子。
韓信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飢。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老婆婆說:“我不要你報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韓信滿臉羞愧。從此,他認真讀兵書,練習武藝,決心做個有用的人。
鄉里有一個惡少,在街上碰到了韓信,就大聲對他說:“看你整天舞槍弄棒,像個有膽量的人。來來來,你敢拿劍刺我嗎?要是不敢,你就從我這胯下爬過去!”韓信心想:“如果我拿劍刺他,豈不犯了殺人罪?日後還有什麼前途呢?不如寧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時之勇為好。”於是,他伏在地上,從那個惡少的胯下爬了過去。周圍看熱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韓信投奔到漢王劉邦門下,受到重用,拜為大將,並授以調兵遣將、行軍布陣的大權。韓信經過認真訓練兵馬,率領漢軍東征西討,終於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項羽,協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韓信被封為楚王,回到了故鄉,派人去找給他飯吃的老婆婆。韓信見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並送給她一千兩黃金。曾經侮辱過韓信的那個惡少卻嚇得直打哆嗦,韓信用手拍著他的肩膀笑著說:“你不必害怕,過去的事算了。”又對左右的將士說:“這位將士從前羞辱過我,其實是激勵我上進啊!讓他做個中尉吧!”韓信念念不忘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對曾欺負過自己的人,也沒有報。 相反,加以原諒和提拔。他這種氣度,是值得敬佩的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游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梁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葯煎葯,喂水喂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後,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後,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後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並把剩餘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為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後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幹,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為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為人,誇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皇帝見李勉極力為國家推薦人才,心裡十分贊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為縣令。王晬上任後,正直清廉,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於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後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裡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贊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戰國時,趙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上大夫藺相如,還有一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廉頗。有一年,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相會。酒宴上,秦王請趙王彈瑟。趙王彈了一曲。
作陪的藺相如心想,必須為趙王爭回面子,於是捧起一個缸,走到秦王面前說:“大王擅長秦樂,請大王一擊,以相娛樂。”在藺相如的強逼下,秦王勉強在缸上擊了一下。秦國的大臣氣得大叫:“請趙國割讓出十五座城作為向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高喊:“請秦國把首都咸陽作為向趙王的獻禮!”秦國始終沒能佔到半點便宜。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說:“我出生入死,立了許多戰功,而藺相如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給我遇見,我一定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聽說以後處處忍讓,上朝的日子故意裝病在家,以免與廉頗引起爭執。
有一天,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的馬車迎面駛來,他吩咐僕人把車子調轉方向,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說他太膽小了,藺相如一笑,問大家:“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國當眾呵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只是我想到,強秦不敢侵趙,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鬥起來,敵人就要來鑽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
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廉頗很慚愧,於是光著脊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互相照顧,親如手足。
鮑叔牙與管仲合夥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賺了錢卻只要三分之一。鮑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滿,叔牙卻說:“管仲家裡窮嘛!”
後來,管仲當了大官,帶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敗仗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管仲膽小如鼠,是個沒有勇氣的人。這時,叔牙卻出來說:“管仲家裡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其實,他並不是個怕死的人。”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齊王有兩個兒子,糾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師。後來兩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公子糾被殺,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齊王小白推薦管仲,說:“管仲是一位有才乾的.人,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
齊王說:“你是我的老師,我願拜你為相。”鮑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王終於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管仲整頓內政、開發資源、發展農業,很快就使齊國強盛起來,當上了盟主
春秋時,衛庄公去世後,由大公子繼承王位。這位新的衛王性情懦弱,而他的弟弟州吁卻驕傲自大,野心勃勃,總想奪取兄長的王位。
有一天,衛王出訪,州吁偷偷在途中刺死了兄長,卻向大臣和百姓說:“衛王害急病死了,由我繼承王位。”
州吁當上衛王後,便要攻打鄰國,大臣和百姓都反對。州吁忙與他的親信石厚商量。石厚說:“我的父親石碏德高望重。如果大王請他出山,大臣和百姓們就不敢亂動了。”
石碏對兒子石厚助紂為虐、欺凌百姓的行為十分不滿。見兒子奉州吁之命來請,就堅決推辭了。石厚無奈,再三請教安撫民心之策。石碏對石厚說:“諸侯國的王登位要得到周天子的允許。如果州吁得到周天子的公開承認,百姓就會服從。這樣吧,周天子最信任陳王,你和州吁去拜望陳王,請他說說情吧。”
其實石碏早已寫好一封信,差人暗地送給陳王,信里說:“衛國不幸,出了兩個大逆不道的賊子。但我年紀大了,沒有力量懲治他們。請為我主持正義,幫我除掉這兩個惡人吧!”
州吁和石厚到了陳國。陳王就派人拿出石碏的信件大聲宣讀一遍。這時候州吁和石厚才知道上了石碏的當,只好低頭認罪了。石碏為了國家利益,不徇私情,懲罰州吁和石厚,這種大義滅親的故事,流傳千古
;Ⅳ 與歷史有關的成語故事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Ⅳ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有(4個)
1、望梅止渴
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嘴裡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2、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來。後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3、四面楚歌
楚漢交戰時,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層層包圍起來,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楚歌,項羽吃驚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為什麼楚人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危急的困境。
4、卧薪嘗膽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准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5、毛遂自薦
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戰,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
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經過挑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可是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
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如今,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贊語,這是因為先生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要是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帶毛遂一道前往。
Ⅵ 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每當我回顧歷史的時候,都好像一個重擔壓在肩頭。中華文明過去燦爛的文化,近代以來的羞辱歷史,都像一個鞭子,抽在我的心頭。下面是我整理的歷史的成語故事,歡迎來參考!
1、太公釣魚
商朝末年,紂(zhòu)王荒淫(yín)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十分艱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為,就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jī)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說:「魚兒自我會上鉤的。」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
結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釣魚,嘴裡念著:「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於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裡又念著:「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最後,姬昌就准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一心想要尋找賢能的人,就答應輔佐(zuǒ)他。姬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封他為太公。
之後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後,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周朝有個諸侯國叫褒(bāo)國,其國君見天子如此荒唐,就來規勸,幽王根本不聽,反而把褒國國君關進大牢。
褒國國君的兒子洪德見父親被關,十分焦急,就與母親商量如何營救。他們聽說幽王十分喜歡美女,就用重金買下一年輕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給她宮中禮儀,然後送給幽王。幽王見了大喜,於是下令放了褒國國君。
褒姒入宮後,很得幽王的寵愛,但是只有一件事不隨心意,就是褒姒有個怪脾氣,從來不笑。幽王下決心要讓她笑一笑,於是貼出布告:誰能讓新王後笑一笑,賞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爭相入宮。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說一些荒誕的笑話,可褒姒看了,聽了,仍不露一絲笑容。幽王手下有個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個會拍馬逢迎的壞傢伙,他出了一個壞點子,叫做「烽火戲諸侯」。原先古時候,遇到敵情,主要靠烽火台報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諸侯國,相鄰的兩座能互相看見。如果白天某處發現了敵情,就點燃曬乾的狼糞,靠「狼煙」傳遞情報;如果是晚上,就點燃柴草,靠火光傳遞情報。這樣一座傳一座,用不了多長時光,消息傳遍全國,各地諸侯就會率部隊趕往京都,聽候調遣。
幽王聽了這個計謀,萬分高興,決定一試。一天,天氣晴朗,幽王帶著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台遠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幽王下令點燃烽火,頓時狼煙四起,直沖雲天。遠近諸侯看到烽火點燃,還以為敵國來犯,於是紛紛點齊兵馬,向鎬(hào)京奔來。他們趕到鎬京城下,卻看不到一個敵兵,只見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鬧。這下,可把褒姒給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輕率行事,笑諸侯這樣容易上當。褒姒一笑,幽王高興了,立刻給了虢石父千金的獎賞。那些諸侯可氣壞了,明白受了愚弄,就大罵一氣帶兵回去了。
幽王對此並不在意,為睹褒姒笑臉,又多次玩此鬧劇。不久,戎(róng)人發兵前來攻打鎬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來了,趕緊派人去點烽火,向諸侯求救。但是這一次,諸侯們還以為天子與王後嬉戲,全都按兵不動。就這樣,鎬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腳下,被殺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語「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顏十分難得,價值千金。
3、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之後聽說了伯禽匯報政務的狀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簡易。到了唐朝,為避太宗李世民諱(huì),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成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4、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應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qiáo)夫站在岸邊,他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5、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於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發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於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挨餓的。
「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6、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我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我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樣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先,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就應從寬處理。石就派自我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此刻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之後,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忙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於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後,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齊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明白了。齊姜是個女中豪傑,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並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後,把他送出了齊國。
之後,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最後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樣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必須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立刻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此刻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立刻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方,你躲到膏的下方,無論他怎樣用葯,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名醫診斷後,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葯,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我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我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但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務必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但是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能夠互相幫忙,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此刻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明白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11、居安思危
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明白自我兵力不足,於是請晉國做中間人,期望宋、齊等國能夠取消攻打鄭國的念頭。其他國家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於是紛紛決定退兵。為了答謝晉國,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收到這些禮物後,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大功臣魏絳(jiàng)。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並且勸晉悼公說:「此刻晉國雖然強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大意。因為人在安全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才會有備無患。」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明白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成語「居安思危」指處在安全的環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難。
12、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chāi)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兩年後,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王貪財好色,能夠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推薦,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去賄(huì)賂(lù)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請您饒恕他。」伍子胥(xū)站出來大聲反對道:「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lǐ)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定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請求,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最後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晚上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一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並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自我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齊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最後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後,沉迷於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聽信奸臣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nǔ)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十分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成語「卧薪嘗膽」,此刻常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13、東施效顰(pín)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貌在大街上走來走去,但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貌,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之後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明白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
14、後生可畏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見過一個小孩,舉止言行很不一般。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裡面,擋住了孔子的路。孔子問他為什麼擋住他的車,不讓他過去?小孩說:「只聽說過車子繞城走,沒聽說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孔子十分驚訝,沒想到孩子這么小卻這么會說話。小孩說:「聽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跑了,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孔子一聽十分感嘆地說:「真是後生可畏啊!」
成語「後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過他們的長輩。
15、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覺。
他的弟子顏回找到一點米,把它放在甑(zèng)裡面煮。飯快熟了,孔子看見顏回抓甑裡面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裝著沒有看見剛才那件事的樣貌,站起來說:「剛才我夢見祖先,要我把最干凈的飯食送給他們。」
顏回連忙說:「不行,剛才有灰塵掉進甄里,把飯弄臟了一些,我感到丟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我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我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呀!」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真正識別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輕易地用自我「親眼所見」來為一個人下結論。
;Ⅶ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1、望梅止渴
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了,嘴裡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2、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來。後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3、四面楚歌
楚漢交戰時,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層層包圍起來,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楚歌,項羽吃驚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為什麼楚人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危急的困境。
4、卧薪嘗膽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准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5、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
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拚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Ⅷ 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成語故事的語言生動凝練,形象鮮明,具有詼諧性和倫理性,蘊藏豐富的知識和道理。下文是勵志網整理收集的有歷史故事的成語,供大家參考。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相傳在山西五台山上,有一種形狀像雞的小鳥,名叫寒號蟲(鳥)。古書上又稱它為盍(hé)旦、曷旦或獨春。它生著四隻腳,兩只肉翅,不能飛得很遠。拉下來的糞像豆子一樣的大,潮濕時氣味臊惡,乾燥以後變得黑而光潤,就是醫家所說的五靈脂。
隨著一年季節的變換,寒號蟲的外貌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在烈日當空、綠樹成蔭的盛夏,它的周身長滿了五彩的羽毛,顯得豐潤華麗絢爛奪目。這時,寒號蟲就會從林子里飛出來,在陽光下撲打著翅膀,得意地鳴叫:“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可是,到了朔風凜冽、雪花飄飛的寒冬,它便落盡了所有的`羽毛,變得像只剛出殼的雞雛,顯出一副狼狽寒酸的丑相。這時,它再也不敢飛出林子,只能躲在樹叢深處,有氣無力地哀鳴:“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元末明初的著名學者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下這則傳說後,深有感慨地說:“當今世界上有些人,並無什麼才學和操守,一旦小有成就,便趾高氣揚,認為天下再沒有人超過自己了;等到稍為碰上一點挫折時,又馬上變得像只喪家之狗,俯首貼耳,搖尾乞憐。這種人比起寒號蟲來,又有什麼兩樣呢!”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陳寔(shí)的人。每次別人遇到什麼紛爭的時候,都會請陳寔出來主持公道,因為大家都知道陳寔是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好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聽他的話!
有一年,陳寔的家鄉鬧飢荒,迫於生計,有的人就到別的地方去謀生了,也有的人因為無以為生,變成了小偷,專門去偷別人的東西。
一天晚上,有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家,准備等陳寔熟睡後再進行偷竊,其實呢,陳寔早就發現他躲在屋樑上面了呢!不過,陳寔卻假裝沒看到,安靜地坐在客廳里喝茶。過了一會兒,陳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對著大家說:“你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了以後再努力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努力向上的好習慣,長大以後才能對社會、家庭,還有自己有好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歡享受,這些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他們沒有養成好的習慣,才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壞事情,你們現在把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樑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聽到這番話,嚇得趕快從屋樑上爬下來,跪在陳寔的前面:“陳大爺,我知道我錯了,請您原諒我!我也是被逼無奈啊!”
這時,陳寔沒有責罵小偷,反倒很慈祥地對小偷說:“我看你不像壞人,可能是被生活困苦所逼,我現在給你一些銀兩,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好好努力,做錯事情只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小偷十分感激陳寔的義舉,痛哭流涕對陳寔說:“謝謝陳大爺!我一定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後來,這個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努力做事,成為一個大家都稱贊的人。
;Ⅸ 有關歷史故事的的成語
關於歷史典故的成語 :
卧薪嘗膽、負荊請罪、望梅止渴、四面楚歌、背水一戰、完璧歸趙、三顧茅廬、草木皆兵、圍魏救趙、指鹿為馬、唇亡齒寒、紙上談兵。下面對其中部分的典故進行說明:
草木皆兵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不屈不撓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 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後趕快躲到船上去准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 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 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裡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裡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贊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背水一戰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
不遠千里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支!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釋義: 「不遠千里」又稱:「不遠千里而來」,表示不以千里為遠來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故事: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里為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於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麼就危險了。」接著孟子說道:「在能出動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仍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
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為該怎麼辦呢?」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再講利呢?」
老馬識途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 「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邯鄲城(今河北省)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邯鄲城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麼辦。
當時有人推薦藺(音lìn)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
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趙惠文王說:「那麼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氏壁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邯鄲。」(原文是 「完璧歸趙」。)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里接見他。藺相如把氏壁獻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璧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著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著眼睛,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使者到邯鄲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裡。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准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想,可別再上他的當,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了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么辦吧。」
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客棧,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邯鄲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在咸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叫藺相如上朝。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
秦昭襄王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丟了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鄲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聽到這里,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只得說:「一塊璧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
結果,還是讓藺相如回邯鄲去了。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璧,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力量。藺相如完璧歸趙後,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
Ⅹ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中國歷史 成語 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積淀,是中華 傳統 文化 的瑰寶,是漢語語言的精華。每個歷史成語的形成都有一段真實的歷史史實,它反映了政治、軍事、文化、民間風尚、道德及理想。今天我在這給大家整理了 歷史 故事 的成語大全,接下來隨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故事的成語(一)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歷史故事的成語(二)
1、背城一戰: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2、決一死戰: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3、南征北戰: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4、明恥教戰: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5、各自為戰: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
6、孤軍奮戰: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7、以戰去戰:用戰爭消滅戰爭。
8、驍勇善戰:勇猛,善於戰斗。
9、連戰皆捷: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10、能征慣戰:形容作戰 經驗 豐富,很能打仗。
11、速戰速決: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12、背水一戰: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13、兵戎相見: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14、血戰到底: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15、屢戰屢敗: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16、休兵罷戰: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17、百戰不殆: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18、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19、戰無不克: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20、春秋無義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21、百戰百勝: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22、短兵接戰: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歷史故事的成語(三)
1、十面埋伏:意思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
2、單刀赴會: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3、才高八斗:比喻人極有才華。
4、初出茅廬: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5、驚弓之鳥: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6、鞠躬盡瘁: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7、樂不思蜀: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8、多多益善:益:更加。越多越好。
9、手不釋卷: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10、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11、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12、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13、投筆從戎: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4、三顧茅廬:顧: 拜訪 ;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5、煮豆燃萁:燃:燒;萁:豆莖。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間自相殘殺。
16、馬革裹屍: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17、蕭規曹隨:蕭何創立了 規章制度 ,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18、窮圖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19、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20、刮目相看: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1、懸梁刺股:形容刻苦學習。
22、毛遂自薦: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23、諱疾忌醫: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24、一字千金: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25、七擒七縱: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26、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27、一飯千金:比喻厚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28、封金掛印:指不受賞賜,辭去官職。
29、卧薪嘗膽: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30、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31、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32、言過其實: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33、殺妻求將:春秋時,吳起殺掉妻子以求得到魯國的信任和重用。比喻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滅絕人性的事。
34、千金買骨: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視人才。
35、約法三章: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36、一身是膽: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37、暗渡陳倉: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也隱喻男女私通。
38、圍魏救趙: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 方法 ,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39、老當益壯: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40、一鼓作氣: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41、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42、寶刀不老:比喻雖然年齡已大或脫離本行已久,但功夫技術並沒減退。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相關 文章 :
★ 關於歷史人物的歷史故事成語大全
★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 十個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 4個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
★ 歷史故事成語
★ 4個出自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 歷史成語故事在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