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安有哪些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1、福安平講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講戲,由明末清初時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並結合屏南民間的「馱故事」表演藝術逐漸形成。平講戲系閩劇前身之一,也是閩東地區獨特的地方劇種,因其道白、腔調平俗如講話,故而得名「平講」。
平講戲屬高腔系統,由永嘉戲、弋陽高腔、亂彈和民間小調組成,唱腔多吸收民歌俚曲、道腔釋樂,主要的傳統劇目有「七雙」、「八贈」、「廿一雜」等。
2、畲族銀器鍛制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安銀製品加工製作工藝,始於明朝,為福建銀雕工藝的代表。是當地銀礦產與畲族風俗結合的產物,其工序包括:熔銀,打坯、雕刻、防腐等;工藝嚴謹考究,傳承有序;產品具有純潔、創新、精細、動感的特點。
3、閩東根雕技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朝年間畲族入遷福安、蕉城一帶,畲族根雕便在當地傳承繁盛,其透雕與浮雕相結合並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極一時;此後,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藝又吸收了閩北的以剔鏟闊略、保留疤結木紋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藝術風格的根雕工藝。
福安的根雕以其獨特的平削鑿木法、凸削鑿木法、凹削鑿木法、火攻法、土埋法、配方法、水磨法等自然雕法,不露雕痕,凸顯根料天然造型,其注重天然美與人工美的巧妙結合,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天人合一、神形兼備。
4、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坦洋工夫」屬全發酵茶,因發祥於福安市白雲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雲山脈為其天然屏障,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村有個胡姓的人家,採用手工搡揉、發酵、烘培精研紅茶獲得成功,其產區逐漸遍及閩東諸縣,坦洋工夫紅茶聲名鵲起。最鼎盛時期,村中一條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就有茶行36家並設洋行,年雇3000餘人,年產茶5萬多件,產值100多萬銀圓。
5、 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巫舞是原始社會的產物,閩東畲族巫舞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奶娘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舞蹈,主角是漢族地方女神陳靖姑,又名陳十四娘,閩東民間親昵地稱為「奶娘」。
表演流派屬於正乙道中的武堂(又稱武科),全舞始終圍繞塑造陳靖姑的形象而展開,體現了畲族原生態的舞蹈形態和音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