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雕刻是多少年前的
2014年有考古學家表示,在印度尼西亞地下1個約50萬年歷史的貝殼化石上,發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雕刻證據,據悉,這項發現或將改寫人類發展的歷史。
『貳』 人類最早的雕刻是什麼
足以稱為人類最早的雕刻,應是屬於原始社會的石器。由於生活需要,石器的形式逐漸增多,石塊和石片被修整為不同樣式的勞動工具。在山頂洞人時代,已能利用骨、角雕磨成漁獵或其他工具,有的還在上面刻出各種對稱的或交叉的線紋,更能利用獸牙、貝殼或礫石塊進行雕磨、鑽孔,穿連成串,制為非實用的裝飾品,這說明人類當時已有能力提出並達到美化生活的要求。
『叄』 人類的最早起源到底是多少年前
截至2018年12月6日,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是南方古猿,生存於距今大約五百五十萬年前至一百三十萬年前。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發現於1924年。 當時,澳大利亞人達特前往南非在約翰內斯堡的一所大學任解剖學教授。他對化石非常感興趣,經常鼓勵他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去尋找化石。並且,他還叮囑採石場的場主,如果有化石發現一定要來告訴他。
後來,採石場的場主真的給他送來了兩箱化石。達特先生在裡面找到了一個小孩的不完整的頭骨。因為這個頭骨發現於湯 恩附近的採石場,因此命名為湯恩男孩。
(3)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雕刻是多少年前擴展閱讀:
南方古猿體質特徵是:頭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顱底中央,骨盆比猿類寬。現在所知道的南方古猿包括幾個不同的種。有的身體粗壯,腦子比較大;有的身體比較矮,腦子比較小;有的有比較明顯的類人猿特徵,有的明顯屬於人的類型。
但是,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即都已能直立行走,使用天然工具,離開森林,活動於開闊地帶。南 方古猿處於從猿向人的轉變過程中,他失去了一些猿的特徵,比如尖銳的牙齒和銳利的爪子;他的生活環境又發生了改變,從樹棲的叢林生活來到了地面。
在那個時 候,與其他兇猛的動物比起來,南方古猿處於弱勢,因為他沒有其他動物的力爪和尖銳的牙齒,兩足又使他跑動起來非常慢。所以,有的科學家推測南方古猿可能已 經能夠製造工具來應對復雜的環境。然而,南方古猿太小的腦容量又推翻了科學家的這個推測。
所以,在那個時代,南方古猿的生存是非常艱難的。他們沒有能力去 追捕兇猛的其他動物,反而一不小心,很可能就成了其他動物的美食。
『肆』 人類的藝術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4000年前古埃及的藝術到19世紀現代派的作品,從建築、繪畫、雕刻到音樂、戲劇、小說,作者將人類迷人而龐雜的藝術如數家珍地擺放到讀者的眼前,讓讀者猶如經歷了一場視覺的盛宴。 滿意請採納
『伍』 人類最早的雕塑和中國雕刻雕塑的形成和發展歷史謝謝急
1. 論中西方雕塑的發展歷史 特別全面
http://www.docin.com/p-313822.html
2.中國雕塑發展史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雕塑,屬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繁盛階段的遺物。原始社會雕塑對探討社會發展進程、研究造型藝術與意識形態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來深受人們的重視。這一時期雕塑的造型還都是依附整體器物上的飾物,均為粗略的,誇張式的,具有極強裝飾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陶塑人像。(見圖1)石雕與骨雕人像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這個時代雕塑作品側重於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濃厚的人情味。青銅器藝術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時的青銅作品雖然多具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特性。一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渲染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形成了端莊、華麗、氣質偉岸、形象乖張的藝術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鼎是這一時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見圖2)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它憑借庄嚴的造型,龐大的體積和神秘的花紋,成為商朝貴族王權與神權藝術的最典型代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建立專制統治國家,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築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秦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寫實逼真。雕塑在建築裝飾、陵墓裝飾和「明器」中發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秦建築裝飾表現在宮室、苑囿、亭閣樓榭和陵墓神道建築上。最為壯觀的是被稱為世界 「第八奇觀」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見圖3)
兵馬俑的發掘,給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其兵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馬俑身材矯健、活靈活現。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畫,神態萬千、精細逼真,秦俑坑發掘的銅馬車更是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充分體現了主導那個時代的高大、雄健的風尚。
從總體看,秦代雕塑的風格特點是渾厚雄健,朴實厚重,龐大強壯,氣魄宏大,體現出封建社會的上升期的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數的巨大、超常的審美特徵。
四、漢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的墓葬雕塑特別發達,已從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發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
漢代雕塑作品的品種和數量相當豐富,呈現出的主體面貌渾厚簡練、生動完整。這個時期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託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後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之作。
而《馬踏匈奴》(見圖4)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徵。雕塑的外輪廓准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朴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範之作。
五、魏晉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佛教思想與儒學思想碰撞、交融時期。因此,統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廟,鑿窟造像,利用直觀的造型藝術宣傳統治者思想和教義。代表性的石窟為: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見圖5)
石窟內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鑄銅等,佛像雕塑遂成為當時中國雕塑的主體。這些石窟在發展中不斷增加新的雕塑作品,歷代都對石窟進行重修、擴建、新增和補充。
石窟藝術在中國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東晉時期的戴逵,擅長雕刻和鑄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軀佛像,與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圖》和獅子園的玉像被稱為「瓦棺寺三絕」。這個時期的雕塑特點為較注重細部的刻畫,技術更圓轉達純熟,雕塑形象和題材大都為宗教題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傾向和誇張的特徵。宗教使雕塑藝術的題材單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內在動力卻也促進了大量精品的誕生。
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中國隋唐時代在經歷了延續約 3個半世紀的分裂和動盪以後,重新得到統一和安定,進入一個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而促使雕塑藝術的發展出現新高峰。經過隋和初唐的過渡階段,融會了南北朝時北方和南方雕塑藝術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使雕塑藝術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也是文學藝術發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藝術、陵墓的裝飾雕刻藝術、陪葬的陶瓷雕塑藝術、肖像造型藝術等都進入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宗教造像藝術在唐代有長足發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
龍門石窟在經歷魏晉唐多個朝代的開鑿後,隨歷經千年歲月的風霜,仍不失其神秘華麗之彩。龍門奉先寺群雕更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其中奉先寺大盧舍那佛龕是最為輝煌的傑作。(見圖6)其九尊一鋪的形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還有二尊供養人雕像。是一個有主有賓、層次井然的有機整體。這也是意想造型中強調人是審美主體的觀念。
此時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其雕塑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
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代以城市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起來,代表市民趣味的審美觀念隨之興起。與此同時,理學的興盛使人們更關心現世生活,關注來世的佛教日趨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無論內容還是風格都明顯世俗化,那些神聖不可及的面貌漸漸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現實生活的形象。造像藝術集中轉入南方,如廣元、大足、安岳、杭州、贛州都是摩岩造像較集中之地。(見圖7)
大足石刻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精品。盡管它的開鑿有著宣揚佛法說教的主旨,但雕塑匠師的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們為造像之精妙而贊嘆不絕,從而受到無上的精神享受。大足石刻無愧為中國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觀。
在世俗題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襲唐之傳統,但氣勢漸弱。繼中晚唐之後的宋代雕塑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手法上趨於寫實風格,材料使用上則更加廣泛。宋代的彩塑較為發達,在佛雕造像上較唐代有了較大變化,此時的佛雕造像以觀音菩薩居多。
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風格仍多受宋影響,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中國蒙古族統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後仿照漢族建築樣式,營建上都及大都兩個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廟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藝術的概貌。進入元代,統治者重視手工業,雕塑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明清兩代,宗教觀念進一步淡薄,此時的宗教雕塑在缺少內在信仰的狀態下,顯現出缺乏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傾向。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藝術多趨於裝飾化和工藝化。這些雕塑大多更強調實用性與玩賞性功能,體現出工藝品的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種強烈的精神性功能則大大削弱了。但是,這些裝飾性、玩賞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陳規限制,面貌各異,這也可以算是明清時期雕塑藝術的一個亮點。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瓏、精緻剔透、精雕細鑿,缺乏大氣之作和大型之作,藝術上逐漸轉向個人化、內聚性的風格。
而一些與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市民群眾及知識階層有著較密切關系的各種小型的案頭陳設雕塑和工藝品裝飾雕刻,則有顯著的發展,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代表著這一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新成就。
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飾較前代規模更大,像設更多,布置講究、技術嫻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漢代的雄渾,此時的作品更能滿足人們的賞心悅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的創造活力。 明清雕塑有明顯追隨唐宋風格的痕跡,在名目繁多的寺廟里,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其造像多為彩塑,即泥塑彩繪。從題材到表現手法日趨世俗化、民間化,形成了工巧繁縟、萎靡纖細、色彩亮麗的藝術風格。如泥彩塑千手觀音。(見圖8)
九、現代雕塑(公元1911年後)
進入20世紀後,中國傳統的宗教雕塑已處於衰落時期,民間小型雕塑雖很繁榮,但未能成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前後到30年代,許多青年赴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學習雕塑。他們歸國以後,大多從事藝術教育,成為中國近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促進了中國各種形式雕塑的發展。這個時期比較大的創作有為紀念孫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的紀念像和設計抗日戰爭英雄紀念碑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的架上雕塑、大型紀念性雕塑、園林雕塑、城市環境雕塑民間雕塑與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藝術都有了長足發展。如江小鶼作的《孫中山立像》、王丙召作的《金田起義》等。(見圖9)標志著中國雕塑藝術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西方雕塑發展史
一、史前雕塑
新石器時代開始後,人類被迫放棄狩獵成為牧人、農民,各種手工藝術得到了充分發展。外國最早的雕塑是在人類為勞動和生活需要創造生產力極低的勞動工具--石器工具的同時創造的雕塑藝術。其經歷的時間漫長,演變反映了史前人類文化逐漸豐富的過程,在這一時期沒有明顯的地域性分別,所以它標志這整個人類文明的最初探索,而不是單一的代表某一民族。
比較著名的史前雕塑是距今25000年前的威倫道夫的維納斯。(見圖10)他塑造的滾圓豐滿的婦人形象,表達了原始人對豐產的象徵性渴望。
二、古典雕塑
1、原始時期
西方雕塑的傳統發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但古希臘雕塑卻又曾經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響過。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後出現了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藝術大約始於公元前4000年,建築業的誕生,孕育了藝術裝飾的萌芽。它長期保存了原始社會的殘余,埃及的神話與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神話、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決定埃及雕刻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為法老政權和少數奴隸主貴族服務的。由於受宗教思想意識支配,嚴格服從上層社會的審美觀點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響的還是陵前和神廟的裝飾雕刻及紀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獅身人面像採用一整塊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龐大、最著名的雕刻。(見圖11)
埃及雕刻達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經過長期的探索得來的。它的雕塑藝術在古代世界美術史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古埃及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永恆,而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真實的美。
希臘雕刻的題材大部分取自神話或體育競技。當時,一些開明的統治者除致力於內政武力外,還提倡發展美術和文藝,在公元前6世紀以後的幾百年中,古希臘科學、文學、藝術的名家輩出成就輝煌,雕塑藝術是這個時期燦爛的文化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愛琴海上有許多小島嶼,其中巴羅斯島盛產大理石,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臘雕刻就藝術風格的變化、發展而言,可分為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古風時期是雕刻家的訓練階段。這個時期經過雕刻家的長期探索,為後來的雕刻家開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擲鐵餅者》是他的代表作品。(見圖12) 古典時期,希臘人的社會思想和宗教觀念起了很大的變化,雕刻藝術逐漸趨向強調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畫。希臘化時期,雕刻家繼承了傳統的技法,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
古希臘的雕刻家們對人體有豐富的知識和高度的寫實技巧。處理衣紋線條生動流暢而有變化,不僅表現出衣服的質感,而且通過衣服表現人體的優美。希臘雕刻創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
古羅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繼承了希臘雕刻遺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卻有獨特的貢獻,這與羅馬人崇拜祖先遺容的傳統風俗是分不開的。
由於僧侶風俗和祭祀禮節的流行,古羅馬雕刻家較多刻畫著衣人物形象。羅馬早期雕刻被少數奴隸主、貴族所壟斷,當時的雕刻家們雕刻的不少羅馬皇帝的形象,是把羅馬皇帝當做英雄的統帥來表現的。如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奧古斯都》,(見圖13)表現了羅馬皇帝手執權杖,正在向部下訓話傳令的瞬間動作。
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於運用誇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捨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除此之外,古羅馬雕刻家還在羅馬的建築、廣場、紀念柱等上面裝飾了許多圓雕和浮雕。三世紀較有名的建築為塞普提米烏斯、謝維路斯凱旋門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
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2.歐洲中世紀時期
歷史上一般稱歐洲的封建社會為「中世紀」,藝術史上把古羅馬以後到文藝復興前這段時間的西方藝術稱為「中古世紀的藝術」,它延續了1200年左右。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成為封建統治的有力支柱。因此,歐洲中世紀的雕塑主要為基督教服務。
中世紀盛期的文化藝術,經歷了羅馬式時期和哥特式時期。教堂建築成為當時主要藝術載體,許多優秀雕刻家從事教堂建築的裝飾雕塑和內部陳列的圓雕工作。羅馬式教堂以其堅厚、敦實的形體顯示教會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靈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觀者的精神感情。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紀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等。(見圖14)
3.文藝復興時期
14世紀的法國雕塑中,哥特式藝術反映現實傾向增強,對人物姿態、表情、形體等方面開始誇張強調,為宗教服務的哥特式雕塑開始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藝術的萌芽。中世紀的雕塑有精華有糟粕,許多作品中充滿迷信、荒誕的宗教內容,但從藝術遺產的角度來看,當時的雕塑家們也創造了不少屬於人民的、有積極因素的好作品,在世界美術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從15世紀後半葉開始一直16世紀,文藝復興文化在歐洲許多國家產生和形成。在歐洲的許多先進國家裡,文化藝術達到了高度繁榮,文藝復興掀起了歐洲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文藝復興文化是反對封建宗教的文化,提倡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起領導作用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繼承並發展了希臘、羅馬雕刻藝術的傳統,使雕刻藝術達到了高度繁榮,最先出現的雕刻大師是季培爾蒂,佛羅倫薩洗禮堂的兩扇青銅大門上的裝飾浮雕是他的代表作。(見圖15)
而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的出現,則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發展到了最高峰。他們以寫實的手法,用准確的人體解剖學,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態有很強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藝術語言塑造傳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對後期的雕刻家有極大的影響。
4.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
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紀末出現了風格主義,此後羅馬出現了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它通過繪畫、建築構成了一種潮流,推進了歐洲的文明。這時最重要的雕塑家是貝尼尼,他的作品在表達激情或宗教狂熱時所使用的人體語言更加復雜,誇張的表情,起伏的形體和流暢的線條,使作為華麗的宮廷雕塑以其戲劇性的效果和紀念碑的氣勢,煥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
在十七世紀與巴洛克平行發展的還有法國的古典主義雕塑,它追求宏偉及平直的線條,與巴洛克以曲線為主的風格正好相反。十八世紀,法國宮廷中最先出現了羅可可美術。它是從巴洛克背景中演變出來的,並脫離了巴洛克風格,代表人物為法爾孔奈。
1790年至1840年新古典主義雕刻開始盛行,其中烏東在肖像雕塑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代表作為《伏爾泰像》。(見圖16)
之後又出現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法國現實主義運動,其中以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成就最高。他的創作和藝術思想對於後世的雕塑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巴爾扎克像》、《思想者》等。(見圖17)
三、現代雕塑
西方雕塑在進入二十世紀後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自希臘羅馬的寫實雕刻傳統還在繼續,另一方面,實驗性藝術的興起轉而取代了學院派藝術,成為了主流。
立體主義的產生掀開了雕塑史的現代部分新篇章。1909年畢加索的作品《婦女頭像》。(見圖18)是一個重要標志,立體主義在雕塑語言內部建立了一種以幾何形體的構成為基礎的自身邏輯。它與傳統的雕塑觀念產生了決定性的斷裂。
未來主義以強調動力論為原則。其代表作家是波丘尼。俄國的構成主義以透明框架的形式去包圍和界定空間,徹底背離了以體量為基礎的傳統雕塑概念。他們積極地運用新材料去探索構成主義雕塑關於空間、時間和運動的觀念。
達達主義的杜尚把小便器作為藝術品展出,(見圖19)是對傳統意義上的倫理、道德、美學提出的因的挑戰。達達主義的美學思想廣泛影響了以後的現代派藝術。之後的超現實主義也深受達達主義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後,新達達、集合藝術、廢品雕刻、波普藝術、超寫實主義藝術都有著受達達主義影響的血緣關系。
抽象構成雕塑和活動雕塑在戰後走向了室外,成為了大尺度紀念性藝術。雕塑中對光因素的利用,在戰後與新科技能源觀念進一步的結合了。身體藝術、行為藝術是受達達主義影響的另一種發展。
西方現代雕塑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陸』 人類最早的雕刻是哪一時期
人類最早的雕刻,應是屬於原始社會的石器。由於生活需要,石器的形式逐漸增多,石塊和石片被修整為不同樣式的勞動工具。在山頂洞人時代,已能利用骨、角雕磨成漁獵或其他工具。
『柒』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雕刻是四萬兩千年嗎
不是法驚現世界最古老藝術品 雕刻內容少兒不宜(圖)_歷史考古_科學網 http://civilization.kexue.com/2012/0515/22070.html
印度尼西亞50萬年前的貝殼化石上發現人類最早的雕刻證據 - 神秘的地球 科學|自然|地理|探索 http://www.uux.cn/viewnews-67750.html
『捌』 世界上最早的雕像是誰
人類的雕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人們不但有了繪畫,而且還有了雕塑藝術品。婦女裸體雕像就是其中的一種,被稱為「維納斯雕像」。這種舊石器時代的婦女雕像分布廣泛,除西班牙以外的歐洲各國都有發現。自1883年至1895年在義大利北部首次發現以來,全世界迄今已發現了130件左右,其中前蘇聯發現最多,約佔三分之二。最大的約有22厘米,最小的僅3.5厘米左右。維納斯就是阿佛洛狄忒,是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的女神,在羅馬神話中則稱為維納斯。這位女神掌管人類的愛情、婚姻和生育以及一切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所以,這些裸體女雕像也就叫「維納斯雕像」了。目前已經發現的最早雕像是屬於奧瑞納文化時期的,其中又以奧地利威倫道夫遺址出土的維納斯像最為典型。
威倫道夫遺址發現了兩只女雕像,一隻用石灰岩雕成,高11厘米;另一隻用猛獁象牙雕塑成,高10.3厘米。前者以誇張手法表現了富有特徵的裸體女像,雕刻粗陋簡單,幾乎分不清眼睛和鼻子。現收藏在維也納自然科學博物館里。
此外,還有一種浮雕女像,以1892年在法國羅塞爾遺址出土的「羅塞爾維納斯」最為著名。製作時間稍晚,屬馬格德林期,但雕刻手法基本相同。
『玖』 最早的人類雕塑作品是什麼
在歐洲西南部與中部,通過考古發現了最早的人類雕塑作品,這些地區的雕塑品主要是舊石器時代的洞穴藝術中的浮雕和一些小型雕塑品。歐亞地區的史前藝術品藝術價值很高,在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陶器藝術,尤其黑陶與彩陶藝術有8000年左右的歷史,是原始時代最為重要的雕塑藝術品之一。
『拾』 人類起源於多少年前
根據目前已發現的人類化石證據,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類。 人類是由動物界分化出類的,在分類學上,人(Homo sapiens)屬於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人科。
大約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產生臘瑪古猿,以後在由臘瑪古猿演化成2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進一步再發展為現代人類。關於人類的發展過程,一般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
2、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製造較進步的舊石器,並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徵,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態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並出現裝飾物。如1933年發現的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此時原始宗教已經產生,已進入母系社會。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並分布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