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安鎮的歷史介紹
明洪武十年(1381年)始設長安驛,相傳東晉時有長安人氏避亂來此落籍,因稱長安。清代屬王禾上、下里:民國初分隸一、二、;四區。民國6年(1917)粵漢鐵路北段通車,設車站於此,遂逐漸發展為集市。民國19年(1930)縣治由陸城搬遷至此,民國重建縣城。1949年8月為長安鎮。1953年改名城關鎮,隸一區;1960年10月建城關人民公社;次年8月改為縣屬城關鎮,轄長安、五里兩居委會和圍城、城鄉2村。1988年擴大城關鎮行政范圍,將長安鄉的長城、飛躍、農科、石咀4村及五里鄉的五里村劃歸城關鎮管轄。1992年,城關鎮改稱長安鎮。1995年,湖南省民政廳下文撤銷臨湘市長安鎮,設立長安、橋東兩個街道辦事處。
『貳』 長安鎮屬於哪個市啊
中國的長安鎮有多個,列表:
1、廣東省東莞市下轄鎮
2、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下轄鎮
3、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下轄鎮
4、湖南省臨湘市長安鎮
5、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轄鎮
6、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下轄鎮
7、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下轄鎮
8、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轄鎮
9、廣西融安縣長安鎮
10、黑龍江省富錦市下轄鎮
11、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下轄鎮
12、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轄鎮
13、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轄鎮
『叄』 封開縣的歷史沿革
古代封開是嶺南最早的首府,是粵語的發源地,在秦漢時期就是溝通嶺北嶺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最早的交匯點,是漢代海陸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對接點。
秦前,肇慶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慶部分地域屬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會縣,轄區包括現在的四會、廣寧、懷集等市縣的全部或部分,隸南海郡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 。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趙佗及其後的南越國,都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 。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南越滅,遂定南越地蒼梧郡及廣信、封陽等縣。封川屬廣信縣,開建屬封陽縣。
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 。
晉元熙二年(420年),分廣信縣地置封興縣。
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富林縣、銅陵縣隸勤州 。
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 。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 。
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分廣信縣地置梁信郡及梁信縣;普通四年(523年),兼置成州,梁信縣未郡治。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梁信郡,改成州為封州。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肇慶府為肇慶路,置總管府,隸廣西道(二十九年改隸廣東道)。 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 。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復稱肇慶府,隸廣東布政使司 。
清初沿明制。肇慶府為廣肇羅道治所,隸廣東省 。
1949年11月6日,開建縣解放。同年11月23日,封川縣全境解放。
元朝時候,屬於湖廣行省境內,一直到1951年,劃給廣東代管。
1951年3月底,封川、開建合署辦公。地點在封川縣城。
1953年1月底,恢復原兩縣建制。
1958年5月,封川、開建兩縣再度合署辦公,縣治地江口。
1958年11月1日,兩縣再度分開。開建縣與懷集縣合並為懷建縣(1959年1月改稱懷集),縣治地懷城;封川縣與德慶縣合並為德封縣,縣治地初在江口,1959年遷德城。
1961年4月,封川從德封縣分出,開建從懷集縣分出,設置封開縣制,之地江口。
2000年,封開縣轄18個鎮。總人口385692人,各鎮人口:江口鎮 55965江川鎮9446 白垢鎮 11557大洲鎮13701 漁澇鎮 16711 七星鎮 4443 連都鎮 22498杏花鎮23896 羅董鎮18836 長崗鎮 20794平鳳鎮15146 南豐鎮 58603 渡頭鎮 16091大玉口鎮11845都平鎮10027金裝鎮32310長安鎮28702 河兒口鎮 1512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封開縣轄18個鎮(江口 南豐 長安 金裝 白垢 蓮都 漁澇 七星 杏花 羅董 長崗 平鳳 大洲 都平 渡頭江川大玉口 河兒口),193個村委會、21個居委會。
『肆』 長安鎮的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
於明朝建文(1399年-1401年)年間設集市。原設在河東,後遷至河西。時因長安酒店在此歷史最長,故名長安。
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長安鎮,稱長安鎮巡檢司(司署在大巷村)。
民國元年(1912年)長安鎮屬北區,二十二年屬長安區,二十四年稱長安鎮公所,二十五年屬長安區。
1949年12月,屬長安區。
1951年4月起,為長安鎮。
1959年,為長安人民公社。
1962年9月為長安鎮,至今不變。
2005年7月原城東、大巷兩鄉整體並入長安鎮。
長安鎮隸屬於廣西柳州融安縣,位於融安縣中部,東南與城東鄉接壤,西北與大巷鄉相鄰,總面積314.54平方千米,是融安縣黨、政機關駐地,鎮中心位於北緯25°13′46″,東經109°24′24″。
截至2010年,長安全鎮下轄5個社區、24個行政村,共145個自然屯,343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29856人(2017年)。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止,全鎮完成稅收收入2.74億。
2019年10月,長安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伍』 長安鎮的歷史沿革
長安鎮起源於東晉,始建於北宋,有千年的歷史。
長安,古稱靖康。遠古時代的長安原是淺水灣。春秋時期,長安還是一片沙洲,至三國後期,遂成陸地,晉代開始才有人在這一帶活動。
據《靖康譜》記載:西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已在此地建鹽場,為東官九都六圖屬地。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長安稱靖康鹽場,西自雙崗瀝口、東接新安(今寶安)迤麗數十里。民以利漁、灶鹽、采莞草為生,逐漸形成村落。北宋天年起,由於金兵南侵,我們祖先經福建、江西等地流落到此,村落迅速擴大,並出現一些新的村落。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的《都邑檔棚》記載,當時的靖康仍為莞邑第九都第六圖。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靖康鹽場並入歸德鹽場,屬東莞第七都第五圖。清末,虎門太平(含長安)一帶的鄉紳設立蓮溪局(非官方組織),故長安又有蓮溪之稱。
長安明代有大井圩,清末建立萬和圩,民國時期歸虎門管轄,俗稱「下里」。民國三十年(1941年)鄉民在沙埔頭籌建新村,取名長安圩,以後就採用長安為正式鎮名。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長安歸虎門行政公署管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東莞縣設置區級行政機構,長安與北楊、懷德等地屬東莞縣第一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稱東莞縣第五區,設聯鄉辦事處。辦事處所在地是霄邊甘素祖祠堂。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東寶行政督導處。東莞全縣分八個區。長安的沙頭、廈崗、烏沙,霄邊等,與懷德、北柵同屬新五區。區府設霄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金區編為45保,4506灶戶,約16000人。全區分為北山、長邊兩大鄉。沙頭至北柵為北山鄉,烏沙至霄邊為長邊鄉。
1949年10月7日,東莞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將長安、虎門合編為第六區。區府設太平鎮。
1950年,長安從第六區劃出,稱第十區,區府設霄邊。
1955年9月,改數字序稱的區名為地名稱呼,稱長安區。
1957年夏,撤區改為聯鄉。長安劃分為沙崗,沙頭、烏沙、錦廈、霄邊五個聯鄉。五個聯鄉合稱長安大鄉。大鄉府設長安圩。
1958年10月,虎門、北柵、長安三個片共16個聯鄉,82個農業社,合並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長安從虎門公社劃出,成立長安公社。
1983年4月,改社為區,成立長安區公所。
1984年5月,大隊改為鄉。全區轄1鎮(鄉)級鎮11鄉。鄉以下仍稱生產隊。
1986年11月,長安區經廣東省正式批准為工業衛星鎮,1987年正式改為鎮,稱長安鎮人民政府。鄉改稱為管理區,全鎮劃分為13個管理區。管理區下設村(居)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全鎮共84個村(居)民小組。
2004年12月,各村民委員會改制為居委會。
2005年1月,全鎮13個村(居)委會全部改制為社區居委會,其中街口村改名為新安社區,長安居委會改名為長盛居委會。
『陸』 廣東肇慶市封開縣
1.封開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居西江上游,毗鄰廣西梧市,縣城江口鎮坐落於西江與賀江交匯處,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國家一級水泥路321國道穿城而過.
2.封開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居西江上游,毗鄰廣西梧州市,是「西江走廊」經濟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珠三角」與大西南的交匯點,更是一塊誘人開發的寶地。總面積2723平方公里。縣城江口鎮座落於西江與賀江交匯處,依山傍水,環境優美。321國道穿城而過,是廣東通往廣西及西南諸省的咽喉之地。素有「兩廣門戶」之稱。西江、賀江橫貫其中,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各類通訊設施齊全。
封開縣歷史悠久,歷史上曾是嶺南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之要地,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嶺南設交洲,下轄兩廣及交趾(今越南)一片地區,刺史治就設在封開,使封開成為整個嶺南地區最早的首府。封開在漢初取名廣信,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至宋代更將廣信的以東劃為廣東,廣信以西劃為廣西,廣東廣西得名由此而來,廣州之名也都源於此。
近年來經專家考證,「粵語」形成於封開一帶。這塊風景秀麗的地方,不但做過漢朝300年的嶺南首府,而且還是嶺南最早的人類生存和發展之地。境內發現的古人類牙化石距今148000年,比歷來認為是嶺南最早的古人類「馬壩人」還向前推進了2萬多年。
封開縣作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嶺南古文明重要發祥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山川秀麗、人傑地靈。199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封開縣龍山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目前正朝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標邁進。龍山溶洞、斑石、千層峰、十里畫廊、賀江風光、金裝淘金等景點馳名中外。縣內集中了石灰岩、沙頁岩、花崗岩三種地質地貌,構成各具特點的巨石、奇峰、幽洞、秀水、林海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歷史悠久、品類齊全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及古墓葬、古建築、古窯址遍布全縣。此外,在封開縣歷史上還有一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如王莽的老師——漢代開嶺南經學之先的陳欽、陳元父子,揚名中外的士燮和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嶺南第一個狀元莫宣卿,以及萬人武裝的締造者劉謙,南漢開國之君劉隱,天才軍事家蘇章和嘉慶皇帝的老師錢鴻施等歷史名人。
目前,縣有4所普通中學,3所職業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9所獨立初中,215所完全小學;全縣在校中小學生6.5萬人。校舍面積32萬平方米,生均約5平方米;全縣中小學共有實驗室、儀器室600多間,面積4萬多平方米;全縣學校有電腦室11個,電腦500多台;語音實驗室12個,語音設備600多套;全縣各中小學布局比較合理,辦學條件日臻完善。封開縣教育當前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提高「普九」的水平和程度,改造薄弱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等。封開縣體育管理中心創建於1961年,當時命名為封開縣體育運動委員會,1998年更名為封開縣體育局,2002年更名為縣體育管理中心。體育工作的管理人員從1961年的兩人,發展至今已達22人。體育管理體中心下屬機構——縣業余體校創建於1961年,從原來運動隊僅有二個項目10多人的基礎發展到目前七個項目100多人。向國家、省、市運動隊高等學校輸送了近500多名優秀體育苗子和體育骨幹,體育隊伍不斷壯大,體育硬體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全縣人均體育活動面積為0.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42.8%。封開縣體育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非常迅速,無論是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場地建設以及體育產業都得到很好的發展 .
封開縣圖書館成立於1979年4月(附設文化館內)。新館於1985年元月正式落成啟用,該館座落於江口鎮河堤二路一巷一號,江濱公園內。館舍建築面積1750平方米,佔地面積400平方米,全館分設15個室,其中首層設有報刊閱覽室、少兒借閱室,座位160個,講座室115平方米,可供150人上課、報告會等使用,辦公室三間;二樓設圖書外借室、農村科技資料咨詢室、采編室、資料室、書庫等,可供讀者外借、查資料、提供咨詢等服務;三樓設會議室、課室,可供各類型會議學習、講課、展覽等活動使用。
封開縣屬南亞熱帶地緣季風氣候,北回歸線從境內穿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豐富,是全國農業綜合項目開發示範縣。縣內盛產竹木、黃煙、蜂蜜、杏花雞、麻竹筍、蓮都羊,冬菇、猴頭菇、白馬茶、麒麟李、長崗油栗等名優特產。到封開旅遊,除了飽覽到美好的封開風光,還可以品嘗到名聞遐邇的杏花雞、蓮都山羊、賀江河鮮,並可以吃到封開的特色山珍以及漁澇脈菜、香甜南瓜、山邊野菜等地道的綠色環保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