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初中歷史如何進行作業設計

初中歷史如何進行作業設計

發布時間:2022-12-08 14:19:23

Ⅰ 如何設計歷史作業

新課程 歷史作業設計

新課程理念下,作業除了傳統的落實和鞏固知識目標外,更需要考慮的是多元化的目標,即能力目標、情感態度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科學素養目標等。設計作業,既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而傳統歷史作業布置,學生是沒有選擇權的,只有接受並按要求完成。致使學生對歷史作業感到厭倦,敷衍應付,一遇到分析題、綜合題、探究題就想翻各類輔導書找尋答案,或者希望老師能直接提供標准答案。這樣的作業,其有效性可想而知。因此,我認為,歷史作業應該以新課標為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力求新穎多樣、面向全體、學以致用,達到作業與教學的有效結合。
一、設計充滿活力的歷史作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准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作業可以做到新穎多樣,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根據中學生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採用分組或個人搶答、抽簽等多種競賽形式,最後對優勝的小組或個人進行獎勵,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也能夠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除此以外還可以採用游戲、猜謎、歷史情景劇表演等作業形式,使學生在寓教於樂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培養了能力,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設計因人而異的歷史作業——因材施教。
新課程標准指出「教師的教學要從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來把握內容標準的實施」。學生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是講究層次性的。因此我認為,教師設計歷史作業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因人而異,以防止出現吃不飽、吃不了的現象,特別是防止出現缺交作業或是抄襲作業的情況。如《『電氣時代』的到來》一課,課標要求是「了解「電氣時代」主要發明的史實,了解其主要特點,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產生的影響」,由此我們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A級基礎題,針對學生基礎薄弱的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不再望題生畏——整理「電氣時代」的主要發明;B級鞏固題,主要是鞏固新知,內容緊扣當天所學——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異同,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C級發展題,有一定難度,針對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依據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
在作業設計中給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量度和難度,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其各取所需,為每個學生創設一個練習、提高、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歷史作業完成中得到成功體驗,提高教學有效性。
三、設計生活化的歷史作業——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進行歷史作業設計時,要善於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要善於挖掘社會生活與課堂知識相關聯的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實現歷史作業的有效性,促進教學的實效。如在學習「百家爭鳴」一課,我的作業設計是:「分析儒教、墨家、法家的觀點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怎樣的影響並舉例說明?」這樣,不僅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還使學生覺得歷史就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鞏固拓展了課堂知識。
四、設計合作探究型的歷史作業——全面發展
《新課程標准》也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有效性歷史作業設計中,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身邊的事物,關注生活、關注社會,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豐富生活經歷,探究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並嘗試予以解決,使自己的探究成果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社會。如學習《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8個組,要求他們根據洛川的實際情況,用各種方式展現洛川社會生活的變化。為了完成作業,學生們分工合作,查訪長者,查找相片,影像資料,製作幻燈片……這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深入了解了洛川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激發了學生對家鄉強烈的熱愛之情,也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歸納和整理材料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成長,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
五、實施多元化的歷史作業評價——體驗成功
多樣化的作業設計還需要合理的作業評價。我認為,在實施新課程中可以採用學生自己、家長、教師及學生之間的多種歷史作業評價。
學生自評,在每次歷史作業後面學生可以談談對這次作業的感想;也可以利用「成長記錄袋」、「向你介紹我」等形式。學生互評,在合作探究性作業中學習小組對學生參與情況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體現多元化:1、採用激勵式、委婉式、點撥式、祝福式等多元化的作業評語。如可用「妙不可言」、「真有個性」等激勵式詞語。一則好的作業評語,不但有利於師生的情感交流,而且能激發起學生行為動機,強化良好品質,調節、疏導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2、建立作業等級評定製度。在每次批改的基礎上,每兩周評定作業質量與訂正質量的等級,分A、B、C、D四個等級。學期結束時,按等級比例來評定學生學科總評成績。這樣做既可以體現重過程輕結果的新課程要求,也可以讓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得到肯定,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幫他們樹立了自信。
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作為有效的補充。以往,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習、作業情況,只以學習成績判斷孩子學習的優劣。從而導致了學生對學習認識的片面性,只注重學習成績,不重視學習過程。將學校評價與家庭評價相結合,杜絕學生在老師面前表現,而在家裡變成另外一個人,從而更全面地評價學生。
可見歷史作業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幫助學生改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新課程理念下歷史作業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兼顧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能力的發展,正確處理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讓學生在練習與評價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成功的體驗,對後續學習充滿信心。

Ⅱ 如何設計一份高質量的《歷史與社會》課後作業

一直以來, 傳統作業都被認為是 「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作業一直是 。 「教 的強化」 ,被學生認為是學習的沉重負擔。 「作業」成了茫無邊際的題海,學生永 遠看不到成功的彼岸。歷史與社會作業也不例外,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科作業的心 態更多的是應付、排斥,甚至是厭煩。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 「有效課堂」的實施,筆者認為,歷史與社會的作 業也應該進行「優化設計」 ,從而推動教育的全面改革與發展。
對於歷史與社會 作業的優化設計,筆者認為應從以下2個方面開展:
一、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應該生活化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基於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特別是歷史與社會中「鄉 土地理」的學習,更加應該立足學生的生活實踐。實踐性是當前中學歷史與社會 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 對學生作業的實踐性則更加不在教師思考的范圍之 內。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與社會》學科資源,擴大作業設計要素,緊密 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個人生活的聯系,優化學科課程作業的設計,構建開放實 踐性的《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體系。設計一些社會調查、探究等實踐性作業,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讓學生有序地記錄下自己實踐調查和探究的過 程,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社會活動體驗,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又有 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實踐能力。 1 例如,在「環境亮起黃牌」教學時,我帶著學生先去游覽了本地的一些 景點,讓學生在游覽的同時,注意觀察本地區特別是街道河流兩岸的環境問題。 並設置了這樣一道實踐性探究題:為了使同學們更多地了解家鄉,關心社會,參 與社會實踐,並從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請同學們分組對本鎮的環境狀況進行 一次社會調查活動。要求:①設計一份調查問卷,通過調查收集材料,了解家鄉 的環境變化狀況,並思考自己和人們的習慣行為,尋求解決對策。②設計一條環 保廣告語或溫馨提示語。③向本鎮市民寫一份環保倡議書,或向本鎮政府寫一份 建議書。 在評價各小組的調查活動時,教師要看各小組的問卷問題是否具體,表述 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整體結構是否完整,問卷任務是否能完成等。環保廣 告語是否簡潔生動,以情感人。環保倡議書是否符合主題,條理清晰。在總結本 次調查活動時,先讓小組長小結本組在組織活動、收集資料、撰寫報告等方面的 突出事跡,再採取組內互評、小組之間互評的形式,最後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 實踐證明,這種貼近生活、重在實踐的探究作業,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 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 精神、合作探究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而且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社會 責任感和使命感中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應該興趣化 俗話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要有興趣,學生的學習和作業就會由負擔 轉變為享受。 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社會經歷常常引發學生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理,成為他們學習歷史與社會的動力。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俄國教育家烏申 斯基指出: 「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 」只要 是感興趣的東西,學生就會喜歡,就會不知疲倦、孜孜以求。興趣是推動學生學 習的內部動力,是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行為,渴望學習的願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 重要動因,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一旦被啟動,就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因素,那就 是樂於學習。因此《歷史與社會》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也要注 重這一特點。 如在教學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和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 2 界線時,要求同學們運用諧音編簡單故事,這樣能使人很快記住這些分界線。其 中有一個小組的同學經過討論後編出了以下情節:我駕駛著「昆祁橫」 (把昆侖 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想像成自己研發的名牌車) ,駛向「大太、巫雪」 (把大興 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想像成兩地名) ,一路上見一怪人名叫「大陰」能 喝(賀)八(巴)缸(岡)酒(把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彥格勒山、岡底 斯山想像成有趣的故事情節) 。該組同學豐富的想像力讓人耳目一新。順著學生 的思路,接著我又要求全班同學沿著他們的行駛的線路找到這些山脈。同學們很 快就找了出來。

Ⅲ 怎樣布置初中歷史作業

在課改的過程中教師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積極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改進課堂教學方面下了很大的氣力,基本上改變了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多角度拓展學生思維,開發學生的潛力,培養他們的能力。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經驗,可是落實到評價——考試上學生們的成績卻沒有提高多少。這一現實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改方向的偏頗。教學過程是一個整體,不只是課堂教學。就一堂課來說也分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後復習鞏固和評價反饋四個環節組成。在這里筆者想談談課後的復習鞏固也就是課後作業。布置課後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拓展延伸。適當的課後作業有助於學生對所學材料保持記憶,並將課堂知識進行消化吸收,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在一定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讓養成獨立思考、探索的習慣,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判斷意識,形成自己的思想。我們雖不強調死記硬背,但歷史學科的特點卻是沒有基礎知識鋪底,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談起。而在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學生喜愛歷史課卻不喜愛記憶歷史知識,更不喜愛做歷史作業了。而且學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主科中;再加上長期以來,歷史作業模式單一,缺乏層次,這樣的作業一方面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意願與個體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適合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個體的發展,會產生學生厭學的負面影響。所以沒有了課後的復習鞏固,即使課上老師講得天花亂墜,課下學生也會忘得一塌糊塗。所以歷史作業的有效布置也是一個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關鍵點,針對如何布置歷史課後作業,筆者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
一、形式多樣,趣味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作業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乾的成功樂趣。長期以來,歷史作業形式單調,學生感到死板乏味。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學特徵,注意作業的趣味性,那麼,既可以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增強知識點對學生大腦的「刺激度」,加深印象, 既可以使學生喜愛做作業,又能起到鞏固提高,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在布置作業趣味性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作業可以做到新穎多樣,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根據中學生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採用分組或個人搶答、抽簽等多種競賽形式,最後對優勝的小組或個人進行獎勵,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也能夠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除此以外還可以採用游戲、猜謎等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寓教於樂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培養了能力,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因材施教,分層作業
初中學生由於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個體差異。而我們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布置作業是否恰當關繫到教學質量的好壞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高低。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的作業可以是相同的,但批改指導不能相同。對學困生盡量做到面批面改,評語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多採用適合其學習狀況、心理、性格特徵的順應性評語,發現進步及時鼓勵。也可採用「以優帶差」的方法,由於學生之間沒有心理障礙易於接觸,學生相互幫助沒有精神壓力,也易於提高。在學生相互幫助中不僅能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質量,也能使優秀生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還能進一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增強學習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的題目,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在作業設計中給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量度和難度,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其各取所需,為每個學生創設一個練習、提高、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歷史作業完成中得到成功體驗,提高教學有效性。
三、發展個性,開放作業
好的教學開放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造力。新課程突出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學,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與他人團結協作的意識與能力。學生只有通過積極的探索活動才能找到解題的方向,獲得自身的發展。設計教學開放作業時,要立足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敏銳性和嚴密性,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僅要用好教材上的開放題,更要善於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開放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於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
可見歷史作業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幫助學生改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作業過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從習題的選擇、布置的形式、作業的批改、反饋的策略等,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我們去研究、推敲,只有盡可能地優化每一個環節,才能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Ⅳ 歷史作業布置的原則

一丶分層次布置作業。基礎性作業所有學生做,探究性思考題基礎好,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做.。作業設計目的:針對學生的差異,分層布置作業,要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丶布置「說」的作業.
長期以來,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一直是以「寫」為主,其他形式極少。無可否認,「寫」的作業尤其是對歷史學科有其積極意義。但久而久之,這種作業也成了學生的一種包袱,變得枯燥乏味,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改變常態,把」寫「的作業設計成「說」的作業,即把自己當天學到的內容說一遍給家長聽或同學之間相互「說」一遍給對方聽。這樣既段練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三丶布置「問」的作業.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俗話說:因疑而問,因問而開悟,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在課堂上十分注重「提問」,而且把提問延伸到課外,根據學習內容,我把「提問」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具體操作如下:學生給老師提幾個問題,由老師回答,或老師給學生提問,由學生答,或由學生之間進行問答。
四丶布置「記」的作業
這里的「記」不是記憶,而是記錄。在歷史教學中,我每周布置「寫周記」的作業,就是要求學生把本周所學的主要內容和心得體會寫在筆記本上,這種作業也是學生樂意做的,因為一周才一次,可長可短,非常靈活。例如在學《戊戌變法》這一課後,我布置這樣一個寫周記的作業: 請簡單介紹一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戊戌變法失敗說明了什麼?談談你的感想。作業不難,學生寫得出來。學生寫這樣的周記後,不但鞏固了各知識點,還能提高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進行一次思想的自我教育,明事又明理。

Ⅳ 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專業性、理論性太強,該講就要講,打造高效課堂並不避諱講,講得合時、合適,講的過程中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而言其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師要精講點撥,講清講透;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我們教師則應放低起點,怎麼講學生也不懂的問題乾脆就不講,否則不僅沒有教學效果,反而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壓抑。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的基礎-----這一教學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15分鍾)最後鞏固練習(10分鍾左右)設計一些練習題,附在導學案的後面,當堂檢測、查看教學效果,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教學缺陷,及時補充和修正。練習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知識運用。這是要求全部學生都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二是強化訓練,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進行篩選後得出。要針對本節課復習重點,以求達到即時鞏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漸進。 練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精選習題,選題的原則一:少而精,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針對學生易錯點有的放矢。原則二:難易適中,做到不選難題、偏題、怪題等,所選題的難易度能夠培養學生的雙基。總之,教學活動離不開習題,只有靈活、正確地運用習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試題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目前對復習課來說採用學案導學精講精練的復習模式效果還是較好的,而對於新授課來說則應注重基礎、注重規范、注重技能。總之,復習課要體現考點考綱,體現知識主脈,體現規律方法,體現能力的培養,新授課的教學則應體現基礎技能、體現規范與反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借鑒別人的東西,是最快的途徑。
應該堅持聽校內外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或常規課,同學年的教師互相聽課。各級學科帶頭人、備課組長課堂要隨時開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網路這個研討平台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發表教學設計、論文、反思、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搞好教學課堂的實效。
四、加強課堂上的管理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干擾因素。
因為糟糕的紀律之下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聽到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 迫使教師總是在課堂上說:「不要講話」『「要注意聽講」等。有時我們老師講課就跟唱催眠曲一樣,下午上課經常睡著一片。因此如果學生有溜號、睡覺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其實想要控制學生也很簡單,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去。關注每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緊跟老師。比如講試卷的時候,念完題目後可以問:「這道題該選什麼啊?」讓大家就一起回答。象這種情況讓學生跟著喊一喊,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也有助於加強對題目正確答案的印象。如果總是悶著頭聽,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讓他們埋著頭聽課。要讓學生的眼睛看著黑板、看著老師,耳朵注意聽,手要在書上做記號、口要大聲朗讀、記憶。就像打麻將。麻將是我國國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謂「看著手裡的,盯著鍋里的」,兩隻眼睛肯定不閑著;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樣樣都要動手,有的人連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麼牌了,這也是一種本事;口到,打麻將就圖個熱鬧,一邊打一邊埋怨手氣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見面,有什麼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說了,玩麻將反而成了一種形式;有人開口就有人聽,耳到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麼是生張什麼是熟張那是一定要計算清楚的,不然自己聽了牌胡不了,還光給人家點炮就損失慘重了。有了這「五到」,你看有幾個人打麻將不專心致志的?不僅專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個通宵都不成問題。人感到精神勞累,往往不是由於工作時間長,而是由於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將一樣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難感到勞累。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雖然用打麻將來跟聽課做對比有些不倫不類,但它們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實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調動起來,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要想要成績,你就得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意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什麼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學生能學到東西就行。
②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盡量不讓他們拉後腿。最好是能穩定住他們的情緒,想辦法不讓他們在考試中落隊。其實所謂的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課堂作業堂堂清,我們要嚴格監督,不能讓他們有拖拉的機會:例如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檢查或者抽查,發現完成情況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給予處罰。這種處罰既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挺難受,挺累的,讓他們感到還不如寫題了,下回就不想再受這種折磨了,當然,如果我們做不過來還可以請班主任配合,但是千萬不要打和罵,別跟他們對著干,要講法和藝術。其次他們的分數低,往往是在知識、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記憶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應用不熟練。想提高成績還是讓他們回歸課本,課本是法寶,讓他們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學好本學科的先決條件,絕對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這些東西記不好,就學不好歷史。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必須讓學生記筆記,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所說的筆記一般分為三種:即課文中劃符號,課文旁寫評或注,還有課堂筆記。學生在聽講的同時,需用紅筆或彩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學會在課本上作符號寫批註,既可以使學生聽講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變「薄」;還有利於今後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從而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學習效果。
可是很多學生也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同學,筆記記得非常認真,還拿一個非常好看的本子記,你翻開他們的筆記本,有時比我們老師的講義還規范。但他們的成績卻不見得好。原因很簡單,課堂上認真聽課才是核心,筆記只是輔助手段。筆記應該記得比較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邊聽講一邊埋頭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全記在紙上,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這樣本末倒置,學習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呢?所以記筆記應該只記重點要點,要爭取在心裡把它弄明白,老師一邊講,要一邊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如果是我們老師要求記的,最好給學生時間。這里我說一下:我個人認為筆記還是抄錄在書里比較好,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這樣在考試中方便查找和分析,與基本知識點相對應更准確,進而不失分。
五、無論怎樣高效,最直接的檢驗結果還是體現在試卷上。要答出一份滿意試卷,培養答題技巧非常重要,讓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狠抓審題能力的培養、答題技巧與規范性訓練。
選擇題重在正確率,選擇題在考查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覆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幾乎所有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佔分值比重大。從近年的試卷看,選擇題的難度值低,避免這部分的失分將有助於提高整體成績。解題時,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抓住題乾和題中的關鍵字。其後,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如運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
材料解析題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幾個步驟:先看設問,再根據設問有針對性地讀懂讀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後按設問要求結合教材分析解答問題。解題時,讀懂發問很重要,比如「根據材料」,就說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則要求先找出材料與教材的契合點,然後依託已知材料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答案基本在書上。此外,還應要求學生注意看分答題,堅持問什麼答什麼,語言簡潔准確,不必像問答題一樣展開回答。
列舉題重在仔細,答案要准確、完整。適當運用目錄、大事年表或歸納的資料。
這里還要注意應努力避免「兩不」問題
所謂的「兩不」,就是學生尤其是好學生易犯的錯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有的學生基礎都不錯,拿到一道題目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在正確的思路上,或考慮不周、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確,最後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叫「會而不對」;有的學生解題思路大致正確,但丟三落四,不把話寫完整,這叫「對而不全」。例如寫錯別字、不寫單位名稱等丟分現象。因此,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們培養高分的好學生,更要培養好考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腦子能夠快起來,說得實際一點就是做題的速度能夠快起來。但這種心理造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結果慌里慌張,前面的題還沒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錯得越多,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連原本會做的也做錯了。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快腦不等於著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一個過程。後一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為細致艱辛的勞動,考試的成敗就看這些細節,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要求學生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對平時練習中的失誤,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讓他們將這些失誤記錄在錯題本上,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並再三反思,保證下次不再出錯,不能讓他們用「粗心」二字一帶而過。書寫要規范,答案要准確精煉,要努力做到「會又對、對又全、全又美」,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好學生在考試中「會而對」。
六、養成復習錯題和典型例題的習慣(這種方法最好在好學生中提倡)
錯題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說要貫徹「三個本」的概念:就是課本、筆記本和錯題本。其中筆記本和課本用來理清知識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錯題本用來理清解題思路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用一個錯題本來整理錯題。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錯題拿出來再認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題思路。中考中的題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絕大部分題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數知識點也是練習過的基礎知識,只要我們復習好了錯題和典型例題,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不用花什麼時間去思考就知道怎麼做了,節約大量的時間來檢查。整理錯題,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總結,在總結中前進,沒有總結,只能停滯不前。整理出有價值的錯題好題,總結出學習經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課堂是在我們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成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新做法的嘗試者,因為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最後我再特別說一下初三的復習,怎麼做效果更好一點。
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地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但不論歷史中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日常教學要有思想、靈魂,復習指導要有方法、策略。

Ⅵ 初中歷史作業個性化設計的幾點嘗試

Ⅶ 淺談如何布置歷史作業

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完整旳過程,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帶來一些教學問題.布置課後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拓展延伸。適當的課後作業有助於學生對所學材料保持記憶,並將課堂知識進行消化吸收,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在一定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讓養成獨立思考、探索的習慣,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判斷意識,形成自己的思想。我們雖不強調死記硬背,但歷史學科的特點卻是沒有基礎知識鋪底,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談起。那麼,如何有效布置作業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簡單談一談如何有效布置作業一丶分層次布置作業。基礎性作業所有學生做,探究性思考題基礎好,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做.。作業設計目的:針對學生的差異,分層布置作業,要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二丶布置「說」的作業. 長期以來,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一直是以「寫」為主,其他形式極少。無可否認,「寫」的作業尤其是對歷史學科有其積極意義。但久而久之,這種作業也成了學生的一種包袱,變得枯燥乏味,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一改常態,把」寫「的作業設計成「說」的作業,即把自己當天學到的內容說一遍給家長聽或同學之間相互「說」一遍給對方聽。如在學<<第二次鴉片戰爭少>>後我布置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結合本課內容,把英法聯軍是如何搶劫並放火焚燒圓明園編成故事,講給同學們和家長聽.這樣既段練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習興趣.一舉兩得.。三丶布置「問」的作業.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俗話說:因疑而問,因問而開悟,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在課堂上十分注重「提問」,而且把提問延伸到課外,根據學習內容,我把「提問」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具體操作如下:學生給老師提幾個問題,由老師回答,或老師給學生提問,由學生答,或由學生之間進行問答。四丶布置「記」的作業這里的「記」不是記憶,而是記錄。在歷史教學中,我每周布置「寫周記」的作業,就是要求學生把本周所學的主要內容和心得體會寫在筆記本上,這種作業也是學生樂意做的,因為一周才一次,可長可短,非常靈活。例如在學《戊戌變法》這一課後,我布置這樣一個寫周記的作業:請簡單介紹一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戊戌變法失敗說明了什麼?談談你的感想。作業不難,學生寫得出來。學生寫這樣的周記後,不但鞏固了各知識點,還能提高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進行一次思想的自我教育,明事又明理。總之,這些課後作業乍看起來好象有些復雜,但落實起來非常輕松,一般不會佔用學生太多的時間,而且不僅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教學質量也有了大面積的提高。而且也有利於學生的全面長久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如何進行作業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