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中國對外貿易對中國的影響(從經濟或政治中一個方面回答)500字左右,寫得好加分。發到我郵箱里
關於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分析
我國古代的經濟重心,經歷了一個由北向南的轉移過程。古代對南方的開發比較早,但直到三國,都處於初步開發階段,江南真正意義上的開發是在南北朝,因此時北方處於十六國戰亂狀態,南方相對安定,北方移民的湧入,統治者的重視,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大大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南方經濟逐漸趕上北方。
隋朝統一後,隨著北方經濟的恢復,北方又一次成為全國經濟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賴於南方的補充,大運河的開鑿就是這一形勢的體現。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全國的經濟重心曾一度南移。
北宋建立後,北方經濟迅速恢復發展,北方仍然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但政治中心已經東移,這種政治中心的東移,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預兆。因開封距南方的江淮地區相對較近。
北宋滅亡之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紹興和議後,南方相對安定,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至此,南方作為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在南宋時正式固定下來,穩定地形成南方經濟領先北方的格局。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證。
東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的比較 (表格)
⑴產生:東西方資本主義萌芽都大致出現於14―――16世紀,都是在手工業者分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都是以手工工場的出現作為標志。
⑵命運:西方資本主義萌芽後在16世紀有了長足的發展,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已成為這些國家社會生產的普遍現象。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只是出現在商品經濟比較繁榮的江南地區,且是在個別生產部門,沒有引起自然經濟的解體,直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沒有質的突破,未能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其原因在於:中國的自然經濟根深蒂固,農民十分貧困,市場狹小;而西方的封建關系相對鬆散,便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嚴重束縛了工商業的發展;而西方統治者則利用王權的力量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明清時期,中國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西方已將「目標指向世界」。因此,中國中央集權越強大,對資本主義萌芽阻礙越大;西方專制王權越強大,就越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
⑶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對中國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這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也有所反映,如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但資本主義萌芽沒有成長為社會生產的普遍現象,也就沒有引起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的多大變化。因此對社會的促進作用也是極為有限的,沒有促成社會的轉型;而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卻極大地促進了西方國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技和經濟的進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導致西歐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思想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的巨大變化,引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使歐洲由封建社會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的轉移及原因
轉移:中國六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建都的先後次序及走向看,呈現出由西向東的趨勢,即西起西安→洛陽→開封→東南至南京、東北至北京。南京和北京基本處在同一經線上。唐以前以長安為中心,五代、宋以開封為中心,元以後以北京為中心。
由西向東轉移的原因:①黃河流域的生態平衡失調是根本原因。歷史上,黃河流域曾是茂密的森林,廣闊的草原所覆蓋。可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森林草原被破壞,造成了生態環境的變遷。森林破壞可分四個時期:第一,西周到戰國後期,林區不斷縮小。第二,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由於農業的發展,已無成片的林木存在。秦漢政府為鞏固邊防,實行移民政策,設置郡縣,大力屯田,使原來的草原變為農業區。第三,唐宋時期,採伐范圍不斷擴大,農區不斷擴大,森林面積繼續縮小。第四,明清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破壞更嚴重,農業區繼續向北擴大,草原面積進一步縮小,大量牧區轉化為農業區。由於對森林、草原的破壞,引起自然環境的變遷,氣候的變化,水土流失嚴重,沙漠擴大。嚴重影響了黃河流域經濟的發展。
②經濟重心的轉移是直接原因。唐以前,經濟發展較早而又發展得最好的是關西經濟區的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歷史上,這里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土質肥沃,土壤疏鬆,為發展經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戰國至唐中期,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經過東晉和南朝時的發展(北方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隋唐進一步發展,宋朝時,南方經濟已超過北方,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江南。
③政治、軍事斗爭重心由西向東轉移是重要原因。宋以前,爭奪的重點在西北、四川,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秦漢時的匈奴,隋唐時的突厥等。宋以後,隨著金、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崛起,斗爭的重心逐漸轉移到東北、北方。
大運河帶給我們的啟示
第一,在中國歷史上,許多運河,像浙東、江南、淮南運河都是分裂時期的歷史產物,地區性運河的出現,對不同時期分裂政權的作用和影響是巨大的,促進了區域經濟文化的成長。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南朝在長江以南的開發;五代時的南唐、宋金對峙時期的南宋,經濟成熟和富庶都超過了北方。
第二,把分裂時期開鑿的這些運河改造為發揮全國效益的大運河的一部分,沒有統一的國家是不可能的。因此對秦始皇、隋煬帝、元世祖等,不僅應該肯定他們對中國的統一所做的貢獻,而且應該承認他們在中國運河發展上所做出的功績。大運河的開通推動了沿線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沿岸城市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第三,運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大運河的開鑿是中華民族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是在對自然地理環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千百萬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在水利、水運、建築、測量等工程領域的科學成就、智慧與創造。
第四,古為今用。古代服從於帝王的巡遊征戰或南糧北調的運河,在新中國誕生之後,一度成為北煤南運的動脈;如今當我們進入21世紀的時候,運河或許將為南水北調工程重新煥發出青春。歷史上的運河傳遞的絕不僅僅是物質的文明,也不單單是文化的交融,更重要的是運河把人類社會發展的脈搏及時地傳給了與它息息相關的人民,而這一點對當今的現代社會也是有所啟迪的。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這些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②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③重視興修水利,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④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才使中國古代的經濟得到發展。
歷代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
(1) 穩定統一的政治局面,是經濟發展的保障。除全國大統一的局面外,局部地區的統一局面,也能提供經濟發展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如戰國時期中原各國、三國的經濟發展,江南的開發等。、
(2) 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新王朝成立之初,一些有遠見的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使生產關系、上層建築暫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階級矛盾、民族矛盾趨於緩和,促進經濟的發展。
(3) 科技發展的推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每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往往會促進經濟的大發展。如戰國時期鐵農具在中原地區的推廣;北方先進技術向南傳播促進了江南的開發等。
(4) 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5)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各個時期經濟發展與繁榮的基礎。
(5) 新的社會制度或者經濟制度的確立
❷ 歷史 影響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首先,是政府政策是否支持
(2)國外的政策
(3)本國的經濟或商品的能力如何
(4)是貿易順差還是貿易逆差
(5)貿易是否安全,交換是否平等
❸ 三角貿易的歷史影響有哪些
三角貿易也稱為黑奴貿易,它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給英國帶來了巨額財富,推動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同時,黑奴貿易為美洲殖民地的開發提供了大批廉價勞動力。然而,黑奴貿易對非洲人的摧殘和對非洲社會經濟的破壞卻是不可估量的。
❹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黑奴貿易對世界產生過什麼樣的影響
殘酷的黑奴貿易對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曾經產生過重大影響。具體說來,黑奴貿易對歐美主要販奴國家的影響是很不一樣的。黑奴貿易對法國的影響同英國相似。
美國早期經濟發展也得益於黑奴貿易及種植園奴隸制:第一,美國直接參與黑奴貿易獲得的利潤為早期的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資金,促成了美國的工業革命。第二,大西洋貿易及西印度的奴隸制為美國早期的初級產品提供了市場。第三,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直接從黑人奴隸制中得到多方面的利益。在美國內戰之前,南方奴隸制各州出口原棉是美國經濟發展中最關鍵的因素。
但是種族歧視卻是黑奴貿易帶來的直接惡果。在古代和中世紀,世界上不存在種族優劣論。美洲開始使用黑奴勞動是基於經濟考慮而不是種族原因。在新大陸最早被進行奴隸買賣的並不是黑人,而是印第安人。直到1661年,弗吉尼亞殖民會議通過法案規定黑人是「終身奴隸」。此後,各殖民地仿效。於是,整個黑色人種的奴隸地位便由法律確定了。由此可見,黑奴貿易和它所產生的種族主義把「奴隸」這個概念從一種社會區別變成了種族區別。種族歧視是奴隸貿易時代最丑惡的遺產。
❺ 中國古代海上貿易,對世界的影響
13世紀初,蒙古崛起,形成了 盛極一時的蒙元帝國。蒙元帝國打破了過去的封建傳統,以空前開放的姿態展開了一系列對外交往活動,拓展了對外陸路和水上交通,開辟了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 綢之路。元代海上交通的規模、所達地域、航海技術等方面都全面超過了前代,泉州一度躍居為梯航萬國的東方第一大港,由泉州等港口城市出發的中國海舶直達波 斯灣和非洲各大海港,由此元代官方也展開了與莫三比克、索馬里、摩洛哥等非洲國家的初期交往活動。在海上貿易發展的影響下,元代成為了我國歷史上中西交流 發展的重要時期,特別在文化交流方面堪稱中國歷史上對外關系發展的最高峰,它不僅使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傳統交往規模比前代更大,在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上也達 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與這些地區阿拉伯國家的友好往來,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和絲綢、瓷器由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亞、非、歐各國,推動並改變了整 個世界的發展進程;阿拉伯帝國先進的天文、數學、醫學以及伊斯蘭教,也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並為中華文明所吸收。這一時期的中阿交往全面超越 前代,中斷已久的「香料之路」被重新開啟,中阿關系走向歷史發展的最高峰,這對後世中阿交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❻ 鴉片戰爭對中國貿易經濟的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立即開始向中國傾銷商品,並從中國大量掠奪原材料,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值(不含鴉片),1837年為九十多萬英鎊,1843年便增加到一百四十五萬六千多英鎊,1845年又達到二百三十九萬四千多英鎊。與此同時,西方殖民者從中國掠奪走的生絲與茶葉等,也有大幅度的上升。1838年至1842年,中國向外輸出的茶葉年均在四千多萬擔,到1846年便增加了一倍,達到八千多萬擔。同時期生絲出口,由三千餘包增至一萬八千餘包,是原來的六倍。
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以棉紡織品為主,約占總值的70%。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工業品,棉布佔80%以上。西方大量棉紡織品的傾銷,對中國傳統手工業最重要的部門棉紡織業是一個很大的沖擊,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出現了解體的徵兆。
江蘇松江、太倉一帶,棉紡織業歷來比較發達。但隨著上海開埠西方機器棉紡織品的大量湧入,松、太布市消減大半。大量洋紗充斥,不少以棉紡織為業的村莊,已經無紗可紡。外國的洋紗洋布成本本來就低,加之不少英國商人不惜以低於成本價百分之二三十的價格傾銷,嚴重沖擊了棉布市場。福建漳州府及同安縣的土布,曾經布販子運銷到寧波、上海、天津、遼東及台灣。廈門開市後,洋紡洋布充積於廈門。布販棄土布而運銷洋布,致使土布難以出口。廣州附近的情況,也大體類似。
絲茶等產品的大量出口,刺激了這些產品的生產。生產者將這些產品出賣給商販,商販再將其賣給大商人或買辦,轉銷到外國。絲茶的出口貿易幾乎完全受外商控制,使中國的絲茶生產與交易不得不依賴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通商的五口地區出現了一批買辦商人這些人為外國商人推銷商品(甚至推銷鴉片),收購絲、茶,收集情報,經辦其它事務,這些人的命運逐漸與西方殖民者的命運聯系得越來越緊密。著名的買辦吳健彰,原為廣州的行商,後到上海充當美國旗昌洋行的買辦。他還花銀子捐官,署理蘇松太道並兼任江海關監督。這批買辦後來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充當了中國封建勢力與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幫凶。
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家為便於經濟掠奪,在中國的通商口岸興辦了一些企業。這類企業當時主要有印刷、船塢、船泊修理等業。在這些企業中,多少不一的僱用了中國人。這樣,中國最早的近代產業工人出現了, 當然當時產業工人的人數還很少。
❼ 影響中國古代外貿發展的啟示
中國對外貿易歷史源遠流長。公元前四五世紀,中國的絲綢已輾轉來到古希臘城邦。張騫出使西域看到了轉口來的中國產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對外貿易以海上貿易為重點,海陸各國皆以進口中國絲綢產品為榮貴,制茶成為一門新興的手工業,茶葉在邊關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後茶葉大量出口的基礎。南宋初年,外貿收入約佔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絲綢絹帛為首位。東起日本,西至歐洲皆有宋代錢幣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術也隨著產品的出口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明清時期曾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商民出海貿易,由廣州十三行為代表的行商壟斷進出口貿易。統治者堅持朝貢貿易體系,力圖造成「四海賓服,八方來儀」的宏大場面。
❽ 國際貿易的歷史 發展 影響等相關信息
國際貿易
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系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同別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活動。從國際范圍看,這種商品和勞務交換活動,即由各國的對外貿易構成世界范圍的交易,就稱為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或世界貿易(World Trade)
由於現代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信貸關系、科技合作關系等都以商品運動為基礎,故國際貿易是現代國際經濟聯系的基本形式。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
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的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麼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徵由什麼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
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准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訂立。③合同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准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於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復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於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於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於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於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同從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❾ 分析三角貿易的歷史影響
三角貿易是任一三通的交換, 但規定經常使用提到一個尤其事例: 18 世紀貿易在英國, 非洲, 和加勒比之間西海岸。船從英國會使用非洲沿海購買奴隸從和會出售他們在加勒比(典型地為在銷售到美國在航行回到英國之前與農產品譬如糖和可可粉。這做三角在地圖因此條款"三角貿易。"
三角貿易介入了三件主要商品: 糖、蘭姆酒, 和奴隸。英國蒸餾器由加勒比糖做了蘭姆酒。英國奴隸船採取了蘭姆酒的大桶對非洲和買了非洲奴隸從他們的非洲所有者用蘭姆酒。人的貨物的大多數被出售在加勒比在貿易為蔗糖。糖然後被需要了回到英國, 並且周期繼續了。在各中止, 優秀利潤獲得了。
節余奴隸沒被出售在加勒比或拉丁美洲被帶來了在英國船在三角貿易給美國南部和被出售對大種植園。棉花在美國南部被出售主要對變成了為工業化的依據在英國和隨後大英帝國的英國紡織品磨房。
三角貿易的歷史影響:
1、奴隸貿易延續4個世紀之久,為西歐資本家帶來巨額利潤,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2、慘無人道的奴隸貿易使億萬非洲人喪失生命,給非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是非洲歷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時期。
3、奴隸貿易估計為非洲總共損失了2.1億人。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