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高中歷史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開放式的、多樣化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快樂並獲得成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具體談談筆者對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幾點體會。
一、課程編排要巧妙,引導學生將掌握的知識銜接起來
由於中考的歷史學科為開卷考試,許多學生對單個問題熟練掌握,卻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而高中歷史多是以專題的形式要求學生進行學習,教師要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圍繞一定的歷史課題主動通過各種途徑或手段尋找資料,獲取所需要的歷史知識,進而解決問題。此外,高中教學的時間較初中更為緊張,沒有時間去復習初中的知識,這就更加要求教師要巧妙進行課程編排,引導學生將已經掌握的知識銜接起來,形成知識系統。具體方法如下。
(一)利用典型,隨機引導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人物、重點歷史事件或典章制度等,引導學生發現高中歷史與初中歷史中存在內在聯系的知識點,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經掌握的知識,幫助學生領會知識內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銜接起來。這樣,學生更容易學習新的內容,對歷史課本中的知識也不再是死記硬背,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鼓勵交流,開展活動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調動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積極性,善於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利用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理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收集歷史資料,並在同學之間交流各種歷史問題。教師還可以組織「探究歷史」「尋找歷史寶藏」等活動,或者組織知識競賽、出黑板報、手抄報或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的主題班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主動探究課本上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發現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體會到學習歷史的快樂與成就感。
二、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
初中歷史教學比較傳統,知識內容多以固定的形式教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又因為中考中歷史為開卷考試,課堂上學生多是認准一個固定的答案,很少去思考或者質疑。這樣,學生困在一個固定圈子裡,課堂氣氛也比較沉悶。因此,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識與熱情,為學生創造開放的教學環境,利用手中的資源讓學習氛圍更好,鼓勵學生勇於質疑、敢於發問,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這對發掘學生內在潛力具有重要意義。具體方法如下。
(一)善於設疑
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有疑惑才有學習的動力,有問題才會去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設置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歷史這門學科內容包羅萬象,包括人類發展的各個時期和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政治、外交、軍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為歷史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優勢。所以,歷史教師要善於利用這些有利條件讓歷史教學更豐富多彩,提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考慮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激發興趣
學生只有對課程感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才有積極性,才能主動去學,才能學好。而要使學生對一門課程感興趣,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講到古代君主制度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皇帝和大臣,在課堂上體驗古代朝堂的感覺。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在參觀的過程中講解歷史。這樣,學生感受會更加深刻。平時,教師可以組織歷史知識競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主動通過各種渠道查閱資料,加深了印象,也豐富了知識,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更高,也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和大膽探索,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進而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學會從各個側面、各個角度去深入思考,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索新的問題,發現不同問題,與同學或教師進行探討。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提高他們的理解、判斷、推理、總結等綜合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牢固掌握所學知識,還能對所學內容有系統的理解,在面對問題時能進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四、著眼於培養長期能力,鼓勵學生多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
我國正處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時期,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有它獨特的魅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有助於改變一直以來的學生只是在課堂上學習、只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的局面,能夠讓學生主動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是,以往有些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都是教師教給課題,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不是很積極,對分配的任務互相推脫,沒有興趣,也不重視。這就導致這類學習只是個形式而已。所以,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多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同時也要作為合作者深入學生當中參與探究活動,必要時可以給學生提出意見、提供幫助,解決一些問題,來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教師在參與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在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長期的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要順應時代的要求,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能局限於舊的教學模式,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轉變教育觀念,將傳統教育的精華融入新的教育模式中,不斷探索新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② 教師如何以學生為中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綱要》提出的要求無疑是正確的。但在具體的試行過程中,不少人產生了困惑:《綱要》要求師生互動,改變以往沉悶的課堂氣氛,可學生不「動」,他們仍習慣老師講、自己記、課後背,不習慣現在新的教法,怎麼辦?經過老師的反復宣傳(我校還開了家長會,向家長做了宣傳),大家明白了這樣做的目的意義,逐漸就有人「動」了起來,可「動」的人是少數,而多數人未「動」。老師又擔心這樣下去,勢必造成優差懸殊,怎麼辦?後來基本上都能「動」起來。可新的擔心又產生了:都「動」起來了,課堂紀律又難以控制,或教學任務又難以完成;甚至擔心課堂熱鬧了,考試分數又下降了,怎麼向家長、社會交待,畢竟現在的家長仍看分數。總之,怕「動」不了、「動」不好。
但是通過我校近一月的「獻課」活動,通過本人的實踐發現,學生不僅「動」得了,而且「動」得好。
所謂「動」得了,指的是學生能積極開動腦筋舉手發言,不像過去那樣只會聽課,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所謂「動」得好,是指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話願說,有話能說,而且說得透徹,有獨特的見解,有創新。這就要看我們老師怎樣去引導和點撥了。
我校張義蓉老師的一節歷史公開課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那節歷史課她講的是「秦帝國的興亡」。她以讓學生「翻書看內容,關書講內容,上黑板寫內容,根據問題猜內容」的形式學習課文要點、重點,串以老師講的故事,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處於興奮狀態,課堂氣氛一直都很活躍。特別是其中一個環節是本課最閃光的地方:「假如你將來有機會走上仕途,你將怎樣為官?你會吸取秦朝統治者哪些教訓?」同學們本來就很興奮,這時更是興奮不已,紛紛舉手回答。有說要關心百姓的,有說要廉潔奉公的,有說要剛正不阿的……表面看來老師把課內知識延伸到了課外,事實上這是老師設題的巧妙所在。同學們回答的內容,其實許多就是秦朝興亡的原因。這樣做,既免去了過去的死記硬背,又培養了學生關注現實、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注國家的發展和為理想而拼搏的意識。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巧妙地處理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像這樣的課學生就「動」了,而且「動」得好。
我們也不難發現這樣的課,老師「千呼萬喚」,學生遠遠不「動」;老師又哄又獎,只有少數學生「動」;要不就是課堂鬧哄哄,該講的未講清楚,該聽的未聽清楚,或者發言的在發言,而聽發言的急於起來發言,根本就沒有聽別人的發言,而起來發言的又說到另一邊去了。像這種「動」,就沒有「動」好。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而且能「動」好呢?通過聽別人的課,通過自己的實踐,也通過對一些教學理論的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老師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明確師生互動的好處,明確課改的目的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主動投入到課改中去,主動想辦法解決課改中出現的問題。否則,一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就容易回到以前的老教法上去。人們常說「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而在思想觀念上,大多數人容易「喜舊厭新」。為了學生的未來,我們必須放棄以前陳舊落後的思想和方法,必須盡快適應新的形勢。
●課堂氣氛一定要融洽,師生感情一定要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感情,使學生能放鬆地學習,放心地思考,不用擔心老師的責罵,也不用擔心同學的譏諷。這種狀態回答問題的准確率最高,最易產生靈感,語言最易有光彩,見解最易獨到。如果老師上課一臉嚴肅,甚至一臉「兇相」,課堂氣氛一定沉悶,甚至緊張。學生生怕惹著你,哪還有心思聽課,更不敢起來發言!就像魯迅所說「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師生關系並非掌櫃、主顧與店小二的關系,所以不要搞得森嚴壁壘。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他怎會不活躍起來?
●問題的設置應有梯度,由易而難,由淺入深,由簡而繁。請學生回答問題也要因人而異,易、淺、簡的問題請基礎不太好的同學回答,難、深、繁的問題由成績好的同學回答。請人回答問題的面要廣,不能今天請張三,明天後天還是請張三,結果李四認為反正你只請張三不請他,他就懶得「動」。久而久之,他真的就不願「動」了。老師對學生的情況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什麼樣的問題由誰回答,做到心中有數,避免讓部分學生受到嬌寵,部分學生又受到冷落,更要避免這種情況:如果他答不上,會認為你在故意為難他。
●問題應有啟發性,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不是問題的問題就不要問。有的老師就有這樣的習慣:一上課,剛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就開始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上第幾課?它的標題是什麼?」學生回答後,他又問:「你們怎麼知道的呢?」學生說:「黑板上寫著呢。」像這類問題就是明知故問,毫無價值,不僅激不起學
③ 歷史教學中怎樣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優勢
歷史教育者目前的教學工作總是提到要緊扣課程標准,圍繞大綱展開教學工作,同時還要體現新課改的理念,這就無形中給教師增加了巨大的壓力。一堂歷史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優勢,同時又能在以後應試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績呢?
1 激發興趣,主動學習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激發興趣是初中階段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是中學歷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務。藉助於最佳教學情境,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 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有利於思想品德教育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景,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情感。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設計,個人情感的真誠投入,創造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就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都是圍繞著教學中的知識重點、難點而精心准備的,問到了「點」上,使之具有啟發性和深刻性,有坡度、有層次,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和價值,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知識的金礦,體驗了發現的快樂。
2 培養良好習慣,發揮積極作用
首先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敢於思考和發言。如:由「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變成由「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不用老師講自己就獲得了成就,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這時給予他們鼓勵與肯定,這些鼓勵與肯定,將成為一種動力,推動他們不斷努力,不斷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邁進。有了動力有了自信他們怎能不主動呢! 其次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合作精神和集體精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進行精心縝密的准備,設計恰當的問題和制定合理的任務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問題,如果比較簡單,多數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能得到解決,那就沒有必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果是一個特別難的問題,討論很長時間也得不出結論,這樣的問題也沒有必要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因此,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時要做到一是要解決的問題或完成的任務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挑戰性,處於班內大多數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二是這個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索和討論的價值,需完成的任務單憑學生個人或一個人在規定的時間內是難以完成的,是需要展開討論或協作完成的。否則,合作就是一種無效的勞動。
3 情境教學 引發興趣
作為授課教師要注重自已的語言,講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要使語言精煉、有穿透性,力爭做到幾句話說出之後即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心理特點是不相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學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後背的教學模式,這就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揮,也就違背了新課標理念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了,而以教師為主體了: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要求學生利用8—10分鍾閱讀教材,把握歷史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讀書讓學生總整體上感知全文。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感受所學的知識,對待知識,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識生活化。也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事件,讓學生對歷史有所感悟和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教育者的最終目的——讓每一位學生思想健康,為國家的建設服務。選擇精題當堂訓練,以達到知識的鞏固。這就要求教師課下要多做題、選精題,學生少做題、做精題,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要善於抓住歷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能彌補現實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學生缺乏「情感」,最終也達到了以「情」致「動」的良好效果。情境教學的優勢:新穎、別致的導課開堂上課,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常用開篇形式有: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恰當、適時的演示恰當、適時地演示課本插圖、地圖、實物等,及播放音像製品等直觀資料,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可以使知識內容圖文並茂,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想像、分析、綜合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精彩、形象的講述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要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使之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語言與歷史情景的展示相結合,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產生「移情現象」。巧設情境,導引參與教師在講述和演示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巧妙設置歷史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導引積極參與的熱情,並抓住關鍵點,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即:換位體驗、激疑設問,發揮自主性,使學生在疑問和驚奇中思維,從而實現目標。
歷史教學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也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
創設一種新穎、生動、開放的歷史「情境」課堂,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也為中學歷史教學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條新路。當然,我們的「歷史情境教學法」許多方面尚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加以完善,我們將繼續實踐創新!
④ 如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
一. 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 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於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徵,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 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鑽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從 對學習的促進來說, 興趣可以成為學習的原因: 從由於學習產生新的興趣的提高原有興趣來 看.興趣又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可以作為學習的結果。只有從實際出發,調動學生學習 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向學好知識邁進。提高教學效果。 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興趣像柴,既 可點燃,也可搗毀。」如果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對英語課的內容發生興趣時,他們的思想就 會活躍起來,記憶和思維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反之,則把學習看成是精神負擔,效果必然 降低。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心理 學家布魯納也說:「學習的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獲得 學習提高的保障 積極主動。 首先要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 對自己不喜歡的科目讓它能夠充滿興趣去學好, 相信自己對這個學科能感興趣,就一定會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比如:我很想學好歷史,但 是不能光說,要真的去學才行,想想怎麼才能讓自己對這么學科感興趣,首先你要知道歷史 的特點是什麼?化學的特點是: 過去性是歷史知識的最根本的特徵, 綜合性即歷史包羅萬象 (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等等各個方面)這就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地方。 確定目標: 從上邊這一點就能達到一個小小的目標了, 有了這個小的目標就能達到一定 的效果,不多的學習提高的自己信心。開始的時候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有的同學往往學習 一兩周,沒有什麼太高的提高,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從而就不願意去學習了。在這里提醒 同學們不要好高騖遠,一個一個的去實現目標。 培養成功感:再學習的過程中取得一個小小的成功後,老師要給學生一下鼓勵,一個小 小的獎品也好, 這樣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對於我們這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更應該加以鼓勵。 精心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因其所處特殊的年齡階段,逆反心理相當嚴重,假 若教師一味以嚴厲的姿態出現,凡事批評當先,往往會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久之,學生對 任課教師的畏懼也引發到所教課程的厭惡,更不要說有學習興趣了。因此,要使學生學好知 識, 必須關心愛護學生, 與學生建立良好的、 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雲: 「親其師而信其道。 」 可以說,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 教師應當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絕不能「戴有色眼鏡」看人。教師應了解 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難處,掌握其心理,對有困難的 學生給予熱情幫助。一個能尊重學生、體貼學生的教師,學生同樣也會尊重他、喜歡他,這 樣才能形成良性的師生關系,也是教好知識的基礎。 二、實現課堂教學的方式的多樣性 一、學案導學法 所謂「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 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學案教學,可以把教師的教與學 生的學緊密結合起來,提高教師「導」的技能,增加學生「學」的活動,變教為誘,變學為思, 以誘達思,學生多多參與,教師巧妙點撥、指導。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是變被 動學為主動學的好方法, 它順應了學習內容越來越豐富、 學習活動趨於多樣化的教育發展的 趨勢。因此,學案教學特別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 發展。 二、設情境法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 通過對圖片、 錄像、 電視、 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 對層次、多角度的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 歷史。 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 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主動創新,最大限度地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了解和 掌握距離他們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 講羅馬法時,我讓學生模擬了一個羅馬法庭. 有這樣一 個案例:羅莫洛是公元前 6 世紀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生前立 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但羅莫落死後,他 的家人卻不履行羅莫洛的遺囑, 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 我把同學們進行了 角色劃分。讓班長當法官,副班長當律師,把剩下的同學分成兩組:一組是原告受傷或戰死 士兵的家人;一組是被告羅莫洛的家人。現在法庭開始審理案件,根據羅馬共和國早期只有 習慣法,沒有成文法,貴族壟斷了立法權並隨意曲解法律,最後法官判決被告勝訴。後來, 我又給他們加了一個條件,如果根據《十二銅表法》 ,會怎麼判呢?學生們重新開庭審理, 根據《十二銅表法》第五表:死者的財產需按其遺囑進行處理。最後,法官作出判決:羅莫 洛一半的財產將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通過模擬羅馬法庭這項活動, 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也讓學生們加深了對羅馬法的認識。 三、合作探究法 所謂「合作探究法」, 是一種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礎上的以小組為單位的教師組織下的學生 間的合作教學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和課程的學習任務把班級的同 學劃分成若干組,小組的成員通過師生、生生合作進行討論、交流和操作、探索、研究等活 動形式,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度, 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鍛煉和展示的機會。
⑤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要真正以學生為中心
論文關鍵詞:高中階段 歷史教學 被 教育 學生
論文摘要:高中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他在教授學生國內外歷史知識上作用巨大,更能促進學生形成青年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加之高考給學生帶來的壓力,歷史課程被提升到了一個高度。但是,如何讓課程更加有新意,讓學生更有興趣投入努力,更高效地學習掌握歷史知識,這需要廣大教師不斷 總結 經驗 ,用最符合學生需要的 教學 方法 去更好地給學生傳輸知識。
前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教育培養體系與社會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逐步呈現,加之“就業難”、學生擇校觀念強等客觀原因,教育界正開始著一場變革。作為教師,更要認清形勢,在傳承和發揚傳統教學方法優點的同時,對學生開展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的教育,讓學生能夠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而不只是學會書本上的知識。
1、圍繞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筆者認為,中國歷史本身就像一個人小時候在聽 故事 一樣。因此,從學科自身的特點來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該不是難事,造成教學實效不好的原因在於,一部分教師純粹把課堂變成了“一言堂”,照本宣科地格式化鋪展著教學的流程,沒有任何生動性和互動性可言,這樣大大傷害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意願,不利於展開歷史教學。
傳統的觀點認為,高考是學生唯一的出路,在學校內部,現在還有不少教師甚至領導仍然抱有這樣的態度,歷史是副科,重點還是要學好數理化。筆者認為,這樣的分析是不正確的,歷史學科所能帶給學生的是穿越時空的概念,是浩盪璀璨的天地,很多光靠紙上談兵的學科不能給學生帶來這么寬廣的天空。
說一千,道一萬,讓學生有興趣是關鍵。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上所描述的內容無非是為了論證這一點。常言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現代的高中生信息來源已經愈加多元化,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都會給他們帶來大量的信息,歷史教師要做的就是教授給學生歷史知識,讓他們能夠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辨析是非,形成自己理性化思維的頭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延伸,自然形成了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很多以後學習中出現的困難也變得迎刃而解。
2、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去展開教學
所謂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去展開教學,除了因材施教的需要,更多的是依據教學實際需要去進行。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進步,社會環境的變化也促使教育必須主動尋求變化,再去照本宣科地沿用傳統的一套教育教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更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高中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行為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人生觀、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的同時,也不乏獨立自主的個性化特徵。因此,對現在的青少年展開教育本身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加之近年來高中學校擴招的影響,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也越來越參差不齊,給教學帶來了更大的難度。鑒於此,歷史教師更要在課余時間不斷充電,研讀最新最近的教育專家、心理學家關於現代高中學生心理研究的 文章 和書籍,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去摸索和嘗試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避免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筆者認為,現在高中的學生普遍呈現出早熟,性格獨立等特徵,他們喜歡展示自己,渴望被人欣賞,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把握好場合,對學生實施評價時不盲目地批評學生,也不去過分地誇耀學生,在給予鼓勵性評價的同時,給他們心靈適當的刺激,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學到的知識只是皮毛,遠不到在社會生活中游刃有餘應用的地步,這樣即便學生理解失誤,對教師產生了質疑或者不欣賞的情緒,只要最終能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成績,教師這個“黑臉”唱的就值。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歷史課堂跨越出教條式課堂的局限,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事情,或者以人類歷史上每天發生的重大事件為課堂切入點,例如戰爭爆發、科學家誕生、科研成果的公布、文壇巨匠的隕落等,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去學習掌握這些知識,在課堂開始之初就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如此,在課堂講授環節,還要跳出書本的圈圈,讓學生真正“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相關人物,以及最終結果走向和對人類歷史產生的影響畫出一個大圓。這樣,圍繞學生的身心特點去展開教學,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會高漲,一定會收到超越“一言堂”的絕妙效果。
3、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毛主席曾經說過,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究其原因除了所學專業與社會需要脫節外,還有大學生自身素質下降的因素。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能怪學生,還是多年來的應試教育體系下的知識教育結構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在今後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所學知識有用,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這樣,學科的價值和作用得以體現,教育的本質也將得到呈現。
例如在實踐教學中,以前往往會要求學生生記硬背很多東西,在每節新課開始前還會提問一部分學生,這樣的模式以後就可以採取變化。成年人都知道,在社會上,溝通和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誠實信用是一個人能夠有所作為的關鍵。圍繞這兩點能力的培養,歷史學科就可以做很多。筆者認為,可以將以前讓學生生記硬背的部分轉為復述,除了時間、地點、人物名字等關鍵要素需要記憶外,其他的可以轉為復述形式,這樣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演講能力,同時更能富有感情地更高效地掌握知識。再者,在學習一些歷史人物時,如李白、杜甫、岳飛以及國外的一些總統或軍事家等,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讓學生了解他們,學習他們青少年時代如何努力去提高自己,知道他們成大事的根本,真正將這些歷史人物作為自己心中活生生的鏡子,去學習他們做人的精華,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樣,也真正走向了“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的目標,這才應當是高中歷史課程作用最大化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於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井國苓.問題教學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09(13):51
[3]韓鐵波.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J].學苑教育,2011(18):65
⑥ 歷史課應如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認識主體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這已為大量的教學實踐所證明。正確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擺正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
刺激、反映雙向作用(S←→R)的過程。後來又提出認識是(S→AT→R)的過程。在這里,S是客體的刺激,R是主體的反映,T是主體的認知結構,A是同化作用。認識過程其實就是這樣,認識是主體的認知結構與客體刺激交互作用而產生的,其中認知結構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見,學習的中介因素最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而不是教師,所以說,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
認識主體,就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認識主體還要突破以教材為中心的舊觀念,全面了解學生,不但要了解學生已經具備的歷史知識,還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對歷史的一些初步認識。因為新知識的獲得需要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作基礎。在當今社會,學生每天會接觸大量信息,而歷史又與社會、自然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調整教材內容,刪繁就簡,為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提供充要的條件。
二、尊重主體
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他們都有發展的潛力和成功的希望。每個學生都有對愛和尊重的本能需求。教師應懂得學生的這個心理需求,熱愛、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真情實意時,就會得到情感的滿足,師生間就能建立平等互信的友好關系,這種情感相容狀態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條件。
尊重主體,就是要在學校內發揚民主,特別是要在課堂上發揚民主。在課堂上發揚民主,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力營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創設寬松融洽的環境,使學生有一種愉悅、信任、認同、滿足的情緒體驗,達到最佳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民主性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思維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綻放。尊重主體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尊重主體就要在課堂上關注到學生基礎、智力和愛好特長的不同,使他們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一些歷史教師因材施教,實行了分層教學。他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的講述、自學、提問等環節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後輔導、作業和考核中都從層次性出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全體學生在不同基礎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這種成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並遷移到整個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及至整個學習過程之中。
三、發展主體
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深入,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落實素質教育精神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自覺行動。當前,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探索和試驗體現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經最新的調查表明,我區歷史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活動時間有了明顯增加,由原來平均每節8分鍾,增加到了15~18分鍾。但這還不夠,既然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那麼,歷史教師就應該把發展主體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主動地把學習的過程都還給學生,自覺地摒棄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記的沉悶的注入式教學模式,認真探索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把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或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法引入歷史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合作精神,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啟發學生知識的正遷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辟一條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老師點撥學法的教學新路。
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落在實處,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做好三件事,一是對學生進行學法上指導,二是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資源,三是確保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三件事,學法指導最重要。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一漁,則終身受用無窮。關於方法的重要性,毛澤東曾形象地作過比喻:「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船、沒有橋就不能過河。所以,不解決船和橋的問題,過河只是一句空話。」學習也象一條河,要使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也必須有學習方法這道橋、這條船。哥白尼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可以說,獲得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生能夠發展、能夠創新的基礎。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時刻叩問自己是否把正確的學習方法傳授給了學生。因為,學生掌握了良好的學法,就能終身受益,這對於發展主體無比重要。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探索的教學模式可以不同,但其目標應該是一致的。簡而概之,那就是必須有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歷史教師只有以「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為標准來確定教學模式,才能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
⑦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摘要: 新課程改革追求有生命力的課堂,要求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程度,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也需要教師的引導,更需要教師的恰當、及時地發揮主導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 學生 主體作用 過去的教學,偏重於教師主導,漠視或淡化學生的主體作用。當前歷史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1]為此,教師要拋棄落後的舊的教學觀念,「以學為主」取代「以講為主」。葉聖陶曾說「老師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2]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實現教與學的辯證統一。 在新課程改革兩年來,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現簡介如下:教學工作分為課前、上課和課後三個基本階段。 一、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對於學生初步了解學習內容、明確重點、發現疑點、較好地與教師教學相配合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預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良好途徑。我的基本做法是: 1、要求學生通過預習歸納出預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列出書面預習提綱,作為上課評議的依據。 2、教師根據新課的重點、難點,把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問題的形式在導學案中展現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從而加深重難點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3、要求學生預習中對新知識不理解的地方要學生做好記號,通過上課認真聽講來解決;對有異議的內容做好眉批,上課發言時提出來討論,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二、課堂學習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各種能力,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要場所。「新課程的課堂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成為擠壓與消磨學生個性的場所,老師應學會發現和欣賞學生的缺點,選擇其帶有主體性和創造性的部分,成為學生的個性,並充分的呵護與培養。」[3]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同時,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中,除教師精講外,我採取以下辦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評議預習提綱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後,請學生展示預習提綱,並闡述自己如此概括的理由。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發言給予評價。整個評議提綱的過程,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熱烈。同時學生在比較鑒別之中提高了自身的分辨力,加深了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不易遺忘。 2、開展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常用方法,較好地開展它,對增強學生課堂參與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以及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新教材增加了「學習思考」、「史學爭鳴」等欄目,既提供了討論素材又使討論圍繞所學知識來進行,有明確的針對性。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把教師定位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角。在教學中,只有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其主體性才得以體現。因此,課堂討論的形式要多種多樣,討論的主體是全班學生,要讓所有學生參與,既可以開展同桌間的,又可以開展前後排的,或小組間的討論。在討論中,教師要有意識避免只是優生介入,差生旁觀的現象。 3、學生提問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解惑」是教師工作職責的一個重要方面。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 。「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在課堂中,新課講授完畢,教師要留出時間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教師應根據問題的難度通過鋪路搭橋,由學生自答,或指定某個學生回答,或由教師回答。通過學生提問發散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在自己提問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習能力。 三、課後活動 恰當安排符合學生實際的課後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對鞏固知識,深化能力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增強歷史的吸引力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針對具體的情況,分別採取以下方法: 1、構建知識體系,設計課後習題 在學生學習與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課外自己去建立每節的知識結構和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增強對歷史事物整體認識的意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發動學生獨立編寫設計各種類型的題目,然後進行匯總和篩選,提取富有創意的題目。這一環節不僅僅是為了鞏固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行創造的嘗試,獲取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引導學生撰寫小論文 引導學生寫歷史小論文、小評論等是歷史學科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歸納推理能力以達成歷史學習目的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途徑。通過教學實踐,不僅有利於豐富學生歷史課外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和培育學生思考、歸納思維能力。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能對歷史課產生濃厚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發學生去主動學習。如組織學生參觀、考察當地一些歷史文物、創辦歷史園地小報。這些活動既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又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 以上是我在歷史課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所做的探索,教學中我將不斷地探索與嘗試,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發揮學生主體參與優勢,活躍課堂氛圍,消除學生對於歷史課的畏難情緒和厭學心理,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歷史課教學實效。 當然,「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任何教學方式和手段採用都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
⑧ 如何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祁縣教育局教研室 武曉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⑨ 試論歷史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性
主體參與的內涵是指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使自身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能力的一代新人。長期以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人們的視點主要集中在教師的教課上,學生不過是教師的陪襯。教育要促進受教育者的發展,但是怎樣讓學生發展,讓學生向什麼方向發展也是很重要的。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填鴨似地將學生喂「胖」 了也是一種發展,但那樣培養出來的可能不是人才。素質教育提倡讓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這就必須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上有一個根本的轉變。在理念上明確,歷史教學應當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歷史教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在於讓學生通過活動形成對歷史的認識,形成進步的歷史意識和價值觀念。歷史教學應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歷史思維和良好的個性品質的訓練場。那麼如何在教學中確定並體現學生的主體參與,促使其思維、情感的發展呢?筆者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狀況,以點帶面 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育的對象是人,所以,課堂教學必須圍繞如何有利於育「人」、造就「人」 而展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而傳統的歷史教學突出了「教師中心」「知識本位」的觀念。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在課堂上教師要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 過去,歷史教學主要採取課堂授課的方式,教學場所封閉,學習時間有限,師生空間位置相對固定。在封閉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對歷史學習會產生一種思維定勢,認為歷史就是教師和課本教給的,沒有必要進行追問、質疑和自我探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想辦法打破一些制約。比如,在封閉的場所製造一些活躍的氣氛,執教者對學生的態度是友好而平等的,語言是生動而富有激勵性的。教學時間有限,也要保證學生活動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例如《戰國七雄》一課中,「商鞅變法」一目同頑固派的論戰,可組織學生分為對立的雙方,選代表進行辯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在教學中,教師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贊賞的微笑、一個肯定的點頭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相反,一個輕蔑的目光、一個冷漠的眼神也都會給學生帶來壓抑和挫傷。因此,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氣氛。 二、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就是使學生有參與的熱情和膽量。教育的對象是人,所以教育必須關懷人。正如在社會生活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一樣,課堂上也應該具有平等意識。歷史課堂應該成為師生平等地對話與交流的平台。教師需要以一種民主的、寬容的心態善待學生。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應有尊重,從而形成一種師生合作的氛圍。在語言上,教師應激勵和啟發學生,提出的問題難度要適當,使學生既願意答,又答得上來。還可採用讓學生參與的形式,如個別問答、同桌商量、前後交談、角色扮演等,使學生熱情參與,營造一種師生合作與互動的氣氛。如《秦王掃六合》一課,在講述完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後,進而提問:「假如你是一位戰國時的楚國人,現在國家統一了,你要去咸陽探親,那麼你出門會遇到什麼麻煩?」,以引起學生興趣,他們會想到諸如語言不通、文字不通、貨幣不能通用等問題,進而深化問題,「這都是當時所有的秦朝人都會遇到的麻煩,那麼現在就請大家為秦始皇想一些辦法來治理國家,鞏固統治。」由此引發激烈的討論。這樣做,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要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就必須徹底改變「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 的方式,在歷史課堂上通過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實施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力求使歷史課堂成為問題迭出的「問題場」,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體驗到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成功與喜悅。這樣不僅對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學生智能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發展心智 調動學生參與的目的是什麼?決不是為了配合教師上課,也不是為了追求形式的生動,使課堂顯得熱鬧。而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最終使學生心智得到發展。為此,就必須提高學生參與的質量,既在教學中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這種心理狀態可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要提出有價值的命題,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靈活性等思維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就是要培養創新能力。歷史課培養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解決歷史問題。如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開展歷史故事會,歷史短劇表演,歷史手抄報等。讓每一個學生去思考、去准備、去親身體驗。這樣,就會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不斷追求新知識的慾望。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隨時創設問題情境,如在講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袁紹、曹操、苻堅實力都強於對方,卻都被對方以少勝多,他們三人身上有什麼相同點?在《對外友好交往》一課中,導入時放錄像《西遊記》中唐僧的畫面,提問:「畫面中的人物是誰?他去哪裡?去干什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唐僧西天取經這回事呢?」 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處於一種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狀態。在教學中,教師成為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為什麼這樣發展」 的向導。這種教學不但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對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在社會中發展,將會有很大的啟迪。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最好的教學其實是最難的教學」。所謂「難」 主要是指對教師的要求相應提高,素質教育觀念下的教學正是如此。一方面要求教師樹立新型的教育觀念,如新的學生觀、教材觀、評價觀等。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向自己原有的駕輕就熟的傳統教學模式挑戰,創造出多樣靈活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只有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把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所在,注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才能真正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⑩ 如何歷史課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初中歷史教學在現代教育的大嬗變中,應重構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素質教育模式。傳統教學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單純追求學生認知的發展,而新課程體現素質教育觀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重視個性的發展,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呢?本文從教師對歷史課堂教學的組織和指導及落實學生學習主體性原則必須遵循的環節這兩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教師對歷史課堂教學的組織和指導
首先,要使學生成為有獨立行為的人和有自覺的、有意識的人,才能在歷史學習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動性。學生自覺主動參與與學習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和制約整個歷史教學過程的發展和教學的結果。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須躬行。」空洞抽象的講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實踐活動將使人終身難忘。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善於發現和開發學生潛在素質的閃光點,因材施教,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當學生對一個歷史問題認識模糊時,可以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後,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根據初中學生具有好奇性心強,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強的明顯特點,教師應讓學生感到進行大膽想像是合理的,這樣對培養強化學生的創造意識,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歷史興趣是極為有益的。
其次,創建寬松和諧的氛圍。課堂教學的空間不是真空場所,它充滿著無形但又是最敏感的人為因素。和諧的人際關系,活躍的課堂氣氛,高漲的學生情緒,競爭的學習機制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關愛學生,寬容大度,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在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能勇於參與教學,樂於參與教學,教與學才能共融互促。
二、要落實學生學習主體性原則,必須在「我要學習」——「我能學習」——「我會學習」幾個環節上下功夫
第一、首先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學習興趣與求知慾,使其形成學習歷史的內在動力,積極主動的探索無限的知識,把握好培養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關鍵。同時還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意識。只有學習的目的明確,方能轉化為自覺學習的行為。從終級目標看,知識經濟時代需要智力型人才,從學科目標看,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是單純地應付升學考試,而是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它能使人豐富知識,涵養品德,健全人格,發展特長。學好歷史,發展自身整體素質,終身受益無窮。
第二、培養主動參與學習的習慣。首先應養成預習的習慣,它是課堂上主動學習的前奏曲,通過感知教材,初步認識學習內容,才能延伸到深化理解的層面。其次要是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善於參與到歷史教學中來。再次要學會與他人交流,質疑問難,互問互議,各抒己見,教學互長,相益得彰。
第三、提高學生的自學自研能力。從實質而言,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教學的程度和質量,取決於學生的自學自研能力。教師的導向作用是催化劑,那麼學生的自學自研能力則是內在動力。當學生具備了自學能力,自己獲得信息的能力,自己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才能對歷史知識有新的認識和體會,才能進一步探求新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第四、變被動聽講型為主動學習型。從學習的角度看,除了獲得信息外,還需要內化為自我的成果,學習過程不僅是視覺和聽覺的活動,還需要多動口、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各種學習器官的功能。教師在設計活動中要重視細節,給學生充分選擇的自由。通過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
第五、應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影響和制約學生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等,除了這些因素外,還有學生自身成長過程中的因素,這些因素都對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調節能力有直接或間接影響。歷史教學在預防和矯正學生不良的心理行為和心理障礙上,應該是有所作為的。重視學生心理疏導,引導學生克服學習心理障礙,形成良好的學習情緒,增強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總之,幫助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學會和世界和諧相處應該是歷史教學中的人文性的重要目標之一。
最後,應引入競爭的學習機制,促使學生樂於思考、樂於探索。即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和質量(尤其是創造性思維的含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進行量化,作為平時成績,使其在學期或學年的考核中佔一定比例。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動腦筋的習慣,又有利於創造能力的培養。如此,學生必將愛學歷史,樂學歷史,學好歷史。
以上,便是筆者在實施課改中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幾點體會。當然還有許多方法有待探索。總之,教師要以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為宗旨,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目的,不斷探索和改進,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