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時代大學生要樹立大歷史觀和什麼
新時代大學生要樹立大歷史觀和正確黨史關
② 怎樣的歷史觀才是科學、理性的歷史觀
都說唯物主義歷史觀是科學歷史觀,這里就要先說說「科學」二字。所謂科學理論,首先是一套描述事實的自恰假說,這是很顯然的,因為不自恰的東西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如何說服別人?但自恰的理論有千千萬萬,我們必須用兩個標准來篩選。
一是事實,你的理論必須能解釋客觀存在的現象,用你的理論預測出來的結果必須符合未來的觀測結果,這樣的理論才能算科學。同樣是邏輯推導,從事實(不管是純觀測的還是實驗室的)出發的叫科學,從無法驗證的假設(比如上帝至高無上)出發的是神學。
即便如此,自恰且不與現實發生沖突的理論依然千千萬萬,比如「所有的物體和相應的物理參數都瞬間放大10倍再縮小10倍」。這就必須利用第二個標准:簡潔——當兩個理論能以同樣的精度解釋現實,且暫時無法比較他們的精度時,我們取更簡單的一方。這個標准一般被稱為奧卡拇剃刀,要刮掉一切多餘的陳述。按照這個標准,「所有的物體和相應的物理參數都瞬間放大10倍再縮小10倍」這個理論是無意義的,因為它在讓理論變的更復雜的同時沒有增加描述精度。
兩個標准篩選下來,一般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實用的理論,或是在觀測不足時獲得一些並存的科學假說。事實上,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是假說,我們挑出眼下最好的假說叫理論。一旦有了新的無法解釋的事實,或是有了解釋世界更精確的假說,這個理論就退到科學史裡面去了。這樣的理論和假說可以幫我們解釋世界,預測未來或推測現實中未曾觀測的部分。既然所有的理論都是假說,那麼科學理論肯定不是絕對真理,隨時可以被新理論取代。但科學精神——自恰、符合事實與簡潔——是永恆不變的。
定義了科學,我們再來看什麼是科學歷史觀。
這里又要先定義歷史觀,其實,除了那些純粹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歷史書,死記硬背一些文字的學生,任何人讀了歷史都有歷史觀。因為人不是計算機,一旦了解了一些歷史事實,自然會思考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和發展方式,給自己一個總體的解釋。……
舉兩個例子,在原教旨基督教徒看來,所有歷史事件的目的都是為了上帝的光榮,所有歷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上帝的意願,上帝無所不能。這就是歷史觀,教徒讀歷史時就可以把所有的事件整理成脈絡,分出主次。同樣,在希特勒看來,所有歷史事件的目的都是為了鋪墊德國的崛起,所有歷史事件的原因都是偉大民族和劣等民族之間才沖突,從這個觀點出發,他也會理解歷史並指導實踐。
而所謂唯物歷史觀,就是把人類社會,這個特殊的自然現象擺回到與其他萬物一樣的位置,丟掉面對人類自身或是「上帝造物」的敬畏,像研究蒸汽機或是狼群那樣研究人類自身。這種研究方式雖然不免對人類有點不敬,但有利於我們保持客觀,這正是科學的要素之一。
唯物主義歷史觀要稱的上科學,必然要通過前面說的檢驗標准。其實光是一個「簡潔」的標准就足以簡化一半探討——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必然否認歷史有目的。
因為科學從來不回答「事件A的目的是什麼?」,科學只回答「事件A是否會導致事件B?」。對目的的探討不影響對事實的描述,但增加了不必要的繁瑣,所以科學把這個問題排除在外。加利略當年正是擺脫了傳統的問題「鐵球落向地面的目的是什麼?」,轉而探討「鐵球如何落向地面?」才建立了現代科學的基礎。
所以,在唯物主義歷史觀中,歷史沒有目的,我們尋找歷史規律並描述,但絕不尋求它的目標。既然目的不在研究之列,那麼唯物主義歷史學的全部內容就是探索歷史規律,我們必須說明某些歷史事件與其他事件之間有聯系,有因果關系。按照前面討論的科學標准,這些規律必須來自對歷史自身的觀察和隨後的歸納總結,而且要盡量的簡單。
比如說,如果我們通讀史書,連續幾次發現以強大的政權在滅亡前夕有突破原有軍事體系大規模使用僱傭軍的記錄(埃及的庫施軍團、羅馬帝國的蠻族軍團、阿拉伯帝國的突厥衛隊),我們就可以初步歸納:古代強國的滅亡很可能伴隨著使用僱傭軍的現象。然後我們再讀到某個國家的衰亡時,我們可以期望在更多的相關材料中找到反映僱傭軍的重要性上升的內容,比如說我們可以從三國史中看到軍閥建立私募軍隊的過程與中央政權的衰落同步進行。這樣,我們就在「國家衰亡」和「大規模僱傭軍」這兩個事件之間確定了一定的聯系。
下一步是分析它們之間的因果,我們需要在幾個例子中尋找類似的結構。通過詳細調查和對比,幾個例子都表明:原有軍事體系的敗壞或是作為軍事體系基礎的社會結構的解體會導致對僱傭軍的需求,而僱傭軍的實力逐步上升又導致了對原有體系的進一步破壞。這樣,我們就得出了比較有意義的結論——僱傭軍的擴大與穩定社會的衰退互為因果,很容易同時出現。
當我們考察晚清社會時,這個結論依然適用,這就是唯物歷史觀的一條科學結論了。當我們發現今天義務兵兵源質量的下降、社會地位的相對降低與國家大力提倡軍隊職業化同時出現時,我們甚至可以用這條結論來推測一下未來。當然,根據科學的原則,從農業社會總結的規律用於工業社會這個不同的環境必須
③ 歷史觀是什麼意思有哪幾種
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那麼你對歷史觀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歷史觀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觀的簡介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
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歷史觀的主要內容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本質就是實踐。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結構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經濟結構是最基礎的結構,決定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指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歷史觀的分類
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文化 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近)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近)現代化,日本是傳導型、資本主義的(近)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近)現代化;
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正統史觀
這種史觀主要處於君主專制的歷史時期,君主為了維持自身統治,而倡導“正統”一說,即自身身為君主的合法性和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異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賢明化(即早期賢王名臣的後裔),以及“五行更替說”;
社會史觀
即從各個歷史時期發展的不同社會狀況和社會變化來研究歷史的發展,主要表明社會變化對歷史的影響和預兆。相比其他各種史觀,該史觀更加註重底層民眾的社會生活狀況,以研究社會風土人情為主。
個人歷史觀
就是個人把歷史熟讀後,有新的體驗,新的啟發,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④ 新歷史主義的歷史觀是怎麼樣的
新歷史主義社會文化思潮的出現,標志著當代西方學術思想的一次重要轉向。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理論是「互文性」理論。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與歷史發生虛構、想像或隱喻聯系的語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歷史主義,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顛覆性等後現代主義特徵,強調主體對歷史的干預和改寫。新歷史主義的出現是對傳統的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雙重反撥,它突破了文學學科的森嚴壁壘,拓展出多維的研究空間,走向開闊的跨學科研究。新歷史主義與文化研究相結合,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具有既消解又補充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性。
⑤ 任何新事物就一定比舊的好嗎
當你這么問的時候你心裡已經有了答案。當然不是一定的。
再具體來討論漢宋比較,有一個詞語叫做歷史觀,簡單而言歷史是後人評說的,在比較漢宋的時候,簡單說誰比誰好都是比較籠統絕對的判斷,建議看說得好是從什麼立場角度來評判,比如,說宋比漢好,個人認為可能是從社會經濟活躍度上而言的,宋代市場經濟十分活躍,蹴鞠、宋詞、白話本世俗小說等世俗生活方式出現是社會活躍的結果,但宋代因為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地理戰略屏障,宋軍步兵為主,加上冗官冗兵,軍事弱點全全面暴露在遼金元的強大騎兵面前,所以軍事疲弱,只能靠歲幣來彌補。
再比如看漢代,漢確實遠逐匈奴,版圖遼闊,但也因為長期軍事行動,耗盡了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不得已有了著名鹽鐵論,對國家對鹽、鐵進行專賣,汲取全社會財富。
放在社會進化角度而言,宋代科舉制度成熟,刑不上大夫的制度設定,火葯、指南針、造船、造鐵技術均有很大進步,社會文明和科技還是比漢代有很大成就的。
從制度化角度而言,家姓天下未變,所以政治方面本質上是半斤八兩。
⑥ 魏徵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呢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我個人認為正確的歷史觀首先應該是建立在將歷史讀熟的前提下,只有將歷史讀熟了,明白了到底是什麼意思,怎麼回事了,才有可能有新的領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很顯然這些人的做法就是過激的,過分的,由於他們對歷史的認知不夠全面,導致被慈禧稱贊是“再造玄黃”之人的李鴻章連死後都不得安寧,這些斷章取義歪曲歷史的人的歷史觀肯定是錯誤的,甚至是病態的。
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歷史觀,首先必須要熟讀的歷史,正確的了解歷史的真相,然後你的觀點可以是片面,言辭也可以是犀利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是不能是危害社會的,對他人造成困擾的……
⑦ 阿奎那的新的歷史觀是如何看待歷史的
阿奎那這種新的歷史觀把歷史看作是一個過程,歷史的歷程不過是客觀的天意的計劃的實施,有它的客觀必然性,甚至連最明智和擁有權力的人也都捲入其中。上帝是有遠見和富有建設性的,決不允許什麼人來干擾他的計劃。歷史事件的總歷程就是一種准則,它是用來判斷參與其中的每個人的。歷史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所塑造的歷史過程。這種歷史觀念的變化是空前的,也是深刻的。
奧古斯丁(St,Aueustine,354~430年)是中世紀早期的神學思想家,他寫《上帝之城》是為了反駁羅馬異教徒對基督教的責難,歷時14年。上帝之城這個說法在《聖經》上有過記載,是指天上之國。他將上帝之愛作為道德的中心原則,力圖把社會的歷史納入基督教的歷史,形成了一整套神權高於一切的社會歷史觀。
⑧ 歷史史觀有哪幾種,都是怎樣區分的
有階級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英雄史觀。
區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視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種不同的史觀擁有對世界不同的解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
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
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
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⑨ 我們怎麼了解新歷史觀
新歷史觀的目標是唯物史觀的根本升級,新歷史觀認為,現在的唯物史觀的由生產力決定還是入門級的認識,其包含有物質的成分,但還不是物質的全部,或者說不是物質的主要部分,新歷史觀認為唯物史觀應該根本升級到:「人類與人類社會的所有進化都是為了適應自然」,這是自然決定論,人類的社會文明,不是因為某地的人高於其它而先進,歷史不是到處去丈量這種相對高差,人類的社會文明是因為5000年前全球氣候變冷引致的人類最大碰撞而生、而長、而進化.
⑩ 新時代大學生應堅持什麼樣的歷史觀呢
銘記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記住每一個時間,記住每一個人物的名字,而是更應該從歷史的記憶中,從英雄的故事裡,感受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魂魄和力量,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激勵人民繼續前進的信心和勇氣。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准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才能辨是非、知興替,以史為鏡、鑒往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