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理學理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和條件是什麼
理學有兩種意思,可以指古代的理學,也可以指現代自然科學的理學,古代的理學是指宋朝以後的新儒學,又稱道學。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理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新學、司馬光(溫公)朔學、蘇軾的蜀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含張載的關學)為代表的理學四大派;現代科學上所說的理學通常是指研究自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地質、地理等等。
理學起源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它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落,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學說 ,即程朱理學。理學是北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理論表現,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果,特別是批判佛、道哲學的直接產物。理學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持續時間很長,社會影響很大,討論的問題也十分廣泛。
理學研究內容概括說來,理學討論的問題主要有:①本體論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理學家雖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認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張載提出氣本論哲學,認為太虛之氣是萬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論哲學,認為觀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為「本」,氣為「具」的學說。②心性論問題,即人性的來源和心、性、情的關系問題。張載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和心統性情的學說,認為天地之性來源於太虛之氣。程顥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無內外的命題,把心、性、天統一起來。程頤則提出性即理的命題,把性說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認為心之本體即是性,是未發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發之和 ;性和情是體用關系,而心是「主宰」。③認識論問題 ,即認識的來源和認識方法問題 。張載首先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兩種知識,並提倡窮理盡性之學,成為理學家共同討論的問題。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朱熹提出「即物窮理」的系統方法;陸九淵強調「反觀」;王守仁則提出「致良知」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從而完成由內向外的認識路線 。理學流派理學流派紛紜復雜,北宋中期有周敦頤的濂學、邵雍的象數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司馬光的朔學,南宋時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明中期則有王守仁的陽明學等等。盡管這些學派具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特點,但按其基本觀點和影響來分,主要有兩大派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
理學的歷史作用作為地主階級新的思想理論體系,理學一度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過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學方面的發展,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對於日本、朝鮮的歷史發展,理學也曾發生相當大的影響。但是,理學在強化封建禮教 、維護宗法等方面,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愈益起著消極乃至反動的作用。說明宋明時期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後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也叫道學或宋學。
B. 什麼是理學它形成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理學:理學又名為道學,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末期被採納為官方哲學。
形成的歷史背景:
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敦頤、邵雍、張載從不同方面探討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理學的基本范疇,從而為理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胡瑗提倡「明體達用」,主張把儒家經典作為治理國家的根據;孫復作《春秋尊王發微》,為統一的封建國家作論證;石介倡言「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萬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們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
(2)高中歷史為什麼要講理學擴展閱讀
理學的流派:
理學流派紛紜復雜,北宋中期有周敦頤的濂學、邵雍的象數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司馬光的朔學,胡安國、胡宏、與張栻的湖湘學派。
南宋時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
元朝時有吳澄、許衡、劉因、郝經、姚樞,廉希憲,張文謙,劉秉忠、趙汸、汪克寬、華幼武、吳海、戴良、李祁、張憲、梁寅、顏瑜等等。
明中期則有王守仁的陽明學等等。盡管這些學派具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特點,但按其基本觀點和影響來分,主要有兩大派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