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遼中是哪
遼中縣隸屬於沈陽市,位於沈陽市西南部。東依燈塔市,南瀕渾河與遼陽縣相望,西鄰台安縣、黑山縣,北接新民市,東北與於洪區毗連。地處東經122°28′至123°06′,北緯41°12′至42°47′之間。全縣面積1645平方公里。下轄20個鄉鎮。
遼中境內屬低窪平原,起伏甚微。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主產水稻、玉米、高梁、大豆等。全縣有70萬畝可利用水面,淡水養殖業興旺,有鰱、鯉、鯽等魚種。近幾年,全縣依靠科技興農,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重視林、牧、漁齊頭並進,並涌現出多個種糧大戶,養魚村、養豬村及養雞村。2003年糧食產量42.7萬噸,蔬菜產量37.8萬噸,肉類產量10.9萬噸,水產品產量7.4萬噸。
工業發展較快,有化工、機械、冶金、紡織、造紙、印刷、食品、服裝等十幾個工業部門。其中工藝美術產品銷往義大利、巴西等國家和地區。地下蘊藏有石油和天然氣。城鄉集市貿易活躍,茨榆坨綜合貿易市場輻射能力波及20多個省、市、自治區,成為全縣商貿流通樞紐。
交通以公路為主,有沈環線、沈盤線、小小線三條線公路貫穿全縣境,縣鄉及公路縱橫交錯。鄉鄉有客運班車相通,村村有柏油公路相連。
遼中位於沈陽一小時經濟圈內,是沈陽西部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板塊,具備最佳的區位優勢;交通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厚,人才雲集,具備投資發展的最佳資源優勢;產業發達,基礎堅實,具備最佳的產業優勢;政策優越,服務誠信,具備最佳的環境優勢。遼中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漁業生產先進縣、全國菜籃子先進縣、全國肉雞生產基地、全國瘦肉豬生產基地、全國農業標准化示範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這些都為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幾年來,遼中縣積極實施工業立縣戰略,以項目為綱,環境為本,科學發展。目前,全縣已有各類工業企業50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00家;12個國家和地區在遼中縣興辦外商投資企業30多家,沈陽機床銀豐鑄造有限公司、遼冶重工項目、沈陽不銹鋼工業園、沈陽泵閥工業園、沈陽九星集團興建的30萬噸銅材生產線、沈陽久大集團改擴建的生產能力達到4萬錠的生產線等,都為遼中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
地形地貌
遼中縣地處遼河流域下游,屬遼河、渾河沖積平原。起伏甚微。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海拔由22米降至6米左右。東部茨榆坨一帶有少數沙丘,西南部地勢低窪。
地名由來
遼中縣地名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縣時,以「遼郡以西、遼水以東,宛在中央」之意而命名。或說縣治舊稱阿什牛錄鎮,此鎮居於全遼中心之地,故名為遼中。或說因其境地跨遼河兩岸,並位於遼河中游而得名。
歷史沿革
遼中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他們是境內最早的開拓者。
商、周時期已有部落和村莊,分屬幽州和營州。
春秋戰國時期,屬燕國。
秦時期,屬遼東郡。
西漢時在境內置遼陽縣(今茨榆蛇公社偏堡子古城),仍屬遼東郡。
東漢時期,屬玄夷郡。魏晉因之。
西晉時期,分屬高句麗和百濟。
東晉時期,屬前燕、前奏、後燕、北燕。
南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時,東部為高句麗割據。
隋時期遼河以西屬燕郡。
唐為安東都護府轄境。
遼時屬東京遼陽府所轄的湯州。
金時仍屬東京路遼陽府轄區。
元時期屬遼陽路、廣寧路分轄。
明時期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地。
清時期先後為新民、遼陽、承德(今沈陽)、鎮安(今黑山)、海城各府、州、縣之屬地。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百姓橫遭刀兵之苦,激起參與以反帝為宗旨的義和團斗爭。清政府為利於對人民斗爭的鎮壓,便於遼陽、承德、鎮安、海城等邊緣地帶各割一部,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二十七日,建立遼中縣,並以清初時期所建韻阿司牛錄鎮(今遼中鎮)作為遼中縣府駐地。建縣之初,隸屬奉天府遼沈道所轄。
民國時期,屬奉天省(後改為遼寧省)。
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仍為遼中縣,屬偽奉天省。
1945年「九·三」勝利後,不久又被國民黨佔領,設立遼中縣政府,屬遼寧省。
1947年冬,遼中解放。
1948年春,國民黨二次佔領遼中。
同年11月2日才最後獲得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遼中縣人民政府」,屬遼西省管轄。
1954年劃歸遼寧省。為沈陽市轄縣。
1955年屬遼陽專署。
1959年,屬沈陽市。
1964年,屬沈陽專署。
1969年,屬沈陽市至今。
1999年,遼寧省人民政府(遼政[1999]69號)批准:一、於洪區:撤銷翟家鄉,造化鄉、彰驛站鄉,設立翟家鎮、造化鎮、彰驛站鎮。二、遼中縣:撤銷四方台鄉,設立四方台鎮。
2000年,遼中縣轄12個鎮、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01627人,其中:遼中鎮 82278人、於家房鎮 21436人、朱家房鎮 28806人、冷子堡鎮 27056人、劉二堡鎮 19160人、茨榆坨鎮 55960人、新民屯鎮 13278人、滿都戶鎮 19241人、楊士崗鎮 16892人、肖寨門鎮 24575人、長灘鎮 19432人、四方台鎮 19302人、城郊鄉 19847人、六間房鄉 23709人、烏伯牛鄉 16566人、養士堡鄉 17068人、潘家堡鄉 16312人、老觀坨鄉 13387人、老大房鄉 15000人、大黑崗子鄉 13303人、牛心坨鄉 19019人。
2001年,遼中縣轄12個鎮、9個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朱家房鎮、於家房鎮、滿都戶鎮、肖寨門鎮、楊士崗鎮、冷子堡鎮、新民屯鎮、長灘鎮、劉二堡鎮、四方台鎮、城郊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烏伯牛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
2002年12月13日遼政[2002]323號批復:撤銷烏伯牛鄉、遼中鎮,合並設立遼中鎮。區劃調整後,遼中鎮政府駐地化工社區居委會,區域面積80.34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20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劃調整後,遼中縣轄12個鎮、8個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朱家房鎮、於家房鎮、滿都戶鎮、肖寨門鎮、楊士崗鎮、冷子堡鎮、新民屯鎮、長灘鎮、劉二堡鎮、四方台鎮、城郊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
2005年7月5日,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遼中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同意將遼中縣養土堡鄉小幫牛村、城郊鄉敖司牛村、孫家萬子村劃入遼中鎮。
歷史名人
謝榮策
謝榮策,1931年11月13日,誕生在遼中縣茨榆坨鎮茨榆坨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因生活所迫,9歲就給地主放豬、放牛,受盡了地主老財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靈里,就埋下了對地主老財仇恨的種子。因此,謝榮策少年時期就參加革命活動,1948年遼中縣解放後,擔任茨榆坨村的兒童團長,參加了土地改革斗爭。1948年3月11日,在掩護幹部和群眾轉移時,被國民黨騎兵團抓走。他面對凶惡的敵人毫無畏懼,英勇斗爭,不幸被敵人殺害,年僅16歲。1949年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遼中縣委員會追認謝榮策為革命烈士,將他的遺體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園,並為謝榮策立了紀念碑,碑上刻著:「謝榮策小烈士千古!」1984年3月,中共沈陽市委決定,進一步修建謝榮策烈士陵園。10月13日,謝榮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陽市委第一書記李濤同志題寫的「少年英雄謝榮策」七個大字,寄託著人們對烈士的懷念和哀思!
文物古跡
遼中境內現有較大型宗教活動場所4處。其中,南三檯子天主教堂始建於1863年,經法國巴黎傳教士承建,於1992年重建,佔地9690平方米。
永安寺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又稱北大廟),於1995年復建,1996年大雄寶殿落成。
遼中境內現有古遺址49處,其中新石器時期16處,古墓葬4處,明代烽火台和邊牆1處,出土文物若干件。有現代紀念性建築3處,其中小英雄謝榮策烈士墓座落在茨榆坨西山旅遊區內。
B. 遼陽的起源和歷史
遼陽
遼陽市總面積4741平方千米。總人口181萬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駐白塔區民主路38號,郵編:111000。代碼:211000。區號:0419。拼音:Liaoyang Shi。
遼陽位於遼東半島城市群的中部,是一座有著24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也是新興的現代石化輕紡工業基地,2004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遼陽市轄5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遼陽市 面積4741平方千米,人口181萬人(2004年)。
白塔區 面積 24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政編碼111000。區人民政府駐民主路33號。
文聖區 面積 38平方千米,人口18萬。郵政編碼111000。區人民政府駐新運大街165號。
宏偉區 面積 59平方千米,人口11萬。郵政編碼111003。區人民政府駐健康路9號。
弓長嶺區 面積 288平方千米,人口 9萬。郵政編碼111008。區人民政府駐新開路。
太子河區 面積 148平方千米,人口12萬。郵政編碼111000。區人民政府駐青年大街57號。
燈塔市 面積1331平方千米,人口51萬。郵政編碼111300。市人民政府駐兆麟東路2號。
遼陽縣 面積2853平方千米,人口59萬。郵政編碼111200。縣人民政府駐首山鎮人民街。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歷史上的遼陽
遼陽歷史悠久,據考古證明,遠在六七千年之前,遼陽地區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開發。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末期,開始出現國家行政區意義的行政建制,並一直到十七世紀,始終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軍事重鎮。
夏·商·周時代
春秋之前,遼陽地區為東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之地,據《尚書》載,夏、商時遼陽屬營州地域,這只是自然分區,不具有國家行政區意義;周代遼陽為箕氏朝鮮侯國的屬地;公元前248至279年(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燕國遺大將秦開進擊東胡和箕氏朝鮮,「取地二千里」,在遼河流域,設遼東郡,同時設襄平縣。郡、縣治地襄平城(今遼陽市老城區)。
秦·漢時代
公元222年(始皇二十五年),秦滅燕,統一地方行建置,廢封建,置郡縣,襄平縣仍隸屬遼東郡。漢承秦制,西漢遼東郡郡府仍設在襄平縣。郡轄18縣,其中:襄平、居就、遼隊三縣在現遼陽境內;東漢末,遼東太守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置平州,治襄平。其孫公孫淵執政後,自立為平州王,不久稱藩於東吳。
魏晉·南北朝
公元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馬懿滅公孫氏,遼東郡納入魏國版圖,設平州,下轄遼東五郡,在襄平設東夷校尉。其後,平州合並於幽州。公元274年(晉武帝秦始十年)復置平州,治襄平。轄遼東、玄菟、昌黎三郡。其中遼東郡轄八縣,襄平為首縣。不久司馬蕤為遼東王,遼東郡一度稱遼東國,仍治襄平。自此之後的前燕、前秦、後燕等幾個地方政權均屬遼東郡,治襄平。東晉末年,高句麗部族興起,公元404年(東晉元興三年),高句麗占據遼東,改襄平城為遼東城,襄平城一名由燕國始稱,至此廢除。
隋·唐
隋代遼東仍為高句麗所佔據,隋王朝不容忍割據勢力存在,曾三次出兵遼東,均遭失敗。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討高句麗,攻克遼東城,置遼州,第二年罷遼州,設安東都護府。公元676年(儀鳳元年),安東都護府移治遼東城。
遼·金
十世紀初,契丹族興起,建立遼國。公元918年(遼神冊三年),遼太祖攻佔遼東城,置遼陽府,第二年修葺舊城,改為東平郡;公元928年(天顯三年),改遼陽府為南京,並遷東丹國首都於遼陽。作為遼國的陪都,五京之一,東丹國在遼陽存在50餘年。公元1116年,新興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攻克遼東京遼陽府,金襲遼制,以遼陽為東京,仍為國之陪都,以後改東京道遼陽府為東京路遼陽府,路、府均治遼陽老城。遼陽府轄四縣一鎮:遼陽縣、鶴野縣、宜豐縣、石城縣、長宜鎮(隸屬鶴野)。
元·明·清
元朝建立後,公元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設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行省直轄七路一府,省、路治所均在遼陽城;遼陽路領遼陽、蓋州、懿州三縣。明代在遼東廢州縣,實行軍衛制。公元1384年(洪武十七年)置定遼中衛、治遼陽城。遼東都指揮使司治所亦在遼陽。遼東都司下轄二十五衛、二州,其轄區相當今遼寧省的大部。公元1621年(後金天命元年),遼陽為後金攻克。當年努爾哈赤便定都遼陽,在太子河東岸建了新城——東京城,三年後又遷都沈陽。公元年(清順治十年),遼陽設府,下轄遼陽、海城兩縣,府、縣均治遼陽老城,不久府治移至沈陽。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遼陽縣為遼陽州,屬奉天府管轄。此建制延續至清末。
中華民國
民國三年(1914年),遼陽改為縣,屬遼沈道,1929年屬遼寧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遼陽屬偽奉天省。1937年八月設遼陽市。1945年建立遼寧省人民政府。遼陽市屬第一行政監察專員公署,公署駐遼陽市,遼陽縣為轄縣之一。國民黨時期,1946年10月,裁遼陽市並入遼陽縣,屬遼寧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陽解放後,1948年7月,屬遼寧省一專署,專署駐遼陽市,遼陽縣為轄縣之一。1949年屬遼東省,遼陽縣變為省屬縣。1956年,置遼陽專區,公署駐遼陽市,遼陽縣屬遼陽專區。1959年,撤專區建制,遼陽縣並入遼陽市。1960年,復建遼陽縣,屬鞍山。1965年,遼陽縣改屬遼南專署,遼陽市改屬省轄市。1975年,遼陽市轄文聖、白塔兩個市區和沙嶺、燈塔、蘭家三個農村區。1980年,恢復遼陽縣制,駐首山鎮,設燈塔縣,駐燈塔鎮。1982年以來,又先後設立了宏偉區、弓長嶺區,並將遼陽市郊區更名為太子河區,1996年,燈塔撤縣設市。至此遼陽市轄兩縣(市)五區,即:遼陽縣、燈塔市、白塔區、文聖區、宏偉區、弓長嶺區、太子河區。
遼陽是一座有著2400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歷史上先後曾有6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立國號,定都遼陽。唐太宗、清聖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青史留名的帝王文士留下的吟詠遼陽的詩文達百餘篇。旅遊的地方有遼陽漢魏壁畫墓群,白塔公園,東京城、東京陵,遼陽博物館,燕州城,清風寺,曹雪芹紀念館,冷熱地公園,華表山、通明山、鏵子林場、龍峰山、龍頂山、石洞溝
C. 遼中縣告別100多年縣,成沈陽市的遼中區了
跟沈陽市內五區沒啥關系。與渾南新區、沈北新區、於洪區、東陵區、蘇家屯區都是一個性質的沈陽郊區。遼中廢縣升區的話,那就是遼中區是沈陽遠郊區。
就不說近郊區吧,遼中距離沈陽市內區也太遠了。升區的話能帶動遼中的發展吧。
D. 介紹一下沈陽的歷史
E. 遼中黃旗堡的歷史
黃旗堡鎮位於安丘市東北部,距市區中心21千米。地處濰河、汶河匯流的三角地帶。膠濟鐵路橫穿境內,濰(坊)膠(州)公路橫穿鎮境。杞城有春秋戰國時杞國故城遺址。
1955年設逄王區,1958年成立公社,1978年改黃旗堡公社,1981年設區,1984年改鎮。1997年,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5.4萬,2007年,將安丘市黃旗堡鎮劃歸濰坊市坊子區管轄。黃旗堡鎮位於坊子區中部。2010年,撤銷黃旗堡鎮,設立黃旗堡街道。
轄夾河套、安丘莊子、乙甲庄、花塢、獅子口、黃旗堡、東安泰、西安泰、顏家汶畔、柏台、於家汶畔、田家汶畔、田東、賀家汶畔、杞東、杞西、城後、周家莊子、東門口、楊家街、張家莊子、城裡、西門口東村、西門口西村、水場官莊、逄王新村、劉家石橋、田家石橋、王家石橋、前車埠、周家車埠、王家車埠、禹家本埠、黑埠子、小桃、南新莊、大桃、北新莊、東樓、東庄、高家莊東村、高家莊西村、半截樓、傅家莊科、大庄科、小庄科、逄王一村、逄王二村、逄王三村、逄王四村50個行政村。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地處汶、濰兩河沖積平原,曾是春秋戰國時期杞國都城所在地,文化底蘊源遠流長。轄區總面積70平方公里,轄50個行政村,5.4萬人,耕地面積58000畝,是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建設活動示範點、全國科教興村計劃省級示範單位、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山東省中心鎮、省級文明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鎮、山東省村鎮抗震試點鎮。
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帳下大將軍韓信率兵與楚霸王的驍將龍且決戰於濰河,為迷惑楚軍、振奮軍威,積土成埠,並遍插黃旗於埠頂,遂取名黃旗堡。近年來,該街道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按照「一體兩翼」的工作思路,突出「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工業興街」三條主線,搶抓機遇,真抓實干,轄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城市化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建成面積7.5平方公里,常駐人口2.9萬人,構築了「四橫四縱」的主框架,城區綠化、亮化、美化、環衛、供排水、污水處理等設施配套齊全,城市化程度達到55%;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轄區50個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柏油路、自來水、有線電視等,大姜、牛蒡、蘆筍等現代高效農業面積發展到4.8萬畝;工業經濟蓬勃發展。形成了以紡織、機械製造、食品、木業加工四大主導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企業發展到180家,三產業戶達到330家。2009年,轄區完成工業生產總值7.7億元,同比增長35%;農業收入實現4.1億元,同比增長18%;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2.1億元,增長6.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42元。
今後,街道重點圍繞特色景觀旅遊建設的要求,突出杞文化和水文化這一明顯特色,開發旅遊資源,努力打造特色景觀旅遊。
以打造特色鮮明的地方特色為起點,以建設現代化的小城市為目標,修訂完善新一輪城市規劃。繼續加強城區硬體和城區道路交通、居住環境、美化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著重實施「三開發兩建設」,即陽春美食街開發、柏台商貿街開發、黃旗堡商貿城綜合開發和黃旗堡法庭、東環路兩個重點項目建設。同時,規劃建設供暖供氣、數字電視、寬頻網路等配套設施,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口和經濟聚集度,使城區盡快達到現代化、城市化水平。
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努力搞好生態、文化、特色旅遊。一是建設夾河套生態湖。充分發揮地處汶、濰兩河環抱的優勢,建成水域面積4000畝以上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旅遊於一體的水上游園;圍繞親水沙灘、生態觀光、時尚、動感、實惠的主題風格,打造沿河沙灘風情帶,建設國內首個內河沙灘游樂場,實現與峽山生態旅遊區、九龍澗生態保護區的旅遊鏈接。按照「三步走」的計劃,今年完成遊船、垂釣、餐飲等旅遊項目的開發。二是杞國古文化開發。作為春秋時杞國古都,黃旗堡鎮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成語「杞人憂天」就是在這里形成。清初著述家張貞曾在此隱居10多年,廣泛考證,寫成全面反映古杞國歷史的《杞紀》,被收入《四庫全書》。近幾年,黃旗堡街道本著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主旨,充分挖掘和恢復古杞國歷史文化景點,先後對古杞國皇城頂、九女冢、杞隱公墓、將軍埠、梳妝台等春秋遺跡進行了整理開發,把歷史文化遺跡與經濟發展、和諧社會建設有機結合,形成與生態湖遙相呼應的生態文化游,在全省范圍內舉行杞文化論壇,進一步提升黃旗堡的知名度。
黃旗堡鎮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漢將韓信率兵與楚軍決戰於濰河,插黃旗於埠頂以樹軍威,遂取名黃旗堡。夏朝時為斟尋國,西周屬淳於國,春秋為杞國,戰國屬齊,秦屬琅琊郡,西漢時在此建淳於縣,唐初並入輔唐,北宋歸安丘至今。清朝末年,安丘縣分為交區54社,今黃旗堡鎮轄區,當時設逄王、杞城、安泰三社,社內設社長。民國初期,仍沿襲清末的分社編制。1927年後,國民黨政府下令分社制改為區鎮制,全縣分54個分鎮,黃旗堡鎮屬安丘二區。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安丘縣人民政府指示,縣以下設區,分村三有政權機構,黃旗堡鎮一帶設逄王區,後改為安丘縣第四區,區政府設在逄王村,1957年撤區並鄉,原逄王區大部分村莊劃歸新成立的逄王鄉,另有石橋子,西村等部分村莊劃歸韓吉鄉。1958年9月成立逄王人民公社,劃出的村莊又重新劃回。公社機關仍設在逄王村。1974年3月,公社機關由逄王村遷往黃旗堡火車站南一公里處新址,1981年更名為黃旗堡公社。1982年9月濰坊地區行署由副專員劉永辰帶隊,來黃旗堡進行區劃試點,撤銷黃旗堡公社,建立黃旗堡區,下轄安太、民甲、杞城、西村、車埠、逄王六個鄉,並分別建立了分機關。1984年4月,根據上級指示,黃旗堡區撤銷,下轄6鄉也分別撤銷,正式建立黃旗堡鎮。2007年9月,經上級批准,黃旗堡鎮劃歸濰坊市坊子區至今。
黃旗堡鎮鎮區面積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萬人,它地處安丘市北部,交通條件十分便利。膠濟鐵路橫穿全鎮,鐵路電氣化改造和安丘火車站在該鎮的設立,使境內鐵路沿線由3.9公里增加到6公里。濰膠公路、下小路在境內交匯,與安黃路、景(芝)黃路組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另外該鎮還加強了小城鎮建設的步伐,鎮總體規劃是在省市有關部門和專家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編制而成的。同時,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城鎮規劃。確立了「南延西擴」的小城鎮中長期規劃,即向南拓寬鎮區到逄王路段,使鎮區向南延伸2.1公里,鎮區面積由原來的4.5平方公里擴大到7平方公里,與逄王連成一體。子2005年來,新修硬化鎮區道路2條,其中鎮區至逄王段,長2100米,建設紅線60米,柏油路面寬20米,成為鎮區連接省道下小路的景觀大道。為進一步完善鎮區供排水系統,去年投資360萬元,更新了鎮區的供排水系統,新修了鎮區至逄王路段的排水工程,為沿路開發建設打下了基礎。還投入資金310萬元用於鎮區路燈安裝維護,使鎮區內8條主要街道全部安裝了路燈,路燈總數達到380盞(組),其中2006年在鎮區至逄王路段新安裝110盞。目前,鎮區內已有水沖式公用廁所2處,設垃圾集中處理點2處,垃圾箱50個。三年來新增綠地面積18000平方米,實現了主街兩側的綠化、美化,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鎮區內工業小區、商業小區、居民小區、文化娛樂小區規劃合理,設有一處高中、一處初中、8處小學及成教中心,擁有200多個床位和先進醫療設備的中心衛生院一處,投資350多萬建成了全省鄉鎮一流的文化中心。黃旗堡鎮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先後榮獲安丘、濰坊市級文明鎮稱號;1994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鎮;1996年,被評為省級經濟強鎮;1997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建設示範點;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2月,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省級中心鎮。
黃旗堡鎮地處濰坊市坊子區東南部,膠濟鐵路橫貫鎮區北部,省A級濰膠公路、下小路在此交匯、景黃公路、安黃公路四通八達。黃旗堡鎮距濟青高速公路20公里,距濰萊高速公路10公里,距濰坊機場18公里,東距青島港100公里。
1、鐵路:膠濟鐵路1900年修建,次年全線貫通,橫穿鎮境並設黃旗堡、南流兩個火車站。黃旗堡境內鐵路長3、9公里,這里東臨濰河,西接汶水,四座鐵路大橋雄偉壯觀,鐵路有彎有直,穿鎮區而過,是膠濟線上風景最為秀麗的一段。2004年開始,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全面展開。黃旗堡段由原站址取直改道,途經柏台、付家莊科、高東、高西、半截樓,從東樓村東越過濰河直奔昌邑,全長由原來的3.9公里延伸到6公里。火車站將進行擴建,由原站址取直改道並升格為三級車站。改造後客流量和貨運量將大幅度增加,特別是石油、煤炭、沙河運輸以及農產品外運等儲運量急劇增加,年接發貨量可達170餘萬噸,年發送旅客9萬人次。將有力帶動小城鎮建設和三產服務業發展.
2、公路:黃旗堡鎮公路交通四通八達,主要道路有景黃路、濰膠路、商場路、安黃路、青年路、田柏路、田莊路和西門口蔬菜方四縱四橫等道路。其中,市級柏油路有景黃路、濰膠路,市級普通道路有安黃路,鎮區道路柏油的有一馬路、二馬路、西環路商場街、政府街、教育街。鎮村公路主要青年路、田柏路、田莊路、汶河路以及西門口蔬菜方的四縱四橫八條道路。1、景黃路。從安丘市景芝鎮駐地,經王家莊鎮、趙戈鎮、到鎮駐地全長40公里,路面寬8米,在鎮轄區內從趙戈入我鎮車埠、經逄王到鎮區。2、安黃路。從安丘城經賈戈、趙戈韓吉入我鎮西門口,經官莊、車埠、逄王到鎮區,全長30公里,路面寬8米。3、濰膠路。從濰坊經坊子區南流鎮入我鎮西安太,經鎮區、逄王、東樓入昌邑到膠州,在我鎮全長11公里,路面寬8米,全部柏油。4、青年路。從鎮區向西至於家,南至景黃路。5、商場路。從鎮區一馬路向西至顏家,全長3公里,路面設計紅線60米,路面寬35米,兩側栽植雪松、白玉蘭、黃玉蘭、紅葉小棠等綠化樹木,設有三葉草綠化帶,安裝了高標準的蓮花路燈。6、下小路。從昌邑下營到臨朐小關,在我鎮全長6.8公里。
黃旗堡鎮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12℃,年降水量900mm,年均無霜期208天,一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再加上該鎮屬汶、濰兩河沖積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地下水源豐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農業生產一直保持了快速發展,是旱澇保收的著名「糧倉」和「錢囤」,素有安丘的「金三角」之稱,而且是濰坊市重要的水源地。農業種植業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了優質蔬菜、西瓜、蘆筍、林果等為主的現代化農業格局,其中蔬菜、牛蒡、圓蔥、胡蘿卜等種植規模發展,歷史悠久,有較高的種植技術。該鎮在鎮區西側規劃建設了佔地2000畝的工業小區。相繼投入資金1000萬元,新修拓寬西環路,完善了交通、供排水、通訊、供電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大了綠化、美化的力度,使小區全部實現了「六通一平」,並實行一站式管理,一條龍服務。
山東省安丘市鑫利達食品有限公司是創建於1995年的集生產、加工、儲藏、出口於一體的私營企業,現擁有固定資產5000萬元,佔地60000平方米,職工600餘人。廠內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先進的生產設備,有恆溫庫八座,低溫庫六座,儲藏量達5000噸,可根據客戶需求生產和加工保鮮、速凍、鹽漬蔬菜。主要產品有:保鮮大姜、風干大姜、胡蘿卜、大蔥、青筍、芋頭、白菜、牛蒡、大蒜、圓蔥等各類蔬菜。該公司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的治廠方針,公司產品現已覆蓋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並打入日本、美國、南亞、中東、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濰坊新康農牧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禽繁育、商品苗孵化、飼料加工、家禽宰殺、食品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一條龍民營企業。公司擁有固定資產2000餘萬元,注冊資金560萬元,總佔地面積10餘萬平方米。種鴨場、孵化廠、飼料廠、冷藏廠、羽絨加工廠、熟食加工廠使公司發揮出最大的產業鏈效應,公司率先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食品QS體系認證。公司生產的「新康」牌鴨苗、飼料、凍品、熟食等系列產品多次榮獲市級職能部門表彰,產品遠銷全國各大城市,部分產品遠銷海外。
1、杞城故城位於安丘城東北18公里的黃旗堡鎮杞城村周圍,故城遺址呈長方形,地勢平坦,西北部偏高,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800米,總面積360萬平方米。現城牆盪然無存,根據附近村:東門口、西門口、城北、城裡村的分布,故城面積的確不小。在杞城村西約200米處有一面積約300平方米的高台地,當地傳為皇城所在地,台地北側有斷崖,文化層厚達1.5—2.0米,漢代灰坑及春秋、戰國及漢代磚瓦陶器殘片皆有,出土的文物有戰國至漢代的筒瓦、瓦當、陶罐、陶盆、陶瓮、鐵钁、銅劍、錢范及硯石等。該遺址1984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杞城夏商屬斟尋國地,周武王滅斟尋,封淳於公於此,為淳於國都城。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起,杞國為免遭諸侯吞並,從雍丘(河南杞縣)東遷,周旋於列強之隙,處境維艱,於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0年)被迫遷至淳於國境內(今安丘杞城一帶)。周桓王十一年,杞與魯結盟。周桓王十四年,杞借魯之力來淳於國,設都城於淳於國都處,至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被楚所滅,歷時260餘年。西漢初又在此設淳於縣治所,屬高密國,為高密侯鄧禹食邑,北齊天保年間並入高密,城遂廢圮。相傳當時杞國有一人,怕天塌下來,吃飯睡覺都感到不安,「杞人憂天」的典故源於此。後人在此建村時,遂以「杞城」命名,流傳至今。
2、漢盤龍三足石硯是在1976年黃旗堡鎮杞城村出土。石硯呈圓形,通高12厘米,直徑15厘米。表麵灰色,質地堅硬細膩,由硯身、硯蓋、研石三部分組成。硯身高4厘米,硯面平坦光潔,墨跡尚存,周邊刻三條屈曲盤旋的龍,龍首下伸形成三足。研石雕成一隻蹲羊形,高4厘米。硯蓋高8厘米,表面雕刻5條龍,正中的一條形體較大,昂首挺立形成蓋紐,周圍刻出波浪紋,襯托出蛟龍出水的雄姿。其餘4條較小,刻在蓋紐四周的斜面上,恰似在水中游盪,形象生動自然。整個硯蓋的雕刻採用高浮雕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方法,線條流暢,稜角分明。頗具匠心的是,在蓋底面與蓋紐對應處,刻有一個略大於研石的圓形凹槽,研石恰好藏於其中。這件石硯的年代為漢代。它的出土,不僅為硯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而且也為我們了解杞城遺址的內涵提供了依據。1991年12月,經山東省文物鑒定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楚漢相爭時,漢將韓信率兵與楚軍戰於濰河,樹黃旗於埠頂,以振軍威,遂取名黃旗堡。濰水之戰,是韓信大破楚將龍且(ju),攻佔齊地的關鍵戰役。
公元前203年10月(漢高祖四年),漢大將韓信率軍由歷下東進,輕易地佔領了齊都臨淄。齊王田廣敗退高密。韓信領兵東追齊王。項羽聽到韓信東進的消息,便命龍且率20萬楚軍到高密,與齊軍會合,決戰漢軍。韓信得知龍且率兵救齊,便在濰水下游(今趙戈鎮、王家莊鎮一帶)集中兵力,准備迎戰。
龍且在高密安營紮寨後,有人為其謀劃曰:漢兵遠斗窮戰,其鋒不可擋,我軍應深避堅守,四處宣傳齊王在此,齊地之民聽說齊王尚在,必然反漢,韓信不戰而敗。但龍且素來瞧不起韓信,決心攻而勝之。時值11月,漢楚兩軍隔濰水對峙。韓信知龍且兵多,硬拼會敗,遂夜令軍兵備萬余沙袋,在上游把濰水堵住,親自引兵涉水向龍且發起進攻,然後佯敗後退。龍且見韓信軍敗,不知是計,大喜曰:我早知信會敗。他一馬當先,率軍追韓信。韓信見楚軍近一半已渡河,急使人掘開沙袋,濰水暴漲,楚軍大半被水隔在對岸,正渡河者被水沖走淹死。韓信乘機猛烈反擊,全殲渡河楚軍,擒楚將周蘭,殺死龍且。隔岸楚軍見主帥已亡,不戰而潰散。漢軍乘勝追擊,俘虜了齊王田廣。至此,齊地全被漢軍佔領。不久,劉邦封韓信為王。
該鎮鎮區面積4.5平方公里,「六橫四縱」構築了小城鎮主體框架,截至2007年,該鎮主要街道全部柏油硬化,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鎮區內工業小區、商業小區、居民小區、文化娛樂小區規劃合理,設有高中、初中、小學及成教中心,擁有200多個床位和先進醫療設備的中心衛生院,投資350多萬建成了全省鄉鎮一流的文化中心。
該鎮抓住強鎮擴權機遇,以道路硬化、排水管網、綠化亮化、居民園區等8項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大城建投入,著力打造設施齊全、服務配套、適宜人居的環境,有力地推進了小城鎮建設提升工作。
截至2009年7月,該鎮加強道路建設,投資1050萬元,新修全長8.6公里的東環路,實現與新濰膠路的連接,拉近了與中心城市的距離。全面實現「村村通」油路工程,方便群眾出行,城鎮居民人均道路面積達35平方米。按照「高、大、密、厚、多、彩」、「一團一簇、紅綠相間」的綠化模式,改造提升主要街道的綠化檔次和水平,完善橋頭公園和濰、汶兩河生態林帶建設,補植完善農田林網4萬畝,打造生態靚麗、和諧優美的城鄉環境。依託陽春啤酒、新康農牧公司兩處污水處理廠,完成沿政府街、三馬路的管道鋪設,完善鎮區排污管網建設,鎮區8條交通幹道排水設施健全,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0%。加大環衛設施投入,成立30人的保潔環衛隊伍,配備環衛垃圾車等專用車輛,新建一處容量超過10萬立方米的垃圾處理廠,實現城鎮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成立水務中心,建成大型集中供水中心,全面完成鎮區供水管網鋪設,自來水普及率達100%。
該鎮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電力、通訊、休閑健身廣場等基礎設施;修繕改造鎮敬老院,提高農村五保供養率;開通公交車服務業務,方便群眾出行;投資新建黃旗堡商貿城、陽春美食街和柏台商業街等商貿流通服務場所,擴大勞動就業,提高鎮區服務功能。按照城鎮總體規劃,大力推進舊城改造、遷村並點工程;截至2009年7月,該鎮投資2000萬元,完成鎮區申家莊村整體搬遷;加快杞王世家小區開發,新開發樓盤4座,吸引東安泰、柏台等鎮區周圍6個村群眾入住,並完善小區內綠化、亮化、供暖等配套設施;結合招商引資,加快工業小區建設,提高工業運行質量,完成鎮工業小區、柏台磚廠、原棉紡廠、火車站物流園「三區一園」開發,引進一批現代商貿物流項目和節能環保項目。
黃旗堡鎮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多次榮獲安丘、濰坊市級文明鎮稱號;1994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鎮;1996年,被評為省級經濟強鎮;1997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建設示範點;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2月,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省級中心鎮。
F. 遼中縣隸屬哪個市管轄
遼中區(2016年1月國務院批准遼中縣撤縣設區)屬於沈陽市管轄。
遼中隸屬遼寧省沈陽市,因在古代遼郡以西、遼水以東,宛在中央而得名。1906年建縣,建縣110年,2016年經國務院批復正式撤縣設區,成為沈陽市所轄第十個區。
遼中位於遼寧省中部、沈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2°28'至123°06',北緯41°12'至41°47'。區域面積16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7萬公頃,境內無山陵,多河流,地貌一馬平川,地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地面平均比降1:5000。
截至2019年5月,全區轄2個街道辦事處,15個鎮,18個城鎮社區,23個涉農社區、163個行政村。擁有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近海經濟區,1個國家級開 發區一一沈陽綜合保稅區。遼中距離母城沈陽52公里,南接鞍山市台安縣,東鄰遼陽市, 西連錦州市黑山縣,北界新民市。
(6)遼中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遼中區歷史沿革
商、周時期巳有部落和村莊,分屬幽州和營州,春秋戰國時期屬燕國,秦時期屬遼東郡。西漢時在境內設置遼陽縣(今茨榆坨鎮偏堡子古城),仍屬遼東郡。
東漢時期,屬玄夷郡,魏晉因之。西晉時期,分屬高句麗和百濟。東晉時期,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南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時,東部為高句麗割據。隋時期遼河以西屬燕郡。唐為安東都護府轄境。遼時屬東京遼陽府所轄的湯州。
金時仍屬東京路遼陽府轄區。元時期屬遼陽路、廣寧路分轄。明時期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地。清時期先後為新民、遼陽、承德(今沈陽)、鎮安(今黑山)、海城各府、州、縣之屬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百姓橫遭刀兵之苦,激起參與以反帝為宗旨的義和團斗爭。
清政府為利於對人民斗爭的鎮壓,便於遼陽、承 德、鎮安、海城等邊緣地帶各割一部,於光緒三十二年( 1906)七月二十七日,建立遼中縣,並以清初時期所建韻 阿司牛錄鎮(今遼中鎮)作為遼中縣府駐地,建縣之初,隸屬奉天府遼沈道所轄。
民國時期,屬奉天省(後改為遼寧省)。民國二十年(1931)日 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仍為遼中縣,屬偽奉天省。1945年 「九三」勝利後,不久又被國民黨佔領,設立遼中縣政府,屬遼寧省。1947年冬,遼中解放。
1948年春,國民黨二次佔領遼中。同年11月2日才最後獲得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遼中縣人民政府」,屬遼西省管轄。1954年劃歸遼寧省,為沈陽市轄縣。1955年屬遼陽專署。1959年,屬沈陽市。1964年,屬沈陽專署。
1969年,屬沈陽市至今。1999年,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於洪區: 撤銷翟家鄉、造化鄉、彰驛站鄉,設立翟家鎮、造化鎮、彰 驛站鎮。
二、遼中縣:撤銷四方台鄉,設立四方台鎮。
2000—2001年,遼中縣轄12個鎮、9個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朱家房鎮、於家房鎮、滿都戶鎮、肖寨門鎮、楊士崗鎮、冷子堡鎮、新民屯鎮、長灘鎮、劉二堡鎮、四方台鎮、 城郊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烏伯牛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
2002年12月13日撤銷烏伯牛鄉、遼中鎮,合並設立遼中鎮。2005年7月5日,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遼中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同意將遼中縣養土堡鄉小幫牛村、城郊鄉敖司牛村、孫家萬子村劃人遼中鎮。
2006年,遼寧省政府決定設立細河經濟區,將遼中縣四方台鎮、長灘鎮、新民屯鎮劃歸細河經濟區,後細河經濟區取締,上述鄉鎮歸屬鐵西區管轄。
2009年根據《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經省 政府批准,撤銷遼中縣六間房 鄉、城郊鄉、養士堡鄉、老觀 坨鄉、潘家堡鄉,分別設立六間房鎮、城郊鎮、養士堡鎮、老觀坨鎮、潘家堡鎮,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2012年根據《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經遼寧省人民政府和沈陽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遼中鎮建制,以蒲河為界分別設立蒲東、蒲西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管村體制。2016年1月7日,國務院批復沈陽市調整行政區劃,遼中縣撤縣設區。2016年4月11日,遼中區正式掛牌。
G. 遼中縣黃旗堡村的松樹有多少年歷史了那幾棵松樹應該受到重視嗎我看見有一棵半枯著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
據說有100多年的歷史了。至於怎樣保護不是你我做得了的。我們有什麼辦法嗎?除非上面重視它。還有就是腐敗的村領導重視或許還有點希望。已經死了幾棵了。就如你所說10年以後留在我們腦海中的只是個印象。
H. 沈陽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7200年前 人類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 燕國的重鎮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沈陽隸屬遼東郡 西漢時期 沈陽已具有城市輪廓,稱為「侯城」 唐代 改稱「瀋州」 公元921年 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 金代時期 金太祖攻佔沈洲,沿用「瀋州」之名 1296年 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於沈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歷史。 1386年 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 1625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 1643年 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 1644年 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 1657年 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1911年 辛亥革命後,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1923年 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 1929年 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1931年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1948年11月2日 沈陽正式解放 1953年 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 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1964年 中共遼寧省委決定設立沈陽專區 1993年 原鐵嶺市的法庫、康平縣劃歸沈陽管轄,新民縣撤縣建市[編輯本段]三,行政區劃沈陽市轄和平、瀋河、皇姑、大東、鐵西、東陵、於洪、渾南、沈北、蘇家屯10個市區.以及新民(市)、遼中、法庫、康平4個縣。1和平區:總面積37.6平方公里,人口66萬。和平區是沈陽中心城區。東北第一區。2瀋河區:總面積19.6平方公里,人口61萬。瀋河區是沈陽中心城區,沈陽市的中央商務區(CBD),正在打造沈陽第一個無居民區。3皇姑區:總面積40.7平方公里,人口80萬。皇姑區是遼寧省人民政府、省軍區及各大省直機關駐地,是遼寧省的行政文化辦公中心。4大東區:總面積51.2平方公里,人口63萬。沈陽東部工業區,居住區,沈陽汽車城所在地。5鐵西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 人口102萬。 鐵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裝備部。6東陵區:總面積為913平方公里 ,人口30萬。東陵區是沈陽的東部旅遊度假休閑區,區內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國際航空港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正在被努力打造成東北亞地區門戶樞紐機場。7於洪區:總面積774平方千米,人口55萬。於洪區是沈陽大工業區。8渾南新區:總面積292平方千米 , 人口30萬. 渾南新區是沈陽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9沈北新區:總面積1098平方千米,人口58萬。沈北新區是國務院批準的中國第四個國家級新區,是中國唯一一個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的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未來沈陽的金融商貿開發區。10蘇家屯區:總面積762平方公里,人口43萬。蘇家屯區是國務院批準的沈陽南部副城,是沈陽經濟區的中心,是沈陽市連接沈陽經濟區的一個戰略門戶。11新民市:總面積3350平方公里,人口69.5萬。12遼中縣:總面積1645平方公里,人口53萬。13法庫縣:總面積2320平方公里,人口44.5萬。14康平縣:總面積2175平方公里,人口35萬。
I. 沈陽的歷史
沈陽城自戰國時期修築候城以來,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沈陽城的發展歷程是:從邊塞駐軍的小城(候城),發展為縣城(候城縣),毀於戰火後重建,再發展為契丹皇族的私城(瀋州),毀於戰火後又重建,再發展為路城(沈陽路),再發展成為中衛城(明朝),最終成為新興王朝的都城(清盛京城),清朝遷都後變成陪都(留都)。
沈陽之所以幾經戰火後又重建使用,就是因為沈陽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作為長城防線附近重要的軍事要塞,遼陽扼守遼河一線,控防長城沿線,是一道天然軍事屏障,直到努爾哈赤統一遼東和東北廣大區域後,長城已不再起作用,戰略性的地理優勢使得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從此沈陽就成為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
(9)遼中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截至2018年,沈陽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100家,旅行社222家,星級飯店96家。全年旅遊總收入5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國內旅遊收入562.8億元,增長13.2%,外匯收入3.44億美元,增長4.0%;接待國內外旅遊者6401.1萬人次,增長11.9%,其中,國內旅遊者6333萬人次,增長12.0%,入境旅遊者68.1萬人次,增長5.4%。全市在建旅遊項目96個,當年投資108億元。
沈陽十景:福陵疊翠、御苑松濤、渾河晚渡、塔灣夕照、柳塘春雨、道院秋風、神碑幻影、陡山霽雪、鳳樓觀塔、萬泉垂釣。
J. 為什麼遼中歷史上沒有考上清華大學的
遼中歷史上沒有考上清華大學的,
可能是遼中考生學習仍需進一步努力。
只要努力付出過,
就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