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能了解各國歷史的書籍
1.了解古代世界通史
《世界五千年歷史故事》以歷史為主線,介紹了亞洲(除中國)、非洲、歐洲、美洲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古代部分講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臘文明、古代羅馬文明及美洲瑪雅文明等,中世紀部分、近代部分和現代部分則記錄了社會變遷、戰爭戰事和地理發現。
2.了解從近代到現代的世界通史
12集電視系列片《大國崛起》解讀了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15世紀(中世紀)以來,隨著地理大發現,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了解和競爭。在近現代,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大國崛起》即以上述九國的發展歷史為內容。
3.了解現代世界通史
《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一本由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所撰寫的暢銷書,書中分析了21世紀初期全球化的過程。書中主要的論題是「世界正被抹平」,這是一段個人與公司行號透過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權力的過程。作者分析這種快速的改變是如何透過科技進步與社會協定的交合,諸如手機、網路、開放原碼程式...等,而產生的。2006年,美國導演John Jeffcoat拍攝了同名電影。
4.了解西方戰爭史
從古希臘的馬拉松戰役到現代的海灣戰爭,《劍橋插圖戰爭史》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人們敘述了西方戰爭史上歷次重要戰事的來龍去脈——涵蓋了陸海空戰役的所有方面:武器和技術,謀略和防務,風紀和諜報,雇傭兵和常備軍,騎兵和步兵,騎士團和游擊戰,閃電戰和核武庫等。本書追問了戰爭何時演變為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探討了戰爭的社會後果,特別是戰爭與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為我們展現了高度組織化、秩序化和高度恐怖性、毀滅性的人類戰爭行為的綜合畫卷。
5.了解中國戰爭史
《中國歷代戰爭史》。該書作者是一個高中生,他叫呂品江,紹興新昌中學高三(3)班的一個普通學生,但卻做了一些不太普通的事——休學兩年踏遍中國,以孩子的眼光考察古戰爭遺址;在琢磨戰爭史的同時,又對古代服飾產生了興趣,呂品江還有另一個頭銜:新昌縣風韻影藝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喜歡鑽研的呂品江發現,各種版本的中國史對戰爭部分的描述都很簡略,甚至不同版本的史書上有關戰爭的地圖、標注的地名都有出入。因此,年幼的呂品江萌發了一個念頭——將中國歷史上有一定規模的戰爭匯集成冊,寫明戰爭的時間地點、時代背景、古今地名對比等,並結合歷史研究者的觀點,融入自己的想法,對戰爭造成的影響進行詳盡的評述。
在為《中國歷代戰爭史》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呂品江發現,無論他的資料多麼詳盡,總是停留在紙上的。為了對戰爭有更加感性的認識,呂品江以他的方式,開始了兩年的長征之路。
從1999年8月到2001年7月,呂品江沒有繼續他的初二學生生活,在因病休學後走遍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省,先後到過甘肅敦煌、四川劍閣、陝西潼關、臨海抗倭明代戰場、台灣古戰場遺址等。「每到一個地方,都能拍到很多照片,當地圖書館里還會有很多地方誌,博物館里的專家也會很詳細地講解當地的歷史。」
另外,身臨其境,使他對戰爭有了更深的感悟。以甘肅陽關為例,「陽關是古時兵家必爭之地,直到今天那裡還是一片荒涼,望著落日下的陽關,你還是能真切地感受到戰爭的破壞痕跡。」
「一個十來歲的孩子,那兩年幾乎每天都在外面跑,而且是休學去的,做父母的,誰會放心啊!」父親呂增燦說到這個兒子,很是無奈。
但是呂增燦說他不得不支持兒子的行動。「他從小就是這樣,想要做什麼事情,誰都攔不住。」據說,呂品江小學時候也有一次要一個人去外地,沒帶什麼錢,他也是吃最便宜的包子,睡最便宜的床鋪,就這么撐過來了。
9年,呂品江完成了他400萬字的《中國歷代戰爭史》。
這句話說得容易,卻是用呂品江磨出老繭的手、無數瓶的墨水和一筐筐的稿紙換來的。這400萬字,有八成是在他上高二的時候寫的。「那時候,幾乎每天都能寫上萬字。每天,自修課寫,課間寫,午休也寫,晚自修之後8點多到家就寫,到12點多收工,就這么持續了一年。」
P.S.:呂品江寫這本書只為有需要了解中國戰爭史的人,因此讀完此書,應該能對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吧,故在此推薦。
㈡ 在哪裡能看到詳細的中國古代歷史
1、去書店買本中國通史看~
這是普及性的了解
2、尋找相關中國古代史教材(大學)
這個可以了解的深一些
3、如果想很詳細的了解 可以看二十四史
㈢ 中國古代歷史應該從哪裡看起
我覺得應先從春秋戰國開始看起,因從春秋時開始的中國歷史對一般想看歷史的人會有興趣的,並且中國了事業是從春秋時代開始的歷史資料是很詳細的,之前的不是不詳細,就是有斷裂,遠古的都是傳說,就沒有資料,而且從春秋戰國後的歷史也是越來越精彩。等自己對歷史的興趣越來越強烈,再往前看。
㈣ 有哪些有關中國歷史的優秀紀錄片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有著長達五千年的悠長歷史。而中國人對祖國歷史文化的熱愛絕不輸於世界其他民族。
中國的很多紀錄片,都能夠令人感受到製作組的匠心和一腔熱忱,而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更是其中的精品。
河西走廊
將中國歷史娓娓道來,從史前中國一直講述到滿清滅亡,共計100集,工程十分浩大。也正因如此,它的細節不如其它一些優質紀錄片考究,製作不算非常精良,但作為通史類作品,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適合對中國歷史基本不了解卻感興趣的朋友觀看,足以將中國歷史大概掌握。
㈤ 中國有哪些有名的博物館,值得去看一看
一、陝西歷史博物館
三星堆博物館,建立在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四川省廣漢市城西鴨子河畔,南距成都38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是我國一座大型現代化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
從成都,到三星堆所在的城市,已經有了高鐵。非常建議在成都旅遊的人,順帶去一下三星堆。
基本陳列由「綜合館」和「青銅館」兩大展館構成,集中反映了三星堆作為長江文明之源和天府文化之根的輝煌燦爛。新設「修復館」,修復 2019年以來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祭祀坑出土文物,向公眾展示修復過程並普及相關文保知識。
㈥ 哪裡可以找到點高清圖 關於國家歷史 人文 美食等……不要收費網站哈~!放大到A2紙也能看清的那種~!
造紙的歷史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贊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的品種、產量、質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來源更廣。史書上曾論及到這時期一些與原料有關的紙種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由此看來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枸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紙原料。
另外史書上還有提到有關蠶繭紙、苔紙、發箋紙、側理紙等名詞,那麼是否當時曾用青苔、毛發等造紙呢?筆者根據這類纖維的特性來看,認為不大可能,毛發極少纖維結合力,成紙強度很低,不宜單獨用來造紙,至於蠶繭紙和發箋紙之說很可能是一種象形名詞,白凈、細密的麻纖維紙表面形似蠶繭,可能就稱其為蠶繭紙。假如在紙漿中加入少許著色的長纖維或毛發,給人以披發的感覺,故而可能就稱其為發箋紙,形似青苔並且顯綠色花紋者可能謂之苔紙,當然這只是一種推論,尚需送一步考據。
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晉還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書法家蕭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說「張茂作箔紙……取其流利,便於行書」,據考據,所渭箔紙即嫩竹紙,張茂是東晉人,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是初始於晉。但用量很少。
我國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一個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的記載。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到晚唐時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有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
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
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佔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製造粗草紙。我國用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製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志》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後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桿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
造紙術在我國由發明而發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
造紙術西傳後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我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並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我國在滿清末年和民國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現代造紙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
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
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㈦ 哪裡能看到各國解密的歷史檔案
1)樓主要是會翻牆的話,你可以上美國的國家歷史檔案館這個網站。裡面的資料很全,有很多解密文件。關鍵是你要能看懂。
2)如果不會,而你又是在北京那你就幸運了,你可以直接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申請看解密文檔。如果你不在北京而在南京,那你也很幸運,你可以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去申請看解密文檔。
3)如果都不是以上情況,那麼樓主你可以努力成為一名黑客,那麼你想看哪過文件就看哪國文件,不管他有沒有被解密,你都可以直接搞定!
樓主!加油!希望你能夠成為第三種!
㈧ 怎麼在線看美國國家歷史頻道
你可以下載九品網視,這是最大的網路電視,上面有各個國家的電視台,包括美國、英國、日本、荷蘭、韓國等等,也許你能找到你想看的
我自己就有這個東西,比自己家的電視好看多了
㈨ 看什麼視頻可以了解中國和世界的歷史
了解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的視頻如下:
1.《世界歷史》是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11年1月25日開播的一部跨越國度、跨越時空、跨越民族,以人類社會發展史為題材的大型紀錄片。它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的浩瀚歷史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
2012年,《世界歷史》獲得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音像出版物)獎。
2.《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選擇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
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9)國家歷史哪裡能看擴展閱讀: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
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㈩ 想了解最客觀真實的中國近現代歷史,哪裡可以看
建議你到書店買一些台灣的或者外國作家寫的近代史方面的書 書中的真實性我保證不了 但一定會讓你看到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