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贛州有多久歷史

贛州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1-20 14:32:33

A. 贛州哪些名勝古跡的歷史最久遠。

1、文廟

贛州文廟位於贛州老城區的東南部,厚德路東段的北側。這一帶自宋代以來就是贛州古城的宗教文化區,至今仍然是贛州城保存名勝古跡最集中的地方。

文廟的東側是慈雲寺(今為厚德路小學)及其附屬建築舍利塔,西側是武廟。與文廟隔街相望的原來還有光孝寺、濂泉、夜話亭和濂溪書院,現為贛州第一中學。

在古代,每個縣級以上的城市都有一座文廟。這座文廟具有雙重功能:一是作為祭祀孔聖人的場所,所以也稱孔廟;二是作為贛縣(原贛州屬贛縣)縣學的學堂。即供本地學生讀書之用。

全省現共有5個較大規模的文廟,贛州文廟規模、等級、保存最完好。贛州文廟原佔地約10000平方米,現佔地約7000平方米(包括廣場)。文廟不論規模大小,等級高低,它的平面布局都是一樣的。

2、八境台

八境台位於贛州城北的章水和貢水合流處,建於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是贛州古城的象徵。台高三層28米,建於宋代古城牆之上,登台可眺贛州八景。台下的龜角尾之處,章、貢二水匯入贛江,向北奔流。

據說江西省的簡稱「贛」字,就取自於章水和貢水的組合。宋代古城牆有藏兵洞十餘孔,至今保存完好,頗似南京明代建造的中華門。台內設有贛州博物館,台下辟為八境公園。蘇東坡、文天祥等名人都在八境台題過詩。

離八境台不遠,有一處蔣經國住過的別墅,也是一個景點。貢江是贛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武夷山南段。貢江原來沒有橋,要過河只有用船擺渡。直到南宋乾道年間,當時的贛州知州洪邁主持在貢江上建起了第一座浮橋,給兩岸百姓帶來便利。

3、慈雲塔

贛州慈雲塔又名舍利塔,位於贛州城東,是一座典型的宋代高層樓閣式磚塔,為贛南古塔中的佳作。是古代慈雲寺的附屬建築。該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等部分組成,塔原高42米,現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級,塔中心空。

據考證,該塔建於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距今已有980多年的歷史。該塔原來位於慈雲寺內,故名「慈雲塔」。此塔原來有登臨遠眺的功能:木構件及出檐迴廊每層用平座挑出塔身以外,便於人們佇立和行走,形成迴廊,供遊人登塔賞景。

清光緒23年(1906年),廊檐木板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留下孤塔一座。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將「慈雲塔」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贛州市政府撥款對慈雲塔進行了維修復原。

4、陽明書院

「明正德間,南贛巡撫、僉都御史王守仁巡撫贛南。他在鎮壓農民起義(即他自稱"破中山賊")後,聚眾宣講"致良知"學說,教化民風而創建了「陽明書院」。明崇禎十三年(1640)贛縣知縣陳履忠,將陽明書院改名廉泉書院,遷於光孝寺左。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府王藩,倡捐於郁孤台原址重建書院。訂立規制,課文校藝,祀王守仁,以何廷仁、黃宏綱配祀。次年王藩再次擴建,並自為記。清同治間知府劉瀛又修建,重訂章程。清同治十二年(1873)巡撫劉坤一贈書籍,書院生童正附課將近200名。

光緒二十八年(1902)知府查恩綬改書院為贛州府中學堂(現贛州一中)。」可能是遭遇幾次損毀,解放後一直未曾見書院歷史遺跡。就連贛州一中內的「廉泉書院」也無蹤跡,唯獨保留了民國建築贛州一中內的青磚瓦樓「陽明院」。

5、光孝寺

位於贛州市第一中學校內的光孝寺曾被譽為「贛南首剎」,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與文廟和慈雲塔隔街相望。民間有「先有贛州光孝寺,後有韶關南華寺」之說。只可惜,現在已經變得殘破不堪。

廣州民諺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廣州光孝寺是羊城年代最古、規模最大的佛教名剎。光孝寺坐落於光孝路,是廣州市四大叢林 (光孝、六榕、海幢、華林寺)之一,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B. 贛南蘇區的革命歷史起於什麼時候,止於什麼時候

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這里成立,並把瑞金定為首都。後來在這個基礎上大力發展根據地,基本可以說,除了贛州市區以外的,贛南地區(興國、瑞金、寧都、於都、會昌、石城、龍南、全南、尋烏等地方)都在共產黨控制范圍內,這就是當時說的贛南蘇區。第五次圍剿後,1934年贛南失陷,即蘇區淪陷。共產黨長征。從此蘇區被國民黨重新控制,直到1949年解放被共產黨奪回政權。
蔣介石在1934年重新奪回贛南欣喜若狂,甚至把總統府搬到了廬山,在廬山待了19年時間。蔣介石為了吸取教訓和警戒自己, 特意還派他兒子蔣經國駐扎贛州,成了地委書記。1940年至1945年,蔣經國攜夫人蔣方良、子女蔣孝文、蔣孝章一直居住於此。住在八鏡台的宋牆附近、郁孤台後的城牆上當了故居原為贛州州府衙門所在地,舊居平面為凸字型,是一棟磚木結構的歐式平房。舊居坐落在古城牆邊,西臨章江,南向郁孤台。贊同0| 評論

C. 贛州建城多少年了

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劉邦時代就已經設縣 所以應該有2200年贛州是江西南部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里自然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是贛南著名的旅遊城市。 贛州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劉邦時代就已經設縣,到隋代時又更名為虔州,到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改為贛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為贛州府。在1929年至1934年間,贛州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個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稱為「紅都」,贛州也因此成為一片紅色的土地。

D. 贛州的歷史資料

贛州之名,始自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為贛州。歷有二說:一因州治贛縣而得名;另說章、貢二江在州治合流之故。贛州在春秋戰國時,先後為楚地、吳地、越地。秦時屬九江郡。漢時先屬豫章郡(贛、雩都、南壄縣地),後屬廬陵郡。三國東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改為南康郡,移治贛(今章貢區年),屬江州。隋開皇九年廢南康郡置虔州,大業初復為南康郡。唐置虔州,貞觀元年(627年)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五代梁屬百勝軍,五代南唐改稱昭信軍。宋初復稱虔州;淳化元年(990年年)析虔州之南康、大庾、上猶3縣別置南安軍。紹興二十三年改為贛州,屬江南西路。元為南安、贛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明為南安、贛州府,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沿明制,增設寧都直隸州。民國時置贛南道,分為贛南、寧都兩專區。

1949年8月贛州各縣先後解放,設贛西南行署區,轄贛州、瑞金、吉安3專區:贛州專區轄贛州市和贛、大庾、安遠、虔南、崇義、龍南、定南、南康、上猶、信豐10縣,;瑞金專區轄廣昌、雩都、石城、會昌、瑞金、寧都、興國、尋鄔8縣。
1949年11月撤銷贛州專區,所屬市、縣直隸贛西南行署區;瑞金專區更名為寧都專區。1951年6月17日撤銷西南行署區,恢復贛州專區,今贛州各縣分屬贛州專區、寧都專區。1952年8月29日,寧都專區並入贛州專區,廣昌縣劃歸撫州專區。
1954年5月改稱贛南行政區,廣昌縣來屬。1957年雩都、尋鄔、虔南、大庾縣分別更名為於都、尋烏、全南、大余縣。
1964年5月贛南行政區復名贛州專區。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1978年8月設立贛州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1994年瑞金撤縣設市。1995年南康撤縣設市。

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贛州市改為章貢區,管轄范圍不變。1999年7月1日,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806.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7.4萬人。2004年底,全市總人口81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4.9萬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贛州市轄1個市轄區、15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7個街道、138個鎮、144個鄉、1個民族鄉。(另一資料:138鎮、145鄉、8街道,另有5個管理區,10個營林林場)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之始。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領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雩都縣(約轄今於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西漢末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3縣仍隸之。興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3縣隸廬陵郡。
三國東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領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年)、陽都、揭陽(析雩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年)七縣。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
西晉太康三年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雩都,將南野並入南康,領6縣。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年)。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年)。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並入寧都。虔州領4縣:贛縣、雩都、南康、寧都。
唐置虔州,貞觀元年(627年)屬江南道。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虔州領5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天祐元年(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雩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隸江南西路;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雩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領13縣。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隸江南西路。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年),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吳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清順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年)、廳設縣,縣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南道,治贛縣,領17縣:贛縣、雩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民國15年(1926年),廢贛南道,縣直隸省。民國21年(1932年)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第十一行政區(後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年)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第十二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雩都、會昌6縣;第十三行政區設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民國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區合並,改名贛南政務專員公署,先設大余,後遷贛州,領11縣。民國24年(1935年),全省改劃為8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第四行政區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第八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雩都、興國7縣。
民國18年至23年(1929年至1934年)贛州大片土地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贛南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E. 贛州有多少年歷史

贛州是江西南部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里自然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是贛南著名的旅遊城市。 贛州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劉邦時代就已經設縣,到隋代時又更名為虔州,到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改為贛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為贛州府。在1929年至1934年間,贛州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個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稱為「紅都」,贛州也因此成為一片紅色的土地。贛州著名的自然景觀有安遠的三百山、龍南縣的九連山、大余縣有梅關古驛道、寧都的翠微峰、龍南的武當山、上猶的陡水湖、崇義的聶都溶洞,均是風景秀麗而具有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章貢區是贛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至今存留著許多宋代文化景點,有被譽為「宋城博物館」的宋代古城牆、巍峨的八境台、郁孤台、文廟以及石雕寶庫通天岩等。全市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保存著一大批歷史古跡。

F. 贛州有多久的歷史

柔福帝姬,是宋徽宗三十四個女兒中的一位。柔福小字環環,生母王貴妃。這位王貴妃,是宋徽宗後宮中極為受寵的女子,一連為徽宗生下了三男五女八個孩子。柔福在她的女兒中排行第四。王貴妃在趙佶的妃嬪群里,有著特殊的地位。她曾經是趙佶嫡母向太後宮中的侍女領班(押班)。與她同為押班的還有一位鄭氏。早在趙佶做端王的時候,她們就已經與他眉目傳情了。趙佶與自己的發妻順國夫人王氏感情不和,因此對鄭王二女頗為傾心。而這兩位聰明的宮女也將自己的終身希望寄託在了這位風流王爺身上。趙佶為人輕佻,但是卻頗有孝心,而且在神宗十四子中相貌、才華俱為上上之選(除了理政的才華)。再加上兩位貼身侍女的一力好評,向太後最終將皇冠交到了趙佶的手裡,把趙佶的哥哥申王趙亻必丟到了一邊。而且還將鄭王二氏都送給了新任皇帝。趙佶對鄭王二女的擁立功勞念念在心,也對她們的才貌雙全十分欣賞,很快就將她們晉位貴妃。當王皇後去世以後,更將其中的鄭氏升做皇後。趙桓登基僅僅一年半,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冬天,金兵第二次圍攻汴京(今開封)。雖然趙桓每天都親自登上城牆督戰、皇後朱氏還親率妃嬪趕制軍衣,但是仍然沒能抗住金兵。第二年的三月,徽宗、欽宗,以及兩宮後妃、皇子帝姬、宗室大臣,都被俘往金國。十六歲的柔福帝姬尚未出嫁,也被驅趕上了北去的路途。而柔福的兩位大小王貴妃母親,都非常幸運,死在了宋欽宗即位之前的安逸歲月里。柔福歷盡千辛萬苦,遭受了種種凌辱傷痛之後,終於抵達了金國都城上京(黑龍江寧安縣西南)。這時的柔福,已經無復昔日帝女的奢華與嬌貴,僅僅是以一千錠金折價給金國的活「歲費」。因此她被作為賞物,由金主分給了吳乞買為侍妾。吳乞買對柔福沒有多大的興趣,很快就將她送進了上京洗衣院做女奴。此處名為洗衣院,實際上就是一個金人尋歡作樂的官妓院。最初被送進來的女人中,還有趙構的生母韋賢妃。但是由於趙構在南京登基為帝,韋氏身份變得特殊,所以她很快就從洗衣院離開了,轉送五國城,與她的丈夫徽宗關押在了一起——韋氏這時已經是四旬開外,對金人來說,即使把她留在洗衣院,也沒有什麼意義。 柔福在洗衣院里度日如年、備受凌辱。直到蓋天大王完顏宗賢看中她為止。然而完顏宗賢也僅僅是把柔福看成洩慾的工具,不過他在厭倦柔福之後,安置她的辦法比吳乞買要好得多——完顏宗賢在金國安置於五國城的漢民中,選了一個叫徐還的男人,將柔福嫁了給他。歷盡苦難的柔福才算結束了人盡可夫的生涯,回到了父兄和諸母親的身邊。大約在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的時候,柔福終於以死亡,得到了最後的解脫,這一年她大約三十歲。這應該是真實的柔福留在歷史上的痕跡。象所有國破家亡時的女人一樣悲慘不幸,承擔了男人們無能的後果。當柔福在北方苦苦掙扎的同時,南宋朝廷里卻出現了另一位柔福。 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十一月,朝散郎、蘄州(湖北蘄春)知州甄采圍剿土匪劉忠時,匪眷中有一名女子,自稱是王貴妃的小女兒柔福帝姬。甄采十分意外,也不敢怠慢,連忙通過韓世清向南宋朝廷報告這個消息。得到消息的高宗趙構顯得很冷淡,好不容易在朝廷官員的再三催促下,趙構才派大太監馮益、宗室女眷吳心兒前去越州(紹興)驗視——在這里要解釋一下,這時的高宗尚未返回南宋的京城紹興,而是呆在溫州一帶的行宮里。大太監馮益是趙構為康王時的內侍,再之前曾經在柔福生母王貴妃的宮中聽差,所以這時就自告奮勇地攬下了這個驗證帝姬真偽的差事。至於吳心兒,她只是從旁協助,以免有些驗身的事情太監不好去做而已。這位柔福帝姬對馮益詢問的宋宮舊事,基本上都能答個七七八八,而且模樣也與馮、吳二人記憶中的柔福帝姬有幾分相似。於是,馮益和吳心兒向趙構回報,這位帝姬看來確實是真的,只是有一雙大腳,與帝姬精心纏裹過的纖足大有不同。當然,他們也回報了「帝姬」對大腳的解釋:「金人驅逐如牛羊,曾赤腳步行萬里路,怎能保持原樣?」這一句話,不但打消了所有人的最後疑慮,也引起了南宋上至趙構,下至平民百姓的無限愁思。於是,建炎四年八月戊寅日這一天,趙構派出了聲勢浩大的迎接隊伍,將這位妹妹迎進了行宮,將她封為福國長公主。 兩天後,南逃時與趙構失散的哲宗趙煦孟皇後,也由虔州(江西贛州)返回南宋都城。趙構親自等在行宮門口迎接。一時間,不知底里的南宋子民們頗有苦中作樂、雙喜臨門之感。為什麼趙構會對柔福南歸的消息反應這么冷淡?當然,他不可能預知這位柔福的真偽。如果一定要揣測的話,很可能是與柔福的經歷有關。對於看重女子貞節的皇室來說,一個飽受摧殘的公主返回,沒有什麼可喜可賀的地方。其次,對於趙構本人來說,他對這個妹妹幾乎沒有任何印象,要說有,那也是對柔福母女在父親那裡優於自己母子的待遇忿忿不平的心思。 柔福之母,無論是哪一位王氏,都是位份極高的受寵貴妃。而趙構的母親韋賢妃,則大不然。韋氏,本來只不過是徽宗繼弦鄭皇後宮中的普通侍女而已。她能為徽宗侍寢,完全是出於意外。徽宗最早在皇後宮的侍女群里,只是看中了一個姓喬的宮女。這位喬氏與韋氏感情很好,在受寵得封之後,希望能夠為自己的小姐妹也爭取一個出路,於是再三向徽宗推薦韋氏,韋氏這才得到了機會。徽宗完全將韋氏看作過眼雲煙,只給了她一個昌平郡君的名份。但是韋氏運氣好,居然馬上就懷了身孕,而且生下的還是個男孩,這才升到婕妤。直到徽宗退位,韋氏的名份也沒有多大長進,只是一個中等嬪「婉容」而已。她之所以能夠當上「賢妃」,只是因為第一次汴京被攻時,金兵要求皇子前往議和,太上皇徽宗不捨得心愛的兒子們去冒險,欽宗詢問兄弟們時,諸王都十分膽怯,只有趙構應允了下來。欽宗大喜過望,便代父親封韋婉容為「賢妃」,以資獎勵。 起來,二三十個皇子,居然沒有一個願意為國家犯險的人材,就趙構這么個賣國求榮的傢伙,還能在一堆兄弟裡面撥出尖兒來,北宋趙家可真是氣數當盡了。而韋氏這個「賢妃」的位置,幾乎可以說是拿兒子的性命換來的,母子倆不受寵到了什麼程度,從中可見一斑。趙構怎麼可能對壓在自己母親頭上的王貴妃、以及王貴妃的兒女有什麼好感和交情呢?而且可以想得到,趙構與趙環環之間,從前的兄妹情份也是很淡薄的,實話說,以宋宮的男女之嚴防,兄妹之間,不過是國家典禮上遠遠望一眼罷了,他不一定知道這個妹子的什麼事情,更恐怕連她的模樣都記得不是太清楚。馮益是他頗為信任的人,既然馮益說是了,趙構也就認了。更何況孟太後也對這位公主沒有提出多少反對的意見——實話說,以孟太後的遭遇,她也壓根就不認識這位「柔福帝姬」。孟氏被聽信讒言的小叔子徽宗趙佶趕出皇宮為女道士的時候,趙環環還沒有生出來呢。 「柔福」還宮不久,趙構便為她選了永州防禦史高世榮為駙馬,下嫁完婚了。從南宋朝廷當時的經濟狀況來看,給予柔福的待遇還是過得去的,嫁妝總計一萬八千緡。在此後的十餘年間,還常有賞賜大量財物。按宋宮的慣例,「柔福」出嫁以後,應該就隨著高世榮一起生活,與趙構單獨見面、談論家事的機會也不會有多少。更何況趙構壓根不想跟金國開戰,更不想迎回徽宗、欽宗來奪自己的皇位和身家性命——在這種心思之下,他會有多願意與一個有可能在自己面前提及父兄情形的妹妹呆在一起?——給她長公主的名份地位和尊貴生活,然後敬而遠之罷啦。大約是受了「柔福帝姬」還宮傳奇的影響,紹興二年(一一三二),在「柔福」還宮兩年之後,發生了一起「假公主」事件。一個姓易的商人妻子,假冒欽宗胞妹、徽宗王皇後之女榮德帝姬前來認親,弄得南宋朝廷人仰馬翻。榮德帝姬,小字金奴,最早封永慶公主,又封榮福公主,徽宗聽從蔡京的建議改「公主」為「帝姬」之後,又將她封為榮德帝姬。她是徽宗女兒中較為年長的一個,北宋亡之前就已經嫁給左衛將軍曹晟為妻。後來俘往金國,駙馬早逝,自己飽受凌辱後又再嫁他人。易氏是一個頗有幾分姿色的商人之妻,南逃的路上,與丈夫失散的她遇到了曾擔任過榮德帝姬侍衛的人,從他們口中知道了不少深宮秘事以及榮德帝姬的形貌舉止,到南方以後,她聽說了柔福帝姬的故事,十分艷慕皇家尊榮,於是就自稱是逃歸的皇女,前往南宋小朝廷投奔,認為可以混得一個輝煌前途。趙構依葫蘆畫瓢,照樣派人去檢驗真偽,可誰知這位「榮德帝姬」非但相貌有異,而且越說越是牛頭不對馬嘴,終於惹得趙構起了疑心,將她送交大理寺審訊。最後真相大白,二年十二月己丑日,易氏被亂杖打死。 假榮德事件,並不能說明歸國的柔福就有多真實,因為易氏太不聰明,冒充的是一位已經嫁出皇宮的年長公主,她的模樣和事跡,見過和知道的人太多了,怎能與養在深宮不見人的未嫁柔福相比?何況男性侍衛又能知道多少公主妃嬪的深宮之事?易氏不幸,選了一個太不好冒充的對象。與此同時,趙構孜孜不倦地與金國進行割地賠款的求和行動。 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這項和議終於達成了,金國在收了宋朝廷大片疆域和大筆金銀之後,金熙宗同意承認南宋小朝廷,並且放回趙構的生母韋太後、以及徽宗趙佶、徽宗鄭皇後等人的屍骨。此時,真正的柔福帝姬趙環環,已經在無望中死於五國城。同樣死於五國城的,還有趙構發妻邢氏等人。前往金國迎接韋太後和徽宗帝後梓宮的人,也把她們的遺骨帶回了南方。——比起那些被俘後死在北去路上,棄屍荒野的(她們的人數占被俘人數的一半)、陷身在金國官貴宮庭中為人姬妾、更或者淪落在妓館倡寮中不知所終的帝姬宗女、王妃宮嬪,柔福能夠嫁人而終,最後骨殖還鄉,已是莫大的好運了。迎回生母,趙構喜出望外,看到父親與嫡母的棺柩,又別是一番滋味。他還在發妻邢氏棺木前追封她為懿節皇後。但是最後,他對著那具「柔福帝姬」的棺木卻發了傻,他萬萬沒有想到,一直在自己身邊享受著頂級富貴榮華的,會是一個假公主。在追封柔福為「和國長公主」的同時,趙構開始追查假柔福的來歷。 原來,這位已經冒名頂替了十二年的「柔福帝姬」,是一個名叫靜善(或法靜)的尼姑(或女巫)。靜善是汴京(開封)人,生得頗為美貌,汴京攻破後,她被亂兵掠往北方。在路上遇到一個名叫張喜兒的宮女。這宮女曾在王貴妃宮中侍奉,深知諸多宮闈秘事,一一都說給了靜善聽,尤其還說靜善相貌氣質酷似柔福帝姬。靜善對這個巧合十分動心,不但留心記憶各種秘事,而且模仿張喜兒所說的公主形態,從此就以「柔福帝姬」自稱。靜善在戰亂中經歷曲折,曾經三次被人拐賣,最後被土匪陳忠虜入盜伙,被迫嫁給了一名小土匪。甄采與韓世清剿匪之時,抓住了靜善,本要以匪眷的名義將她一殺了之的,靜善遂自稱柔福帝姬,反倒把剿匪的人給嚇住了。她假冒柔福帝姬的名義已有一段日子,就連陳忠都被她蒙了,當然也就以此假訊招供。 沒有想到的是,最後連馮益都被她騙了過去,不但逃了生路,還真的當上了公主。真是劃得來之至。如果不是韋太後和真柔福屍骨還鄉,她甚至可以把這個「公主」干一輩子。(亂彈:這位靜善早在入宮之前若干年,就已經冒充起柔福帝姬了,沒准在這個時期,她就已經把這種「自我暗示」浸得深入骨髓,等於把自己催眠了,所以後來才能那麼活靈活現,蒙住南宋上下十來年啊。)案情大白後,哄動一時。靜善不久便被誅殺。駙馬高世榮莫明其妙地和一個假公主同床共枕十二年,駙馬夢至此破滅,此事成了他一生的笑柄。宋人譏諷說:「向來都尉,恰如彌勒降生時;此去人間,又到如來吃粥處。」 真是晦氣已極。當初信誓旦旦,指認靜善為真公主的大宦官馮益,因為辦差不力,居然錯認公主,被氣惱的高宗趙構發配昭州監管。——呵呵,王貴妃宮中那麼多的皇子公主,一個小小太監,能記得那麼許多?馮益想要擺脫被發配的命運,於是想盡一切方法,最後居然讓自己家族中的人與皇太後的家族聯了姻(是韋太後還是孟太後就查不出來了,推測起來,兩位太後對趙構的影響力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孟氏為人小心謹慎,不太可能樂意卷進這種事情里去,所以應是韋氏),終於輾轉達到了目的,被赦回了京城。在「假柔福」案發七年後,馮益老死在自己的家裡。 雖然在正史上,這樁公案已經了結,但是民間野史卻有不同說法。在當時人的筆記《四朝聞見錄》等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北歸的柔福是真正的公主,只是她在金國時,知道了許多韋太後難以啟齒告人的隱情,韋後怕她走露風聲,所以硬說她是假的,逼著高宗殺掉。這種說法是真是假,現在已經很難確定。 我們來比較一些客觀事實。首先,柔福陷金時,年方十六七,而韋氏已經年過半百。兩個女人的姿貌差得太遠,金人舍柔福而就韋氏的機率能有多少?如果說有「難以啟齒的隱情」,則隱情的主人是韋氏還是柔福?誰更畏懼隱情泄漏?想來大家都應該做出選擇。再其次,韋氏在洗衣院沒呆多久,就因兒子登基,而被送往五國城,與丈夫徽宗團聚,成為金人向高宗勒索的「奇貨」,既成「奇貨」,而且年紀已老,應該也還是可以平安度日的。而且她在五國城時,與徽宗、喬氏等人關系很好,當她南歸時,喬氏還為她設宴送行,贈送盤纏,可見她並沒有什麼獻媚金人自任妾室的情節,否則極重貞操的宋宮舊人不會與她如此情深意長。 另外一個事實就是,陷於金境的宋人雖多,卻始終沒有幾個人能夠逃得出來,曾有一個武義大夫曹勛找到機會逃跑,當時身陷五國城的宋朝帝後女眷,雖有同逃之心,卻沒有同逃之力,就連趙構的發妻邢秉懿皇後,也只能將一隻金耳環交給曹勛,請他帶給趙構而已。更何況是區區柔福帝姬?最後就是那雙大腳了,看過鄉間放足老婦人的都應該有這種感覺:纏過的腳再怎麼放、再怎麼走,也恢復不了多少的,更不可能重新變成一雙大腳。之所以民間會有這種不利於韋太後的傳聞,歸結起來原因有三。靜善假冒公主,居然能夠安穩十二年,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不得不有此想;其次,金人為打擊宋人的志氣,曾派人散布此類謠言;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條:南宋民間百姓,以至主戰派的將領大臣,對趙構不思收復國土、對韋太後背誓不迎欽宗喬妃歸國,十分憤恨不滿,所以對韋太後有見不得人之事的說法大有共鳴,藉此發泄對高宗趙構和南宋小朝廷的不滿。 當然,我是更願意相信「假柔福」的說法的。

G. 贛州市概況

早上好!
地理概況
贛州市位於贛江上游,江西南部,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簡稱贛或虔(為了與江西省簡稱相區別,現多簡稱虔),東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龍岩市,南臨廣東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關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連本省吉安、撫州兩地區.處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內地延伸的過渡地帶,也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贛州市郵政編碼:341000,電話區號:0797,代碼:360781, 拼音:ganzhou shi
本市轄1區2市15縣,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章貢區和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50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9.29萬公頃,有林面積271.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4.2%.總人口845.69萬人,市區人口56.91萬人(數據截止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11‰,下降0.06個千分點.市內的章貢區為贛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許多宋代和民國時期文化景點,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贛州宋代古城牆、巍然壯觀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壯觀的文廟、藝術寶庫通天岩,蔣經國先生故居等.全市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保存著一大批歷史古跡.
全市主要風景名勝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贛州;【國家AAAA級旅遊區】:通天岩風景名勝區;【國家AAA級旅遊區】:崇義陽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蘇維埃革命遺址群、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通天岩石窟、贛州古城牆、龍南客家圍屋;【國家級森林公園7個】:安遠三百山、寧都翠微峰、大余梅關——丫山、崇義陽嶺、上猶五指峰、上猶陡水湖、龍南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南九連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安遠三百山;【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崇義陽嶺、崇義齊雲山、石城贛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8處】:贛州通天岩、寧都翠微峰、瑞金羅漢岩、大余梅關古驛道、上猶陡水湖、崇義聶都溶洞、會昌漢仙岩、龍南小武當山;

H. 潮州和贛州哪個城市歷史久

秦統一六國後的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贛南屬九江郡。
公元前214年,秦發大軍50萬分五軍南下五嶺,其中一軍駐守庾嶺界,設立南壄縣,隸屬九江郡。這是贛州境內建立政權之始。

589年(隋開皇九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屬於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

I. 贛州的歷史

1、秦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發大軍分五軍戍五嶺,其中一軍守庾嶺之界,置南壄縣,九江郡,贛南有行政建制縣始於此。

2、兩漢

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屬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漢滅楚,南壄始隸漢;六年(前201),置豫章郡,南壄隸之;同時增設贛縣、雩都二縣,贛縣築城於益漿溪(今章貢區蟠龍鎮一帶)。

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史稱新莽(9—23),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三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縣改為南野縣,贛縣、雩都、南野三縣仍屬豫章郡。興平元年(194),孫策據江南,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縣、雩都、南野三縣隸之。

3、三國

吳·嘉禾五年(236),分廬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始於此;析贛縣置平陽,析南野置南安,析雩都東北白鹿營地置陽都;後析陽都的陂陽地置陂陽,不久又改名為揭陽。廬陵南部都尉領七縣:贛縣、雩都、南野、南安、平陽、陽都、揭陽。

4、兩晉隋唐

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

晉太康三年(282年),撤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將南野並入南康領6縣。

晉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

晉太康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

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

南朝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屬於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

隋開皇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並入寧都。虔州轄贛縣、雩都、南康、寧都4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沿襲隋制。

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

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

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

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

天佑元年(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5、五代十國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

開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

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於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6、兩宋元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

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

大平興國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於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轄13縣。

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為贛南分設兩個政區之始。

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稱為贛),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

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

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

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7、清史民國

清順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

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設縣,省直接下轄縣。

民國三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州屬贛南道,道治贛縣,轄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現尋烏縣)、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17縣。

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贛南道,省直接轄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劃為13個行政督察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督察區。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行政督察專署駐贛縣。

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會昌6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區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行政督察專署駐寧都。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督察區合並,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駐大余,後遷贛縣,轄11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劃為8個行政督察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區。第四行政督察區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贛縣;第八行政督察區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於都、興國7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

1949年5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昌,隨後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國民黨的江西省政府南遷贛縣。不久國民黨在贛州的統治隨著人民解放軍攻克整個贛南而宣告結束。

在1929至1934年間,贛南大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8、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設立贛州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贛南各縣,後成立贛西南行政公署,轄贛州、寧都、吉安3專區。其中贛州專區領18縣(市):贛州市(8月析贛縣贛州鎮設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寧都專區,分領8縣: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廣昌(由撫州專區劃入);贛州專區領11縣(市):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贛南分設2個專區。

1949年11月,贛州專區並入贛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銷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各縣仍分屬贛州、寧都2專區。

1952年8月,撤銷寧都專區,贛南再次合二為一,領18縣(市),廣昌劃歸撫州專區。1954年5月,成立贛南行政區,同時撤銷贛州專區,廣昌劃入,領19縣(市)。

1964年5月撤銷贛南行政區,恢復贛州專區。

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

1983年10月廣昌劃歸撫州地區。

1994年南康、瑞金撤縣設市。

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縣級贛州市改為章貢區。1999年7月,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9年6月,贛州開發區成立管理委員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正縣級建制。2014年7月,贛州開發區更名為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現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縣級南康市,設立贛州市南康區。南康區三江鄉的解勝、博羅、筱壩三個行政村劃歸潭東鎮管轄。南康區潭口鎮的下壩、金塘、台頭、村頭四個行政村劃歸南康區龍嶺鎮管轄。潭東鎮、潭口鎮劃歸章貢區管轄。

201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贛縣,設立贛州市贛縣區,以原贛縣的行政區域為贛縣區的行政區域。

2016年3月,贛州蓉江新區獲批成立,是贛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區,是贛州市政府派出機構,為正縣級建制。

(9)贛州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贛州的部分歷史文化:

一、宋城博物館

贛州城歷史悠久,繁榮於兩宋時期,至今仍保存數量眾多,有較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遺址,因此,贛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館」之稱。1994年1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南方水上絲綢之路

贛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是宋代,其輝煌得益於由長江、贛江、章江、湞江、珠江共同構成的「南方水上絲綢之路」。宋朝時期的贛州,因水路發達、資源豐富、經濟繁榮,成為全國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關古驛道是「南方水上絲綢之路」的咽喉。它建於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張九齡奉命率工匠用兩年時間擴展而成。驛道源起大余縣城,翻越梅嶺直到廣東省南雄市,全長約40千米,是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陸路中轉樞紐。今天的梅關古驛道專指梅嶺一段,約2.5千米,它歷經千年滄桑,是國內罕見、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驛道。

J. 贛州市幾幾年創造的

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南野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之始。三國·吳嘉禾五年(236),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 晉太康三年(282),改置南康郡,治雩都。永和五年(349),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隋開皇九年(589),改南康郡為虔州。唐朝虔州治贛縣,在今贛州市區,而不是今天的贛縣。 宋淳化元年(990),以虔州原轄南康、大庾、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庾。紹興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為贛州。 明明吳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縣直隸於省。三年(1914)設贛南道。十五年(1926),廢贛南道,縣直隸於省。 1949年7月,成立贛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8月析贛州鎮設贛州市。1949年9月成立寧都(瑞金)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8月,撤銷寧都分區。1954年5月,成立贛南行政公署。1964年5月成立贛州專區。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 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設立贛州市,原縣級贛州市改設章貢區。

閱讀全文

與贛州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