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半斤八兩是什麼進制
你好!!
我國在1958年以前一斤等於16兩,1958年後改革為一斤等於10兩。所以,1958年以前,半斤就是八兩,八兩就是半斤。
另外,「半斤八兩」一語出自16進制的古衡器流行時期,因古稱一斤有16兩(沿用至50年代),故形容「半斤」和「八兩」毫無區別。 這一點以上幾位網友解釋很清楚了。那古代的稱為什麼要用16進制呢?這其實才是關鍵,要是古代來個8進制,想來我們就成了「半斤四兩」了吧?
這是因為中國古稱一斤的16兩中,每一兩就是一顆星,16兩就是16星。它們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組成。買貨人如把東西稱給人家旺旺的,就得足了星(特別是福祿壽);如果買貨人耍滑頭剋扣一兩就減福,剋扣二兩就損祿,剋扣三兩就折壽。可見古代人誠信的重視,希望大家在以後做買賣時也記得這點。
忘採納 謝謝
❷ 成語半斤八兩的由來
【成語】: 半斤八兩
【拼音】: bàn jīn bā liǎng
【解釋】: 八兩:即半斤。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
成語典故
【出處】
1,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2,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原來是半斤。」[2]
【來歷】除了統一度量標准器、規定檢定校準制度之外,秦始皇還統一了度量衡的 度制並採用十六進制的計量方法,即度制: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量制: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以及衡制: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
歷史典故
我國秦朝以前,各國的錢幣和度量衡的單位都不統一,各國商賈和百姓之間的交易並不方便。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由李斯負責起草文件。當時度量的標准已經基本確定,惟獨這「衡」還拿不定主意,於是去請教始皇帝。秦始皇於是提筆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大字。
李斯拿了四個大字百思不得其解。為防止皇帝怪罪,於是乾脆把這四個字筆畫一加,就成了「衡」的單位,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半斤就是八兩,正好相等。
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後,由於十六兩制在計算的時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現在的一斤等於十兩。
❸ 古代的半斤八兩為什麼是16進制
古代的半斤八兩是16進制是源於古代大概16口飯米粒即可成為成年人一天的口糧。
據記載,中國古代以十粒粟米並排的長度為一寸。據推測,重量單位可能也是以米來確定最小單位的,以充填成年人一口的米粒重量計做一兩。人們發現,大概16口飯米粒即可成為成年人一天的口糧,這16口被定義為一斤。
(3)半斤八兩呯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各個進制的歷史
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進制方法。歷史上有四進制、七進制、八進制、十進制、十二進制、十六進制、二十進制、六十進制、四百進制、千進制等。各個進制之間可以互相轉化。
幾乎所有的文明都普遍採用了十進制,也有的文明採用二十進制。瑪雅人就是,他們數完全部的手指和腳趾才開始進位。瑪雅人的一個世紀,稱為太陽紀,是400年,2012年正好是當時那個太陽紀的最後一年。
十進制是人類最適用、最舒服的一種進制方式。如果換一個主體呢,機器又會怎樣?機器喜歡二進制。
二進制的歷史其實也很早,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可以認為是最早二進制的雛形。而二進製作為一個計數系統,則是公元前2—5世紀時由印度學者完成的,但是他們沒有使用0和1計數。
到了17世紀,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進一步完善了二進制,並且用0和1表示它的兩個數字,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二進制。二進制除了是一種計數的方法之外,它還可以表示邏輯的「是」與「非」。通常認為進制的最少是二進制,不可能有比二進制更簡潔的進制。
❹ 為什麼說半斤八兩
歷史上,一斤曾經是十六兩,所以半斤是八兩。半斤與八兩二者輕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一般為貶義詞。
除了約定俗成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成語已經是一個既定的組合,他的意義甚至用法都有可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比如空穴來風),但是唯獨這個組合你是難以改變的,同時需要結合給出具體的語境。而成語的意義和組合是確定的,不需要Content就可以獨立存在並被正確理解。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示例】:
1、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原來是半斤。"
2、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28出:"兩個半斤八兩,各家歸去不須嗔。"
3、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❺ 「半斤八兩」,為何老人們這樣子說呢
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事物或者兩個人的能力等各方面是一樣的,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一般為貶義詞。為什麼這么說呢?原來我們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
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直到1959年6月25日,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
❻ 半斤八兩的來源
八兩:即半斤,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半斤、八兩輕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
(來自網路,有更詳盡解釋)
歷史典故
我國秦朝以前,各國的錢幣和度量衡的單位都不統一,各國商賈和百姓之間的交易並不方便。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由李斯負責起草文件。當時度量的標准已經基本確定,惟獨這「衡」還拿不定主意,於是去請教始皇帝。秦始皇於是提筆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大字。
李斯拿了四個大字百思不得其解。為防止皇帝怪罪,於是乾脆把這四個字筆畫一加,就成了「衡」的單位,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半斤就是八兩,正好相等。
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十六兩制在計算的時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現在的一斤等於十兩。
❼ 半斤為什麼等於八兩,半斤什麼時候改成五兩的
半斤等於八兩的來由
20世紀我國才逐步制定了度量衡標准。從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朝代幾度頒布新規定,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
最初,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清廷擬訂「劃一度量衡制」推行新章程,使用國際重量標准,請「國際權度局」(在巴黎)製造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合金副原器,1909年製成運回中國。但是在1928年(中華民國十七年)以前,我國仍使用「老秤」。「老秤」1斤=16 兩 = 597克
1928年,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規定採用「萬國公制」為標准制,並暫設輔制「市用制」作為過渡,即1公尺為3市尺,1公升為1市升,1公斤為2市斤。1928年以後,規定全國改用「新秤」,以便「斤」與「克」的計算:「新秤」1斤=16兩 = 500克。改革後的「市制」適應民眾習慣,又與「公制」換算簡便,逐漸為民眾接受。
半斤改為五兩的時間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市用制通行全國。 1955年10月,最初印製的糧票、油票、肉票等都採用舊秤1斤16兩制(每兩約31克重),使用這種「16進制」,計算和管理都很不方便。所以1959年國務院下令,改為新秤10兩制(每兩50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