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題目如何分類

歷史題目如何分類

發布時間:2022-12-12 00:24:15

『壹』 歷史試卷答題技巧啟示類

人生是一條射線,以我們的出生為起點,可以無限延伸。理想有多高遠,學習有多勤奮,堅持有多長久,這條射線就有多長,我們的人生軌跡就有多深,價值就有多大,意義就有多遠。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試卷答題技巧啟示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什麼是啟示型歷史試題?

歷史啟示是指從歷史上的人和事的經歷或結果中所 總結 出來的可供後人借鑒,少走彎路的認識。因而啟示類試題的答案常具有總結性、理論性。啟示類試題通常是通過「啟示」、「借鑒」、「 經驗 教訓」、「說明了什麼」、「認識」、「對策」、「建議」、「態度」、「感想」等求答語來提出。

二.啟示型歷史試題的答題指導

啟示類試題要求學生對某一個特定的歷史問題,從中總結規律,提出對策,得出結論,分析得失等,因此,在文科考題中,它一般出現在主觀題的最後。最後說明,啟示類試題答題時最多答三點,一般答兩點即可,不要貪多誤時。因為啟示類試題是開放性的,給分一般是2至4分。

啟示類試題的解題模式:根據主觀題中的史實或問題的原因,提出今後怎麼做,努力的方向是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避免什麼。如「--」的教訓:在社會主義社會主張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方向),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問題(避免),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議(怎麼做)。

啟示類試題的答題思路:一是緊扣考查主題或話題,切忌空談理論,要具有針對性;二是適合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域,具有普遍適用性和規律性;三是為社會現實服務,具有借鑒意義。

經驗教訓與啟示題的作答程序:(1)對相關歷史問題的教材、題目材料及前面幾問的答案進行系統,依據自己的理解將教材與材料中涉及這一歷史問題的相關因素,分為「好」「壞」兩個方面。「好」的即是經驗,「壞」就是教訓。

(2)對上一步所歸納的內容進行分析提煉。對內容相近或屬於同一理論體系的因素整理合並,並上升到理性高度。因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東西才能具有借鑒意義,用於指導現實活動。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關鍵,切中要害。最後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條目間內容相近,或答出內容過於具體,缺乏理性與概括。

(3)最後確定作答內容。經驗教訓與啟示問題,多能通過一定角度與現實相聯系,依據題目本身能夠得出許多經驗教訓或啟示,我們應該優先考慮將那些與現實聯系最密切的內容寫入答案。因為,這類題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會太長,答出三個左右的條目就可以了,即使我們想多寫上兩條,也注意作答的順序。

(4)注意語言表達。由於經驗教訓或啟示,是用於指導現實活動的,表達時應用正面語言,即把「壞」的正過來說。如人民公社化的錯誤在於生產關系的公有化程度過高,脫離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作答時我們應說:「應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

歷史認識題的答題要求:(1)對相關歷史問題的總體把握,一般可從原因、內容(過程)、影響(意義)等幾大方面入手,多數題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這種認識一定要抓住主幹與本質,不能把概括當成縮寫。

(2)對相關問題的分析評價,不同於普通的分析評價題,只亮明觀點,不要展開分析。

(3)由具體問題談一類問題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說明這類問題的重要性(由原因與影響入手)、這類問題應對 方法 (從過程、內容入手)等。

(4)通過歷史問題對相關現實作出預測,要從歷史問題的原因、影響入手,同時還要密切聯系現實問題,得出與現實問題的 相關報道 一致的結論。

三.啟示型歷史試題的簡要分類及舉例

1.革命斗爭型

革命斗爭方面的啟示,應從失敗原因(反向性)或成功原因(正向),歷史結論等方面歸納。如辛亥革命的歷史啟示:必須要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反封建必須與反帝結合,必須有一個堅強正確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反向歸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歷史結論)。

2.改革型

改革型啟示應從社會發展趨勢、原因、作用、曲折性等方面歸納。如中國古代改革的啟示: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社會發展趨勢);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作用);改革要有遠見卓識,堅持到底,善於用人, 措施 要符客觀實際,行之有效(成敗原因);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曲折性)。

3.統一型

統一型啟示應從歷史發展趨勢、後代影響等方面作答。如對中國統一的認識: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中國古代統一王朝對後世的影響深遠;中國古代統一的范圍不斷擴大。只要達到統一的目的,既可採取和平方式,也可採取武力方式,

4.人才型

人才型啟示從人才的作用、選擇、使用等方面歸納。中國歷史上人才選拔的啟示: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作用);完善考核制度,有利於人才的選拔,要選出德才兼備、敢於直言的人才(選擇);任人唯賢、尊重知識、善用人才,則促進社會發展;任人唯賢,姑息養姑則危害國家利益;不斷加強對幹部的監督和考核。(使用)

5.經濟型

經濟型啟示,從經濟發展要素、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築、客觀規律等方面歸納。如1956至1966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議的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量力而言,必須按經濟規律辦事(客觀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實際水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層建築)。

新加坡、韓國經濟發展對中國的啟示: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技術(經濟發展要素),制訂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上層建築),大力發展科技和 教育 事業(生產力)。

6.科技型

科技型啟示從條件、觀念、政策等方面歸納。如近代西方科技發展給我們的啟示:要重視科學技術發展,增加科研投入(觀念、政策);要改革教育制度,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條件),全民族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觀念),要善於引進和吸取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發展本國經濟(政策)。


歷史試卷答題技巧啟示類相關 文章 :

★ 怎麼提高高考歷史啟示類大題

★ 高考歷史各種題型答題技巧與模板

★ 高考歷史考試答題思路總結

★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技巧

★ 高考歷史問答題答題方法有哪些

★ 歷史高考萬能答題模板

★ 高考歷史主觀題的答題技巧方法

★ 高考歷史問答題答題方法技巧

★ 高考歷史問答題答題方法

★ 高中歷史歷史影響、意義和評價類答題公式附練習題與答案

『貳』 歷史題目如何分析

答: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方法

材料解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它的設計是在試題中引出一段或幾段歷史材料,要求應試者在讀懂試題材料的前提下,依據課文所體現的歷史知識網路,從提供的種種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試題中所提出的各個問題。這種試題能夠有效地考查考生駕馭史料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較高層次的歷史學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題上的功夫能反映該考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熟練程度和相關知識面。

材料題的出現有助於發揮其他題型難以具備的功能,這種題型它能有力引導考生跳出死記硬背的狹小天地,能提高考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這種題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強大的生命力,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趨勢,成為目前歷史高考中的第二大主力題型。

(一)材料解析題的特點

(1)、材料來源廣泛,取材典型。

眾多的歷史典籍、歷史文件、名人論著、統計資料、圖表等都可以成為試題的來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遠遠地超脫了教材。在引用的大量材料中,為了達到對考生信息處理能力考查,因而材料是粗精並存,真偽難辯。所以,材料解析過程,也就是考生對材料進行甄另,提取信息的處理過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及論點。

(2)、材料解析題突出特點是:「新」。

每一道材料解析題,都具有引用新材料,創置新情景,設計新問題的特點。突出了對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

(3)、材料解析題的設問層次化。

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幾段材料或文獻之間,聯系密切,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質,說明一個歷史問題。因而在題的設問方面,環環緊扣,奇巧百出。考生在回答問題時,需要邏輯性強、條理清晰、文字表達准確、言簡意賅。

材料解析題按其材料採用的形式,可分為文字材料型、數字材料型、圖形材料型、混合材料型(即前面三種材料的結合型)。這里,我們根據命題者給予材料提示的顯著程度,將材料解析題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 間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題

這類材料解析題,命題者不給考生任何有關材料背景的說明,完全依賴於考生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及其他相關知識背景,考生根據已有知識首先要判斷出材料屬於哪部分歷史范疇,這是關鍵的一步,只有判斷這一步走對了,才能在此基礎上回答命題者所給出的有關問題。

第二類 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題

這類材料中,命題者在給出材料前,往往在題首給出關於材料的背景說明,或引用提示明顯的材料,考生據此可立即發現命題者所要考查的歷史范疇。這種題型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為主。

例:閱讀以下材料:

上海機器造紙廠(倫章造紙廠)名義資本為15萬兩,分為1500股。每股100兩,但只有1100股認購並繳足了。公司是私家經營,職工有外籍技師1人,中國職工約100人。此廠每月能產紙60噸,實際上1891年全年產紙共600噸。它迄今還沒有分付過股息。因為這個原故,同時又由於原材料昂貴與日本紙的競爭,業務難以改進,此廠已瀕於停業 ——— 希望它只是暫時停業。此廠的產品在納稅方面並未享受什麼優待的章程。

摘自《海關十年報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據材料,把倫章造紙廠的基本情況概括為若干要點列出來;並指出這個廠的命運說明了一個什麼重要的道理。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後邊的時間(1882-1891年)信息可判斷該題談的是19世紀80、9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工業的發展狀況。本題的答案如下:

基本情況:

(1) 是一家股份制的私人企業;

(2) 經濟效益差;

(3) 受到日本紙的競爭;

(4) 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5) 經營困難,瀕於停業。

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受外國資本主義的競爭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非常困難。倫章造紙廠的遭遇是一個縮影。

本題第一部分答案考察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部分體現了命題中的高層意圖

(二)材料解析題解題技巧

有人認為材料解析題變化多端,沒有什麼規律可言,因而也就不好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認為只要認真去觀察、總結、實踐,就會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1、閱讀、理解材料。

通過閱讀來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前提條件。這一步驟大約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間、人物、事件。第二遍細讀,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藉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同時用符號(直線或曲線)畫出關鍵詞句,去粗取精。第三遍結合設問重點讀,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號標出的關鍵語句,重新閱讀、理解。然後加以概括作為答案。

根據你所感覺的難易,可以靈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設問全部讀完,第二遍就帶問題去閱讀、理解,將問題逐個解決。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時間。

閱讀、理解過程中應該注意:

(1)、第一遍閱讀全部文字,再決定取捨,如題號後是「閱讀下列材料」,則一眼掠過,第二遍就不必去管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須重視。

(2)、注意每段材料後面的材料出處(有的包括時間、國別和作者)。如果不屬於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稱都很生疏,第二遍閱讀時即可捨去不理,對解題毫無影響。有時命題會把材料出處放在材料的開頭,這不僅僅是設計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視的作用,並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讀和必須思考的。如「古巴導彈危機」材料題,該題在材料前特別提出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事件」,使人會想到它反映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蘇關系的沖突:「既有緩和,又有劍拔弩張的時刻」。1962美國發現蘇聯在古巴秘密建立導彈基地,美國總統肯尼迪下令對古巴實行軍事封鎖,蘇聯被迫撤走導彈。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方面。此題實質上就是想通過新材料考查教材中的以上認識,因此提示就顯得尤為重要。

可見,放在材料開頭的材料出處一定有用,是必讀的;放在材料後面的出處,有的對解題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據具體情況取捨。

(3)、第一遍閱讀時要分出扣本內容和超本內容,以便找出解題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題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課本內容,又高於課本內容,第一遍閱讀時就應將材料中反映課本的內容與課本對號入座,確定材料反映的是課本哪一章節哪一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去理解超本內容。理解扣本內容是解題的基礎,理解超本內容是解題的關鍵。如「關於東京商業繁華重要表現」的材料題,讀後,可以看出關於反映東京商業繁華的有兩點:一是瓦肆,二是夜市。經過認真閱讀分析材料又可找到兩點:一是東京是商品中轉點,二是商品貿易交易規模大,答案到此才基本完整。此題充分說明理解超本內容是解題的關鍵。

2、領會命題意圖。

命題者在設計材料題時,根據考試大綱的能力要求進行設計,那麼考生要通過閱讀材料和設問,領會命題是想通過這道題考查哪些基礎知識,基本觀點,能力要求,從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認識,應該達到怎樣的高度等。

3、組織答案

對材料已閱讀、理解了,對命題者的意圖也揣摸了八九分,那麼下邊就該動筆組織答案了,應注意以下「規則」:

(1)、按問按分列點。依據設問的分數分布和評卷的可操作性原則,按分列點,分多則多寫,分少則簡寫。另外可以評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斷答案的條目數量。比如設問的分值是2分,則參考答案一般情況為1點或2點;分值是3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分值是6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

(2)、語言要方簡意賅。材料題不是問答題。一般設問問什麼你就回答什麼,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過多的語言。注意語言的准確性,科學性,防止隨意性。即論從史(材料)出,結論必須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據,由此依據而得出。

(3)、運用辯證觀點,保證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對有些認識、評論之類的答案,要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1992年普通高考第47題,要求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評價法國1791年憲法。做為考慮答案來講,首先要肯定它反對封建貴族特權和專制制度的進步性,又要從材料中看到限制公民選舉的虛偽性。

(4)、要實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觀點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得出正確的認識,不要以樸素的階級感情去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認為「農民階級一切都好,地主階級一切都壞」,一看見「資產階級」就痛加批判,一看見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認為完全正確。實際上這還是「左」傾思想的影響。因為任何一個階級在上升時期都起過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明確指出「資產階級曾在歷史上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傾或「右」傾思想。

4、認真檢查。

題目答完後,對題目和答案進行嚴格認真地檢查,檢查一下審題是否有偏差,答案要點是否齊全,史實是否准確,力求答案准確無誤。

5、重視平時訓練,及時總結解題的經驗教訓。

對平時解答材料解析題出現的失誤,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記住這一問怎樣答才正確,應當考慮「我為什麼沒有答對」,只有平時注意總結失誤,才能避免考場上的失誤。

關於歷史的復習,我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高精度鞏固基礎知識點
1. 精讀課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思考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前後關系,弄清每一個知識點,做到完整地回憶課本。
2. 把握內涵。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內涵。
二、高準度理解歷史概念
1. 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確定義的前提。
2. 完整歸納概念內容。
3. 區別概念的異同。在復習中應把同類或相似、相近的概念進行對比,區分其異同點,從而提高對概念的准確把握。
4. 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准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
三、高密度串連知識網路
知識網路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復習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路。
1.抓點。2.串線。「線」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3.鋪面。「面」是歷史某一時期或階段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
總之,只有系統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松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性特徵,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
四、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
備考復習不僅要點線面結合形成知識網路,而且要在此基礎上拓寬、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形成立體知識體系。
1. 相對完整的敘述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
2. 宏觀分析和微觀考查。
3. 顯性聯系與隱性聯系。「顯性聯系」是教材中歷史知識間較明顯的聯系,而「隱性聯系」則隱藏於知識之間。換言之,就是所謂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而隱性問題是對顯性問題的深化、概括、比較和系統化,顯性問題只有通過隱性問題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價值。
4. 歷史學科與相關學科。
五、多角度比較人物事件
在歷史測試的四種題型中,無一不涉及到比較能力,因此,學會科學的比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較技能,尤為必要。
1. 把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進行比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點、作用或實質等。
2. 把性質相同但分布於不同歷史階段的歷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較,理清發展線索。
3. 把同類歷史事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進行比較。
4. 把某些表現相同而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認清其不同實質。
六、科學評價人物、事件
要想科學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要掌握評價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體說來,應做到以下幾點:
1.立場正確。要站在正確的階級立場(人民的、愛國的立場)和社會立場(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進步、國際主義和改革探索等)上看問題。
2.觀點鮮明。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時勢造英雄」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兩個基本觀點。
3.方法得當、客觀公正。要全面而准確地分析和評價,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區分不同的階段,要運用辯證分析法、階級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全面而綜合的分析,切忌簡單化、片面性和絕對化,要注意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局部和全局、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七、簡要概括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浩瀚龐雜,只有把其濃縮、概括、提煉成簡明扼要、要點明確的知識點、知識鏈,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 抽取要點。即正確選用課本中的關鍵字詞或章、節、目標題,或者用自己的語言精煉准確地表達出來,形成知識要點。
2. 時間作序。即以時間為序來組織知識。
3. 邏輯劃塊。即按照有關知識的邏輯關系進行分塊概括。
八、靈活化運用歷史理論
對任何歷史問題的分析,都必須以理論為根據,否則就無法保證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必須系統地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注重運用理論分析歷史問題。
只有堅持運用史學理論分析問題,史學理論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時要選擇一些理論性較強的試題,進行史論結論合訓練。有目的、經常性的練習,必然會促使靈活運用理論的能力不斷提高。

『叄』 歷史題目答題格式

一、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三、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五、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肆』 中考歷史答題技巧及套路

中考歷史答題技巧及套路共有四種技巧,分別為:學會劃分、學會轉換、學會識別、注意答題角度、高度。

1、學會劃分要注意:有些題目表述較繁,必須抓住關鍵詞,切中要害,在審題時,我們可以把每個歷史問題劃分為兩個部分,一方面是答題詞,即讓我們回答什麼,是表現、原因、影響、還是事件名稱等、另一方面是限制詞,分析清楚這個問題要求有什麼時間限制、地域限制、內容限制等。

2、學會轉換需注意:現在歷史中考,有情境題,而這類題設問新穎,靈活,審題時要認真理解情境試題的問題,然後把情境試題的新穎性問語轉換常見的、普通的問語,另外就是普通試題,試題的問法自己感覺不明確時,可以進行句式轉換,即把歷史問題轉換成為一個陳述句,再去理解作答。

3、學會識別需注意:要能識別疑問詞,不要將題目看漏,答題要全面,同時,能識別問題中並列詞語,答題時標明小標題,做到條理清晰。

4、作答書寫分析題時要有自己對歷史事件的具有一定高度的認識和看法,寫成自己的能力。

歷史答題技巧:

1、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放到當時的大背景來分析,不能主觀認為。

2、善於利用材料。今年廣西中歷史材料題其實只要把那段很長的材料分點概括出來就可以拿到滿分了。

3、術語運用准確,不羅嗦。很多同學答歷史題輕易犯羅嗦的毛病。後來老師告訴我,歷史標准答案中很少有敘述性的,都是下定義式的。所以答題要簡練而到點,才能節省時間,並且讓閱卷人更加"傾心",從而提高得分。

『伍』 高考歷史如何進行知識分類

高考臨近時,我們需要復習的科目有很多,通常留給歷史科目的復習時間是不多的,而最好的儲備知識的 方法 就是進行分類,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高考歷史如何進行知識分類,希望大家喜歡!

一、歷史備考中學生的困境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廣東(歷史)》可知,高考考查范圍主要涉及政治、經濟、 文化 三個必修模塊和改革、民主兩個選修模塊,共99個考點,涵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考試能力要求有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說明歷史觀點;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的特徵、本質和規律;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歷史觀點。可見,歷史高考內容上橫貫中外,歷經千年,人事繁雜,在能力要求上涉及閱讀材料與信息提取、文字表達提煉、分析與綜合等能力,雖然整體難度比X科有所降低,但要拿高分也不容易,很多學生在復習中有畏困情緒,主要表現有幾方面。

1.大量基礎知識記了又忘,怎麼也記不住。

2.非選擇題答題要求言簡意賅,層次分明,史論結合,得高分不容易。

3.教材以專題呈現,試題則為「通史」體例,政治、經濟、文化三本教材整合,學生常常張冠李戴,掉三漏四,知識十分混亂。面對高考的要求和學生的困惑,拼時間拼精力,一味死記硬背,題海強化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要尋找新的路徑和突破口和更科學有效的方法,運用認知心理學關於知識分類、學習策略等理論的指導教學,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復習實效。

二、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理論

「知識」是指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人對自身及自然的認識(學習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技能等,它是構成人類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現代心理學家們根據不同的原則把知識進行分類,不同知識(不同的學習結果)的學習過程和有效學習的條件是不同的,必須根據不同類型學習的規律來選擇教學策略。

1.認知心理學對知識的分類根據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Anderson,1983)的看法,通過信息加工過程人們獲得兩類知識,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所謂陳述性知識是指個人有意識地提取線索,能夠直接陳述的知識,主要是回答「是什麼」,它是信息輸入大腦後形成命題網路,並以命題、形象和線性序列形式來表徵。程序性知識則是回答「怎麼辦」,它是需要運用概念和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美國著名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家R.M.加涅根據學習生成的不同結果把知識分為五種類型: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其中,前四種屬於能力范疇。人的能力有天生成分和後天習得的成分。後天習得的能力是由習得的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和動作技能構成的。這四種成分中前三種屬於認知領域,第四種即動作技能,屬於心因動作領域。第五種即態度,屬於情感領域。無論哪種知識分類方法都讓我們清楚認識到,知識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要有不同的 學習方法 ,教師只有對不同知識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吃力不討好。本文對歷史知識的分類主要根據信息加工理論,歷史學科大量的知識屬於有組織的陳述性知識。

2.認知心理學對知識獲得過程的解釋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很多,認知心理學把知識獲得的過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心理學家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論來說明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獲得過程。陳述性知識的獲得,①由環境(包括教師和教材)向學生呈現新知。②學生把知覺到的信息符號轉換成命題的表徵。③新命題通過激活的擴散,使原有命題網路中與之相關的命題被激活。④新命題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題同時處於工作記憶中,產生網路聯系,新的命題即被習得,或通過精加工過程而生成新命題。⑤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題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題形成緊密聯系而被貯存於長時記憶中。程序性知識的獲得,首先規則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編入學習者原有知識的命題網路,然後陳述性知識在一系列練習中,通過對其適用條件的概括和分化,規則轉化為產生式表徵的程序性知識。

3.認知心理學提出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促進學習的內部過程的外部事件,也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所採取的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手段、方法、媒體等。這些外部事件可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習素材。前者如教師提供的視頻音像,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後者如在教材中附加問題、引文,以便引導學生注意關鍵的信息。陳述性知識習得的方式通常是記憶,常用的有復述策略和組織策略等,而程序性知識實際上是陳述性知識習得後如何提取和應用的問題,變式訓練有效地實現了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三、運用現代認知心理學做好歷史備考策略的選擇

根據知識分類理論,歷史學科大量的知識屬於有組織的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的獲得一般方式是「記憶」,在這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即應用習得的概念「具體辦事」。歷史學科的高考備考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按教材體例進行,側重基礎知識的回顧與鞏固。第二階段按「通史」體例進行,強調系統地掌握和鞏固知識,而對題目的解答能力培養則貫穿其中,這一復習過程與廣義知識學習的習得、鞏固、應用和轉化的三個階段完全一致。備考過程中要根據知識分類特點指導學生採取適當的學習策略,對知識進行「精加工」。「精加工」是人們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記住相關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東西作出有意義的添加、構建或者生發。具體說,指能按問題條件,不斷改變對問題的看法,重新組織自己的知識、 經驗 ,從而能超越學習條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精加工」表現在具體學習方式上,歷史學科常用的有復述策略、組織策略、變式訓練。

1.復述策略復述策略是學習過程中一種主要記憶手段,為保持對知識的記憶,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過程和學習材料,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之上的學習策略,它分為識記過程的復述策略和保持過程中的復述策略。復述策略有效地促進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而歷史學科以事實性知識和陳述性整體知識為主,如人名、地名、事件等,只有經過多次復述,才能在短時間內記住並長期保持。因此,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指導學生養成復述的習慣,掌握復述的方法,以鞏固對知識的記憶。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增強記憶並嘗試背誦,主要使用意義復述、筆記「留白」、「過電影」的方法。意義復述,要求每個學生對教材的目錄進行復核,目的是要把學習內容按一定的規則進行記憶。有三種層次的要求,第一層次是能用自己的語言把目錄說出來;第二層次是能說出每課書與所在單元的標題之間的關系;第三層次是對每一課中的一級標題能說出來並能說出它與課文標題之間的關系。對於學優生還要求就一個主題把涉及政治、經濟、文化三本教材的相關內容能進行復述,如「民主制度」,學生能連接雅典民主、西方代議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中華民國的嘗試、新中國的民主建設與發展單元的相關內容。筆記「留白」,學生都有做筆記的習慣,研究表明,筆記有助於指引個人的注意,有助於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系,有助於建立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但很多學生只會把老師的話全部記下來,不經篩選,課上記不下來,課後找同學筆記抄一下,往往費時失事,效果不佳。如何做筆記才更有效,筆記「留白」是筆者從復述原理中得到啟發而創造出來的,復述策略中有一種方法是「嘗試回憶」,借用一定的線索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提取,做筆記時我們有選擇地記,刻意不記全,留下空白,課上就不用擔心記不完或忙記筆記而聽不到老師講什麼了。課後根據筆記中的線索,嘗試回憶,把「留白」的地方進行完善,知識通過復述方式進入記憶的通道獲得重新提取和鞏固。過「電影」,課堂是師生共同演繹的時光,是知識火炬傳遞的橋梁,課堂上有聲音、動作、視頻等,它會通過學生的眼睛和耳朵傳入大腦並形成「圖像」。復述策略中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及時復習和試圖回憶,過「電影」實際就是應用了相關原理。學生在每天睡覺前放鬆身體,回憶課堂上老師所說的話,所做的動作,所講的問題,對相關知識進行及時的「復述」和必要的記憶。

2.組織策略組織策略是指將分散、孤立的知識集合成一個整體並表示出它們之間關系的方法。歷史學科以歷史人和歷史事組成,是有組織的陳述性知識。但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是以專題史形式出現,對影響人和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分別在不同課本中陳述,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更需要運用組織策略的原理對知識進行「精加工」處理,特別是在高三復習中更要注意組織策略的運用,把「離散」的知識集中起來,尋找其中的聯系。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把「 思維導圖 」的原理和方法介紹給學生,用點線把知識進行整理歸類,組成網路系統,即用思維導圖來陳述一個事件,從而形成整體知識網路,強化對知識內在聯系的把握與知識的記憶,就好像計算機中根目錄下有子目錄、子子目錄,以延長學生記憶的質量與時效。通過自主構建的知識體系和自主生成知識圖式,能比較有效地實現對該知識的鞏固和保持。

3.變式訓練知識是否真正掌握要看學生能否正確地把知識應用到題目解答,以復述策略和組織策略對大量事實性知識進行記憶和掌握的基礎上學生要通過練習把習得的知識進行提取、遷移和應用,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對題目的閱讀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是師生共同努力的內容,通過必要的高考試題的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達到復習的效果。歷史學科的學習首先是把大量的陳述性事實知識進行記憶,以此為基礎轉變為程序性知識,即智慧技能,具體在高考中就是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辨別事實的能力、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能力、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與觀點能力。可見,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是手段,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則是目的,而從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即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技能,練習是一條必經途徑。當前只是對知識的記憶,不足以應對高考的能力需要,只有學生能把握一定的方法和原理,把知識應用到不同的情景中,才真正說得上掌握知識,在歷史教學上要注意選取適當的練習進行訓練,實現知識的遷移與轉化。認清知識的分類,把握不同類型知識學習的基本方法,改變過去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按科學規律辦事,提升自我專業素質,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走「優質輕負」的教改之路,引領學生自主建構,從自主中成長,從自主中獲益。



高考歷史如何進行知識分類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大全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歸納

★ 高考歷史必備的知識歸納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重點必備知識點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歸納

★ 高考歷史學習技巧及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要點整理

★ 高考歷史知識點匯總大全

★ 高考歷史復習要點知識

『陸』 2020高考歷史主觀題設問分類及方法指導

歷史主觀題的設問分類大體包括背景原因類、內容 措施 類、特點特徵類、影響意義類、認識啟示類、論證評述類等方面,為幫助同學們提高解題能力,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關於2020高考歷史主觀題設問分類及 方法 指導,供參考復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背景原因類

1.呈現的方式

背景原因類設問呈現的方式有寬泛性和限定性兩種。寬泛性的設問,如分析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產生的歷史背景、原因、條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設問,如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麼,或這一現象產生的歷史、經濟、政治、社會根源是什麼等。

2.路徑的選擇

(1)在沒有限定詞的情況下,歷史背景、原因、條件、因素等可以從外因、內因,國際、國內,或從政治、經濟、思想 文化 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思考。如經濟方面,可涉及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等角度;政治方面,可涉及政局、制度、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等角度;思想文化方面,可涉及思想、科技、 教育 等角度。

(2)對於某一具體原因的分析,如根本原因,可以從歷史發展的趨勢、生產力的發展、主觀需要等方面進行思考;主觀原因,可以從領導某一運動(或事件)的階級或階層的主觀目的、動機或政策、方針等方面進行思考;客觀原因,可以從自然或社會環境(或形勢)、經濟狀況、政治現狀等方面進行思考。

例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蒸汽機的廣泛利用,使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歷史已跨進一個新的時代。……明清江南工業發展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形成一種「超輕結構」。規模龐大的輕工業加上規模同樣龐大的農業,生活資料的生產佔了社會生產的絕大比重,以重工業為主的生產資料生產在社會生產中所佔比重十分微小。

——摘編自李伯重《英國模式:江南道路與資本主義萌芽》

材料二馬戛爾尼訪華並沒有帶來滿意的結果。英國對代表理性主義工業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級官員以及皇帝的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對馬戛爾尼的請求概不答應,最後馬戛爾尼使團除了帶著一堆乾隆帝賜予的無用賞賜,經廣州入海外,一無所獲。西方人心中關於中國形象最後一點崇高崩塌了。馬戛爾尼在其《紀事》中寫道:「(中國)自北方或滿洲韃靼佔領以來,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裡沒有進步,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

請回答:

(1)據材料一,促成中國與英國經濟發展不同特點的原因是什麼?

(2)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馬戛爾尼出使中國的深層次原因,以及清政府為何拒絕馬戛爾尼的要求?

【解析】試題以中英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為切入點,要求運用自然經濟和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礎上解決相關問題。第(1)問要注意設問中的限制語「中國與英國經濟發展」、「不同特點」,在整理材料的基礎上歸納。第(2)問主要考查把握時代背景,運用歷史概念處理相關問題的能力。從馬戛爾尼訪華的時代背景出發,思考其出使中國的主觀目的、動機;從政治、經濟、思想和外交等方面,深刻理解清乾隆時期的社會狀況。

試題通過相關材料和問題的設計,從中西對比、中外關聯的角度對相關問題形成綜合性的思考。第(1)問,客觀因素佔主導地位;第(2)問,主觀因素佔主導地位。

【參考答案】

(1)不同特點的成因:中國封建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

(2)深層次原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迫切需要打開中國的市場。清政府拒絕的原因:經濟上,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具有封閉性;政治上,實行君主專制,具有天朝大國的心理;外交上,閉關鎖國,防範外來勢力的侵擾。

二、內容措施類

1.呈現的方式

內容類設問的呈現形式,涉及到主要內容、基本內容、核心內容,有哪些、是什麼等。措施類設問的呈現形式,主要有具體措施、核心措施,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有哪些應對措施等。

2.路徑的選擇

(1)根據設問的方向仔細閱讀材料,如從材料的關鍵字詞中獲取信息、從史料的引文出處和注釋中獲取信息、從數據的對比和變化中獲取信息、要高度關注「省略號」前後的信息、對「頓號」前後信息要通盤考慮等。閱讀中切忌只顧一點,不及其他。

(2)材料是教材內容的合理延伸,因此,在閱讀材料時要聯系所學知識,從材料過渡到教材,這樣涉及材料的有關內容就可以從教材里挖掘出來。材料、教材應兼顧使用,要靈活遷移所學的知識,使零散的材料轉換成完整的史實。

例2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0年,美國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美國政府為提高國內商品價格、增強對外貿易的競爭,美元實際貶值達到41%。1931年,英國頒布《緊急進口稅條例》,對進口貨物征稅50%;後來又規定帝國內部各邦的貨物彼此實行優惠稅率,形成區域集團貿易圈。法國率先在對外貿易中實行大規模進口配額制度。

——摘編自金衛星《1929~1933年大蕭條與倫敦世界經濟會議》

材料二我們希望找到一個統一有序的方法來決定國家貨幣單位的價值,消除各國單方面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而採取單方面貨幣貶值行動的危險……深刻的教訓,促使各國開始認識到在生產國際化日益發展的背景下,廣泛開展國際協調與合作的必要性。

——《國際關系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為應對經濟危機各國在國際貿易領域採取了哪些措施?

(2)據材料二,指出二戰後為防止悲劇重演西方各國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解析】試題主要考查同學們處理材料信息和調動所學知識的能力。第(1)問涉及到措施要點的概括歸納及其表述,要能最大限度地獲取材料信息,並對有效信息做出完整、准確的解讀;第(2)問要注意從金融和貿易兩個領域做答,並能遷移所學知識。【參考答案】

(1)措施:實行貨幣貶值、提高關稅、組建區域集團貿易圈、實行進口配額制度。

(2)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締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確立各國共同遵守的貿易准則。

三、特點特徵類

1.呈現的方式

歷史特點類設問,一般含有以下詞語,如主要特點、基本特點、時代特點、共同特徵、不同特徵、新在何處等。特點類設問的角度較多:有針對某一歷史現象的設問,如英國「光榮革命」後確立的君主立憲制有什麼特徵、中國古代農業的顯著特點是什麼。也有依託某段材料的設問,如「根據材料概括指出世博會上中西展品的特點」(2012年全國大綱文綜卷第37題);「依據材料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點」(2012年天津文綜卷第12題)。或進行歷史知識的比較設問,如在對「自強」問題的認識上,嚴復與洋務派相比有何進步之處(2012年山東文綜卷第28題);斯大林的經濟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相比有哪些「改變」(2012年山東文綜卷第29題)。

2.路徑的選擇

(1)特點類問題,能力要求高,回答這一類問題時,首先要明確設問涉及的主體是什麼,弄清是從一方面還是從幾個方面來提煉特點,要能理解試題提供的材料信息,准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徵,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並做出正確的闡釋。

(2)一般來說,根據要素概括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背景」是否有新的經濟因素、階級力量,是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目的」是否具有多重性或是為哪一階級(階層)服務的;「過程」是否順利, 領導力 量、實力對比是否發生變化;「程度」是否徹底,有沒有局限性;「性質」是否具有雙重性、時代性;「時間」發生的早晚、經歷的長短;「內容」最突出的、能體現某種思想的;「范圍」包括地域、領域等;「影響」的深度與廣度,積極與消極等。

例3 閱讀下列材料:

羅斯福新政期間,一些人激烈地抨擊羅斯福,說他「叛變了他的階級」,其舉措是「淡紅色的社會主義」。

——黃安年《美國社會經濟史論》

據材料,舉例說明反對者抨擊羅斯福的依據。

【解析】本題著眼於把握歷史事件特徵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題重在審視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即在盡量避免國有化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同時採取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階級矛盾。

【參考答案】

新政採取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如實行《國家工業復興法》,限制資本家自主生產等;新政中一些維護普通民眾權益的措施損害了資本家的利益,如規定最高工時、最低工資和大規模的社會救濟等。

四、影響意義類

1.呈現的方式

影響意義類設問呈現的方式有寬泛性和限定性兩種設問。寬泛性的設問,如產生了什麼影響,其歷史作用如何,有何歷史意義等。限定性的設問,如產生了哪些積極或消極影響,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

2.路徑的選擇

(1)全面分析:主要從現實與未來、主觀與客觀、積極與消極等方面客觀理性地分析事件的影響,堅持一分為二,要分清主次;注意運用國際視角考察影響,如世界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中外之間的相互影響等。

(2)定向分析:經濟影響可以從是否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是否開創新的經濟結構或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政治影響需要分析社會性質是否發生變化,是否有利於政治穩定、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時代潮流、是否有利於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等。

例4 閱讀下列材料:

近二三十年來,有些學者注重從現代化角度研究中國近代史,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就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可以用「從傳統到現代」這一思路作解釋。

按照材料的研究角度,評價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說明了以現代化視角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觀點,在此基礎上,試題要求按照材料設定的角度對辛亥革命進行評價。問題的解答,首先要在充分獲取和正確解讀材料與設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的知識對相關的歷史事實進行分析評價。

【參考答案】政治上: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經濟上: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習;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在推動現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五、認識啟示類

1.呈現的方式

認識啟示類設問,一般提及對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有什麼看法、有哪些 經驗 值得借鑒、有哪些教訓需要吸取等。有的啟示類設問,還給出了具體的理論角度要求,有的表述則較為籠統。

2.路徑的選擇

(1)答好此類題,既要找准理論角度,又要仔細分析材料,從中引出理論觀點,並引伸出相應的啟示。啟示往往依據一定的理論觀點,提煉啟示必須言之有據。

(2)要注意運用因果關聯、整體與部分、規律的客觀性等理論觀點,從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認識的深化和推移、意識的能動性等角度進行分析揭示。

例5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羅斯福開創了兩種新的經濟運行模式。談談你對斯大林和羅斯福開創的兩種經濟運行模式的認識。

【參考答案】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社會主義也應有市場調節,斯大林實行單一的計劃經濟,取消市場調節,雖在短期內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但從長期來看,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不利影響。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所特有的,資本主義也可以有計劃,羅斯福在沒有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採取國家干預的政策,增加經濟中的計劃成分,緩和了經濟危機。

六、論證評述類

1.呈現的方式

論證評述類設問,一般含有論證、評論、評析、說明、證明之類的詞語。論證類設問可分為觀點論證和材料論證(即用歷史材料來體現觀點)兩種形式,它要求依據史實,運用恰當的史觀展開論證。評述類設問可分為以縱向考查為主(以時間為序)或以橫向考查為主(以空間為序)兩類,要求對某一現象、事件、人物、觀點進行評述,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點。

2.路徑的選擇

(1)論證題:首先要明確設問有沒有要求判斷觀點的對與錯,然後使用批判和引用的方式對觀點進行分析論證。論證過程中,要注意綜合運用史觀,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詳略得當、表述清楚。

(2)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結合當時的環境、具體的條件等因素,選用適當史學觀點進行評析。評述時,可以先述後評,也可以先評後述,或邊述邊評,做到實事求是。

以全國文綜新課標高考卷為例,如2010年第40題第(3)小題,闡述對恩格斯所說「歷史前提」的認識;2011年第41題,評析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2012年第41題,評析「沖擊-反應」模式。以江蘇高考卷為例,2011年第22題第(3)小題,論證先生提出的觀點;2012年第22題第(2)小題,以「時代、史家與歷史認識的修正」為主題進行論證等。需要說明的是命題者並沒有提供這些設問的具體參考答案,僅僅提供了一個評分標准,這勢必將進一步推動高考試題由「采點得分」向「采意得分」轉變。

歷史主觀題的設問分類眾多,不同的設問類型,提問的角度各有不同,思考的方法路徑也不盡相同。因此,加強對特定設問類型的了解,對於我們正確解答歷史主觀題是有幫助的。


2020高考歷史主觀題設問分類及方法指導相關 文章 :

1. 2020高考歷史答題技巧總結

2. 高考歷史主觀題分類指導

3. 2020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4. 2020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小技巧

5. 2020高考歷史沖刺答題技巧

6. 高考歷史改革答題技巧

7. 高考歷史十大類試題解題方法指導

8. 2020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9. 2020高考文綜答題技巧

10. 高考歷史備考策略:主觀題應該分「四步走」,注意「傳承與創新」

『柒』 歷史問答題怎麼答怎麼分析題目

一、問答題的種類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選例並圖解如下:[例題]根據史實說明近、現代史上日本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原因。中國各種主要政治勢力對兩次戰爭的態度如何?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高考試題均由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和求答項構成。但在題文中有時有合理省略的情況,合理的省略無損於題意。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 「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3.解問答題的讀、審、答(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3)答案規范化。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例1:鴉片戰爭後,中國在淪為半殖民地的同時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概括指出在19世紀中葉至1919年的近代化歷程中,中國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構成以及教育、科技諸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時間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內容。時間是近代前期,內容是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的構成及教育、科技五個方面。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變化體現在:從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現為封建君主專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體。從生產方式來看,從封建的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從階級結構來看,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從教育來看,教育內容和方式都在發生變化,集中體現為新式學堂的出現。科技方面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參考答案:(1)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2)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3)產生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等新的階級。(4)出現了新式學堂。(5)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例2:中國近代化是指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對中國近代化演進層次的論述,史學界有多種觀點。一位著名史學家認為:中國近代化先後經歷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三個時期,並沿著三個層面向縱深延伸。根據所學知識,結合以上觀點回答下列問題。(1)「觀念轉變」「器物變革」「制度變革」分別指什麼?(2)以上變革對中國社會各產生了什麼重要的積極影響?解析:本題從近代化的層次性立意,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和對史實的運用能力,解題時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個層次,其關鍵在於利用時間限制篩選事件,「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應指新思想的萌發: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指洋務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涉及的事件較多,要考慮全面。第二問答題比較簡單,注意語言要簡煉,條理要清楚。參考答案:(1)「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辛亥革命。(2)影響:①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②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擴張。③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清末新政對中國的近代化在客觀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們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反動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打擊了帝國主義,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發揮出自己的答題技巧,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途徑之一。技巧的運用要靠平時去練、去實踐。筆者淺談旨在說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識充分發揮出來,取得好的成績。
這樣可以么?

『捌』 初中歷史題目怎麼分析

  1. 看時間,題目中的時間很重要,一定要看清楚,可以根據時間判斷事件。
  2. 看問題,看清楚題目到底在問什麼例如:意義、結果、史實、人物等等。
  3. 看關鍵詞,標志性詞語,例如:偉大轉折、最大規模、開始、結束等等,還有專有名詞,例如:螺絲釘、最可愛的人、革命的搖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還有特定的人物,地名等等。
  4. 簡答題要看前面幾個字,例如:根據材料、根據材料並結合課本等等,不同的問法其實題目在提示你答案在哪。
  5. 一定要以課本為依據,不管什麼輔導資料,課本一定是最重要,最權威的。

『玖』 復習指南:高考歷史簡釋題常見的幾種類型麻煩告訴我

目前,若從考查的功能和角度來區分,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 汲取文物信息 這一類題目如2003年上海卷的第28題:文物是物化的歷史,它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觀察下列關於唐代婦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略),回答問題:從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歷史信息? 解題思路:從題文的陳述看,題目文字很簡要,提示語減少,增加了審題的難度。此外設問角度也未提明確要求。這就一方面造成了解答的困難,另一方面也為解答者拓寬了發揮想像的空間。建議仔細觀察圖像,充分提取信息,由表及裡解析,反映本質特徵。此外,從評分答案看,設置了「表面信息」、「深層信息」兩類高低要求不同的標准。這是體現能力要求的有力導向。 相關題型:2002年上海卷第28題。 注釋詩文含意 文史不分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治學傳統。中國古代的詩詞、文獻中含有大量的歷史典故,從古典詩詞中取材擬題是發掘文化遺產、熏陶人文精神的一條途徑。 例如2002年上海卷第29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連昌宮詞(節錄)唐元稹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祿山宮里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1)詩中的「開元」是__________皇帝的年號,「姚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妃子」是指__________。 (2)造成詩中所說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種情況與後來發生的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解題思路:第(1)問的難度不大,綜合「開元(皇帝)」、「姚宋」、「妃子」和「祿山」等五位歷史人物的活動,就不難判斷開元末期朝政腐敗的原因是玄宗追求享樂,懈怠政事,最終導致動亂。 相關題型:2003年上海卷第29題。 多元人文理解 歷史試卷的答案以往絕大多數都是缺乏統一標准,從而偏向培養學生的同一性思維。 近年來,引導多元取值,鼓勵求異思維的試題逐步出台。 如2002年上海卷的第31題:學術界一般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些學者主張:「明治維新」應理解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學者則提出「明治中興」的解釋。 問題:(1)你認為其中哪一種觀點更合理?為什麼?(2)請說明另外兩種觀點的可以理解之處。 解題思路:這一類題目的特色是表面上看來三個設問項三者選一,實際上是選一帶二,要求全面論證。這種開放和集中相結合的提問形式,既讓命題者有全面考查的機會,又讓答題者有發揮的餘地。選答「改革」說,要突出自上而下的途徑;選答「革命」說,應凸現武裝奪權的手段;選答「中興」說,可說明新陳代謝的現象。 分析情景緣由 這是簡釋題中較為常見的一類。此類題目以史事為鋪墊,以直接引語為材料,要求圍繞某一歷史情景,對題中的設問做出解釋或評價。 例如2002年上海卷第30題:一位義大利愛國者在1814年寫道:「沒有人比我更懂得濕潤義大利土壤並使之恢復生氣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國人鮮血的價值。但是,我必須說這樣一句真實的話:看到法國人離開是一種巨大的、說不出的歡樂。」 問題:(1)這位義大利愛國者的話因何而發?(2)如何理解「法國人鮮血的價值」?(3)為什麼他感到「法國人離開是一種巨大的、說不出的歡樂」? 解題思路:一般來說,這一類題目的前幾問大多是就事論事,不難解答,最後一問,要求說明緣由,才是關鍵所在。由此可見,理解引語的含意,明確設問要求,揭示史事背景,分析發生緣由,是必不可少的步驟。解答本題,一要回憶拿破崙對外戰爭到過義大利的有關史實。二要辯證地應用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理論來分析問題。 有時,此類題目的引文來自第一手材料,採用隱性文字表達,題意需經提煉概括。這就對審題和解題提出了較高的詮釋和歸納能力。 相關題型:2001年上海卷第33題。 史實觀點互融 列舉題原是一種傳統的題型,往往用來列舉史事、概括特點等。經過命題者的改造,列舉題被用來以史實映證觀點,由觀點解釋現象,史實與觀點雙向互融,舊題型突出新創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2003年上海卷第32題。 深入解讀圖表 定量分析是學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考查學生處理數據、分析各類統計表格的能力是近年來上海卷的「保留節目」。一般來說,數據分析題偏重於經濟史,考查的要求往往有兩個方面。其一,要求看出數據變化的軌跡,能從靜態的數據看出動態的走向,屬於「是什麼」的范疇;其二,要求透過現象看本質,說明影響數據變化的歷史背景,屬於「為什麼」的范疇,這是重心所在。 圖表解析題中的定量分析若與定性判斷相結合,可以提供更寬廣的視角和更全面的分析手段,當然也增加了解題的難度。 例如2003年上海卷第33題和2001年上海卷第32題。 相關文章: ·開源清流引渠--歷史高考復習沖刺的三要訣·解讀高考歷史大綱:記憶 理解 應用

『拾』 歷史選擇題的方法與技巧

一、審題方法
能否認真審題,是做好選擇題的關鍵。隨著命題技術的進步,選擇題的立體感和動態遷移感愈來愈強,迷惑性越來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像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那樣具有一定伸縮性,一旦審題出現偏誤,就會導致全錯。認真審核,對選擇題尤其重要。 要根據選擇題的特點,採用立體式的審題方法,明確題意和要求。其具體要求是:

第一,明確題目結構。要仔細推敲題干,搞清題干中答題項、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幹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

「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的抗英斗爭,到18世紀末轉變為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一轉變主要是由於:
A.英國壓迫加劇,北美人民反英意識增強
B.北部幾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C.各殖民地間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
D.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其中出現原因是答題項,主幹語是指「轉變」(即由分散的抗英斗爭到聯合一致的獨立戰爭),限定語有時間(17世紀到18世紀末)、地點(北美)、特點(分聯合一致)。

第二,搞清時空范圍。根據限定語,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時限。搞清歷史現象的橫向、縱向的歷史空間和階段特徵,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

第三,搞清基本題型。選擇題也有自身特點,根據其特點,明確題目的基本類型,再結合平時的學習和掌握,根據各題型的答題方法進行「對號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第四,推敲備選項。對備選項要認真推敲。近年來,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認真分析。通過比較,掌握知識之間的區別,明確選項與題乾的關系。

第五,明確理論觀點。選擇題大都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諸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觀點、階級斗爭觀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這些理論觀點為指導,再進行論證和分析。

第六,明確與其它學科的關系。根據大文科的觀點,歷史往往與政治、地理。語文等學科聯系,要利用相關學科知識的互補性,作好答題的准備。

二、解題方法
審題是為答題服務的,在審好題的基礎上,還必須運用正確的解答方法。下面結合各類單項選擇題的特點和具體內容,對解題技巧介紹如下。
1.最佳選擇題
是單項選擇題中的基本題型,旨在考查對歷史知識理解掌握的准確性,考查辯證思維能力。特點是選項與題干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題干求答項前後,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是選擇題中難度最大的類型。
例:前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功績在於
A.確立了「民主」和「科學」的主導
B.批判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
C.揭開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新篇章
D.沉重打擊了封建正統思想的權威
解析:新文化運動前期,佔主導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思想,所以A項可以排除;反對儒家傳統道德是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所向,而不是把矛頭主要指向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所以排除B項。C項迷惑性最大,因為揭開傳播馬克思主義新篇章是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功績之一,但不是主要功績,排除C項。正是前期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才是主要功績,因此,最佳選項是D項。
答案:D
解題方法:先根據題干要求,確定好題目的邏輯思維關系,即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確定住「最佳」標准,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運用優選法,逐個比較、分析備選項,找出最佳答案。謹防以偏概全的錯誤,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2.因果選擇題
此類題目,旨在考查綜合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通常將歷史現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據題乾的指向列出相應的原因的或結果等。考查的角度有兩方面:第一種形式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第二種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例:武昌起義後,列強由准備武裝干涉轉為「嚴守中立」,導致這一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
A.列強之間利益沖突,爭執不下
B.受到「門戶開放」政策的約束
C.革命形勢的發展超出列強的預料
D.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足以應付局面
解析:本題通過辛亥革命中列強調整對華政策的史實,考查分析歷史現象與現象間因果關系及辨別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的能力。如掌握好史實,ABD項都能排除。
答案:C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主要著眼於歷史現象的背景、條件、結果、影響等方面的考查。要審清題意,明確因果關系,搞清命題意圖。同時注意區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內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顛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選擇題(逆向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通常要求選出與史實不符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
例:中國共產黨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條件中,
不包括
A.沒收官僚資本
B.完成土地改革
C.合理調整工商業
D.節減國家機構經費
解析:本題主要從時間上進行判斷,沒收官僚資本是在解放戰爭中提出和解放以後人民政府實行的,發生在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由此可判斷A項是正確答案。
答案:A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可採用逆推法,即根據題意,首先找出與題目要求相符的三個備選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題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類題也可用正向思維或排除法。
4.推理選擇題
推理選擇題是指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考生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例:在王安石新法推行過程中,最大的阻力來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農民 D.皇室
解析:如果考生掌握了中國封建社會一系列自上而下變法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變法觸動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此題就不難選出正確答案A。
答案:A
解題方法:解答這類題可採用推演法,通過必要的推理,來確定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推理時要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歷史規律、邏輯關系等。因此,考生平時要注意歸納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並掌握運用。
5.排序選擇題
此類題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列,如時間先後等,其形式有序號式或非序號式兩種。
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是(1)議會組建「新模範軍」(2)國王宣布討伐議會(3)克倫威爾建立獨裁統治(4)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
A.2143 B.4213 C3412 D1234
解析:如果考生能記住最先發生的是②國王宣布討伐議會,可以確定A
兩項可能正確,從而排除了BC兩項;然後,再分析A對兩項的差別,會發現最後的結束事件,A項是③克倫威爾建立獨裁統治,D項是④查理一世被送上台,據此,可用直接推斷法或排除法,選出正確答案A。
答案:A
解題方法:巧解此類題可以獲得事半功倍之效。採用首尾結合法,首先找出打頭的歷史事件的序號,找出備選項的代碼;再找出結束事件的序號,結合首尾序號,選擇備選項符合順序排列的那一個。若存在相同的備選項,則要比較他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6.組合選擇題
此類題目是將同類選項按一定關系進行組合,通常在題於中列出三組或組以上的歷史事物,並冠之以數字序號;然後分解組成備選答案作為選項。也以構成否定形式,可據題意從選項中選出符合題於的應該否定的一個組合選項多項選擇題取消後,該類選擇題有增多的趨勢。
例:唐中期以後,藩鎮割據的特點是1藩鎮不向中央繳納賦稅2節度使自委派官吏3節度使死了,由兒子或部將繼任4藩鎮可鑄造貨幣
A1234 B.123 C234 D23
解析:如果考生能斷定④藩鎮可鑄造貨幣不符合題意,使可排除含④的備項A、C兩項。然後,比較B、D項,發現B、D項均含②③,即②的特點,最後只要能確定①符合題干要求,便可得出正確答案B項。
答案:B
解題方法:解答時可採用選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選定一個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答案為基點;然後,依此順藤摸瓜,選出答案。列式法是將所有選項的委字列豎式,四個選項都有的可確定,其他排除,從而縮小思考范圍;在此基礎上進行判斷。
7.比較選擇題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例:《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中關於社會經濟的主張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異 C.完全一致 D.互為補充
解析:本題通過太平天國運動兩個重要文件有關社會經濟主張進行比較,考查對社會經濟主張的理解和評價。兩個文獻都有反封建的一面,但所反映的本質思想卻大相徑庭,一方面是封建性的,另一面卻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在對兩部文獻的社會經濟主張進行比較,作出客觀評價後,不難得出結論,既不能「互為補充」,也難以「大同小異」,更不是「完全一致」,而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答案:A
解題方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8.材料選擇題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供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其現背後的歷史真實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例:「我們讓奧地利和法國的這場戰爭僵持下去,然後我們出動全部兵力揮師南下。」說這句話的是
A.亞歷山大二世 B.加富爾 C.俾斯麥 D.尼古拉
解析:本材料選自1859年5月俾斯麥(時任普魯土駐彼得堡公使)寫給阿文斯勒伯爵的信。通過提取材料提供的奧、法及言論者的信息,再聯系當時的歷史及地理知識和所列人物,先判斷出法國與奧地利之間的戰爭,再據「南下」這一指示語而做出判斷
答案:C
解題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選擇題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第二,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及與題乾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8. 概念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主要考查對歷史概念的准確理解和把握。其在題干中多提出一個基本概念,選項則多是對這一概念的闡釋或解釋。選項多是立足於對歷史概念內在規律和本質的把握。
例: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含義是
A.禁絕中國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閉邊界固守疆域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閉關政策」這一概念內涵的理解。教材對這一概念並沒有予以明確闡釋,只能從鴉片戰爭前清政府與外國交往活動方面進行概括。從實際看,此時,中外交往是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的。所以A、C、D項都不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而「允許廣州一地對外貿易」的規定,與B項是相符合的。
答案:B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目,主要從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等方面進行把握,通過對歷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確地界定歷史概念。同時,在平時要加強對歷史概念的學習,准確地理解歷史概念。

閱讀全文

與歷史題目如何分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