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對中國近代歷史的推動作用
中國近代,即晚清城府和民國政府,真正敢用,用得起,用的放心的就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一個是德國。你看清朝政府被逼貸款,不論自願與否,都喜歡美國銀行,美國對我國近代金融,教育兩塊影響非常大,當初退還庚子賠款,興建大學教育就是由美國發起的,這些好的客觀的事情你不能否認。
德國提的少主要是因為一些不光彩的背景,德國對華援助主要體現在軍事武器上,軍火貿易在哪個時代都不是見得了光的。清朝建海軍,英國態度蠻橫,漫天要價,此時德國正在試驗新型海軍,准備與英國一較高低,所以不但價格合理,還邀請清國海軍軍官學習,監造,可謂把售後服務做到了家。當時德美都是後發國家,對他國領土內政的要求小或者根本要求不了,因此就以各種特派員的形式為各國政府服務。朝鮮宮廷里德國顧問還負責貨幣新政,不過搞砸了就是了。所以說清代時期,德國為我們輸送了武器,培養陸海軍軍官出力不可謂不大,後來北洋軍閥留德的有多少,官位有多高,不言自明。這也為何一戰時,日本打青島,北洋軍閥好幾人都要支援德國呢,換句話說一戰我們參加協約國而不是同盟國,實在是個奇跡,當時政府的壓力多大啊!府院之爭等等,可別忘了當時可是武夫當國,很多人都愛死德國了,要不是美國支持協約國,咱們外交當時可就危險了。
民國時期,希特勒上台,民主國家很反感,但是納粹德國要復興軍事就的積累經驗,所以可以理解為第三世界的國家們與其一拍即合,中國更是遠東最大的合作夥伴。德國軍火,指揮官源源不斷進入我國。我們建立起了德械師,大家可不要忘記,蔣經國留學德國,參加過對波戰爭,德國第一批新式頭盔,我們第一個拿到貨,比國防軍還早。德國軍事專家團規格越來越高,雖然是私人性質,但是從圍剿到抗日,幾乎都有參加,軍事計劃更是全權負責。最大手筆就是第五次圍剿,堡壘困死戰術,符合當時國軍戰備,效果空前,紅軍被迫長征。淞滬會戰,德國團幾乎全員參與,甚至一些下級軍官親自上陣,雖然也犯了一些戰術錯誤,德械師也打殘了,但是戰役意義重大,不可小視。這些德軍軍官頂住國內壓力與我們合作,而沒有照著三國集團的條約臨陣脫逃,或是留一手,這是該肯定的。他們的一些回國後遭到審查,或是在政治清洗中蒙難,我們應該予以悼念,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慈善家,有貢獻還是該表揚。希望對樓主有用
② 二戰時期德國元首希特勒對中國的看法是怎樣的
二戰時期希特勒瞧不起日本人,更瞧不起中國人。他對中國人抱著不屑一顧的態度。
③ 怎麼看待西方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
西方人在幾百年前就對中國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關注。早在元代,馬可·波羅親自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馬可·波羅行紀》讓歐洲人見識到了中華帝國的繁榮與富有,「中國熱」在西方逐漸形成。明末清初,傳教士來華,將中國的「四書五經」翻譯回國,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德國哲學家黑格爾都曾通過傳教士翻譯的資料在書中描摹他們眼中的「中華帝國」。
清末民初,中國門戶洞開,中外交涉增多,很多考古材料如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和漢代的居延漢簡等相繼發現,引起了西方學者的廣泛興趣。最先確立漢學研究的是法國,1902年12月4日,法國在殖民統治下的越南召開了首屆國際東方學術大會,出席者有法國、奧地利、德國、挪威、日本和中國的代表37
人,共103人參與大會。這次會議的重要決議之一,就是對中國邊疆進行考古探險。
其中,有位名叫沙畹的功莫大焉,後繼者稱他為「開創漢學研究的第一人」。他曾於1889
年來華,任職法國公使館。1907年,他開始在北方進行考古考察,深入中國社會,發現了大量此前沒有人注意的考古資料。繼之而起的伯希和、馬伯樂、葛蘭言等法國漢學家,借用中國的考古資料,將中國的歷史與埃及、印度等進行對比,將中國放到世界史的序列中進行考察。
④ 德國人如何看待別國人
德國人普遍對英國人懷有好感,而且過去曾受過這份"單相思"的煎熬.英格蘭曾是世界頂級角色的典範,有著里令人驚嘆的先進的政治、社會工業的技術 成就。德國認為英國人很友善、基本上沒有惡意,幾乎和德國人一樣。
德國人對義大利人的了解頗深,因為兩國有如此相似的歷史。通過戰爭、侵略,以及各種形式的旅遊,兩國間建立了深厚而持久的 友誼。義大利的藝術家、實物及海濱深得德國人的贊賞.
兩國間還有一種聯系,即義大利和和德國人都是在上個世紀(19實際)取得了主權地位,而且至今都不很肯定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德國人欣賞法國人精妙深奧的文明,同時又惋惜其文化之低劣.相比之下,法國人可能精神層次較高,而德國人更有深邃的靈魂.除此之外,有親法情緒的德國人還是很普遍的,特別是那些住在靠近法國邊界的人.
德國人就像一群不知足的孩子,喜歡眺望花園籬笆外邊的世界.他們嫉妒地中海地區的人們所有輕松的生活態度、文化遺產和溫暖的氣候,但那是只在他們度假時才會產生的心態.
德國人只肯承認瑞士毫無疑問地比他們自己更具有日耳曼民族的美德.瑞士人講究條理,守時、勤奮,清潔又嚴謹,沒有一個德國人會對他們在這些領域的至高地位持有異議.而且,他們從來沒有和瑞士人發生過戰爭.
⑤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的政治制度,要分為古代的和現代的
德國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說:「宋代中國在重要技術、生產、商業發展方面和總的經濟發展方面尤為突出。麥克尼爾認為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在《南宋社會生活史》一書中說:「13世紀的中國在近代化方面進展顯著,比如其獨特的貨幣經濟、紙幣、流通證券,其高度發達的茶鹽企業。……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東亞研究及歷史學教授漢學家伊佩霞在《劍橋插圖中國史》一書中說:「11、12、13世紀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
曾擔任亞洲研究協會主席的美國學者羅茲•墨菲稱宋朝是中國的「黃金時代」,在《亞洲史》中這樣評價宋朝,「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從很多方面來看,宋朝算得上一個政治清明、繁榮和創新的黃金時代。宋確實是一個充滿自信和創造力的時代。」
美國學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也認為宋朝為「黃金時代」,在《全球通史》中說:「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的意義。商業革命的根源在於中國經濟的生產率顯著提高。技術的穩步發展提高了傳統工業的產量。同樣,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此外,宋朝興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擴大了水田灌溉面積。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生產率提高使人口的相應增長成為可能,而人口增長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經濟活動的迅速發展還增加了貿易量。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
日本學者攄藪內清在《中國.科學.文明》中說:「北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儒學方面興起了後來被稱作宋學或朱子學的新儒學;文化方面,在古文復興的同時,口語文學也興盛起來;印刷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且發行的書籍不僅僅是儒教經典,還有歷史書、詩文集等。在這里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科學書籍的出版發行。可以說,自古以來沒有像北宋皇帝那樣重視醫學的。……總之,在這個文化發達的歷史潮流中,有許多驚人的成就。甚至有人認為,北宋時代可以和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以至近代相比。」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在《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中認為:「中國從漢到唐,人均產值均保持在這一水平上。宋代是一個發展的高峰,人均產值增長了1/3。從十四世紀到十一世紀,極有可能又降了下來。假定歐洲和中國公元一世紀時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到了宋朝時,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歐洲已大大落後於中國的水平了……一般認為宋朝是一個向縱深發展的時期,而在宋以後的五百年裡,主要特徵是橫向發展。」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的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在《中美新市場經濟(北京)論壇》發表《克服國富的障礙——經濟政策與經濟周期》的主題演講時說:「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
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名譽所長英國科學院院士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所說:「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顛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
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史系博士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說:「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火葯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鍾,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隻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現代史教授喬納森.斯彭斯在2000年1月1日《新聞周刊》刊登文章,這樣評價宋朝:「上一個中國世紀是11世紀。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國家。它的領導地位源於一系列的因素,從技術上的發明到工業企業的興起和管理良好的農業,從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試驗的傳統到對宗教和各種哲學思想的寬容。……上一個1000年的中國,是世界超級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宋朝的首都在東京汴梁,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人口達百萬,是世界最先進最繁榮最龐大的城市。」
美國學者尤金.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中說:「宋朝時期,中國的農業和食物最後成形。食物生產更為合理化和科學化。到宋朝末年,不再由漢人統治的華北已在農業上成熟。此後直至20世紀中期,就很少再發生變化了。華南在此後歷朝中擴大了農耕,並增加了新的農作物,但那裡的模式還是在宋朝確立的,而且並未伴有多少技術上的基本變化。」
美國著名學者阿諾德.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中說:「10世紀、11世紀、12世紀的後起蠻族,也強烈地為中國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採納中國文明,他們還在自己統治的領土上傳播了中國文明,而這些領土又從未納入過中華帝國的版圖。因而,中華帝國的收縮由於中國文明的擴張而得到了補償--不僅在中華帝國周邊興起的國家如此,在朝鮮和日本也是如此。」
美國歷史家麥克尼爾在《權力的追求》中說:「本書的假設是:中國在一千年前後轉向市場調節的行為顛覆了世界史的一個關鍵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國的例子啟動了人類的一個千年探索,去發現在協調大規模行為這一點上,從價格和私人或小團體(合夥或公司)對私利的看法出發,會有些什麼成果。」
北宋被20世紀末的美國人譽為人類第二個千年的「領頭羊」。日本文史家內藤湖南認為「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法國學者埃狄納稱宋朝為「現代的拂曉時辰」。法國學者、著名漢學家、國際宋史研究的開創者埃狄納.巴拉茲明確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徵,到宋代已發育成熟;而近代中國的新因素,到宋代已顯著呈現。因此,研究宋史,將有助於解決中國近代開端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對於宋朝中國人研究得遠遠不夠,所以現在的大部分中國人對宋朝認識不足,缺乏了解。宋朝是中國文明的顛峰,現在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偉大,也不知道中國為什麼會落後。現在的中國不自信得一塌糊塗……現在中國的一些文化人言必稱希臘、言必稱羅馬這其實是中國的悲哀!現在的中國人懷疑、否定中國的傳統文明,熱忠崇拜曾經落後於我們許多的西方文明。11、12、13世紀西方無論是政治、科技、文化、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是遠遠落後於中國。中國為什麼會落後?不是中國傳統文明本身的停滯不前、腐敗墮落。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就是野蠻落後民族瘋狂的破壞,打斷了我們前進的進程。正如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導言中所說:「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對於偉大的中華帝國的沉重打擊,這個帝國在當時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華文明在許多方面都處於它的輝煌頂峰,而由於此次入侵,它卻在其歷史中經受著徹底的破壞。」
元朝的所謂成就、輝煌都是宋朝的遺留,都是掠奪的不是自己創造的。元朝開始禁海還禁夜市,致使人民民生失去活力,中國商業發生大倒退。蒙古人把良田變成牧區,弄得境內到處都是養馬場,甚至兩淮都有養馬場。宋朝經過上百年興建的水利良田變成草場,致使中國農業大倒退。元朝的等等政策與措施都是明顯的倒退與衰落。是處在原始社會階段的蒙古、滿清,屢次把正向資本社會前進的中國從新拖回到半封建半奴隸的社會階段。如果沒有原始野蠻民族的干擾、破壞,中國文明早已發揚光大,中國依然會遠遠領先於世界。
明末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在康熙四十年的盛世是這樣概括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
(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康熙中期是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從此以後在人口壓力下,中國的人均GDP開始一路下滑)
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再看看西人的回憶
明末西方傳教士還在贊揚中國物產極為豐富,物質生產能力遠勝歐洲,聲稱"大明人"是"衣飾華美,風度翩翩".而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卻說:「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10]
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節。〕在馬戛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是這樣的..."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明末傳教士眼中的明朝
16世紀末的歐洲人主要是通過《中華大帝國史》的第一部分來認識中國的。在門多薩的筆下:
(1)中國是個地域遼闊的文明古國,中國人自稱「大明(tame)人」。全國劃分15個省(明朝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分其境內為南、北二直隸,
13承宣布政使司,常稱15省——筆者),「每省都要比我們所熟知的歐洲國家為大」。
(2)中國境內有完好的道路網,使城鎮相連。路面平整、寬闊,「官道」可容15人騎馬並行。路旁商店林立,兩側綠樹成蔭,如同羅馬時代的大道一樣。有些城市有水道相連,好似威尼斯。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中國人富有建築才能。建築用材舉世無雙,一種用「白土」做成的方塊(即磚)堅硬無比,只有用鋤才能將其砸碎。一座座邸宅有如庄園。中國最雄偉的建築就是長城,長達500里格(每里格約合
5572米),是為防禦韃靼人而修建的。
(4)中國物產豐富。蔬菜種類遠較西班牙為多。僅橘子就有三個品種,即甜的、酸的和甜酸適度的。糖質地很好,非常潔白,價格也低廉。蠶絲色澤艷亮,質量超過西班牙格拉納達的產品。「天鵝絨、絲綢和布匹價格如此之低,提及此點會使那些熟知西班牙和義大利紡織品價格的人大吃一驚。」中國人普遍穿著絲綢服裝。中國農田管理得很好。沒有一塊荒棄的土地。一塊塊耕田錯落有致,有如花園。礦產也很豐富。「這是世界上最富饒、而物價又十分低廉的國家。」
(5)中國出產的手工藝品極為精緻。1582年西班牙國王喜獲中國床單,織法之巧妙令菲利浦二世驚嘆不止。很多西班牙能工巧匠都來觀賞、借鑒。瓷器很便宜,歐洲人原來以為瓷器是用粉碎的貝殼做的。最精緻的瓷器是貢品,薄如玻璃。
(6)中國商業發達,買賣興盛。每條大街往往只經營一種行業。看到第一家商店就知道這一條街是賣什麼商品的。中國匠人的手藝都是祖輩相傳。中國貨幣種類繁多,金、銀憑重量使用,而沒有一定式樣的金幣或銀幣。
(7)中國軍隊有步兵,也有騎兵。中國也有戰艦,4天內可徵集600艘。中國士兵在數量上多於歐洲,在器械上處於均勢地位。
(8)中國皇帝具有統治國家的全權。各級行政官吏有效地行使權力。他們是通過科舉產生的。中國有完整的法律。官吏和貴族出門要坐橋,而婦女則從不在外從事社交活動。中國飲宴豪奢。中國人有自己的樂器。
(9)中國歷史悠久。有獨特的教育體系。各類圖書十分豐富。中國人富於文明和教養。
(10)中國人在科學技木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歐洲人一向以印刷術的應用而自豪,「然而中國人早在德國人谷騰堡(Joan
Gutenbergo)發明印刷術500年前已經用印刷術印製圖書了。」門多薩認為印刷術是經俄羅斯莫斯科大公國傳入德國的。但他也不否認另一種可能性,即中國圖書經海路(紅海)傳到歐洲,從而啟發了谷騰堡。門多薩特別提出,在中國人所有的發明中,最令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驚的是中國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歐洲人之前已經使用火炮了。但對中國火炮的效能,歐洲人認識極不相同。拉達認為中國火炮陳舊,製造粗糙。而另一位船長阿爾蒂埃達(Artieda)在致西班牙國王書中卻寫道:「……中國人使用著與我們同樣的武器。他們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們鑄造的更精緻,更堅固。」因為門多薩未到過中國,所以他沒有對上述歧義做出自己的判斷,但他還引用了後者如下一段文字:「中國城牆堅固,外面圍以深壕(情況緊急時可放滿河水),城門上架著大炮,中國人認為這是最好的防禦工事。城牆上,長官率士兵日夜守衛。如不得到城市最高當局的批准,任何外國人是無法靠近該城的。」門多薩摘引這一大段有關中國城市設防的論述,絕不是無目的的。這實際上表明,他認為中國火炮是很有威力的。此外,門多薩對於中國造船、造紙以及其他工藝都有所介紹,並一一指出優於歐洲的方面。
克魯斯在《中國志》中也曾盛贊中國的科技成果,門多薩顯然引用了很多克魯斯的觀點,而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做了更全面的介紹,其評價也更高。像中國的造船水平,克魯斯著重介紹了中國船隊的龐大規模,甚至比喻說,中國皇帝能夠用船在中國與馬六甲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並對中國船隻的類型以及龍骨水車的應用做了說明。而門多薩除上述內容外還進一步闡述了中國造船的艌縫技術,由於填縫使用的添加劑十分合理,不但防水還可防蟲,使中國船隻使用壽命比歐洲長兩倍。在論及中國印刷術時,克魯斯只提及中國已經有900年使用印刷的歷史。而門多薩如前所述,則闡明了中國使用印刷術的來龍去脈,以及印刷術西傳的路線。在中國火器的應用方面,門多薩也傳達給西方人更多的信息。科學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示器。門多薩對中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客觀評價無疑對於西方人了解、認識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們的住房因設計良好而便於住宿,整潔舒適」
「他們種植許多蔬菜,供百姓常年食用」「他們在各地,即使小村鎮,都有充足的肉食,全年最常食用的是豬肉,牛肉去骨售賣,他們的鹿肉很少,也不怎麼愛吃它」
「中國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由此處(引者註:這里指的是廣州)運往各地,因為它是中國最開放和自由的交易地點。且不說6個鄰國的土著和異邦人運走的各種貨物,僅葡萄牙運往印度、日本和馬尼拉的貨物,每年約有5300箱各類絲綢,每箱裝有100匹真絲,天鵝絨花緞和緞子、輕料如半花緞、彩色單層線段,還有
250塊金子,及每塊重12盎司的2200塊金錠,此外的貨物還有瓷盤,鍍金器皿,糖,中國木,大黃,麝香,……即使長篇開列也不能盡舉其名」
「(浙江)論富庶它超過許多其他省,可以稱作中國商品潮流的最佳源頭。它的特產是絲綢,無論生絲還是成品,也不管是繭還是原料,都運往各地。總之,中國輸出的絲綢,都產自該省」
「南方九省的最後一省是南京,……是中國最好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國的精華。……其西部地區最富庶,盛產棉紗,……僅在常州城(Xanuchi)城及附屬廣大地區,就有20萬台織布機。……由於織布機小巧,一間屋子內常常安放許多台,差不多所有的婦女都從事這種行業」
「南京城……我認為它是全國最大最好的城市,優良的建築,寬大的街道,風度優雅的百姓,以及豐富優良的種種物品。它有令人驚羨的游樂場所,境內人口眾多,……各處能遇到擁擠的人群,街道難以通行。此外,無數的宮殿、廟宇、樓塔以及橋梁,使城市顯得非常壯麗。」
「中國人天生好經商,不僅從一省到另一省做買賣,獲得大利,甚至也在同一城市做生意。商店裡有的東西,街上幾乎都有售賣。……富有的商人信用良好,很守時(葡人多年的經驗證明了這點)」
「中國人爽快的贊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贊嘆。……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⑥ 德國跟中國有著什麼樣的歷史聯系
提問
網路知道十分鍾內有問必答立即下載
德國與中國關系好嗎
我有更好答案
最佳答案
總的來說,德國和中國的關系還算是西方國家裡面最好的。
1、雙方歷史積怨不多,現實地緣政治利益上沒有沖突,決定了雙方政治關系不會起太大風波。德國除了偶爾在西藏問題上嗆一嗆中國的肺管子,也不會有其他的矛盾。
2、目前雙方有中德法制對話,而且德國還在協助中國制定商法典和民法典。 在經貿關繫上,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
3、從2002年開始中國超出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德國現在是對華提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歐盟中對華提供政府間援助最多的是英國),兩國政府簽訂有《財政合作協定》。
4、財政合作領域主要涉及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醫療、扶貧、軌道交通及金融等領域。截至2011年底,中德財政合作累計生效資金94億美元。
5、從1997年開始到目前為止,工具性了13輪兩國國防部工作對話,從2002年開始已經舉行了5輪防務戰略磋商,2005年首屆中德高級軍官安全政策研討班在德舉行,目前已成功舉辦7屆。
6、此外,兩軍在軍兵種、後勤、測繪、後備力量建設等領域的往來與合作富有成效,人員培訓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大。
⑦ 中國歷史在外國人中是如何被記載的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歷史上一直以來是整個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科學發展中心。並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對其他國家形成了影響,一直到近代這種影響才被全世界的工業化進程打斷。但是現在的中國依然對整個世界形成很大的影響,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每5個人裡面就會有一個中國人。當然也有很多外國人不了解中國,更沒有到過中國,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僅僅憑著日常的電視報紙和教科書。大家知道這些人對中國是什麼印象嗎?
至於韓國則不說也罷了,明明是一個彈丸小國,自古以來靠依附中國生存。在歷史書中卻把自己意淫成一個強盛大國,屈原和紀念屈原的端午節都是韓國的。四大發明是有韓國人合作才研發出來的,這也是醉了。他們對自己國家有種謎之自信,所有的歷史全靠一個字:吹。
⑧ 怎麼理解黑格爾認為中國「本質上沒有歷史
所以,有人說中國古自先秦以後,幾乎沒有獨立知識分子了。
因此中國歷史中一直未能出現象希臘的城邦制和古羅馬的共和制那樣相對分權的公民社會,也沒有歐洲那樣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只有如黑格爾說的:「君主覆滅一再反復」。
直至黑格爾逝世九年後(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中,英國的炮艦敲開中國大門,國人才能接收到域外的共和思想,又經幾十年斗爭,終於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跟上了世界潮流,走上曲折艱難的共和之路。
相關鏈接:
黑格爾為什認為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有道德常識,沒有「思辨哲學」
為什麼國人很難理解黑格爾的哲學?
眾人對黑格爾「存在即合理」的誤解
⑨ 賓士的兩大股東都來自中國,這讓德國人怎麼看
賓士的兩大股東是吉利李書福和北汽,這個收購事情德國人大概有三種看法。
1、普通民眾。當年一窮二白的中國土鱉把自家白菜給拱了!酸酸的。
2、和中國合作的得利集團。可以的,現在中國人購買力能力不差啊。賣掉股份的企業覺得中國人出價還是蠻高的,我喜歡。其他股東覺得,你既然已經是第一大股東,還不極力使用權利,不錯,不錯。
中國目前正在後勁十足的趕超德國,已經讓德國很多企業失去了競爭力,另一方面又為德國提供巨大的市場。想罵又怕損失利益,心態很復雜。
在德國各種媒體報紙影響下,對中國保持冷淡態度才是真。利益受損的人肯定狂噴,戰敗國為了國內政治正確也要狂噴(多黨制),只有既得利益者吃飽了所以才會誇幾句。 二比一,保持冷漠是主流。
考第一名的,天天被第二第三名狂追不罵娘才是有鬼。現在的中國投資者青睞德國企業,就等於這個第二名啊,家裡還有點錢。天天盯著你家裡其他兄弟姐妹,老是想拱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