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極拳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宋朝張三峰,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雖然張三豐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極拳論》,但當今絕大多數拳家亦以現傳的各式太極拳源出陳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拳之說。總的來說,太極拳的來源是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別是吸取了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並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經 絡學說,以及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以道教、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太極拳的哲學基礎,使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 。首先表現在太極拳始終處於運動之中,動作銜接緊密,勁斷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同時,太極拳運動也是一種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太極拳中存在著剛柔、虛實、動靜、快慢、開合、曲伸等對立統一的矛盾雙方,這些矛盾的雙方既相互獨立又可相互轉化。
太極拳以「棚、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在運動中,要求靜心用意,以意識引導動作,動作與呼吸緊密配合, 呼吸要平穩自然,動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緩慢,身體保持疏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綿綿不斷,輕柔自然,動作弧形,園活不滯,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周身一體。動作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動作之間銜接和順, 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動作不浮不僵,剛柔相機濟,發勁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擊虛,借力發力,尤其講究「聽勁」,通過身體觸覺,來判斷對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並及時做出反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隨機應變。
陳式太極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陳氏始祖陳卜。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 (今晉城),後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桐縣。明洪武7年 (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 (今沁陽)。因始祖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為近鄰鄉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庄 (解放後,陳卜庄並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庄)。先祖後因陳卜庄地勢低窪,常受澇災,又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楊村。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氏人丁繁衍,常楊村易名陳家溝。
始祖陳卜居溫縣後,為奠定家業基礎,偏重於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人繁家盛。為保衛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設武學社,教授子孫。由於1711年以前陳氏家史無文字記載,僅有口傳。直至1711年,陳氏十世祖陳庚為陳卜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卜史實。然相距已有300餘年。其間人物、事跡及有關拳術多有疏漏。所以關於拳藝、人物、事跡的文字記載,僅從陳王庭記起。
陳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優,精於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東一帶很有聲望。在他年老隱居期間,依據祖傳之拳術,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陳王庭傳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陳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現尚存《拳經總歌》、《長短句》詞一首。詞上半首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自陳王庭之後,陳家溝練習太極拳之風甚盛,老幼婦孺皆練習,當地流傳的諺語「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 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歷代名手輩出。
傳至十四世陳長興 ,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他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 (大架)。當時人稱 「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陳耕耘、楊露禪。第一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棚捋擠按」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煉為主, 發勁為輔。全身內外,動分靜和,一動全動,體現柔纏中顯柔、緩、穩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動作復雜,急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采挒肘靠」為主, 以「棚捋擠按」為輔;以剛發勁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勁。剛中 寓柔,體現柔纏中顯剛、快、脆的特點。
2. 太極拳有多久的歷史了
首先聲明一下,太極拳的發展一直都與太極無關,從陳家溝(河南省溫縣)的第一代傳人(陳氏第九代)陳王廷,到陳氏第十四代的陳長興都沒提過太極,都是打他們的鄉下拳。太極拳裡面可能應用了張三豐的觀念,但其實的套路卻並不是由張三豐所創。陳家太極拳是個非常好的拳種,它是當年戚繼光打仗訓練士兵用的三十二勢長拳,而這套拳是由少林的大小洪拳、通臂拳演化出來,而大小洪拳和通臂拳則是由宋太祖練兵用的長拳演變而成。所以說陳家溝所練的拳源流非常好,只因後來沒有打仗,士兵唯有回到鄉下打,陳王廷都是這樣,並且他有時會看看《黃庭經》。 人說陳王廷開創了陳式太極拳,其實他沒有創,只是戚繼光的功夫流傳到陳家溝,他在改編一小部分。陳王廷把這套拳傳給陳長興,陳長興又把它教給楊露禪,而楊露蟬在1852年又拾到武禹襄的一本《太極拳論》,從此以後才開始用太極拳這個名,而不再用陳家炮錘。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趙堡、武當等多種流派。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河南焦作陳家溝陳長興(陳式太極拳傳人),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河南焦作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 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 武當太極拳
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
3. 太極拳有多少年歷史 具體
【發展簡史】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教拳於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架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舍棄,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4. 太極有多少年歷史了
太極拳最初創始人並非張三豐,是河南懷慶府的陳王庭,本為明朝大將,因滿清入關被迫歸隱山林,在家傳長拳基礎上結合中醫經絡學說,易經吐納術,道家陰陽學說創出一套拳術,被後世成為太極拳,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
5. 楊氏太極有多長的歷史了
葉泳湘出生於1986年,出身軍人世家,外曾祖父陳睡生畢業於黃埔軍校第3期,外公陳夢愚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6期。葉泳湘是專業的私人教練。復旦大學EMBA太極會老師,多次獲國際武術金牌。是楊氏太極六代傳人。榮獲國際太極拳、劍、刀三金的80後美女,以傳承楊氏太極為己任。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傳播楊氏太極。正是葉泳湘對推廣太極拳的堅持不懈,才刷新了人們對太極的想像。經由她的演繹,太極年輕、優美,甚至「仙」得時髦。葉泳湘3歲習太極拳,6歲即參加演出,8歲至12歲曾修習少林,故能融匯外家內家,對太極有獨到理解。數十年的耳濡目染,令其對太極抱有巨大熱忱,肩負著家族傳承的使命。
楊氏太極,起於先祖楊福魁(1799年一1872年),字露禪,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楊露禪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葯字型大小"太和堂"學藝。偷師陳長興,無人時私下練習,後被陳長興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擯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准其在業余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第一代的祖師是楊露禪,從溫縣陳家溝學習了太極拳的真功夫。後應親戚武汝清1804-1887、時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員外郎、花翎二品銜的邀請,率次子楊班侯、季子楊健侯到北京教學。楊班侯時任清軍旗營武德騎尉銜、戴藍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6. 太極的歷史
太極
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易經系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系辭傳又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系,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於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系。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
先賢從用兵和較技中認識到一條真理:天下有常勝之道日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剛,避實以擊虛,持後而處先。
《易經》等中國古典哲學、道家養生理論、中醫經絡學說、兵法和其它武學豐富的理論與經驗構造成中華沃土,太極拳在這方沃土之上萌發和成長並非偶然。太極拳之所以不斷發展而有今日之壯大,也端賴數百年來歷代大師們的巨大貢獻和無數英銳心血的灌溉。四海之內,有史以來,尚沒有哪一拳種有著如此復雜而完善的理論。數百年中,太極拳向外流傳,自中原至大河以北、長江之南而漸至偏遠,尤其是自上一世紀五十年代始,太極拳得以迅速傳播。在傳承與創新之中,便衍生出諸多流派。各式太極拳的開山大師;無一不是武術界殿堂級人物,他們都以自己對太極拳的理解詮釋太極拳。各種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標志著太極拳的豐富與發展。
太極拳之理雖屢有闡發,但縱橫以觀之,習者芸望 明師絕少。那掩關自守者有之;將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學子皆不得見;功力所限;對拳理精意管窺蠡測者有之,以此類孔見為據修煉則誤已,倘竟以此傳授則誤人;於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卻說玄弄虛,言不及義,則更是貽害無窮。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馮志強先生得天獨厚師從兩位大師,將兩位大師的傾授融會貫通,以自身對太極拳的深刻理解,對傳統的陳式太極拳成功地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創立了深刻反映萬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極拳(簡稱混元太極拳)。混,取萬物萬象意;元,為初始根本之意。馮先生將自己的真知灼見,貫徹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類之心,毫無保留地奉獻於世。我們的世界,是運動的世界。億萬年來,自然界中,日經月行,星環辰繞,莫不循圓以為軌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狀卵,石滾水注,莫不符合圓的規律;禽獸的揚降與走躍,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人類發展了科學技術,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車輛之轉輪;電動之機械,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點即是無限小的圓,螺旋則是國與其它因素的合成。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乃是乾坤大道。
人身之陰陽,往往不得其平,則血氣滯而疾病生。作為內功拳,混元太極拳以功為本,為拳為母,以養為主。作為其內功修煉之道,混元功一系列功法疏通經絡、平謐陰陽,培補內氣,增長內功。
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混元太極拳之走架,動靜相兼,內外俱練,性命雙修。其多種拳架以陳公發科之拳架為基發展而成,始自無極;現有機而生太極,分而成陰陽,動則螺旋曲折;陰陽相生,開合折疊;最後歸於無極,徹底地反映出萬物的運動規律。其拳架之形勢,環圈層疊,螺旋纏繞,動靜相兼,剛柔相濟,內外相合,形意相任,開滿合嚴,松沉渾厚,充分體現了太極拳的特點,而且觀之自然流暢,如龍如川 , 十分美觀。混元太極拳以行拳走架為活樁;注重練意,要求靜心慢練,會練善養,有助於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之境界。同時,通過對纏絲功的練習,在走架時令內氣充分纏繞運行於肌膚骨節,斂入骨髓而形成剛柔相濟的內勁。
混元內功和走架的修煉,旨在培養混元一氣。這一過程,也使修煉者得到中國古典哲學的滋養,對修煉者的身心健康和養生有著巨大的補益,對習練推手散手者,也因修煉所獲得的真氣、生物磁和生物電的能量而使自己的技擊能力得到飛躍。
練拳須明理,理通拳法精。祝廣大混元太極拳愛好者明白以上道理;從修煉混元功法、拳法和養生之法中獲益。
太極有多種表達圖形,周易<乾坤譜>中用陰陽十二爻代表太極,更能體現太極生八卦的原理.如上圖: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
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的「太極」,一方面回復到將太極說成是氣,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極」本於「無極」,「太極」的「有」產生於無極的「無」。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就是一個從無極至太極,至陰陽、天地,至五行、四時,至萬物的發生形成過程。程頤和程顥則將太極等同於無極,「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認為無極、太極、道和理是無二致的。朱熹也將太極說成是理,稱「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同時,朱熹又稱「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朱熹的「太極」、「理」和「道」,內涵雖然各有側重,但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朱熹的理學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後的儒家哲學中,太極就成為天地萬物的根柢和樞紐,是決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實體。「太極」成了朱熹理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