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紹興有什麼歷史人物

紹興有什麼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2-12-12 11:47:01

⑴ 紹興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說到紹興,就不得不說說我們迅哥兒了。魯迅原名叫周樟壽,後來才改名叫周樹人。魯迅這個名字,是他發表狂人日記時才用的筆名。魯迅是紹興市紹興縣的人,他的祖父是周介孚,翰林學士出身,看《少年閏土》就知道,迅哥兒他們家在當時是紹興大門戶,但是他的祖父因為科舉考試受賄,被光緒帝關了八年,自此,周家就敗落了。魯迅的文學啟蒙,很大部分是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

雖然把迅哥兒放在了首位,但是陸游也是超重量級的人物。陸游是越州山陰人,也就是現在的紹興。陸游生於北宋滅亡之際,這樣看來,亂世出才子是很正確的,陸游是一個很具有愛國情懷的詩人,也是生於名門望族,祖父詩王安石的弟子,反正就是書香門第之家,祖父父親都是極有才學的人。但是正逢亂世,陸游一生遭遇了國家的滅亡,家庭的流離等等的苦痛。以前我們學詩歌的時候,我們老師總教導我們說要聯系歷史,把自己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去理解詩人的感情。但是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卻不能真的體會到詩人的悲痛,不是是幸還是不幸。

蔡元培也是浙江紹興山陰縣人,最開始知道蔡元培是通過歷史課本了解到的,什麼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開「學術」與「自由」之風,後來學的深入一點了,慢慢了解到這個人物,他是中國的政治家、革命家、教育家,他的貢獻不是單薄的一句話就可以一以貫之的。

姚啟聖也是浙江紹興人,是康熙年間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收復台灣起了很大的貢獻。唐琬是紹興人,說來可能不清楚,但是陸游那首《釵頭鳳》我們都是知道的,就是為其所寫。可惜的是,如此情深意切的兩個人,因為陸母的阻礙,最終沒有走到一起。

⑵ 浙江紹興有哪些名人

1、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⑶ 紹興的歷史文化,紹興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歷史文化:

1、方言,紹興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

2、曲藝

越劇起源於紹興。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戲是流行於紹興的傳統民間娛樂風俗,是舊時紹興城鄉春秋兩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戲,用以酬神祈福。社戲源於該地農村春秋兩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習俗。先時,春社為祈求五穀豐登,秋社為慶賀一年豐收,後發展為以演戲酬神祈福,進而沿習為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紹興演社戲風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風行一時。

3、地域文化

烏篷船、烏氈帽;社戲、紹劇、越劇;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這些都是古城紹興的文化元素。

二、歷史名人: 魯迅、夏丏尊、朱自清、謝扶雅、錢三強、周作人、周建人、許壽裳、邵力子、陶成章等。

1、魯迅,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譯家及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浙江紹興人。

1918年,至三十八歲,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在他從文的30年間,共有「述著29種,250餘萬言」,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2、夏丏尊(1886~1946年),出版家、教育家、文學家。原名夏鑄,字勉旃。1886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上虞縣後(1912年)改字丏尊,號悶庵。浙江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夏丏尊自幼從塾師讀經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

次年到上海中西書院(東吳大學的前身)讀書,後改入紹興府學堂學習,都因為家貧未能讀到畢業。光緒三十一年他借款東渡日本留學,先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畢業前考進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但因申請不到官費,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輟學回國。

3、錢三強(1913~1992),核物理學家。原籍湖州,生於紹興。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次年赴法國留學,在約里奧·居里夫婦指導下從事原子核科學研究,發現鈾核三分裂現象,深化了人類對核裂變的認識。

4、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

5、邵力子(1881~1967),政治活動家、學者。原名夙壽,字仲輝,筆名景墨、聞泰。紹興陶堰人。清末舉人,同盟會會員。曾任上海大學代校長,提倡革新文學,主持上海《民國日報》,辟《覺悟》副刊。

⑷ 浙江紹興出過哪幾位名人請說出五位以上

勾踐

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古時越國與中原各國語言不同,音譯為勾踐。勾踐又名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荀子·王霸》認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 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西施

西施,子姓施氏(7月19日出生,具體生卒年不詳,一說卒於公元前473年),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句無薴蘿村(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薴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傾國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之美譽。其中的「沉魚」一詞,講述的就是「西施浣紗」的故事。



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紹興)人。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出身「細族孤門」,自小聰慧好學,博覽群書,擅長辯論。不慕高官,不貪富貴。晚年漢章帝下詔派遣公車徵召不就。永元(漢和帝年號)年間,病死家中。 思想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理論宗旨,以「天」為天道觀的最高范疇,以「氣」為核心范疇,由元氣、精氣和氣等自然氣化構成了龐大的宇宙生成模式,與天人感應論形成對立之勢。在主張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學等方面彰顯了道家的特質,並以事實驗證言論,彌補了道家空說無著的缺陷。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其思想雖屬於道家卻與先秦的老莊思想有嚴格的區別,雖是漢代道家思想的主張者但卻與漢初王朝所標榜的「黃老之學」以及西漢末葉民間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渡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謝靈運

謝靈運(385年-433年),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於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陳郡陽夏縣(今河南太康)人,生於會稽郡始寧縣(今浙江上虞),出身陳郡謝氏。南北朝時期詩人、佛學家、旅行家。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謝靈運繼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義熙元年(405年),出任大司馬司馬德文的行參軍。此後任撫軍將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代晉後,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年僅四十九歲。謝靈運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是第一位全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他還兼通史學,擅書法,曾翻譯外來佛經,並奉詔撰《晉書》。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周恩來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詞與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劉克庄謂其詞「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餘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 王冕性格孤傲,鄙視權貴,詩作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所畫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勁健有力,對後世影響較大。存世畫跡有《南枝春早圖》《墨梅圖》《三君子圖》等。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明史》有傳。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祖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33年,蔡元培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並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抗戰爆發初期,蔡元培與厲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積極組織發動文化界人士及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⑸ 歷史上,浙江紹興都出了哪些大人物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清紹興山陰人。父鶴聲,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豐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學徒,後得任熊、任薰教授,初顯畫名。十一年,太平軍入浙東,攻克紹興,則參加太平軍,充旗手。太平軍敗後,移居寧波,隱於民間,重操畫筆,結識畫家任渭長。中年以後定居上海,以賣畫為生。1884年,小刀會在上海起義,為小刀會「點春堂」作「觀刀圖」,頗具影響。先後結交當時書畫名家吳昌碩、蒲華、王秋年、蔣石鶴、吳友如等。畫法師承陳洪綬、華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響,擅畫花鳥山水、人物。重寫生,鉤勒、點簇、潑墨交互施用,別具一格;賦色鮮活明麗,筆墨不多而形象生動活潑;精肖像畫,喜用中鋒,淺描淡染,寥寥數筆而神情逼真,執法獨到,畫風在江南一帶影響極大,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現存作品頗豐:《野塘兩石》、《芭蕉綉球》、《紫藤鴛鴦》、《池塘睡鴨》、《黃花紅葉》、《雞》、《秋雨梧桐》、《落花飛燕》、《譏看天圖》、《沙馥小像》、《五穀豐登》、《鍾馗》、《倒騎驢圖》、《牧牛圖》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詩文、書畫。光緒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定居會稽山陰。出身貴族,父王曠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導,晉元帝時丞相。其幼時言語遲鈍,及長始顯才華。性坦率,不拘禮節,有「坦腹東床」佳話。初仕為秘書郎,累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當時,東土飢荒,羲之輒開倉賑貸。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更甚,每上疏爭之,多被聽納。羲之淡泊名利,雅好養性,初渡浙江,便有終仕之志。朝廷愛其才,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後稱病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善作文、工書法。原師事鍾繇,但博採眾家之長,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妍美流暢之風格。

羲之七子:獻之、凝之、徽之均善書,尤以第七子獻子成就最著。相傳現存蘭亭「鵝池」碑,「鵝」字為羲之所書,「池」字為獻之所續,世稱「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傳世。因其書法而得名之遺跡,尚存蘭亭、筆飛弄、筆架橋、題扇橋、躲婆弄等。羲之舍宅為寺之戒珠寺,現辟為紀念館。《晉書》有傳。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尋移紹興知府,累官至山東右布政使。後致仕歸,年九十七卒。湯為人寬厚儉朴,內服疏布,外以父所遺舊袍襲之。為政持大體,不事苛細,不以廉自炫。知紹興後,新修學宮,廣設社學,緩刑罰,恤貧弱,旌節孝,濟災荒,深得紹興人民愛戴。

文種名會,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鄒人。公元前494年,句踐敗於夫椒,使文種議和,成。句踐入質吳國,命種守越。種焦思竭力,恢復生產,治理國政。「外守疆土之界,內修耕戰之備,無遺荒土,百姓親附」。句踐歸國,問政於種,種曰「愛民而已」。「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無奪民所好,則利也。民不失其時,則成之。省刑去罰,則生之。薄其賦斂,則與之。」「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其子,如兄之愛其弟,聞有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越王乃緩刑薄罰,省其賦斂。於是人民殷富,皆有帶甲之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句踐僅用三術而滅吳。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曾致書種,勸其應識「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之大勢,早日離越。種不忍而稱病不朝。人誣其作亂,越王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伏劍自殺。賜葬卧龍山,故名種山。現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東側有文種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均有載。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字玉貞,小字玉姑,後易名瑾,字璇卿,號競雄、鑒湖女俠,別號漢俠女兒,另署鞦韆。祖籍紹興山陰漓渚(福全)人,出生於福建閩候縣。自幼喜好詩文,尤慕劍俠,豪爽奔放。稍長,隨四表兄習棍棒拳術、騎馬擊劍,性格倔強。

秋瑾目睹清廷腐敗和民族危難,遂蔭生「置生死於不顧」,獻身救國之志。三十年,沖破家庭束縛自籌旅費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實踐女學校學習,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七月再赴日本,經黃興介紹,在日本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因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規則」,年底回國。三十三年初,接任紹興大通體育師范學堂督辦。「大通」名義上是培養小學體育師資,實際上是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幹校。l~6月間,一面與教員王金發、竺酌先等在和暢堂秋瑾制定秘密計劃;一面派親信去諸暨、嵊縣、新昌、義烏、金華、麗水等地聯絡會黨。多次往來於上海、杭州,在浙江新軍和杭州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發展同盟會組織,吸收光復會員,曾親擬《光復軍軍制稿》,在杭州白雲庵召集浙江各地會黨,正式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聯合起義會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義,失敗。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入獄。於初六日(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年僅33歲。次年,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照烈士生前願望,幾經周折,遂將其遺骨葬於杭州西冷橋畔。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題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書楹聯一副:「江滬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民國十九年(1930)在古軒亭口建「秋瑾烈士紀念碑」,府山之巔建「風雨亭」以志紀念。建國後,辟秋瑾故居為「秋瑾紀念館」,定「秋瑾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瑾烈士紀念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 (188l~1936),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才,魯迅為其主要筆名。紹興城區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屢試不中;母魯瑞,紹興縣孫端鎮安橋頭村人。兄弟3人,魯迅兄長,次作人,幼建人。

魯迅7歲上本家私塾讀《鑒略》,12歲進「三味書屋」,師壽鏡吾讀《四書》、《五經》。光緒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場案下獄,魯迅先後到紹興縣皇甫庄和小皋埠舅家避難。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當鋪和葯店,為醫治父病而到處奔波,家道漸由小康墜入困頓而受人白眼。期間魯迅和農民及農民子弟有較多接觸,因而激起對「上流社會的墮落」之憎恨和對「下層社會的不幸」之同情。

光緒二十四年5月,魯迅母盡家中所有為其湊足18元盤川,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鐵路礦務學堂,二十七年畢業。二十八年2月以官費留學日本。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和普通科,課余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之革命活動。三十年9月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因痛感學醫並不能改變國民精神,於是棄醫從文。三十二年至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等國文學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夏回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職。二年7月,回紹興,任紹興府中學堂(今紹興一中)監學兼博物教員。辛亥革命成功後出任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民國元年(1-912)2月,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8月任教育部僉事。六年因張勛復辟辭職。七年1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工作,同年4月,始以「魯迅」筆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九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積極組織和支持《語絲社》、《未名社》等進步社團,培養青年作家,促進新文化發展。在女師大「風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慘案等重大政治斗爭中,冒著生命危險,寫下許多如「匕首」、「投槍」之雜文。十五年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通緝。9月南下廈門,任廈門大學教授。十六年1月被廣州中山大學聘為文學系主任,後兼教務主任。4月,為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憤而辭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魯迅觸動很大,思想由進化論發展到階級論。10月抵上海,與許廣平同居,從此定居於上海。

魯迅在上海10年,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十九年起先後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團結左翼文藝工作者,並以雜文為武器,抨擊國民黨政府統治,寫下《二心集》、《南腔北調》等10餘本雜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記-夏本紀》載:禹為黃帝軒轅氏之玄孫,姓姒,名文命。禹為人「敏給克勤;其悳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禹治水有功,初被封為夏伯,故稱「伯禹」。後受舜禪,禹制貢法,根據各地出產確定應納貢品,名曰「定貢」。為志禹功,《尚書》以《禹貢》名篇。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曾向帝舜獻「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之謀,舜善其言,贊禹功為「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其子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竺可楨 (1890~1974),又名紹榮、烈祖、兆熊,字藕舫,紹興會稽東關(今屬上虞市)人。光緒二十年(1894)入東關鎮敬義小學。三十一年5月,進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半年後考入上海澄衷學堂,三十三年轉入復旦公學。宣統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礦學校,二年畢業。後考取第二次「庚子賠款」赴美國留學公費生,入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民國二年(1913)畢業,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學習氣象。五年,在美國加入任鴻雋、楊杏佛等發起之「中國科學社」,任《科學月刊》編輯。七年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應聘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地理學和氣象學。九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聘,任該館編輯。十五年,到天津南開大學教地理學和氣象學。十六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聘籌建氣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立南京氣象台,開展氣象研究,奠定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基礎。十九年起徹底結束中國領土和海域之天氣預報由外國人發布之歷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為中國出席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解放。學校幾度搬遷,在十分艱難條件下,始終依靠師生,堅持「求是」校訓,並親自撰寫《求是精神和犧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犧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著名大學。抗日戰爭期間,率領浙江大學師生西遷,轉輾贛、湘、兩廣到達遵義,被譽為「文軍的長征」。三十五年,遷回杭州。在反內戰、反飢餓斗爭中,積極支持於子三等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公開揭露反動派殺害於子三真相。次年7月,當選為黨團合並後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三十七年3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竺可楨

解放前夕,斷然置國民黨要其赴台灣之種種威脅利誘於不顧,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物理年國家委員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致力於許多學科研究,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在氣候變遷、物候、農業氣候、自然區劃和科學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見解和傑出貢獻,曾發表論文240餘篇。從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氣象日記無一日間斷,共計800萬字。1955年至1960年間,雖年事已高,仍經常到西北黃土高原、新疆、內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論著有《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遠東台風的新分類》、《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的關系》、《論我國氣候的若干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物候學》、《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的亞熱帶》、《東亞天氣類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輯有《竺可楨文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范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離越適齊,化名「鴟夷子皮」,經商治產,獲利千萬,受任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復貲累千萬,自號陶朱公。范蠡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蔡元培 (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句踐 (約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一舉打敗吳軍,射傷吳王。吳王闔閭臨終告誡兒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後,遵照遺訓,日夜勤兵,矢以報越。句踐得悉,主張「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告,勿聽,被夫差「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今吳縣椒山)。」句踐率殘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上。夫差追而圍之。句踐以「卑辭厚禮以遺」之計,派文種向吳求和。初,吳王夫差納伍子胥之諫,勿許。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文種諫而獻「以美女寶器厚賂吳太宰嚭」之策,終於使夫差同意赦越,罷兵而歸。

句踐五年(前492)五月,句踐夫婦偕范蠡入質於吳,囚於石室。「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句踐斫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問疾嘗糞」,博得夫差歡心,得赦歸國。

句踐七年(前490)歸越,卧薪嘗膽,誓復吳仇。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自奉極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實府庫,墾其田疇;緩刑薄罰,省其賦斂;獎勵生育,訓練士兵。納相國范蠡建議,選四達之地築城立廓,以圖霸王之業。先建小城,後建大城。於是人民殷富,社會安定,士民皆欲與報吳恥。

句踐十五年(前482),吳王夫差北會諸侯於黃池,太子留守,國內空虛。句踐發兵四萬,親率君子(親兵)六千伐吳。敗吳師,獲太子友,破吳都,焚姑胥台。夫差請和,句踐自度未能滅吳,許之。句踐十九年,再度伐吳,戰於笠澤,三戰三勝。二十一年再次伐吳,圍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殺,終於句踐二十四年(前473)滅吳雪恥。

葛雲飛(1789~1841),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清紹興山陰天樂鄉(今屬蕭山市)人。生於行伍之家,幼好讀書,穎悟過人,後從父習武。讀《宋史-岳飛傳》至「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時,謂人曰:「此舉其大者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讀《明史-周遇吉傳》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武進士,七年署黃岩鎮水師中營守備。巡洋遇盜艇,以滅燈詐為商船誘盜近舟,力擒劇盜陳兆龍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鎮總兵交涉歸還定海,釋安突得事。葛堅持先歸地後釋俘,迫使英軍就範,撤離定海。八月,英將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約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分守曉峰嶺、竹山門,而自以主將據沖要擋敵。十二日英船29隻闖入竹山門,葛在土城親燃大炮擊斷其頭桅,英軍遁出。又令游擊張紹廷迎頭截擊,英軍退走,得旨嘉獎,賞提督銜。適夜英軍復大至,雖力戰,然敵軍仍盛,飛書大營請援,弗許。雲飛秘不發,加意撫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屢戰挫敗,激戰6晝夜,僅啖餅數枚,戰士亦然。最後敵攻破竹山門,薄土城,葛率部卒200餘人持刀步戰2里許,格殺無算。身受40餘創,炮洞胸背,仍揮刀殺敵。終因多次中彈,依崖而殞,壯烈殉國。義勇徐保夜負葛屍,以小舟渡抵鎮海。宣宗揮淚下詔,頒金治喪,以提督例恤,謚壯節,葬於今蕭山所前鄉三泉王村黃灣寺北。

葛雲飛文武雙全,著軍事著作多種,有《名將錄》、《制械要言》、《制葯要言》、《水師緝捕管見》、《全浙沿海險要圖說》及詩詞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義,喪歸,一慟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傳.

⑹ 紹興在歷史中有什麼名人

代表人物有趙曄,謝靈運,王僧虔,孔稚珪,王籍,賀知章,孫位,徐鉉,徐鍇,陸游,王守仁,蕭鳴鳳,季本,徐渭,諸大綬,張元忭,陶望齡,張景岳,王思任,劉宗周,張岱,祁彪佳,姚啟聖,吳興祚,吳楚材,吳調侯,章學誠,葛雲飛,趙之謙,任伯年,俞明震,蔡元培,徐錫麟,秋瑾,蔡東藩,陶成章,陳儀,劉大白,邵力子,許壽裳,馬一浮,竺可楨,範文瀾,孫越崎,孫伏園,許欽文,俞大維,魯迅,周作人等.

⑺ 古城紹興名人輩出,你都知道有哪些呢






按照題目要求,集中列寫幾位浙江省紹興市的名人,與友友們分享,他們是:

周恩來,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曾任國務院總理。

俞正聲,浙江紹興人,曾任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

丁仲禮,浙江嵊州人,現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

沈曉明,浙江紹興人,現任十九屆中央委員,海南省委書記。

曾培炎,浙江紹興人,曾任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徐光春,浙江紹興人,歷任河南省委書記、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陳敏爾,浙江紹興市諸暨人,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

錢三強,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 中國「兩彈一星」元勛。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

鍾山,浙江上虞人,歷任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正部長級)兼副部長、商務部部長等職務。

張仕波,祖籍為浙江諸暨雲淡塢村,上將軍銜。歷任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校長等職務。

你好像忘了蔚健行



紹興自古以來局勢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出現了不少 歷史 名人,下面請跟隨我一起來看看紹興自古以來都出過哪些 歷史 名人。

1. 勾踐



(?-前464年),姒姓,本名鳩淺(越國與中原各國語言不同,音譯為勾踐),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史記索隱》引《紀年》作菼執,春秋時期越國君主(前496年-前464年),春秋五霸之一。

2.西施



西施,子姓施氏,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句無薴蘿村(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薴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傾國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3.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於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紹興)。 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

4.賀知章



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唐代詩人、書法家。

5.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6.趙昀

宋理宗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初名趙與莒,後改名趙貴誠,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趙德昭九世孫。

7.趙禥

宋度宗趙禥(1240年5月2日 - 1274年8月12日),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宋朝南渡後第六位皇帝(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宋理宗趙昀之侄,榮王趙與芮之子,初名趙孟啟,又名趙孜,字長源。

8.王冕

王冕(1310年 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元末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

9.甄完

甄完(1392-1465)字克修,號復庵,浙江新昌彩煙岩泉村(今新昌縣鏡嶺鎮岩泉村)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10.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漢族。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

11.徐渭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 )。明代中期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12.張景岳

張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別號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黃,人稱「張熟地」,浙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代傑出醫學家,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實際的創始者。

13.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清光緒進士。祖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

14.秋瑾

秋瑾(1875—1907),女,字競雄,號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15.陶成章

陶成章(1878年1月27日-1912年1月14日),字煥卿,號陶耳山人,漢族,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光復會創始人之一。

16.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樹人,曾用名周樟壽,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吶喊》《彷徨》等。

17.周作人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周櫆壽,又名周奎綬,後改名周作人,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葯堂、獨應等,浙江紹興人。是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

18.馬寅初

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名元善,字寅初,浙江嵊縣人 ,漢族,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 。

19.竺可楨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浙江大學前校長。

20.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21.陳建功

陳建功(1893年9月8日—1971年4月11日),字業成,浙江紹興人,數學家、數學教育家,中國函數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復旦大學、杭州大學教授。

22.範文瀾

範文瀾(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芸台,後改字仲澐(一說字仲潭),筆名武波、武陂,浙江省紹興市人。中國 歷史 學家,是馬克思主義史學開拓者之一,被譽為「新史學宗師」。

23.梁柏台


梁柏台(1899年 1935年),又名越廬、月廬,字蘇生,號梯雲,浙江新昌人。被譽為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的先驅。

24.經叔平

經叔平,男,漢族,(1918年7月~2009年9月14日),浙江上虞驛亭人,是中國現代民族工商業者的優秀代表,著名的 社會 活動家,全國工商聯的傑出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原主席,中國民生銀行名譽董事長。

25.謝晉

謝晉(1923年11月21日-2008年10月18日),男,漢族,中共黨員,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畢業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系。

這些人大多數人都認識

⑻ 紹興有哪些名人

魯迅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原名櫆壽(後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葯堂等。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
秋瑾
(1875~1907)民主革命家。女,字璇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紹興人。官紳家庭出身,通經史,工詩詞,善騎射擊劍。光緒三十年(1904)拋兒別女,東渡日本留學,辦《白話》雜志,創"共愛會"、"十人會"。翌年三月,回紹省親,籌措學費,參加光復會。七月又赴日,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任評議員、浙江分會主盟人。同年冬回國,在《中國女報》鼓吹民主革命,又先後在紹興、湖州女校任教,並在江浙一帶聯絡會黨,建立秘密組織,武裝起義。三十三年(1907)初,接任大通學堂督辦,聯絡會黨,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約期分頭於浙皖起義。七月六日,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犧牲,秋瑾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十五日凌晨慷慨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後由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其遺願葬於杭州西湖西泠橋畔。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寫了"巾幗英雄"4個大字及楹聯一副。為紀念秋瑾,紹興建"秋瑾烈士紀念碑"於古軒亭口?
王曦之
303~361,又作303~379,307~365,321~379)晉代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酓(今山東臨沂)。西晉末,隨晉室南遷,慕會稽山水,定居山陰。後隨從王導去建康求學。學成,初為秘書郎,後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又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任內,關心民眾疾苦。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已節),與謝安、孫綽等修禊蘭亭,暢飲賦詩,撰寫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隙,恥為其下,遂稱病辭官,自誓永不出仕,盡山水游弋之娛。其書法博採眾長,被譽為"書聖",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傳世作品有《喪亂帖》、《奉桔帖》等20餘種。?
蔡元培
(1868~1940)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鶴卿,號孑民。紹興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早年任紹郡中西學堂監督。後在滬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創辦愛國學社、愛國女校,宣傳民主革命思想,與陶成章組織光復會,任會長,並加入同盟會。嗣後留學德國。1912年回國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曾與吳玉章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後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科學與民主,主張文學革命,反對北洋軍閥,同情學生愛國運動,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使北京大學成為五四運動的搖籃,後被迫辭職。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一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後又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27年後,歷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代部長等職,延攬和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晚年主張抗日,不滿當局的黑暗統治,與宋慶齡、楊杏佛、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7年上海淪陷,移居香港,力主國共合作抗日。1939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會長。1940年3月5日病逝於香港。毛澤東致唁電,稱譽蔡元培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有《蔡元培全集》行世。?

馬一浮
中國學者、詩人、書法家。名浮,字太淵,後字一浮。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生於四川成都,六歲返籍。早年應縣試,旬列榜首,又至上海習英、法、拉丁文。十九歲與謝無量、馬君等創辦《二十世紀翻譯世界》,介紹歐美學說。旋應清政府駐美使館之聘,赴聖路易斯任學生監督公署文牘,其間游歷英德,博覽《四庫全書》,潛心儒家經典。貫通文中哲,融會儒釋道。倡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之說。抗戰時避難所地江西、廣西有《秦和會語》、《宜會會語》之作。1939年於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任主講,撰有《復性書院講錄》六卷,並刊行詩集《避寇集》。1942年起輟講,專家刊記得宋明理學著作。建國後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浙江文中館館長,全國政協特邀委員。著作輯為《馬一浮集》。
錢三強
1913~1992)核物理學家。原籍湖州,生於紹興。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次年赴法國留學,在約里奧·居里夫婦指導下從事原子核科學研究,發現鈾核三分裂現象,深化了人類對核裂變的認識。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德巴微物理學獎。先後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1948年和夫人何澤慧回國。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國科學院和中科院學部及我國原子能科學研究基地的組建,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長,計劃局副局長、局長,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副院長、學部委員,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浙江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等,是全國人大代表。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事業,特別是為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原子彈、氫彈研製,作出了卓越貢獻。
竺可楨
(1890~1974)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教育家。字藕舫,又名紹榮、烈祖、兆熊。紹興上虞市人。早年就讀於上海及唐山路礦學堂,畢業後留學美國,後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1918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南開大學。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國際網路全書》編輯室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等職。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學校長,立"求是"為校訓。抗戰開始,帶領浙大師生西遷,途經贛、湘、粵、桂,到達遵義。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以其卓越的治校才能使浙江大學不斷發展壯大。1949年前夕,拒絕去台灣,隻身潛赴上海,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協會名譽理事長等職,還兼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和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主任等職。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始終堅持"求是"精神,為研究解決我國水土流失、沙漠治理、鹽鹼土改良、沼澤開發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問題,腳踏實地,調查考察,足跡遍及全國除西藏、台灣外的所有地區,對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74年2月6日逝世,著有《竺可楨文集》。浙江大學塑有竺可楨銅像。
周建人
(1888~1984)社會活動家、生物學家。原名松壽,字喬峰,筆名克土、高山等。魯迅三弟。紹興人。早年從事教育、出版工作。1932年12月,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調查、揭露國民黨迫害政治犯的罪行,參與營救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1945年,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194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北平後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委會副主任。1949年後,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浙江省省長,第九、十、十一屆中共中央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4年7月29日病逝於北京。著有《科學雜談》、《進化與退化》、《魯迅回憶錄》、《魯迅故家的敗落》,譯有《生物進化論》、《生物學與生問題》、《優生學》等。
許壽裳
(1883~1948)教育家。字季黻,號上遂。紹興人。早年就讀於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與魯迅相識,後成摯友。曾主編《浙江潮》。三十年(1904)冬,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回國,在杭州任教,1921年任教育部僉事、科長、參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長,此後歷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校長、中央研究院幹事兼文書處主任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1912年起,先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中山大學、成都華西大學。魯迅逝世後,珍視魯迅文稿和遺物的徵集保護,積極籌備出版《魯迅全集》、籌建魯迅紀念委員會,並多方籌集魯迅紀念文學獎金。1945年任台灣編譯館館長、執教台灣大學。1948年2月18日,在台北寓所慘遭暗殺。著作主要有《章炳麟傳》、《魯迅年譜》、《中國文字學》、《俞樾傳》、《亡友魯迅印象記》、《我所認識的魯迅》等。
馬寅初
(1882~1982)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紹興人。幼年隨家遷回祖籍嵊縣。光緒二十七年(1901)入天津北洋大學,後赴美留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中國銀行總司券、浙江省政府委員、南京政府立法委員會委員長、金陵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重慶立信會計專科學校教授、重慶大學教授、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教授等職。抗戰期間,因抨擊四大家族而遭國民黨政府監禁和軟禁。1949年後,歷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57年發表《新人口論》遭到不公正的批判。1979年9月恢復名譽。1982年5月10日病逝於北京。主要著作有《馬寅初經濟論文集》、《經濟學概論》、《馬寅初演講集》、《中國關稅問題》和《新人口論》等。
邵力子
(1881~1967)政治活動家、學者。原名夙壽,字仲輝,筆名景墨、聞泰。紹興陶堰人。清末舉人,同盟會會員。曾任上海大學代校長,提倡革新文學,主持上海《民國日報》,辟《覺悟》副刊。1920年5月,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轉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任黃浦軍校秘書長,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1926年蔣介石反共後,接受陳獨秀、瞿秋白建議脫離共產黨。1927年後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秘書長、中國公學校長、甘肅省政府主席、陝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駐蘇大使和國民參政會秘書長。1949年為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和平協定後,脫離國民黨政府,留在北平。應邀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出版有《邵力子文集》上下集。
陶成章
(1878~1912)民主革命家。字煥卿,筆名漢思、巽言,化名起東、會稽先生。紹興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倡導革命。翌年離日返滬,參加革命活動。三十年(1904)與蔡元培等組織光復會,翌年五月與徐錫麟、龔寶銓等人在紹興創辦大通師范學堂。三十三年(1907)皖浙事敗,避居東京。後下南洋,先後任新加坡《中興日報》、仰光《華光日報》主筆、記者。三十四年(1908)在日本主編《民報》。宣統二年(1910)與章太炎重建光復會,任副會長。翌年又到南洋募款,支援國內武裝起義。回國後在滬建立光復會秘密機關銳俊學社,積極籌劃光復杭州、南京。浙江光復,被推舉為省臨時參議會議長。1912年,被陳其美指使的人暗殺於上海廣慈醫院。著有《浙案紀略》、《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陶成章集》等。為紀念陶成章烈士,建陶社於紹興東湖,孫中山等蒞紹,曾專程到陶社致吊,後毀於戰火,1982年陶成章殉難70周年時重建
任伯年
(1840~1895)清代畫家。初名泣,又名潤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以字行。紹興縣人。自幼得父指授,14歲去上海扇庄學徒,畫技大進,未成年即有名聲。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克紹興,他參加太平軍為旗手。太平天國失敗後,留居家鄉,又流寓寧波,得名師任熊、任薰教授,於同治七年(1868)二月隨任熊去蘇州。中年後長居上海,以賣畫為生。其畫師法陳洪綬、華岩,擅畫人物、花鳥,重視寫生,勾勒、點簇交施互用,別具一格,成為"海上畫派"重要創始人之一。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有《三友圖》、《蕉蔭納涼小像》、《八仙祝壽》、《祝福》、《蟠桃會》、《關河一望蕭索》、《鍾馗》、《倒騎驢圖》等名作。
徐錫麟
(1873~1907)民主革命家。字伯蓀,別號光漢子。紹興東浦人。早年從事教育活動,光緒二十九年(1903)赴日參觀,在留日學生民主思想影響下,立志革命。三十一年(1905)經蔡元培介紹加入光復會。同年九月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紹興創辦大通學堂,培養革命志士,並以開展軍體為名,購買大批武器,圖謀起義。翌年,為掩護革命活動,捐資入官,赴任安慶,先後任陸軍小學堂會辦、安徽巡警處會辦與巡警學堂會辦、陸軍小學堂監督。後與秋瑾約定,三十三年(1907)七月中旬在皖、浙兩省同時起義。事先被清政府覺察,遂趁巡警學堂畢業典禮之際,提前在七月六日發難,槍殺巡撫恩銘,被清軍包圍,寡不敵眾而被捕。審訊後慘遭剖腹挖心酷刑,大義凜然,從容就義。
徐樹蘭
(1838~1902)近代圖書館事業開創者。字仲凡,號檢庵。紹興縣人。光緒二年(1876)舉人。授兵部郎中,後改知府,補用為道花翎鹽運使,因母病告歸,致力於建閘築塘、平糶賑濟等地方公益。光緒二十三年(1897),倡捐巨資,在府城創辦紹郡中西學堂,任校董。同時,捐銀3萬余兩創古越藏書樓,又捐入古今中外書籍7萬余卷。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開放,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所供公眾閱讀的圖書館。開辦後,又每年捐錢1000元,作館內工作人員工資及經費。
趙曄
生卒年待考。東漢學者。字長君。紹興人。早年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恥於斯役,棄官去犍為郡資中(今四川資陽)拜經學大師杜撫為師,學習"韓詩"。一去20年,音訊全無,家人誤認為他已亡。回鄉後,閉門著述,寫就《詩細》、《歷神淵》和《吳越春秋》,後蔡邕到會稽,讀其《詩細》、《歷神淵》,以為優於《論衡》,惜此書已佚。《吳越春秋》原書12卷,今存10卷。前5卷敘吳,起自太伯,迄於夫差;後5卷記越,始於無余,終至句踐。從少康封庶子無余於會稽起,比《越絕書》更詳細地記述了句踐戰敗,向吳稱臣,3年後回國,具體部署復國措施,終於滅吳稱霸的過程。該書糅合正史、稗史、民間傳說等資料匯集而成,雖非正史,卻可補遺缺,後人注釋《史記》、《文選》、《水經》等書,引用了該書不少記載。
王守仁
(1472~1528)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先祖世居山陰,後徙餘姚,幼年全家遷回山陰。嘗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遭廷杖,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後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但不予鐵券與歲祿,乃回山陰,辟稽山書院講學,又立陽明書院於西郭門內,環坐聽講者300餘人,前後講學5年余,創"致良知"學說。嘉靖六年(1527)起用為原官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翌年,因病上疏乞歸,卒於歸途南安舟中。穆宗隆慶初,謚文成。其故宅原在城區光相橋側,後在王衙弄新建府第,人稱"伯府",墓在紹興城西南花街鮮蝦山。生平著作由門生輯成《王文成公全書》,共38卷。其中《傳習錄》和《大學問》是其主要哲學著作。其學說對後世影響巨大,且流傳至日本,朝鮮及東南亞。?
徐渭
(1521~1593)明文學家、書畫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陰布衣,或署田水月。紹興人。20歲中秀才,屢應鄉試不第,曾任塾師小吏等職。37歲時,閩浙總督胡宗憲招為幕僚,對抗倭軍事多有策劃。曾一度精神失常,因誤殺繼妻下獄7年,經同鄉張元忭營救釋放。此後,縱情山水,游歷南北各地,以鬻書賣畫代人撰文謀生。其畫,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為明中期水墨寫意畫派創始人,對後世畫壇影響極大。書善行草,涉筆飛動,縱逸恣肆,氣韻暢旺。還寫過大量詩文,曾參與編撰地方誌書。能操琴,諳音律,73歲時貧病死去,草藁簡葬,凄涼而終。族人將其葬於紹興木柵姜婆山。其著作有《四聲猿》、《南詞敘錄》、《徐文長全集》、《徐文長佚稿》、《徐文長佚草》等。
姚長子
(1522~1555)明代抗倭英雄。紹興獨山村人。是位連名字也不為人知的貧苦農民,因身材魁梧高大,人稱姚長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倭寇由諸暨流竄紹興柯橋,正在田間作業的姚長子,揮稻叉隻身與寇搏鬥,寡不敵眾,執為向導。他佯裝帶路,引寇到柯橋四面臨水的化人壇,用方言告訴鄉人:"等我過橋,你們就把前橋、後橋均拆掉。"村人按其吩咐,斷敵退路。倭寇知道中計,便將他剁成肉醬。官兵與村人趕到,將被困的130餘名倭寇盡殲。鄉里為紀念姚長子,將"化人壇"改名為"絕倭塗",前後兩橋分別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並在絕倭塗上建3間磚木結構平屋的"姚長子紀念祠"和一座高6?5米的"姚先烈絕倭紀念碑",文學家張岱寫了墓誌銘。?
王端淑
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才女。王思任次女,字玉映,號映然子,又號青蕪子。紹興縣人。自小酷愛讀書,過目不忘,尤精史學。詩文諸體,靡不涉筆,與人論文,終日不倦。其父贊道:"生有八男,不及一女。"成年後,與錢塘丁肇聖結為伉儷,曾隨夫寓居京都。清世祖聞其才名,欲將其召入宮中教授嬪妃公主,被婉言謝絕,並舉家南歸,一度居於青藤書屋,後遷居杭州吳山,吟詩作畫,著書立說。其畫、詩、詞俱佳。工畫花草,風格疏落蒼秀。著作頗豐,著有《吟紅集》30卷、《玉映堂集》、《史愚》、《留篋恆心無才宜樓諸集》、《歷代帝王後妃考》,輯有《名媛詩緯》、《名媛文緯》、《秋蟲賦》、《荷賦》、《菊賦》等。享年80餘歲。?
章學誠
(1738~1801)清代史學理論家和方誌學家。原名文酕。文鑣,字實齋,號少岩。紹興人。幼年資質魯鈍,記憶力弱,被人視為"朽木"。但他"好深湛之思,隆冬盛夏讀書,恆至午夜不倦,每有所得,輒筆之於書"。對文史有濃厚興趣,立志追求學問。26歲肄業國子監。28歲在京師事大學士朱筠,得以盡覽其豐富的藏書,並與往來朱門的名流學者研討學術源流及異同,學業大進。乾隆四十二年(1777)應鄉試中舉,翌年中進士。自以為"迂流"不合世用,不願入仕,在保定、定州、歸德等地書院講學。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開始撰寫《文史通義》,20餘年從不中斷。還應聘纂修過和州、永清縣、亳州、常德府和荊州府等地方誌,參與《湖北通志》的修訂。一生窮困潦倒,從32歲起,因父亡而靠講學和修志所得維持生活,十分拮據。他學識淵博,史學理論有獨到見識,因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負。他刻意編輯12年的《史籍考》也未問世。《文史通義》生前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去世120年後由劉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遺書》。

⑼ 歷史上,浙江紹興都出了哪些大人物

如果把范圍擴大到整個紹興地區,那名人就數不勝數了。光我們諸暨,陳洪綬,楊維楨,西施,民國時的蔣鼎文,宣鐵吾,現代的張仕波,葛煥標等幾十位將軍。還有王冕,宣俠父……,記不了那麼多,反正還有很多,各個領域都有。

⑽ 紹興的歷史簡介 。 有關的名人分別是誰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吳(今蘇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東巡至會稽,更名大越曰山陰,山陰縣名始此。吳黃龍元年(22*****山陰隸屬會稽郡。此後郡時有分置,山陰縣為會稽郡治未變。陳後主時(583~589)析山陰縣,置會稽縣,山、會兩縣並設,同城而治始此(一說在永定年間)。隋開皇九年(58*****廢山陰、上虞、永興、始寧4縣,入會稽縣。唐武德七年(62*****析會稽縣,復置山陰縣。翌年又廢山陰,入會稽縣,垂拱二年(68*****復置山陰縣。大歷二年(76*****因刺史薛兼訓之奏,撤山陰縣並入會稽縣。七年,因刺史陳少游之奏,復置山陰縣。元和六年(81*****撤山陰縣並入會稽縣。十年復置山陰縣。自南朝後期250餘年間,山陰縣七度置廢。元和十年再置,山、會兩縣並設,始長期穩定,隸屬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高宗避金兵暫駐越州,州治山陰為臨時首都。次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紹興」名始此。山陰、會稽兩縣屬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兩浙都督府,後廢紹興府為紹興路,山、會仍其屬縣。朱元璋丙午年(13*****改紹興路為紹興府,隸屬依舊。清因明制。清咸豐十一年(18*****太平軍攻佔紹興府,山陰、會稽兩縣屬太平天國。同治二年(18*****清軍收復紹興,山、會兩縣隸屬復舊。宣統三年(19*****月,裁山、會兩縣,嗣以展緩至八月裁並,兩縣將印信檔案繳府。民國元年(19*****月,廢紹興府,原山陰、會稽兩縣,改為紹興縣,隸屬浙江軍政府。三年,設會稽道於省縣間,紹興縣隸屬之。十六年,廢道,紹興縣區屬省。二十四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於省縣間,紹興縣隸屬之。翌年,以數名區,紹興縣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三十年四月,日軍陷紹興,縣政府先後遷至王壇,蔣村、裘村,政令僅及龍會、稽東兩鄉。6月,紹興城區設偽鄉鎮聯合會,次年6月,設汪偽紹興縣政府,屬偽第五專署。三十四年8月,偽政權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編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紹興縣隸屬之。 1949年5月7日,紹興解放,6月6日,紹興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浙江省第十專署。10月,析紹興縣,置會稽縣。城區設紹興市(縣級),11月,改第十專置為紹興專員公署,兩縣一市俱隸屬之。1950年5月,撤紹興市、會稽縣,合並為紹興縣。9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縣級),隸屬依舊。1952年1月,紹興縣直屬省府。1953年2月,改屬寧波地區專員公署。1958年2月,紹興縣、市合並,稱紹興縣。1962年1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1964年9月,復紹興地區專員公署,紹興縣為其轄區。1981年3月,紹興縣改建紹興市(縣級)。1*****年7月,撤紹興地區,建立省轄紹興市(地級),恢復紹興縣。(《紹興縣志》第一編建置) 自然環境 : 紹興地處杭州灣南,會稽山北麓,北緯29°42′02〃~30°19′15〃,東經120°16′55〃~120°46′39〃,東西寬46.6公里,南北長68.5公里,周邊長356*****公里,總面積149*****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區】會稽山脈尾閭分成二支,成西南—東北方向伸入縣境南部和西部,構成一片崎嶇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積757*****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50.76%。區內群山連綿,山勢險要,山體抬升強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間,最高駱家尖747米,延伸到蕭甬鐵路南側約5~10公里地帶,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與無數沖積扇和中北部沖積平原相連,坡度以15°~25°和大於25°為主。地貌類型復雜,還可分成丘間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類,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蘭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壇、平水盆地。此類河谷與盆地面積較小,山壠較狹,水流湍急,砂礫含量較高,土壤沖積明顯。與水網平原交界處均有大片坡地、階地,尤以漓渚、蘭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蔣一帶面積較大。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層深厚,適宜農耕。新石器時代已有頻繁農墾活動,現大部辟為茶、桑、果等經濟作物種植地和旱糧地,在紹興農業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網平原區】面積57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38.33%。除零星火成岩殘丘外,皆為沖積、淤積、海積而成。地勢平坦,平均海拔6~7米。偶有孤丘殘丘高度一般亦不超過200米。中部,河流縱橫,湖泊星散,農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鄉澤國」之稱。靠近古海溏北部狹長地帶,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較少,水面狹窄,為向濱海灘塗過渡地帶。歷史上稱山會平原,原為一片淺海沼澤,潮汐出沒。全球性冰後期為海水所淹。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處。 公元前21世紀左右開始海退,海岸北移。海退結束,海岸線輪廓已與近代相似。因泥沙來源豐富,溺谷淤淺不暢,淺海逐漸墊高而變成咸潮出沒之沮洳沼澤,《管子·水地》稱「越之水重濁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距今3000年前後,越族居民從會稽山內部北移,開始墾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沖積扇和平原中一些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從而形成中部沖積平原。 公元前5世紀初,越國把都城從會稽山南部遷到沼澤平原,經過與近世圍墾灘塗相似之圍堤、築塘、拒咸、蓄淡,造就會稽山北麓沖積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漢時代,北人南遷,湖沼地加快開發。至公元2世紀中葉,鑒湖建成,湖以下開辟良田9000頃。海塘建設和河湖網也加速整治。唐垂拱二年(686)山陰與蕭山50里界塘築成;開元十年(72*****會稽縣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會海塘。後經大歷十年(77*****大和六年(83*****次增修,才形成東起上虞,西至山陰,全長百餘里之防海塘,山會平原全面形成。至今,中北部水網平原610個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橋、江、墅、葑、塘、瀆、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計226個,佔34%,展現水鄉特定景觀。 【東北部濱海平原區】淤漲型灘塗,地勢平坦,人工水系縱橫交錯,海拔5米左右。區域總面積16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10.91%,已圍墾67.4平方公里,潮上帶或潮間帶尚待開發。受錢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頂托,北岸不斷被侵蝕,南岸逐漸淤漲。明永樂至萬曆(1403~1620)間,錢塘江主槽北移,山會兩縣海塗外漲,已有人自發墾殖,種植棉、瓜、豆和水稻。清咸豐年間(1851~186*****度成為三江口西部乾、坤兩號沙地,面積超過4萬畝。清末民初,灘塗曾向杭州灣伸展20多里,有磨盤丘、豆腐畈等墾區。此後,由於錢塘江南股槽游移,灘塗大片坍方,至建國前夕,喪失殆盡。1969年開始有組織地大規模人工圍塗造地,至1991年,圍塗10次,獲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一期圍塗獲土地8.7平方公里,未計入內),才有濱海平原,並奠定境內自南而北山脈—平原—海岸梯階式地貌。 礦產: 金屬礦產 【鐵礦】分布在西南部漓渚一帶,有磁鐵礦5處,鐵硫礦1處、鐵鋅礦1處。按1986年資料,探明儲量為876*****萬噸,佔全省探明儲量72.6%。 矽卡岩型礦床礦體有脈狀、透鏡狀、層狀、扁豆狀。礦石礦物以磁鐵礦為主,次為閃鋅礦、褐鐵礦、磁黃鐵礦、赤鐵礦、黃鐵礦、方鉛礦、毒砂等,伴有黃銅礦、鏡鐵礦;脈石礦物有粒硅鎂石、透輝石、透閃石、石榴石等。如花街磁鐵礦、新橋鐵硫礦和謝塢鐵鋅礦。 中低溫熱液型礦床礦體呈脈狀或受交錯

閱讀全文

與紹興有什麼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