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東勝的歷史有多久

東勝的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12-13 02:40:37

『壹』 鄂爾多斯的由來

1、先秦時期。大禹建立國家後,把國家分為九州,此時的鄂爾多斯為雍州所轄,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則屬渠搜國所管。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趙國打敗林胡、樓煩,在鄂爾多斯東北部一帶設置雲中郡、九原郡。戰國後期,鄂爾多斯東部地區一直為秦國所有。

2、秦漢時期。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今鄂爾多斯一帶設立郡、縣。東漢建寧元年(168年),東漢靈帝劉宏登基之初,由於農民起義的沖擊,東漢王朝已無法維持對全國的統治,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南匈奴擺脫東漢管轄,鄂爾多斯被北方匈奴等少數民族開為游牧區。

3、北朝時期。漢趙光初二年(319年),後趙在今杭錦旗北部建立朔州。北魏正光六年(525年),裁朔州,將朔州在今鄂爾多斯的地盤歸入並州。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在今鄂爾多斯南部設夏州。

4、隋唐時期。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隋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一帶設榆林郡、下轄榆林縣、富昌縣、全河縣。唐王朝建立後,唐高宗於唐朝咸亨三年(672年)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劃入關內道領屬,在杭錦旗北部設豐州,下轄九原縣、永豐縣。

5、宋元時期。遼神冊元年(916年),遼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東部地區設振武軍,廢棄勝州。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部、東勝區一帶置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雲內州、東勝州。

6、明清時期。元朝滅亡之前,鄂爾多斯地區被元朝太傅、中書左丞相、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所佔有。至明朝初期,擴廓帖木兒被趕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屬明王朝派員管轄。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朝在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部被開墾的地區設東勝廳。

7、民國時期。民國初年,孫中山宣布:「清廷對待蒙古頭行的種種政策繼續生效。」故當時鄂爾多斯仍設7旗1廳。民國三十八年,中共伊克昭盟委員會主持組建烏審旗黨委、鄂托克旗黨委、達拉特旗黨委、准格爾旗黨委、東郡工委、杭錦旗黨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屬區工委。

8、解放後。1949年12月28日,伊盟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改稱綏遠省伊盟人民自治政府,在原郡王旗霍洛成立達爾扈特區人民政府。1950年,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普遍組建了行政政權,各旗縣下轄區、鄉、行政村(牧區稱達爾古)、自然村(牧區稱小達爾古)。

9、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改名為鄂爾多斯市。

(1)東勝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鄂爾多斯特點:

1、鄂爾多斯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地級市。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南臨古長城,毗鄰晉陝寧三省區。鄂爾多斯市轄2區7旗,「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眾多的宮殿」。

2、鄂爾多斯市自然地理環境的顯著特點是,起伏不平,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復雜,東北西三面被黃河環繞,南與黃土高原相連。地貌類型多樣,既有芳草如茵的美麗草原,又有開闊坦盪的波狀高原.

3、煤炭資源極為豐富,地下埋藏有古生代石炭二疊紀煤田(距今21000萬年至26000萬年)和中生代侏羅紀煤田(距今15500年萬年)。含煤面積約佔全盟總面積的80%。煤炭資源分布呈東西一線。

4、鄂爾多斯堅持以建設品質城市為目標,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建設美麗鄂爾多斯。在這座現代化之都,生態、健康、智慧、宜居、宜業、宜游彰顯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全國文明城市等殊榮、全國馳名品牌和獨具魅力的旅遊景點成為鄂爾多斯亮麗的品牌形象和城市名片。

5、全市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47個,著名景點有成吉思汗陵園,鄂爾多斯草原,響沙灣,恩格貝,昭君墳,庫布齊沙漠等。

『貳』 誰能告訴我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歷史啊

大禹建立國家後,把國家分為九洲,此時的鄂爾多斯為雍州所轄,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則屬渠搜國所管。 成湯滅夏後,夏因君主的兒子獯鬻帶著眷屬逃到渠搜避難,從此之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統。商朝建立後,鄂爾多斯西南部被劃為鬼分。 商朝滅亡之後,狺狁民族的軍事力量日漸強大,威脅著西周的安全,周宣王於公元前827年和822年,分別派大將南仲、尹吉甫兩次進攻狺狁,並命令南仲在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沿線要地築城設防,歷史上被稱為朔方城,在今鄂爾多斯東北部置榆中。公元前5世紀末,今鄂爾多斯東部的准格爾旗一帶為魏國行政轄區,名上郡。公元前328年,魏被秦戰敗,魏把上郡割讓於秦。此後,秦國殺掉義渠王,在鄂爾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及其相鄰地區設置了北地郡,其餘地域為樓煩等游牧部落的聚居區。公元前306年,趙國打敗林胡、樓煩,在鄂爾多斯東北部一帶設置雲中郡、九原郡。戰國後期,鄂爾多斯東部地區一直為秦國所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鄂爾多斯設立郡、縣。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帶屬北地 郡,准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東部一帶屬雲中郡,達拉特旗、准格爾旗北部一帶屬九原郡,烏審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南部一帶屬北地郡,四郡下轄34個縣。此時的鄂爾多斯地區有兩個歷史稱謂,即「新秦中」、「河南地」。 公元前127年,西漢在今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北部地區設五原郡,郡下設河陰、曼柏、高興三縣;杭錦旗一帶設朔方郡,郡下設臨戎、沃野、臨河、廣牧、朔方、呼遒、渠搜等縣;准格爾旗北部地區設雲中郡,郡下設沙南縣;在今准格爾旗東部及東勝區、伊金霍洛旗相關地區設西河郡,郡下設谷羅、富昌、美稷、增山、虎猛、大成6個縣;在今烏審旗一帶設上郡,郡下設奢延、白土、高望3縣。公元12l年西漢為了管理投降漢朝的匈奴人,在鄂爾多斯地區設立五個屬國,即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雲中郡。公元10年王莽篡權後,為控制今鄂爾多斯地區,將朔方郡改為渠搜郡,五原郡改為獲降郡, 雲中郡改為受降郡,西河郡改為歸新郡。鑒於國家財政困難,光武帝劉秀決定減少一些地方行政機構,於建武11年(公元35年)和建武20年(公元44年)先後撤銷朔方郡、五原郡,將今鄂爾多斯地區歸並州(今太原市)領有。公元47年,匈奴萸踺日逐王比歸附東漢, 比自立為呼和邪單於,據有今准格爾旗納林一帶。公元50年,東漢又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分隸於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河西郡、上郡。朔方郡轄有今鄂爾多斯杭錦旗南部、鄂托克前旗一帶,下轄朔方縣、廣牧縣、大成縣;五原郡轄有達拉特旗和准格爾旗的北部一帶,下轄河陰縣、曼柏縣;雲中郡轄有今准格爾旗東北部地區;下轄沙南縣;河西郡轄有今東勝市、伊金霍洛旗和准格爾旗西南部一帶,下轄美稷縣、平定縣;上郡轄有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和烏審旗一帶,下轄榆林縣、奢延縣。 公元916年,遼在今准格爾旗、達拉持旗、東勝區、伊金霍洛旗 東部地區設振武軍,廢棄勝州;公元929年,在今達拉特旗、准格爾 旗北部置西南面招討司(治天德軍),下轄富民縣、振武縣;在今達 拉持旗西南部、東勝區東部置河清軍;在今准格爾旗南部及東勝市 東部一帶設全肅州;在今達拉待旗、准格爾旗東部設東勝州,下轄榆林縣、河濱縣;在今達拉待旗、准格爾旗北部設雲內州,下轄柔服縣、寧人縣。 五代十國時期,鄂爾多斯分別被黨項羌人、靈武節度使(亦稱朔方節度使或靈鹽節度使)、振武節度使佔領,並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公元960年月北宋在今鄂爾多斯東部地區設麟州新秦郡,下轄新秦縣;在今鄂爾多斯南部地區設夏州、宥州,在西南部設鹽州。 元朝滅亡之前,鄂爾多斯地區被元朝太傅、中書左丞相、河南王擴部帖木爾所佔有。至明朝初期,擴部帖木爾被趕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屬明王朝派員管轄。但不久,故元勢力和蒙古各部相繼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在一個多世紀里,明王朝多次派軍進攻。但始終未能如願。後明朝在鄂爾多斯南部修築長城,加設邊關,將鄂爾多斯讓給了蒙古軍,並將阿拉坦汗加封為順義王,兩家關系才得以緩合,公元1371年,明朝在今鄂爾多斯南部設察罕腦兒衛,在東勝北部設東勝衛。 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朝將蒙古族鄂爾多斯部落分為6個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方位在河套內正中近東,扎薩克駐敖西喜峰;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現准格爾旗),方位在河套內東南,扎薩克駐扎拉谷;鄂爾多斯左翼後旗(現達拉特旗),方位在河套內東北,扎薩克駐巴爾哈遜湖;鄂爾多斯右翼中旗(現鄂托克旗),方位在河套內正西近南,扎薩克駐錫拉布里多諾爾;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現烏審旗),方位在河套內西南,扎薩克駐巴哈諾爾;鄂爾多斯右翼後旗(現杭錦旗),方位在河套內西北,扎薩克駐鄂爾吉虎諾爾河;後增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未旗(原扎薩克旗)。方位在河套內中西部,扎薩克駐忽雞圖希里。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朝在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部被開墾的地區設東勝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鄂爾多斯於1950年普遍組建了行政政權,各旗縣下轄區、鄉、行政村(牧區稱達爾古)、自然村(牧區稱小達爾古)。1953年7月,鄂爾多斯將基層政權的行政村人民政府改為鄉人民政府。1956年,全市69個區撤銷37個,新建26個蘇木。1958年10月,將當時的50個鄉、23個蘇木、5個鄉級鎮改為人民公社,其時伊盟(今鄂爾多斯)共下轄7旗、1縣、78個人民公社、444個生產大隊(其中有100個牧業大隊)、2173個生產隊(其中有468個牧業生產隊)。1984年,伊盟(今鄂爾多斯)將人民公社改為鄉、蘇木,大隊改為村、嘎查。

『叄』 鄂爾多斯和東勝是什麼關系 東勝是鄂爾多斯的一個地區呢么

東勝區原來是鄂爾多斯的政府所在地

鄂爾多斯的經濟狀況你看下面的文字你就知道了

鄂爾多斯一度被內蒙古其他盟市的人們視作「梁外人」,吃不飽飯,更吃不上肉。但現在,操著鄂爾多斯口音,便意味著鼓鼓的錢包。當他們蜂擁前往毗鄰的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大筆花錢購買高檔消費品時,包頭一位女士說道:「他們一點兒不心疼花錢,也不講價,一下就把這里的物價抬高了。」事實是,13年前,鄂爾多斯市財政收入也才只有1億元,下轄8個區旗縣中,5個為國家級貧困縣,其餘均為自治區級貧困縣。直到2000年,它的財政也只有12億元。然而6年後,它的財政收入一下猛增到145.8億元,比前一年增長52億元。以前在自治區排末位的「小兄弟」,去年頭一次超過了包頭「老大哥」,躍居全區第一。2006年,鄂爾多斯市經濟總量800億元,人均GDP達6600美元。這一年,北京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6210美元。各種好車奔跑在這座城市的街道上。在人口40多萬的市府所在地東勝區,今年汽車銷售額預計將達到21億元。區內每百戶平均擁有私家車17輛,這個數字超過北京。即使在農村裡那些紅磚平房門前,也隨處趴著小汽車。這個城市到處是搭滿腳手架一節節飛速拔高的大樓。不少房地產項目紛紛打出這樣的廣告:「打造CBD商圈」。世界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已有意要「走進來」,到這里落戶;而一家本地煤電公司則已經「走出去」,即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將內蒙古這幾年的速度傳奇演繹得最經典的,無疑是鄂爾多斯市。2000年以來,就在它以年均達30%的速度增長時,其他地區也並不示弱。首府呼和浩特以年均24.6%的增速快速發展,最高年份達到約31%。首府的經濟總量由2000年的約200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900億元。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首府人均收入還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徘徊在末位。不過去年,這個令不少呼市人「感到恥辱」的紀錄已被刷新,它排在了西部11個省會城市的首位,處於全國27個省會城市的上游。今年,首府將與鄂爾多斯市一起,預計經濟總量將突破1000億元大關。而這一突破,老工業城市包頭市則在去年就已實現。它的GDP在2006年達到1010億元。財政收入在2002年還不足30億元,去年增長到130多億。這三個市被稱作自治區的「金三角」地區。沿著陰山山脈,它們被高速公路網緊密地連接,在千年前游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形成了今天的「兩小時交通圈」,經貿互相滲透、交融、互補。去年,「金三角」的經濟總量佔到全自治區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人均GDP達5193美元,站到了我國沿海地區平均水平線上。陰山腳下,有了矗立在城市上空的旋轉餐廳,有了霓虹閃爍的酒吧一條街,有了王府井百貨,也有了麥當勞、肯德基和必勝客,還有國際知名的假日酒店、香格里拉飯店和凱賓斯基飯店。家樂福和星巴克咖啡店不久也將在這里落戶。中國社會科學院今年發布《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在對200個城市連續5年的增長情況進行綜合考量後,將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三個城市並列為增長競爭力第一位。如今,首府城市呼和浩特,老牌工業基地包頭,以及飛速崛起的新貴城市鄂爾多斯,在內蒙古未來幾年的發展中,自治區領導期待它們「交替領先」。不過有人卻預言,到2010年,鄂爾多斯的經濟總量將超過呼市和包頭的總和。 這塊土地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比如鄂爾多斯市的東勝區,第一產業的比重甚至已經不足1%。草原上千百年來由農牧業主導經濟增長的歷史,正在宣告結束。而在鄂爾多斯的烏蘭木倫鎮,神華集團上灣煤礦的整個礦區,竟然看不到一塊黑色的煤。這里不再有頭頂礦燈、貓在地下叮叮當當開挖的礦工。所有的煤塊被隆隆作響的巨型機械切割下來,由運輸帶送至地面,再經過封閉管道,直接裝進火車車皮。這塊大草原,即將擁有世界上第一條直接煤制油的生產線。這里擁有國家羊絨製品標准制定的技術研製中心。這里煤化工的整體技術水平已處於國內先進。這里電解鋁生產技術裝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一批高品質鋁產品,則已進入國家產品標准制定領域。甚至,這里還即將開始大批量製造歐4標準的汽車發動機。這個一度沉默的地區,如今充分發揮了它的後發優勢:「要麼不上,要上就上最好的。」 與此同時,大批曾經遍布草原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小企業遭到關閉。僅2006年一年,1200戶小煤礦、小水泥、小電石、小焦炭等落後產能被關停。目前,全區地方煤礦關閉率達到了62%。環境和能耗指標,現在成了企業投資內蒙古的「鐵門檻」。自治區將排污指標量化,下放到各盟市。只有將現有落後產能關停,騰出環境容量,才能上報新項目。在首府,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韓志然說:「過去我們講招商,現在我們開始挑商、選商、選項目。」在擁有「中國最美的草原」和最大原始森林的呼倫貝爾市,市委書記曹征海說:「影響呼倫貝爾發展的最大障礙是生態問題」,但是,「不符合環境要求的項目我們堅決禁止」。這個地區為自己提出這樣的發展准則:「美麗和發展雙贏。」全國注冊資本最大的小額貸款組織在鄂爾多斯異常活躍,為農牧民和個體工商戶放貸。民間資金開始演變為民間資本,以委託寄賣行、典當行、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等形式存在的民間借貸非常活躍,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機構數量已多達600餘家。在鄂爾多斯,地方鐵路和公路幾乎都由私人投資。國內第一條耗資20多億元的間接煤制油生產線,也由民營企業家投資。

『肆』 今天的鄂爾多斯東勝區是古代的時候哪個國家的地方

就是它鄂爾多斯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薩拉烏蘇文化、青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7萬年前,「河套人」就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1457年—1464年(明朝天順)年間,蒙古鄂爾多斯部駐牧河套,始稱鄂爾多斯;1648年(清朝順治六年),鄂爾多斯各旗會盟王愛召,形成伊克昭盟;2001年,撤盟設地級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自然資源富集,擁有各類礦藏50多種,其中煤炭已探明儲量1676億噸,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天然氣探明儲量8000多億立方米,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溫暖全世界」的鄂爾多斯品牌服飾從這里走向世界,羊絨製品產量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已經成為中國絨城,世界羊絨產業中心。鄂爾多斯文化藝術璀璨,是世界蒙古族傳統禮儀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其中「鄂爾多斯婚禮」和「成吉思汗祭祀」以其獨特的魅力載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伍』 鄂爾多斯的歷史沿革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距今14萬到7萬年前,「河套人」就在伊克昭盟烏審旗境內的薩拉烏蘇河(又名無定河、紅柳河)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著名的古代「鄂爾多斯」文化,史稱「河套人文化」。
大禹建立國家後,把國家分為九州,此時的鄂爾多斯為雍州所轄,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則屬渠搜國所管。
成湯滅夏後,夏因君主的兒子獯鬻帶著眷屬逃到渠搜避難,從此之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統。商朝建立後,鄂爾多斯西南部被劃為鬼方。
商朝滅亡之後玁狁民族的軍事力量日漸強大,威脅著西周的安全,周宣王於公元前827年和822年,分別派大將南仲、尹吉甫兩次進攻玁狁,並命令南仲在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沿線要地築城設防,歷史上被稱為朔方城,在今鄂爾多斯東北部置榆中。
公元前5世紀末,今鄂爾多斯東部的准格爾旗一帶為魏國行政轄區,名上郡。
公元前328年,魏被秦戰敗,魏把上郡割讓於秦。此後,秦國殺掉義渠王,在鄂爾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及其相鄰地區設置了北地郡,其餘地域為樓煩等游牧部落的聚居區。
公元前306年,趙國打敗林胡、樓煩,在鄂爾多斯東北部一帶設置雲中郡、九原郡。戰國後期,鄂爾多斯東部地區一直為秦國所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今鄂爾多斯一帶設立郡、縣: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帶屬北地郡,准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東部一帶屬雲中郡,達拉特旗、准格爾旗北部一帶屬九原郡,烏審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南部一帶屬北地郡,四郡下轄34個縣。此時的鄂爾多斯地區有兩個歷史稱謂,即「新秦中」、「河南地」。
公元前127年,西漢在今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北部地區設五原郡,郡下設河陰、曼柏、高興三縣;杭錦旗一帶設朔方郡,郡下設臨戎、沃野、臨河、廣牧、朔方、呼遒、渠搜等縣;准格爾旗北部地區設雲中郡,郡下設沙南縣;在今准格爾旗東部及東勝區、伊金霍洛旗相關地區設西河郡,郡下設谷羅、富昌、美稷、增山、虎猛、大成6個縣;在今烏審旗一帶設上郡,郡下設奢延、白土、高望3縣。
公元121年,西漢為了管理投降漢朝的匈奴人,在鄂爾多斯地區設立五個屬國,即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雲中郡。
公元10年,王莽篡權後,為控制今鄂爾多斯地區,將朔方郡改為渠搜郡,五原郡改為獲降郡,雲中郡改為受降郡,西河郡改為歸新郡。
鑒於國家財政困難,漢光武帝劉秀決定減少一些地方行政機構,於公元35年(建武11年)和公元44年(建武20年)先後撤銷朔方郡、五原郡,將今鄂爾多斯地區歸並州(今太原市)領有。
公元47年,匈奴萸踺日逐王比歸附東漢,比自立為呼和邪單於,據有今准格爾旗納林一帶。
公元50年,東漢又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分隸於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河西郡、上郡。朔方郡轄有今鄂爾多斯杭錦旗南部、鄂托克前旗一帶,下轄朔方縣、廣牧縣、大成縣;五原郡轄有達拉特旗和准格爾旗的北部一帶,下轄河陰縣、曼柏縣;雲中郡轄有今准格爾旗東北部地區;下轄沙南縣;河西郡轄有今東勝市、伊金霍洛旗和准格爾旗西南部一帶,下轄美稷縣、平定縣;上郡轄有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和烏審旗一帶,下轄榆林縣、奢延縣。
東漢靈帝劉宏登基之初(公元168年),由於農民起義的沖擊,東漢王朝已無法維持對全國的統治,公元188年,南匈奴擺脫東漢管轄,鄂爾多斯被北方匈奴、烏桓、鮮卑、羌等少數民族開為游牧區。 公元319年,後趙在今杭錦旗北部建立朔州。
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在今烏審旗南部薩拉烏素河畔建立大夏國,歷史上稱為統萬城,其遺址至今可見。
公元425年,北魏在今伊盟北部沿邊一帶設置沃野、懷朔、撫冥、柔玄、懷荒、武川六鎮,統萬城改為統萬鎮。在今准格爾旗黃河沿岸一帶建立朔州,在今鄂托克前旗一帶建立西安郡。以統萬鎮為中心設夏州,夏州下轄化政郡,該郡下轄革融縣、岩綠縣;熙部下轄山鹿縣、新囶縣;金明郡下轄永豐縣、啟寧縣、廣洛縣;代名郡下轄呼酋縣、渠搜縣;靈州轄今鄂托克前旗一帶,鹽州大興郡轄今鄂托克前旗南部一帶,五原郡轄今鄂托克前旗城川一帶,東夏州上郡沃野鎮、悅跋城轄今鄂托克前旗西部一帶。
公元525年,裁朔州,將朔州在今鄂爾多斯的地盤歸入並州。
公元534年,北魏在今鄂爾多斯南部設夏州。 公元589年,隋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一帶設榆林郡、下轄榆林縣、富昌縣、全河縣;在今鳥審旗和鄂托克旗相鄰地區設朔方郡,下設岩綠縣、寧朔縣、德靜縣、長澤縣;在今達拉特旗和杭錦旗的部邊沿設五原郡(公元585年曾在這里設豐州),下轄九原縣、永豐縣、安化縣、大同城;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沿黃河地區設靈武郡,下轄杯遠縣、靈武縣、回樂縣、弘靜縣、豐安縣;在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一帶設鹽川郡,下轄五原縣。
唐王朝建立後,唐太宗於公元672年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劃入關內道領屬,在今准格爾旗、東勝區東部設勝州,下轄榆林縣、河濱縣(公元629年曾在此設雲州,630年又改為威州);在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及烏審旗一帶設夏州(公元724年改為朔方郡,756年又改為漫州),下轄岩綠縣(此前公元628年曾將岩綠縣改為朔方縣)、德靜縣(公元633年該縣歸北開州管轄,公元634年將北開州改為化洲,公元639年廢化州,改名為德靜縣)、寧朔縣(公元619年在此設南夏州,公元654年又設寧朔縣)、長澤縣(公元633年改為長洲,公元639年廢州,又設長澤縣,隸夏州);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設宥州(公元680年在此設「六胡州」;魯州、麗州、舍州、塞州、依州、契州;公元704年將六胡州合並成匡州、長州;公元707年設立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公元721年改設魯州、麗州、契州、塞州;公元738年在此設宥州),下轄延恩縣(公元738年在此設匡州)歸仁縣(原為蘭池州長泉縣)、懷德縣(唐初為塞門縣,公元732年改為懷德縣)、長澤縣(原屬夏州,公元820年將夏州改隸宥州);在鄂托克前旗的南部設鹽州(公元618年將鹽川郡改為鹽州,公元627年將鹽州廢棄,改為靈州的一個縣,梁師都敗北後又設鹽州,先隸夏州都督府,後隸靈州都督府,公元742年更名為五原郡;公元758年改為鹽州),下轄五原縣(為隋代五原縣,梁師都有後,將五原縣治所遷至靈州,公元628年又設白池縣,公元663年將白池縣更名為興寧縣);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西部地區設靈州(為隋代靈武郡,公元618年改為靈州,公元742年將靈州改為靈明郡,公元758年又改為靈州),下轄懷遠縣(為隋代懷遠縣舊址,從公元637年始,還轄有豐州所屬之九原縣、就豐縣、保靜縣、回樂縣、溫池縣);在杭錦旗北部設豐州(為隋朝時的五原郡地;公元618年改為豐州,公元630年設豐州都督府,公元637年廢棄豐州,劃歸靈州,公元684年又設豐州),下轄九原縣(公元653年設九原縣)、永豐縣(隋朝置永縣,公元623年廢棄,650年又設永豐縣)。
唐朝為安置歸順的突厥汗國的部落,於公元649年在今伊金霍洛旗南部與烏審旗一帶設羈禁州府定襄都督府,下轄阿德州、執失州、拔延州、蘇農州;公元630年在烏審旗一帶設雲中都督府;公元643年設舍利州、阿史那州、綽州、思壁州;白登州;於公元663年在今烏審旗與鄂托克前旗一帶設桑乾都督府,下轄郁射州、藝失州、卑失州、吒略州;於公元649年設呼延都督府,下轄賀魯州、葛羅州、趼跌州3在今烏審旗南部設達渾都督府,下轄安化州、寧朔州人、仆固州;在今烏審旗中部設靜邊州都督府,下轄北夏州;在今鄂托克前旗南部設樂容州都督府,下轄東夏州。 公元916年,遼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東部地區設振武軍,廢棄勝州。
公元929年,在今達拉特旗、准格爾旗北部置西南面招討司(治天德軍),下轄富民縣、振武縣;在今達拉持旗西南部、東勝區東部置河清軍;在今准格爾旗南部及東勝市東部一帶設全肅州;在今達拉特旗、准格爾旗東部設東勝州,下轄榆林縣、河濱縣;在今達拉特旗、准格爾旗北部設雲內州,下轄柔服縣、寧人縣。五代十國時期,鄂爾多斯分別被黨項羌人、靈武節度使(亦稱朔方節度使或靈鹽節度使)、振武節度使佔領,並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公元960年,北宋在今鄂爾多斯東部地區設麟州新秦郡,下轄新秦縣;在今鄂爾多斯南部地區設夏州、宥州,在西南部設鹽州。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西夏占據大部分地區。
公元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部、東勝區一帶置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雲內州、東勝州;將烏審旗、鄂托克前旗南部劃歸陝西行省;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西部劃歸甘肅行省;在烏審旗、鄂托克旗西部、杭錦旗南部、伊金霍洛旗南部、東勝市一帶設察汗腦(皇室封地)。 元朝滅亡之前,鄂爾多斯地區被元朝太傅、中書左丞相、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所佔有。至明朝初期,擴廓帖木兒被趕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屬明王朝派員管轄。但不久,故元勢力和蒙古各部相繼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在一個多世紀里,明王朝多次派軍進攻,但始終未能如願。後明朝在鄂爾多斯南部修築長城,加設邊關,將鄂爾多斯讓給了蒙古軍,並將阿勒坦汗(俺答)加封為順義王,兩家關系才得以緩合。
公元1371年,明朝在今鄂爾多斯南部設察罕腦兒衛,在東勝北部設東勝衛。後鄂爾多斯部入主河套,明朝勢力退回長城以南。
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清朝將蒙古族鄂爾多斯部落分為6個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現准格爾旗),鄂爾多斯左翼後旗(現達拉特旗),鄂爾多斯右翼中旗(現鄂托克旗),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現烏審旗),鄂爾多斯右翼後旗(現杭錦旗);後增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未旗(原扎薩克旗)。
公元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清朝在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部被開墾的地區設東勝廳。 民國初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宣布:「清廷對待蒙古頭行的種種政策繼續生效。」故當時鄂爾多斯仍設7旗1廳。
公元1912年,將東勝廳(在今罕台廟鄉)遷至今羊場壕鄉,改置東勝縣。
公元1921年,在今鄂托克旗北部設東勝縣「飛地」木肯淖。
公元1923年,在今伊金霍洛旗境內設陝西省神木縣「飛地」通格朗。
公元1936年2月,在烏審旗西部思家窪成立烏審旗蘇維埃政府;3月,撤銷烏審旗蘇維埃政府,後設中共烏審旗工委;10月,在鄂托克旗南部設中共三段地工作委員會,後又成立中共伊盟工委。
公元1937年9月設鄂托克旗工作委員會。
公元1938年4月,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在木肯淖、桃力民一帶設抗日動員委員會,6月成立中共桃力民工作委員會,8月在達拉特旗北部成立中共包固工委。
公元1939年3月,解散桃力民抗日動委會,成立伊克昭盟桃力民蒙漢聯合抗敵委員會;5月,在准格爾旗北部成立中共薩托工委,國民黨在達拉特旗耳字壕設組訓處;9月成立中共准格爾旗工委。
公元1940年,在准格爾旗南部長灘鎮設國民黨山西省河曲縣政府;冬季,中共伊盟工委在達拉特旗青達門區成立區委。
公元1941年3月,伊盟工委撤離桃力民;6月,烏審旗工委撤離烏拉爾林;9月,達拉特旗設91個保、312個甲;東勝縣設30個保、289個甲;桃力民設28個保、148個甲;11月,鄂托克旗城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公元1942年,在三段地成立鄂托克旗工委、在城川成立特別區委。
公元1946年3月,成立烏審旗蒙漢自治聯合會、三段地蒙漢自治聯合會、城川蒙漢自治聯合會。
公元1947年2月,伊盟工委分為伊東工委和伊西工委;10月,成立准達工委。
公元1948年2月5日;在准格爾旗南部成立黑界地蒙漢聯合會;7月24日,成立東郡工委,撤銷准達工委,成立准格爾旗工作委員會。
公元1949年3月11日,達拉特旗工委成立;5月1日,伊東、伊西兩個工委合並,成立中共伊克昭盟委員會:5月22日,成立伊盟自治政務委員會;7月22日,成立乾薩克旗土委;7月25日,中共伊克昭盟委員會主持組建烏審旗黨委、鄂托克旗黨委、達拉特旗黨委、准格爾旗黨委、東郡工委、杭錦旗黨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屬區工委;12月28日,伊盟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改稱綏遠省伊盟人民自治政府,在原郡王旗霍洛成立達爾扈特區人民政府。 1950年,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普遍組建了行政政權,各旗縣下轄區、鄉、行政村(牧區稱達爾古)、自然村(牧區稱小達爾古)。
1953年7月,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將基層政權的行政村人民政府改為鄉人民政府。
1956年,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69個區撤銷37個,新建26個蘇木。
1958年10月,將當時的50個鄉、23個蘇木、5個鄉級鎮改為人民公社,其時伊盟(即今鄂爾多斯)共下轄7旗、1縣、78個人民公社、444個生產大隊(其中有100個牧業大隊)、2173個生產隊(其中有468個牧業生產隊)。
1984年,伊盟(今鄂爾多斯)將人民公社改為鄉、蘇木,大隊改為村、嘎查。
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改名為鄂爾多斯市。

『陸』 明朝的東勝衛包括現那些地方

東勝衛是明初設置於托克托縣地區的衛所,原為元之東勝洲。它於洪武 四年 (1371 年 )正月初設 , 洪武五年七月因軍事上的失利, 被內遷至大同附近。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二月再次設置東勝左右衛, 洪武三十五年 (實為建文 四年, 1402 年 )通過" 靖難之役" 登上皇位的朱棣調整了軍事策略, 將一批邊地衛所內遷 , 其中東勝左衛遷至北直盧龍縣(今河北盧龍縣 )境 , 右衛遷至北直遵化縣 (今河北遵化縣 )境。關於東勝衛這一變遷情況學界已有較詳盡的研究 , 此處不再贅言。

東勝衛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起著連接山西諸衛與寧夏諸衛,控扼河套的重要作用,東勝衛的變遷直接影響著明王朝北疆邊防形勢。


東勝衛距呼和浩特市西南73公里的托克托縣,新、舊城區之間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遺址,就是明朝洪武二十六年擴建後的東勝左衛,距今已有618年。

東勝左衛地處黃河西來,折而南流之處,這里也是自漢代已有的黃河古渡「君子津」所在地。東勝衛北倚陰山,南臨黃河晉陝狹谷,西與鄂爾多斯隔河相望,是出入河套東北角的要沖地段。

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東勝州為東勝衛(指今東勝左衛城內西北部的大、小皇城)。東勝衛轄領:五花城、失寶赤、斡魯忽奴、燕只斤、翁吉拉等五個千戶所。東勝衛所控范圍向西北延陰山向西直至包頭、固陽等地;過黃河向西部延伸到河套鄂爾多斯中部地區,向東延伸至烏蘭察布盟南部。

明朝為鞏固其所取得的勝利成果,著手籌建北部邊疆的防禦體系。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秋八月,令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率開國公常升等,籍山西太原、平陽之民為軍,屯於大同、東勝。然後設立十六衛。(見《明史》四.973頁):又築東勝衛於河州東受降城之東,並分置東勝前、中、後、左、右五衛。

見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52頁 「明代東勝衛地圖」)

1980年以前及1995年後,東勝左衛西南角城牆的照片

然而,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罷省東勝前、中、後三衛,只保留了東勝左衛、東勝右衛。東勝右衛即今准旗十二連城古城遺址城。東勝左衛城周長17.2華里;南北長4.82華里,東西寬3.86華里;城牆夯土築成,底寬14米,高9至12米,頂寬6.5米。四牆都有瓮城,唯西瓮城與其餘三瓮城結構不同,正面無城門,出入口留在南北兩側,順西城牆根進入瓮城,再由西城牆(瓮城東牆中部)城門而入城內。

東勝衛城是在唐代東受降城(寶歷元年移建後的),遼、金、元、東勝州、明初改稱為東勝衛(指大、小皇城)的基礎上擴建成的。

從洪武二十五年開始,明太祖朱元璋加緊了北防禦體系的整合與完善。「立十六衛」,即是,除東勝左右衛而外,先後設立鎮虜、雲川、玉林、威遠、宣德、官山、大同、陽和、高山、天成、萬全、宣府、開平、開元、大寧等衛至遼東,以及各衛兼轄的千戶所,構成東、北部防線。東勝衛以西,同樣,通過設在鄂爾多斯東勝衛所轄的千戶所與寧夏、甘肅河西走廊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為相互聲援、互為犄角,遙相呼應的戰略、戰術防禦體系。東勝衛起了相互聯結東、西諸衛、所的環節作用。這條防衛體系在東部抵禦了兀良哈;中部抵禦了瓦刺;西部與韃靼抗衡。

關於明洪武年間設立東勝諸衛的戰略地位,明代魏煥曾說:「國朝掃除夷虜,恢復中原,復申命致討以靖邊宇,時虜酋遠遁流荒,僅存喘息,於是設東勝城於三受降城之東,與三受降城並,東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元,西聯賀蘭山,甘肅北山通為一邊,地勢直則近,而易守」。

黑龍江大學歷史學院的胡凡先生在他寫的論述明朝嘉靖時期有關明蒙關系的文章中稱:「在明洪武時期所確定的北邊防衛體系中大寧、開平、東勝這幾個衛所,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尤其是東勝衛,他是朱元璋設在黃河河套地區東北角的重要衛所,在明代北部邊防中,是唯一一個可以整個控制河套的衛,其地在唐朝張仁願所築之東受降城之東。」

胡凡先生還引用了日本歷史學者田村實造的論述:「東勝(衛)實際上起著將東邊的遼東和西邊的甘肅聯系起來的作用,自東勝而東有大同、興和、開平、大寧以至遼東,自東勝以西有寧夏、蘭州、庄浪、涼州、山丹、以至甘肅,而賀蘭山,甘肅北山及河套,均在這一防線控制之內,這就使明朝北部邊防,由點到面,東西聯絡,相互呼應,因而將其整個北部邊防線穩步向長城以北推進了數百里」

以上史學家論述,清楚地說明了明初北方防禦的布局,也看出東勝諸衛所,所處的重要戰略地位。

但是,朱元璋苦心籌劃的這條防線,在明永樂初即遭到嚴重破壞。東勝左衛剛建成六年,於明建文元年(1399年)明成祖朱棣為報答兀良哈三衛對其在「靖難之役」的支持,把設在大寧的北平行都司遷往保定。於是遼東和宣化、大同之間的防衛,打開一個較大的缺口,使遼東與宣大聲援隔絕,難以呼應。

明成祖不久又以東勝衛曠絕難守,遂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將東勝左衛遷於北直盧龍縣,東勝右衛徙往北直遵化縣。東勝中、前、後三個千戶所退在山西懷仁縣一帶守御。東勝左衛城只使用了九年,遂廢棄了。(見《明史》八.2236頁)

大寧都司之廢,東勝衛的內遷使明北邊防線出現兩大缺口,使得開平成為伸入蒙古高原的孤島,三面受敵,最終於宣德年間也內遷。大寧、東勝、開平三個重鎮的內遷,使明朝的內邊成為前沿(陣地),外部據守的險要地段都丟失殆盡。

明正統三年(1438年)明英宗再次恢復東勝衛建置,這時的東勝左衛已荒廢了35年。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部族南下寇掠明邊,明英宗草率決定,指揮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由於出兵輕率,指揮盲目,八月,在河北土木堡(今河北省沙城附近),明軍陷入敵人重圍,導致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瓦剌部俘虜,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此後,明朝因此而再次把東勝左衛以幾及明長城以北諸衛,全部內遷邊內而廢棄。(東勝衛又只使用了11年,兩次共使用了20年。)

明景泰五年(1454年)雖然瓦剌發生內訌,互相攻殺,勢力迅速瓦解,余部漸次退到漠北。

而明朝卻因明英宗的復辟,也無暇顧及東勝諸衛建置的恢復。這就為此後土默特部族東遷,留下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達延罕可汗的統領下的西土默特部東渡黃河,走出河套進入早已不設防的東勝衛、豐州灘、察哈爾,乃至宣大邊外。也就成了土默特部入住豐州灘的始端。(見《土默特沿革》241頁)

至「康熙三十三年民始出口墾種。」(見《會典》、《綏遠通志稿》卷24上)歲月流逝又已有一百六十餘年,難怪他們走西口來到這里墾植的民人,不知道這里曾經是東勝左衛。而按明萬曆年間大同巡撫王世琦所撰寫的《三雲籌俎考》中記載為:「恰台吉俺答義子,故,在偏關邊外二百餘里妥妥城住牧」,此後人們依據《三雲籌俎考》的記載,而稱這座古城為「妥妥城」

當乾隆元年(1736年)在東勝左衛城西重設行政機構時,歷史己過去二百多年。

東勝衛建城前後僅使用了約20年年,中間因內遷北直還間斷了35年,兩度廢遷,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太浮淺了,大概是因為元朝脫脫曾參與過東勝州(小皇城)的擴建工作,才有了妥妥城、脫脫城、托克托城的說法。清朝乾隆元年,在妥妥城的基層上,設置了「托克托協理通判廳」的稱謂。

在東勝衛建城六百年之際,以《東勝衛懷古》一首聊寄感懷:「東勝雄峙君子渡,黃河瀠洄鎖九邊。洪武當年紆籌策,重城十六郁嵯峨。土木驚破家國夢,金甌半壁化雲煙。荒城幾度西風里,秋月一輪照殘垣」。

洪武二十六年,東勝前、中、後三衛盡管只存在了一年被撤銷,清光緒年間在鄂爾多斯板素壕設縣時,當地申報稱這里曾設立過東勝衛而上奏,清廷批准了這封奏章而設東勝縣。托縣延續使了近千年的「東勝」名字,就這樣地讓給了板素壕。

『柒』 介紹一下鄂爾多斯的東勝吧

沒人回答誒,我幫你擺渡一下吧。。。【地理位置】 東勝區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偏東;地處東經109º08′20″~110º23′00″,北緯39º39′10″~39º58′18″。東與准格爾旗交界,南與伊金霍洛旗毗鄰,西與杭錦旗接壤,北與達拉特旗相連。東勝城區位於鄂爾多斯市市境東部羊場壕,北距包頭96公里,東北距呼和浩特188公里,是鄂爾多斯市政府所在地。 [編輯本段]【地形地貌】 東勝區地處鄂爾多斯高原中東部,地勢西高東低,可分為東西兩個區域,東部為丘陵溝壑區,海拔高度1 269~1 584.6米;西部為波狀高原區,地勢較為平緩,西、北、東三面略高,中南部較低,近似盆地。是毛烏素沙地的延伸地帶,風蝕沙化嚴重,海拔高度1 367~1 615米。平均海拔1 460米,東北略高於西南,外圍為丘陵所環繞。 [編輯本段]【氣候】 東勝區屬於極端大陸性氣候,冬長夏短,四季分明。東部地區多年平均氣溫,為5.5℃,一月平均氣溫-11℃,極端最低氣溫-29,8℃,7月平均氣溫20.60℃,極端最高氣溫35℃;西部地區平均氣溫5.2℃,1月平均氣溫-12.9℃,極端最低氣溫-32.6℃,7月平均氣溫21.3℃,極端最高氣溫35.8℃。年日照時數3 100~3 200小時。無霜期較短,平均116~135天,年日均氣溫在5.5C以上的持續時間為185.2天。年日均氣溫在O℃以上的持續時間為219.6天。降水保證率低,年度變化大,多年平均325.8~400.2毫米,並由東至西逐漸減少,又多集中在7、8兩月,有時降雨強度大,東部易造成山洪,西部易造成內澇,年最大降水量達709.7毫米(1961年),最少為198.5毫米。最大積雪厚度280毫米(1978年2月22日)。 [編輯本段]【水文】 東勝區境內無常年性河流,較大的季節性河流有流入黃河的罕台川、哈什拉川,向南匯入烏蘭木河的有銅匠川、三台基川、吉勞慶川、阿不亥川,有注入桃力廟海子的內流河扎日格溝、烏爾圖河。平均年徑流量6 646.3萬立方米,年輸沙量844萬噸。水面有桃力廟海子、候家海子等湖泊和小型水庫,水面總面積12.09平方公里。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潛水較少,地下水位一般在地深10米左右。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東勝區物產豐富,素有煤海之稱。鄂爾多斯地區的煤炭儲量可達到1 200億噸,佔全國煤炭總儲量的1/7。而東勝煤田的儲量就有727.52億噸。境內儲量約186億噸,煤層厚,埋藏淺,宜於斜井或平洞開采。潮腦梁、塔拉壕、添漫梁、羊場壤等地均有分布,在本市的礦產資源中居首位,全境地下幾乎都有煤炭埋藏。東勝煤田的煤屬不粘結煤,分為精煤和普通民用煤兩種。精煤,具有低硫(1%以下)低灰分(6%左右)、高發熱量(5 000~7 000大卡/公斤)的優點。普通民用煤,俗稱煨炭,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年產量約700多萬噸。還有油頁岩、天然氣、軟質耐火粘土、黃鐵礦、石英砂等礦產。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自治區二級保護動物白天鵝、鴻雁、大雁、石雞、野雞,另外還有狐狸、兔等。野生植物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主,有飼用植物188種,葯用植物139種。東部地區的發菜、地耳、黃芩較多。 [編輯本段]【概況】 東勝區位於鄂爾多斯市中東部,總面積2 200平方公里,轄6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25.7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45萬人,佔79.48%,農村人口5.28萬人,佔20.52%;男性為13.21萬人,佔51.34%,女性為12.52萬人,佔48.66%。有蒙、漢、滿、回等21個民族。平均海拔1 460米,地形西高東低,西部為波狀高原區 ,占總面積的57%;東部為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43%。 ——東勝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民族文化源遠流長。鄂爾多斯歷史悠久,地貌多樣,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濃厚的民族文化資源,這里是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結合之地,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錯之地,是蒙元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之地,東勝作為鄂爾多斯市府所在地,也是這種文化結合與交融表現的最為突出的地區。東勝歷史資源富集,擁有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秦直道、秦長城遺跡,擁有考古價值極高的漢、北魏等各時期歷史遺址;東勝草原文化厚重深遠,是蒙古族傳統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東勝自然地貌多種多樣,有世界級保護濕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泊江海子遺鷗自然保護區。 ——東勝資源富集,區位優勢明顯。東勝地處有中國21世紀能源接續地之稱的鄂爾多斯盆地,境內和周邊地區資源富集,尤以優質煤炭聞名遐邇,石灰岩、石英沙、建築粘土、陶瓷粘土等資源儲量驚人,開發潛力巨大,東勝農畜產品、林果山珍、中葯材久負盛名,發展建材工業和綠色食品產業資源優勢明顯。東勝交通發達,109、210國道在此交匯,包東、東蘇高速公路貫穿市區,包神鐵路、包府公路沿市而過,包西、准東、東烏鐵路正在興建,公鐵交通幹道與全國公鐵路網相連通,市區距包頭機場96公里,距建設的鄂爾多斯機場10分鍾車程,距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248公里,距西安、北京800公里,為晉、陝、寧、蒙四地及毗鄰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陸路運輸要沖。東勝信息集中,網通、電信、移動、聯通等幾大信息網路覆蓋全境,以東勝為中心的交通網路和信息通訊網路已經形成。 ——東勝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整體環境明顯改善。近年來,東勝按照「城鄉統籌,三化互動」的發展思路,遵循「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經濟建設」的思想,堅持走以城市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產業化的發展道路,不斷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全力實施了城市發展「拉大、補欠、崛起」三步走戰略,營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生產環境和發展環境。投資近200億元用於城市建設,城區面積從15.6平方公里擴展到67平方公里,累計新建和改建道路20多條,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0.6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從6.8平方米增加到16.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從15平方米增加到30.5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從1.2萬噸增長到5.5萬噸,城市整體形象得到改善,城市積聚效應明顯顯現,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鎮化率達到了93%。按照「生態綠區」的發展要求,東勝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於2000年在自治區率先推行了禁牧舍飼,目前,全境森林覆蓋率達到28%,植被覆蓋率達到85%以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東勝地區的軟環境建設也得到了充分的加強。從2003年起,相繼開展了環境建設年、招商引資年、文明建設年、文明建設推進年等主題年活動,組織實施了「城市文明與您同行」等多項活動,市民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城市整體素質明顯加強,城市對外開放能、招商引資能力的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 ——東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按照「城鄉統籌,三化互動」的發展思路,東勝積極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和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堅持工業立區,以鄂爾多斯市建設中國能源重化工基地為契機,發揮資源優勢,加快工業入園步伐,建成專題工業園區8處,以絨紡、煤炭、建材、林沙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日益健全,目前,東勝絨紡產業市場份額約佔全國的40%,世界的30%,構築中國絨紡城、打造世界羊絨產業中心的目標基本實現。堅持三產強區,依託城市優勢,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積極發展大旅遊、大文化、大運輸,構築全市文化教育、旅遊消費、物流配送和商貿金融四個中心,目前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了50%,對財政的貢獻率超過了70%。三次產業比例由「九五」末的2:70:28調整為1:39:60,產業結構趨於優化,由「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跨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一批新型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正在崛起,全區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社會事業得到整體推進,人與自然實現和諧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十五」以來,東勝綜合經濟實力始終保持在自治區101個旗縣(區)前列,200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縣域百強名單,該區居25位,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位次最前,是自治區唯一入圍全國縣域百強的旗縣(區)。2006年末,全區GDP完成187億萬元,財政收入完成50.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9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30元。 多年來,東勝的發展受到了上級黨政的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自治區主要領導多次親臨東勝視察,並對東勝的發展給予了肯定與期望。東勝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先後榮獲了全國星火西進示範縣、全國百家科技工作試點縣、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西部開發貢獻獎,西部投資環境最佳區,自治區科技先進市、自治區十佳星級文明城市等多項殊榮,2005年又以全新的面貌通過了自治區七星級文明城市驗收。 進入「十一五」, 面對全國上下千帆並進、百舸爭流的發展態勢,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有條件地區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要求和市委、政府對東勝發展的期望,東勝區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環境建設為突破口,以狠抓落實為著力點,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全面實現「四個領先、兩個率先」的奮斗目標。即到2010年,GDP、財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四項經濟指標繼續在鄂爾多斯市處於領先水平;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閱讀全文

與東勝的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