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勃的生平簡介,他有什麼奇聞軼事嗎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
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認為"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啟》)。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為唐人送別詩之名作。《別薛華》、《重別薛華》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摯動人。《山中》、《羈春》、《春遊》、《臨江二首》等五言絕句,則通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懷鄉之情。明代胡應麟認為王勃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詩藪·內編》卷四)。
王勃的古詩僅有10多首,其中《臨高台》反映都市繁華生活,暗寓對貴族豪門的諷刺。《采蓮曲》、《秋夜長》寫婦女在采蓮和搗衣時思念征夫,則是直接繼承了樂府民歌的傳統,而又能開拓意境。這些詩作雖仍帶有六朝的華艷色彩,但風格清新明朗,顯示了唐詩的新面貌。
王勃的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多為駢體,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閣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被認為"當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為歷來論者所激賞。《舊唐書·文苑傳》引崔融語雲:"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庫全書總目》亦謂"勃文為四傑之冠"。
王勃還寫有許多學術著作,見於著錄的有《周易發揮》 5卷、《次論語》 5卷(一作10卷)、《千歲歷》、《顏氏〈漢書〉指瑕》、《平台鈔略》(一作《平台秘略》) 10篇、《合論》 10篇、《黃帝八十一難經注》、《元經傳》、《舟中纂序》 5卷、《醫書纂要》 1卷等。這些著作除個別篇章如《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平台秘略論贊》被收入《文苑英華》,余皆亡佚。
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生平事跡見《舊唐書·文苑傳》、《新唐書·文藝傳》、《唐才子傳》。
王勃049—676)①,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父親王福畤,任太常博士。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著作甚多。從祖王績,則是隋末唐初對唐代詩歌有開創之功的著名詩人,他的詩風直接影響了王勃的詩作。家風使然,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詩文為人稱道。
王勃自幼聰穎,九歲就對顏師古《漢書注》糾誤,並撰《指瑕》十卷,十二歲到長安從名醫曹元學習《周易章句》、《黃帝素問難經》楊炯稱他「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居難則易,在塞則通;於術無所滯,於辭無所假」。雖有所誇大,但也足見少年王勃之才情。
不過,王勃的家庭沒有能夠給他多少走向仕途的政治憑借,所以他從小便注重經世致用之學,關心國家政事,尋找機會上書獻頌以自薦。唐初對外戰爭的最大勝利,是安定了北方邊疆,但唐統治者由此滋長了侵略的野心,自恃國大兵強,企圖加害於弱小的鄰國。結果帶來了許多弊端。麟德元年(664)仲秋,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年方十五歲的王勃上書劉右相,其中第一條就是抨擊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對討伐高麗,他認為:「闢地數千里,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挽粟,竭淮海之費。」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滿情緒。劉祥道看後,非常驚異,贊王勃為「神童」,並上表舉薦。
乾封元年(666),高宗下詔開幽素科。王勃應幽素舉,對台策,很受考官吏部員外郎皇甫常伯的賞識。及第,拜為朝散郎。並經皇甫常伯介紹,任沛王府修撰。在唐代,制科雖然不如常科,朝散郎也只是一個從七品散官,但十七歲的王勃,年未弱冠,便及第受祿,在沛王府,又頗得沛王的歡心,這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候。然而正當他做著以文章經緯天地的美夢時,出其不意的打擊卻降臨到他的頭上。
當時的皇宮風行斗雞的游戲,諸王間也以斗雞取樂。一次,適逢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斗雞,王勃畢竟年輕,他開玩笑地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雞,以此為沛王雞助興。可這篇游戲之作被高宗看到後,大為不滿,以為這是「交構之漸」,並立即下詔廢除王勃官職,當天斥出沛王府。神童王勃,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的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於一旦了。
斗雞本是唐人風俗,上層貴族及其紈絝子弟尤為愛好。陳鴻《東城父老傳》載:為了斗雞,「諸王世家、外戚、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那股狂熱勁可想而知。在這樣的風習下,二王斗雞,雙方僚屬當然都要來助威,王勃才高而得志,乘興所寫的游戲文字,只不過是為開開玩笑而已。但是,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中,卻招來了無情的打擊,以致影響到一生,當然,這是有深刻背景的。
唐朝一開國,諸王之間爭奪皇位、互相攻訐的斗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獲得政權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經歷了類似事件,所以對此特別注意,王勃《檄英王雞文》無意中觸動了高宗這根最敏感的神經,所以被認為挑撥諸王間的關系。可見,王勃所以丟官,並非偶然,而是上層統治者爭權奪利的緊張關系造成的。
少年得志的王勃經過這樣的打擊,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凄愴悲苦和憤激不平。總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離開長安,南下入蜀,開始了他將近三年的蜀中漫遊。仕途的挫折,生活的體驗,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寫下了很多抒發自己情懷的詩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間的酬唱,仕途艱難的感嘆和一些抒寫鄉思的作品。
在蜀期間,朝中曾先後徵召過王勃,王勃都稱病辭謝。咸亨三年(672),王勃返回長安,裴行儉、李敬玄同典選事,聞王勃文名,又數次召用,但王勃恥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結果觸怒了裴行儉,被斥為「才名有之,爵祿蓋寡」。第二年,王勃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葯草,他很想去,便設法做了虢州參軍。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誰能想到,等待他的卻是第二次沉重的打擊。
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參軍任上與同僚的關系搞得很僵。當時有官奴曹達犯了死罪,王勃不知為什麼卻把他藏到自己府內。後來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達殺了。事情很快被發現,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獄。後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事而從雍州司戶參軍的位置上被貶為交趾令。至於王勃擅殺官奴的具體情況,史無詳載,是非莫辨。不過,王勃沒有象第一次廢官後那樣寄情於山川煙霞,而是更珍惜這劫後餘生。「富貴比於浮雲,光陰逾於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辭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雖恢復王勃原職,但他決計棄官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續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撰寫了《周易發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時還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這是王勃一生中創作最宏富的時期。
上元二年(675)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傳世名篇①。這是一篇精彩的駢體文,通篇詞彩絢爛,對仗工整,而氣勢自然奔放。沒有堆砌鋪排之病,文中描繪滕王閣四周景色和大宴盛況,意境極為開闊。結尾感慨人生遇合,自抒身世,無限憤慨,溢於紙上。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
一個富有才情而又有建功立業壯志的詩人,因為他的環境和遭遇使得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往往在勃鬱不平的同時,表現出更加的積極進取。我們說《滕王閣序》恰恰正是這種「才情」和「壯志」、「不平感慨」和「進取精神」的具體體現。關於《滕王閣序》的寫作,還有一段頗為生動的故事。滕王閣新修完畢,府帥閻伯嶼於重陽節在滕王閣宴請賓僚,八方人士,濟濟一堂。閻公有女婿名叫吳子章,文章寫得頗好。閻公有意在此盛會上顯示女婿文才,便提前讓吳子章寫就了一篇《滕王閣序》,待到宴會上亮出來,以為即席賦就。宴會上,閻公果真拿出筆墨,送到一個個賓客面前,請為《滕王閣序》,眾賓客在都督閻公面前豈敢放肆,都一一辭謝。唯有王勃,接過紙筆,慨然應允。閻公的目的是為了顯耀自己女婿的才華,而並非誠心請賓客為序,王勃少年氣盛,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滿,並表現出不屑一顧的神情。遂令侍從看著王勃下筆。開始,閻公聽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搖頭誚言道「此亦老生常談」,接著聽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便默然沉吟起來,開始領略到其中的不凡了。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公十分震驚,大呼曰:「斯不朽矣!」並盛贊王勃,贈錦緞百匹。這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一時傳為佳話,後世還將這個故事敷衍成話本、雜劇,留傳至今。
吳子章宿構的《滕王閣序》早已湮沒無聞,而王勃的這篇《滕王閣序》卻成為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
滕王閣大宴後,王勃繼續南下,於十一月初七到達嶺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僅二十七歲。
王勃少年雖以神童著稱於朝野鄉里,可「迫乎家貧,道未成而受祿」,出仕以後,又兩次因事廢官,一生處於下位。短短的二十七個春秋,在政治上留下的只是挫折、失敗。但在文學上,他確是一個成功者。就王勃所存詩文而論,以被斥出沛王府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多書、啟、表、頌之類應制之作,雖不乏力貶時弊之言;但後期由於仕途的坎坷,直抒胸臆的詩作則更具光輝:其內容非常豐富:抒寫鄉思,歌頌友情,贊美祖國山河,感嘆世路艱難,既有游宴的歡快、對山林的嚮往,又有心底的矛盾、積極向上的精神;並在創作方法上走出了一條與宮體詩完全不同的道路。從王勃所存不足百首的詩作來看,他的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鄭振鐸先生在談到王勃詩歌對後代的貢獻時,滿懷激情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王勃作為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是無愧的。 (徐俊)
①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諸書記載不同,現尚無確考。此處生年據王勃《春思賦》序文「咸亨二年(671),余春秋二十有二」推算,定為649年。卒年據楊炯《王勃集序》,定為上元三年,即儀鳳元年(676年)。
②《滕王閣序》寫作時間,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為王勃十四歲去江西省父路經南昌時作,另一為王勃去交趾省父經南昌時作。此從後說。
② 歷史上王勃是誰
王勃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稱得上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生,是初唐四傑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 歷史 上王勃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王勃的簡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詩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疇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 溺水 ,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 雕刻 ”,“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
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王勃的文學成就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風也受到了王績的影響,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唐詩上的功勞尤大。在當朝,世人並不公認王勃以及“四傑”的詩文,但他的詩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像“海 內存 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認的唐詩極品,而“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絕唱。“詩聖”杜甫贊賞“四傑”的詩文是“不廢江河萬古流。”
王勃的歷史評價
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 故事 。《新唐書》本 傳說 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鄭振鐸先生在談到王勃詩歌對後代的貢獻時,滿懷激情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王勃作為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是無愧的。
毛澤東對王勃作過長篇宏論的評點,“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很可以讀。這個人一生倒霉,到處受懲,在虢州幾乎死掉一條命。所以他的為文,光昌流麗之外,還有牢愁滿腹一方。”並且把他和賈誼、王弼、李賀、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評點,“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由此展開發了一段有名的議論:“青年人比老年人強,貧人、賤人、被人們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發明創造,佔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們乾的。結論就是因為他們貧賤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幹。
③ 王勃簡介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績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斗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並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游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余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葯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葯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一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准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回答者:wk533089 - 助理 三級 11-5 18:12
王 勃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績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斗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並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游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余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葯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葯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一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准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參考資料:http://www.ty.com/sxren/wenhua/wangbo.htm
回答者:有蝴蝶飛過 - 秀才 三級 11-5 18:12
王 勃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績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斗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並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游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余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葯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葯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一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准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關內容:晉陽書屋 >> 山西古典詩文選萃 >> 王勃文集
摘自《三晉歷史人物》,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馬斗全
太原道製作 http://www.ty.com ( 2001-11-22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http://www.shbbs.cn/blog/more.asp?name=eaily1234&id=1020
④ 王勃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人物
首先介紹一下王勃:
唐代文學家,初唐四傑之首。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贊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傑出的文學才能。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王勃賦是初唐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標志著初唐賦體的繁榮。王勃的文學主張表現為「立言見志」的創作思想、 「文章經國之大業」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則呈現出「高情壯思」與「雄筆奇才」相結合的雄壯美、「氣凌雲漢,字挾風霜」的風格取向及其「感序緣情,登離寄賞」的表現方式。
再來看一下唐代文學在歷史上的地位,唐朝自從李淵開國以來,使得它進入了一個高度繁榮昌盛的時期,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唐朝前期和中期吏治清明,賢能人士在位,國家在正常的軌道上飛速發展。唐朝政府對外開放,出現了絲綢之路。唐朝經過「休養生息」之後,經濟活躍,交通便利,前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經濟基礎。唐朝思想禁錮非常少,文字獄少見,為文學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思想環境。唐朝政府儒釋道兼用,各家思想兼容並蓄。各級學校的建立,詩歌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各帝王對文學的愛好和提倡,都使得唐朝文學空前繁榮。唐朝時期的中國人思想開放,沒有固步自封,善於吸收各民族各國的優秀文化,西域的樂舞藝術、古印度的佛教、梵劇、古日本、古朝鮮的文學和唐朝的互相滲透、融合,才出現了豪放、富麗的唐朝文學。由此可見唐代文學在中國歷史上絕一無二的地位。
由此推算出,王勃作為唐代文學家,初唐四傑之首,可以算得上一個響當當的中國歷史上的大文學家。
但是與我們最熟悉的李白對比如何呢?由於唐代文學空前繁榮,文學大家比比皆是,所以其實在唐朝文學史中如果沒有王勃也不會有很大的震動,如果在唐代為文學家設置一個中國文學院(相比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那李白,杜甫等人就是著名院士,而王勃也可以成為院士之一。
總之王勃也很牛逼,只是比這些最出名的大家,名氣稍顯不足,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