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曲姓歷史名人
② 曲姓來歷
曲姓是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曲(Q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孫子即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個地方(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支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傳。
2、來自鞠姓。
鞠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有後名曰棄(後稷),是周朝的始祖,棄之子不窋有個兒子叫陶,生下來時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後來作了周人的首領,他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鞠姓。以名為姓。
另外:鞠陶的後代中有個叫鞠武的,在燕國任大夫,他的後人以其名字命姓,稱鞠姓。長期以來,在東北和山東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傳著「鞠曲一家」的故事。說是鞠姓在過去的某個朝代作大官,因為「得罪」了皇上獲罪滿門抄斬,鞠姓紛紛逃難,在逃難途中遇到了官軍的追殺,官軍問:你姓什麼?答:姓鞠,由於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軍錯聽成了姓曲,於是便躲過了一劫。還有一個故事說明初大將鞠福祿在征戰中殉國,其子孫被朱元璋封在雲南某地為定遠侯,後來因為得罪國舅(西宮之父)獲罪滿門抄斬,轄地縣令欲相救便問:「屈不屈?」答道:「曲」,於是便改鞠為曲。又於是在這場災難中僥幸逃脫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過僅限於在活著的時候姓曲,死後續譜立碑時則必須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這些故事雖然看似荒誕,但是卻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廣為流傳,據有的曲姓朋友回憶文革前曾在祖塋的墓碑上看到過「吾曲姓乃鞠氏一脈相傳」的碑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須得從下面的故事說起。
話說西漢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東平王劉雲的封地內,「瓠山中間,有大石轉側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遠近傳為異聞,嘩動一時」。原來是卧著的一塊好端端的長方形巨石既沒長腿也沒人搬動卻自個兒翻個身打個滾兒立了起來。東平王預感到不是好兆頭(那時候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宮內仿瓠山形狀堆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黃草,以便隨時祈禱。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兩個妄人一個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個叫孫寵的知道後便藉此大做文章,造謠中傷,以騙取皇帝的信任達到封官加爵的目的。於是向漢哀帝上書說劉雲「宮中立石,祗毀朝廷,欲求非望,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托中常侍把書信轉交漢哀帝。一句「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刺痛了漢哀帝,於是即不調查核實也不認真查證便立即下旨廢劉雲為庶人,其他參與的人一律處死。廷尉梁相,尚書令鞠譚,僕射宗伯鳳急忙上奏阻止,並力勸漢哀帝應重證據不要輕信口供被正在氣頭上的漢哀帝判為「不知嫉惡討賊,意存觀望,罪與相等」,這三位也被驅除朝廷、削職為民。鞠譚和兒子鞠閟(發「閉」音)因為避難逃避到涼州西平(古稱西都,今西寧市)改姓為麴。這就是《漢書》、《風俗通義》、《資治通鑒》和《元和姓纂》上記載的「鞠譚改麴」、「避難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這段真實的歷史故事的來源。
自從那時開始到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鞠譚的後人始終沿湟水兩岸發展,乃至成為西北地區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古西州金城民彥說「麴與游,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足見其富貴和權勢。在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麴氏家族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戰將,象同河北名將顏良文丑齊名的悍將麴義,與韓遂、馬超遙相互應對抗曹操,共守西涼的戰將麴演(衍)以及西晉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僕射的麴允等。南北朝時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國王麴嘉也出自金城榆中,麴氏高昌立國134年傳承9代,最後被唐太宗的大將侯君集攻滅。麴嘉的第十世孫麴(曲)崇裕在武則天時代很有名望,被授予左武衛大將軍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從西州遷徙到江蘇吳興(今湖州),《唐書》上說:麴信陵,籍貫吳興,唐太宗貞觀十一年的望江縣令。時逢大旱,麴信陵帶領衙屬設香案日復一日的為百姓祈禱甘霖,由於他的執著感動了上蒼終獲大雨滂沱,緩解了旱情。同時也感動了老百姓,都自發的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特別為他作詩《秦中吟》,詩中說道:「我聞望江縣,麴令撫煢嫠;在官有仁政,名不聞京師;身歿欲歸葬,百姓遮路岐;攀轅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無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對聯這樣稱頌他說「禱獲甘露,居易作詩歌惠政;世為豪族,西州傳語望朱門」,是一個深受人民擁護的好縣令。
但是,這樣一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後卻突然銷聲匿跡,名不見經傳,姓不載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國大陸尚未發現有麴姓,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究竟哪裡去了?要知分曉還得從《百家姓》說起。
據說《百家姓》自從南宋初年由錢塘縣的一位儒生編輯成教材印刷發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期間一共流傳三種版本,這三種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異,唯一的區別都在「甄麴家封」這句上。一種是繁體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種是簡體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種是「甄魏家封」。在這三個版本中,記錄「甄麴家封」的無疑是原版的延續,記載「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簡化版,而記錄「甄魏家封」的是錯版,之所以確定它為錯版,是因為在上述三個版本中 的第八句記錄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經編輯了「魏」姓,後面怎能重復編輯呢。從繁體的「甄麴家封」 到簡體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經把麴姓轉換成曲姓的過程表達得淋漓盡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對聯「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證明這種姓氏用字的轉換。一位曲姓朋友在對這付對聯加的解釋詞上說,上聯指金城「曲見」,下聯指酒泉「曲珍」,並附加註釋「曲見是西晉金城望族」。筆者按著這一思路查閱大量史料始終查不到「曲見」之人,經過進一步分析認為,所謂「曲見」者實際是「曲允」的錯寫,而這個曲允正是上文記載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簡寫。如果這種推斷成立,對聯中上聯的麴字和下聯的曲字正是沿著「麴-曲-曲」的字形結構進行演化,其中曲字是麴字的變型,曲字是曲字的簡化。
對於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網上有很多說法,都說:「據《風俗通》載:春秋時,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其後代便以地為姓,稱曲姓。」為了求證這一論據的可靠性,筆者通篇查閱研究了現代版的《四庫全書 風俗通》篇,同時也查閱了《四庫全書》的編輯者清代錢大昕等人的注釋,又查閱了王利器為《風俗通》校注的器案。《風俗通》原名《風俗通義》,東漢末年應劭所著。《風俗通》全書三十六卷宋代已經部分失傳(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編輯《永樂大典》時根據有些典籍的記載進行了增補,經過增補編輯的《永樂大典 風俗通義》基本反映應氏原著全貌,清代的《四庫全書 風俗通》篇是根據明《永樂大典》編纂而成。《四庫全書》錄入《風俗通》正文十卷,附加《風俗通 佚文》一卷(其中包括姓氏篇);在《風俗通 姓氏篇》中,應氏一共收錄了東漢末期存在的530多個姓氏,通篇沒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於曲沃桓叔的記載,只查到了「鞠氏,漢有尚書令鞠譚,或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編輯成曲氏),音訛轉改,漢有麴衍」和「韓氏,韓之先出於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萬食邑於韓原,因以為氏」的記載,除此之外連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沒有出現過,不知持這種說法的人是從哪個風俗通義中轉載的。
還有人說「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宮」,而筆者認為,史籍記載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宮極有可能是「專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學生「子路」「子由」一樣。如果曲姓在當時確實已經立姓並且有正常的姓氏傳續,那麼這兩位在《史記》上明確記錄的人物連同他們的姓氏為什麼在《風俗通義》、《元和姓纂》、《百家姓》這些縱貫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錄記載呢?事實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對上述觀點心存疑惑,明明家傳我族裔來源於鞠氏,怎麼突然變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宮」的後代了呢?難怪有的曲姓朋友驚呼:「我們這個曲姓真是很特別,《百家姓》上沒有,《續百家姓》上也沒有,曲姓到底源出何處」!
上述事實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含蓋廣闊時空的姓氏演變的歷史畫卷:在西漢晚期鞠譚為避禍而棄鞠改麴,麴姓經歷了九百多年的發展大約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漸演變簡寫成曲。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傳的「祖上為避禍而棄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來源。而且我認為,這種簡寫只限於姓氏演化的簡寫,不包含字體簡化的含義,因為「曲」字同樣也是一個古老的漢字,麴和曲作為漢字在古代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就象歷史上的「曲阜」、「曲沃」當然不能寫成「麴阜」和「 麴沃」一樣。
另外,一部修訂於宣統元年的《東萊曲氏族譜》也可以證明在中華曲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源於鞠氏的。在這份由曲氏自己修訂的族譜中「曲氏世系考」一節記載:「舊相傳(曲氏)為宮保世裔鞠姓。始祖諱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貫黃縣,塋在城北翁仲,墓表猶存。緣遭難族姓多隱名易姓流寓茲土,遂轉鞠為曲。雖雲考據無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詳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說:據相傳我曲氏的遠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宮保級鞠姓高官,這位官員因遭難而避居他鄉易鞠為曲。傳說雖然無從查證,但先輩們歷經百代,口口相傳,應該是有一定根據的,不可能是無稽之談。筆者認為《東萊曲氏族譜》中記述的這位宮保級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記載的西漢尚書令鞠譚。鞠譚改麴後,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區生活繁衍,隨著家族從不斷壯大到最後的沒落,姓氏也在沿著「鞠-麴-曲-曲」 的字形結構不斷的進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記錄為「曲崇裕」或「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剛剛完成從麴到曲的演化。曲姓最早簡寫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從河南洛陽出土的「曲元縝墓誌」可以看出,到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經沿著「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順序首先簡寫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這種僅限於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後完成,由此,麴姓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被更加便於書寫的「曲」所代替。諸位試想,不然的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哪裡去了?
其實,在歷史上鞠姓每遇災禍反過來都會依附於曲姓,號稱「死鞠活曲」,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情結之所在吧
長期以來,在山東半島地區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族中有「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說法。民間相傳,北宋末年,山東黃縣冶基人鞠儼的後代鞠杲在中進士後,上書彈劾宰相章惇,結果遭到殘酷報復,獲罪滅族。當時鞠氏族人紛紛逃難,後來許多人被迫改以音近的「曲」為姓,但在族譜上、墓碑上仍然記載為鞠氏,因此自金元之際就有了「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傳說。還有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一鞠姓功臣子弟得罪國舅,獲罪滅族,轄地知縣欲相救,便問:「屈不屈?」答曰:「屈(曲)」,於是很多姓鞠的人便改鞠為曲。直到清代雍正年間,由此而形成的一些曲氏族人才恢復鞠姓,而更多的曲氏族人卻沿襲曲姓至今。當然,這里提到的「鞠曲一家」僅限於那些由鞠改曲的,至於那些原本就曲的人則不在此列。
曲姓在萊州是一個人數非常多的姓氏,按照人口多少,僅次於王、張、李、劉、孫、楊、徐、趙、任、於,位列第11位(見《萊州市志·姓氏》的統計表),其中沙河鎮的鄭村一帶,便是由鞠改曲的這支曲氏族人聚居的地方。鄭村早在元代之前就有居民居住,清代人毛贄在《識小錄》一書中曾贊美鄭村「地瀕大河,佳木繁蔭,亦稱繁富」,後來因為人口繁衍較快,分成了東鄭、西鄭、南鄭、北鄭四個行政村,居民中以曲姓居多,後來還分出了大麴家等村莊,僅沙河鎮一帶便有族人一千餘戶。這支曲姓的始祖名叫鞠進,曾任元朝的都督轉運使,從黃縣遷居掖縣,直到民國年間縣長劉國斌主持纂修《四續掖縣志》時,在西鄭村西南尚存鞠進的墓碑,上面還隱隱約約可以看到「至元二十四年」的字樣。元初的元世祖和元末的元順帝都有「至元」這一年號,前者沿用31年(1264-1294),後者僅僅沿用6年(1335-1340),所以,此處的「至元二十四年」當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即公元1287年。
③ 曲原是什麼朝代的人
是屈原,不是曲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
屈原簡介:
屈原(約前342—前278),名正則,字靈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楚國大夫,出生於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他是中國最早的大詩人之一。繼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創立了楚辭,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並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燒楚先王陵墓。憂國憂民的屈原在汨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
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他創造的「楚辭」,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