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皋城多少歷史

如皋城多少歷史

發布時間:2022-02-17 00:04:00

1. 如皋的介紹

如皋市隸屬江蘇省南通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北緯32°00′~32°30′、東經120°20′~120°50′,南臨長江,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北與海安縣、東與如東縣、東南與南通通州區毗鄰,西南與泰州靖江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477平方公里(不含長江水面),人口142.26萬人(2012年)1;其中市區面積80平方公里,港區城市面積30平方公里。境內擁有長江岸線48公里,通揚運河、如海運河、如泰運河、焦港等主要河流縱橫全境,總長180.8公里。2如皋市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評為世界六大長壽鄉之一。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萬人中百歲老人高達270多人,其總數位居中國縣(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2. 如皋為什麼被稱為民國第一縣

江蘇歷史文化名城。江海平原最早成陸的地區、長江三角洲最早見諸史冊的古邑、民國時期的中華第一大縣、我國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縣(市)之一等四個「之最」是如皋歷史文化的最好寫照。如皋有著悠久而深厚的人文積淀,三國軍事家呂岱、北宋教育家胡瑗,明末文學家冒辟疆、清初戲劇理論家李漁等,是古代如皋星空中一顆顆耀眼的星座。如皋現存大量獨特卓異的人文景觀,如隋代建築定慧寺,山門北向,曲水環寺,群樓抱殿,為中華寺廟一絕;明代建築大成殿為國內罕見的全楠木結構;清代建築水繪園是海內徽派園林孤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靈威觀、法寶寺、濟忠井、集賢里、石合泰等許多具有文史價值的遺跡和民居,富集著豐厚的旅遊文化資源。乾隆年間,如皋曾是蘇北最富的縣,享有「金如皋」之美譽。如皋縣城內外城河外圓內方,形如古錢,自古以來就是貨物集散、商賈雲集的生財之地。

中國花木盆景之都。如派盆景系中國盆景七大流派之一,與嶺南派、滬派、揚派等各領風騷,以其「雲頭雨足美人腰」的獨特造型享譽海內外。中南海、釣魚台、毛主席紀念堂等重要場所以及一些中央國家機關,均可見如皋盆景的身影。如皋花木盆景栽培始於宋代,興於明清。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如皋先後有600多盆盆景在國際國內比賽中榮獲大獎。今年,在荷蘭舉辦的2002年世界花卉園藝博覽會評比出的9枚金獎中,如皋獨得3枚。目前,如皋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花木盆景出口基地,花木盆景種植面積有6萬多畝。

世界長壽養生福地。國家權威部門發布的資料顯示,如皋為全國六大長壽之鄉之一。據最新統計,如皋145.28萬人中百歲老人高達172人,其總數位居全國縣(市)之首,佔比為1.18/萬,而聯合國確定的長壽之鄉的主要指標為百歲老人佔比0.75/萬,中國確定的長壽之鄉標准為百歲老人佔比0.3/萬,此外,該市9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如皋平均預期壽命為75.5歲,而世界衛生組織確定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0歲即為長壽國家,發展中國家平均預期壽命僅為63歲。世界上聞名的長壽之鄉不是在高寒地帶,就是在偏僻的山區。而地處江海平原的如皋,不僅是我國沿海地帶唯一的長壽之鄉,也是處於工業相對發達地區的長壽之鄉,這在國際上絕無僅有,其研究價值不言而喻,已引起國內外新聞傳媒以及相關研究機構的廣泛關注。

3. 如皋如城鎮地名的由來跟歷史的變遷

如城鎮為如皋市政府所在地,是市經濟、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地處全市中部偏北,為我國早期對外開放沿海城市之一。204國道及如錫、如黃三公路交於鎮西;通揚、如泰運河及龍遊河匯注於濠河。 鎮區規劃面積75.72平方公里,建成區7.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584戶,83634人除漢族外,有回、蒙古、滿、高山、彝、維吾爾、苗等少數民族38人,中籍外國人1人。
夏朝,如皋屬海陽。《春秋左傳集解》:「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如皋」地名始此。其射雉舊地為如皋村,村旁有如皋港。如皋別號「東皋」、「雉水」、「雉皋」,概源於射雉一事。唐貞觀元年(627年)置如皋鎮。1956年11月10日建如城鎮。現轄4個街道,21個居民委員會,2個蔬菜村。見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江蘇名鎮志》如城鎮詞條。

4. 南通的歷史有多長時間

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

南通境內成陸最早的西北部為揚泰崗地外緣,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其餘大部分區域為近2000年間海中沙洲逐步漲接而成。

隋以前,今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成洲,始稱「壺豆」(後又稱胡逗洲),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稍東有南布洲,東北方向有扶海洲,各大沙洲均為海陵(今泰州)屬地。

東晉義熙七年(411),在今海安、如皋一帶置寧海、如皋、臨江、蒲濤4縣,屬南兗州(今揚州)。南朝宋泰始七年(471),析寧海縣西部另立海安縣,不久撤銷,轄境復歸寧海縣,後並入海陵縣。

五代十國時期,今南通一帶為割據政權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升海陵縣如皋場為如皋縣。後周顯德五年(958),設置靜海軍,後改通州,始築州城,時領靜海、海門2縣。

宋代,通州一度稱崇州、崇川,隸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恢復為州,屬揚州路,領靜海、海門2縣。

1949年1月,海門、啟東全境解放;2月2日,南通全境解放;2月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駐建設路1號辦公。1953年1月,重建江蘇省,南通市改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1983年3月,南通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行署所轄6縣統一由南通市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

(4)如皋城多少歷史擴展閱讀:

南通,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與長江交匯處,長江入海口北翼,與上海市隔江相望,是江蘇唯一同時擁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線城市。陸域面積8001平方千米,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山水旅遊城市,以「中國近代第一城」著稱的歷史文化名城。

下轄如東縣,海安、如皋、啟東、海門4市,崇川、港閘、通州3區及富民港辦事處(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全國 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城市之一,為全國有影響力「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文博之鄉」「長壽之鄉」「平安之鄉」「新僑之鄉」。

先後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服務外包風采城市等榮譽。2017年,南通市常住人口 730.5萬人。

5. 如皋城區人口到底有多少

如皋城區主要指如城街道,是如皋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鎮轄4個街道、20個居委會、33個行政村,面積169.5平方公里,常住入口25.33萬。

6. 關於如皋的資料和歷史有哪些

如皋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北緯32°00′~32°30′、東經120°20′~120°50′,南臨長江,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北與海安縣、東與如東縣、東南與南通市通州區毗鄰,西與泰興市、西南與靖江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477平方公里(不含長江水面),人口142.26萬人(2012年)[1]
;其中市區面積80平方公里,港區城市面積30平方公里。境內擁有長江岸線48公里,通揚運河、如海運河、如泰運河、焦港船閘等主要河流縱橫全境,總長180.8公里。[2]
如皋市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評為世界六大長壽鄉之一。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萬人中百歲老人高達270多人,其總數位居中國縣(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地名來源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禮記》的木牘和《左傳》的竹簡。據《太平寰宇記》載:「縣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縣因以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傳》:「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經註疏》:「是皋為澤也,如,往也,為妻御車以往澤也。」西晉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蘇軾等曾以此為題材吟詩作賦。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邊的高地。「如」:往也,「皋」:水邊的高地。

如皋別稱雉皋、雉水、東皋,前兩名源於射雉說,後者出自西晉潘岳《秋興賦》「耕東皋沃壤兮」句。

簡稱別稱

「如皋」之名源於春秋時期。歷史上如皋還有一些別稱、簡稱,茲一並輯考如下:

「如」,如皋的簡稱之一,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史料中不乏「如棠」、「如齊」、「如莒」等辭,戰國列禦寇《列子、夭瑞》中也有「望其壙,皋如也」之句。如,古作「往」訓,是動詞,今用作如皋的簡稱已是名詞。[5]

「皋」,如皋的簡稱之一,最早亦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荀況《荀子大略》中有「望其壙,皋如也」之句。據1990年新版《辭海》釋義:皋:通「高」,指沼澤,亦指近水處的高地。如皋的地理為「鍋背形」,據史載:「1931年黃淮大水,泛濫成災,蘇北里下河各縣一片汪洋,唯如皋憑借地勢較高而安然無恙」。「皋」作為如皋的簡稱亦常見於本邑的地名、單位和產品名稱中,如「新皋橋」等,解放前如皋曾出版過《皋報》、《皋鳴報》等。「皋」也是該市機關團體行文的約定簡稱。[5]

「雉皋」,源出《左氏春秋》所載「賈大夫如皋射雉」的傳說。明《嘉靖維揚志》載:「春秋傳賈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御從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即此地,故名如皋、雉皋。」「雉皋」作為如皋的別稱常見於本邑歷代文人的書畫作品的落款中,如皋才子冒襄,在其詩詞書畫上都署以「雉皋冒襄辟疆」,與冒辟疆同時代的吳偉業等人在和冒的詩書往來中亦稱其為「雉皋公子」。[5]

「雉水」,與「雉皋」同源。《太平寰宇記》載:「縣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今易名為秀水港矣。」如皋歷史上曾是一片沼澤地,河湖港汊密布,其中著名的如龍遊河、車馬湖、牟尼湖、芹湖、秀水港、高陽盪等。名水出名雉,如皋的雉雞在歷史上是頗有名氣的,常見於古典文學作品中,如在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女秀才移花接木》一文中有詩雲:「聞得羅敷未有夫,支機肯許問津無?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僕射姑。」「雉水」通常被用於書畫作品的落款中,有時也用作地名和學校名,清邑人劉鍾愉《王學士宅碑記略》中有「在雉水之東阡,有龍圖之舊宅」句,又如舊時如城太邑同仁堂的堂聯為「情聯雉水,誼篤仙源。」今如城安定小學的前身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縣趙廷健創辦的「雉水書院」,清邑人劉枝芬專門作有《雉水書院賦》。[5]

「澤雉」,是由「雉水」演變面來的,偶見於詩文書畫中,例1926年曾任民國江蘇省長的韓國鈞(紫石)在《五月丁堰道中書感》一詩中雲:「竟叫澤雉畜樊中」。當然這個別稱有點貶意。[5]

「東皋」,源出西晉潘岳《秋興賦》中「耕東皋之沃壤兮」之句。唐江都人李善《文選注》註:「水田曰皋,東者取其春意。」《辭海》釋義:「東皋,泛指田野或高地。」故潘岳的這句詩是描寫春天在肥沃的水田中耕作的春耕景象,意境當然是十分優美的。又唐代如皋與江都同屬揚州所轄,而如皋在江都之東,因此,如皋的歷代文人,就借用帶有詩意且方位明確的「東皋」一詞來比喻美好的家鄉。一說春秋時長江以北屬吳地淮夷(古代的東方人),如皋地處其東南隅故別名「東皋」。「東皋」常見於本邑的地名、商號、流派名、住宅名。[5]

「金城」,源出蘇北民謠:「金如皋,銀泰興。」1984年9月14日原揚州地委宣傳部長鄭鐸同志在《游如皋》一詩中雲:「古說如皋一片金,相鄰泰興只稱銀。」如皋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陸的地區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如皋人民在長江「金三角」上辛勤耕耘,贏得了「金如皋」的美稱。「金城」常見於商號中。[5]

「海陽」,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源於本縣地理位置。如皋稱海陽最早始於西周,當時如皋為海陽地,隸揚州。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傳》載:「楚東有夏州海陽。」後來戰國、秦時如皋亦為海陽地。晉武帝泰康元年(公元280年)正式定名為海陽縣,至東晉安帝義熙七年改置如皋縣止,凡一百三十一年。[5]

「寧海」,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今海安。古代既曾領轄如皋,又曾為如皋的一部分。如城的寧海路即源於此。

「鄖」,源於如皋古地名。春秋時國內有三處地方名「鄖」,分別位於鄖、衛、吳三國,其中屬吳國的鄖地即在今天的如皋東。杜預註:「鄖,發陽也。」《羅泌路史》:「海陵東南有陽口,今皋北四十五里力乏橋即其地。」《如皋力發橋石碑》碑雲:「日惟立發,古稱發陽,魯衛今鄖,雲是斯地,春秋時有也。」據清乾隆《一統志》記載:「力乏橋即立發橋,又稱發繇口,發繇亭,立發口等。今已劃屬海安縣。」[5]

「海陵」,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206年),封其侄劉濞為吳王,如皋屬吳王所轄,改海陽名為海陵。清嘉慶《維揚志》載:「因其地並海而高,故名海陵。」《辭海》載:「海陵,古縣名,西漢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治今江蘇泰州市。」漢武帝元狩六年,正式設置臨淮郡海陵縣。東漢、三國(時海陵縣曾幾經興廢,最終由吳國大司馬邑人呂岱重置)、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如皋都曾屬海陵地域。明太祖洪武元年,省海陵縣入州,領如皋一縣。[5]

此外,如皋歷史上尚有「嵋山」等的別稱,台北市如皋同鄉會出版的《如皋文獻》第一輯中所載的柯新民《全國第一大縣——故鄉如皋》一文中雲:「如皋別稱有三:『曰臏山、曰嵋山、曰雉皋』」。[5]

建制沿革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縣史,有文字記載歷史約2500年。[3]

如皋在夏時屬揚州之域。

周時如皋為海陽地。

春秋時如皋為吳國海陽鄖地,吳亡歸越。

戰國時如皋屬楚,稱九夷海陽。

秦時,如皋先後歸九江郡、東陽郡,漢稱海陵縣。[2]

東晉時期,屬廣陵郡海陽縣。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郡而設置建陵、寧海、臨江、蒲濤、如皋五縣。

北周時,廢蒲濤縣,並臨江縣入寧海縣。如皋縣隸屬於海陵郡。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並入寧海縣,隸屬於揚州總管府(605年改為江都郡)。

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設置如皋場,隸屬於海陵縣。

南唐

如皋市風光(12張)

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場為如皋縣,隸屬於泰州。

北宋初,如皋縣隸屬於淮南東路泰州軍,為中下縣。

元代,如皋縣隸屬於揚州路泰州府,升為上等縣。

明代,如皋屬於揚州府泰州。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蘇省,如皋屬江蘇省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劃歸通州。

民國初年,如皋縣先後隸屬於蘇常道和淮揚道。1927 年,廢道存縣。1933年,屬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時如皋為一等縣,與湖南邵陽同被列為全國最大的縣。[6]
1938 年3 月19 日,日軍占如皋城,如皋縣政府先後遷往李堡、豐利、馬塘。

1940年8月,新四軍東進至如皋西鄉,在盧港建立如皋縣政府。10月,縣隨軍繼續東進至如皋東鄉接管國民黨如皋縣政府。11月下旬,於馬塘鎮和平接管國民政府如皋縣政府,並分縣,東部為如皋縣(如皋東鄉),西部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鄉升為如西縣。至此,原如皋縣以通揚運河為界劃分為兩個縣。1941年起,如西縣隸屬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

1945年9月21日,新四軍收復如皋城,如西縣復名如皋縣,原設於如皋東鄉的如皋縣更名如東縣。同年12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於如城成立,轄如皋縣、如東縣、紫石縣(今海安縣)、泰縣(今泰州市區)、泰興縣、東台縣、台北縣(今鹽城市大豐區)、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崇明縣、靖江縣等12縣。[7]

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專員公署改稱蘇中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如皋屬其管轄,為一等縣。[6]

1950年1月,劃歸蘇南南通行政區專員公署,上升為特等縣。1953 年後,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55年12月,如皋縣人民政府改稱如皋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員公署。1968 年後,改稱江蘇省南通地區如皋縣,建立如皋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復名如皋縣人民政府。1983 年,江蘇省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如皋縣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1988年3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縣如城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全縣鄉陸續被批准對外開放。[6]

1991年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由省直轄,並暫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4]
,同年6月1日舉行建市儀式。[6]

古城城門

如皋古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內城有玉帶河(市河,內城河)無城牆,設六座城門(先春、集賢、宣化、豐樂、北極、拱辰);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牆,設城門四座(靖海門、澄江門、餞日門、拱極門)及二水關(東水關、北水關)。[8]

如皋古城池(8張)

1951年因城牆多處傾塌、城門狹窄而拆除,僅有東水關完整留存至今。為進一步弘揚歷史文化,保持古城特色,挖掘旅遊資源,逐在原址重新恢復修建了靖海門。

7. 南通這個城市有多少年歷史

五、六千年前,南通除如皋、海安西北部外,大部地區還是茫茫海域。從漢代以後到公元11世紀,南通地區形成過程中,先後有扶海洲、胡逗洲、東布洲等沙洲與大陸連接,18~20世紀初,又有一批沙洲連上了大陸。四次大規模的沙洲並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漢代,在今如東一帶有一塊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時沙洲與揚州東部沙咀的並接是南通成陸史中的第一次沙洲連陸大並接。這次大並接使揚泰砂咀(舊稱蓼角嘴),向東延伸了50多公里,可達今如東縣長沙以東。當年這里是海陵縣(今泰州市)東境。南北朝時,南通市區一帶有一塊沙洲,稱壺豆洲,後又稱之為胡逗洲。胡逗洲的東邊還有南布洲、長沙、東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後與這些沙洲並接,不斷擴大自己的范圍。公元10世紀初,胡逗洲與其西北邊的如皋大陸並連,這是南通成陸史中沙洲連陸的第二次大並接,長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帶。10世紀中期,後周在這里設立通州。11世紀中期,東布洲的連陸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並接。唐初到五代,長江口有東沙、西沙、東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稱顧俊沙。東洲與布洲是五代初長江口的兩個較大的沙洲。東洲和布洲並接後稱東布洲,東布洲與顧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稱海門島。東布洲與大陸連接後,長江北岸砂咀擴展到現在的啟東市的東部一帶,古稱宋蓼角嘴,現在南通市的東部范圍大體形成。元末到清初,通州東部江岸發生大規模坍塌。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從通州余西到余東一線以南的長江中,一個個沙洲紛紛出水。18世紀中期建立海門直隸廳,此後,海門廳及其以東、以南的沙洲,逐步與通州大陸連接,這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四次大並接。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南通的境域形成。南通的行政建制隨著南通古代漁、鹽業的發展,農業的振興,南通的古代經濟逐步繁榮,居民聚落隨之出現,南通歷史上的縣級城市也逐步建立。唐代以前南通地區以縣為最高地方行政單位,五代以後曾設有路、州、直隸廳、軍、監、縣幾種地方行政單位。如靜海軍、通州路、利豐監等。軍,是一種帶有軍事性質的行政設置,體現了當年南通一帶的軍事地位。監,是生產性的行政設置,南通的"監"主要管理鹽業生產。明清時的"州"有散州與直隸州之分。明代通州為散州,亦稱屬州,是府的下屬單位,其地位略高於縣。清代雍正以來通州為直隸州,直屬布政使司,其地位與府相當。直隸廳與直隸州地位相同。 東晉安帝統治時期,南通范圍內曾有寧海、臨江、蒲濤、如皋等縣,後又增設海安縣,到周、隋時期這些縣多被撤並。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通州,按其位置來看,由海路北上可達齊燕遼東,南下可抵閩越,沿江南可至三吳,西可到楚蜀。四方通達,因以為名。通州宋代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廢,通州無屬縣,至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為直隸州,劃如皋、泰興二縣歸通州管轄,這種隸屬關系一直維持到清統治結束。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立海門直隸廳,直屬江蘇省管轄。 1912年,民國政府廢州廳設縣,江蘇通州改稱南通縣,海門廳改稱海門縣;1928年,設啟東縣。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建立蘇中根據地,今南通范圍內曾為蘇中四行政區轄地,民主政府建立縣級政權。1941年初,設立如西縣,1943年在海泰地區設紫石縣。抗戰勝利後,南通范圍內曾為蘇皖第九行政區及一行政區的一部分。1945年,改如西為如皋縣,改如皋為如東縣。1948年改紫石縣為海安縣。1949年南通城解放,南通縣設市,駐南通城,南通市曾為蘇北行署轄市,後又為江蘇省轄市。南通設市後,於金沙鎮另設南通縣。南通范圍內的六縣屬南通專員公署管轄。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南通市管轄六縣二區的格局形成。1990年前後,啟東、南通、如皋、海門四縣分別撤縣建(縣級)市,其中,南通縣改稱通州市,六縣(市)仍屬南通市管轄。

8. 如皋什麼時候形成

江蘇歷史文化名城如皋,公元411年建縣,已有1600年建縣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約2500年,歷史文化積淀相當豐厚。

9. 如皋歷史最悠久的地方是哪裡

如皋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歷史悠久,環境優雅。「七十多來西,八十小弟弟,九十不稀奇」———到過江蘇如皋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在這個有著145萬人口的縣級市,擁有200多位百歲老人,4000多位90歲以上老人,4萬多位80歲以上老人,500多個家庭「五世同堂」。在如皋「五世同堂」也是小巫見大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崇尚道德情操,成為如皋人「長壽基因」之一。據說,在如皋癌症患者很少。當然,這與如皋的土質也有關,如皋土質「硒」的含量恰到好處,這片土地上的農產品自然受益。緊接著,主人又為我們每人舀上一小碗稀飯,它是用粳米、玉米面、大麥糝等煮成,這又讓筆者想起一句俗話:「玉米糝打個底,活到九十底」。一盆盆蒼古拙樸、風姿雋永的松柏盆景,令人駐足凝視、流連忘返。我們看到兩盆五針松大盆景,已有180年樹齡,造型雍容華貴,雲片錯落有致,1985年獲我國第一屆盆景評比展覽二等獎,它的另外兩盆姐妹樹,已被送到北京,陳設在毛主席紀念堂。如派盆景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世界盆景的百花園中獨占鰲頭、藝壓群芳。據說在世界盆景藝術的評選專家中,唯一的華人評委花先生就來自如皋。如皋的朋友介紹說,這里人與樹、人與竹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也是如皋人長壽的要素之一。

10. 江蘇省如皋市有趣地名及來歷

搬經,傳說是唐僧師徒取經歸途中到了這個地方,把取得的真經搬出來曬的。
何庄,唐僧師徒了取經經過一個村莊,便問當地村民叫什麼名字?後來「何庄」便延用至今

閱讀全文

與如皋城多少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