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世民永長天子簡介
大業九年,年僅十二歲的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婚後長孫氏回永興坊省親,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張氏在長孫氏居住的地方看見了一匹高頭大馬,而且鞍勒等物准備得一應俱全,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丈夫,於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說:「此女貴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後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冊封其妻長孫氏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與李世民的長子誕生於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不過承乾有著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為這個孫子親賜。
武德三年,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與李泰分別被冊封為恆山郡王與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長孫氏為李世民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麗質——天生麗質難自棄,單從這名字中就可想見李世民對這個寶貝女兒的喜愛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將宜都郡王李泰進封為衛王,加授上柱國,以繼李元霸之後。原本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後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並授予上柱國的勛官,這對李世民一家來說是莫大的恩寵。
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廢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唐高祖特別准許李世民可以自己鑄三爐的錢,據唐玄宗時的大臣鄭虔所說,歐陽詢奉上蠟樣時,王妃長孫氏曾不小心在蠟樣上留下了一點指甲的痕跡,於是開元通寶鑄造完成後上面便有了一縷「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將長孫氏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長子李承乾的侍讀。
武德七年,唐高祖將恆山郡王李承乾徙封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同年,李世民又將長孫氏的另一個侄子,也就是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為妻子長孫氏的身體不太好,李世民在經過太原的時候想到妻子曾經在玄中寺聆聽鍾聲並修葺寺廟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會寺中的高僧道綽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寶,以此為妻子祈福。
隨著大唐江山的統一,李世民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了京城,又因為功高震主,秦王府與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積怨也日漸加深。長孫氏便充分發揮了自己身為女眷的優勢,時常進宮侍奉高祖與他的後宮嬪妃,盡力彌補彼此之間的嫌隙。
武德九年,秦王府與東宮的局勢越來越緊張,長孫氏與房玄齡「同心影助」,共同輔佐李世民。最後,李世民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帶領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門埋伏,長孫親自為將士們分發盔甲,勉勵眾人,將士們都感激萬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成功誅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後,被唐高祖立為皇太子,而長孫氏也被冊拜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後的第13天,就將自己的妻子長孫氏冊立為皇後,並追贈自己的岳父長孫晟為司空、齊國公,謚曰獻。十月癸亥,又立嫡長子中山郡王李承乾為皇太子。
貞觀元年,唐太宗將玄武門之變中功勛第一的長孫無忌襲爵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又因為長孫無忌與自己年少時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與功臣的雙重身份,唐太宗對他格外重視,經常讓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書右僕射的要職。三月癸巳,長孫皇後舉行了親蠶禮。
同年,長孫皇後的叔父長孫敞因為受賄被免官,唐太宗卻因為長孫敞是妻子叔父的緣故,經常命人送絹給他,供他開銷,不久又讓他以宗政卿的官銜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長孫皇後的異母哥哥薛國公長孫安業與李孝常、劉德裕、元弘善等人謀反事泄,按罪當死,但長孫皇後卻流著淚向丈夫求情:「安業之罪,萬死無赦。但他早年將我和母親趕出家門,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殺了長孫安業,世人必然會認為我是仗著陛下的寵愛報復兄長。」於是別的主犯全部被誅,甚至李孝常的幾個兒子也因連坐全部被殺,惟獨長孫安業得以免於一死。
貞觀二年,長孫皇後反對哥哥長孫無忌擔任要職,常常對丈夫說:「我身為一朝皇後,尊貴已極,實在不願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漢朝的呂家和霍家外戚正是前車之鑒,希望陛下千萬不要任命我的哥哥為宰相。」唐太宗一開始並沒有聽從妻子的意見,堅持給了長孫無忌高官厚祿,於是長孫皇後私下讓哥哥主動辭去這些職位,直到唐太宗最終不得不答應,只加封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的虛銜,長孫皇後這才喜笑顏開。
五月,衛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為是長孫皇後所生的緣故而寵冠諸王,唐太宗令其遙領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竟然有22州之多!比同時受封的親王封地多了近兩倍。
六月庚寅,長孫皇後在麗正殿生下了第三個兒子李治,唐太宗欣喜異常,不僅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員,賜帛有差,還下令只要是在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領取糧食。據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後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後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朱紅襁褓一並賜給了這個小兒子。從此,這枚「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同年,長孫皇後的長女,年僅八歲的李麗質被冊封為長樂公主,食邑三千戶。
貞觀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長孫皇後之子李治為晉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師元琬於苑內德業寺為長孫皇後寫藏經。
貞觀六年,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特所鍾愛的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唐太宗特別下令讓有司准備比長公主多一倍的嫁妝,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韋挺剛剛上表批評過時風:「今貴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極歡宴;唯競奢侈,不顧禮經。……若不訓以義方,將恐此風愈扇。」結果唐太宗竟然「頂風作案」,要為自己的愛女准備的嫁妝甚至比長公主還要多許多,此舉自然而然招徠了魏徵的嚴厲制止。
魏徵認為嫁妝比長公主多一倍不合禮法,極力諫止,唐太宗下朝後將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感嘆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徵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曉原來魏徵果然是於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徵作為臣下卻能夠秉直上諫,這份品行實在是難能可貴。」於是下旨賞賜了二十萬錢與四百匹絹給魏徵,並特意囑咐道:「我希望鄭公能夠一直將這份敢於直諫之心保持下去,認為不對的就直說,不要因為君臣之禮而有所諱言。」
三月,唐太宗與長孫皇後到九成宮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時,發現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濕潤,於是用手杖通導,即刻便有泉水湧出,隨即用石檻圍住,將之引伸為一個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請諸位大臣,並賜帛各有差。而由魏徵撰稿、歐陽詢正書的《九成宮醴泉銘》,記敘的正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散步時發現醴泉的這件趣事。
幾個月後,長孫皇後所生的小公主滿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於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來九成宮朝見,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自九成宮回到長安,唐太宗親自侍奉太上皇李淵,與長孫皇後一起獻上飲食服飾等,直到夜深了才離開。唐太宗想要親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應,讓太子李承乾代為相送。
貞觀七年,在經過一年多的准備後,長孫皇後與唐太宗的愛女長樂公主出嫁,而駙馬不是別人,正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未來的趙國公,現在的宗政少卿長孫沖。同年,長孫皇後的幼子晉王李治遙領並州大都督一職,那麼並州又是什麼地方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並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說李治得到的是太原這塊封地。但凡對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會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貴為北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可謂是地位全面超然。因為太原不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鎮,更是李唐的龍興之地!而唐太宗卻輕描淡寫地將晉王這個封號給了李治,又將地位如此獨特的太原封給了他,唐太宗對妻子所生的這個小兒子的寵愛之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遙領鄜州大都督及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的同時,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將軍、雍州牧等職位,而在別的同齡皇子已經遠赴封地上任的時候,李泰不僅仍舊留在父母的身邊沒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還下令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
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淵在兩儀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與長孫皇後親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異寶,長孫皇後又親自為唐高祖梳頭,為他戴上冠冕,並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頭發都全白了。」眾人無不傷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尋常百姓一樣。
庚辰,長孫皇後與唐太宗一起駕幸九成宮,一天夜裡柴紹匆忙前來上報說有急變,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離去,而同床共眠的長孫皇後雖然正抱病在身,但也堅持要一同前往,宮人紛紛勸止,長孫皇後卻說:「陛下如此震驚,我又如何能夠安心養病?」
貞觀九年三月,長孫皇後舉行了親蠶禮。同年長孫皇後身體不適,唐太宗擔憂之下接連請了曇藏法師、法常法師等諸位得道高僧進宮為妻子受戒祈福。後來曇藏法師逝世於會昌寺,長孫皇後與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為其吊喪,唐太宗又下詔安葬了曇藏法師。法常法師也因為為皇後受戒的緣故,得到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為了空觀寺上座。
貞觀十年,隨著長孫皇後病重,李承乾為母親的病情十分憂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為母親祈福,但長孫皇後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並說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變的。何況赦免囚犯是國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為之事,怎麼可以因為我一介婦人而亂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於是把這件事告訴了房玄齡,唐太宗與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們紛紛請求大赦天下,但是長孫皇後堅決拒絕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雖然不忍違逆妻子的意思,沒有大赦天下,但是卻另闢蹊徑,想到了用別的方法來為愛妻祈福。
四月,唐太宗下詔說:「皇後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並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並依舊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廢棄寺廟,希望佛祖能夠保佑妻子早日康復。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復的寺廟,大名鼎鼎的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此親自撰寫了《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一文並流傳至今。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為之事,但是為了從死神手裡搶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還是為了。
然而,盡管唐太宗想方設法想要從死神手裡將愛妻的生命奪回來,卻天不遂人願,這一年的六月己卯,長孫皇後拋下了少年時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拋下了剛剛弱冠的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拋下了出降不久的愛女長樂公主以及更為年幼的4個兒女,崩於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
長孫皇後盛年而逝,留給丈夫、兒女的是無盡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對妻子的離世悲慟萬分,諸位皇子公主也悲傷異常,尤其是晉王李治,哀慕感動了周圍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於是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舉動: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後的一雙兒女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撫養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親自撫養公主的皇帝!
試想中國上下五千年有過多少位皇子,有過多少位公主,又有幾個能有這份殊榮被皇帝父親親自撫養?而長孫皇後的兒女並沒有因為母親人走茶涼,反而享受到了這等殊榮,這實在是唐太宗這個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驚世舉動!
九月丁酉,長孫皇後將要安葬昭陵,虞世南為此撰寫了一篇《文德皇後哀冊文》,而提到長孫皇後的謚號「文德」二字,又是說來話長。
皇後有謚號是從東漢開始的,但直到隋朝,所有的皇後都只有單謚而不是復謚,只不過史官為了便於區分,才將她們的謚號和皇帝的謚號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時候,追謚竇皇後為「穆皇後」,唐高祖死後合上他的謚號即為「太穆皇後」。而長孫皇後卻在逝世後直接被唐太宗上了復謚「文德」。
根據春秋禮法,單謚為正,雙謚非正,在古人看來,只有當單謚不足以道盡逝者的美好品德時,才會用上復謚。所以復謚極為罕見,縱觀貞觀十年長孫皇後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劉感這位忠君死節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淵賜了復謚「忠壯」,除此之外再沒有人有過復謚。
而長孫皇後的「文德」這兩個謚號皆為美謚,尤其是「文」這個字。唐人認為「文」是最好的謚號,「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謚里,也沒有哪個謚號能比文還要美好。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這個單謚並不足以表現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為尊崇的「文」這個謚號,才能表現出長孫皇後的盛德。
十一月庚寅,長孫皇後安葬昭陵,唐太宗親自為妻子撰寫碑文,特別提及了長孫皇後臨終前曾百般囑咐過要「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的心願,所以唐太宗親自選定了九嵕山為帝陵墓址,因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願望。
長孫皇後下葬時,唐太宗又特意挑選了名聲嘉美、英俊可愛、博通諸藝、富於才情的於尚范、袁公瑜、齊世武、獨孤士餮、宋思真、陸紹、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為挽郎。
就在這段百官為皇後服喪的期間,又發生了一件事。中書舍人許敬宗看到歐陽詢的相貌醜陋怪異,大笑出聲,唐太宗知道後十分生氣,立馬將許敬宗貶為了洪州司馬。許敬宗不僅一下子官職連降3級,而且還從京官被貶為了地方官員,罰得極重。
而唐太宗對妻子的追念遠遠不止於此。長孫皇後逝世後,唐太宗度人在宗聖觀出家,為皇後追福。
又根據史書的記載,長孫皇後安葬進昭陵的玄宮後,唐太宗下令讓人在五重石門外修建棧道,令宮人起居供養一如皇後生前。而這條棧道直到唐太宗駕崩後合葬昭陵玄宮,這才拆除。
唐太宗又因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層觀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徵一起登上層觀,唐太宗指著昭陵讓魏徵看,魏徵則回答說:「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為陛下是在讓臣看獻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麼臣看到了。」唐太宗聞言潸然淚下,不得不流著淚毀掉了層觀。
事實上在這個百善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里,唐太宗如此張揚地思念妻子被魏徵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唐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涌難以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給魏徵的回詔中,公然向大臣傾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如此一字一血淚,當真令人唏噓不已。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將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為祭祀長孫皇後時用的廟樂。
按照慣例,只有當皇帝駕崩後,皇後才能跟隨丈夫一同配享太廟,但唐太宗卻早早將長孫皇後配享太廟,並且連指定的廟樂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與重視,才會讓妻子與自己的祖先們一起享受同等級別的祭祀?
貞觀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釋道宣為妻子寫了《大般涅盤經卷》作為供養經,以此為長孫氏追福,這部經書後來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鐸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發願為母親長孫皇後所造的龍門山三龕落成,唐太宗駕幸伊闕,親自檢閱佛龕。而伊闕佛龕之碑上的《三龕記》則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是龍門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畫奇偉,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裝飾之宏偉壯麗,乃至「有金銀之語」,足可見李泰對母親長孫皇後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見唐太宗對此佛龕之重視。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觀內為長孫皇後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為已逝世的愛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將年僅8歲的小女兒封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戶。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來便是五嶽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則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卻大方地將衡山作為封邑,封給了這個嫡出的小女兒。
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謀反的事情敗露,而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只是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是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更不想讓逝去的妻子傷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於是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可現在唐太宗卻當著眾大臣的面公開詢問要怎麼處理李承乾之事,很明顯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兒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縱然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因為奪嫡而雙雙被貶,唐太宗也因此傷透了心,但為了同時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唐太宗果斷立了年幼但性格溫和的幼子李治為太子,並說了這樣一段話:「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而意欲奪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處罰,也不過是降了一級爵位,只被貶為了東萊郡王,後又改封順陽郡王。
李承乾作為謀反案的主謀保全了性命,只被廢為庶人,但身為從犯的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卻依舊難逃一死。杜荷死後,唐太宗心疼女兒,於是親自為她挑選了薛瓘作駙馬,而為了讓城陽這一次的婚事再無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則顯示:「兩火俱食,始則同榮,末亦雙悴。若晝日行合之禮,則終吉。」
按照當時的慣例,婚禮應於傍晚時分舉行,不過根據占卜的結果,婚禮需要白天舉行才會吉利。於是唐太宗決定破例將城陽的婚禮改在白天舉行,但此舉卻遭到了馬周的強烈反對,唐太宗不得不作罷。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城陽與薛瓘的婚事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夫妻二人婚後感情十分和睦,他們的兒子薛紹正是日後唐高宗愛女太平公主的駙馬。
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長樂公主病逝,唐太宗對愛女的早逝悲痛異常,下令讓長樂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門的規格——這不僅是在昭陵現已發掘的陪葬墓中獨屬一份,即便是在整個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號墓為陵」、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屬這一情況。
然而皇家的不幸並沒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親自撫養在膝下的晉陽公主也因病逝世,年僅十二歲。唐太宗悲傷不能自己,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天要哀傷數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我又怎麼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於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悲慟。」
最終唐太宗只得強忍悲傷,下詔給有關官員,將晉陽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於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不幸夭折的愛女的往生祈禱,同時也希望能夠藉此給予自己一絲絲的安慰。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於黔州,唐太宗為此輟朝,並以國公禮安葬了他。
貞觀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親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時不禁潸然淚下。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於長安崇仁里,唐太宗帶著病體執意要親臨宅邸吊喪,並對前來阻攔的房玄齡說:「我這次前往,不只是為了君臣之義,更是為了當年允婚的情誼,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義重,你不用再勸我了。」於是唐太宗帶著數百騎士兵從興安門出發,一直到了延喜門,長孫無忌上前說道:「陛下聖體抱恙,此時前去吊喪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舊情,臣很感激,但亡舅臨終前曾說過:『陛下對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後也許會親自前來吊喪,而我只不過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員,活著時對陛下沒什麼幫助,怎麼可以死後還要讓陛下如此勞煩,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會十分愧疚的。』」長孫無忌跪在唐太宗的馬前流著淚極力勸止,唐太宗這才答應回宮。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將順陽郡王李泰重新進封為濮王,食邑一萬戶。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為了紀念母親長孫皇後,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評價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的大慈恩寺。如此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面積之大甚至占據了整個晉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奢華,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和允許,即使是太子,也沒有這個能力與膽量這么做,而《詔建大慈恩寺》這封詔書也證明了這座規模宏偉的寺廟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詔令太常卿李道宗帶領九部樂,萬年令宋行質、長安令裴方彥等人各率縣內音聲及諸寺幢帳,務必要讓大慈恩寺顯得庄嚴肅穆,並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請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隨後,唐太宗又帶領太子李治與百官在安福門樓執香爐,目送高僧與各種佛像、經卷、舍利等依次奉進大慈恩寺,各種奇珍異寶「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盡頭。
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就在長孫皇後的生辰這一天,唐太宗將妻子所生的小女兒衡山公主下嫁長孫詮,唐太宗還因此特意將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風,與京兆尹、馮翊並列為三輔,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將州縣分為八個等級,岐州位列第二,僅次於雍州、洛州、並州,中晚唐時更是一度被定為了西京,所以長孫操身為一介臣子,只因兒子尚主便被提拔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對衡山有多重視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儀式極為繁瑣,所以遺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駕崩,婚禮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於九成宮含風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玄宮,與長孫皇後同穴而葬。
隨著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貞觀帝後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實不然,從古至今各種關於貞觀帝後的傳說一直屢出不窮,至今未歇,比如長孫皇後懷孕患重病,孫思邈引線診脈傳頌千古;又比如唐太宗為產後體虛的愛妻訪求一種名為蜜碗的美食;再比如唐太宗親自釀了葡萄酒與長孫皇後共飲等等。
而關於長孫皇後的種種事跡,也歷來為世人所喜聞樂見,如長孫皇後所作《春遊曲》,唐太宗對妻子的這首詩是「見而誦之,嘖嘖稱美」,但偏要有老學究認為長孫皇後作為一代賢後卻「作情艷,恐傷盛德」;又如長孫皇後一雙保存至宋時的岐頭履,「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雲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這雙岐頭履由鮮艷光燦的羽毛織成,黃金珍珠點綴其中,後來傳到宋代秘庫中。此履製作精細絕倫,宋朝畫家米芾奉命為文德皇後履作畫題字,後又流傳到明代,亦被時人當做國粹來保存,有人慾出數萬錢只為看一眼,主人仍不許。
而這只遺履的出現,也使長孫皇後「布衣補丁」求賢德的說法不攻自破。一雙鞋子尚且如此華麗,那麼衣飾的華麗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實上史書記載的也是長孫皇後對這些衣飾物品的態度是夠用即可,杜絕不必要的鋪張浪費,而不是說她苛求自己,只穿破舊或打著補丁的衣服。而這雙飾金綴珠、丹羽織成的遺履也恰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長孫皇後燦若丹羽,金裹珠耀的華麗一生。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唐太宗的後宮那麼風平浪靜,是長孫皇後的寬容慈悲感動了這些嬪妃嗎?不,當然不是!寬容慈悲並不能阻擋爭寵出頭之心,史書中不乏善良的皇後被得寵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讓後宮風平浪靜真正平息了爭寵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為唐太宗只愛長孫皇後一人,後宮中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無記載的無寵嬪妃們並不會蠢笨到以卵擊石自尋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後宮中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爭風吃醋的事情發生。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後為什麼不妒忌後宮,為什麼會善待後宮?原因很簡單,後宮是自古以來的制度,並非唐太宗才有,何況歷數唐太宗後宮的嬪妃,基本上除了因為生育皇子而被記載了一筆外再無更多的記錄——對於早已三千寵愛在一身的長孫皇後而言,這些無寵後宮又有什麼值得她妒忌呢?這個世上錦上添花者也許不多,但更多人也還不屑於落井下石,面對已無力還擊的這些弱者,長孫皇後照顧她們,善待她們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徵明明阻撓皇帝給長樂公主加嫁妝,長孫皇後卻重賞魏徵,這是在假裝賢德嗎?她難道就不想親生女兒嫁得風光些?答案很簡單,因為她的女兒一直很風光,「上以公主皇後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公主」,這句話已經勝過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異寶,這句話就是長樂公主最為珍貴的嫁妝。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後臨終前為什麼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難道她不想家族榮耀嗎?理由很簡單,當一個皇後不用去擔憂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
㈡ 誰知道元朝的時候哪個皇帝去征服日本為什麼沒成功呢
忽必烈
關於13世紀元帝國兩次入侵日本的慘重失敗,當時從東亞到歐洲的許多史籍都有記載,不過最原始的紀錄來源不外三處:一為元帝國的記載;一為朝鮮的記載;一為日本的記載。這三種記載都有偏頗,相互矛盾處很多,所幸都不是孤證,又有考古發現作旁證,互相比較之後我們不難發現真相。
其中朝鮮人的地位接近局外人,跟戰爭沒有太多利害關系,因此他們的記錄更可信些。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
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武裝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次進攻日本時,南宋尚未滅亡,忽必烈僅控制了北方中國,當時元帝國正集結重兵准備南征,用以進攻日本的軍隊並不多,漢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忽必烈執意要控制日本,除了顯示大可汗的權威外,還有許多更實際的考慮。蒙古大汗雖富甲四海,可因為蒙古貴族對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於理財,蒙古帝國的財政時常捉襟見肘。忽必烈之前的兩位大可汗貴由和蒙哥都以揮霍無度著稱,他們購買奢侈品主要以貴金屬支付,對部分拖欠的債務甚至以未來的戰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激戰四年,這場蒙古人之間的內戰無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國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而日本在過去數百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產地和出口國,這個富裕的島國在急需硬通貨的蒙古貴族眼裡無疑是塊肥肉。
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佔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佔並蹂躪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戰斗進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戰術較為落後,在開始的戰斗中蒙受巨大傷亡,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在相持了幾天後,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主要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沖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託回回炮防守。
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不過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此次戰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東亞第一次遇到了裝備訓練和勇氣都不遜於自己的對手。高麗人在戰斗中主要負責近戰,他們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沖擊而損失慘重。故而高麗人對日本軍人的戰鬥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戰刀印象深刻,據說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日本刀一碰即斷。相對來說,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損失小一些,在他們看來,日本人的弓箭雖威力強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這里再簡單介紹一下日本的戰刀:當時日本的冶煉和刀具製作技術世界一流,日本戰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媲美。古代最優良的鋼按性能排列依次為大馬士革鋼(鑄造花紋鋼),日本鋼(暗光花紋鋼),馬來鋼(焊接花紋鋼)。中國最好的鋼(鑌鐵)其實也是一種焊接花紋鋼,不過性能沒有馬來鋼那樣出色,中國最好的刀劍一般由進口的馬來鋼製造。大馬士革鋼為高級合金鋼,冶煉技術復雜,成本高昂,具體製造技術已失傳。
在古代,大馬士革鋼刀一般只有貴族才能擁有。最頂級的大馬士革鋼刀為烏茲鋼刀,產於印度,其次為斯切爾彎刀,產於波斯。斯切爾彎刀的做工和裝飾極盡精緻奢華,是蒙古貴族的愛物。相比之下,日本鋼其實並無太大特色,日本戰刀的優良性能主要來自其獨特的後期淬火工藝。大馬士革鋼刀性能固然卓越,但日本刀製造成本低廉,日本的普通民兵都可擁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論:若論吃苦耐勞,當時的蒙古戰士無人可敵,必要時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蒙古人作戰時機動性第一,一般只帶很少的給養,士兵的吃穿問題主要通過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解決。可這次戰爭中蒙古人偏偏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們掠奪。因此日本人的戰術可謂十分高明,當然這也需要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做後盾。
第一次侵日戰爭結束後,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領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乾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忽必烈自然不會忍氣吞聲,在統一中國之後,他便著手准備第二次海上入侵。軍隊由中國各地,蒙古和高麗招集至沿海地區接受登陸作戰訓練,遠征軍的糧秣補給也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徵集,同時高麗和中國東南沿海的造船廠也晝夜趕工,製造大小戰艦和運兵船。
如此大規模的遠征准備自然無法保密,日本人嚴密偵視元帝國的動向,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蒙古來襲」做了充足的戰爭准備。此時日本政局穩定,北條時宗對鐮倉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遠勝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幕府在九州徵用民夫於博多灣一帶敵人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一道石牆,用以阻礙蒙古騎兵。當敵人進攻日期臨近時,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布防,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後來成為戰斗的主力。同時九州各藩開始動員民兵,日本其他地區的武士也趕來參戰。
公元 1281年,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此次出征的軍容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遠征軍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北方出海的艦隊於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達博多灣,在等待南方艦隊期間,蒙古人輕易攻佔了博多灣的幾個島嶼,島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殺,島上的建築物也被盡被毀壞焚毀。
六月上旬,南方艦隊抵達,兩支龐大艦隊在九州外海會合,之後元軍開始登陸作戰,登陸地點九龍山距上次戰爭主力部隊登陸的地點不遠。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本軍隊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還伺機組織反沖鋒。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擊潰了高麗軍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牆。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日本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撤退收場。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颳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四天,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北方艦隊剩餘的艦船搭載指揮官以及部分蒙古軍和高麗軍逃離戰場駛返高麗。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級官員眼看回天無術,也只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船逃離。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日軍的防線,現在只得等死。
三天後,日本人開始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後縱兵攻擊。元軍大部被殺,剩餘的兩萬多人作了俘虜。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標准把俘虜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麗人和北方漢人全部被處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漢人)免死後成為部民(賤民)。今天的博多灣還有一座名為「元冠冢」的小山,據說是當年元軍將士的集體墓地。
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他們拼湊了一艘小船,幸運地漂回中國。忽必烈透過這三位倖存者終於知道了戰敗的真相,此次戰爭的副統帥範文虎被斬首,其他官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日本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此次戰爭日本人投入的軍隊論質量和數量都遠勝過「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戰術上沒有絲毫的優勢。按照日本人的說法,蒙古人的戰鬥力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強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勝過他們,尤其在裝備和戰技方面。
日本人裝備的優勢不僅在於戰刀,也在於武士的鐵甲,據說只要距離稍遠,蒙古弓箭就無力穿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脫產,自小開始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他們的戰技勝過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記載稱日本人擅長單打獨斗,這可以和日本人的說法相印證。日本人對元軍中的漢人評價最低,在他們看來,漢軍貪生怕死,士氣低落,是標準的魚腩部隊。不過漢人打仗不行,做奴隸倒合適,因此日本人最後赦免了部分漢人。
㈢ 贏政是什麼人物
秦始皇嬴政,嬴姓,趙氏或秦氏。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3)宗政贏歷史是哪個皇帝擴展閱讀
秦始皇之前的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以為這些稱號都不足顯示自己的尊崇,於是下令大臣議稱號。
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稱號。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秦始皇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
㈣ 宗政姓的來源 寓意聰明的名字
宗政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一。
1、源於祁姓,出自漢高祖劉邦的後代河間獻王劉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漢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為宗政。秦、漢時期,有官吏稱宗正,主掌皇帝家族內部的事務,就如同滿清王朝的內務府大臣。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弟弟劉交被封為楚元王,他的兒子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劉啟,漢景帝劉啟第三子叫劉德,官至宗正,專職負責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爵為陽成侯,為九卿之一。據兩漢書記載,劉德,公元前171~前130年,字路叔,栗姬第二子,廢太子劉榮之弟;陝西咸陽人。著名西漢重臣、政治家、藏書家,河間獻王。河間獻王劉德在漢孝景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他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依仿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附於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史書記載,劉德少年時專修黃老之術,有智略。少時數言事,召見甘泉宮,漢武帝劉徹十分喜歡他,稱之為千里駒。
二、遷徙分布,聚集地
宗政氏或氏典型的漢族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三位門閥,望出京兆、彭城郡。宗政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宗政即是宗正。宗正,是官名,從秦始皇開始設立,乃秦漢之時九卿之一,主管的是皇族的有關事務。漢高祖劉邦弟弟劉交被封為楚元王。楚元王的孫子劉德出任宗正,出入皇宮自由,管理的都是皇事,十分令眾人羨慕。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漢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為宗政,由此可知,劉德因任宗正之官,其後世子孫以官名為姓,稱宗正氏,後稱宗政氏。得姓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宗政姓氏在中國姓氏中不是太多,皆因後來宗政氏的大部分族人,也逐漸轉變簡為宗姓。宗政姓望出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以東至華縣一帶)、彭城郡(今江蘇省徐州市)。
今江蘇省的徐州市、河北省的唐縣等地還有少量的宗政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安西堂:後魏宗政珍的孫子,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後魏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忠簡堂:宋朝時期的抗金名將宗澤,本為宗政氏家族後裔,文武全才,在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他前後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謚忠簡。
㈤ 歷史上有宗政贏嗎
歷史上的贏黃歷就是指的秦始皇吧然後別的皇帝也不知道誰稱之為贏啊
㈥ 白發苻鳶過往經歷是什麼 揭秘西啟太後的悲慘命運
《白發》中容齊母親苻鳶是個神秘的女人,她戴著金色面具,雍容華貴,眼神透著狠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連親生兒子都要利用,到底苻鳶過往經歷了些什麼?讓她變成這副人人憎惡的模樣。
堂堂西啟太後苻鳶有著悲慘的往事,她只相信自己,對有血緣的親人也存著十二分防備心,以至於容齊從小沒有感受到母愛,他是苻鳶復仇的工具,而苻鳶最大的仇人是臨皇宗政殞赫。
苻鳶是西啟太後,跟北臨皇帝有什麼關系呢?這還要從多年前說起。當時宗政殞赫和無憂母親雲貴妃十分相愛,但為了穩固北臨江山,壯大皇室,宗政殞赫娶了出身顯赫的苻鳶,從那之後雲貴妃和苻鳶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宗政殞赫雖然很愛雲貴妃,但他身為北臨皇帝,不得不與苻鳶出雙入對,表現給文武大臣看,不明真相的雲貴妃整日鬱郁寡歡,後來啟皇容毅對雲貴妃一見傾心,想要娶她為妻,宗政殞赫不想放走雲貴妃,於是將苻鳶嫁給了容毅。
苻鳶這才知道自己不過是宗政殞赫的一枚棋子,嫁到西啟後,苻鳶開始報復宗政殞赫,她偷走了雲貴妃雙生子中的宗政無籌,取名為傅籌,然後給傅籌灌輸北臨皇室是他的仇敵,導致傅籌和無憂兄弟相殘。
雲貴妃的死也是苻鳶一手造成的,她給宗政殞赫下葯,間接害死了雲貴妃,清醒後的宗政殞赫悔恨不已,而無憂目睹母妃慘死後,對宗政殞赫又愛又恨,父子之情,殺母之仇相交織,讓無憂更加痛苦,這都是苻鳶的傑作,宗政殞赫背叛了她,那她也不會讓宗政殞赫好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知道苻鳶結局會如何。
㈦ 宗政無憂是哪個朝代的
是小說《白發皇妃》里的人物吧,是架空的朝代,是臨天國的七皇子,離王宗政無憂
㈧ 宗政的介紹
宗政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劉姓,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以官名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漢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為宗政。」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後代有楚元王劉交,他的孫子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劉德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上官職名命姓,稱宗正氏,後來加文而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並入宗姓。
㈨ 請復姓帝賜教!
最佳答案a 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陽
b 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北宮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陽 賓牟 薄奚 薄野
c 曹牟 曹丘 常濤 長魚 車非 成功 成陽 乘馬 叱盧 丑門 樗里 穿封 淳子
d 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台 鄧陵 第五 地連 地倫 東方 東里 東南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關 東閭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斗於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 爾朱
f 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浮丘 傅余
g 干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皋落 哥舒 蓋樓 庚桑 梗陽 宮孫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穀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鮭陽 歸海
h 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 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茄眾 蔣丘 金齒 晉楚 京城 涇陽 九百 九方 睢鳩 沮渠 巨母
k 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 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餘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獨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角里 閭丘
m 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萬俊 昌頓 慕容 木門 木易
n 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納蘭
o 歐侯 歐陽
p 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丑 仆固 濮陽
q 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r 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s 薩孤 三飯 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t 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發 塗欽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撥
w 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x 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於 鮮陽 咸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魚 徐吾 宣於 軒轅 軒丘 閼氏
y 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啻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z 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終黎 終葵 仲孫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劉文 額爾 達力 蔡斯 浩賞 斛斯 夾谷 揭陽
現存的不大多
B:百里 北堂 北野
C:淳於 單於 成公 叱干 叱利 常夏 陳梁 陳林
D:端木 東方 東郭 東野 東門 第二 第五 獨孤 鄧李
F:范姜
G:公孫 公冶 公羊 公良 公西 公孟 哥舒 穀梁 谷利 高堂 郭羅
H:皇甫 赫連 呼延 胡楊 黃方
J:夾谷 吉胡
L:獨狐 梁丘 閭丘 劉傅 劉譚 陸費 陸葉
M:慕容 木文 萬俟
N:南宮 南郭 女媧 納蘭
O:歐陽
P:濮陽
Q:青陽 漆雕 亓官 錢王 錢賴
S:上官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寇 士孫 申屠
T:澹臺 拓跋 太史 太叔 太公 禿發
W:聞人 完顏 巫馬 微生 巫許 吳劉 吳沈
X:夏侯 夏毓 西門 鮮於 軒轅 相里
Y:宇文 尉遲 樂正 羊舌 羊角
Z:諸葛 顓孫 仲孫 仲長 長孫 鍾離 宗政 主父 張包 張簡 鍾任
昭雪(昭:充滿活力,是一個陽光女孩。雪:願她象雪一樣純潔、美麗。)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一個美麗的可人兒。能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香茹(香,死後留香百世,茹,沒什麼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怡香(香氣怡人)
韻寒(即蘊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後的一切風度與姿色)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誇張)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靈芸(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芸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願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㈩ 有哪些朝代的皇帝是復姓的
樂正,周朝時樂官之長稱為樂正,他的後代以官名為姓氏,稱為樂正氏。 壤駟,來源不可考。春秋時期孔子有弟子名壤駟赤,秦國人。 公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良的後代稱為公良氏。 拓跋,本為少數民族鮮卑族的部落名稱。368年,拓跋部人拓跋硅建立北魏。此後,拓跋氏。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鮮卑族,政治家。他即位時年僅五歲,23歲開始親政。親政後,他將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推動鮮卑族漢化。並嚴懲圖謀抗拒的守舊貴族。這些改革措施加強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促進了民 族融合。 夾谷,歷史上少數民族有「加古」部落,後來訛傳為音近詞 「夾谷」。夾谷部落人以部落名稱為姓氏。 宰父,來源不可考。孔子有弟子名宰父黑,可能是宰父氏的起源。 鍾離源出於嬴姓。周朝時伯益的後人被封在鍾離國。春秋時期,鍾離國被楚國滅掉,國人就稱為鍾離氏。 鍾離春,相傳為戰國時期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東)人,相貌極丑,的歲還沒嫁出去。後自請見齊宣王,向齊宣王陳述齊國之危難,宣王認為有理,採納了她的意見,並立她為王後。 宇文,鮮卑族有個部落首領有一次打獵時拾到一塊玉璽,上面刻著「皇帝璽」的字樣。他認為這是上天賜給自己的名號,於是就自稱「字文氏」(當地人稱天為字,稱君為文。字文就是天子的意思)。東晉時,字文氏進據中原,逐漸成為漢族人的姓氏。字文邕,即北周武帝,他在位期間,禁止佛道兩教,使寺院佔有的大量人口問國家納稅服役;還多次下詔釋免奴婢雜戶,制定懲治貪污條例,並統一權衡度量,北周因而國力大增。後將齊滅掉,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為後來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長孫,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的曾祖父名叫拓跋鬱律,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大的叫沙莫雄,小的叫什翼犍。什翼犍就是拓跋硅的祖父。北魏建立後,拓跋硅認為大伯沙莫雄的大兒子嵩是曾祖父的長孫,就賜嵩為「長孫」氏。嵩的後代也就一直以長孫為目己的姓氏。 長孫皇後,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後。她曾協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李世民即位後,她常勸其提倡節儉,重視法制,信用賢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還從封建倫理觀出發,編寫了《女則》10卷。 慕容,慕容本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稱。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莫護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漢人流行一種叫「步搖」的帽子,莫護跋很喜歡,也戴了一頂。鮮卑人見他這模樣,都叫他「步搖」。在當地方言中,「步搖」的讀音與「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搖」後來就訛傳成「慕容」。莫護跋的子孫後來乾脆就把慕容氏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東晉時,慕容正式成為姓氏。 鮮於源出於子姓。商紂王有叔叔被封在箕,人稱箕子。箕子十分賢明,他勸紂王實行仁政。紂王不但不聽,還把箕子關了起來。周武王滅商以後,把箕子放了出來,還向他請教治國安邦之道,並想封箕子為官。箕子不願做周朝的臣民,便自己到遼東一帶建立了朝鮮國。箕子的子孫中有個叫仲的,被封在於,他把國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為姓氏,稱為鮮於氏。 鮮於樞,元朝書法家、詩人,大都人。他能詩文,精於楷、行、草書,尤其以草書聞名。他善於懸腕作書,筆力勁健,有《漁父詞》、《透光古鏡歌》等墨跡。 閭丘有兩個來源。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名叫閭丘嬰,他的後代稱為閭丘氏;此外,春秋時邾國有地名閭丘,住在那裡的人有以地名為姓氏的。 太叔有兩個來源。春秋時,衛文公有兒子名叫太叔儀,他的後代就是太叔氏;另外,春秋時鄭庄公封弟弟段在京,人稱京城太叔,他的後代也有姓太叔的。 申屠,西周未年,周幽王荒淫無道,他得了美女褒姒以後,就改立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將原先王後申後和太子宜臼廢掉了。申後的父親申侯知道後,非常生氣,就聯合曾國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見情況緊急,趕緊令人點起烽火向各路諸侯求援。可是,幽王從前為了逗樂褒姒,玩過幾次「烽火戲諸侯」的把戲,因此這次烽火燃起,諸侯們以為幽王又在逗樂,都沒去搭理他。沒有各路諸侯的支援,幽王和伯服很快就被犬戎殺死了。申侯等人佣立宜臼為王,即周平王。周平王封申侯的小兒子在屠(今陝西合陽縣東).申侯小兒子的後人在自己的姓氏後面又加上祖先封地的地名一~一屠,稱為申屠氏。 申屠嘉,西漢大臣,梁人。他為人廉直,早年追隨劉邦,漢文帝時任丞相。當時太中大夫鄧通極受文帝寵幸,行為倨傲,申屠嘉准備誅殺鄧通,後文帝親自說情,方才作罷。 公孫,周朝制度規定,各諸侯國國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長子為太子,其他兒子就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公子和公孫統稱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孫的後代就以公孫為自己的姓氏。 公孫大娘,唐朝舞蹈家。她善於舞劍器舞和渾脫舞結合的劍器渾脫。杜甫曾觀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劍舞,並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極贊公孫大娘的劍舞驚心動魄,雄妙神奇;又據說大書法家張旭觀看了她的舞蹈後,得其神韻,草書寫得更加絕妙了。 仲孫,參見孟姓。 軒轅,相傳黃帝號軒轅氏,他的後代中有以軒轅為姓氏的。 令狐, 令狐源出於魏氏。晉國大將魏顆有一次率軍與秦國軍隊交戰,魏顆與秦國勇將杜回遭遇。魏顆不是杜回的對手,只好且戰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殺上來,卻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繩絆倒在地,魏顆趕緊口身將杜口捉住,最後將秦軍打敗。原來這位老人是魏顆父親的寵妾祖姬的父親,當牛魏父去世時,魏顆堅持不讓祖姬為父親陪葬,而讓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親這次是特意來報答魏顆的救女之恩的。魏顆立下這次戰功後,晉景公把令狐(今山西臨猗縣西)作為獎賞封給他。魏顆的兒子後來就以父親封地的地名為姓氏,稱為令狐氏。 令狐楚,唐朝大臣、詩人,宜州華原人。他擔任過中書待郎、尚書、僕射等官職,政績卓著。他還常與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唱和,李商隱也出自他的門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詩並不多。 萬俟是鮮卑族的部落名稱。 東晉時,萬俟部落隨拓跋氏進入中原,萬俟部落的人稱為萬俟氏。 萬俟占,南宋奸臣,開封陽武人。他承秦檜之意彈劾岳飛,並編造假罪名置岳飛父子和張憲於死地;後又與秦檜爭權,被罷黜。秦檜死後,他重任宰相,繼續推行投降政策。 司馬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軍事。相傳帝少吳時就設置有司馬一職。司馬氏就是擔任過司馬一職的人的後代。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父親司馬談死後,他繼任父職,為太史令。後因得罪了漢武帝而入獄,受腐刑。出獄後,他發奮著書,撰寫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即後世所稱的《史記》。《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期間3000多年的歷史,語言生動,人物性格刻畫鮮明,是史傳文學的典範。 司馬光,北宋大臣,史學家,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屬山西)人。他反對王安石變法,是守舊派的領袖。他編撰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記載了上起周朝,下至南北朝1300多年的歷史,以供統治者借鑒。 上官,源出於羋姓。戰國時期,楚國公族子弟靳尚擔任上官大夫,他的後代有以他的官名為姓氏的,稱為上官氏。 上官儀,唐朝詩人,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他的詩多是應制奉和的作品,風格婉媚工整,適合官廷需要,士大夫紛紛仿效,人稱「上官體」。上官儀還將六朝以來詩歌中的對仗方法進行了歸納,這對律詩的形成很有影響。 歐陽,參見歐姓。 歐陽詢,唐朝書法家,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其書學王羲之父子,風俗勁險刻厲,在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為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吉水人。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反對宋初以來追求靡麗文風的傾向,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的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史學上也很有成就,曾與人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 夏侯, 源出於姒姓。西周時,杞國是夏禹後代的封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佗是夏禹的後代,祖先又被封過侯爵,就稱他為夏侯氏。佗的後代便以夏侯為自己家庭的姓氏。 夏侯勝,西漢今文尚書學「大夏侯學」的開創者,東平(今屬山東)人。他少年時跟從夏侯始昌學習《尚書》,稱「大夏侯」,常以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曾受詔為《尚書》、《論語》作註疏。 諸葛,夏朝時,伯益的後代被封為葛伯。葛怕的封國滅亡後,葛氏有一支遷往山東諸城,稱為諸葛氏。另外,西漢初年,漢文帝封陳勝起義軍大將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葛嬰的子孫後來也以諸葛為姓氏。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政治家、軍事家,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協助劉備聯孫抗曹,佔領荊州和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劉禪繼位後,他主持一國軍政,勵精圖治,賞罰嚴明,並改善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北伐攻魏,爭奪中原,後病死在軍中。在民間,「諸葛亮」成為「智慧」的代名詞。 聞人,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叫少正卯的大夫,學識淵博,能言善辯。他與孔子同時講學,好幾次都把孔子的學生吸引過去。少正卯由於名聲很大,因此在魯國被稱為」聞人」,即名氣很大的人。少正卯的子孫後來就以祖先的這一綽號為姓氏,稱為聞人氏。 東方,西漢漢武帝時,有個文學家叫東方朔。相傳東方朔本姓張,因為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所以名叫東方朔。東方朔為人機智詼諧,敢於向皇帝直言,所提的意見往往能切中時弊,因而漢武帝比較信任他。民間有關東方朔的傳說故事很多。東方朔的後人一直將「東方」這一姓氏沿續下來。 赫連,原為匈奴族姓氏。漢代匈奴單於因為娶漢朝宗室女為妻,其子孫後來就改姓劉。西晉時,匈奴單於子孫赫連氏。 皇甫源出於子姓。西周後期,宋戴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孫子以祖父字為姓氏,稱為皇父氏。古代」父」與」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漢時皇父鸞把皇父改為皇甫,稱為皇甫氏。 皇甫謐,魏晉間醫學家,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人。早年學儒,中年因患風痹疾,便開始鑽研醫學,寫下《甲乙經》。該書闡述經絡理論,明確穴位名稱和位置,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 尉遲,北魏鮮卑族有尉遲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為尉遲氏。 尉遲恭,唐朝初年大將,朔州善陽(今山西朔縣)人。他積極參與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協助李世民奪取了帝位。後任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職。 公羊氏。 公羊高,戰國時期齊國人,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撰舊題(春秋公羊傳),專門闡釋《春秋》,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最初僅是口頭流傳,到漢初才成書。 澹臺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弟子名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據說澹臺滅明相貌極丑,但品行卻十分端正。孔子發現他的優點後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臺滅明的後代就是澹臺氏。 公冶,春秋時魯國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孫便以公冶為姓氏。 公冶長,孔子的學生和女婿,魯國人(另一說為齊國人),相傳懂得鳥語。 宗政, 「宗政」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漢時期的官名,專管皇帝親屬的有關事宜,自秦始皇時開始設置。漢朝時。高祖劉邦有個本家親戚擔任宗正這一官職,後改姓為宗正。 濮陽,濮陽為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當地人有以地名為姓氏的,稱為濮陽氏。 淳於,春秋時期有淳於國,淳於國的人後來稱為淳於氏。淳於堤縈,西漢名醫淳於意之女。臨淄人。漢文帝時,淳於意因罪即將下獄受刑,淳於堤縈上書給文帝,說為了不讓父親受刑,自己願做官家的奴婢以贖父刑。文帝很受感動。不久就下令廢除肉刑。 單於,歷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領稱為「單於」,他們的後代中有以「單於」為姓氏的。 司徒先秦歷代都設司徒這一官職,掌管國家的行政事務。有的司徒後代就把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司徒氏。 司空是古代的一個官名,相傳帝少昊時就已設置,專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設。據說大禹就擔任過帝堯時的司空。春秋時期,晉國的土也擔任過司空,他們的後代都有姓司空的。 司空曙,唐朝詩人,廣平(今河北永年東南)人,他擅長寫五言律詩,內容多為送別酬答和羈旅漂泊,為「大歷十才子」之一。 顓孫,周朝時,陳國公子顓孫在魯國做官,他的後代便以顓孫為姓氏。 顓孫師,即子張,孔子的弟子。 端木,春秋時期,孔子的名弟中有個叫端木賜的,即子貢,以能言善辯而著稱。他的後代就是端木氏。 巫馬,周朝時設有「巫馬」這一官職,掌管病馬的治療和休養等事。擔任這一官職的人己家族的姓氏了。 公西氏源出於春秋時期魯國季孫氏,是季孫氏的一個分支。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是公西氏,其中最著名的是公西赤,以知禮儀而著稱。 漆雕氏相傳為周朝時吳國的開國君主太伯的後代。另外春秋時期的魯國也有不少漆雕氏。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漆雕開。漆雕氏後來大多簡稱為漆氏。 樂正,周朝時樂官之長稱為樂正,他的後代以官名為姓氏,稱為樂正氏。 東郭源出於姜姓。郭是古代城池的外城。春秋時期,齊桓公有子孫住在齊都臨淄外城的東門一帶,被稱為東郭大夫,其後代就是東郭氏。 南門,周朝時居住在城池南門的人常以南門為姓氏。此外,負責看守南門的官員的後代也有稱為南門氏的。 呼延,呼延本是古代匈奴族一個部落的名稱,東晉時,呼延部落進入中原,並以呼延為姓氏。 呼延贊,北宋名將,並州太原人。他雖然立了不少戰功,卻從不以功勞要求升遷。還常說自己元以報國,願意死在殺敵戰場上以報效國家。他平生仰慕尉遲恭,自稱「小尉遲」。 東門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魯庄公的庶子公子遂居住在東門,號東門襄仲,他的後代稱為東門氏。 西門本為地名。春秋時期,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門,稱為西門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