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一、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愛國主義素材,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相比中學其他學科,歷史課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歷史素材,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我通過對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素材的歸納,得出如下結論:教材中愛國主義素材有三種,分別是顯性的、隱性的和中性的,致力於科學研究為祖國的發展做出卓越的科學家的事跡、為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事跡、為抵制外國的侵略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跡、為推翻反動統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後繼斗爭的革命家的事跡,是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為國家的發展而默默奉獻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事跡、思想家提出的理論,是隱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歷史事件、歷史圖片、歷史遺跡,是中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根據上述分類,我在歷史教學中,對顯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對隱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挖掘的策略,對中性的愛國主義素材採取賦予情感的策略。通過對歷史教材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的挖掘,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倍增。
二、從歷史文化遺跡中感受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國史學研究的優良傳統,也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因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學生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都較為欠缺,對歷史上發生的事很難理解,給歷史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方法,不僅有利於學生深入地理解歷史,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地看待歷史問題的意識,有利於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如我利用暑假組織學生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從威嚴雄壯的軍陣中感受到秦國氣吞山河、橫掃六國的氣勢,從兵馬俑栩栩如生的造型中體會了祖先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從旅途中感受到祖國的廣闊和壯美,來自風光秀美的江南水鄉的學生目睹了莽莽的黃土高原之後心胸也開闊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愛國主義不是虛無縹緲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空喊口號,它要有實際的內容,學生要從書齋走向廣闊的社會,從接觸歷史文化遺跡中感悟歷史,從感悟歷史中升騰起民族自豪感,進而形成愛國主義情感,這是單純的課堂教學無法做到的,參觀歷史遺跡為歷史教學開辟了新天地。
三、從角色扮演體驗,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新課程的改革由於教師觀念的轉化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引起了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性變化,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發現學習、合作學習的開展,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了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由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由感悟歷史到理解歷史,由理解到體驗,進而探索歷史的本質和規律。角色扮演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有效方法,學生演講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之一,演講能夠把學到的歷史知識靈活運用,更能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在歷史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就教材中愛國主義的素材開展演講活動,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組織學生開展以「緬懷先烈豐功偉績,90後有何擔當」為題的演講活動,學生以辛亥革命的史實,查找資料,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自擬題目。這次演講活動很成果,學生不僅掌握和深化了有關辛亥革命的歷史知識,而且使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
四、通過討論明辨是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一些問題討論是歷史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它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和交流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義和合作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方法。如學完《洋務運動》一課後,我組織學生就李鴻章的評價問題展開討論,有同學認為李鴻章是民族敗類、賣國賊,並以他代表清朝政府簽訂《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為證據,這些條約使得中國的主權不再完整,中國經濟更加蕭條,人民生活極度貧困,最終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有些同學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李鴻章是功臣,並以他領導洋務運動的史實證明,他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創辦中國近代軍事工業、近代民用工業、創建中國近代海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表現出一定的愛國性。李鴻章創建了近代史上第一支海軍力量,創辦了一些軍用、民用企業等,推動了中國近代軍事經濟的發展。有的同學進一步補充說:李鴻章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並不屬於個人行為,他代表的是清朝皇帝,其罪惡應加在清政府身上,不能由李鴻章來承擔。這一討論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引申出一個歷史學與歷史教學的人物評價的標准和方法問題,同學們增強了證據意識,樹立了全面的觀點,掌握了評價人物的標准——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他們對李鴻章的愛與恨都是建立在對祖國的發展和民族的命運基礎之上的,完全拋開了自己的私利。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依靠學生集體的感染力,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❷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進行思想教育
在初中歷史數學中進行思想教育,就要教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讓孩子們努力學習。
❸ 怎樣利用歷史課堂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怎樣利用歷史課堂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中
學歷史學科教育的目標之一,它也體現了中學歷史學科教
學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發展性。古人雲:
讀史使人明"智"在這里"智"
不僅指知識能力,
更指做人的准則、
處事的經驗。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具
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可以利用豐富深邃的教學內容
幫助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協
合作的精神,增強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社會、生活和學習
的能力,消除心理和行為障礙等方面都有著無比巨大的優
勢。
歷史教學,尤其是講述祖國的歷史,向青少年進行愛國
主義的教育,這是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歷史教學與愛國
主義教育的問題,是歷史教學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這個問題涉及面很廣,本人僅就歷史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
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作如下闡述:
第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內容。中華民族
向來以刻苦耐勞、富有智慧,有著無限的創造力著稱於世
界。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充
分體現。幾千年來綿延不斷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典籍
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和驕傲。歷史教材中有豐富的愛國主義
內容。在世界史的教學中也有許多這方面的內容,如揭露
資本主義的血腥發家史,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規律,
以及講述各國人民愛國主義斗爭的事跡等。再如在講授
《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要讓學生見賢思齊,深刻
體會並學習張騫的忠貞愛國,
不辱使命,
堅持不懈的精神。
教師應該時刻把
「給青少年播下愛國主義種子
」作為己任,
並作統籌安排,通盤考慮,根據各個時期教材內容制定施
教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地去進行和落實歷史教學中的愛國
主義教育任務。
第二,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為指導,避免片面性和絕對
化。歷史是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
性的科學。我們的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都必須以馬克思主
義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毫不
例外地要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
存在和社會意識,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愛國
主義和國際主義,發揮中國人民的創造力和善於吸收外國
科學技術文化等等之間的關系。防止不切實際的誇大成
就,一味拔高或舉此抑彼,還應避免對歷史人物評價的片
面性、絕對化。對歷史功臣要歌頌、贊揚,對歷史罪人也
要無情地揭露。從侵略與反侵略,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
是與非,功與過的史實中培養學生明辨真、善、美與假、
惡、丑的能力和愛憎分明的感情。
第三,要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當前愛國主義教育中
特別要突出搞好四項基本原則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的教育,理想、紀律教育,歷史責任感的教育。此外還要
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班級的思想動向而
有所選擇和側重。
第四,既要明「理」,又要激「情」。愛國主義既是一種
思想覺悟,也是一種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教師在教學中既
要告訴學生愛國主義的道理,又要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
使學生受到感染。因此,教師必須對愛國事件、愛國人物
的英雄業績補充一些具體生動的材料。如林則徐虎門銷煙
的壯觀場面;鄧世昌率官兵勇撞敵艦與艦同沉的悲壯情
景;李大釗在絞刑架下的「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
就絞死了共產主義„„」這最後一次的演說;林祥謙在軍
閥的淫威下,被連砍數刀仍高呼「頭可斷,工不可開」的
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都是
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好教材。
還要特別提到的是,要使學生受到感染,首先要求教師必
須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愛憎分明的感情。只有教師
首先受感染才能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受到愛國主
義教育的熏陶和激勵。
❹ 如何在歷史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按照新課程改革的標准:學生應通過高中歷史課的學習,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學會尊重他人,並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由此可見,歷史課堂教學中蘊含著德育的功能。在具體的高中歷史教學操作中,我們知道歷史課是以發現歷史美、欣賞歷史美和創造未來美為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對個人來說,也就必須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結合歷史資源優勢,加強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課程充分發掘了歷史上那些有助於完善學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顯歷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1.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教育。歷史名人事跡,比如:李時珍跋山涉水,遍嘗百草,數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筆耕不息,才有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的問世在司馬遷獄中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有志者應該敢於面對千難萬險,堅忍不拔,奮發向上,才能成就大業。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入時代的血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過硬的心理素質,促進人的發展。
2.文明禮貌的教育。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文明禮儀之邦聞名於世,在學習必修3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通過學習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和高尚情操。同樣勤學好問、開拓進取等都能在歷史教學中進行經常性的教育。學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來的歷史典故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
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操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歷史書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民族未來的命運」。因而可以說,歷史學科在普及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還擔負著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價值觀養成的重要責任。在所有的品德培養之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最為重要和必先考慮的部分。對於歷史學科任課教師來講,首先應當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如,在近現代史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從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國古代重大發明創造成果為出發點,向學生講解中國歷史上的輝煌,引導學生的思路,在溫習古代史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後轉入《鴉片戰爭》的課程教學中,使學生的思路從對於古代強盛的崇敬突然轉向對於近代被侵略的恥辱與困惑,進而使學生願意並強烈要求了解近現代史上中國遭受凌辱和瓜分的過程以及原因。在進入20世紀之後的歷史課程內容講習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根據時代背景,從中華民族所面臨的種種危難入手,對各個政治派別所做出的努力進行了解、甄別和分析,認識到共產主義者對中國解放和民族振興的巨大貢獻,從而對當前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個初步的認同。
三、利用豐富的教學活動進行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
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對於高中歷史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學生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個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涉及到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歷史事件的總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比如在學習秦始皇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意識到秦始皇改革工作中的積極意義,及其為人們帶來的災難。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實施某些行為的時候,多多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思想道德素質是主要的素質,歷史是當代人的財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貫徹道德教育,既符合歷史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同時也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要善於將歷史榜樣的行為規范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有機地聯系起來,指導他們在處理好個人與國家、集體、父母、同學、親友的關系,以及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處事做人。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教育學生以史為鑒,明辨是非,習善成性,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
❺ 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一、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中學歷史滲透德育的特點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蘊含性、漸進性、多樣性、評判性等特點。了解這些特點,把握這些特點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知道,世上事物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的內部聯系。不了解這一點就無從確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體從物質微孔中透過一樣,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於、寓存於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上的。「政治」憑其科學理論說服人,文學依託人物、情節的描寫感染人,歷史則以事實為基礎上的評價啟迪人。由於歷史事實是不依賴任何人的意識而存在,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因而,離開了它,歷史教學不僅失去其科學性,也失去其教育性。歷史信奉的是事實勝於雄辯。盡管歷史科學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說到底是一種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正因為如此,它才燭古照今、敘史載道,若脫離史實,「滲透」就成為空話。
(二)蘊含性。又可以說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的。不可否認,它也可像政治學科那樣公開、正面宣傳灌輸教育,但是,這畢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歷史教學准確完成明確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有意識地但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寫照。那種「同學們要這樣」、「同學們要那樣」硬貼「標簽」和口號式的教育或許氣勢磅礴,但絕不是我們所說的「滲透」,也難收到滲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滲透」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不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學生在蘊含性教育中受啟發、得教育,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來得迅猛強烈,但是,一旦領悟,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漸進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課教學、某一歷史內容教學的事。應該說,任何時候、任何內容的歷史教學都蘊含有相應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這種一點一滴點點滴滴不間斷的積累過程,就構成德育滲透的漸進性。它告訴我們,每一堂歷史課教學,從滲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沒有,同時也告訴我們,難以過多。純粹講述歷史,就事論事,不承認或不屑於德育滲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題發揮、喧賓奪主乃至空洞說教也是不可取的。漸進性的特點決定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忌諱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韌性,鍥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歷史事件進行滲透歷史是由歷史人物創造的,然而歷史也是一幅由一個個歷史事件所串聯成的優美的畫卷。偉大的歷史人物可以讓學生心靈為之震撼,而著名的歷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並最終打動和征服他們的善良和正義之心。女媧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秦滅六國、長平之戰、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垓下之圍、匈奴西遷、昭君出塞、三國鼎立、三顧茅廬、黃袍加身、蒙古西征、鄭和下西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海戰、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南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這些生動的歷史事件一定能讓學生在聆聽中洗滌靈魂。
二、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基本內容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於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天下為公的愛國奉獻精神、勤勞儉朴的艱苦奮斗精神、不畏強暴的自強不息精神等道德內容在歷史教科書中都可找到鮮活的事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節約標兵」雷鋒等等。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於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並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應有貢獻。
(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奮斗史、探索史。翻開歷史的書卷,從遠古到現代,上下幾千年,到處都蘊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我們應該牢記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所表現出的忠貞的民族氣節;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願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他們豪壯的愛國義舉;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他們表現出的崇高的民族氣節。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各階層的愛國志士,自覺地承擔起挽救中華民族、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一個獨立、自立的新中國。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都是極好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而這一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事跡,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可尊可敬的優秀人物。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他們的名言、名句、名聯,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也是我們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但歷史史實中既有正義的、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優秀歷史人物,他們的剛正不阿、堅貞不屈、凜然大義都可以成為我們引導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棄義為人們所唾罵的,懦弱的民族敗類,對此我們可以提醒我們的學生明辨是非善惡並引以為戒。引導我們的學生在對待歷史人物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這些內容的講授,不僅要讓學生繼承、弘揚祖國燦爛的文化、優秀的傳統並發揚光大,更是要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膽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遺產,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識和強烈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現代公民。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極其事跡的講授,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充分利用課堂、歷史教材及地方史來對中學生進行滲透德育
(一) 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課堂教學中採取比較法的教學,要求學生將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進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明清以來中國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後狀況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增強學生為祖國振興而發奮讀書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在講述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時候,要求學生歸納近百年來中國各階級的救國道路及其結果,在培養學生歸納問題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認清中國的國情。因此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生的自我教育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歷史學科成為了所謂的「副科」,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課前五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演小品,圍繞著德育教育的主題,素材都由學生自己尋找,學生通過自己看教材、看課外書、找資料,自編自導,講故事、演小品,在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又完成了自我教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方向盤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歷史的資料、信息
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歷史的依據,這些歷史的見證更真實、更直觀地描述著歷史的原貌,起著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書籍、圖片、新聞資料等這些歷史信息,配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一些歷史文物、古跡、博物館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順昌大捷、阜陽四.九暴動等。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
(五)組織積極有趣的課外活動來加強學生對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歷史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活動來臨時,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功能,同時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或專題報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級或全校學生開展,可以舉辦圖片展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所需圖片可由學生自行收集。(2)播放錄像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多次組織學生,播放有關歷史文獻片和電影,使學生直觀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時,對中華的石窟藝術,可以播錄像片,把石窟藝術的雄奇,精美展觀在學生面前彷彿使他們融入到藝術的海洋里,還播放了《七七事變》、《長征》、《南京大屠殺》以及抗日戰爭的影片。這樣的形式學生深受喜愛。(3)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教師要求學生在仔細研讀教材和課外書籍的基礎上,對某個重要歷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動進行專題探討,然後以撰寫人物小傳的形式,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跡,並對其功過進行客觀評價。例如寫秦始皇、曹操、陳獨秀、拿破崙等的小傳。(4)開展專題讀書活動並撰寫讀書報告。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歷史著作、人物傳記、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組織學生閱讀。然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包括介紹所讀書籍或文章內容、作者觀點的讀後感(5)歷史故事報告會或演講會、歷史成語故事會等。可以分組,通過競賽的形式,使學生感到為集體爭榮譽。這項活動富於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和競爭性,深受中學學生的喜愛,一方面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書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這種教學效果很好。(6)結合紀念重大節日,開展德育教育。通過這些紀念活動,組織專題報告和歷史圖片展,生動再現這些歷史情景,如有勿忘國恥「九一八」,中國共產黨誕生,香港回歸,辛亥革命等,特別是關於抗日戰爭史實,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社會現象可以對學生進行政治和階級觀點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跡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品德教育,這些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至於進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滲透在全部歷史課程的每個課時以至每個環節之中。
要實現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創新和嘗試,但是一定要構建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只有將滲透德育教育置於歷史規律之中,這種教育才是有說服力的。作為教師要尊重歷史事實,將准確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客觀的評價,以達到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德育教育目的。
❻ 如何加強高中生歷史教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歷史思維能力培養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學習歷史,不僅是要獲得歷史知識,學會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通過學史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學會用歷史的視野來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本文擬對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進行初步的探索,力圖以科學的理論為基礎,在對思維的心理學認識的基礎上,把握高中學生的思維特點,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措施。
一、歷史思維能力的相關理論闡釋
(一)思維
思維,指的是人的思考,主要是指理性的認識。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人的思維包括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思維的工具是語言,人藉助語言把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綜合,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思維作為人的認識,既反映客觀世界,又能動地反作用於客觀世界。
思維是多學科研究的對象,因而在不同學科內對思維有不同的定義。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能動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應。認知學派將思維(thinking)看成認知(cognition)的同義詞,認為思維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表示一個人對來自周圍環境的信息加以選擇、確定其意義,並運用自己的知識技能來處理當前的問題的過程。我們吸收認知學派的觀點,對思維得出以下幾點認識:第一,思維是內在的心理活動;第二,思維必須以思維者原有的、內在的知識與技能儲備為中介;第三,一般情況下,思維需要藉助語言和文字等載體進行;第四,思維的過程是思維者認知結構重組並在檢索後的一種結論的輸出過程出;第五,思維的產生與思維者的心理矛盾或心理沖突有關。[1]
中學生的思維有其自身的特點。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學生在獲取知識時的思維方式與成人是不一樣的,有著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結構。我們知道,要教給學生知識,必需要了解學生是如何學習知識的。而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就必須了解學生是如何思維的。皮亞傑認為,人的認知發展從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分為四個時期,即感覺動作時期、前運算時期、具體運算時期、形式運算時期。中學生正處於第四個階段,這個時期思維能力的主要特點是:能將事物的形式與內容分開;可以離開具體事物,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理;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考問題。而高中生已經能進行完全屬於抽象符號的推導,並能運用理論去解決各種問題。一些學者認為,中學生的思維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從中學生掌握概念的過程看,他們力求嚴謹掌握科學概念,隻字不差地加以記憶,但在掌握抽象概念時,又缺少具體形象的事物作支持,無法深刻而全面地把握概念的本質特徵。第二,從思維模式和思維品質上看,他們往往克服不了思維線路單一、模式呆板和僵化的缺點,因而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又不夠靈活、敏捷、准確,不善於找到認識問題的新角度。第三,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中學生常常不滿足於教師或教科書中關於事物現象的解釋,喜歡獨立地尋求事物現象的原因和規律。他們喜歡爭論、探索,批判地對待一切。他們不僅批判地對待別人的和書本上的意見,而且開始比較自覺地、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調節、支配、檢查和論證。
(二) 歷史思維及其特點
歷史思維是帶有歷史學科特點的思維。歷史思維除了符合現代心理學認知
理論,還要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趙恆烈先生認為,歷史思維是以時間、地點、人物為基本線索,揭示歷史本質和規律的認知體系。 1白月橋先生認為:「歷史思維概念的本質就是依據歷史資料,生動、完整、具體地再現逝去的歷史。歷史思維的內涵是由社會歷史的客觀對象所規定的,它要如實形象地再現歷史的本來面貌;歷史思維又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它是看待社會歷史的態度,是認識歷史的方法。」2葉小兵先生對歷史思維的特點進行了概括,認為應包括以下一些方面:1.在思維的目的上,歷史思維是為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及其本質,主要是搞清楚歷史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2.在思維的對象上,歷史思維主要是以已經過去了的人類歷史活動做為認識的客體的;3.在思維的方式上,歷史思維主要是依據有關歷史的材料,並透過材料對歷史的原本進行認識的;4.在思維的特徵上,歷史思維是從全面的和辯證的、發展的和聯系的、具體的和綜合的角度,來考察歷史和現實的社會問題的;5.在思維的原則上,歷史思維要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社會歷史進行認識活動。3
(三)歷史思維能力
我國歷史教育界對「歷史思維能力」概念的界定,尚沒有絕對權威的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對於歷史思維能力包括哪些內容,說法很多。現將國內外有代表性的相關論述整理歸納如下。
1.《美國國家歷史課程標准》的論述
美國的歷史課程標准中,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界定是:使學生能夠評價證據,發展比較的和因果的分析能力,解釋歷史的記錄,並根據歷史對當代生活中的決定提出正確的論據和看法。在課程標准中,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分為下列五個方面的標准:
標准一:按時間順序進行思維。包括:區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在歷史敘述中確定一篇歷史著述或故事的時間結構;在自己進行歷史敘述時建立時間的順序;測定和計算歷法時間;闡釋年代尺所提供的數據;重建歷史的連續與持續的模式;比較歷史分期的選擇模式。
標准二:歷史的領悟。包括:對一段歷史敘述的含意進行重現;確定歷史敘述中所表達的中心問題;有想像力地閱讀歷史敘述;論證歷史的觀點;利用歷史地圖中的資料;運用各種圖表(表格、條線圖、流程圖、圖解等)所提供的圖像資料和數字資料;利用形象的資料和文學的、音樂的資料。
標准三:歷史的分析和闡釋。包括:確定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和來源;比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價值觀以及人物、行為和制度;區分歷史的事實與歷史的解釋;注意到各種各樣的觀點;分析簡單的和復雜的因果關系,包括個人的作用、思想的影響、偶然的作用;對歷史的必然性的論據進行質疑;比較相互矛盾的歷史敘述;把歷史的解釋看作是暫時的;評價史學家之間的主要爭論;假設歷史的影響。
標准四:歷史的研究能力。包括:提出歷史的問題;獲取歷史的資料;質疑歷史的資料;識別可用的記錄中的缺漏;整理相關的知識和時空概念;作出正確的歷史解釋。
標准五:歷史的問題分析和做出決定。包括:確定歷史的爭論和問題;為解決問題和選定行動步驟而整理背景情況和同時代因素的證據;確定相關的歷史前提;對可選擇的行動步驟進行評估;制定對一個問題的立場和行動步驟;評價一個決定的完成情況。1
2.馬克·布洛赫的《歷史學家的技藝》中的闡釋
書中對歷史技藝有下列的表述,其中滲透著對歷史思維能力的闡釋。歷史技藝包括:歷史的認識、歷史的考察、歷史的分析、歷史的考證、歷史的解釋、歷史的經驗、歷史的預見。
3.托波爾斯基的《歷史學方法論》中的闡釋
書中對歷史研究方法進行闡述,其中同樣滲透著對歷史思維能力的闡釋。
他把歷史研究方法分為實用型與非實用型兩類,實用型里又分為:歷史資料的鑒別、確定事實的方法、歷史計量方法、歷史解釋、闡釋與綜合;非實用型方法主要指歷史敘述方法。
4.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論述
《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一目的論述中,滲透著對歷史思維能力的認識: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指導學生搜集和整理與學習相關的歷史資料,培養學生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闡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大綱》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一目中,再次談到注重歷史思維能力,要求在進行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的同時,注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既要注意不同階段歷史內容的前後聯系,又要注意本國史與世界史的橫向聯系,還要注意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培養學生用發展與聯系的觀點觀察歷史和解釋歷史的能力。在「教學評價」一目中,又談到歷史思維能力,「對學生的評價,要對學生所掌握的歷史學科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在考查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要注重考查能力,尤其是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考試評價,要注意減輕學生負擔;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5.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的論述
在新的歷史課程標准中,對「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論述中談到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標准》在對「實施建議」的論述中,第二次談到歷史思維能力:「高中歷史教學應在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注意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學慣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在「評價建議」中,第三次談到歷史思維能力:「撰寫歷史習作是體現探究性學習成果的內容之一,也是歷史學習評價的方式。通過撰寫歷史習作,重點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等。」
6.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歷史科說明》中的闡釋
《考試說明》中對歷史學科能力的要求,其中都滲透著對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第一,再認、再現歷史知識,其中包括: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再認、再現歷史階級特徵、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第二,材料處理能力,其中包括:閱讀理解歷史材料;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第三,歷史闡釋能力,其中包括:歸納、比較和概括歷史知識;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的本質,揭示其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史論結合。第四,文字表達能力,要求語言准確,邏輯嚴謹。
7.北京考試院文綜《考試說明》
北京的《考試說明》闡述了在文科綜合大背景下思維能力,其中包括:(1)獲取和解讀信息。(2)理解試題要求以及考查意圖。(3)提煉信息的有效內容和價值,並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4)組織和應用相關學科的信息,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5)調動和運用知識,將所學知識與試題的形式和內容建立正確的聯系。(6)體現學科滲透,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原理分析問題。(7)描述和闡釋事物正確表述事物的現象,准確描述和解釋事物的特徵。(8)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的闡釋。(9)辯證地、歷史地考察事物,對事物進行學科的和跨學科的描述與闡釋,意義完整。(10)論證和探討問題,運用判斷、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方法論證問題。(11)在論證中觀點明確、表述清晰、邏輯嚴謹。(12)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論證和探討問題,體現創新性思維。
(四)我們對歷史思維能力的認識
我們認為,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也是歷史教學研究的中
心問題之一。但是,對什麼是歷史思維能力尚無統一的看法。綜合目前國內外的相關論述,歷史思維能力應該包括如下層次和內容:
第一層: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
(1)對歷史知識進行歸納、比較和概括。這涉及到閱讀、概括和比較能力。
(2)對歷史基本知識的記憶能力。這涉及到理解、記憶能力,知識的輸入。
(3)對歷史基本知識的再現能力。這涉及到想像、表述能力,知識的輸出。
第二層:對歷史材料的處理
(4)閱讀理解材料並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這涉及到理解和概括能力。
(5)對歷史材料、歷史原理、結論或觀點的判斷能力。
第三層 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6)對歷史觀點、現象、原理、歷史規律進行解釋、說明的能力。這涉及到分析、說明的能力。
(7)對歷史人物、歷史觀點、歷史現象進行評價。這涉及到評價能力。
(8)運用歷史和相關學科知識解決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這涉及到解決問題能力和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與措施的探索
歷史思維能力既然是學生歷史學習中重要的和核心的能力,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培養和訓練,將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做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來完成。
(一)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基本原則
1.因材施教
學生的思維類型有多種,一般可以分為縝密型、敏捷型、深沉型、變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維品質類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過渡性,不是專一固定的。歷史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向兼通優質的方向發展,根據學生不同的思維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掌握學生的整體情況,有要分析和把握每個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2.循序漸進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地在一節課上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在這方面要有規劃,將思維能力訓練寫入日常教學計劃中,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由低級能力向高級能力進行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例如,林崇德先生認為,在思維的品質中,概括是思維能力的基礎,1因此,我們把概括能力和理解記憶能力的培養放在高一年級重點進行,而把判斷能力和分析說明能力的培養放在高二年級進行,把評價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放在高三重點進行。
3.結合學生特點
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時,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來進行,這包
括學生在年齡、性別上的特點,心理上的特點,思維發展上的特點,學習上的特點,尤其是在歷史學習與理解上的特點。教師只有摸清了學生的這些特點,對能力的培養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與學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學的任務。
4.與其他任務結合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要在歷史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進行的,所以這並不
是一項孤立的教學內容,也不是在知識教學之外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善於將歷史思維能力的開發與訓練有機地融入歷史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與知識的教育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❼ 中學歷史教學中應怎樣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
一、進行堅持黨的領導的教育。這是歷史課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的核心。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要向學生滲透中國革命沒有黨的領導不可能成功的思想。中國在解放前的109年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舊民主革命中,先進的中國人,從洪秀全到孫中山,都曾尋找過救國救民的真理,但都沒有找到。為了完成反帝反封的兩大任務,中國人民曾前仆後繼,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都失敗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才領導人民從黑暗走向了光明,最終獲得了偉大勝利。教師講清楚了這點,學生就會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
二、進行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育。這是歷史課中堅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的一個根本問題。例如在講黨的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時,可以比較會議前後革命形勢的變化,著重向學生指出:遵義會議在最緊急的關頭,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是中國共產黨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點,也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史上不可磨滅的功勛。這就能使學生認識到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
三、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教育。這是歷史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比如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應向學生著重指出:百餘年來,有不少人曾試圖在中國建立一個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模式的國家,發展資本主義,但都失敗了。自從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革命才走向了勝利。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
四、進行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教育。這是歷史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當困難的一個問題。首先,要通過歷史教學,幫助學生無產階級專政與資產階級專政的本質區別。其次,要針對當前青年學生受社會上一些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影響而產生的錯誤觀點,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指出: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仍然是一個人剝削人的制度,只有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徹底消滅剝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提高學生對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認識。
總之,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必須在歷史教學中,堅持對學生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努力挖掘歷史課的內在潛力,把歷史課變成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的陣地。
❽ 淺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
瓊海市華僑中學 陳沖【摘要】: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課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德才相對,謂之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愛學校、在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愛國主義教育應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關鍵詞】 德育滲透 小組學習 教學模型 直觀教學 素質教育主張學校教學工作不僅要抓好智育,更重視德育。作為基礎教育必修課的中學歷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充分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課程的理念之一。那麼如何做到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一、滲透德育的關鍵——歷史教師的素質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二、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形式,由於教材內容的不同,則構成課堂類型和教學方法也就不同,而德育滲透是通過教材、教法以及教師的情感等因素來實現的。1、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提倡小組學習,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一起討論問題,分工合作,讓學生在共處中學習做人與做事。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在共同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尊重他人,是實實在在的德育。2、教材內容的感染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愛國主義的教材,如教材中對抗美援朝志願軍的描寫,「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志願軍的這種革命精神,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激發了他們為祖國獻身的革命精神。教師應結合青少年思想活躍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養學生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熱愛當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心。3、直觀教學的滲透直觀教學是一種最直接、生動,最能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中學歷史教材中的一些內容,祖國的大好河山、歷史中的英雄人物、宏偉磅礴的三大戰役等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形象、生動、直觀地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此基礎上可順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我們可利用模型展現我們祖國的發明創造,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講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暴行時,我們可利用一些影視作品或圖片展示給學生看。他們對侵略者的憤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就會油然而生,所以使用直觀教學可以再現歷史最壯觀的場面、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和英雄人物的光輝業績。4、教師要用真摯的情感講授歷史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信號的功能,個人的真摯情感可以影響別人,使其產生強烈的內心體驗,從而樂於接受這種意見和教育。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青少年的理性方面不夠成熟,習慣用形象、外在感受來思考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真摯的情感來講授教學內容很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進而和教師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歷史描述的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這就必須賦予歷史以人類的情感。「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師要用真摯的情感來講述歷史,不僅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而且對我們實現德育目標也有重要作用。如在講南京大屠殺時,如果教師能充滿感情地講述這段歷史,就會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相反,干癟的說教既不能讓學生認同,更不能使學生將德育內容轉化為個人的思想行為。這樣,我們的德育教育就失敗了。三、課外活動中的德育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僅依靠課內有限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在課外開展一些活動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能力。1、出演歷史短劇教師利用課本上設計的活動課,知道學生出演歷史短劇。學生通過出演歷史短劇,可以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豐富課餘生活。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出演歷史短劇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比如七年級課本上設計的歷史短劇《文成公主入藏》,通過這個短劇,可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2、課外參觀德育基地在教師的組織和帶領下,讓學生參觀一些具有深遠意義的德育基地。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去參加博物館,或到革命老區。在我們瓊海,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紅色娘子軍紀念園,了解當年革命先輩的英雄壯舉,教師順勢補充講解史實,增強參觀走訪的教育效果,使他們在「聽故事」的同時,再一次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期填補課堂教學的不足。3、開展演講比賽活動為了進一步地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教學之餘,讓學生搜集自己最崇拜、最感興趣的英雄人物、戰爭場面等方面的素材,進行演講比賽。師生共同評價,達成共識,從而給學生創建一個相互學習,互相鼓勵的良好的德育氛圍。4、組織觀看相關影片歷史教學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就是有很多涉及教學內容的相關影片。比如講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建黨偉業》等,還有很多敘述戰爭的影片。我認為如果要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觀看相關影片,遠比去做一些練習或單靠教師的講解更有用。比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時,要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我們可組織學生觀看《金陵十三釵》。在影片中,學生可以強烈的感受到日軍當時在中國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可以感受到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無數人用自己的生命去換來的;可以了解到,在災難面前,人們不分國界,互助互愛。利用影片滲透德育,有著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對學生人身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幫助。5、開展歷史教具小製作的活動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描繪和製作一些簡單的教具,不僅可以豐富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還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特別是由於學生參與了教具的製作活動,必然對所製作教具產生的年代、背景、作用和意義等作深入地了解,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總之,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切忌就史講史,或把歷史課當作故事會,或把自己扮演成說書人的角色,而應體會到歷史是愛國主義思想的源動力。通過我們的工作,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無私奉獻、造福人類、品德高尚、出類拔萃的人,但我們可以努力使他們成為講文明、懂禮貌、愛國家、愛親人、誠實守信、與人為善、恪守社會公德的人;幫助他們正確區分真、善、美與假、丑、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參考文獻】1.王輝 《試論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2.肖銘 《立足「遭遇」的德育課程》3.何春芳《以學生為主體推進德育課程化》4.王華 《德育課程需要精耕細作》
❾ 如何在歷史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印度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
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
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
去,收獲的將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一個命運
」
。
這句話道出了育人的意義,也道出了教師的神聖職責。作為一名歷史教
師,而歷史課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強,它在對學生進
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如何在歷史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
方面進行:
(一)
以歷史名人為典範,樹立民族氣節,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師以豐富的感情和生動的語言講解歷史,講述故事,在故事中滲透
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講《甲午戰爭》一課時,以講故事的方法給學生
講了中日黃海大戰的經過。
重點講了著名愛國將領鄧石昌指揮致遠艦全體
船員浴血奮戰,痛擊日本敵寇,最後壯烈犧牲的動人事跡,使學生在聽故
事中受到教育,
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憾,去逐步地體會到一種悲壯、崇高
的美感,從而使學生聯想到,假如我處於祖國危亡的緊急關頭,也應該像
他那樣挺身而出,救國救民,建功立業,使學生的情感達到升華增強他們
的愛國意識。
(二)以民族先賢為楷模,弘揚中華美德
中華民族是文明禮儀之邦,有著優良的傳統美德。我們的先人在為民
族團結統一、國家獨立富強和社會繁榮進步的斗爭中,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和豐富的嘉言懿行。這是我們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極好教材。如諸葛亮為
治理國家而
「
鞠躬盡瘁
」
;范仲淹的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的
主張;顧憲成的
「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
的志向;顧炎武的
「
天
下興亡,匹夫有責
」
的情懷,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懷,是能讓我
們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以此教育學生可以培養學生
樹立面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民族。如孫臏雙膝被殘
而作
《孫臏兵法》
;
司馬遷受迫害被處宮刑後發奮著成
「
史家之絕唱
」
的
《史
記》
;王羲之練字洗筆成墨池;祖沖之歷經萬次演算得到圓周率數值到小
數點後第七位等。加強對這些人物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對他們所處的時
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進行了記憶,而且也讓學生體會到立志勤學是人
材成長必須具有的精神;自強不息,奮勇進取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盡艱難而
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科學,堅持真理。如堅持
「
直筆
」
修史,正確評價人
物的司馬遷;著《論衡》要對古往今來的學說進行秤量和品評,而後區別
是非真假的王充;拒絕高官厚祿引誘,絕不放棄自己的《神滅論》主張的
范縝等等。加強對這些人物的教學,不僅在智能上使學生明白了他們的真
理觀點出現在當時的進步性,理解了他們的學說內容,學說出現的背景,
統治者為什麼迫害他們的原因
,
而且在情感上也使學生對他們勇於堅持真
理精神產生崇敬之心。
(三)
以典型的反面人物為教材,弘揚正氣,反對邪惡
歷史教材中,列舉了許多危害一時,為後人所不齒的反面人物。如甘
當兒皇帝的石敬瑭;善於拍馬屁,裝孝心、暗藏奪權野心的安祿山;口蜜
腹劍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貴族,後以
「
莫須有
」
罪名殺害岳飛的秦檜;
「
貪
污之王
」
和坤;貪於權勢,對內鎮壓太平天國、維新志士、義和團,對外
一味賣國的慈禧等等。將這些人物的丑惡言行盡量地揭露出來,使學生不
僅對他們產生了憎恨感,也使學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揚了正氣。
(四)通過分析比較,強化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講《辛丑條約》時,引導學生將已經了解的《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從時間、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意
義上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使學生了解了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
制度。
再通過這三次條約的賠款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深淵,人民受苦受難,生活在深水火熱之中。通過這樣的分析比較,拓寬
了學生的視野,
培養了學生分析思維能力,
增強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
憶,並從分析比較中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名言品析激勵法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歷史上的名人名言。
這些簡潔精闢的名言警句含義
深刻,富有哲理。教師如能正確引導學生品字析句,不但有利於對教材的
深刻理解,而且還能深化思想教育。比如在講《唐太宗納諫》一課時,我
引導學生品析了李世民說魏徵之死,
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這段話。
使學生領
會這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夠聽取臣下的意見,
所以他把忠心向他納諫的魏徵
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通過品析,學生不但掌握了較全面的知識,
而且從
中受到了啟示:
做人應該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就會少做錯事,
少犯錯誤。
(六)情境感染、潛移默化
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和課文的主要內容,
有目的的創設情境,
能夠激
發學生的思想感情,
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因此,我在
教學實踐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和圖片,
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觀看有關
的電視電影和文藝節目,
來提高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水平。
還通過其他各種
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收到了良好
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二萬五千里長征》時,我引導學生觀察了長征路
線圖和飛奪滬定橋的材料,
使學生形象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經歷了一個極端
艱苦的歷程,
這在世界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和
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長征精神鼓勵了學生,
他們好好學習,
刻苦讀書,
樹立了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堅定信念。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老師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利用豐富多
彩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
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學生健
康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