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瀘州的歷史沿革
瀘州得名「瀘水說」,古稱江陽。南朝梁大同年間(535—546年)置瀘州,領江陽郡。江陽郡領:江陽縣(治今江陽區)、漢安縣(治今納溪區大渡口鎮)、綿水縣(治今長寧縣北)、安樂戍(治今合江縣合江鎮)。州、郡治今江陽區。
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春,秦國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包括江陽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西晉仍置江陽郡。江陽郡屬益川,下轄江陽縣、符縣、江安縣。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
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瀘州轄一郡即江陽郡,三縣即江陽縣、江安縣、綿水縣。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改江陽縣為瀘川縣,為瀘川郡治。瀘川郡轄瀘川縣、富世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瀘州轄瀘川縣、富義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
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未改瀘州為江安川,屬潼川路。轄瀘川縣、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元改為瀘州,並廢瀘川縣入瀘州,屬重慶路,轄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轄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屬永寧道,為永寧道治,並與江安、納溪、合江三縣脫離。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中共川南區委在自貢成立。1950年1月川南區委遷瀘縣,設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8月撤銷)。
1949年12月1日,敘永解放;2日,古藺解放;3日,瀘縣、合江、納溪解放。5日,瀘縣人民解放委員會成立,代行縣政府日常工作。13日,中共瀘縣委員會和瀘縣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7日,設瀘縣專區,轄瀘縣、納溪、合江、隆昌、富順、敘永、古藺和古宋8縣。
1949年12月設置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稱瀘縣專員公署,屬川南行署區。7月1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瀘縣析出設立瀘州市,同月底成立中共瀘州市委,8月15日正式成立瀘州市人民政府。瀘縣專署駐瀘州市,轄瀘縣(駐瀘州市小市鎮)、合江、古藺、敘永、古宋、納溪、富順、隆昌等8縣。1952年3月,瀘縣專署遷隆昌縣,改稱隆昌專區,後屬四川省領導。同年12月專署遷瀘州後,改稱瀘州專區。原由川南行署直轄的瀘州市劃歸瀘州專區。轄1市、8縣。
1953年1月12日,瀘州市劃歸瀘州專署領導,並為專員公署所在地。(1953年,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委託瀘州專署代管。)
1960年,撤銷古宋縣,並入敘永縣。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
1983年3月3日,瀘州市升為地級瀘州市,將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等3縣劃歸瀘州市管轄。同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准設立瀘州市市中區。6月1日,市委、市政府辦事機構正式成立。1985年1月17日,市中區政府成立。1985年6月4日,宜賓地區的古藺、敘永2縣劃歸瀘州市管轄。
1995年12月24日,瀘州市市中區更名為江陽區;撤銷納溪縣,設立瀘州市納溪區;新設瀘州市龍馬潭區;瀘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
1996年7月1日,正式實施行政區劃調整,瀘州市轄三區四縣(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 古藺縣)。
2. 瀘州在那裡古代很有名的地方
瀘州
瀘州古稱江陽,地處四川南部,其市區位於沱江、長江交匯處,自公元前135年設江陽郡至今,已有2130多年的歷史,歷來是川、滇、黔三省結合部的物資集散地,是川南經濟中心和西南地區經濟中心的重要補充。下轄七個縣區,幅員面積12243平方公里,人口450多萬
瀘州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州之域。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制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元代,准許釀酒、制鹽、制茶、分兵屯田,修築馬道、橋梁,開辟驛傳,製造木船發展航運事業,溝通物資交流,發展農村商品經濟。明朝,瀘州直隸省,十五世紀初,瀘州進入全國三十三個較大的商業及手工業城市行列。清代,實行移民入川,促進瀘州經濟、文化發展,瀘州成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古老的瀘州經歷了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留下了許多的文物古跡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紀念地。玉蟬山摩岩造像造型生動,報恩塔極具唐代建築藝術特點,春秋祠飽含清代雕刻藝術之精華,龍腦橋以石雕藝術精湛、造型雄偉、布局奇特著稱,建於明萬曆年間已有400多年窖齡的瀘州老窖舉世聞名。納溪有蔡鍔將軍和朱德元帥率護國軍進行「護國討袁」戰爭,大敗北洋軍伐的「棉花坡古戰場」,江陽區有朱德紀念館,劉伯承元帥指揮瀘順起義指揮部舊址,古藺有紅軍四渡赤水渡口和長征期間黨中央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住地等等,這些都分別列入了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
全市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南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其長,溫、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
3. 瀘州的歷史有多久呢
瀘州
風光旖旎的瀘州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地處長江和沱江匯流處。轄江陽、龍馬潭、納溪三區和瀘縣、合江、敘永、古藺四縣。幅員12243平方公里,人口462萬。氣候溫和,物產富饒,荔枝、龍眼等佳果久負盛名。境內江河縱橫,素有"魚米之鄉"、"天府糧倉"之稱。瀘州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民風純朴,民俗獨特。
瀘州旅遊資源:江陽大地多佳景,國家級森林公園佛寶,被譽為地球同緯度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常綠闊葉樹帶,景區面積達380平方公里;古藺黃荊原始森林、八節洞瀑布、紅龍湖、二郎美酒河、吳公岩、白馬洞、烏龍洞等等,極具旅遊開發價值;位於市區茜草壩長江岸邊的瀘州桂圓林風景區,沿江岸十華里翡翠長廊,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譽"四川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的理想場所"。敘永丹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畫稿溪、龍泉洞;瀘縣玉蟾山、玉龍湖;納溪天仙洞、鳳凰湖;江陽區方山、楊橋湖、甜蜜櫻桃園、桂妃園、瀘州桂圓林的"山、水、園、林";合江省級風景區筆架山、法王寺、將軍湖和巴蜀一絕--瀘州漢棺、堯壩古鎮、福寶古鎮;龍馬潭區九獅山、大通山、芙蓉島、龍馬潭、洞賓亭等等,構成瀘州旅遊資源"多、廣、奇、美"的特色。瀘州古稱江陽,西漢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置江陽縣建制並築城寨,至今已有2150年歷史。1983年建立省轄瀘州市。宋代,瀘州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達到了極盛時期。史書記載,宋徽宗頒詔書雲:"瀘州,西南要會,邊閫之寄付非輕,可升為節度,仍賜名瀘州軍。"明代,瀘州躋身為全國33個商業都會之一,四川僅成、渝、瀘三個城市。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繼後又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殊榮,享有"酒城"美譽。
瀘州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遺存了豐富的文物古跡。全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64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10處,瀘州大麴明代窖池、龍腦橋、報恩塔、春秋祠、護國岩、龍透關、玉蟾山摩崖造像、合江漢代畫像石棺,以及市區內的明代城垣和清代民居,都是珍貴的旅遊資源。
瀘州地靈人傑,孕育了歷代名人:西周太師尹吉甫,蜀漢尚書令董允,晉朝被譽為"忠規奮烈,美志不遂"的江陽太守侯馥,元末明玉珍王朝右丞相劉楨,明末兵部尚書熊文燦,清末志士佘英、黃方等,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寶貴的一頁,為故鄉人民爭了光。解放前夕,在重慶渣滓洞犧牲的革命烈士劉國志、成善謀、李青林、劉振美、雷震、陳繼賢等,是瀘州人民的優秀兒女。藝術家蔣兆和、王朝聞、凌子風、屈義林、劉止庸的成就,離不開養育他們的這方熱土。
江陽大地多佳景:國家級森林公園佛寶,被譽為地球同緯度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常綠闊葉樹帶,景區面積達380平方公里;古藺黃荊原始森林、八節洞瀑布、紅龍湖、二郎美酒河、吳公岩、白馬洞、烏龍洞等等,極具旅遊開發價值;位於市區茜草壩長江岸邊的瀘州桂圓林風景區,沿江岸十華里翡翠長廊,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譽"四川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的理想場所"。敘永丹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畫稿溪、龍泉洞;瀘縣玉蟾山、玉龍湖;納溪天仙洞、鳳凰湖;江陽區方山、楊橋湖、甜蜜櫻桃園、桂妃園、瀘州桂圓林的"山、水、園、林";合江省級風景區筆架山、法王寺、將軍湖和巴蜀一絕--瀘州漢棺、堯壩古鎮、福寶古鎮;龍馬潭區九獅山、大通山、芙蓉島、龍馬潭、洞賓亭等等,構成瀘州旅遊資源"多、廣、奇、美"的特色。
瀘州城肘江負山,枕帶雙流,扼蜀南、渝西、黔北、滇東交通咽喉,有"天生重慶,鐵打瀘州"美譽。長江、沱江如兩條綵帶,繞城而形成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美麗壯觀的城市風貌。江陽道上,花團錦簇;濱江路上,遊人如織;長江岸邊,酒樓、船舫、漁村,燈紅酒綠,重現清代詩人張問陶"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的景象。
瀘州是川、滇、黔、渝四省市通衢之地,交通十分便利,長江水道橫貫東西,穿城而去;隆納高速公路和321國道縱穿南北,傍城而過;瀘州民航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海口、昆明、貴陽等9條航線。程式控制電話直撥世界各地。旅遊賓館、飯店服務一流,設施完善。
山川靈秀的瀘州,展示了清代詩人張船山筆下的"灘平山遠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只少風帆三五疊,更余何處讓江南"的境界。我們熱忱歡迎國內外朋友前來瀘州旅遊觀光,投資開發。
周邊旅遊景點——
·瀘州概況 ·張壩桂圓林 ·堯壩古鎮 ·玉蟾山 ·佛寶 ·丹山
·方山 ·海潮湖 ·紅龍湖 ·天仙洞 ·龍腦橋 ·瀘州大麴老窖池
·忠山 ·黃荊 ·倒流河 ·鳳凰湖 ·報恩塔 ·九獅山
地方特色
瀘州,長、沱二江交匯而過,帶給她水的靈秀;淺丘地形,使她呈現獨有的小山城魅力;站在茜草看夜景,整個城市猶如一艘「鐵達尼」號,昂揚向前航行。更有醇香的老窖、甜蜜的桂圓、荔枝以及熱情好客的瀘州人。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繁華的都市與悠閑的田園生活的完美結合。
特產小吃
四川火鍋起源於長江與沱江交匯處的川南重鎮瀘州,這里的火鍋業興旺,造就了許多品牌的火鍋店。魚火鍋有長江鮮魚黃辣丁、沙鍋魚、半湯魚,家常麻辣,鮮美而不燥火,川南風味突出。
瀘州老窖、瀘州郎酒、瀘州花酒、先市醬油、瀘州桂圓、銀針米、合江荔枝、瀘州白糕、豬兒耙、古藺麻辣雞、殷家坡醪糟、瀘州紅傘、納溪泡糖、白果雞、鹵蹄花
4.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建縣以來的千年變遷
瀘縣古稱江陽,從西漢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設縣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瀘縣在清代時稱瀘州。清光緒34年(1908年)改稱川南永寧道為下川南道,縣境為四川省下川南道瀘州直隸州本屬。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撤銷道制,瀘州直隸四川軍政府。1913年恢復道制,撤消瀘州直隸州本屬,改稱瀘縣,隸屬四川省下川南道。1914年,下川南道改稱永寧道,瀘縣隸屬永寧道。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分四川省為18行政督察區,瀘縣隸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署區,隸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駐瀘縣,下轄瀘縣、內江、樂山、宜賓四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區及自貢市。瀘縣、富順、隆昌、合江、納溪、敘永、古藺、古宋等八縣隸屬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50年7月,瀘縣分置市、縣,劃瀘縣城區及部分郊區設置瀘州市,8月1日,縣、市分開辦公,瀘縣隸屬關系不變。1951年11月9日,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隆昌縣城。1952年2月25日改稱隆昌區專員公署。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公署,各專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1952年9月24日,隆昌區專員公署遷回瀘州市。1953年1月,隆昌區專員公署改稱四川省人民政府瀘州區專員公署,轄8縣1區。1960年7月1日,瀘州專署與宜賓專署合並,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仍駐宜賓市,瀘縣屬宜賓專署管轄。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實行市帶縣新體制,自此瀘縣隸屬瀘州市管轄至今。1995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132號):瀘縣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
5. 瀘州正式得名是在什麼時期
瀘州是著名的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西漢置地(公元前161年設江陽侯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憑兩江舟楫之利,歷史上瀘州就自然形成川、滇、黔、渝結合部的物資集散地和川南經濟文化中心;宋、明時期即成為與成、渝鼎足而三的全國性商業城市和全國33個商業都會之一,是鹽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和必經之地。新中國成立後,瀘州曾是川南人民行署公署(省級)所在地,198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省轄市。
6. 瀘州老窖有多少年歷史瀘州老窖怎麼辨別真假
中國名酒有國酒茅台,曲酒瀘州老窖以及五糧液等,但是對於瀘州老窖歷史悠久有多少年如今沒多少人知道。那麼,瀘州老窖有多少年歷史?瀘州老窖怎麼辨別真假?
瀘州老窖有多少年歷史
著名於世的瀘州老窖特曲始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據記載,明末 清初瀘州舒姓武舉,在陝西略陽擔任軍職,對當地曲酒十分欣賞,曾多方探求釀酒技藝和設備。清朝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他解甲還鄉時,把當地的萬年酒母、曲 葯、泥樣等材料用竹簍裝上,聘請當地技師,一起回到瀘州,在城南選擇一泥質適合 做酒窖的地方,附近的「龍泉井」水清洌而甘甜,與窖泥相得益彰,於是開設酒坊, 試制曲酒。這就是瀘州的第一個釀酒作坊—舒聚源,也是現在瀘州曲酒廠的前身。到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所產曲酒已聞名遐邇。
至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瀘州大麴酒年產量已達10噸左右,名聲傳播全國。1915年,瀘州大麴酒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國際名酒一等金質獎章和獎狀,從而獲得了國際的聲譽。1916年至1926年 間相繼獲南洋勸業會,勸業會一等獎章,上海展覽會甲等獎狀。但在漫長的舊中國,瀘州大麴酒的生產並沒有得到更大的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分散的小糟坊組織起來成為今天的瀘州曲酒廠,產量和質量蒸蒸日上。 1952年,在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上,被評為全國四大名酒之一。老窖特曲酒1953年即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之一,在全國五屆評酒會上蟬聯國家名酒的稱號,並獲得金質獎章。
瀘州老窖特曲酒不僅為國內廣大群眾所喜愛,而且暢銷於歐、亞諸國,受到普遍歡迎,特別為東南亞各國人民和僑胞所欣賞,在國際市場上成為質量穩定的名酒,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瀘州老窖怎麼辨別真假
一、抽樣
從批量中抽取1-5箱,開箱進行檢查。
1、特曲、頭曲開箱後一箱酒中每瓶酒瓶底部不能同時出現英文字母A、B、C、E、G,但有可能出現兩個字母。
2、整件酒中產品檢驗合格證的編號應和每瓶酒的標簽背面的生產日期後6位數相吻合。
二、外包裝
1、標簽
印刷精美,瀘州老窖四個專用字清晰完整,凹凸飽滿。瀘州老窖特曲標簽背部印有紅色的英文字母和7位數編號,同樣頭曲也如此,但顏色為藍色或者是紅色。二、三曲為紅色,禮盒二曲為黑色。
2、禮品盒
印刷精美,瀘州老窖四個專用字清晰完整,凹凸飽滿,覆膜粘結牢固,表面干凈,平整,不模糊,光潔度好,無皺折,無起泡和粉箔痕,禮品盒包裝的粘合處有廠家代碼。
3、瓶蓋
瓶蓋形狀完整,表面光潔,凹凸圖案飽滿,塗膜無劃傷,色澤均勻。瓶蓋應內外表面有專用塗膜,內表面塗膜應區別於產品的鋁材質顏色。
4、酒瓶
特曲、頭曲為瀘州老窖專用的瓶型,瓶體端正,光潔度好,且底部有英文字母的代號。
5、塑料打包帶
外觀色澤均勻,花紋整齊清晰,無明顯污染,雜質,且打包帶上壓印有瀘州老窖這四個專用字。
三、感觀嘗評
瀘州老窖酒體無色透明,無懸浮物,無沉澱,具有典型的濃香型酒水風格,世稱瀘型酒,其特點為十六字:醇香濃郁、飲後猶香,清冽甘爽,回味悠長。真酒具有「濃香、醇和、甜潤、回味」特點。開瓶拔塞以後,芬芳飄逸,輕咽慢品,韻味無窮,飲後余香嗝噎回味,濃香猶存,不容易上頭,尤其是飲後的回味有一股特殊的香氣。假酒多為劣質酒,渾濁而有沉澱,味道與真酒之別,判若雲泥。
瀘州老窖收藏投資價值
收藏白酒應看酒的品質,瀘州老窖、西鳳酒等名酒本身極具收藏價值。擁有我國建造最早、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老窖池群,含有益微生物最多,綿甜醇厚濃香型口味,奠定瀘州老窖名酒基礎。作為白酒中的珍品,多次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收獲海外知名度,瀘州老窖名酒的品牌價值,無疑吸引更多收藏愛好者。酒歷史文化提升白酒的收藏價值,瀘州老窖始於秦漢,與源遠流長的巴蜀酒文化密切相關,品杯中美酒細品巴蜀酒文化風姿,回味歷史韻味,獨特的酒文化為其名酒地位錦上添花。
在注重保值投資的經濟市場,一款美酒為投資人士找到新方向,瀘州老窖憑借珍品地位、悠久歷史文化成為白酒收藏者佳選。
茅台瀘州老窖五糧液哪個好
茅台是醬香型的典範,而且是國酒;
五糧液和瀘州是濃香型的,在香型上沒有什麼可比性。
五糧液主打五種糧食釀造,瀘州號稱濃香型鼻祖,在個瀘州屬曲酒。
茅台五年出酒,五糧液和瀘州當年投產當年出酒。
茅台在喝醉後不會有頭疼口乾等宿醉症狀,五糧液和瀘州都會出現宿醉症狀。
最後地區不同喜好口味不同,無法用一個地區銷售或喜好來評判。
7. 瀘州古稱江陽,後來為什麼要改成瀘州
四川瀘州很有名,原因大家都很清楚。瀘州西漢時稱江陽縣,屬犍為縣,今屬宜賓。東漢沒有變化。漢獻帝的時候,其實是劉璋統治的末期。公元213年,姜陽縣從犍為縣分出來。諸葛亮入蜀,派趙雲丁去江陽、犍為。當時瀘州發展較晚,靠近中國的中南部。許多中國人不願意在這里當官員。比如投降劉備,沒有得到重用的彭陽,被“左移”為姜陽太守。這種左移意味著降級使用,所以彭陽稱劉備為老皮。
總結:江陽城的概念,在曾少岷的文章裡面,應該只是限於長沱兩江交匯處的城池。如今的瀘州,作為一個地級市,其概念是遠在江陽城之上的,隨著城市范圍的擴大和城市實力的增強,如今的瀘州,已是名副其實。
8. 瀘州的歷史有多久呢
瀘州最早是在宋朝時期,為了抗擊金兵(記不清是不是金兵了),在長江邊修建的,遺址在現在的瀘州市合江縣焦灘,還有老瀘州的城牆!在二十多年前是屬於宜賓的一個專區,後來建市,到現在已有20幾年的歷史了,是全國最早的衛生城市,旅遊城市等,在建市20周年的時候劉德華也來到了瀘州!
民國38年(1949年)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徹底勝利的前夕,國民黨蔣介石統治集團不甘失敗,妄圖「固守四川,保住西南」,伺機卷土重來。3月,委國防部第3廳廳長郭汝瑰為陸軍第22兵團司令兼七十二軍軍長、敘瀘警備司令,率部駐瀘州,扼守川南長、沱二江及川南通滇、黔各要道。5月,經軍統頭子毛人鳳保舉, 西南長官公署少將高參羅國熙出任第七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軍統瀘縣組組長。11月,四川省政府將第七區劃為川南戰區第三分戰區,以羅國熙兼司令,同時組建第364 師派駐合江。羅國熙控制第七區軍政警特大權後,為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川,加緊備戰,進行反共宣傳,在專、縣各種機構建立特務組織諜報組,於當年11月出動軍警特在古藺、合江、瀘州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趙瑞林、李宗佑、顧雪庄、張忠、龐克、張科素、周去非、曹仲蘊、艾仲倫、金溪生等及其他群眾2000餘人,其中300 餘人遭殺害。羅為擴充武裝,將保安司令部直屬保警大隊擴編為總隊,各縣民眾自衛中隊擴編為常備大隊,各縣警察中隊編入常備自衛大隊。先後領取和購買3000餘支(挺)步、機槍及大量彈葯,裝備各縣、鄉「模範中隊,加緊調訓常備大隊中、分隊長和模範中隊隊員,累計訓練7000餘人。 1949年7月25日,羅國熙召開專署行政會議, 令各縣充實地方武力,建立游擊根據地,進行頑抗,失敗後「上山打游擊」並親自選定瀘、合交界的大理村、鼓樓山為全區中心游擊根據地,頒布《城寨辦事處組織規程》,委傅健、肖鎮南為城寨辦事處主任,構築工事,修理寨牆,儲備糧彈。同月成立「瀘(縣)、合(江)、敘(永)、古(藺)、赤(水)5縣聯防辦事處」。9月成立瀘縣東、西、南、北、中5個作戰指揮部,各指揮官分統若干模範中隊,分區作戰。11月成立「敘、藺、古聯防辦事處」、「敘、納聯防辦事處」和「瀘、富、隆聯防辦事處」。11月21日,因解放軍挺進貴州和川東南,羅國熙與郭汝瑰在瀘州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鼓樓山和大理村為第一根據地,古藺、古宋山區為第二根據地,敘永、納溪一線由新34師防守,瀘城各要地分別由72軍直屬隊及保警總隊、警察中隊、模範2中隊分區防守。為了迎接解放,牽制和打擊國民黨殘余勢力,策應和配合解放軍,瀘州地區中共地下黨組織在古藺的彰德、復陶和敘永三門橋及合江等地成立川南武工隊,擁有3300人,2500支槍。川黔邊區游擊隊亦已發展到千餘人、槍,控制部分鄉保政權和自衛隊武裝。同時,組織地下宣傳員,利用散發傳單、走親訪友等方式開展秘密宣傳,團結爭取各界人士,策反國民黨軍警武裝,組織領導群眾開展護廠、護城斗爭,保全了瀘州城、23兵工廠、洞窩電廠和79軍後方倉庫。與中共上海局直接聯系的地下黨員、國民黨第72軍軍長郭汝瑰,根據中共中央「在有利時機率部起義」的指示,利用自已的特殊權力,於瀘州解放前夕將羅國熙及其保警總隊調往納溪、由自已控制瀘州全城,同時以「保存實力」為名,令所部「不與解放軍正面作戰」節節後退,於12月11日率部在宜賓起義。 1949年11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0軍、16軍、18軍52師,由黔北分三路進軍川南瀘州:西路:解放軍16軍47師140團2營於11月29日先後佔領古藺縣赤水河鎮、摩尼鎮(今均屬敘永縣),殲敵1個營及部分民眾自衛隊,30日在敘永後山堡圍俘國民黨兩個新兵連。12月1日凌晨2時,140團向駐敘永城的國民黨第6 編練司令部發起進攻,戰至拂曉全殲該部2500餘人,俘中將副司令肖以寬,敘永解放。12月2日,16軍48師副師長張培榮率142團、144團解放打鼓場,3日6時全殲國民黨內二警1個連,12時勝利進入納溪縣城。羅國熙部被解放軍16軍47師139 團擊潰,羅於20日回瀘向瀘縣軍管會投城。東路:解放軍10軍11月底進抵赤水、習水,合江縣縣長樂鍾鎮帶民眾自衛隊避走福寶。30日,國民黨364師和699團分別從合江縣城和九支逃走。10軍30師由習水向合城進發。28師經赤水向合江、瀘縣進發。12月2日傍晚,30師89 團抵合城東南之馬街,見由江津逃來國民黨44軍渡河入城,因判斷失誤而未予攻擊,至晚發炮向合城警告,44軍連夜逃走。3日上午,30師師長馬金忠、政委魯大東率部入城,合江解放。12月3日,30師從合江出發,相繼在瀘縣五通場、桐子林、 太和場等地追殲44軍軍部及所屬36師,後繼續西進。10軍28師84團在瀘縣豐樂鎮 (今屬納溪)永安橋殲滅國民黨新軍1個團,繼向藍田壩進發。 請師主力經瀘縣分水場至泰安場,渡江進駐羅漢場和23兵工廠。師長陳雲中通過電話同瀘城郭汝瑰接洽,郭不意解放軍突至,僅答以「按計劃行事」,不及詳述,立率所部西撤宜賓。16時許,該師趙營進抵小市,沱江浮橋被撤,不得渡。20時許,由起義的警察中隊駕船渡江,地下黨瀘縣臨工委書記王新民等組織各界人士在管驛嘴迎接解放軍入城,瀘城宣告解放。中路:11月底,解放軍16軍46師進抵赤水河東岸與西路該軍主力形成夾擊古藺之勢。地下黨組織帶領群眾趕搭浮橋、籌集糧草,助46師渡赤水河北上。古藺縣縣長張樹良和民眾自衛隊頭目駱國湘、肖鎮南、王逸濤等急忙逃離縣城。地下黨古藺中心縣委負責人何顯忠、陳昭忠抓住時機開展統戰工作,爭取代理縣長王廓塵,省參議員羅辟金、警察中隊長胡元鑫、民眾自衛中隊長鮑志君、楊雲程等接受和平解放,同時調某地下黨武裝駐守要道,派員同境內國民黨軍隊談判,收繳一些鄉鎮民眾自衛隊武器。駐長田、鍋廠壩的國民黨軍何少舟兵團殘部1個團和72軍1個營亦繳械投誠。12月5日下午,由解放軍18軍派任的縣委副書記、 縣長等一行9人由楊雲程中隊1個排護送,自摩尼進入古藺縣城受到各界人士熱烈歡迎,古藺宣告解放。解放軍進軍瀘州期間,12月2日,國民黨72軍新編34師在西撤宜賓途中,於古宋縣(今屬興文縣)與新軍一部會合,被解放軍47師追擊。4日,新編34師師長柏恆率師部及100團、102團4000餘人,進入納溪縣文昌岩山區據守。5日,解放軍16軍143團和18軍某連,相互配合發起三路攻擊。激戰至6 日下午全殲該部。是役,解放軍傷亡55人。至此,瀘州地區全部解放。
9. 瀘州是哪個省的
瀘州是四川省的。
瀘州市,位於四川省東南,東與重慶市和貴州省接壤,南與貴州省連界,西與雲南省和四川省宜賓市、自貢市相連,北接四川省內江市和重慶市。全市位於四川盆地南緣,永寧河、赤水河,沱江與長江交匯處。
瀘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兩千多年歷史文化;西漢設江陽侯國;梁武帝大同年間建置瀘州;瀘州在宋代即為西南要會,明代即與成都、重慶三足鼎立,成為當時全國33個商業大都會之一。形成了以名酒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長江文化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遊資源。
10. 老瀘州城的相關歷史
瀘州是南宋長江上游重鎮之一,位於南宋四川釣魚--重慶--瀘州--嘉定弧線防線的中線。在宋末元初, 即公元1243年至1277年間,曾是宋蒙戰爭爭奪的焦點,在此瀘州人民抗蒙古軍經歷了34年五次易手,鑄就了保衛中原,反抗入侵的壯麗史詩,民諺「天生重慶,鐵打的瀘州」由此而來,史有「鐵瀘城」之美稱,列入舊時八景之一。 早在宋代年間,瀘州就與成都、重慶一道躋身於全國26個大商業城市之列。明代中葉,瀘州為全國33個大中商埠之一。自古就是蜀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發達。
公元1235年,蒙古軍大舉南下,四川西北成都失陷,蒙古軍繼而兵分四路,深入四川腹地擄掠,消息傳來,諸州無不驚惶失措,「不四旬而東、西兩州從風而靡」。蒙古軍入蜀,一路燒殺戮掠,四川諸州遭此浩劫,已是滿目瘡痍,生靈塗炭;昔日都邑成為瓦礫,過去良田顆粒無收。成都人口最為集中,損失尤為慘重。南宋將領賀靖後來在蒙古軍退兵後入成都,清理出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則無法計算。倖免於難的蜀人四處逃亡,四川各州的人口「十喪七八」。這一年,四川五十四州被攻破,僅瀘州、合州得以保全。
蒙古軍其後雖暫時撤出四川,對四川的侵擾卻從未停止,蒙古騎兵輪番對成都等州縣進行瘋狂的洗劫與屠殺,並再次攻破成都,俘虜宋朝守將陳隆之,擄掠大量百姓而返,蜀人的生活依然極不安定。瀘州、合州成為蜀人僅存的避風港。 1234年以後,蜀地流民、潰敗的士兵紛紛蜂擁入瀘州,流民居無定所,士兵借尋家小為名,侵擾當地居民,整個瀘州城一片混亂;然而,禍不單行,1236年,一場大火突臨瀘州城,城內房屋相鄰,瞬間化為焦土,百姓躲避不及,葬生火海者不計其數。據宋王朝統計,重修瀘州城花去「錢十萬五千緡,米三千六百餘斛」,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四川邊防日益困頓。
1241年,隨著成都、嘉州(今樂山市)的相繼淪陷,失去屏障的瀘州最終也難逃城池破陷的厄運。《宋史》記載,成都、樂山失守,陣亡者不計其數;蒙古軍隊攻佔瀘州,見人則殺,瀘州一時屍橫遍野,見者無不寒心。
1242年,南宋名將余玠立下「手挈全蜀還本朝」的誓言,自告奮勇來到四川,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主持四川防務。余玠效仿諸葛亮治蜀之法,「集眾思,廣眾益」,在蜀地張榜招賢,遴選守臣,懲殺潰將,整頓軍政。
1243年,宋四川安撫使余玠命知州曹致大築神臂城,將瀘州遷治於此。同年,蒙古軍再次攻蜀,在余玠率領下,宋軍與蒙古軍「大小三十六戰」,在大渡河俘虜蒙古軍將領禿懣,一掃過去頹敗之態;余玠還一度率軍北伐,與蒙古軍大戰於興元(今漢中一帶)、文州(今甘肅文縣),余玠治蜀10餘年,蒙古軍一直未能佔到半點便宜。
1253年,宋理宗卻聽信奸臣讒言,下令解除余玠兵權,召其回朝,余玠飲恨自盡,蜀地百姓無不悲 泣。隨著余玠的冤死,蜀地士兵群龍無首,原本已臻完善的四川防務大有支離破碎之勢。
1260年,劉整為宋四川潼川路安撫副使兼瀘州知州。劉整原籍京兆樊川,入蜀後屢立奇功,步步升遷,素有「鐵胡孫」美譽,南方籍將領心懷嫉妒,視之為「北人」;而在一片贊揚聲中,劉整也不把上司放在眼裡,矛盾日益激化,最終招致排斥。其累戰有功而遭賈似道集團的忌狠與誣陷,向朝庭申訴不得。1262年,走投無路的劉整以瀘州15郡30萬戶投降蒙古軍,神臂城首次失陷。
蒙古軍以瀘州為基地,四川六十餘州大部分歸於蒙古軍囊中,南宋王朝「止有二十餘州,所謂二十餘州者,又皆荒殘,或一州而存一縣,或一縣而存一鄉」。
1262年,宋四川宣撫使呂文德收復神臂城。咸淳三年(1267)至咸淳六年(1270),蒙古四川行省也速答兒曾三次攻瀘,皆未得手。
在遭受重大損失久攻不下後,蒙古人最終聽從了瀘州降將劉整的計謀,把進攻的重點從四川轉移到襄樊,並派劉整率軍攻打襄陽。
咸淳三年(1267年)九月,忽必烈下令攻打襄陽,讓劉整到襄陽同蒙軍主將阿術圍攻襄樊。襄樊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長達六年的關及南宋政權命運的襄樊保衛戰由此開始,宋蒙戰爭進入轉折點。劉整圍襄陽城而不打近五年,並且為蒙古訓練了強大的水軍,拿下了襄陽,元軍從此勢如破竹,南宋覆亡已無可挽回。
1273年6月,宋瀘州知州梅應春又投元,城堡再次陷落。德祐元年 (1275)六月,嘉定及其以下沿江諸城降附,瀘州失去遮擋,當元西川軍抵神臂城下時,宋潼川安撫使、知江安州梅應春與部將趙金等不戰而降。元改江安州為瀘州,留梅應春戍守,大軍繼續東下,合東川軍攻重慶。 1276年六月,宋四川制置副使張珏遣部將趙安、王世昌、王立率合州軍在瀘州義士劉霖導引下,與城中合江人先坤明裡應外合,收復神臂城,處決梅應春,俘虜了元西川行院諸將家眷,迫使正在圍攻重慶的西川軍回師救助。
景炎二年(1277)、元至元十四年春,元軍水陸並進,合圍神臂城,阻截了宋合州援兵。十一月,「瀘州食盡,人相食」,矢盡援絕,宋安撫王世昌等戰死,神臂城最後被攻破。戰爭結束後,瀘州治所便又遷回原址。
宋代嘉定十六年(1223年)川陝四路有人口259萬戶,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僅剩12萬戶,尚不足宋代的5%;《江陽譜》也記載,瀘州原有人口4萬多戶,到元初僅剩萬余戶(很多還是外地奔逃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