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新高考下如何進行歷史教學

新高考下如何進行歷史教學

發布時間:2022-12-14 04:39:19

1. 新形勢下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1.以本為本,扎實掌握和熟練運用教材基礎知識。目前高中歷史教材雖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作為教學的第一手材料、學生獲取知識的直接來源,素材形式多樣,信息量較大。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首先要緊扣課本,用好課本,扎實落實基礎知識,布點連線,縱貫橫聯,立體構建起充實豐滿、有血有肉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達到對基本歷史知識扎實掌握和熟練運用的目的。    
2.課堂教學是平台。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基本平台。這就要求課堂教學優化結構,整合各種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尤其要將傳統的知識傳授變為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針對性地實施教學,自覺地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包括基本知識傳授、學科思維、觀點、方法與能力的培養。    
3.過程與方法是關鍵。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過程與方法是關鍵,這也是目前高考考查的重點目標。對老師而言,即怎樣實施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老師有科學的計劃、引領、點撥。對學生而言,即重在體驗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過程,掌握科學方法,總結一般性規律。    
4.強化訓練是途徑。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主要通過練習實現,既包括課堂練習,又包括課外練習。在課堂練習中,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講授、談話、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討論、辯論、題目檢測等形式開展。課外練習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通過學生開展閱讀、調查、撰寫歷史小論文等形式的活動實施。這就要求師生共同搜集資料,進行科學整合,針對性地、科學地設計為不同形式的題目強化訓練,實現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    
5.及時反饋,科學評價是動力。課堂及課外的練習都要求老師及時反饋、科學評價。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把握實施過程的推進和目標的變化,也才能不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成就感,從而穩步推進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有效開展。   
6.有效發揮老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是一項極其艱難復雜的工作,主題是學生的提高,主導整個過程的是老師。學生在思維、方法、能力諸方面尚有欠缺,這就要求老師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

2. 如何破解新課程下歷史高考備考的困惑

新課程下高考歷史復習存在的主要困惑

1、備考復習是仍然按模塊進行,還是打破模塊按專題方式復習

第一輪復習時,是按模塊進行的,但在復習中老師感覺費力,學生掌握得不理想,不利於達到高三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全面系統掌握,對學生歷史成績的迅速提升產生了很大影響。於是我立即進行了調整,打破了模塊結構,按專題方式進行整合。例如,將必修1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選修1的商鞅變法整合為一個板塊;必修1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與選修1索倫改革整合為一個板塊;等等。結果發現,事功參半。

2、新課程的實施,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是一個必須正視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內化為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行為需要一個過程,歷史新課程的實施無疑把對教師的要求提到了一個很高的理想的高度,這樣的要求對於剛從傳統教育轉型過來或還沒來得及轉型的老師而言難免有些勉強和底氣不足。知識積累中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出現,一桶水不足以應對一碗水的感覺。

第一,大多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還很模糊,還不深入甚至不正確。單憑幾次短期的培訓難以徹底轉變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理念和習慣。

第二,新課程對老師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底蘊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在新課程歷史教學要求使學生體會、經歷科學知識的發現與探究過程,事實上很多教師對某些知識的探究自己都不甚明了,這又如何能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呢?

第四,如何科學地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本身就是一個涉及到師生雙方面素質前提的難題,要求老師有很高的教學藝術。引導得不好,不僅技能難以鍛煉,過程與方法難以正確形成,甚至連基本的知識也難以掌握。

3、考試與新課標理念如何緊密結合

當前,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學校對老師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幾乎都還是以學生成績與升學率為主,考試仍然是教學的導向和指揮棒。現在的考試方式也只停留在課改前的那種考試方式,新的考試方案還沒有出台,為了確保評價不至於落後,老師情願回到舊的圈子裡。這導致教師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卻又回到了應試教育的老路子上,我們知道,應試教育訓練扎實有效,學生的學習緊張嚴密有序,師生缺少的是個性的張揚;新課程關注的是學生的個性、學習興趣和學習過程中的合作等,學生活躍積極主動,但不能靜下心來扎實訓練,也很難有訓練的時間,所以,新課程與「應試教育」的長處有效結合是教師們最為困惑和關注的問題,如何把考試與新課標理念緊密結合,體現考試目標的多元性,如何做到?

4、一維目標向三維目標轉化,讓我們教師感到難以把握,到底應該怎麼把握,把握到什麼程度,心裡沒底

起初我們擺脫不了原來歷史教學大綱對我們多年的影響,因為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是硬性的,它嚴
格規定了知識點及各知識點的准確的分層次要求,對於沒有達到大綱要求和超綱有十分明確的界限,而課程標准對科學內容的規定則比較寬泛,很多情況下對知識的學習沒有給出硬性的規定,給教師留下了更多的自主空間,讓不同的教師根據各自的不同特點去開展歷史教學,同時由以往重一維目標向三維目標轉化,讓我們教師感到難以把握,到底應該怎麼把握,把握到什麼程度,心裡沒底?如何做到關注全體又關注差異,如何讓60多人都有效的參
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如何在這樣的大班額中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自己的課堂活起來,怎麼才能做到活而不亂,收放有度,至今扔困擾著我們教師。

5、以專題方式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大,而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普遍較差,這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很多困難。而且以專題方式教學復習,這就人為地割裂了歷史之間的相互聯系,如政治事件的形成往往與經濟事件、文化事件緊密聯系,單獨學習政治史是無法深入理解和掌握的。

6、新課標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須收集整理有關資料,而學生負擔比較重,時間很有限。

7、高考試題與課標內容的差距,老師在銜接上很難把握一個「度」。

但我想:迷茫歸迷茫,書照樣要教,而且還要教好,並且還要確保所教學生在2013年夏季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怎麼解決呢?這便是擺在歷史教師面前的一個最現實的課題,辦法只有一個:摸著石頭過河,邊想邊過。

3.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上好高三歷史復習課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新課程改革是全方位的,對教材的內容,教學教法,考試的要求,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要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其中教師的作用是重要的,關繫到改革的成敗。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刻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前提下,在實際教學中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過去的復習課主要是傳授知識,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然後讓學生識記。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主導與主體地位的關系沒有體現出來,甚至本末倒置。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為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扮演好指揮家的較色,而不是保姆式的教學,只有轉變教學理念,才能真正實施新的課程標准。
二、對教材知識體系的重新構建
新的《歷史課程標准》是歷史課程實施的基本依據,也是新歷史高考的命題依據。新的課程標准與原來歷史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結構上作出了重大變化。新課程的教材編寫是以專題形式呈現的,內容跨度大、概念多,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在直觀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給學生的記憶與理解造成了混亂和困難,不利於學生掌握。同時, 3個必修模塊的教學內容被分別以不同的側面出現,教學內容上出現重復和割裂。因此,復習備考時我們可以首先對教材的學習內容重新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或者是通史體列和中外順序對政治、經濟、文化的模塊內容加以構建,這是一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知識體系。
三、夯實基礎,滲透能力培養
首先,通過對新課改後歷史高考題的分析,新高考仍然強調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學生對基礎知識把握如何,是決定高考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基礎知識是活水,源泉,如果連基礎知識都不能掌握,談何運用?所以,進行高三復習,先從基礎抓起,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評價以及與前後知識的聯系,讓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去掌握。另外,學習過程中涉及到概念性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理解透徹,否則,不便於對基礎知識的消化。
其次,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既要注意歷史事物之間的縱向聯系,也要注意歷史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系。在縱橫聯系中加深對歷史事物的整體把握。
再次,高三歷史復習除了夯實基礎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我認為是能力的培養。就自己個人對高考試卷的分析及標准答案的理解,題目的設置往往有三處著眼點,一是根據材料回答問題,答案往往在所提供的材料中;二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答案往往在教材所學中;三是結合材料並根據所學知識,其答案往往是二者結合。而要准確答題需要學生有很高的應用知識的能力。比如,2009年高考第22題三個問題的設計:(1)據材料一、二,人們的婚姻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作為婚俗背景的經濟基礎和家庭關系,從傳統到近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態度發生變化的社會條件是什麼?(3)據材料一、三,不同學者在婚姻自由度問題上的視角分別是什麼?我們應如何全面認識這一問題?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快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及其闡釋能力。這也是新課標要求考察學生兩大能力。這就要經常地講,經常地練。才能讓學生熟練掌握提升對新材料新情景的運用與理解能力
總之,新課標、新高考下如何形成科學、系統、具有針對性的復習方法,只是剛剛一個開端和探索階段。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以便更好的服務於教學,服務於高考和學生。

4. 如何開展有效的高中歷史教學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科技的成果逐漸的走進大家的生活,逐漸的走進教學課堂,教育模式也在逐一改變。我國的教育制度一直不夠完善,大部分的學校和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方法還處於應試教育的階段,尤其體現在高中教學方面,教師上課的內容大多數圍繞著高考的內容,課堂乏味枯燥,模式單一,特別是高中歷史這種事實性的學科上,學生普遍認為歷史只需要背背記記就足以應付考試,上課沒有積極性,甚至會出現里心理上厭煩歷史,但是由於高考的分數,還是硬著頭皮勉強學習歷史的現象,從而導致教師在課堂上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我們要積極的主動的探索新的實際的教學模式,響應時代的潮流和順應課改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識,享受課堂,愛上課堂,做課堂上的主人。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課堂;策略
現如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通過歷史必修課,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名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新課改的內容,可以看出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老師為中心、單純的講授知識等等單一枯燥的教師方式已然不適合也不能滿足現如今的教學需求和教學效果,所以教師也要結合學科的內容和客觀事實探索出適合學科教學的教學模式。高中歷史,作為一門必修性的學科,有著認識歷史、中華名族精神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其特點,從自身班級的學習情況出發,制定出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將從高中歷史教學實際事實出發,以課堂學習為中心,探索高中歷史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一、 創建情景式引導性的教學課堂
情景式的教學即充分利用形象和實際知識點相結合,盡量創造出經典的教學場景、知識場景和歷史場景,激發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糅合成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上,教師可以有型的具體的物體或者形象來表示出抽象的歷史史實,也可以通過具體的場景觀看和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把涉及到的知識點掌握住,促進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和積極性。同時,教師在講課時也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要一味的採用灌輸性學習,應當採用引導性的方式誘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教師採用引導式學習方式時,可以先講授重要的歷史知識,然後提出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或者語句,讓學生在自己的想像中還原歷史情景,不僅能不促進學生理解歷史,也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想像力和理解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時,教師可以說出這一歷史的背景和大概過程,然後給學生分鍾思考和想像當時的歷史情形,過了幾分鍾後就會發現學生變得積極參加課堂,並且非常認真的聽課,就是因為教師採用引導性的教學,讓學生深感其受,就會對課堂的內容非常感興趣,參與度自然就高,隨之,教師的課堂質量就會升高。
二、參與式的歷史課堂
傳統的歷史課堂是以教師為主,並不在意學生的接受情況和課堂問題,這種方式就會導致學生和教師課堂氣氛不活躍,課堂效果不佳,自然課堂效率底下。而新課標明確指出「以人為本」,意思為在課堂不僅要以學生的需求和參與為主,也要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歷史素養為主,為國家教出綜合性的人才。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的讓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來探究歷史問題和史實,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協作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到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學習到團結合作的意識。其實,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抽出一段時間來專門讓學生討論教師設計好的問題,注意小組配合,課堂發言,教師在旁指導、評價即可。例如,教師在講解《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時,可以先進行講解歷史知識,背景等等,讓學生大概了解歷史過程,接著讓同學討論本節課最重要的問題,可以把全班同學分為六個小組,每個小組八個人,自主討論問題,可藉助書本和課外歷史書,教師在旁邊引導,最後每個組選出一個代表來發表意見,教師和學生一起評論,也可以採用評分制度,激起學生的好勝心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活躍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留下深刻的映像,鞏固學生歷史知識,促進班級團結。
三、豐富教學手段
在21世紀,科技逐漸走進千家萬戶,方便了大家的生活也豐富了大家的視野。現如今,我國的大部分教室都引進了多媒體的教學,教師也要積極作用多媒體的優勢,去除傳統的教學手段:粉筆、板書的單一的乏味的手段,結合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畢竟,有的歷史事實比較特殊,就算教師採用引導性和合作性的教學,學生畢竟年齡比較小,不能體會到那時的歷史氣息。這時,教師就要學會使用現代科技多媒體來讓學生感受事實感受歷史。再者,有的學校經費有限,並不是所有的教室都有多媒體,教師也可以查找些當時圖片,歷史故事或者人物故事多角度多層次向學生體現出歷史史實,激發出學生的想像力。當然,更好的方法是教師可以把課本的幾節相關的內容做成專題性的課堂,讓學生在課下自主的查找資料,這樣就更加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培養成綜合素質的學生。例如,在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時,沒有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氛圍,學生是感受不到當時的歷史性的革命的,這時,教師就要從網上提前找好下好有關此類的視頻,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理解革命是怎麼爆發的,為什麼爆發,也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當時人民的需求,給學生留下深刻映像,促進教師課堂進行的順利性和高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
四、結語
當然,高中歷史教學的方式還有很多:合作性策略、問題式策略等等,教師在作用的過程中要結合自己班級的學習情況和學生接受的意見,再者結合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運用一定的正確的教學方式,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大部分的歷史知識點,掌握更多的歷史史實。教師也可以自主探究一節課上採用多種方式來進行歷史教學,最好的是把幾種方式糅合在一起,更加新穎獨特的方法來講授歷史知識,讓學生在歷史中學習到做人的方法、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5. 淺談高三歷史教學中如何落實基礎知識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試題模式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新課程理念下,試題開始由基礎知識為主、能力考查為輔的模式向注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的模式轉變。應該說,這樣的轉變符合新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那麼,在新高考的形勢下,我們應如何應對新的轉變呢?俗話說「萬變不離其中」,只要我們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意總結試題類型,掌握基本的答題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基礎知識的復習在整個高三教學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那麼在教學中怎樣落實好基礎知識呢?一 依據考綱,明確目標. 《考試說明》強調的能力要求,第一條就是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話就是考察是否記全、記牢、記准了歷史《考試說明》規定的歷史知識。從新課程新高考來看,雖然一再強調考察能力,而准確記憶性的基礎知識的分數比重仍是相當可觀。我們知道,高考中無論選擇題還是問答題、材料分析題都是運用已知的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綜合性較強的題型,雖然我們仍很難清楚劃分基礎知識所佔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數有幾多,但不掌握相關的歷史基礎知識,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題興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視能力訓練、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防止矯枉過正,無疑是當前歷史復習中特別值得認真反思的重要問題。《考試說明》是高考復習最重要的依據,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教師要指導學生清楚歷史考試說明中歷史知識的考察范圍,並注意形成學科知識體系。在教學中,將大量的時間用在基礎知識落實上。按照<<考試說明>>的考查要求,考試范圍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選修, <<考試說明>>列出了多少個一級子目、多少個二級子目、多少個三級子目,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條目爛熟於心,明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全面、系統復習基礎知識,為學生取得好成績奠定扎實的基礎。二 緊扣課本,夯實基礎從新高考試題看,凸現了對歷史基本概念、史實以及教材中重點部分的考查。重視「雙基」,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復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夯實基礎是提高能力的關鍵。准確、系統地掌握教材知識(章節知識)是備考復習的基礎。(1)導言:搭建了知識結構框架,並給具體的史實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定位(定性),屬宏觀知識,對學生們形成歷史結構框架極為有利,可以要求學生多加了解;(2)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復習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學生「記」,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如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效率低下。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的加工重組,提取記憶要素。可以借鑒語文科的學習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結合數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於系統掌握。其次,理解要深。要區分歷史事件的表面現象和本質內涵,特別要告訴學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3)地圖、圖片和文獻資料是復習的重要內容。教材中的歷史地圖、情景圖、圖表、漫畫等,要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圖講史,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建立緊密的圖文關系,而後再挖掘圖中的隱性知識等,從而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才能夯實基礎。三 架構體系,提升能力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到了高三,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壞之關鍵就取決於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架構歷史基礎知識的網路體系就是形成系統知識體系的第一步。有些同學認為自我架構歷史知識體系太費時間,其實這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因為整理知識體系雖頗費時日,但可以縮短以後每次復習的時間,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對課本知識的橫、縱向聯系更為清晰;同時隨知識網路體系在不斷地深入整理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地深化和加強,這實際上就是在逐步擺脫過去的那種煩瑣的記憶過程,同時也達到了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雙贏。可見,教師應在高三一開始就要指導學生自己對課本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統的知識網路,整個高三一年只要四個步驟培養就可以完成歷史的深化復習了,即:第一步構建以目錄、章節標題、課本黑體字為主線的知識網路體系。通過整理和開發目錄、章節上的標題、課本黑體字架構成簡要的初步的歷史知識體系,以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課本的目錄、章節標題和黑體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視的,實際上這些都是課本的「綱」(骨架),對這些「綱」的綜合、歸納,就能形成清晰的歷史的階段特徵、基本線索等等。第二步運用課本知識架構橫向與縱向聯系的知識網路體系。在橫向聯繫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並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在縱向聯繫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並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專題線索。以此提高綜合歸納概括能力。第三步以歷史常識和基本理論為主線的立體知識網路體系。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答題的框架、結構,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事例充當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這是也是對第一、二步的總結和提升。在操作時,首先應將生產力的發展做為主線來歸納歷史知識,這條主線,可以說很多歷史發展均與之有關,因為正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從而造成了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革,也正是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同一時期不同國家國力強弱不同,在國際上所處的地位也不同,這就導致了復雜的國際關系。其次,以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辨證關系作為根本原因來整合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因為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所以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只要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再次,根據四大基礎(經濟、階級、思想理論、組織基礎)、經濟發展七要素(制度、環境、資金、勞力、技術、資源、市場)為主線來整合歷史知識。第四步分地域和時政熱點、焦點來架構知識網路體系。把歷史知識按地理區域劃分、歸納和整理,從而把這一地區的地理、政治和歷史結合起來綜合認識;也可以根據近及年的時政熱點、焦點來架構新的知識網路體系,即把歷史、地理知識作為時政熱點、焦點的背景或載體來體現。這兩部分內容架構的知識網路體系就等於說把某一地區或時段的地理環境、政治狀況、經濟發展、文化特點、國際關系、現實存在的問題等方面聯系在一起進行綜合的研究和認識。在架構這四大知識網路體系時,不僅要求學生將基礎知識一一落實,並要在架構不同層次知識體系中不斷地操作和演練、交流中熟悉起來;同時在構建時還要激活和提升所有的思維能力,將知識體系能活用起來。如在整理中,直接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因為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大限度的分數,這就要學生只答要點、精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羅列原始史料,這就需要平時的潛移默化地去訓練,而架構知識網路體系本身就在訓練高度概括能力。此外還有些能力也可得提升,如歸納史實得出結論的歸納能力和推演史實說明問題的演繹能力就可以得到直接的提升;而歷史分析能力(即將歷史事物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全面、辯證地分析它的發展變化)、比較分析能力(即確定歷史事物之間異同關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階級分析能力(即對階級社會中的人和事進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也可以得到發展。四 科學記憶,提高效率中學歷史教材內容紛繁龐雜,史實浩如煙海。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概念,縱橫交錯,學生往往感到難記。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記憶力,鞏固基礎知識呢?1.聯想比較記憶法沒有聯想比較,就沒有深刻的記憶。聯想比較記憶法是對歷史現象從各種角度各種聯繫上通過辨別、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進行記憶。聯想比較可以縱比: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聯想比較還可以橫比:通過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對比,不僅便於記住兩個變革的歷史知識,而且能發現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聯想比較記憶法不僅能使我們巧妙地獲取知識,而且也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 2、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例如,新課程中中國近代史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濃縮歸納,並巧妙地記憶它的知識框架: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五股思潮(封建專制、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濃縮記憶法的優勢是增加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減輕學習的負擔,而且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3、重復記憶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時教師應該:第一,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抓重點,攻難點,反復強調歷史諸因素。創造各種條件,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內容、性質、意義、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學生腦海中。第二,課後練,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敘述課堂所學的內容,完整地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所提出的問題。第三,單元練,即對學生進行單元復習,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重點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第四,綜合練,就是某一斷代史教學結束後對學生進行綜合復習和訓練。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把所學知識分類歸納、比較、分析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記憶、表達、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方法很多,教學時應靈活運用,決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6. 新高考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引言
關於目前新一輪高考制度的改革,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明確規定除了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科成績之外還需要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14科目,任選三科的學業水平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成績高的科目計入高考總成績中。在這個《決定》中,歷史科目表面上是不參加高考的,並不是所有中學生會自主選擇歷史科目。同時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認為歷史學科是冷門學科,而且文科沒有理科好找工作,所以在選擇科目的時候會讓學生選擇理科科目。這就為中學歷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歷史教學中注重對中學生學習歷史心理進行研究是勢在必行的,尤其是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目前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缺乏
學習興趣是學習需要的表現形式,所謂的求知慾、好奇心、愛好等都是興趣的體現。[1]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無論是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還是學科學習能力的發展,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養成,都是伴隨著學生的心理活動的。」
首先,現行高考制度,歷史科目是和政治 、地理綜合考試的。所以高中階段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結果更為關注,將歷史學習成績與自身以後的發展聯系起來,其間接興趣較為明顯。所以歷史學科成績好的同學,基本上對歷史學習也感興趣。
其次,學生從始至終都認為歷史是「背多分」,死記硬背的多,並不像理科有挑戰性。同時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理科的選擇面更廣,就業面更廣。所以文理分科的時候,毅然選擇理科。例如,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文科班就只設了兩個班,高一文科總人數91人,可以看出社會上對於文科並不看重。
再次,雖然高一、高二理科班也會學習歷史,並有同學對歷史學習有著表面層次的感興趣,覺得歷史故事性很強,可以將歷史故事作為緊張學習的添加劑。大多數理科生在他們所謂的副科課堂上會選擇做主科的作業,忽視歷史課。
最後,同時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重點關注高考的考點,注重教學時間。而忽視歷史的故事性與情境性,以至於整個歷史教學相對是比較枯燥的。所以即使文科班的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大都不濃厚,這與中學歷史教學是密切相關的。畢竟,高中生在緊張時間里接收歷史信息,教師是主要的來源之一。
現行中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大都是來自於高考的壓迫,對歷史學習興趣缺乏,隨著新一輪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否激發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呢?
三、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對歷史學科的挑戰
在新一輪高考模式改革下高中生不再像現行文理科進行捆綁式考試,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興趣和特長,揚長避短發揮特長。同時結合一些高校在招生對科目成績的要求,所以歷史學科也是不能夠忽視的。

四、中學歷史教師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如何提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由於學生有自主選擇權,所以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
首先,師生需要建立信任的關系。鑒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的情況,師生建立信任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重要的一步。師生之間的信任關系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興趣濃厚;然而,師生關系僵化,就使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對任課教師和所教的學科引起倦怠和反感。
其次,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歷史教師教學能力包括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運用、課堂教學氛圍等。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對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學生會因為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形象生動的教學而被打動。因此,歷史教師不僅要豐富自身的歷史內涵,提高教學手段,挖掘教學內容的特點,注重創設教學情境。充分了解學生的階段學習心理特徵。如,在新高考改革下,學生選擇歷史作為高考科目,那麼在講授歷史課時不僅要知識點和情境性相結合,而且還需要教師侃侃而談、輕松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教師的魅力一般都是在課堂上而展現出來的。 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應有積極情感態度和適當的威信。教師的心態、情感在教學中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首先教師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方能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課堂中教師的情緒很容易帶動學生的情緒。同時教師需要適當威信,讓學生不自覺對教師產生敬畏、信服之情,進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歷史,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最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評價。「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語)[4]在課堂適時給予學生積極評價會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並且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輕松愉快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結語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雖然給歷史學科帶來了不少的沖擊,但也是一種挑戰。是教師對自己的挑戰,挑戰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識與故事相結合,如何脫離現行只求結果枯燥的教學模式,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本文就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師將要面臨的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行了淺顯的分析,希望在將來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在巨大的壓力不斷發展、完善自己。

7. 如何認識和把握高中歷史新課標教學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准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初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初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初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准、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盡量多採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當然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
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多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過去的從教師的權威性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對話,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由過去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在歷史教學中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義,才能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價值的反思,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推進課改向縱深發展。反思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反思可以.增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作為積極投身於高中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就要善於自覺運用「教學反思」,盡管長期不懈的堅持的確很苦很累,但天長日久這些苦和累就會化作生命的芬芳,永遠滋潤和飄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不會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學片斷,也不會隨著一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過多節次的課堂教學,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永遠把更好預設在下一節。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將歷史教學上升到藝術層次演繹出來,教學設計過程是歷史教學藝術生成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才能使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質的飛躍。

8. 高三歷史教學的工作計劃

高三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學年,離高考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們教師要盡力發掘學生的潛力,讓大家在高考中考出自己最好的水平,進入理想大學。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三歷史教學的工作計劃,歡迎閱讀。

高三歷史教學的工作計劃(一)

根據實驗區省份文綜歷史試題的特點及高考閱卷中所反映的問題,結合新課標下高三歷史教學的現狀,整合各地高考歷史試題及復習策略,特製訂高三歷史下學期復習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三個「明確」

高三歷史學科的教學要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綜合》、四種版本的教材為依據。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歷史新課改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文件(根本大法)。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考試說明是備考復習的重要依據。三個依據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別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較,相互借鑒使用,在使用時要求同存異。

新一輪課程改革剛剛開始的時候,教育部有關領導就明確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來推動課程改革。可見高考命題思路也要緊跟課程改革,努力體現《課程標准》提出的新理念。這使得新課標下的高考呈以下特點:

第一,基礎性。

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也是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課程目標之一,它不追求非結構類知識的廣度,更加重視對結構類知識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山東省的文綜試題的考查表現在知識考查的基礎性,絕大多數的題目都是基於主幹知識的考查,著重考察學生知識的理解水平和思維深度,要求學生通過新材料或關鍵詞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樓閣,它離不開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承載作用。

第二,歷史性。

指的是歷史課程的育人目標通過「歷史事實」來實現,而不是抽象的理論灌輸,歷史不同於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就在於「歷史性」,這體現在貼近現實、不避熱點。注重試題的現實性不是簡單地考「熱點」,簡單地圖解歷史,而是通過考點的選擇體現當今社會和世界的重大問題和整體走向,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並以此來考查考生學習過程與方法。如試題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幣」「中美關系」「社會保障」等問題。

第三,人文性。

就是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指向現實,具有現實性。指向學生的成長,尤其是指向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歷史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人格養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礎性作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提出「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07年高考山東文綜歷史試題取材生動、親切,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較強的情感色彩,對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考查也屢屢出現,如對「服飾」「民族關系」等問題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

通過「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利用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知識,倡導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知識,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原則。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有機的統一,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這是新課標程標准所倡導的。2007年高考山東文綜歷史試題突出體現了這一點,如第12題對根據地示意圖的判斷等題。

第五,地域性。

各省單獨命題,體現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試題的重要特徵。各省自主命題注意以地方相關的歷史知識為背景創設情境,為考生營造了一種親切的地域文化氛圍。2007年各省試題中有明顯的體現,山東卷第29題以山東在中國、世界的地位為主題。

3、明確內容進度

必修內容: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必修Ⅱ《經濟成長歷程》、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

選修內容:選修Ⅰ《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Ⅲ《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等。

二、復習進程——三輪要求

(1)時間安排:20xx年3月—4月。

(2)復習思路:以專題知識為主,整合必修、選修模塊,貫穿中外、聯通古今。加大對知識點與線的相關材料的閱讀理解,包括對各版本教材之間知識點的銜接,包括對歷史概念的把握、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觀點等。

①專題的設計:專題設計形式要靈活,要服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可採取四種類型:即線性專題(縱向專題)、時段專題(某一特定時期,如20世紀二、三十年代等)、問題專題(以某一問題為中心,包括熱點專題)、地域專題(如環渤海地區等),專題的設計既要突出歷史主幹知識,又要注意重點、熱點問題,可縱可橫,可大可小。

②二輪復習可採取四步復習法

第一、「知識歸類」:

把教材中的相關知識歸類到專題中。這種歸類決不是所有相關知識的簡單羅列,關鍵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啟後作用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鏈,組成知識網,以體現專題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內容。

第二、「分析比較」:

在專題史實的歸類完成之後,著力分析專題的特點,要選擇與本專題相關、相近的問題(包括本專題與地理、政治之間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比較,加深理論認識,從微觀上升到宏觀,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單科上升到綜合,以准確、完整地把握專題的特徵。除此之外,還應該選擇一些相關的高考試題或典型的模擬試題,尤其是近幾年的跨學科試題,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對專題的認識和理解。

第三、「復習鞏固」:

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計劃地復習專題內容,包括完成二輪復習資料、復習專題相關的教材,准備專題考試。這一過程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必須有明確的要求,例如記憶二輪復習資料的有關史實,閱讀教材的規定章節,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題、思考題等。

第四、「測試和講評」:

每次考試的時間根據需要確定,一般以一節課為宜,也可兩個專題合在一起進行考試。「講評試卷」的前提是教師要認真批改試卷,通過批改試卷發現學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學生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據此決定講評的內容和方式。學生失分一般有四種情況:

(1)知識欠缺。

(2)能力欠缺。

(3)審題失誤。

(4)技術失誤(如圖錯選項、寫錯年代,錯別字等):教師應對症下葯,結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錯題深入分析,使學生從深層上弄清楚失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以免重犯。

講評時尤其要注意總結解題方法,培養解題能力,同時要強調答題的步驟、技巧和格式。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能力,教師應該經常進行審題訓練,可設計一些問題,只要求學生回答解題思路、方法和答案要點。這種訓練費時少,效果好,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值得提倡。

(1)時間安排:20xx年5月。

(2)第三輪重點放在熱點復習,安排四次模擬訓練。在廣泛搜集資料基礎上精選試題,而且每練必改,每練必評,增強訓練的針對性、實效性,並根據練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高三歷史教學的工作計劃(二)

高三的下學期復習任務十分的繁重,所以需要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1、(結構系統、單元內容、重難點)本學期主要是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復習:高三近現代史的章節基礎和專題復習。

2、歷史大專題復習及熱點透析。

3、考前練習。

二、學生分析

1、(雙基智能水平、學習態度、方法、紀律)學生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學習態度、上課紀律方面做的比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題方面還有所欠缺。

3、在知識的整合上,普遍出現思維混亂局面。

三、教學目的要求

1、對世界史做一個比較透徹的分析和理解。

2、對歷史做一個比較恰當的整合,注重專題知識。

3、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四、完成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每星期的考試,使學生適應考試。

2、不定期的進行抽測,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

3、進行針對性練習,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高三歷史教學的工作計劃(三)

為保證高三學子在歷史這一學科不退後退,在此制定下學期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新高中課程計劃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學中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確保高考的順利推進,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進,教學中要切實有利於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完成《世界近現代史》下冊教學及進行第二、三輪復習。第二輪復習加強專題綜合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以及思維分析能力。第三輪復習(高考之前),查漏補缺,挖掘潛能,深化知識。

三、學情分析:

本屆學生的情況不容樂觀,歷史基礎知識很不扎實,理解運用能力較差。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提高講與練的方法及效益,成為專題與整體復習中的一大挑戰。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進度平均為6個課時左右,授課時間為16周。要求學生全面掌握《中國古代史》選修、《中國近現代史》上、下冊和《世界近現代史》上、下冊的基礎知識,並進行專題復習。

2、要求學生掌握教材內容中的歷史基礎知識,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教學,注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正確進行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4、認真學習教學大綱,研究新課程,不斷關注高考動態,扎扎實實抓好本屆高三歷史復習工作。統一復習計劃,統一教學進度,統一各項評析工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努力勵志網/,力求完成各項指標

五、總體措施:

1、加強集體備課,將其落到實處,而不是流於形式。就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本節知識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有關重點難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材料的選擇、用什麼方式呈現給學生加強合作研究,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2、認真搞好試卷評講課。針對高三後一階段訓練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試卷評講課的功效關系極大。每次訓練做到有練必批、有練必評。讓學生在訓練中感悟命題的意圖,明確復習目標。引導學生分析每一個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評講後的追蹤訓練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切實提高綜合訓練的效率。

3、精選、精練、精評。在廣泛搜集資料基礎上精選試題,難題、偏題要放棄。而且每練必改,每練必評,增強訓練的針對性、實效性,並根據練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4、扎實搞好提優補差工作,對歷史單科偏差的同學要個別輔導,對不同層次同學要分層指導,提高班級整體水平。

5、最後階段復習要夯實基礎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線索基本結論以及階段性特徵。回歸課本,注重對知識的查漏補缺。

6、掌握學科內及學科間知識的聯系。整合知識模塊,多角度思維,強化知識的遷移能力。

高三歷史教學的工作計劃(四)

為我校學生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績,特製定以下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依據課程標准、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准確把握考情、教情、學情,制定有效的備考策略,力爭讓我校歷史學科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

二、具體實施方法

1、把「三綱二題」作為復習的基本依據。

第一、「三綱」即課程標准、20xx年考試大綱和20xx年考試說明。

第二、「二題」即20xx年全國高考歷史卷試題和20xx年全國各套高考歷史卷。

2、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備考效益。

第一、加強集體備課的組織管理。集體備課要定時間、定地點,要有計劃性(周四、周六上午)。

第二,優化備課方式。集體備課要實現由備教案向備學案的過渡,由備教學內容、備知識梳理向備教學實施的過渡。

第三、優化備課內容。要認真關注三情(考情、學情、材情)、三態(原生態知識、衍生態知識、動態知識)、三生(尖子生、邊緣生、學困生)等問題。

3、依循「五步式學案導學模式」進行課時復習,提高課堂效益。

第一步為「復習舊課」。主要通過檢查提問進行。

第二步為「依案掌握要點」。首先,解讀課標,明確要點。其次,結合教材理解記憶學案「知識概括梳理」部分的內容。再次,通過教師提問、學生板演、默寫、互查互評等活動進行展示交流。

第三步為「問題質疑討論」。學生提出學習中的疑問,通過合作學習或者由老師幫助解決疑難。

第四步為「知能拓展提高」。通過優化處理學案的「知新整合」完成。

第五步為「鞏固反思感悟」。通過優化處理學案中的「達標測評」,在精練中鞏固成果,升華認識。依循此模式進行復習時,要分塊落實「知識概括梳理」部分的內容。

4、優化訓練過程及講評課模式,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第一、精心選題。選題的基本依據是「三綱二題」。選題應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視角)題型為主。

第二、模擬訓練。訓練要採用限時、閉卷的形式。要使用答題卡(選擇題)和答題紙(非選擇題)。

第三、精心批改。限時訓練應做到逢練必批,逢批必記。

第四、上好講評課。講評課的一般模式為「自我矯正——精評新練——自我完善——典題記錄」。

5、加強規范化訓練,保證不因規范化問題而無謂失分。

第一,注意審題的規范。選擇題要審清主題、題乾和選項。非選擇題要審清限制語、求答項和相關背景材料。

第二,注意答題程序的規范。應在做完Ⅰ卷後及時塗卡,不能全部試題做完後再塗。在做非選擇題時,不宜跨題或跨問答題等。

第三,注意答題紙使用的規范。書寫時不要超出答題區域。要將答案與題號和各小問的序號對應好,以防錯位。選做題應先寫題號等。

第四,要注意書寫的要點化、段落化、序號化、整潔化以及語言的術語化等。針對實高高三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特製定以下計劃:附一輪復習計劃:

復習進度:(基本按照xx歷史教研室意見,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微調,備課組保持統一。)

復習方法:

1、充分發掘利用一輪復習資料《創新方案》,完成相關填空和練習,掌握基本知識。

2、備課組組織編寫知識點復習講義,幫助學生梳理基礎、夯實基礎。

3、每周利用自習課進行一次限時訓練,及時反饋,提高能力。

4、課前檢查,進一步夯實基礎。

9. 新課程下如何組織高中歷史教學

在新課程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中教師起到的是輔助作用,你可以通過學案教學或問題導入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這需要看學生的水平,看他們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可以達到什麼程度,這就邀請教師在課後必須充分備課,盡可能的掌握多種材料。
另外,同學科之間還有加強集體備課與教研,實現資源優化與資源共享。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你說呢?

閱讀全文

與新高考下如何進行歷史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