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代十國的歷史怎麼簡單解釋呢
提起五代十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期間的歷史實在是太亂了。十來個政權走馬燈似的輪番出鏡、交叉登台,讓誰看了都眼花,那麼怎麼才能捋清這段歷史呢?接下來,我們就嘗試一下, 用流水帳式的介紹,來看一看,五代十國的那段前塵往事。
北漢平滅
而北漢最為頑抗,因為有著契丹的靠山,北漢問題始終懸而未決。最終趙光義發動大軍,擊敗契丹援軍之後,在北漢太原城下組織了一場大型舞劍表演,被困多日的北漢,看完表演立即慫了,乖乖開城投降。
自此五代十國徹底歸於一統,期間從907年到979年共計七十三年。
『貳』 誰能告訴我五代十國的歷史
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於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黃巢起義後,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907年,朱溫建立後梁,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北宋;979年滅北漢,自此基本結束了自晚唐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十國乃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關於五代十國的理解,狹義上為五代十國本身,廣義上一般以此代指這一歷史時期。
特點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中晚唐的藩鎮割據的延續,早在晚唐時代這些藩鎮已經存在,至唐亡後這些藩鎮仍存在,而且割據更加劇烈,由是者維持了數十年。五代十國的政權基本上都為曇花一現,因為有實力的將領經常發動兵變奪權,如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變上台的。另外,五代十國又是戰火紛飛的年代。由於沒有一個穩定的對十國有壓倒性的中原王朝,各個割據政權間戰斗不休,統治者多重武功而輕文治。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繁,政權屢有更迭。五代十國大多開國之君出身於社會中下層,這也是此時期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
編輯本段名詞來源
中國古代以正統史觀為主,因五代建立於中原地區,占據著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區,
五代十國地圖(14張)並以正統自居,是當時傳統的中央朝廷,故後來的史學家著五代史,而十國及其餘政權被稱為「割據勢力」。 「五代十國」一詞與政權定位來源於薛居正《舊五代史》及歐陽修《新五代史》,新舊五代史均把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統稱為「五代」。而《新五代史》又分別為五代時期眾多割據政權中具有代表性且稱制的十個割據政權著了「十國世家」,繼而產生了「十國」的定位。北宋路振撰《九國志》,其孫路綸續作《荊南志》,遂稱《十國志》,其後劉恕作《十國紀年》。「五代」便多與「十國」合稱使用,「五代十國」一詞於是便作為較之「五代」更為嚴謹的一個歷史名詞和別稱逐漸流傳開來。 近代部分史學家根據傳統歷史學理論,將北漢歸於後漢殘余政權,又將桀燕、岐國兩個割據政權列入,於是產生了「五代十一國」這個新的名詞與政權定位解釋來代指這一歷史時期,不過由於歷史沉澱與傳統習慣,一般使用仍以「五代」和「五代十國」為主。
編輯本段歷史年限
關於五代十國的年限,一般傳統的說法為:北宋建立於960年,作為中原地區主體政權的「五代」結束,歷史主體進入北宋時期,因此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期間;另一說為:北宋滅亡「十國」中的北漢於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國的歷史時期為公元907年到979年。
年限爭議
這兩種最為普遍的 五代十國中期中國形勢圖
說法尚存在爭議,其根本分歧在於:1、對五代十國理解的角度和立場存在廣義與狹義的差異;2、對「五代」與「十國」作分割或捆綁式理解的差異;3、對政權定位的差異。 第一種說法大多基於「正統」史觀,以五代為歷史主體。大多史學家及學者認為,這一時期對中原王朝稱臣的部分「十國」國家,以及其餘諸多奉中原王朝為正朔的政權,可以定位為中原王朝的諸侯國或者藩屬國以及地方割據政區,甚至其餘未臣服政權和它們一樣也被視為割據勢力,而五代的主體地位也因此更加堅定。這同時也是將「五代十國」簡稱為「五代」,或將這一時期直接稱為「五代」的重要原因。第二種說法基於北宋建立時實際分裂局面尚存的事實,將「五代」與「十國」既分割又捆綁式地片面理解。
實際起止
實際上「十國」中諸如吳、吳越、閩、南漢、楚、前蜀以及其他割據政權岐(鳳翔)、盧龍(燕)、定難(夏)、朔方、成德(常山)、魏博(鄴)等,它們均建立於五代之前。甚至包括五代的後梁、後唐兩個政權的前期雛形梁(宣武)、晉(河東)也建立於唐朝末期。所以事實上在唐朝正式滅亡之前,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已經基本形成。直至979年北宋滅亡北漢,才基本結束這一分裂時期,實現了對中國大部的統一。而五代十國時期的定難(夏)、朔方、靜海、河西、歸義等割據政權,北宋王朝並未實現對它們的統一。定難走向獨立,並統一了朔方、河西、歸義,建立了西夏王朝;而靜海政權開始分裂,並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最終成為獨立國家(即今天的越南)。所以究其根本,五代十國這一分裂時期在本質上遠不止五十三年,自黃巢起義後一直到北漢滅亡,分裂割據時間共長達近一百年。
編輯本段五代嬗遞
五代(907年-960年)是五個朝代的合稱。從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開始,五個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依次更替。後梁太祖朱溫篡唐昭宣帝,建立後梁。及後,後唐庄宗李存勖攻陷開封,滅後梁,建後唐,後唐後來被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所滅。13年後契丹軍隊南下,消滅後晉。此時,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國號後漢,4年後,後漢被後周太祖郭威所篡,及後後周亦被宋太祖趙匡胤所篡。直到960年趙匡胤代周建立宋朝,共53年。 五代的主要位置在中原,後唐、後晉、後漢君主為漢化的沙陀人,後梁和後周君主則是漢人。除後唐定都於洛陽外,其餘4代(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定都於開封(汴京)。
後梁
唐王朝在黃巢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原為起義軍將領的朱溫叛變投唐後,朝廷封左金吾衛大將軍,賜名「全忠」。天復元年(901年)封為梁王。後朱全忠於903年再起反心,挾持唐昭宗並誅宦官數百人,徹底剪除持續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904年,朱全忠殺唐昭宗,另立李柷為太子即位,是為唐哀帝。905年朱全忠又大肆貶逐朝官,並將崔樞等被貶的朝官三十餘人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歷史稱之為「白馬驛之禍」。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掃除後,朱全忠遂於907年廢哀帝自立,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都於開封。至此唐朝完全滅亡。中國歷史由此也正式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的軍閥混戰時代。912年6月,朱溫第三子朱友圭殺父朱溫自立稱帝。913年2月,朱溫第四子朱友貞討逆之名又殺兄自立,稱梁末帝。923年被後唐所滅。
後唐
908年,沙陀部人李存勗繼其父晉王李克用之位,任河東節度使,襲晉王。後攻破幽州,盡並盧龍(桀燕國)及河北之地,923年稱帝,改國號唐,史稱後唐,是為後唐庄宗,同年攻佔開封,梁末帝死,後梁隨即滅亡,庄宗遂定都西京-洛陽。926年後唐魏州發生兵變,庄宗被亂兵所殺。太祖李克用養子李嗣源遂入洛陽,稱後唐明宗。明宗死後,933年明宗第三子李從厚嗣位,稱閔帝。後為李從珂部下所殺。934年明宗養子李從珂乃即位,936年大將石敬瑭叛後唐,引契丹兵敗唐軍,攻洛陽,李從珂自焚身亡。
後晉
936年,李克用部將石敬瑭反唐,借契丹兵攻入洛陽,滅後唐稱帝,國號晉,稱 石敬瑭
高祖,定都於東京-開封。割燕雲十六州與遼,對遼主稱臣子。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貴嗣位稱出帝。946年,遼兵攻入汴,出帝被擄至遼建州,後晉亡。
後漢
沙陀部人劉知遠曾與石敬瑭合謀反唐。後唐滅亡後,為河東節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後晉亡,他便改國號漢,後定都於汴京-開封,稱高祖。948年高祖第二子劉承佑嗣位,稱隱帝。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隱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殺之,郭威遂反,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亡。
後周
950年後漢大將郭威以鄴都留守起兵入汴,951年滅後漢,即帝位,建後周,定都汴京-開封,稱太祖,後於954年卒。同年柴榮(郭榮)以太祖養子(內侄)嗣位。959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訓(郭宗訓)嗣位,稱恭皇帝。960年正月,遼兵南侵,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出御,策動陳橋兵變,建宋代周,恭帝在位僅六個月。
編輯本段十國割據
十國是對五代時期先後建立的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的合稱。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著「十國」世家,路振撰《九國志》,不含南平,其孫路綸續作《荊南志》,遂稱《十國志》,其後劉恕作《十國紀年》,「十國」一詞於是逐漸產生。
前蜀
前蜀是唐朝冊立的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溫建梁後,王建亦於成都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公元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後蜀
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不久吞並東川節度,遂據有兩川之地。933年二月,後唐封為蜀王。934年,孟知祥趁後唐發生內亂時自立,國號蜀,史稱「後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當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繼位之初勵精圖治,擴展疆土,後蜀一度國勢強盛,並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於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後期開始貪圖逸樂、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公元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後蜀滅亡。
吳
南吳的創始者楊行密在892年被唐封為淮南節度使,902年被封為吳王。公元905年,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但他喜好遊玩作樂,又排擠功臣宿將。張灝、徐溫因故發動兵變,楊渥被架空權力,並在908年被殺,由其弟楊隆演繼位。公元919年,楊隆演正式即吳國王位,改元武義。由於徐溫繼續獨掌大權,楊隆演仍然無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鬱郁而終,由其子楊溥繼位。楊溥在927年正式稱帝,大權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楊溥讓位於徐溫養子徐知誥,南吳滅亡。
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吳權臣徐溫,獨攬大權,吳主只是傀儡而已。927年,徐溫去世, 李昪
養子徐知誥成為南吳的實際統治者。937年,徐知誥篡吳稱帝,國號為齊,史稱徐齊。939年,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唐室後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繼承皇位。957年,後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敗,割讓長江以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雖然是一個出色詞人,但卻不是一個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趙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絕,趙匡胤遂進攻南唐。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滅亡。
吳越
吳越的建立者為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902年封為越王,904年,改封吳王,都城杭州,盛時疆域為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南部、福建東北部。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故該年為吳越建國之年。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錢鏐卒,子錢元瓘繼位。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錢元瓘去世,其子錢弘佐繼位。遼國會同十年(公元947年),錢弘佐去世,其子年紀尚幼,故由其弟錢弘倧繼位。但錢弘倧欲限制將領權力,結果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在當年十二月發動政變,改立錢弘倧的弟弟錢弘俶繼位。公元978年,錢弘俶向北宋獻出土地投降,吳越滅亡。
閩
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與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間逐漸控制福州一帶,王潮被授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審知繼承。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925年王審知去世,長子王延翰繼立。王延翰個性驕傲荒淫,殘忍凶暴,結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鈞及王審知之養子王延稟殺掉。王延鈞繼承閩王位,在933年稱帝。935年王延鈞被其子王繼鵬所弒,王繼鵬奪位。王繼鵬個性猜忌,屢殺宗室,結果在939年朱文進、連重遇的兵變中被殺,由其叔王延曦繼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進、連重遇兩人認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殺王延羲。朱文進自稱閩王,但不久就被王審知的另一個兒子王延政擊敗。945年,南唐抓住閩國內亂機會進攻,南唐軍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閩國亡。
楚
南楚的創立者馬殷在896年被唐封為武安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建立,馬殷主動向中央稱臣,被封為楚王。馬殷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後唐正式封馬殷為楚國王,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獨立王國。930年馬殷去世,由其子馬希聲繼位。932年馬希聲去世,其弟馬希范繼承。947年馬希范去世,將領排除馬希范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此舉導致馬希萼的不滿,楚國內亂爆發。950年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戰敗,馬希萼自立為楚王。但馬希萼自得位後志得意滿,縱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占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南楚大亂。南唐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進攻楚國,攻佔長沙,南楚滅亡。
南漢
南漢的奠基者是唐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唐亡後臣服後梁。劉隱率兵平定了嶺南,又從南楚手中奪取了容、邕兩管。他重用嶺南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911年劉隱去世,由其弟劉岩繼位。劉岩在削平嶺南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後,於917年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南漢。劉岩與鄰國和好,又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在國內推廣科舉制度,使南漢國力蒸蒸日上。 942年,劉岩去世,其子劉玢繼位。但劉玢貪圖享樂,不思治國。結果境內發生反抗起義,南漢國力開始走下坡路。943年,劉晟殺兄自立,雖然他從南楚手中奪取了不少地盤,但他卻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大肆屠殺皇族和部下,使南漢每況愈下。958年,劉晟病逝,由其子劉鋹繼位。劉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漢在他手中徹底腐壞墮落。結果在971年宋軍進攻時,南漢無力抵抗,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南平(荊南)
荊南的建立者高季興為朱溫部下,907年朱溫稱帝後被封為荊南節度使,其首府為江陵。後梁滅亡後,高季興繼續向後唐稱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曾表示要幫助後唐進攻,但實際並未兌現承諾。後唐明宗繼位後,高季興卻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發兵征討荊南。所幸因為江南雨季到來,唐軍糧草不濟,高季興才擺脫被滅亡的命運。929年高季興逝世,其子高從誨上台後,重新修復與後唐的關系,於934年被封為南平王。荊南地小國弱,因貪圖賞賜,幾乎向所有附近稱帝的政權稱臣,而且還搶奪其他政權的貢品。各國稱高季興和高從誨為「高賴子」。948年高從誨逝世,其子高保融繼位,繼續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繼沖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繼承。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繼沖繼承。963年宋軍南征時路過江陵,高繼沖見宋軍兵威深感恐懼,遂投降於宋,荊南滅亡。
北漢
北漢又稱東漢,其開國君主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951年,郭威滅漢建周。劉崇占據河東十餘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北漢是十國中最弱的國家之一,所以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公元954年,劉崇試圖趁周世宗剛繼位的機會進攻後周,結果被後周打得慘敗,國力大衰。劉崇於同年逝世,其子劉承鈞繼位,繼續侍奉遼國的政策,稱遼主為父皇帝。公元968年,劉承鈞病逝,養子劉繼恩繼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榮刺殺。劉繼恩之兄劉繼元繼位,殘忍嗜殺,亦動輒將忤逆他的臣屬滅族,北漢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久攻不下退兵。但宋軍在979年卷土重來,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宋軍勢不可擋,劉繼元向遼軍求救,遼國援軍亦被擊退,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亡。
編輯本段藩鎮並立
「十國」存在時期較長或疆土面積較大,更具有歷史影響與代表性,且均稱制立國,故將五代之外的這十幾個割據政權統稱為「十國」,亦或稱其「大」者。此時期還存在有:晉、岐、定難、燕(盧龍)、趙、北平(義武)、殷、武平、泉漳、朔方等割據政權。 其中晉、岐、燕、趙、北平、殷等政權均稱制建國。 五代十國前期北方形勢圖
這些政權以定難、晉歷史影響最大,後來分別演變為西夏、後唐,一般不列入十國。趙、北平雖稱王立國,但存在時間較短,又先後附屬於後梁、晉,性質可作為割據節度使政區,是半獨立政權。殷國存在時間短,規模極小,一般作為閩國殘余政權。岐國完全是一個獨立王國,燕國前期為割據節度使政區,後僭越稱帝,但與岐國一樣存在時間較短,故也不列入「十國」。其餘部分節度使雖為割據政權,當時並未僭號稱國,名義上是中原王朝附庸,且歷史影響較小,也不歸於「十國」。 部分史學家以北漢為後漢殘余延祚政權,將燕、岐二國列入,將五代十國這段歷史又稱為「五代十一國」。不過一般習慣以「五代十國」為傳統,二者無論怎麼定位,均表達同一段歷史,只是名稱不同,政權定位伸張不同。
晉
晉國(891—923年)是後唐的前身,部分史學家稱其為「前晉」,存在於唐末五代十國前期,位於今山西、河北一帶,是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891年—923年,歷2主,李克用建立。唐大順二年(891年),唐昭宗冊封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為晉王,都太原,占據河東一地。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晉王李克用仍然使用唐「天佑」年號,以「光復大唐」為政治口號,長期與中原的後梁對峙。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李克用死,子李存勖繼晉王位。干化元年(911年)晉國在柏鄉(今屬河北)決戰中,大敗後梁兵,接著攻佔幽(今北京)﹑魏(今河北大名北)等州,取得河北。龍德三年(923年)四月,李存勖稱帝於魏州,是為庄宗,改元同光,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年十月,滅後梁,十二月,遷都洛陽。
岐(鳳翔)
岐國(887—923年)中國唐末割據鳳翔(今屬陝西)的藩鎮,也是五代十國的一國。岐王李茂貞(856~924年),本名宋文通。唐乾符年間,因敗黃巢將領尚讓,以功擢神策軍指揮使。光啟元年(885),李克用率軍逼長安,唐僖宗出奔,文通護駕有功,擢武定軍(洋州軍號)節度使,賜姓李,名茂貞,字正臣。僖宗回長安途中,茂貞殺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代為節度使。 大順二年(891),他脅迫昭宗殺宰相,任命他為鳳翔和山南西道(治興元)兩鎮節度使,封秦王,成為關中最強大的藩鎮。乾寧二年(895),茂貞與邠州(今陝西彬縣)王行瑜、華州(今陝西華縣)韓建同犯長安,殺宰相,整兵而返。次年,茂貞再次攻入長安,昭宗依韓建。茂貞焚燒宮闕,大掠坊市而去。 光化年間,茂貞進封岐王。天復元年(901),朱溫以兵入關,請昭宗遷都洛陽,宦官韓全誨與茂貞劫持昭宗到鳳翔。朱溫圍鳳翔。三年,茂貞勢蹙,被迫殺全誨,送出昭宗。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滅唐,建後梁。茂貞仍用唐年號,開岐王府,置官屬。當其盛時,有地20州,至後梁末年,岐僅7州而已。後唐同光元年(923),後唐庄宗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茂貞上表稱臣。
定難(夏)
定難節度使(881—1038年),又稱夏綏節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區設置的節度使。881年,黨項首領拓跋思恭在此割據,成為西夏王朝的前身。 定難軍首領拓跋思恭因為替唐朝鎮壓黃巢起義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封爵夏國公,賜姓為李。據有夏州(治今陝西靖邊北)、宥州(治今內蒙古鄂托克旗)、銀州(治今陝西榆林)、綏州(治今陝西綏德)、靜州地,首府夏州。以後李家世代領有定難軍。宋初,定難節度使、夏國公李繼遷起兵反宋,大敗宋朝從宋朝獨立。並向遼國求援。1038年,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
燕(盧龍)
燕國(895—913年)的前身為唐末藩鎮盧龍節度使,乾寧元年(894年),晉王李克用攻陷幽州。次年(895年),李克用表奏劉仁恭為盧龍留後,不久,唐政府追認劉仁恭為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任盧龍節度使後,亟思背離李克用。從此晉、燕相互攻伐,互成水火。907年,劉仁恭被其子劉守光囚禁,劉守光自為盧龍節度使。909年,後梁封劉守光為燕王。911年稱帝,國號「大燕」,史稱桀燕。913年,晉王李存勖討伐劉守光,攻陷幽州,被囚禁的劉仁恭亦與劉守光為晉軍所擒,版圖並入晉國。914年,劉氏父子被李存勖斬首獻於晉國太廟。
趙(成德)
趙國(883—921年)的前身為唐朝的成德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據河北,為河北三鎮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鎮最穩定的一個,160年只有三姓更迭。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成德節度使、常山王王景崇死後,年僅十歲的兒子王鎔繼位。907年,後梁封王鎔為趙王,以鎮州為都城。王鎔有智謀,在李克用父子、朱溫、羅紹威之間周旋,割據鎮冀近40年。921年趙國發生兵變,王鎔被義子張文禮所殺,趙國滅亡。後來張文禮的兒子張處瑾為李存勖所滅。
北平(義武)
北平國(879—929年),唐末五代時割據政權,因其領域大致在古中山國境內,故又稱中山國,是五代十國時最小的國家之一,轄定州(今河北定州一帶)、易州(今河北易縣一帶)、祁州 北平國、趙國示意圖
(今河北安國一帶),領域在今河北中部一帶,都城定州(今河北定州)。879年,王處存被唐王朝封為義武軍節度使,成為易、定州統治者,建立割據政權。895年,王處存逝世,謚曰忠肅,其子王郜繼位。900年,梁朱溫率兵進攻定州,王郜遣其叔兵馬使王處直率兵抵抗,大戰於沙河,為梁所敗。王處直領兵回定州城驅逐王郜,王郜逃亡晉,王處直被將士推為主。他與梁議和結盟,朱溫表其為義武節度使、封太原王。 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封王處直為北平王。北平政權正式建立。910年,王處直絕梁與晉結盟,其後隨晉王北破燕國,南取魏博,與梁爭戰十數年。後來,王處直陰結契丹,企圖脫離晉獨立,921年,王處直養子王都發動兵變囚禁王處直,王都繼位,又與晉結好。929年,王都又引契丹為援,企圖脫離後唐,屢為後唐所敗,晉攻克定州城,王都與家屬自焚而死,北平滅亡。王處存於879年建立,歷二世四主,929年為後唐所滅,共計50年。
殷
殷國(943—945年),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勢力閩後期分支勢力的一個國號,為王延政所建立。五代晉天福八年(943)二月,王延政以建州建國稱帝,國號「殷」,改元天德。殷國國小民弱,實際國土僅建州、鏞州(王延政升將樂縣為鏞州,南唐滅閩後廢州為縣)、鐔州三州。南唐滅閩後改劍州,改龍津縣為劍浦縣,又新設延平、富沙二縣,北宋時又改為南劍州)五縣(將樂、昭武、建陽、建安、浦城,加龍津則為六縣),故王延政也被時人譏為「五縣天子」。至天德三年(945年)正月,泉、漳、汀等州相繼歸附,延政又攻取福州,遂改國號閩,仍定都建州。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即天德三年)八月,南唐軍陷建州,閩亡。王延政家族被遷移到金陵州。建州改為永安軍,不久,又改為忠義軍。殷國大致為今日福建南平市,國都建州即今日南平市下轄之建甌市。
武平
武平節度使(951—963年),又稱武平軍節度使、湖南節度使,簡稱武平軍,是五代十國時期,在馬氏楚國覆滅後湖南地區割據勢力的名稱。951—963年間,共經歷四任三姓節度使,後為宋朝兼並。末代節度使是年僅12歲的周保權。
清源(泉漳)
清源節度使(945—978年),簡稱清源軍,又稱平海軍,是五代十國時期,位於今日閩南泉、漳一帶,在閩國覆滅後,是閩南地區割據勢力的名稱。南唐滅閩(945年)後,閩地三分,南唐得建州、汀州,吳越國得福州,而泉州、漳州為當地人留從效、陳洪進占據,稱清源軍、平海軍,至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為宋所滅。
朔方(靈州)
朔方節度使(900—1002年),又稱靈武節度使、朔方軍,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區為防禦後突厥汗國設置的節度使,天寶年間十節度使之一。擁立唐肅宗和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力量,後轄區分割為朔方、振武、夏綏、邠寧、涇原和鄜坊。本來是靈州的列校。唐朝末年,韓遜(?-914年)占據靈州朔方節度,朝廷授以節鉞。後梁建立時,朱溫加封韓遜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不久又加封中書令,封潁川王。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朔方節度和靈州被定難軍節度使、夏王李繼遷攻克。
『叄』 五代十國到底是怎麼回事
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於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黃巢起義後,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十國只是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關於五代十國的理解,狹義上為五代十國本身,廣義上一般以此代指這一歷史時期。
代十國,有時也稱為五代,一般認為是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這一歷史時期。 五代十國示意圖
在此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周邊還相繼或同時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稱「十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關於五代十國的年限,一般傳統的說法為:北宋建立於960年,作為中原主體政權的五代結束,歷史主體進入北宋時期,因此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期間;另一說為:北宋滅亡十國中的北漢於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國的歷史時期為公元907年到979年。 中國古代以正統史觀為主,因五代建立於中原地區,占據著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區,並以正統自居,是當時傳統的中央朝廷,故後來的史學家著五代史。而十國及其餘政權被稱為割據勢力。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
五代十國地圖(14張)特點是戰爭頻繁,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後周九年,而後漢僅僅四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肆』 五代十國的歷史背景五代十國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形
一、五代十國的成立背景1、唐末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分裂的開始。唐朝的藩鎮勢力非常大,藩鎮的軍長官擁有當地的軍政大權,而且權力可以世襲,不聽中央政府的指揮。這主要是唐朝的後期「府兵制」的瓦解,而採取了「募兵制」,軍隊歸地方軍事長官指揮,外重內輕,導致中央實力弱小,無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敗,失掉了統馭全國的能力。地方還擁有經濟自主權,最終導致藩鎮割據的形成。
2、黃巢起義摧毀了唐朝的貴族官僚統治,打擊了藩鎮割據勢力和地主。黃巢起義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進一步打擊了中央實力和地方門閥大族的勢力,使得一批新軍閥打著鎮壓黃巢、勤王的旗號紛紛崛起,從此開始,地方割據勢力形成。這有點像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形勢,都是打著維護中央政權的旗號搞地方割據。
907年,朱溫廢掉了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政權,史稱「後梁」。五代十國正式開始。二、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存在於公元907年——960年,共53年
『伍』 結合課本知識說說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和歷史影響
五代十國形成的歷史根源是唐朝中期以來形成的藩鎮割據。
歷史影響:五代十國的割據和戰爭狀態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
『陸』 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是什麼意思 時代背景是怎樣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向前進,但是很多歷史事件已經銘刻在史冊上,不能被人忘記。下面介紹的是五代十國歷史,僅供大家參考。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權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五代十國時期,政局混亂,政權林立。朝代更替不迭,不過,五代十國上承唐末亂世,下順宋代承平,後周時期,農業發展良好,人口增加。而位於長江下游的南唐經濟發達,文學繁盛,唐後主李煜的詩詞天賦極高,君臣皆善於吟詩作畫,文學達到一個高峰。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五代是指唐天祐四年(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溫,唐帝賜名全忠,受禪前夕改名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禪讓,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禪讓,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楊吳、桀燕等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楊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馬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平海軍、吳越、北漢等地方割據政權,形成了與契丹(遼)對峙的局面。
907年,朱溫建立後梁,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北宋
979年滅北漢,自此基本結束了自晚唐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
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十國乃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
『柒』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五代十國的歷史起源於唐末黃巢起義,結束於宋朝建立。但是宋朝其實也只是結束了一部分的分裂,北方還是被遼、金所佔據著,唐朝滅亡之後真正達到再一次的全國大統一應該是元朝的統一。而關於五代十國這段歷史,因為國家多,歷史雜,很多人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今天這篇文章,爭取三分鍾幫大家理清楚這一段紛亂繁雜的歷史
首先大家要知道五代十國並不是指的五個朝代里的十個國家,五代和十國是應該分開看待的兩個詞。五代指的是北方中原地區連續的五個朝代,分別是梁、唐、晉、漢、周,為了和歷史上的同名朝代區分開,現在的歷史書上都稱之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這五個朝代是更替的,唐滅梁,晉替周這樣。
公元960年,後周節度使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北宋,並最終消滅了南方諸國,結束了紛亂繁雜的五代十國歷史。
說完了五代,再來看看十國。前面已經說過,十國只不過是一個虛數,實際的國家有十幾個。這十幾個國家都奉北方的五代為正統,但最終還是一個一個都被趙匡胤給滅了,建立了統一的宋朝。十國里國力最強的是南唐,只不過南唐後主李煜除了寫詩作畫,治國治軍啥也不懂,最終被滅得毫無懸念。而十國中最晚被滅的是北漢,因為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而且民風彪悍,又有遼國撐腰,土地易守難攻,所以攻打不易。公元979年,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滅北漢,統一全國,至此五代十國結束,新一個統一王朝宋朝正式開始。
『捌』 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是(
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是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玖』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從公元907年唐哀帝李遜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從出版史角度看,後唐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刻成的九經,是中國第一部監本九經,宋人稱其為「舊監本」或「古京本」,是中國後世一切監本九經的祖本。這部九經,歷時近二十年,中經後唐、後漢、後周三朝更替,終於得以完成。這實在是個奇跡,它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僅刊刻了《昭明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諸書,而且還於廣政十四年(951),經營了「廣政石經」的刊刻。這個石經和以前的石經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連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邁評價其「猶有正(貞)觀遺風」。此外,後晉的劉等,還撰成了《唐書》二百卷,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吳越的羅隱,是這一時期較有名的文學家,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今可見者,有《四庫全書》所收《羅昭諫集》八卷。西蜀的韋庄、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景、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開宋詞鼎盛之先河。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留傳至今的繪畫珍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拾』 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
在我國古代有一個時期,國家分裂成了很多個,因為內戰不斷,同時又需要抵禦外敵匈奴入侵,這導致內部勢力劃分成了好幾個層次,是歷史上不可忽略的一個大分裂時期,這個時期就是五代十國。
一、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中的五代指的是包含公元907年大唐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先後建立起來的割據政權,包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十國則指的是在南方建立的吳國,吳,越南,漢,閩南,唐,南平,前蜀,後蜀,楚,北漢,十個政權。那麼為什麼那個時候的朝代會呈現出這種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