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美歷史關系
中美兩國關系是趨於友好與合作的。但由於歷史原因、政治文化等因素也有歧見和矛盾。總體講,是合作多於沖突,共同利益大於彼此分歧。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得益蘇聯的影響和幫助更大,中美是兩個陣營的。後來中蘇分道揚鑣,毛澤東、尼克松高瞻遠矚改善了中美關系,實現了中美建交。
中國和美國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力爭成為一個富裕強大文明的國家,造福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同時堅持獨立自主外交,維護世界和平。美國的目標則致力於建設一個強大的美國,實現美國夢,包括國民幸福,國家安全,以及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包括傳播自由民主人權等理念。
因此,中國和美國的矛盾在兩個方面,意識形態上相互爭論,國家利益上不少沖突。因此不少人戲稱為「美中不足」。中美關系事關中國發展大局,對美國也十分重要;從中國的戰略利益出發,我們雙方要加強溝通,建立互信。
建交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同時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日益重要。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中蘇之間的裂痕加大。從美方來說,美國經過二十幾年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逐漸意識到外交政策的失敗,而當時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不得不考慮改善中美關系。中蘇關系的惡化為中美關系改善提供了契機。
1966年2月12日,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威廉·邦迪(William Bundy)在一次講話中提出,美國應在堅持抵制亞洲共產主義擴張的同時,嘗試同中國接觸的可能性。 邦迪的講話標志著美國對華政策松動的開始。
自邦迪的講話起,美國官員改用「北京」來稱中國的首都,而在此之前他們一直沿用「北平」的稱呼。作為對這些變化的回應,中國政府於1966年春傳達給美國政府一個信息:如果美國不侵略中國和越南北方,而且不轟炸紅河河堤,中國將不直接介入越南戰爭。美國政府接受了這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