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近代外交歷史是什麼樣

近代外交歷史是什麼樣

發布時間:2022-12-15 03:27:32

⑴ 中國近代外交政策的演變

一、聯蘇反美——「一邊倒」的外交戰略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和中國民主革命幾十年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新中國將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方針是:第一,「另起爐灶」。即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第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即首先是清除帝國主義在我國的殘余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然後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第三,「一邊倒」。也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在當時世界分為兩大陣營的特定歷史條件和國際環境下,中國政府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將發展與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的外交關系放在第一位。

根據上述基本方針,建國之後,我國的外交工作逐步開展。一是與蘇聯、東歐及亞洲人民民主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二是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型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並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是同美國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徑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如在朝鮮戰場上給美國以沉重打擊,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解決了印度支那地區的發展前途問題;五是參加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聯系。

二、反蘇反美——「兩個拳頭打人」的外交戰略

20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蘇聯對外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社會主義陣營動盪、分化;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第三世界崛起。在這一形勢下,中國外交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同時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壓力下,開拓前進。其表現在:一是展開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面對蘇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壓力和威脅,中國政府為捍衛自己的神聖主權與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霸權主義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二是反對美帝國主義的斗爭。針對美國唆使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支持印度與中國作戰,使越南戰爭升級等事件,中國政府發出了「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口號。三是大力支持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這一時期中國和亞非民族獨立國家普遍建立了外交關系,擴大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

三、聯美遏蘇——「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戰略

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美蘇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變化。為了對付與蘇聯的爭奪,美國不得不調整其對外政策,積極謀求改善美中關系,以遏制蘇聯。針對形勢的變化,中國政府也及時調整了對外戰略,在毛澤東提出的「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促進了中國對外關系的重大發展。

首先是中美關系的緩和。中美關系以1972 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為契機,朝著正常化的方向前進,並於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其次是中日關系發展。在中美關系緩和的直接推動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了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的協定。此外,中國同西歐、南太平洋、東歐及周邊一些國家建立或恢復了外交關系。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的另一個突出成就是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包括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得到恢復。

四、全面發展對外友好關系——「全方位」外交的新戰略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美蘇雙方由於各自經濟、軍事實力的消長變化,出現了互有攻守的戰略態勢。與此同時,西歐、日本、第三世界國家的力量發展迅速,從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在深入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我國的外交政策於80年代初進行了重大調整。

一是確立了戰爭與和平的新觀念。從當前世界總的形勢來看,世界和平是可以維護的,雖然戰爭的危險還存在,但是制約戰爭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有了可能。因此,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成為我國的國策。二是制定了全面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從對外關系來說,就是要進一步實行開放政策。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這一政策的推行,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繼續起到積極的作用。三是賦予了獨立自主原則於新的內容。具體的表現為不結盟的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共同為維護和平,促進發展而努力。四是提出「一國兩制」的新構想。「一國兩制」 不僅為世界各國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模式,而且也為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國際爭端,發展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地區間的關系提供了一種新的經驗。上述政策的適時調整為我國外交工作開創了新的局面,從而使對外關系呈現出新的形勢。我國與周邊國家、第三世界國家以及西方各國的關系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彼此在經濟、貿易、科技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都得到了加強。在國際舞台上,中國正在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⑵ 中國近代外交的特徵是什麼

中國近代外交的特徵是在對外態度上,既蔑視西方列強又深深恐懼之;在對外交涉的過程中,大多未能擺脫始爭終讓的結局;在對外交涉時,很難擺脫外部強敵入侵與內部不同政治派別相互傾軋雙重困境;在外交活動情感上,在飽含屈辱的同時,也始終保持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在外交進程的演進上,既被動因應,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鑒西方先進的外交策略等而漸次成熟。
中國近代外交的上述五個主要特徵與中國近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上層統治階級昏庸無能,致使富有遠見卓識之精英人士無法施展拯救衰落國勢之抱 負;在中國傳承數千年的農業文明更趨衰落,極大地限制了綜合國力的提升,使中國遠不能適應近代化發展諸多方面尤其是外交方面所需要的物質基礎;文化上,為 歷代帝王及其御用官吏所改造的儒家文化在全社會占據主導地位,保守落後、因循守舊的氣息充斥於社會各個角落,成為制約中國外交近代化進程的思想障礙;官僚 行政系統的設置臃腫龐雜,其官吏大都人浮於事,缺乏銳意進取的改革或創新精神,外交近代化的步伐勢必相當緩慢;懷舊意識與文明古國的思想包袱,在學習並借 鑒西方文明的過程中承受著異常強大的阻力。 中國近代外交總體失敗的經驗教訓值得總結並記取。

⑶ 近現代中國外交關系經歷了什麼演變

(1)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在外交領域的突出成就有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2)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對外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歷史事件有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或中日建交.其根本原因是綜合國力的增強.
(3)1979年以來,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設立的最早的經濟特區是深圳,最大的經濟特區是海南.
(4)綜上所述,中國近現代對外關系經歷了屈辱外交--獨立自主、對外開放的演變歷程,對此你的感想,屬於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
故答案為: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2)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或中日建交;綜合國力的增強.
(3)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深圳、海南.
(4)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⑷ 近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徵是

近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徵是:不平等、不獨立、屈辱、無自主權。

近代社會是一個特殊的社會歷史形態,即在封建社會崩潰中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是從傳統向現代轉型時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中國的外交也就變成了屈辱的,不平等的、不獨立的、無自主權的。

在對外態度上,既蔑視西方列強又深深恐懼之;在對外交涉的過程中,大多未能擺脫始爭終讓的結局:在對外交涉時,很難擺脫內外雙重困境——外部強敵入侵與內部不同政治派別相互傾軋;在外交活動情感上,在飽含屈辱的同時,也始終保持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在外交進程的演進上,既被動因應,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鑒西方先進的外交策略等而漸次成熟。

(4)近代外交歷史是什麼樣擴展閱讀:

張之洞擔任晚清總督23年,極力維護國家民族主權、利益,演繹出了與《官場現形記》中截然相反的情景,今日回首仍令人感慨萬千。

著名小說《官場現形記》中的「制台見洋人」一段,生動描述了晚清官員對洋人的畏懼場景。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晚清官員多數既不敢拒絕,又應對無策,從而懼怕不已。例外的是,張之洞擔任晚清總督23年,極力維護國家民族主權、利益,演繹出了與《官場現形記》中截然相反的情景,今日回首仍令人感慨萬千。

廣總督之後,張之洞歷任湖廣、兩江總督和軍機大臣。連戰連敗,國勢衰落之下,外交更不堪言。然張之洞在殫精竭慮之中,仍堅持「有理者力任辦妥,無理者直言拒駁」的原則,在外交壓力下推動清廷完善中國財政、貨幣、稅收、法制等方面建設,又極力維護國家根本利益,並成為令洋人又敬又怕的清朝高官。

1909年,張之洞逝世,「各國駐京公使皆奉其國命致哀悼之意。受吊之日,各使均於幾筵致敬」。被稱為「最後一個儒臣」的張之洞,在晚清衰落的局勢下書寫了中國近代外交上的異樣篇章。

⑸ 中國近代有哪些光榮的外交史

北洋曹錕政府於1924年5月31日特派外交總長顧維鈞博士與蘇俄代表加拉罕在北京簽署《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向全世界申明宣布:歸還沙俄搶華領土、取消在華特權、撤離駐中國外蒙古的部隊,半年時間內解決協定相關事宜。此外交重大成果,一洗清廷喪權辱國之恥,舉國歡騰。不料蘇俄出爾反爾,利用內鬼馮玉祥早有倒戈打算,加拉罕曾宴請馮玉祥,大戴高帽,欣賞有加。張作霖則以150萬兩銀元收買,促其班師回京發動政變,前線部隊相遇,則朝天打搶,馮玉祥亦有與俄密約簽定。內鬼軍閥馮玉祥為一己之私慾,置民族大義、國家統一、領土完整於不顧,斷送良機,留下歷史難題,實比賣國賊還賣國、比大漢奸還漢奸、比李鴻章還李鴻章之千古罪人也!
詳見《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三冊中俄協定部分,《直奉大戰》等;網路貼吧「曹錕」、「顧維鈞」:對祖國統一、領土完整的偉大貢獻;《我的1924》更令人難忘簡介;俄新社中文網貼吧:《沙俄使中國領土喪失四分之一述略》(節錄)等

⑹ 近代中國外交發展歷程

(1)鴉片戰爭中,1842年中國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1901年清政府和八國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簽定,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9年,英、法、美操縱的巴黎和會,竟在對德和約上規定把原來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轉交給日本.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2)1953年底,我國政府同印度就兩國在西藏地區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合法席位,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1971年中國外交取得的「重大勝利」.
(4)在「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分別於1997年、1999年順利回歸祖國.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5)中國近代一直是被動挨打的局面.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重返聯合國,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回顧中國近現代外交的發展歷程,我們最深的感悟是:弱國無外交;新中國成立後,綜合國力增強了,國際地位提高了,才會取得如此多的外交成就.
故答案為:
(1)中英《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4)香港回歸祖國;中國承辦上海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5)弱國無外交;新中國成立後,綜合國力增強了,國際地位提高了.

⑺ 中國外交近代化的表現

      中國近代外交體制的建立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反映了中國近代史的變遷。

      清朝前期,外交事務原由禮部和理藩院負責。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門,本為處理邊疆民族事務的機構,也處理朝鮮、琉球等藩屬國相關事務。由於清前期與沙俄多次交涉,因此理藩院也處理對外事務。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由於《南京條約》開五口通商,故而設立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鴉片戰爭相繼訂立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再開11口通商,伴隨著通商口岸不斷增多,外交事務頻繁。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公使進駐北京,要求清朝設立專門的外交機構,而不是以「藩屬」的地位繼續跟清朝交涉,故而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成為中樞外交機構,是外交機構近代化的起步。

       1867年,清政府開始派遣駐外使節,蒲安臣使團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外交使團。

      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相繼設置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屬於地方外交機構,時北洋大臣實權重於南洋大臣;總理衙門對南、北洋大臣起備顧問、代傳達的作用。

      清末新政時,根據《辛丑條約》的規定,在中央裁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外務部為常設的外交機構,職權趨向專一,責任日益明確,是中國建立正規外交機構的轉折點;外務部在政府機構中占突出地位,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外交中樞。

      在地方,清政府設立地方交涉司,用以削奪地方督撫外交權力,來達到自上而下統一外交行政的結果。與此同時,清廷取消了地方大吏在中央外交機構的兼銜(比如直隸總督不再兼任北洋大臣),明確外務部對地方督撫的指揮權,設立交涉司,作為省級正式對外機構。此舉削弱了地方督撫的權力,也打擊了如盛宣懷之類的買辦大臣。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設立外交部,王寵惠為第一任外交總長。南京臨時政府對外交部的改革奠定民國外交部的根基,有力推動中國外交機構近代化。  

       1912年,陸征祥出任外交總長,擬訂外交部組織法,制定《外交部官制》,創建了較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養體系。在外交人才的選拔上,廢除前清時期的保舉制,制訂了外交官領事官任用暫行章程,把兼通一國以上外國語言規定為外交官錄用的必要條件,進一步淘汰了清末外交官中的傳統型外交人員。因此,民國初期的外交部人才鼎盛,外交官素質相對較高,顏惠慶、顧維鈞、王正廷等在近代中國外交史上都扮演過重要角色。在駐外使領館方面,陸征祥收回了駐外使團的人事任免權,規定領事按年度編制預算交外交部審核,經費按月撥發,理順了駐外使領館與外交部之間的關系。

       在地方,交涉署和交涉分署的設立,都為外交部直屬機構,直接接受外交總長之命,辦理地方外交行政事務。

       從清末到民國的外交體現了以下特點:打破原有的宗藩與朝貢體制,外交逐漸近代化;正規外交機構從無到有,並逐步完善;逐步突破邊務外交體制;中央與地方二元化矛盾逐步緩解

⑻ 中國近代外交史的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外交史》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是偉大的、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對外關系、鴉片戰爭以前的中俄關系、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外交、太平天國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外交、洋務運動時期的外交、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邊境時期清政府的外交、中法戰爭時期清政府的外交、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的外交等。

⑼ 近代中國外交的特點是什麼

近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徵是:不平等、不獨立、屈辱、無自主權。

在對外態度上,既蔑視西方列強又深深恐懼之;在對外交涉的過程中,大多未能擺脫始爭終讓的結局:在對外交涉時,很難擺脫內外雙重困境,外部強敵入侵與內部不同政治派別相互傾軋。

在外交活動情感上,在飽含屈辱的同時,也始終保持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在外交進程的演進上,既被動因應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鑒西方先進的外交策略等而漸次成熟。



(9)近代外交歷史是什麼樣擴展閱讀:

根據外交主體和對外政策目標的不同,外交具有多種性質。如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的中國政府腐敗無能,飽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欺凌與壓迫,實行的往往是「屈辱外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堅持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此外還有霸權主義外交、不結盟外交等。就外交重點的不同而言,有經濟外交、科技外交、文化外交、體育外交等;就外交對象而言,有雙邊外交和多邊外交。

綜合國力作為一國外交的基礎和後盾。經濟、文化、 科技、 體育等領域的官方對外聯系以及被稱為「人民外交」或「國民外交」的各類民間對外交往,是對外交的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補充,但也受綜合國力的制約。

閱讀全文

與近代外交歷史是什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