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先有岐山還是先有長安
岐山。岐山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考其歷史源遠流長,長安是武則天的第十三個年號,701年到704年使用,共計3年余,是現有的岐山再有的長安,
B. 西歧,朝哥是現在哪裡
西岐,商周時期古地名,今陝西省岐山縣。岐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之地。岐山是周王朝發祥之地,有周公廟、鳳雛遺址,從周太王遷岐到周平王東遷近400年間,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並出土大量周朝文物,以青銅器最為著名。
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中國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2)岐山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朝歌,是中國商朝國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於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以殷為都,商紂王執政時期擴大殷都至於沫邑,大修離宮別館,稱為朝歌。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
在商紂王時代,中國首都朝歌非常繁華,歷史記載「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武王伐紂,紂王於牧野兵敗後,兵撤鹿台而亡。武王克商後,兵抵朝歌,遷九鼎於朝歌。紂都朝歌除史書記載外,還可以證諸淇縣古城垣。
C. 陝西歧功縣的歷史
歧功縣指的是現在的歧山縣和武功縣之間,關中西部地區,喬山腳下,渭河北塬,周文化發源地,世界唯一佛指舍俐秘藏地。中國華夏農神文化的中心。
岐山縣位於陝西省西部,寶雞市境東北部。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地處關中平原、陝北黃土高原過渡區。北有岐山,南接秦岐。渭河、洋河自西向東流境。
岐山縣以境內有岐山而得名。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考其歷史源遠流長。
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
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典章禮樂制度、道德行為規范,是中華文明、現代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源頭。 岐山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晚清四大國寶中,大盂鼎、毛公鼎均出自岐山。
武功縣域為炎帝後裔姜姓封地,稱有邰國。其范圍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風中南部,郿縣全境和岐山南部。1949年,隸陝甘寧邊區咸陽分區。1950年,改屬寶雞專員公署。1956年,歸省直轄。1961年,隸屬寶雞專區。1980年,屬寶雞市。1983年,以楊陵公社和楊陵鎮設楊陵區。1983年,武功縣改屬咸陽市。
D. 岐山縣的介紹
岐山縣位於陝西省西部,寶雞市境東北部。北接麟游縣,南連太白縣,東與扶風、眉縣接壤,西同鳳翔、陳倉區毗鄰。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2℃。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4.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日照時數2064.8小時,日照率47%,平均無霜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623.8毫米。岐山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享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中國千年古縣」1、「民間藝術之鄉」和「陝菜之鄉」、「轉鼓之鄉」的美譽,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榮獲「第20屆亞洲旅遊業金旅獎·最具特色魅力旅遊目的地」、「中國最具魅力文化休閑旅遊縣」等殊榮。
E. 岐山縣簡介
岐山縣,隸屬於 陝西省 寶雞市 ,地處 關中 西部,寶雞市境東北部。北接 麟游縣 ,南連 太白縣 ,東與扶風、 眉縣 接壤,西同 鳳翔縣 、 陳倉區 毗鄰,總面積856.45平方千米。是 中華民族 的發祥地之一,是 炎帝 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 周文化 的發祥地,是《 黃帝內經 》、《 周易 》誕生之地。歷史悠久,享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中國千年古縣」 、「民間藝術之鄉」和「陝菜之鄉」、「轉鼓之鄉」的美譽,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臊子面、鍋盔、掛面、麵皮等民間小吃花樣繁多,聞名遐邇。民間工藝剪紙、版畫、編織、刺綉,民間藝術社火、鑼鼓、曲藝等經久不衰。也有許多民間工藝,首先剪紙:可分為窗花、頂棚花、炕圍花、碗花、筷子花、門旗花等。最為普遍的是窗花,有獨格窗花,連格窗花,還有一種窗花不附著於窗紙,既是圖案,又可通氣通煙,故稱煙格。岐山剪紙的特點是線條流暢,刻工精細,玲瓏秀麗,雅而不俗。作品種類大致可分人物、禽獸、蟲魚、花草、琴書、器皿等。《新媳婦拾糞》等作品在《陝西農民報》及《人民日報》發表。
其次刺綉:民國以前是農村姑娘必修之工。它作為裝飾品而常附於枕頭、裹肚、鞋及衣物,多為小型刺綉。也有並集小型刺綉而成為用於敬神的百花帳。刺綉取材和剪紙一樣,多是富於象徵吉利、富裕等意義的自然物的單體或群體。
還有面花:用面做成各種動物、人物、花卉、鳥獸,過油並著色。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送豆豆」時做成禮品裝飾。農村婦女多長於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