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家口的歷史
張家口地處華北平原、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北京的西部屏障。這里山河壯美,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細細品讀她的廣袤神秘,可以探尋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這里孕育發祥的足跡,綿延起伏的長城古堡,也會使我們聯想到這里曾經「大漠孤煙」下的不羈豪情。
散落在張垣大地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構成一部敞開的歷史畫卷,為我們揭示出遠古至今的滄桑變遷,它的博大、深邃和雋永,都不覺使人怦然心動,悠然神往。
泥河灣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根。在這里留下的200萬年前人類與自然抗爭的歷史痕跡所衍生出的泥河灣文化,開創了東方人類從這里走向文明的先河。
涿鹿三祖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魂。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三祖黃帝、炎帝、蚩尤共同生息戰斗在張家口的涿鹿大地,逐步形成並最終確立了中華文明「和諧、統一、團結」的核心價值。
(1)張家口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著名人物
1、蔡澤,秦國丞相,戰國時燕國綱成(張家口懷安縣)人。
2、秦開,戰國時人,燕國名將。
3、魏象樞(1617年~1687年),字環溪,號庸齋,晚稱寒松老人,蔚縣人。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刑科給事中、工科右給事中、刑科左給事中、吏科都給事中、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順天府尹、大理寺卿、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等職。
4、李直夫,元代戲劇家,作品有《便宜行事虎頭牌》。
5、胡以溫,字公嶠,宣化人,清代著作家。著有《辨學編》、《洙泗言仁錄補》、《道因集》等。
6、孫世芳,字克承,宣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分校、國子監司業。著有《宣府鎮志》。
㈡ 張家口之名始於什麼朝代
張家口之名始明朝。
元朝時,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大統一,這一帶及壩上蒙古高原都屬於元帝國的版圖,因此,這個山口在當時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作用和意義。
到了明朝,明統治者雖然幾次北征,卻無力征服蒙古,蒙古貴族反而常常向隙南侵,對明朝形成嚴重威脅,這一帶遂成為抵禦蒙古入侵的邊防重地,於是這個山口便具有了重要的軍事價值。開始時,這里被稱做「隘口」,並設有「隘口關」。
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系,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
(2)張家口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張家口的歷史
張家口地處華北平原、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北京的西部屏障。這里山河壯美,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細細品讀她的廣袤神秘,可以探尋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這里孕育發祥的足跡,綿延起伏的長城古堡,也會使我們聯想到這里曾經「大漠孤煙」下的不羈豪情。
散落在張垣大地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構成一部敞開的歷史畫卷,為我們揭示出遠古至今的滄桑變遷,它的博大、深邃和雋永,都不覺使人怦然心動,悠然神往。
泥河灣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根。在這里留下的200萬年前人類與自然抗爭的歷史痕跡所衍生出的泥河灣文化,開創了東方人類從這里走向文明的先河。
涿鹿三祖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魂。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三祖黃帝、炎帝、蚩尤共同生息戰斗在張家口的涿鹿大地,逐步形成並最終確立了中華文明「和諧、統一、團結」的核心價值。
㈢ 張家口在古代占什麼位置
張家口的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黃帝、炎帝、蚩尤「邑於涿鹿之阿,合符釜山」。
春秋戰國時,張家口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
秦時,南部改屬代郡、北部屬上谷郡。
漢時,大部分屬幽州地界,小部分屬烏桓、匈奴、鮮卑。
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
唐時,北屬突厥地,桑乾都督府,南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
五代後,屬遼之西京道。
金時,屬於西京路。
元時,張家口市皆屬中書省。
明時,張家口市除蔚縣一帶屬於山西大同府外,其它皆屬京師(治順天府,北京市)。
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
「張家口」的名字由來:
嘉靖八年(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春秋戰國時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
距今200萬年前,遠古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5000年前,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炎帝、蚩尤「邑於涿鹿之阿」,開啟了中華文明先河;
張家口市是現行長城最多的地區,素有「長城博物館」的美稱。崇禮、赤城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天然滑雪場,被譽為東方達沃斯。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河北省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十佳冰雪旅遊城市」
㈣ 張家口市區的根和原點是哪一座古堡擁有多少年歷史
張家口這座塞外名城,在中國古近代發揮著無比巨大的作用。在古代,張家口堡曾是明朝抵禦蒙古人進犯中起的無比重要的作用,而在近代,從張家口的起源的張庫大道一直起著溝通庫倫、俄羅斯的重要通道,今天讓我們走進張家口,走進張家口最早的城堡——張家口堡。
古老的牆壁,古老的民居,濃重厚實的古老氣息。曾經的張家口堡已經失去了曾經的軍事功能,但但是卻憑添了現代人們的古典韻味。對於張家口堡,你想來么?
ps:
地址:張家口堡位於張家口市橋西區鼓樓西街16號;
景區級別:國家級3A級景區
交通方式:橋西區政府站:9路,特10路;賜兒山街路口站:102路,特10路;華新園站:6路,32路,32路支線,38路
張家口這片街區,已有近600歷史,也是張家口的「原點」與「根」
㈤ 張家口的歷史
歷史文化悠久 文物古跡薈萃
張家口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有千年始祖遺址。四五千年以前發生在涿鹿的黃帝、蚩尤之戰,黃帝、炎帝之戰,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文明的產生。她由軒轅黃帝城、黃帝泉、軒轅湖、蚩尤寨、蚩尤泉、橋山、三祖紀念堂等景觀組成,為遊人提供了中華民族人文三祖黃帝、炎帝、蚩尤在這里生息戰斗的生動歷史,在全國具有壟斷優勢。因此,有人說,要了解中國一百年的歷史,請到上海;要了解中國五百年的歷史,請到北京;要了解中國二千年的歷史,請到西安;要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請到張家口市涿鹿。
張家口是人類最早的踏足地之一。世界著名的泥河灣遺址,就位於張家口市陽原縣境內。以泥河灣村命名的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地層、泥河灣古生物群等,已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研究200萬年到300萬年前古地層、古生物、古人類、古地理及新構造運系等學科的著名地區。每年都有大批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考察、發掘,現已發掘百萬年以上遺址18處,這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從1990年國務院批准第一個中外合作考古項目以來,先後接待了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使對泥河灣湖盆、泥河灣地層剖面、泥河灣動植物群、泥河灣期遺址的研究發展成為一個嶄新的文化門類——泥河灣文化。
元代中都遺址座落在張家口市張(北)化(德)公路上。遼金元時代,其地環境優美,乃是北連漠北草原,南接中原漢地的交通樞紐和軍事重地。經考證、發掘,元中都系元武宗所建(1307年),由宮城、皇城、外城組成,呈「回」字形,城四角有角樓,主體建築位--於宮城內,呈對稱狀排列。現已發掘出都城城廓、中心大殿、南門和角樓。正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並被有關部門確定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遠近聞名的大型古驛站——雞鳴驛。始建於元代,明成化八年建土垣、隆慶四年磚修城池的雞鳴驛,位於張家口市懷來縣與下花園區接壤地帶,京包鐵路和京張公路(110國道)從驛站城外南北通過。雞鳴驛在明清兩代對我國的軍事、政治、經濟、通訊等方面都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雞鳴驛在中國古代郵驛史上曾是個大型驛站。這里商賈雲集、廟宇輝煌、公館宏偉。清康熙帝曾游覽過這里,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慈禧太後倉惶出逃曾下榻這里,「鴻禧接福」四個楷體大字就是慈禧太後住過的紀念。經考證,雞鳴驛是當今全國、乃至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驛站古城,現正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8月原郵電部曾發行紀念郵票《古代驛站》一套兩枚,其中一枚就是雞鳴驛。電影《血戰台兒庄》、《血戰長城》、《大決戰》、《國土無雙》、《藍色的花》、《超級飛諜》、《大潮600天》等部分場景曾在此拍攝。
聞名遐邇的長城要隘——大境門。張家口境內有春秋、戰國、北魏、北齊、金、明六個歷史時期和朝代10段古長城,總長約1250多公里,聞名遐邇的大境門就聳立在市區境內的明長城上。大境門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的東西太平山之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關邊之鎖鑰,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雄偉、險峻聞名於世。「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由察哈爾都統高維岳於1927年書寫,蒼勁有力,頗為壯觀。大境門歷史滄桑,是張家口歷史的見證,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與大境門密切相關。它是清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的出師之地,是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和第二次解放的歷史見證,還是許多著名戰役的歷史見證。登上了大境門就登上了人類最偉大的工程——萬里長城。
佛教聖地——雞鳴山。座落於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境內的雞鳴山,海拔1128.9米。山石陡立,孤峰插雲,其偉岸之勢,如同巨人參天。夏秋,霧靄繚繞,白雲環腰,若隱若現之情態,似海中礁石。登上山頂如置身仙境,舉目四望可飽賞北國風光,霜盡天澄,妙趣橫生之壯觀景象,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雞鳴山古跡眾多,始建於北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從山門沿碎石鋪成的「之」字小路盤旋而上,有三樓四柱牌坊,山神廟、肖太後亭、鳴雞、觀音殿、龍骨岩、永寧寺、五指峰、駱駝岩、壽龜峰、硃砂洞、鎖路門、避風橋、南天門、玉皇閣、西頂碧霞元君殿(奶奶廟),東頂觀日台等幾十個景點。北魏文成帝、唐太宗、遼聖宗、肖太後、元順帝、明英宗都曾登臨此山。清康熙1679年兩次駕登雞鳴山並賜金修繕廟宇永寧寺。這座我國北方的著名佛教名山,還有道教、儒教的一席之地。佛、道、儒三教並存,同享人間香火,各傳各的教義是雞鳴山的一大特色。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期間都有盛大的佛事活動和廟會。
座落在古城宣化的清遠樓、鎮朔樓、拱極樓和遼代壁畫墓也是張家口眾多文物古跡中的傑出代表。建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清遠樓,氣勢雄偉,造型別致,結構精巧,被譽為「第二黃鶴樓」。樓內有明嘉靖年間鑄造的宣府鎮城鍾一口,高2.5米,口徑1.7米,重9999斤,其鍾聲洪亮,可遠傳40餘里,因此又稱鍾樓。鎮朔樓又稱鼓樓,建於明正統年間,鎮朔樓以明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而得名。巨幅匾額「神京屏翰」由清乾隆帝御筆,直隸總督那蘇圖刊懸於樓上。拱極樓是古城宣化的昌平門,建於明永樂年間,是中原通往大漠的交通樞紐。發掘於860多年前的遼代壁畫墓,對研究遼代的社會歷史、繪畫史、天文科學發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1993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全市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4處,古城址99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兩座。
㈥ 張家口的歷史有多久
張家口的發源地是現位於橋西區的堡(bǔ)子里一帶,這里的發展是整個張家口逐步繁榮的歷史見證。而張家口名稱的由來也和這里有密切的關系。堡子里(亦稱下堡),明代時屬京師宣府鎮(現宣化區(縣)),為萬全右衛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揮使張文始築城堡,名張家堡。張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東南各開一門,東曰 日新月異,跨越發展的張家口市「永鎮門」,南曰「承恩門」。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張家口曾名張垣。張家口在1928年國民政府擊敗北洋軍閥後改稱張垣,解放後恢復原名。
㈦ 張家口的來歷誰知道啊
張家口名字的由來與明洪武年間的移民有著直接的關系。
從明初到宣德四年這六十年中,能夠使地名發生變化的因素莫過於洪武移民。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
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系,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
(7)張家口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宣德四年,張文修築城堡,以「張家口」做為堡之專稱,命名為「張家口堡」。據此,可以認定,張家口的得名當在洪武末年到永樂年間,而宣德四年則可看做是官方正式命名之始。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張家口」名稱的內涵也發生了幾次大的演變。當「張家口」一名被移植為城堡的專稱之後,它便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向社會聚落名稱轉化。
及至清朝辟大境門,人們對東、西太平山之間的山口的稱謂漸被「大境口」所代,至此,「張家口」也就徹底完成了其做為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的歷史使命。
經過幾代人口繁衍,居民以張家口堡為中心,不斷向周圍廣闊地區散布,形成日益增多的居民區和村落,「張家口」又被人們用來泛指這一帶地區,而張家口堡的稱謂則被「堡子里」所代替。「張家口」名稱內涵的延伸、擴大,促使其由聚落地名進一步演變為區域地名。
到了1939年,日偽設置張家口特別市,「張家口」又開始成為行政市的名稱。1945年8月,張家口首次解放,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宣告誕生。從此,雖然張家口市名稱的內涵隨著其管轄范圍及隸屬關系的變更而有所變化,但是,它做為行政市的名稱則一直穩定下來。
㈧ 介紹一下河北張家口市的歷史!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保定市,東鄰北京市,東北與承德市相連,西與山西省接壤。張家口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4區(橋東、橋西、宣化、下花園)13縣(萬全、懷安、宣化、陽原、蔚縣、涿鹿、康保、沽源、張北、崇禮、赤城、尚義、懷來)。張家口人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宣化縣王家窯遺址可將其追溯到原始社會。歷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就發生在張家口的涿鹿和懷來一帶。 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著北洛水南下,到現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向東北走,最後定居在涿鹿附近。炎帝部落的發祥地約在今陝西的渭水上游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到達今山東一帶。蚩尤部落,史書上又稱九黎族,是原來居住在我國東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動范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發生了沖突。經過長期的斗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部落在涿鹿進行了戰爭,結果蚩尤被打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不久,因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於是炎、黃部落又發生沖突,大戰於阪泉(今懷來一帶)。結果炎帝被打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戰後,炎帝部落歸順了皇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以後,又向南發展,進展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春秋以來,這些中原地區的居民自稱「華夏族」和「炎黃子孫」。張家口之名始於明代。由於連年戰爭,河北人口銳減。明朱棣遷都北京後,為充實京畿人口,鞏固邊防,增加兵源,與永樂二年(1404年),有計劃地從山西人煙稠密的縣、區,移民到張家口、宣化一帶,由官方築起土堡,以居新遷之民。為防禦北方游牧部族騷擾,於各地築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並可攜眷久居耕種。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鎮屬縣各隘口均築磚城,分設參將、守備、千總、指揮、游擊等武官駐防。由於「大境門」地形險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張文指揮負責在口南五里許建張家口堡,屯住重兵,守衛邊塞,有「武城」之稱,即今武城街名之由來。《萬全縣志·張家口概況》記載:「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萬全右衛,宣德四年(1429年)始築堡城,為與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鎮。」相傳因其北五里有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兩山相距數百步,對峙如門;又因該堡城為指揮張文所築,故名張家口堡,後改稱張家口。請順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門邊牆開豁建門,曰「大境門」。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京張鐵路的通車和張家口火車站的建立,是張家口近代經濟發展的起點,對其城市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築京張鐵路,委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會辦。1906年1月6日,京張鐵路開始從豐台鋪軌,詹天佑在路軌上釘下第一個道釘。1980年5月,京張全線關鍵工程,長1091米的八達嶺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張全路鋪軌完成。9月20日,張家口站為京張鐵路全線正式通車舉行慶祝茶會,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全長201.1公里。同年,又自張家口向西展築張家口至歸綏(今呼和浩特)鐵路,即京綏鐵路。京張、京綏鐵路的通車,大大促進了張家口工商業的發展。 1982年9月17日,國民黨政府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改建為省,張家口為察哈爾省會。1037年8月27日,日軍佔領張家口,爾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張家口特別市,成立偽市公署,張家口始設市。同年9月,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駐張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第一次解放,隨之成立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屬晉察冀邊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均設於張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屬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1946年10月,我軍戰略轉移,撤離張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張家口,復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張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