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宋和遼和議在歷史上稱為什麼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的知識講述和e的意義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積極影響
一、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長者),不識於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二、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非教科書所雲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失去的錢宋又可以通過外貿賺回)。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消極影響
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歷增幣。
請採納
㈡ 遼與北宋之間有戰有和,雙方在1005年訂立的和議在歷史上被稱為什麼
澶淵之盟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㈢ 南宋與金的議和稱為什麼內容是什麼
1、名稱為紹興和議
2、和議內容:
①宋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
②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縣)二州及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③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
3、和議進程:
紹興十年(1140),宋軍在反擊金軍的入侵中取得順昌(今安徽阜陽)、郾城(今屬河南)、潁昌(今河南許昌)等大捷後,宋高宗趙構與宰相秦檜唯恐有礙對金議和,下令各路宋軍從河南、淮北等地撤回,以取悅金人。金完顏宗弼則率重兵深入淮南,造成大兵壓境的形勢,以利於宋廷投降派的活動。紹興十一年,宋將劉錡、楊沂中、王德等部,在柘皋鎮(今安徽巢縣西北)大敗金兵,金兵也在濠州(今安徽鳳陽)擊敗宋兵,退至淮河北岸,淮西的宋軍也退至江南。宋廷以論功行賞為名,將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召赴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分別任命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實際上解除了兵權,把他們所領的三個宣撫司撤銷,軍隊也直屬宋廷。秦檜進一步拉攏張俊,打擊韓世忠、岳飛,甚至不惜採用卑劣手段,製造岳飛冤獄,使抗戰派無法對正在進行的投降和議採取有力的反對行動。與此同時,宋高宗和秦檜加緊對金乞和。紹興十一年十月,派魏良臣為稟議使赴金。十一月,金以蕭毅、邢具瞻為審議使,隨魏良臣入宋,提出和議條件
㈣ 金和議在歷史上稱為什麼
宋和金大致有3次議和:
一、紹興和議,大致內容:
1、重劃宋、金兩國的邊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州、鄧州,又重定陝西地界,宋失去商州、秦州兩州約一半土地予金。
2、宋主奉表稱臣於金,金冊宋主為皇帝。
3、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須遣使稱賀。
4、宋每年向金國繳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從紹興十二年(1142年)開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納。
二、隆興和議,大致內容:
(1)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稱叔、侄關系;
(2)維持紹興和議規定的疆界;
(3)宋每年給金的」歲貢「改稱」歲幣「,歲幣為每年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比紹興和議時每年少五萬兩/匹。
(4)宋割商州、秦州等地給金;
(5)金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宋的人員。
三、嘉定和議,大致內容:
(1)宋金關系為「伯(金)侄(宋)之國」;
(2)宋輸金歲幣改為銀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並另給金犒軍錢三百萬貫;
(3)金歸還新侵的土地給宋,雙方維持原來的疆界;
(4)宋需要把韓侂胄等主持伐金之人的首級獻給金。
㈤ 遼宋之間訂立和議史稱什麼是哪年
澶淵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
㈥ 宋與西夏和議指的是什麼
宋與西夏和議指的是慶歷和議,公元1044年北宋與西夏簽訂的和約。
慶歷和議是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與西夏達成的和議。宋夏戰爭爆發後,宋朝屢遭失敗,損傷慘重,朝野震驚。且軍費開支浩大,人民負擔加重。宋遂密派使節與西夏言和。西夏在對宋戰爭中損耗也頗嚴重。又因雙方停止互市,西夏國內物資日見匱乏,故亦欲遣使與宋議和。慶歷四年(1044年)十月,雙方定議:①西夏首領元昊答應取消帝號,而由宋朝冊封為夏國主;②宋每年賜予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另有其他歲時賞賜,合計絹十五萬匹、銀七萬兩、茶三萬斤;③重開保安軍(今陝西志丹)、高平寨(今寧夏固原)等沿邊榷場貿易。史稱「慶歷和議」。
㈦ 在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中「和議」指什麼
南宋小朝廷被金人打得很慘,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在1141年簽訂紹興和議的事情。
事實是,自從金人南下和南宋交戰後,幾乎就沒有贏過。建炎元年(1127年)第一次攻宋,因東京留守宗澤堅守東京,黃河北又有大量抗金軍民,不敢深入。 二年二次攻宋,進至長江,因缺乏渡江准備撤軍。三年三次攻宋,金軍因預有準備,迅速渡過長江,但被浙西制置使韓世忠重創於黃天盪(今南京東北),幾被全殲。此後宋金角逐川陝,自紹興元年至四年(1131—1134年),金軍在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都在陝西,甘肅境內)遭秦風路經略使吳玠軍頑強抗擊,大敗而歸。此時,南宋政局已漸穩定,於是整飭軍備,建立了川陝、荊湖及江淮三個戰區,分兵防守,互相支援。使得金軍「南犯淮,西犯蜀,生還者少」。此時金軍已無力南犯。而南宋也開始轉入反攻。紹興四年,岳飛率軍攻劉豫,收復了襄陽六郡。當年秋,金、齊聯合攻宋,東在承州(今高郵),西在廬州(今合肥),分別為韓世忠、岳飛軍擊敗,金全線撤退,淮南地為宋全部收復。六年,宋軍攻齊,收復了商、虢(今陝西商縣、河南盧氏)二州。此後中原就是岳家軍的天下了。金人在黃河以南幾乎無法立足,如果不是南宋政權對大好形勢估計不足,也可能是趙構的私心作怪,南宋收復全部國土也不足怪。而紹興和議在大勝的情況下,把大宋陝西,甘肅,河南的大片國土割讓給金國,在中國的軍事和政治史上,實在算是件最莫名其妙的事情了.
㈧ 宋朝時,遼宋之間曾訂立和議,史稱什麼
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
【盟約內容】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㈨ 宋遼和議和宋夏和議的歷史作用
宋遼和議史稱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最後依靠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於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貢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萬萬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後,北宋邁向顛峰--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後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於經濟拮據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宋夏和議 發生時間: 1047年
宋夏交兵,宋敗於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役,希望與夏議和。西夏雖獲勝,但戰爭損耗及宋夏間榷場貿易停止,經濟受損,民怨四起。夏景宗遂尋求與宋議和。北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宋夏雙方達成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宋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宋歲賜絹十三萬疋、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兩國重開沿邊榷場貿易,恢復民間商販往來。因和議發生在宋慶歷年間,亦稱慶歷和議。宋夏和議後,雙方維持有二十餘年的和平相處。以後雙方曾有過幾次戰爭與和議,但和平時期超過對抗時期。和議有利於雙方經濟文化的交往和發展。
2次和議除了給3國人民帶來幾十年的和平,就是促進我國民族文化血統的融合。
㈩ 遼和北宋有過什麼「和議」它是在什麼情況下簽訂的對此和議有什麼看法
1.最主要的一次議和是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簽訂的,史稱澶淵之盟
2.背景
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的名義,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力守堅城。北宋朝野震動,真宗與部分大臣因為畏懼敵人,想要遷都南逃,但宰相寇準與畢士安極力主戰,無奈只有親自到澶州督戰,最終宋遼議和,即澶淵之盟。
3.看法
澶淵之盟是在對北宋有利的情勢下因統治著貪圖享樂與遼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燕雲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對遼納供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因此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不過,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間維持了100年之久的相對和平局面,促進了兩國的經濟、文化(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流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