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姓趙的名人和事跡有哪些
趙姓,宋朝國姓,晉國六卿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一,在今中國「百家大姓」排名第八。發祥地在今山西省。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其他趙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趙姓在中國歷史上建立多個政權,包括戰國七雄趙國,秦朝(與趙氏同宗),趙佗建立的南越國,趙匡胤建立的宋朝,趙姓著名人物有:例如趙氏孤兒趙武,趙武靈王趙雍,秦始皇趙政,南越王趙佗,三國名將趙雲,宋太祖趙匡胤,趙光義。趙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姓氏人數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在台灣省人數名列第43位,總人口約27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左右。
部分趙姓名人和事跡簡介
古代
趙宣子:名盾,春秋中期晉國的正卿,是晉國歷史上頗有建樹的政治家,趙國的先祖
趙簡子:名鞅,春秋後期晉國傑出的政治家,趙國的奠基人
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與其父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在位期間打敗了強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趙武 : 趙氏孤兒的原型,奸臣屠岸賈滅趙氏三百多口,下令屠全城嬰兒,程嬰撫養趙武長大,手刃屠岸賈為趙氏復仇。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
趙雍:即趙武靈王,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鬥力,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平原君:即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趙武靈王之子,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
趙奢:趙國宗室名將,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成為漢族馬氏大宗的始祖
趙政 : 即秦始皇,贏姓趙氏,名政,本名趙政。中國首位皇帝,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建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被譽為「千古一帝」。
趙佗:秦朝著名將領,後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國
趙雲: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原為五代後周時大將,公元960年他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趙光義: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
趙普: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
趙佶:政治上昏庸,喪權辱國,被俘後禁於金國,藝術上卻卓爾不群,曾創立宮廳院體畫派,其書法被稱為「瘦金體」
趙孟頫,元代傑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之謙,清末三大畫家之一
近現代
趙戴文,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
趙登禹,國民黨二十九軍師長,參與過長城抗戰、血戰赤峰口,七七事變爆發,在保衛北平的戰斗中壯烈捐軀,是抗戰中最早犧牲的中國軍隊高級將領之一。
趙樹理,當代著名作家
趙元任,當代語言學家
趙爾陸,上將軍銜。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
趙鎔,中將軍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顧問,中國老年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趙傑,少將軍銜
趙俊,原名趙詩元,少將軍銜,原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顧問
趙九章:著名物理學家
趙忠堯: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
趙世炎: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
趙君陶:原國務院總理李鵬母親
柔 石: 原名趙平復,作家、左聯五烈士之一並與魯迅先生同辦「朝花社」
趙紫陽:前中國共產黨總書記
趙承嘏:化學家
趙士壽:葯學家
趙麗宏:當代作家
趙尚志: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抗日烈士
聞 捷:原名趙文節,詩人
趙超構:新聞名家
趙克石:南京軍區司令員
趙朴初:詩人、書法大師、佛學家、社會活動家
趙紫宸:基督教神學家、學者
趙家驤:國民黨將領
趙蘿蕤:翻譯家、比較文學家
趙洪娉: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夫人
趙美心: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美籍華人聯邦議員
趙海珠:法國巴黎銀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前香港無線新聞主播兼記者
趙鈞陶:愛立信公司中國區總裁
趙紀彬:哲學家
趙敏光:著名物理學家
趙偉:龍形山水畫派創始人、著名畫家、發明家
趙雅芝:香港藝人,前香港小姐
趙少康:台灣新黨創始人
趙忠祥: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北 島:原名趙振開,詩人
趙景深:戲曲理論家
趙 丹:藝術家
金 山:著名演員,原名趙默
趙寶剛:著名導演
趙蕊蕊:女子排球運動員
趙志華:黃埔軍校10期畢業
趙樹海:台灣名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
趙無極:華裔法國畫家
趙學煌:台灣演員
趙又廷:台灣演員、趙樹海之子
趙睿哲: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員
趙志凌:香港演員
趙 薇:大陸著名女演員,歌手
趙保雲:書法家
趙本山:大陸著名小品演員
趙鴻飛:大陸演員
趙寶樂:主持人、演員
趙亮:演員
趙文瑄:演員
趙麗蓉:評劇、小品演員
趙麗穎:大陸青年演員
趙峰:原名趙世欽,少將
趙勇:現任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
趙勇:現任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趙文卓:中國影視演員、武術家,北京體育大學教師
㈡ 姓趙的名人故事
1、趙武(?—公元前541年): 趙氏孤兒的原型,奸臣屠岸賈滅趙氏三百多口,下令屠全城嬰兒,程嬰撫養趙武長大,手刃屠岸賈為趙氏復仇。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
2、趙襄子(?―公元前425年):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與其父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在位期間打敗了強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3、趙雍(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即趙武靈王,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鬥力,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4、趙普(922年—992年):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
5、趙匡胤(927年—976年):宋朝開國皇帝,原為五代後周時大將,公元960年他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㈢ 趙姓名人故事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後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為後世所知,人們永遠記著他們。這,就是名人。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趙姓名人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趙姓名人故事
一、尋根溯祖
1、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
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2、出自他族改姓。如漢朝時有趙安稽,本匈奴人;唐朝時有趙曳天,本南蠻人;五代時有趙國珍,本牂牁(今廣西、貴州一帶)蠻族人。
二、遷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並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仕後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開封人趙用賢隨宋高宗趙構南逃,移居江蘇常熟,鄭州人趙蕃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後,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於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么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kao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
"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
趙氏還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渙"、"愛日"等為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為趙襄王太子、代王趙嘉。
涿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趙氏為穎川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後裔。
南陽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此支趙氏為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趙嘉。
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為趙王遷後裔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四、歷史名人
趙匡胤:本為後周大將,"陳橋兵變",代周為帝,建立宋朝,立國320之久,使趙姓的宗族聲望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趙文淵:北周著名書法家,擅長楷、隸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
趙勝:平原君,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是趙氏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人物。
趙雍:即趙武靈王,他提倡"胡服騎射",始創騎兵,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進步。
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廉:清代傑出書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為"清末三大畫家"。
趙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長於史學,考據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者
1988年,有一個出生湖南的雲南籍者姓青年調人上海,上海開始有了者姓。據說,者姓來源於清朝一名叫阿貴的淮軍將領,小時候父母早亡,不知姓氏,成年後,應征當兵,募兵者問其姓名,他無言以對,阿貴不識字,隨便在文稿上指了者字,就成了者姓。其實者姓本有二個來源:一為堵姓所改,另一為雲南苗族有者氏後人。上海者姓青年,究竟是者貴後人,還是堵姓所改,甚至為苗族漢化,那就不清楚了。
拓展閱讀:百家姓趙的故事
《百家姓》為什麼要拿「趙」姓來開頭?
據說,這是由於《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編,而宋朝的皇帝姓趙,當時正是趙家的天下,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順理成章地就拿「趙」來作為眾姓之首了。
根據《姓纂》記載,趙姓的由來是這樣的:「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由此可見,最初以趙為姓的人,是顓頊帝的子孫造父,他以善於駕御,於周穆王的時候,得到了趙城這個地方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稱做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傳下來。當時的趙城,現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趙城縣西南。後來,這個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肅省)、南陽(今河南)、金城(今甘肅)、下邳(今江蘇)、潁川(今河南)一帶。
這是趙姓的由來。而這個家族,從一開始便十分顯赫,在春秋時代,自從趙衰輔佐晉文公定霸,趙氏子孫就世代為晉國的大夫,權傾當朝。
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時候,趙家的權勢更大,進一步與同為大夫的韓家和魏家瓜分了晉國,而分別自立為一個諸侯,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三家分晉」。
後來,趙國的國勢越來越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其都城設在晉陽,也就是現在山西省太原縣的北面。由此可見,現在所有姓趙的人,最早都是山西人,後來才逐漸移居他處,「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姓趙的人來說,如果像這樣認真的推溯,又豈止是500年而已?
在歷史上,姓趙的人真是名人輩出。早期最負盛名的,是戰國時代的平原君趙勝。
再如,在漢朝建立了屯田制度的營平侯趙充國;唐代被大文豪韓愈聘為士子師的「天水先生」趙德。到了宋,黃袍加身的趙匡胤,那是更不必說了。還有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朝名相趙普;以及元代鼎鼎大名的大書畫家趙孟頫等等,都是足以使趙氏子孫引以自傲的偉大歷史人物。
㈣ 趙姓的由來和歷史是什麼
趙姓的由來和歷史是:
1、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2、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3、源於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後有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後裔避亂於甘肅陝西等地,改漢姓趙(黑虎趙氏)。
4、造父封於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造父的第七代子孫)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後來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
5、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㈤ 姓趙的有什麼傳說故事
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 趙姓
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秦、趙祖少昊氏,以少昊為白帝,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4]至漢唐宋明,則於立秋之日祀白帝於西郊。[5]明朝仍延續其祀,於少昊之虛曲阜祀少昊。[6]
編輯本段各支始祖
趙令仲:譜稱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孫,南宋乾道二年遷上虞縣孝義鄉,逝世後葬於西華里,為上虞趙氏始祖。 趙不抑:譜稱漢王元佐之後,建成炎中扈南遷,寓居上虞等慈寺,生有五子,幼子趙善信,居邑城南門楊巷橋墩,官歷車略院事。為楊巷趙氏始祖。 趙景發:趙不抑九世孫,元朝年間自上虞翦陽贅遷邑之鎮壓龍橋 趙姓
趙元佑:宋太宗長子,建炎南渡,裔孫占籍上虞等慈寺。趙元佐二十世孫趙天福,後改名趙淮,明朝中葉因遭牛山這變遷甑山。為上虞趙氏始祖。 趙孟伊:又名孟潮,宋元之際自台州寧海遷山陰華舍,為紹興趙氏始祖。 趙元份:宋太宗第四子。明洪武初自嵊縣贅遷山陰迎恩廂,為嵊縣趙氏始祖。 趙永思,明洪武初自嵊縣贅遷山陰迎恩廂,為越州趙氏始祖。 趙應麟:始祖趙志四,清康熙間自溧水石場村遷潤州,為潤州趙氏始祖。 趙 子:宋建炎南渡,先居鎮壓江,繼遷丹徒大港鎮洪溪,為丹徒趙氏始祖。 趙元份:譜稱碧溪趙氏系出宋太宗子商王元份,建炎南渡,元份七世孫揚自鄭州遷於玉山,及孫蕃,再遷東里八都柳馬屋後,為玉山趙氏始祖。 趙孟堙:元泰定二年自浙江遷常州武進縣改成鄉西盍村,為武進趙氏始祖。 趙天佑:明朝末年自武進殷村遷張橋郡城青山門。 趙成九:世居泰邑趙家坊,於明末清初始由趙家坊遷延令何家莊,為延令趙氏始祖。 趙萬六:元季自諸暨銀治遷桐廬肅絳孝泉,為桐廬趙氏始祖。 四川渠縣趙氏宗祠(石碑)
趙士伸:南宋建炎三年自中原南遷福州長府連江縣東湖裡,為連江趙氏始祖。 趙由鏜:明季自臨安入贅會稽廿汴都謝氏,為西謝趙氏始祖。 趙不玷:南宋時自睦州遷浦陽仁杏巷,為浦陽趙氏始祖。 趙類四:元末自益陽八都槎塘徙居邑之井頭,為井頭趙氏始祖。 趙子玉:元至正間自湖北松滋縣仙樓鄉遷益陽書堂古李塘,為益陽趙氏始祖。 趙崇贊:南宋自越州山陰遷旌德興仁鄉三溪,為旌德趙氏始祖。 趙 琳:明永樂間自山西洪洞縣棋盤街遷齊河縣桑園趙庄,為齊河趙氏始祖。 趙 圭:明洪武初自山陰遷興化縣城北郭,五傳而開四房,為興化趙氏始祖。 趙 普:族出北宋名相趙普後,普三世孫概自洛陽遷亳,為亳州始祖。五世孫趙期,建炎南渡,自亳居縉雲之雲塘,為雲塘趙氏始祖。 趙九思:宋元之際人,世居台州黃岩,子滸始自黃岩縣遷臨海逆溪。為臨海趙氏始祖。 趙同文:明季自丹徒大港遷潤城白馬坊淥水橋,為洪溪趙氏始祖。
編輯本段繁衍播遷
西周時,造父的侄孫非子封於犬丘,建立秦國。造父的第七代子孫叔帶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晉,並且昌盛壯大,在三國分晉時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於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秦始皇滅趙後,把代王嘉之後遷往甘肅天水,趙王遷被流放到今湖北房縣。秦朝末年,秦 淥猗堂(趙氏宗祠)
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 北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真定人趙雲趙子龍入蜀為將。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後裔孫趙貴鎮守並遷至武川(今內蒙古)。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如下地區: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如下地 區:浙江紹興、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崑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後,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 趙氏的地理分布頻率
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