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個地方的歷史
歷史沿革 宋代以「懷柔歸化」之意設懷化砦,1942年設縣。1998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懷化地區和縣級懷化市,設立地級懷化市。
懷化市(指地級懷化市,下同)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里棲秘繁衍,遺址遍及全市各縣,遺址出土文物極為豐富。遠古為禹貢九州之荊州地。但直到春秋末期楚國向南開發湖南地區並開始征服今貴州一帶才開始建立統治。戰國時楚設黔中郡,懷化市境基本屬楚黔中郡。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08),派司馬錯發兵伐楚,攻佔楚黔中郡地。三十年,重新設立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縣。今天沅陵縣城南窯頭村有秦黔中郡故城遺址。但當時設縣狀況已不可考。
秦亡後,西漢政權建立,懷化市境為荊州刺史轄地武陵郡,但郡治改治義陵,即今漵浦縣城南。設立的縣主要有:沅陵(今沅陵、瀘溪、麻陽縣地)、鐔成(今鶴城區、中方縣和洪江市,以及靖州會同、通道、綏寧縣地,並錯入貴州省境)、無陽(今芷江、新晃縣及鶴城區地,又錯入貴州省境)、辰陽(今辰溪、麻陽、花垣、鳳凰縣及鶴城區地,又錯入貴州省境)、義陵(今漵浦縣地)等。東漢武陵郡改治臨沅(今常德市區),建武六年(30年),省無陽、義陵2縣並入辰陽縣。
三國時屬孫吳,仍為武陵郡地;以後多有變遷,東晉時省鐔成縣並入舞陽縣;南朝齊時改舞陽縣為氵舞陽縣;南朝梁時,辰陽縣改名建昌縣,氵舞漾縣改名龍檦縣。設南陽郡,治建昌;析沅陵縣置夜郎郡。南朝陳將建昌縣復名辰陽縣,析武陵郡置沅陵郡。
隋統一後,懷化市地屬武陵郡、沅陵郡。
唐代州郡並稱。為加強對州郡的監督管理,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又依山河形勢分天下為10道,玄宗時增為15道。懷化市境屬黔中道,治所在今重慶市彭水縣。懷化市境設立的州郡有:辰州盧溪郡,治沅陵;錦州盧陽郡,治盧陽(今麻陽縣地);敘州潭陽郡,治龍檦(今洪江市地);獎州龍溪郡,治峨山(今新晃縣地);晃州,羈縻州,治所在今新晃縣涼傘。除原有的沅陵、龍標(龍檦改名)外,新設置的縣有漵浦(今縣地)、麻陽(今麻陽、鳳凰縣地)、盧陽(今麻陽縣西南)、招諭(今麻陽縣東北及鳳凰縣地)、朗溪(今洪江市及靖州、會同、通道縣地)、潭陽(今芷江縣及鶴城區、中方縣地)、峨山(今新晃縣地)、渭溪(今新晃、芷江縣地)等。
五代十國湖南境內馬殷創立了楚國,懷化市境分屬辰州、錦州、敘州等。
宋代懷化市境屬荊湖北路,治所在鄂州(今武昌)。基本上分屬辰、沅、靖三州。設縣主要有沅陵、漵浦、辰溪、麻陽、盧陽(潭陽縣地改置。今芷江、新晃及鶴城區地)、黔陽(先置於黔江城,後改置黔陽縣)、永平(先改沅州貫保砦為渠陽縣,後改名。紹興八年省入靖州為州治。今靖縣)、會同(三江縣改名。今縣地)等。
元代懷化市地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湖北道,分屬辰州路(宋辰州)、沅州路(宋沅州)、靖州路(宋靖州)。
明代屬湖廣布政司(治武昌)。省下改路為府,府領州、縣,部分州直隸布政司,也領縣。懷化市境屬辰州府(治沅陵)和靖州(直隸州)。
清康熙三年湖南設省,懷化市境劃歸湖南省,屬辰沅永靖道。設辰州府,治沅陵,轄沅陵縣、辰溪縣、瀘溪縣、漵浦縣;沅州府,治芷江縣(縣丞駐榆樹灣),轄芷江縣、黔陽縣、麻陽縣;靖州直隸州,本轄,下轄會同縣、通道縣、綏寧縣;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析芷江縣晃州堡置晃州直隸廳。
民國成立後,廢府存縣,保留「道」一級,清辰沅永靖道被改為辰沅道,靖州直隸州改為靖縣。晃州直隸廳改為晃縣。民國11年(1922年),撤銷道制,僅存省、縣二級。民國24年(1935年),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區,將指定綏靖范圍的19縣劃為慈石庸、沅瀘辰漵、永保龍桑、芷黔麻晃、乾鳳古綏5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年), 正式設立專員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綏寧和通道6縣劃入,與原19縣組成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公署分別設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由省政府派出機構,代行省政府職權。
民國26年(1937年)12月,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專員兼任駐在地縣長。其中第三區轄沅陵、大庸、桑植、漵浦、永順、瀘溪、辰溪7縣,專員駐沅陵;第七區轄黔陽、綏寧、會同、芷江、靖縣、通道、晃縣7縣,專員駐黔陽;麻陽縣屬第四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又將全省重新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其中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沅陵,轄沅陵縣、漵浦縣、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瀘溪縣、麻陽縣;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會同縣洪江市,轄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1942年設縣)。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後,將原來的行政督察區改為「行政專員行政公署區」,簡稱「專區」。原第九、十區被改為沅陵專區和會同專區。並設立湘西行政區,轄永順、沅陵、會同專區。同時,懷化縣駐地由懷化驛(瀘陽鎮)遷至榆樹灣,黔陽縣駐地由黔城鎮遷至安江鎮。
1950年3月,會同縣駐地由洪江鎮遷至今城關鎮;10月以會同縣洪江鎮行政區域設立洪江市。
1952年9月,撤消湘西行政區和所轄的三個專區,設立湘西苗族自治區和芷江專區。芷江專區轄洪江市及芷江、黔陽、漵浦、綏寧、通道、靖縣、會同、晃縣、懷化、麻陽、辰溪、沅陵12縣,同年11月,芷江專區改名黔陽專區,行署駐地由芷江遷至於黔陽縣安江鎮。今天懷化市的行政區域基本成型。
1953年6月,撤銷洪江市,並入黔陽縣,黔陽縣駐地由安江鎮遷至洪江鎮。同年9月再設洪江市。
1954年5月,撤銷通道縣,設立通道侗族自治縣
1956年6月,撤銷晃縣,設立新晃侗族自治縣。以晃縣以及芷江縣部分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8年6月,黔陽專區的綏寧縣劃歸邵陽專區。
1959年3月,撤銷靖縣,並入通道侗族自治縣。
1961年7月,設立安江市,以黔陽縣的安江鎮及其周邊部分區域為行政區域。1962年10月撤消。同時復設靖縣。
1963年5月,撤消洪江市,並入黔陽縣。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行政專員行署被改為地區行政公署,簡稱「地區」。
1978年12月30日,黔陽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更名為懷化鎮。
1979年4月4日,設立懷化市,以懷化縣的懷化鎮、盈可公社為其行政區域。同年9月1日,復設洪江市。
1981年6月30日,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
1982年12月24日,撤消懷化縣,並入懷化市。
1986年9月22日,撤銷芷江縣,設立芷江侗族自治縣。
1987年2月19日,撤銷靖縣,設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1988年10月31日撤銷麻陽縣,設立麻陽苗族自治縣。
1997年11月29日,撤消懷化地區,設立地級懷化市。懷化市轄原懷化地區的沅陵縣、辰溪縣、漵浦縣、會同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中方縣、鶴城區。合並原黔陽縣和洪江市,新設立的洪江市駐黔城鎮,由省直轄,懷化市代管。
1999年,洪江市雄溪鎮(原洪江市)發生群體事件,為平息事態,以原洪江市行政區域(原黔城鄉除外)從新洪江市分離,設立懷化市洪江管理區,為懷化市政府派出機構。
❷ 如何寫一個地方的簡介(提綱提示)
1、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2、這個地方的歷史背景3、這個地方的景點、特產、人文4這個地方現在的進步(工業、農業、文化等)5、展望未來
❸ 形容"一個地方歷史悠久"的句子有哪些
你龍盤九州的一聲長嘯,燦爛了我們的歷史。你在戰火烽煙中的鳳凰涅盤,磨練了我們的意志。你不屈的雄姿震驚了世界,你騰起的明天是不朽的詩篇。
在無數次民族融和與朝代變換之後,長城被歲月的長河洗練成一道別樣的風景,成為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驕傲,成為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徵。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上了第一座烽火台舉目遠望,萬里長城氣魄宏偉,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它的一邊伸向高山之巔,一邊沿著山脊沉下深深的谷底。
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風高氣蕭索。富春渚上潮未還,天姥岑邊月初落。煙水茫茫多苦辛,更聞江上越人吟。洛陽城闕何時見,西北浮雲朝暝深。
太乙初分何處尋,空留歷數變人心。九天日月移朝暮,萬里山川換古今。風動水光吞遠嶠,雨添嵐氣沒高林。秦皇謾作驅山計,滄海茫茫轉更深。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剛踏入了蔭園,便到了一棟坐落在大門正北邊的古宅,隨之便聞到了一股股親香撲面而來。我正好奇這是什麼的香味卻聽到了水花飛濺的聲音,循聲音走去。
浦邊梅葉看凋落,波上雙禽去寂寥。吹管曲傳花易失,織文機學羽難飄。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勵秋深拂翠翹。繁艷彩毛無處所,盡成愁嘆別溪橋。
我們又去了曾氏大宗祠,它位於新橋村內,建於清乾接著,我們又去了曾氏大宗祠,它位於新橋村內,建於清乾隆年間,佔地面積1029平方米,是深圳保存較完好的宗祠之一,曾氏宗祠還規模宏偉、古樸。
它的建造同我國歷史上的漕運關系十分密切。眾所周知,江、浙一帶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歷代帝王無不以此作為征斂財賦重地。大業年間,隋煬帝開鑿江南大運河,將江浙糧食和珍寶通過船運往京都。
虎丘,位於姑蘇城外西北方,岩壑幽奇,泉石奇詭,景色秀麗,乃「吳中第一名勝」。宋代大文豪蘇軾「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贊譽流傳至今。
蟬噪秋風滿古堤,荻花寒渡思萋萋。潮聲歸海鳥初下,草色連江人自迷。碧落晴分平楚外,青山晚出穆陵西。此來一見垂綸者,卻憶舊居明月溪。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南京長江大橋在明媚的陽光下,顯得十分壯麗。波濤滾滾的江水中,九個巨大的橋墩穩穩地托住橋身。正橋連接著二十二孔引橋,彷彿一條鋼鐵巨龍卧在大江上面。
❹ 怎樣描述一個地方的歷史或者有哪些方面
地方的歷史沿革,世家望族,以及名人後裔的定居。人文掌故,列出出生此地或活動於此地的歷史名人,以及他們所留下的遺跡或傳聞。有特色的傳世工藝。地方氣候及主要農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