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轉載:
長期以來,我們對資本主義的評價存在著片面性,即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簡單否定要麼是全盤肯定,前者聲音仍在但已經漸弱,後者聲音漸強,大有獨占話語權之勢。上述的過猶不及產生的方法論根源在於沒有真正把握和運用好科學的分析方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和辯證分析法。
評判一個社會制度優劣的根本標準是看它作為當時的存在與前一個社會制度相比,是否更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宣言》:「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它創造這一神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
一是價值規律的外在壓力和剩餘價值規律的內在動力加速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律,它要求按照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這就是說,如果哪一個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時間,他就能獲得更多的贏利。如何降低個別勞動時間呢?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技術水平。這就是說,價值規律迫使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所謂願意的跟著走,不願意的牽著走。
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資本又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這就意味著,追求剩餘價值是資本家的根本使命。如何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呢?資本家在早期主要是通過延長勞動時間的方法,可是,這種方法一方面受生理條件的限制,資本家再狠毒,工人的一天勞動時間也不能超過25小時,另一方面,隨著工人階級的覺醒,不斷地開展縮減工作日的斗爭----馬上就要到來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就是當年工人階級斗爭偉大成果的紀念,於是想方設法提高技術從而降低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的必要勞動時間,進而增加剩餘勞動時間便成為資本家明智的和普遍的選擇。由此不難看出,生產技術的社會進步絕不是資本家想服務社會和報恩人民的心底善良所致,而是追求剩餘價值的間接結果。
二是機器大工業代替手工業和農業,提高了勞動效率;同時也克服了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使生產的發展具有不間斷的持續性。在封建時代,主打行業是農業,它決定性地受制於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上蒼的賜予是極其有限的,因此,人們普遍奉行的人生信條是:知足者常樂。用一句俗語表達就是:人生三件寶:丑妻、薄田、破棉襖(連漂亮的媳婦也不敢要,害怕惹是非,跟著他人開遛掉)。而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就完全不同了,既可克服季節的制約,持續性地生產,而且效率大大地提高。正如馬克思所形象表述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二者在市場上較量的結果顯而易見。
三是資本主義上層建築具有封建主義意識形態更大的優越性。歐洲中世紀的政治哲學是禁慾主義的宗教哲學,它是仇視人的哲學,人為地製造了人的靈魂與肉體的兩極對立,人的每一個慾望的滿足就是把人的靈魂釘在十字架上的一枚釘子。薄加丘的名言「我不想變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恆中,……屬於凡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代表了那個時代反抗宗教禁慾道德的吶喊,這一吶喊也預兆著一個人道文明和空前繁榮的新時代的到來。揭示了宗教價值觀違背自然和人性,《十日談》更是對僧侶虛偽的揭露:誰能做修道院院長----當然是私生子最多的女人。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所決定的資本主義政治文化的進步性主要表現在:資產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勇敢地扛起了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大旗,肯定了人身自由,否定了人身依附關系;肯定了人的平等,否定了等級、特權;肯定了博愛、人道,否定了鄙視人的神道主義和非人道主義。概言之,它第一次在政治上肯定了人的尊嚴、和對幸福追求的合法性,一下子把人的內在積極性調動了起來,使人的每一個慾望的細胞都暴發出了雙倍的能量。
另外,資本主義運用血腥的暴力打開世界的資本市場時,也不自覺地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思想文化的交融等方面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這些內容在《共產黨宣言》中都有過非常詳細的闡述。
2、當今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當今的發展主要是世界科技發展、無產階級的斗爭、資產階級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適度借鑒,進而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的自我調整的結果,這一方面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有允許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空間,另一方面表明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不是當今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在這里給大家講一個應當是眾所周知最終卻鮮為人知的重大歷史事件。1965年資本主義世界為了克服自身的困難,在美國費城召開過一次震憾全球的「世界資本主義大會」,並發表了《資本家宣言》,謙虛而誠懇地表示:「借鑒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的經驗,實行股份制的人民資本主義;借鑒社會主義福利制度的經驗,實行人生到死包下來的福利資本主義;借鑒計劃經濟的經驗,實行國家干預的計劃資本主義。」近幾年被人們捧上了天的民主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在借鑒社會主義的好做法來改良資本主義,充當資本主義病床前的醫生和護士。可以說,資本主義在具體體制和做法能夠贏得人心,很大程度上得感謝馬克思和社會主義國家。也許是為了表達謝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給馬克思評了個最高榮譽----千年偉人。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我們可別被上述改良所麻痹,以為資本主義已經被「赤化」了,自動進入社會主義了。他們這么做,動機是為證明資本主義是永恆的,社會主義是不行的。屁股指揮腦袋,資產階級狹隘的利益眼界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有更高的政治境界
2. 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地位
一、資本主義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它是在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產生的。在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 有了剩餘產品, 商品交換才成為可能。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了出來。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社會上出現了只從事商品交換的社會階層—商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到最高程度。一切勞動產品都成了商品, 甚至連人的勞動力也成了商品。當勞動力商品供過於求時,就業工人身上的壓力增大, 迫使他們不得不從事過度勞動和聽從資本家的擺布。
二、資本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原來小規模的個體生產轉變為機器大工業。這一變革使社會生產關系發生了劇烈的變革。生產的社會化形成了強大的社會生產力,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擴大了各個生產部門的分工,而且把各種產品的生產,甚至把一種產品的各個部分生產和工藝操作,都變成了專業化生產。 採用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發明,使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成本降低, 產品質量更有保證, 生產周期大為縮短。
三、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生產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規律反映資本主義本質。即資本家通過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對工人榨取剩餘價值。為了榨取更多剩餘價值,資本家必須採取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工人生活資料的價值,縮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
四、在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范圍更加廣闊。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是按照價值量進行交換的。這個商品價值量只能由社會的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來決定。就每個生產者來說,不管你耗費了多少個別勞動時間,得到社會承認的,只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不論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社會經濟到處都是劇烈的競爭,蘊含著不斷發展和前進的動力。
認識到,盡管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面貌已經完全不同, 但資本主義最本質的東西並沒有變。資本主義生產仍然以資本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 追逐 利潤仍然是資本主義經營的根本目的,資本之間仍然存在著競爭關系。只要資產階級還掌握著政治統治,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演變, 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佔主導地位的經濟制度的資本主義性質。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除了內在的競爭動力之外, 還有促成不平衡發展的客觀條件——技術創新。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對這些現象應該保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論高度,學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優勢,完善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在這個多極化的世界裡,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我們應該加強聯系,在迎接挑戰的同時抓住機遇發展自己,推動國內的產業結構升級。
3. 簡述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1)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
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
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
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
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2)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
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
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
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
4.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1.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摧毀了封建制度,並且在它的廢墟上建立起來.
2.一方面要對其進行徹底地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應對它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也給予了充分的贊譽和肯定.
3.資本主義制度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它繼承了以往社會所創造的生產力,並且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4.資本主義制度的自身優越性將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並將繼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5. 如何評價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主要存在於西方國家,主要是因其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資本主義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有的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在西方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從經濟角度分析:資本的個人所有導致資本家的出現,出現社會階級的分化,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這是西方國家一直奉行的經濟政策。雖然有多次的調整,但是在西方歷史上一直占據著穩定的地位。
其次從政治角度分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決定了西方國家是資本主義國家,國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政策,走資本主義道路。
再然後從文化角度分析:資本主義的出現引起了眾多思想家的思考,為之後的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基礎。提倡個性與人權。
社會角度分析:資本主義的興起,社會興起了一股享樂主義,社會風氣更加民主、自由。
6. 20.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社會,其產生、發展以及最終為另一種更高級社會經濟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決定的,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與封建社會相比,資本主義顯示了 巨大的歷史進步性:⑴資本主義將科學技術轉變為強大的生產力。⑵資本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⑶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築在戰勝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的生產方式,保護、促進和完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
7.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怎麼樣
大多數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理論家都是在18世紀、19世紀、和20世紀出現的,例如在工業革命和歐洲的帝國主義時期(例如斯密、李嘉圖),和大蕭條時期(如凱恩斯)和冷戰時期(如哈耶克、佛利民)。
資本主義(Capitalism)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有的經濟制度。這種以資本為主體的制度是尊重資本和財產為個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佔,這就是私有制的含義,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重要最主要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是要求不同資本對不同資源發揮的各自作用和價值來推動社會發展。這一發展模式形成了和資本家雇傭工人和白領進行生產的情況,當代社會資本主義公司股份制的實行,公司的股份被分配到了大眾手中,這樣資本不斷的社會化,這一情況也不斷發展和改進。
資本主義,是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價值分為五個部分,稅金,租金,利潤,勞動價值,和企業家才能。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個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這些理論家定義資本主義為一種資本由私營的個體們(有時也被稱為「資本家」)擁有的制度,而經濟的決策和決定是由市場進行-亦即藉由販賣者和購買者之間透過協議所進行的貿易;借著市場的智慧和企業家精神,以及由法律保護的財產權和契約制度來運作。這些理論家也試著解釋為何資本主義能產生比由政府介入的經濟更大的經濟成長。(參見經濟學、政治哲學、自由放任)
芬蘭國會議員安德斯·屈德紐斯(AndersChydenius)在1765年出版了TheNationalGain一書,成為第一個提倡貿易和產業自由以及自由主義原則的人,11年後的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一書。
1867年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使用了「資本家」一詞來稱呼資本的所有人。不過,第一個使用「資本主義」一詞來形容生產制度的是德國經濟學家維納·宋巴特(Werner Sombart),於1902年的著作里。宋巴特的密友和同僚馬克斯·韋伯也在1904年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使用這一詞。
對於資本主義的概念也隨著時間而不斷改變,也隨著政治觀點和分析方式而有所差異。亞當·斯密所支持的經濟自由主義專注於人類私利所扮演的的啟蒙角色(「看不見的手」),以及特定的在增加資本聚集效率上所扮演的角色。
一些資本主義的擁護者(如米爾頓·佛利民、艾茵·蘭德、和阿倫·格林斯潘)都強調自由市場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相信自由市場能提升個體間的合作、創新、經濟成長、以及自由。一些人(如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認為資本主義的樞紐在於一個能讓產品和服務於市場進行貿易的經濟制度,而資本產品屬於非國家的實體所有,在全球的規模之上運作。
對其他人而言(如卡爾·馬克思),資本主義則被定義為一種在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社會關系,導致了勞工市場的產生,大多數人為了生活而必須出賣他們的勞力。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則主張,由於經濟自行組織的現象,沒有經過政府計劃和指引的經濟將會有更優越的效率。許多人將資本主義作為市場經濟的同義詞。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
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基本條件是: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其產生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經濟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還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簡單商品生產已經包含著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這種無政府狀態推向極端。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資本家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也在競爭規律的支配下,竭力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不斷改進機器,加強自己企業中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組織性,其結果是不斷加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資本主義大工業巨大的擴張遇到了資本主義佔有所造成的市場相對狹小的限制,社會化生產所必需的客觀比例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沖突便成為不可避免。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就是這種沖突的突出表
8.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與封建社會相比,資本主義顯示了巨大的歷史進步性:
1,資本主義將科學技術轉變為強大的生產力。
2,資本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3,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築,在戰勝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的生產方式,保護、促進和完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
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並不能掩蓋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現是:
第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資本主義制度下財富佔有兩極分化,引起經濟危機;
第三,資本家階級支配和控制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和運行,不斷激化社會矛盾和沖突。
上述局限性決定了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領域以及全球范圍內的沖突、動盪和危機。這些局限性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
(8)1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首先,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包含著現代的一切沖突的萌芽」;其次,資本積累推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激化並最終否定資本主義自身;再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社會化的更高形式,將成為社會主義的前奏;最後,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將在短期內自行消亡。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必然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歷史進程。首先,任何社會形態的存在都有相對穩定性,從產生到衰亡都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跨度。
其次,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過渡的長期性。從世界范圍來看,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必將是一個從個別國家逐步向更多國家擴展的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最後,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還顯示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容納的空間,說明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尚需長期的過程。
9.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主要體現在
1、資本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和以往社會制度相比較,它的生產方式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社會化大生產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本性為生產的無限擴大提供了強大動因,資本主義為市場經濟充分發展拓寬了廣闊空間。
2、資本主義推動了社會關系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過三次重大調整。由單個資本到股份資本的發展;由股份資本到一般壟斷資本的過渡;由私人壟斷資本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推動了資本的社會化,帶動了整個社會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從而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幾次大調整,都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前提下進行的,並沒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
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點,不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它同時又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限制,表現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是一對基本矛盾。這一矛盾是對抗性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徹底解決的。其他矛盾都是這一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如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10. 怎樣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始終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既把社會發展看作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又把社會發展看作是一個有機發展過程。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的歷史階段,並擔負著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歷史使命,因此它必然具有歷史合理性和歷史過渡性這兩重性質。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一個經常處於變化中的社會機體,是一種處於不斷變革中的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與之相適應得社會生產關系的經常變革是這種生產方式區別於以往的生產方式的突出特徵。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任何經濟制度在它出現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都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奴隸制、農奴制是這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也同樣如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制度既具有以往奴隸制、封建制所不具有的歷史進步性,又具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因此,對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的考察,應從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兩方面著手。
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主要體現在:
1、資本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和以往社會制度相比較,它的生產方式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社會化大生產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本性為生產的無限擴大提供了強大動因,資本主義為市場經濟充分發展拓寬了廣闊空間。
2、資本主義推動了社會關系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過三次重大調整。一是由單個資本到股份資本的發展。二是由股份資本到一般壟斷資本的過渡。三是由私人壟斷資本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推動了資本的社會化,帶動了整個社會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從而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幾次大調整,都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前提下進行的,並沒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總之,資本主義與以往社會制度相比,它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各種要素的創造。這也是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的集中體現,也是資本主義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並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內在根據。
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點,不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它同時又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限制,表現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是一對基本矛盾。這一矛盾是對抗性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徹底解決的。其他矛盾都是這一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如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產生的各種矛盾,十分明顯地表現出這種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和歷史暫時性。隨著這些矛盾的發展它必然要被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生產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