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這句話的意思
意思是: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這是出自『論語·述而』中的一句話: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iknow-pic.cdn.bcebos.com/1ad5ad6eddc451daa7b59c81bbfd5266d016321c"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1ad5ad6eddc451daa7b59c81bbfd5266d016321c?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upscalepup.com/pic_1ad5ad6eddc451daa7b59c81bbfd5266d016321c"/>
(1)忿懥有什麼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學生周遊列國講學,來到楚國葉邑,葉公沈諸梁接待了他,他對孔子不怎麼了解,就悄悄地問子路,子路一時不知怎麼回答他。孔子事後得知就對子路說以後就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Ⅱ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
中國傳統文化。
農歷 - 武術- 二十八宿 - 對聯 - 龍 - 五行學說 - 八卦 -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古代哲學- 儒家- 氣- 道 - 茶藝
學科
數學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三國時劉徽著); 祖沖之; 算盤。
天文學:天象觀察記錄, 發明觀測儀器:圭表;渾儀;簡儀;高表;仰儀,制定歷法(農歷)。
醫學 :《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黃帝內經》。
農學 :《齊民要術》賈思勰著 ,《水經注》酈道元著
四大發明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葯 ,指南針 。
建築:參見中國建築,園林 ,廟宇 ,宮殿 ,故宮,阿房宮,塔 ,萬里長城,墓葬建築。
繪畫:中國畫 ,清明上河圖。
書法 :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 。
音樂:中國民族音樂,中國戲曲,傳統民歌 。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樂 ,大舞 ,小舞 ,漢朝樂府 ,唐朝樂舞 ,現代舞蹈,綵帶舞,武功,扇子舞 。
戲曲:京劇,評劇 ,越劇 ,粵劇,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 。
曲藝 :相聲 ,歌仔戲 ,皮影戲,布袋戲 ,南曲 ,高甲戲 。
戲曲影視: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史,中國電視,中國電視史。
服飾:參見中國服飾。
飲食:請參照中國菜。
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粵菜(廣東菜)
蘇菜(江蘇菜)
魯菜 (山東菜)
浙菜 (浙江菜)
閩菜 (福建菜)
徽菜(徽州菜)註:不是安徽菜。
筷子
教育
國子監,太學 ,科舉制度,私塾,書院 ,翰林院。
文學
古典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神話
中國寓言
中國典故
典故即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後多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實或傳說。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語。典故一詞,出現在《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中,如「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山海經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從這則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開始,至今幾千年來,到底發生過多少故事,沒人能夠說得明白。《尚書序題目》:「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先君孔子,生於周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籍而修《春秋》。」「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主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確實是「俱往矣」。
大部分典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煙消雲散了。《韓非子》中有「心不在馬」的典故,是說:趙襄主向王於期學馭術,不久與於期比賽,換了三次馬都落在於期之後。襄主說:「先生教我馭術,沒有教盡吧?」於期答:「馭術已盡,使用有錯而已。凡馭駕,貴在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才可以加速致遠。您落後則欲追上臣,領先則恐被臣追上。賽車非先則後,而您領先落後心都在臣身上,又何以調於馬?此君為何落後也。」本來也是個好典故,無奈《禮記》中的一句「心不在焉」就使得極富哲理的「心不在馬」湮沒於書海之中了。即便是「心不在焉」本身也變得與本義完全不同了。《禮記·大學》原文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本義是說:修身在於正心,身有忿恨、恐懼、好樂、憂患則不能正心。只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這樣修身才能正其心。如此看來,「心不在焉」已與原始本義南轅北轍了。
歷代畫家以繪畫的形式反映典故,但由於畫家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不同,美學修養不同……所以同一典故,即使用同一的繪畫形式表達,也會有不同的體現方式,因而出現主題相同的不同畫作。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一些文人出仕後,仍以繪畫作為雅趣,創作了一批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畫作,被稱為文人畫。有人認為文人畫是題材繪畫中造詣最高的。眾多畫匠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往往靠耳濡目染、道聽途說,憑理解用炭條在宣紙上形成草圖,經定稿再用毛筆勾畫。好畫一經脫稿又引得許多後人臨摹、修改……於是產生了一個典故有眾多派生故事的現象。
體育
象棋
圍棋
武術
氣功
點穴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系。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那麼,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文化、政治、經濟及其制度安排之間本來就存在整體性的結構關系,只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沒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實際上,重商主義並非誰試圖擺脫就可以擺脫得了的。制度安排應當是探討文明的一條重要路徑,同時也是討論一定社會結構經濟性質的一種重要方法。
Ⅲ 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1-2]。
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礎上派生出的各種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戲劇、節日等),是其具體表現形式。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其次,由此衍生出來的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比如,我們常用的詞語「世界」「信仰」「投機「「迷信」」方便「等都來源於佛家文化。
具體地講,中華傳統文化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其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七月十五盂蘭盆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臘月初八的臘八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參看中國古代文化。
農歷 - 武術- 二十八宿 - 對聯 - 龍 - 五行學說 - 八卦 -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古代哲學- 道家- 氣- 道 - 茶藝
學科
宗教與哲學 :(1)佛教及佛教哲學,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華嚴經》等);(2)道教以及科教哲學(如《道德經》)。
傳統文化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林則徐書)
數學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三國時劉徽著);祖沖之; 算盤。天文學:天象觀察記錄, 發明觀測儀器:圭表;渾儀;簡儀;高表;仰儀,制定歷法(農歷)。
醫學 :《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黃帝內經》。
農學 :《齊民要術》賈思勰著 ,《水經注》酈道元著
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
建築:參見中國建築,園林 ,廟宇 ,宮殿 ,故宮,阿房宮,塔 ,萬里長城,墓葬建築。
繪畫:油畫,中國畫(古代中國畫、現代中國畫、當代抽象國畫)。
書法 :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
音樂:中國民族音樂,中國戲曲,傳統民歌 ,中國雅樂。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樂,大舞,小舞,漢朝樂府,唐朝樂舞,現代舞蹈,綵帶舞,武功,扇子舞 。
戲曲:京劇,評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豫劇。
曲藝 :相聲,歌仔戲,皮影戲,布袋戲,南曲,高甲戲、雙簧。
戲曲影視: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史,中國電視,中國電視史。
服飾:參見中國服飾。
飲食:請參照中國菜。
菜系
川菜(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粵菜(廣東菜)
蘇菜(江蘇菜)
魯菜(山東菜)
浙菜(浙江菜)
閩菜(福建菜)
徽菜(徽州菜)註:不是安徽菜。
教育
國子監,太學,科舉制度,私塾,書院,翰林院;佛寺教育
文學
古典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神話
中國寓言
中國典故
典故即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後多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實或傳說。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語。典故一詞,出現在《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中,如「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山海經》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從這則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開始,至今幾千年來,到底發生過多少故事,沒人能夠說得明白。《尚書序題目》:「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先君孔子,生於周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籍而修《春秋》。」「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主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確實是「俱往矣」。
大部分典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煙消雲散了。《韓非子》中有「心不在馬」的典故,是說:趙襄主向王於期學馭術,不久與於期比賽,換了三次馬都落在於期之後。襄主說:「先生教我馭術,沒有教盡吧?」於期答:「馭術已盡,使用有錯而已。凡馭駕,貴在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才可以加速致遠。您落後則欲追上臣,領先則恐被臣追上。賽車非先則後,而您領先落後心都在臣身上,又何以調於馬?此君為何落後也。」本來也是個好典故,無奈《禮記》中的一句「心不在焉」就使得極富哲理的「心不在馬」湮沒於書海之中了。即便是「心不在焉」本身也變得與本義完全不同了。《禮記·大學》原文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本義是說:修身在於正心,身有忿恨、恐懼、好樂、憂患則不能正心。只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這樣修身才能正其心。如此看來,「心不在焉」已與原始本義南轅北轍了。
歷代畫家以繪畫的形式反映典故,但由於畫家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不同,美學修養不同……所以同一典故,即使用同一的繪畫形式表達,也會有不同的體現方式,因而出現主題相同的不同畫作。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一些文人出仕後,仍以繪畫作為雅趣,創作了一批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畫作,被稱為文人畫。有人認為文人畫是題材繪畫中造詣最高的。眾多畫匠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往往靠耳濡目染、道聽途說,憑理解用炭條在宣紙上形成草圖,經定稿再用毛筆勾畫。好畫一經脫稿又引得許多後人臨摹、修改……於是產生了一個典故有眾多派生故事的現象。
哲學
傳統文化的佛家哲學中的般若思想,泯滅「空」「有」的邊見,泯滅「心」「物」的矛盾的對立面,思想圓融。其華嚴思想,則向世人展示法界緣起「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世界觀[3]。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代表。
體育
象棋
圍棋
武術
氣功
點穴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系。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那麼,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
世界思想家
孔子、老子、孟子、慧能等。
中國思想家
老子、孔子、孟子、王充、玄奘、王守仁、李贄、朱熹、顧炎武、龔自珍、魏源、康有為、梁啟超、印光
Ⅳ 曾子:知止而後有定
曾子,也就是曾參;是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夏禹後代。
他的父親曾點,也是七十二賢之一,與兒子曾參共同成為孔子的學生。
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以及《曾子十篇》等作品。
孔子的孫子孔伋,也就是子思,寫《中庸》的那一位,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
曾參積極傳播儒家思想;與孔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子舉止穩重,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
下面來聊聊這位儒家的代表人物:
1.知止而後有定
很多時候感到心浮氣躁,其中一個重大原因就是這也想要,那也想要。
說俗一點,就是一種貪婪,一種愚痴。
貪財:定個小目標一年一個億,壓力馬上來了,血壓立馬升高了;每天有很多計劃要安排,很多行動要落地,否則何來一個億。
貪名:今年計劃成為部門經理,好了,開始和身邊幾個同樣有希望得到提拔的同事競爭,請上司喝酒吃飯,工作積極主動,晚上加班加點,半夜回消息發郵件,伴著星星月亮離開時來張自拍照發到朋友圈,務必讓領導看到自己的奮發向上,溜須拍馬都要來一點,做人做事才有講究;陰謀陽謀,深思熟慮,這勢必也會帶來煩惱。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得到那個位置盡管過程很辛苦,然而有志者事竟成,收獲結果當然可喜可賀;然後緊接著就是下一步了,要坐穩位置,不合適照樣把你撤了,再繼續為下一步而努力吧;一步完了還有一步,一個目標達成了還有下一個目標,一山還有一山高。
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辛勤付出之後,依然得不到那個位置,畢竟坑位就那麼一個;覺得那實在是一種氣憤,但又無可奈何,你努力人家更努力,你認識老大他認識董事長;我身邊就有好多,因為競爭不過,乾脆離職的。
其實需要靠爭取得來的位置,始終是不夠穩定的;最好方法就是人家請你來坐這個位置,那就坐得輕輕鬆鬆,舒舒服服,穩穩當當,能力務必要放在屁股前面。
當然做官也不見得是好事兒,有些人覺得會打擾到清靜自在安逸悠閑的生活,和個人目標完全不一致,也可以選擇不做。
公元前456年,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曾子皆不應命。
齊國,楚國,晉國當時都邀請曾參做官,曾參都拒絕了。
學習當然也應該有所選擇,看書盡管是好事兒,照樣不能貪多,貪多嚼不爛。
50幾歲了,還備戰高考,渴望金榜題目,那實在是沒有這個必要了;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幾十年寒窗苦讀,考進了心儀大學又能如何,然後呢?
中年失業了,病急亂投醫,這也去看看,那也去瞧瞧;這份工作也去做做,那個行業也去試試,壓力勢必馬上就來了;除了焦慮,還得加上額外的忙碌感,當然也要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畢竟不年輕了,不能再去拼體力,在這一點上要接受。
不如靜下心來,喝喝紅茶,聽聽音樂,在家休息休息;想清楚了興趣點在哪裡,擅長之處是什麼,然後再出手,集中火力值在一點上。
2.致知在格物
也就是耳熟能詳的那個成語「格物致知」;想要充分了解一件事物,就是通過格物,就是拆開來;這個事物的本來面目是怎樣的,摸上去是怎樣的,形狀和顏色怎樣的,一項一項分解,乃至於拆到最細,拆到原子,電子,中子,介子,誇克這么一路分下去,直到不可分,或者覺得再這么分下去對你來說已經沒啥意思為止;才能夠深入理解這件事情,掌握一門技術。
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一輩子就是做壽司,94歲了依然親力親為,樂此不彼,深入挖掘,不斷分解,提升能力。
小野二郎:你必須要愛你的工作,必須要和你的工作墜入愛河;即使到了我這個年紀,工作也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我會繼續攀爬,試圖爬到頂峰,但沒人知道頂峰在哪裡。
看書也是如此,僅僅閱讀一遍肯定是不夠的;經典書籍務必一遍一遍地深入下去,每讀一遍,就能夠產生新的感悟。
你所喜愛的這位作者對成功定義是怎樣的,對生老病死的觀點是怎樣的,對教育子女的建議是怎樣的;對於健身有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斷劃分,不斷分組,不斷深入。
直到在大腦裡面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清晰的知識體系,在外面聊天的時候,無論人家聊到哪一點,立馬有屬於自己的看法跳出來,能夠氣定神閑有理有據地談論這個話題;大家覺得你什麼都能說,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把早已准備好的內容從倉庫中提取出來而已。
庖丁解牛的歷史典故,證明了格物致知的強大力量;只要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就能夠得心應手,游刃有餘: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同《桑林》,《經首》這兩首樂曲的節奏感一致。
這屠夫的活兒,到了庖丁手上,簡直是享受,擁有了藝術感。
3.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要治理國家,首先就要具備能夠治理家庭的本事。
家庭就是培養管理能力的最好活動場所;如果老婆,孩子都不聽你的,每天處在麻煩當中;又怎麼能夠去管理好更多的人,更不要說治理一個國家了;給你底下安排幾名員工,都沒辦法搞定,到了你這邊個個都成了刺頭,不是幫你解決問題,而是為你製造問題,一個頭兩個大。
所以,當領導也未必是好事兒,得看你有沒有能力,否則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麻煩事兒。
當然,實在解決不了,也不要全盤否定自己;也有在家裡搞不定,在外面弟子卻是一大幫的。
蘇格拉底的老婆,就是一個非常彪悍的女人。
他的至理名言:好的婚姻給你帶來幸福,不好的婚姻可以使你成為一位哲學家。
面對這樣的妻子,大師解決方法是什麼?就是不予理會,盡管人生在世無法避免鳥事,但絕不讓鳥事干擾到內心。
這當然也是一門本事,一門功夫;有些事情,有些人,就是無論如何都搞不定的,理不清剪還亂;你不能硬來,搞不定其他事情就不做了,搞不定就煩惱憂愁了,乃至於放棄屬於自己的人生;搞不定就搞不定,無所謂。
蘇格拉底正在和學生們討論學術問題;妻子氣沖沖地跑進來,把蘇格拉底大罵一頓,又出去提來一桶水,猛地潑到蘇格拉底身上。
在場學生都以為蘇格拉底會怒斥妻子一頓。
哪知蘇格拉底摸了摸渾身濕透的衣服,風趣地說:我知道,打雷以後,必定會下大雨的。
托爾斯泰同樣也有一位麻煩妻子,喜歡掌控一切;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一天到晚想看你的QQ聊天記錄,這煩不煩,討不討人厭。
這位老人選擇離家出走,其實也沒問題;既然相處不來,這年頭離婚都是很正常的事兒,道不同不相為謀罷了。
可這位老人出走,卻因為肺炎,孤苦伶仃地死在了火車站,臨終遺言是:不要讓我的妻子到我面前來。聽上去未免感到凄涼。
妻子索菲婭熱衷於偷看大師的日記,想弄清楚托爾斯泰到底在想什麼。
既然不能控制他,至少要知道他怎麼想。
索菲婭的偷窺慾望很強烈,不斷向大師索要日記來讀。
托爾斯泰非常反感,開始藏私房錢似地藏匿日記。
再怎麼藏,索菲婭總能偷到日記來讀。
藏日記和偷日記讓托爾斯泰身心疲憊,他越來越感到索菲婭的不可理喻。
最後一次當藏在鞋裡的日記被翻到,托爾斯泰徹底崩潰了。
離家出走前,他給索菲婭留下這樣的文字:我曾經那麼愛你,但現在因思想觀念的不同,我們已無法繼續生活在一起。感謝你多年來的操勞,辛勤持家,養育兒女。現在,我將離去,永不再回來……
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最終因為肺炎,死在了離家出走的路上。
4.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正心的意思就是讓心情始終保持穩定,這點很重要,最簡單的好處,就是晚上能夠一覺睡到大天亮,實在是一件人生美事兒。很多常年失眠患者,最大幸福就是能夠睡個好覺,哪怕一晚上都行;所以,有福的人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正心也就是佛家講得八風不動心,曾子認為影響情緒的因素有下面幾種:
1.憤怒:小事不計較,大事講原則;心量廣大,就能夠減少嗔恨之心。
2.恐懼:要找到恐懼原因,刺激你的因素,然後再看看有沒有辦法消除;實在沒辦法,那麼就接受,就放下。很多事情終究是沒辦法改變的,人生自古誰無死,想長生不老這怎麼可能;做好可以控制的部分,放下不可把握的事情。
3.不良嗜好:抽煙,喝酒,賭博,邪淫,乃至於網癮,整天刷個手機,啥事兒都不管了;這幾種都會讓你不斷陷入其中,久久無法擺脫。
4.焦慮:愚多預慮,有沒有不必要的擔憂;和恐懼有點類似,但還沒有達到那個劇烈程度;也就是杞人憂天,庸人自擾;這些問題有沒有存在?能不能消除。
老懷疑自己出門以後,沒有上鎖,開始莫名其妙地擔心這擔心那;乾脆沒上鎖就沒上鎖,現在資金都在銀行里,家裡沒啥好偷的,放下這份執念。
孔子去世後,曾參講學,有不少弟子;相傳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創始人。
公元前490年,曾參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公元前482年,顏回病故,曾參就成了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公元前479年,孔子卒,終年七十三歲;曾參若父喪而無服,守孔子墓;孔子臨終將其孫子思,託付於曾參。
公元前435年,曾參七十一歲去世。
Ⅳ 《大學》中『修身在其正心』的釋義是什麼
「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首先要修心。修身主要指的是言辭、姿態、儀態等要合乎道德規范。修身就是用一種社會的規范和道德使自己和社會其它角色能夠和諧相。心正是在和心不正的對比中表現出來的。《大學》列出了四種心不正的狀態。所謂「不正」就是不能保持一種客觀的、中立的、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是帶有成見偏見,帶有過分情緒化的自我情感,當然就不能保證中正之心。
四種不正分別是:
一,「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忿懥」就是憤怒甚至勃然大怒。人在極其憤怒的情況下是不清醒的,有人可能會說「憤怒出詩人」。的確,憤怒是可以出詩人。但魯迅認為,當詩人真正寫詩的時候,他一定要等那種憤怒憂憤的心情平靜下來,等心靈的憤懣沖撞平息之後,才可以客觀中正地去寫作,而不是說在憤怒的時候去激情澎湃地寫詩。那樣可能會出浪漫主義詩人,比如像李白。但是,像杜甫的詩——《三吏》《三別》卻不是憤怒時寫出的。這就需要通過內心陶養把這種憤怒加以過濾,變成一種中正之氣,一種深情冷眼的歷史眼光,才能夠去更有深度地看待歷史,故而杜詩有「詩史」之稱。在忿懥憤怒的情況下,要去把握事情的真相,「則不得其正也」。
二,「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人有所恐懼的時候,心也偏了。當一個人畏手畏腳、畏前畏後的時候,他要去做光明磊落的事情是很難的。因為,恐懼尤其是巨大的恐懼會使人喪失基本的判斷力。
三,「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如果人有特殊的愛好、偏好,那麼在對待事情的時候也不能保持中正之心,也不能夠去正確客觀有效地去看世界萬物。過分地沉醉在某一種喜愛之中,也可能麻痹了自己的神經,掩蓋了自己深邃的眼光。
四,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從表面看,這話會讓人感到奇怪,因為孟子就強調「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且儒家的文化精神在有些學者看來就是一種「憂患意識」。《大學》居然說,「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的確會給人誤解。其實,這個地方的「憂患」是患得患失的意思,不敢去大膽地創新而經常瞻前顧後、憂心忡忡,總是放不下放不開。這里的「憂患」就是與孔子所說的「君子坦盪盪」相對的「小人常戚戚」的「戚戚」,就是一種斤斤計較、左顧右盼的心靈不釋然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人當然不能做到心正。
《大學》認為,「忿懥」、「恐懼」、「好樂」、「憂患」是阻礙心正的四種不良態度。因此,摒棄魯莽武斷和畏手畏腳,不再玩物喪志和患得患失,潛心陶養自己的品格,這樣才能正其心修其身。心正最重要的東西是不貪,不在恐懼、憂患、富貴、快樂中使己心拋離了中正之線。在《大學》看來,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深深地影響著心靈發揮其正常的認識功能。因此,所謂正心就是要去掉偏僻、狹隘的私心雜念,摒棄外界干擾和不良情緒的影響,使心始終保持一種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狀態。
其次,《大學》除了警告心不正,還提出如何去心不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君子「心不在焉」,心不在功名利祿,不在人際關系,不在拉幫結派等小利上,而是在人格塑成、道德修為、道義擔當上。這樣的人才有公心,才算正心。因此,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廣交朋友而不拉小圈子,而小人卻拉小圈子,而沒有公心。在這個意義上,心正才能身正,反之也只有身正才能心正。
再次,「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修身的根本就在於正其心。只有心正才身正,反過來,也只有身正才心正,它們是互為表裡的。也就是說,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不再津津樂道於外在利祿的引誘,而始終處於一種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美好理想而「心不在焉」的精神狀態。同時,我們可以知道,人被境轉就是凡夫俗子。人被境轉是說,人隨環境而轉,被環境逼迫而不斷改變自己,這就是一種凡夫俗子的處事方式,因為他的心在不斷地變化。相反,境隨人變、境被人轉,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只有高風亮節、德高望重的君子才可以恪守自我,轉變環境。他不僅通過自己的正心去改變了周邊的環境和他人,而且使得整個氛圍變得祥和,充滿了朝氣、正氣和生氣,並富於人格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才可以扭轉局勢。
總的來說,《大學》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修養品德首先在於端正思想。
Ⅵ 知其所畏敬而辟焉的下一句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下一句是:之其所哀矜而辟。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人們會對他所畏懼、敬畏的人產生偏見。
趙高是秦朝的宰相,在項羽打擊秦國時想趁機謀亂,怕各位大臣不服,就先設法試探一下。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搞錯了吧?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或沉默,或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這就是著名的成語「指鹿為馬」的來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出於對趙高的畏懼,大臣們有三種選擇,一沉默、二迎合、三反對。迎合的人雖然會獲得趙高的賞識,但以後卻用一生欺騙自己,把鹿當作馬。反對的人雖然被殺了,但他卻活的很真實,一是一,二是二。如果害怕被陷害,沉默也是一種選擇,為什麼要迎合呢?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第八》)
現在人們喜歡追捧名人,似乎只要是名人一切就都是好的、正確的,於是催生了一種經濟模式——「爆炒名人模式」,即把一名普通人經過爆炒出鍋,迅速回收爆炒成本,賺取他出名後的溢出價值。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無數的權威、大師、藝術家等,無奈的成為了一件商品,被媒體揭露以後才知道他們在欺騙眾人。
韓國的造星工廠就是這其中的典型。眾人因其閃耀的光環而敬佩他們,但自己的內心卻已經失去了客觀的判斷,邪教組織也是利用了這一點,因之失財者有之,因之失身者有之。人們模糊了此「明人」非彼「名人」。
那麼,這里是不是要否定畏敬呢?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第十六》)
孔子所提倡的敬畏之心和本文曾子所提因敬畏而內心偏頗其實並不矛盾,因為兩者的對象、對境不同。那麼,如何能准確的分析、辨別對境,就需要個人要有智慧,要「明明德」了。
Ⅶ 心不在焉成語故事及意思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處,接下來就由我帶來心不在焉成語故事及意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心不在焉
【原文】
所謂修身(1)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2)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3)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4)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5)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6),視(7)而不見,聽而不聞(8),食(9)而不知其味(10)。此謂修身在正其心。(《禮記·大學》)
【批註】
(1)修身:涵養德性,來修正自己的行為。
(2)忿懥:怨恨憤怒。忿(音份),怨恨;懥(音志),忿怒。
(3)恐懼:害怕。
(4)好樂:嗜好喜樂。
(5)憂患:憂愁患難。
(6)焉:此,這里。
(7)視:看。
(8)聞:聽到。
(9)食:吃。
(10)味:滋味。
【故事闡述】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自身有所怨恨憤怒、害怕恐懼、嗜好喜樂、憂愁患難時,內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在這里,那就會看也象沒看見,聽也象沒聽到,連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這就說明了修養自身,就在於要端正自己的心。
《禮記》一書中有多篇關於「禮」的單篇文章,內容談哲理、論政治制度、記禮樂器物,或描述生活儀節,是儒家禮學的重要典籍。上面這段在說明正心修身的道理。而「心不在焉」後來就演變為成語,被用來比喻心思不集中。
【造句練習】
例:他上課總是心不在焉,所以成績就不好。
例:由於心不在焉,媽媽在切菜時,不小心切到手了。
【相似成語】
漫不經心、心神不屬、無所用心、魂不守舍、心有旁鶩
【拓展內容】
心不在焉句子
1、她出奇的安靜,心不在焉地回答著問題。
2、今天上午他的確去聽講了,可是不知怎的他似乎心不在焉。
3、他不但獨處的時候悶悶不樂,就是和旁人在一道時也無精打采,心不在焉。
4、他抽著煙卷,小口地喝著帶托盤的杯子里的黑咖啡,心不在焉地看著雜志。
5、卡蘿爾心不在焉,反應有點遲鈍。
6、今天爸爸說放學帶我去游樂園,我很期待,上課都有點心不在焉。
7、他經常上課心不在焉且不由自主地打瞌睡。
8、他的心不在焉讓他忘了他的皮箱。
9、正在駕駛汽車的司機一定不能和別人說話或心不在焉。
10、我寫作業時心不在焉,想著玩,寫了好幾個錯別字。
11、我上課時心不在焉,結果被老師批評了!
12、上課要認真,不能心不在焉。
13、小明坐在課桌前,心不在焉地寫著作業。
14、他心不在焉的用腳撥著石子,把別人的話都當成耳旁風。
15、心不在焉的聽課怎麼會有好成績?
16、這段時間我常心不在焉,手裡拿著筆,思想卻在到處漫遊。
17、小王上課老是心不在焉。
18、他心不在焉地跟太太說話。
19、他每天上課都心不在焉,老是東張西望的。
20、學習要專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
21、因為快要放假了,所以同學們上課都心不在焉。
22、他上課時老是心不在焉,所以老師講什麼,他根本不知道。
23、我也不知怎麼搞的`,最近做什麼事情總是心不在焉的。
24、他心不在焉,你說什麼他都沒聽見。
25、這錯誤是由於他的心不在焉造成的。
26、她心不在焉地聽課,渴望著快點下課。
27、最近老是心不在焉的,做什麼事情都沒精神。
28、他上課心不在焉,一直望著窗外發呆。
29、看他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連酒溢了都不知道。
30、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心不在焉成語
【成語】:心不在焉
【拼音】:xīn bù zài yān
【簡拼】:xbzy
【解釋】: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處】:《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示例】:講話時做腔做勢,而又帶著~的樣子,這似乎都是紈絝子弟的特徵,普遍而一律的。 柔石《二月》六
【近義詞】:漫不經心、魂不守舍、心猿意馬
【反義詞】:全神貫注、專心致志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思想不集中
心不在焉 成語接龍
【順接】:焉烏成馬
【順接】:輪焉奐焉 心不在焉 有子存焉 罪莫大焉
【逆接】:安安心心 暗室虧心 暗室欺心 暗室私心 白發丹心 白水盟心 白水鑒心 白藋同心
【逆接】:心上心下 心不兩用 心不二用 心不在焉 心不應口 心不由主 心不由己 心不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