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族祠堂的宗祠歷史
中國古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最能體現這種等級差距的是對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脈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標志。因此歷代帝王將相都將宗祠看作國家權利的象徵,統治人民的支柱。所以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權。祠堂的出現,與家廟,神廟有極大的聯系。中國最大的家廟當屬皇帝家的太廟,其次是各諸侯,王公的宗廟,這是按照《周禮》的規定,一級一級下來,到了士大夫,還有資格建家廟,普通庶民就沒資格建家廟,只能路祭。民間的祠堂是從西漢開始出現並逐漸興起的,漢代祠堂是建築在墓前的祭祀場所,祠堂多為石質,又稱石室。此後數代由於等級制度的禁錮,有資格擁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無幾。中國允許民間建立宗祠始於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許民間「聯宗立廟」詔令的頒布,民間建立宗祠終於獲得了合法的地位。從此,宗祠與家譜一起成為家族最重要的象徵。
Ⅱ 什麼是祠堂由來如何
祠堂作為崇拜先祖與崇拜神靈的產物,是先民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祠堂是歷史的教科書,閱覽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是一種相當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祠堂,舊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於發族尚不多,便先置祠於宅中,隨著族丁的繁衍,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傳統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淵源流長。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現。
Ⅲ 祠廟的歷史由來
我國古代,從皇帝到士大夫,都有祭祖先的祠廟。廟的級別高,皇帝家祭祖的建築物叫作太廟,這是至高無上的廟。顏真卿家歷代都是大官,他有家廟,是祭顏氏歷代祖先的地方。顏魯公寫的家廟碑,現今還在。一般士大夫祭祀祖先的建築物,稱為「祠」,俗稱「宗祠」或「祠堂」。山東嘉祥有武梁祠畫像石刻,是漢代武家祠堂里的壁畫。漢碑有李孟初神祠碑,張公神碑,是李氏、張氏祠堂的碑記。人死為鬼,鬼升級為神,子孫不忍說已死的祖或父是鬼,所以稱之為神。祠堂里有每一位祖先的牌位,寫著「×世祖××公之神位」或「先考××公之神位」,就是這個神字。成都有一座先主廟,就祭祀劉備的。劉備是蜀漢開國之君,他的廟是蜀漢的太廟。另外有一座後主祠,是祭祀後主的。這位小名阿斗的劉禪是一個亡國之君,死後居然還有人紀念他,為他立祠,但沒有資格稱為廟了。杜甫詩雲「可憐後主還祠廟」,這個廟字是湊足七字句,沒有原來的意義。
祭聖賢、忠臣、烈士的建築物,也稱為廟或祠。帝王一級的稱為廟,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關羽死後封為帝君,岳飛死後封為鄂王,都是帝王一級,所以有孔廟、關帝廟、岳王廟。湖北有黃陵廟,是奉祀舜的兩位妃子的,當然也是帝王同級。其下一級,如杜工部祠,屈子祠,蘇文忠公祠,就都只能稱祠而不能稱廟了。
還有漢族民間崇拜的傳說中的神,國家規定要祭祀的山川之神,也都有專用的祠廟。五嶽四瀆,是國家規定的神廟,其中以東岳廟最為普遍,每個縣城都有。因為東岳有泰山府君,它是專管人的生死的。佛教興盛以後,泰山府君被閻羅王奪了權,於是各地東岳廟里的塑像,都被誤認為閻羅王了。 漢族民間自己建造的,有山神廟,土地廟,蛇王廟,羊頭廟,瘟神廟等等。有些廟小得很,連一個人都鑽不進去,例如江南各地的五聖廟,可是老百姓居然也尊之為廟。這些都是未經朝廷批準的,稱為野祀、淫祠。 管廟的人,稱為廟祝。祝就是巫師。因為來祭祀的人,都要有所佔卜,例如求簽,起課,擲珓,需要有巫師講解。這種職司,近代都由道士擔任。
Ⅳ 曾氏祠堂的公祠歷史
這就是宗聖公祠,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祠,一座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的古祠。
古祠始建於明朝永樂2年(公元1404年),於永樂7年落成,系當地曾氏開基之祖榮千九郎為祭祀始祖曾子(即曾參)而修建的。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宗傳人,與孔子、孟子、顏子並稱中國歷史「四大聖人」,人稱「宗聖」(宗聖公祠由此得名)。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啟孔孟學派,編《論語》、寫《孝經》、著《大學》,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以誠為上、重在養志的孝道觀影響了中國歷史2000多年。
巍巍宗聖公祠,將同一血緣的宗族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其豐富的人文積淀、獨特的古韻風雅,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不同血緣的人們,走近它,瞻仰它,探尋和品味那份厚重的客家文化。
Ⅳ 什麼是祠堂由來如何
祠堂,在家譜中尚有宗廟、宗祠、家廟、宗堂、享堂、神壇、祠宇等名稱,是朝拜祖先、家族議事的場所,在家族中居於非常神聖的地位。祠堂也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譜中居重要位置。� 家譜中的祠堂內容由圖、文兩部分組成,圖主文輔,文字注釋祠堂圖畫。� 祠堂圖大多為建築式樣、框架結構圖案,也有的稱祠堂山水圖,不僅將祠堂圖樣,而且將祠堂周圍的住房、山水形貌也勾畫在圖內,使人對整個祠堂全貌一目瞭然。有的祠堂圖還將祠堂祭器、祖先牌位次序勾畫在圖內。就祠堂所轄范圍來說,多為一家族的祠堂,有家族總祠圖,有支祠圖。通譜、統譜中的祠堂圖,則是涵蓋全省乃至跨幾個省區的一個大家族的合祠圖、統祠圖。 一、簡介祠堂位置、建築。� 如《(浙江嘉善)香湖丁氏家乘》(乾隆三年)"丁公祠"後釋文:"丁公祠一所,在南號圩之南汀,去住宅東南僅一里許。向南廳猶五三公所建,後德昭公、德威公以父薦舉海鶴公孝義起家,奉主於中廳,專祀之。而邑侯夙感海鶴公好義,又嘉諸子之孝,因賜邑丁公祠匾雲。"又如《(湖南湘潭)中湘賓氏五修族譜》(民國37年)《重修祠堂記》,揭示原祠堂因歷年既久,岌岌欲墜,乃於嘉慶"五年春,遂倡捐資,鳩工營葺,自攜飲食,朝夕督課,其基赴則較前稍上數步,其經制則經十四丈,橫八丈,中為正寢,奉始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左偏,奉累代昭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右偏,奉累代穆祖考妣神主居之。前為迴廊、為疏樓。推祀祖之意,以祀神,則前之左為文昌帝君祠,前之右為關聖大帝祠。推祖宗之意,以聯系姓之歡,則於後建倒廳一,橫廳二,以為燕集之處"。將整個祠堂祖先牌位及各廳室位置作了全面介紹。二、論述設立祠堂以及祠堂著二、祠堂的布局。� 明清時期,民間祠堂大都根據朱熹《家禮祠堂》的設計來進行布局。祠堂大殿正中設一正龕,左右兩邊相對各設一配龕。所謂"龕",本是附著在牆上的小殿閣,祖先的神主牌位擺在閣中,前面用帷幕掩飾,後來簡化成一種特製的巨大的長方形木桌,將神主放在桌上。所謂神主,就是一種嵌在木座上的長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紅底黃字,上面寫著某某祖先名諱、生卒年月,原配繼配氏姓,子、孫、曾孫名字,每一對祖先(夫婦)一塊。正龕放的神主是本家族始祖,左右兩邊按左昭右穆次序,擺放家族現在的最長輩算起的禰、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過四世的則將神主遷到配龕上去,而始祖是不遷的,永居正龕中間。這也就是明清時期民間理解的"百世不遷"和"五世則遷"。� 這類獨立於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軸線上的一般布局為:大門-享堂-寢堂。享堂也稱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舉行祭祀儀式及族眾團聚之所;寢堂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世家,在祠前還建有照壁或牌樓,雕梁畫棟,煞是壯觀。歙縣棠樾鮑氏因孝悌而聞名鄉里,其祠堂位於村口,在祠前道路上建有皇帝恩賜匾額的七座石牌坊及一座方亭,兩旁配植桃花,其優美的環境和雄壯的氣氛為民間所罕見。� 三、祠堂的功能。� 祠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祭祖。祠堂既然是祖先神靈聚居之地,自然也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場所。家譜祠堂禮儀中規定:每年春秋祭祀,全族聚集祠堂,由族長或宗子主持,作禮設祭。清明掃墓時,一般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後到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掃。有的家族還規定,每逢朔望,都開祠設祭,祠堂活動比較頻繁。�於譜的重要性。
Ⅵ 列舉中國 現存祠堂
倪雲林祠
又名倪高士祠,元代名畫家倪瓚。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裔孫倪鳳來等奉檄建。原祠四間三進,設有敬思堂、後院有池沼、假山、琴房等建築。
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出生於無錫梅里邸陀村,中國繪畫史上最有影響的畫家之一,世界級文化名人,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成為元代畫壇四大名家,他們以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一代畫風。倪雲林的太湖山水畫,以簡潔凝練,瀟灑秀逸的風格盛名於世,突出反映了他只傍青山不染塵的高潔品格。
倪雲林在書法、音樂、園藝、美食、鑒賞、佛道等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為世人所欽佩和敬仰。
2009年6月,祠堂經修復,原貌重現。
陸宣公祠
唐相陸贄。祠堂始建於宋,由朝散大夫陸元珍建,清康熙四十七年,後裔孫陸慧玉等復建於惠山。毀於民國二十六年日寇之炮火,民國三十五年,1946,無錫陸氏合族公推陸雨生主持籌建修復事宜,當年夏開工,次年春竣工。合族子孫舉行春祭典禮,並接受湯恩伯書贈之「帝師祠」匾額。
原有建築四開間,三進,有戲樓、池橋。現存清嘉慶重修的祠堂建築二進,門間後為戲樓,下臨水池,池上架石橋通亨堂。亨堂為硬山頂建築,三間兩層,1994年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陸贄,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嘉興人,大歷八年773進士。陸贄是唐代賢相之一,他的學識才乾和品的風范,尤其是「人君立國,以民為本」整頓吏治,反貪倡廉的治國思想,深得當時和後世贊譽薛中丞祠
清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名醫薛福辰,清末外交官薛福成的兄長。咸豐五年順天鄉試第二名舉人,任工部員外郎,為治黃、治河作出較大的貢獻,授山東濟寧泰武臨道。
薛福辰精通醫書,光緒五年,1879年,慈禧患重病,經御醫診治無效,名醫會診服葯也不見起色。次年經李鴻章、曾國荃保舉,薛福辰進京治慈禧病,竟然很快痊癒,為名醫馬培之、汪守直所佩服。受到慈禧贊賞,專賞頭品頂戴花翎、親賜福字,「職業修明」匾額給薛福辰。光緒帝稱他是「醫國聖手」,賞賜他紫蟒袍、狐裘、如意,並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祠始建於民國初年,上世紀50年代起給為民居。2009年2月,經惠山古鎮辦全面修繕,為三間三進加備弄式樣,頭進為門樓,門樓後設有照壁,廊軒相連的祠屋間木雕精美,氣勢不凡。祠屋後院,內植名木修竹,環境幽雅。
惠山唐宋石經幢
位於惠山寺寺門前,右側為唐「尊勝陀羅尼經幢」,建於唐乾符三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左側為宋「大白傘蓋神咒幢」,建於宋熙寧三年,距今也有900多年的歷史。唐陀羅尼經幢高6.26米,宋大白傘蓋神咒幢高6.22米,均有幢基、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是江南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地石刻文物。
唐宋石經幢以前由於隱在山門背後,遊客不知山門背後有珍寶。在惠山寺古鎮的保護修復中,特將古華山門前移,從而更加突出了這唐宋時代珍貴文物的藝術風采,也反映了惠山古街的歷史悠久.
人傑地靈牌坊
俗稱「千人報德坊」,坊額正面刻有「人傑地靈」四個字,坊額橫梁刻有「中憲大夫福建湖廣按察使提學副使鄒迪光」。坊額背後刻有「岩壑夔龍」四個大字。
牌坊為明萬曆年間鄒迪光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牌坊形制為三門四柱五樓,是惠山古街牌坊中佼佼者。
坊上世紀50年代初因上端石構件嚴重風化被拆除,構件散埋四處。現在恢復的牌坊,其石柱、石樑都是原來的石構件,十分珍貴。
Ⅶ 河南省商丘睢縣大張村祠堂請問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大殿下面有機關嗎
大張村祠堂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悠悠歷史長河中,大殿下沉了好幾個台階,聽老人說,之前站在大殿前廊能看到後台鄉閆庄的古塔。記得最近一次的大殿修繕應該在九幾年。好幾年沒回去過了,上小學就在祠堂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