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歷史學科核心素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帶有鮮明的學科特色,依託於具體學科的知識體系;是學生學習該學科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思維品質和關鍵成就。
歷史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是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體現出的帶有歷史學科特性的品質。
確定歷史核心素養的依據:歷史學的本質,是對歷史的認識,即在一定的歷史觀的指導下對人類歷史的闡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歷史進行認識,拓展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使學生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認識。
(一)時空觀念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歷史學科的知識是建構在歷史時空基礎上的,對歷史的認識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
內涵: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表現:1.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2.能夠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描述過去。3.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4.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並對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釋。5.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二)史料實證
歷史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實證性的人文社會學科。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對史料的研習與運用,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 內涵: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表現:1.能夠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2.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3.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4.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
(三)歷史理解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今人要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需要從歷史的角度上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物。對歷史事件的發生、進程、結果及性質、影響等,對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歷史地位等,對歷史現象的出現、狀態、波及、後果等的認識,都需要將其放在歷史的條件中進行具體的考察。只有設身處地、盡可能符合歷史實際地對史事加以理解,只有從歷史發展的視野中理解歷史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才能對歷史作出正確、客觀、辯證的認識。
內涵: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簡單記憶和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 表現:1.努力理解各種歷史敘述及其語境的含義。2.對歷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態度,即依據可靠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事,對歷史境況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事物。3.理解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4.能夠在同情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實事求是地建構自己的歷史敘述。5.在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中,能夠體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觀處理問題的態度。
(四)歷史解釋
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對過去的闡釋和評判,既包含了敘述者對史事描述的整理與組合,又體現了敘述者對歷史的立場、觀念等。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解釋歷史和評價歷史,對歷史事物進行價值判斷。歷史評判是建立在對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釋的基礎上的,也是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
內涵: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表現:1.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並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2.能夠客觀論述歷史問題,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3.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4.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五)歷史價值觀
歷史研究所追尋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對歷史的探究是以不斷接近歷史的真實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立德」是指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價值取向,提供了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共同追求。任何對歷史的闡釋和評判,都蘊含著一定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
內涵: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表現:1.能夠理解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以史實為基礎的,但又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史實做出的主觀評判。2.能夠認識到分辨真偽、善惡、進步與倒退,以及公平、正義與否,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3.能夠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自身成長和現實社會的認識上,能夠從歷史中獲取有益的養料,從實踐的層面體現歷史的價值。
⑵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有哪些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有:
1、時空觀念
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和分析的觀念。
2、史料實證
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3、歷史理解
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
4、歷史解釋
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
5、歷史價值觀
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⑶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解釋是什麼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在學習歷史、認識歷史、解釋歷史、評判歷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明辨是非,揚善去惡。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特點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⑷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個方面。
1、時空觀念。教師可以使用時間軸、年代尺以判斷重大歷史事件的時序問題。如梳理中國近代屈辱歷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新中國社會主義的探索與挫折等等,簡明扼要,直觀有效。
2、史料實證。引導學生自主搜集歷史材料,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歷史材料的不同類型,包括文獻、圖片、實物、遺址及歷史文學作品等。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搜集歷史材料的主要途徑,如書籍、網路、博物館等。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教師教授歷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歷史教科書在內容選擇和編排上都有明顯的針對性。它選入的許多有價值的一手和二手材料不僅提高了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也可作為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的「證據」。
3、歷史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針對一些重點歷史事件,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去思考事件產生的原因、背景以及最後的影響,然後讓小組派代表上台講一講他們對於歷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評價,這樣對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4、歷史解釋。「歷史解釋」絕不是簡單的給學生講解幾個歷史概念和歷史事件。它指的是教師在授課時,通過一些「誘導」「 啟發」等教學方法,以史料和教材為依據,把整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發展的前因後果,歷史事物的本質、歷史觀點的局限,對同類歷史事件的比較、概括與綜合,傳授給學生。
5、家國情懷。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期,在此階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應該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歷史人物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愛國人士,他們性格不同、生存的時代也不同,但是他們能夠青史留名主要就是因為那一身凜然正氣以及飽含的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是教師應該重點讓學生感受的。
⑸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幾個部分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如下:
1.時空觀念
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2.史料實證
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3.歷史理解和解釋
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
4.歷史價值觀
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5)什麼是歷史學的核心素養擴展閱讀:
時空觀念要求了解: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
2.
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
3.
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事件、人物、現象的相互關聯。
4.
能夠在不同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並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
5.
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史料實證要求了解:
1.能夠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
2.
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
3.
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
4.
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
參考資料:歷史學-搜狗網路
⑹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幾個部分
1、時空觀念: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2、史料實證: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3、歷史理解和解釋: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
4、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
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
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
⑺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2015年)》提出的歷史學科六大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2)史料實證: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3)歷史理解: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4)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5)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素養1: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能夠知道分割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並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素養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認識歷史的唯一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
素養3:歷史理解
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努力理解各種歷史敘述及其語境的含義;能夠對歷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態度,即依據可靠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事,對歷史境況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事物;能夠理解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能夠在同情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實事求是地建構自己的歷史敘述;在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中,能夠體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觀處理問題的態度。
素養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歷史解釋可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歷史敘述中,並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素養5: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以史實為基礎的,但又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史實做出的主觀評判;能夠認識到分辨歷史上的真偽、善惡、進步與倒退,以及公平、正義與否,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能夠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自身成長和現實社會的認識上,能夠從歷史中獲取有益的養料,從實踐的層面體現歷史的價值。
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 余文森
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重要、不可缺的素養。就一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任何一門學科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都要從素養的高度來進行。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
任何學科知識就其結構而言,都可以分為表層結構(表層意義)和深層結構(深層意義)。表層意義就是語言文字符號所直接表述的學科內容(概念、命題、理論)(內涵和意義),深層意義是蘊含在學科知識內容和意義之中或背後的精神、價值、方法論、生活意義(文化意義)。表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是顯性的、邏輯的(系統的)、主線的。深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則是隱性的、滲透的(分散的)、暗線的。但它是學生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決定性的東西)。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遺憾的是,在我們中小學,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學生學科知識掌握得很熟練很牢固,解題能力也很強,但是你跟他相處,馬上就會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麼東西,這東西就是素養!學科教學要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豐富、思維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靈自由的人。
二、學校教育要重點培養學生三大核心素養
我們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看成學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們也把正確的價值觀、科學(先進)的思維方式和優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
價值觀是一個人心靈的風向標(管「心」的)。一個人首先應該對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有意義的、好的、對的,什麼東西是值得追求的、堅守的、效仿的,有正確的基本的認識和判斷,這是為人之根本(是人的觀念系統的「根目錄」,其他觀念都是「子目錄」),學校教育若不在這上面紮根,就會迷失方向,人的素養就會有根本的缺陷。
思維方式是一個人腦力勞動(認識活動)的武器(媒介)(管「腦」的)。它是由思維方向、思維品質、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等構成的綜合體。科學的思維方式決定一個人腦力勞動的水平和質量。學校教育教學不能只在知識點和能力點、知識和能力的細節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導和啟迪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個人的行為(廣義)表現和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個人素養的直接反映。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內隱的,那麼品格則是外顯的。一個人言行粗俗、舉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禮貌、禮節、涵養、教養,其他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這三大核心素養是學生整體素養的三根支柱,缺失會造成人的素養大廈的坍塌。
學校教育教學要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價值引領(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價值引領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講,價值觀是關於如何做人做事的觀念、准則、規范,它是一個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內核),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品性。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要對價值觀有較全面的認識。從價值指向的范圍來看,我們可將價值分為:
(1)人類基本價值,即為全人類所普遍認可和提倡的價值,如人道關懷、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雖然不同國家在意識形態、政治理念、社會觀念上有著較大差異,但在倫理價值、行為價值特別是善惡區分上卻有基本的共識,有著一定的同一性,從而形成人類的基本價值。
(2)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積極的、健康的並被全民族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原則,如愛國、孝親、仁愛、勤奮、禮讓謙遜、恪守誠信等。
(3)現代社會價值,它是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如個體獨立與自主、社會公正與平等、經濟市場化等。教師要充分理解各類價值的內涵和意義,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和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解、價值准則,這樣才能以鮮明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立場引領學生、啟發學生,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二,要著力提高自身的價值判斷能力。在價值多元和社會實踐日趨復雜的今天,要引領學生做出理性的、正當的、合適的價值選擇和判斷,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教育教學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觀照,缺乏價值判斷的基本能力,價值引領可能淪為一種盲從,失去正確方向,甚至陷入「非價值」或「反價值」的誤區。
所以,教師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各種價值並擁有價值判斷能力。教師本人對做人、做事推崇什麼樣的價值觀都外顯或內隱地傳遞著價值,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價值引領從「正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引導,直接引導學生接受社會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從「側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澄清,即對學生不正確、片面的價值觀進行澄清。
第三,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領。學校里的各門學科知識都是學生建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基礎,不同學科中蘊含著具體豐富、不盡相同的價值內容及形態。學科教學內容按照蘊含價值目標的程度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含有顯性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即教材通過文字材料直接體現出價值目標,比如高中語文《包身工》一文,該內容直接體現出的是反抗壓迫,維護與熱愛正義的價值觀。二是內隱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這類內容主要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似乎不含價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觀現實、揭示客觀規律的過程中同樣蘊含著價值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善於發現教學內容背後的價值因素,把教學內容中內隱的價值因素挖掘出來,形成價值目標。比如,進行生物學《遺傳病》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描述病人患病時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們心靈上遭受到的折磨,從而引發學生的同情心,並培養學生的愛心。還有一類教學內容,本身並未隱含價值目標,對這一類內容的教授,如果教師具有價值教育的意識與能力,可以通過師生交往、教學組織形式等方式,在行動中達成價值目標。」
(二)思維啟迪(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維方式看作人的認識定勢和認識運行模式的總和;從個體的角度分析,思維方式是個體思維層次(深度)、結構(類型)、方向(思路)的綜合表現,是一個人認知素質的核心。美國教育學家克羅韋爾指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感,而是……去發現新的思維方法。」
生命是一種開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維也應該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的特點。這是人的能力不斷發展的內在機制。思維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創新,能力發展也就停止了。
學校和教師要將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升到奠基學生能力基礎、關乎學生人生長遠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當前,要從以下兩個維度著力:第一,從客觀性、科學性的角度講,要注重科學精神和客觀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學會用事實、實證、邏輯、推理和論證進行思維的能力。以《論語》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一切以事實為依據。「勿必」是指對事物不能絕對肯定或否定,要有辯證思維。「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執。「勿我」就是不要自以為是。第二是從主觀性、主體性的角度講,要注重學生批判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獨立、獨特、個性、新穎的思維和想像能力。
從教學的角度講,第一,要積極倡導原生態的教學(學習)。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以知識授受為任務和以「記—練—考」為特徵的教學方式、模式,這種教學幾乎把思維都剪輯和閹割了,學生沒有多少再思維的意義和含量。要把原生態的核心性的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面對原生態的問題情境和文本本身,從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態的思維介入。「例如,語文需要直接的讀和想,而不是進行語言分析、搞字詞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語文素養形成的基本過程。」
第二,要積極倡導有高階思維的深度教學。沒有高水平的思維參與和投入,知識學習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符號知識(表層結構)的學習上,而不能深入知識內涵(深層結構),獲得知識的價值和意義,進而使知識和思維能力獲得良性循環的發展。思維水平的發展主要包括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品質的提升和科學思維態度的養成。實施深度教學,是實現知識教學的豐富價值、使學生知識學習與思維能力實現同步發展的必經之路。深度教學是指「超越表層的符號教學,由符號教學走向邏輯教學和意義教學的統一」。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超越表層的符號知識學習,進入知識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將符號學習提升為深層意義的獲得,使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態的問題。一是根據提問概念的性質不同,提問可以分為「生活提問」和「邏輯提問」。前者主要是以現實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後者則以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要方式。我們知道,教科書知識本身和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根本區別的。教科書的編寫主要遵循學科知識體系邏輯,它是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並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於「邏輯提問」。從學生的知識學習任務來看,需要將學科知識還原並運用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而不是僅僅學習孤立、靜止的學科知識內容。二是原始問題與課本習題。原始問題是指對自然界及社會生活、生產中客觀存在、能夠反映科學概念、規律本質且未被加工的科學現象和事實的描述。而課本習題則是把科學現象和事實經過一定程度抽象後加工出來的練習作業。
(三)品格塑造(優秀、良好品格的培養)
有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答記者問告訴我們:一是良好的品行和習慣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本條件,二是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作用非常大。我認為,這兩點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特別要重視的問題。孩子品格形成的關鍵期在少兒時期,少兒時期忽視甚至放棄對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給孩子留下隱患甚至危險。
有專家指出,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受過教育的人」的根本標准,不在知識,而在美德,除了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誠實、寬容、講信用等。
從廣義的角度講,品格可分為:行為習慣、個性修養、道德品質(風范)三大組成部分。品格突出一個「品」字,一定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品質、有品位的人,這才是「受過教育的人」的形象。「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說的話語;「誠信、寬容、感恩」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懷的意識。
多年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張揚個性的必要性,但決不能忽略對孩子的公德教育,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禮讓仁和、合作共進的為人智慧。值得強調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來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來培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到。教師的勞動有特殊性,在引導學生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自己也作為周圍世界的一個重要成分(活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參與到學生的認識過程之中。這是因為教學不僅是知識的輸出,也是教師內心世界的展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風貌、學識、才能、作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和熏陶學生的心靈。學生有向師性,從幼兒園兒童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的傾向。所以,無論教師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言談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被學生視為榜樣,被學生竭力模仿。
總之,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積極的生命情態,是心地善良、有情有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對社會肩擔道義,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生活樂觀向上,對困難愈挫愈勇,對他人團結合作,對自我勤奮進取。其次要具有強烈的育人情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途徑、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⑻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
1、核心理論: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基本原理:
①人類社會及其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②人類社會歷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規律向前發展;
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
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⑥階級分析方法;
⑦人類社會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
⑧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社會革命),科學實驗(指自然科學技術)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
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承認傑出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等
2、核心思維: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能力。
呈現形式: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
3、核心方法: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呈現形式:史料分類、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圖像史料、史論結合、觀點論證等。
4、核心能力: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
呈現形式:歷史敘述、歷史評價、歷史理解、因果關系等。
5、核心價值: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呈現形式: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科技文明、愛國精神、科學精神、民主法治、聯系現實等。
⑼ 什麼是歷史教師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特徵就是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1、不斷學習,提升個人業務素質
形而上者謂之道,總是顯得眾說紛紜,但其中有共同點就是強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古今貫通,進行獨立和批判的思考,關注現實,以達到提升個人人文素養的目的。所以,教學改革對我們每一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讓學生有這種能力,就要求我們本身做到深挖歷史知識基礎,不斷提升能力水平。老師的能力來自平時的積累,所以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新的傳媒方式也拓展了我們的讀書渠道,很多的公眾號都有很精彩的書籍介紹或教學方法,歷史知識等文章,一些聽書app、大學的公開課視頻等都是我們擴展知識面的好途徑。今後在讀書的時候,我也要注意在自己的教材上進行記錄,不斷學習。
2、實踐與思考相結合,實踐產生理論,理論指導實踐
只是學習是不夠的,課要上得好,要提出有趣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同時把思考作為習慣,在這方面,北京四中的張漢林老師給了我有益的啟示,他針對一件事情本身,提示我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其過程和意義,其實就是一種歷史的代入,把自己帶入到歷史情境中,會發現歷史的豐富多彩,比如:想像一下你自己在那個人的位置,你如何回應當時的情況?在這次決定中,什麼因素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通過這些思考,進一步追問:當我們試圖解釋或理解人們過去的行為時,我們應該考慮什麼?這些層層深入的問題,可能和考試題不貼邊,但是生動有趣,有利於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進而加深對具體事件的認識。
我同時驚嘆張老師能提那麼多問題,本身也證明將實踐與思考結合起來的重要。
3、懷有嚴謹認真的態度,提升課堂人文性
第一位主講人是陝西師范大學的老校長趙世超教授,他的主講題目是《史學素養與中學歷史教師學科素養——由中國傳統文化說起》,講座立足先秦文化變遷,用一張紙的提綱,面對會場500多人侃侃而談,內容深刻,時間精確,條理脈絡清晰,站在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歷史教師應該具有的理性,與時俱進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趙教授的講座很多內容我們在大學都接觸過,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以這么流暢條理的線索深入淺出的講出來,所以我認為,趙教授分析的歷史教師的能力應該再加一條,那就是對專業知識的熟練,一名教師停止了學習,或者沒有主動把知識進行必要的梳理,只是沉迷於嘩眾取寵和稗官野史的講述,表面上光彩照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歷史本該有的人文素養,也不利於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認識和態度。
4、結合個人能力,發掘個人專長
歷史教師之間是不同的,有的老師憑借歷史教學研究獨樹一幟,有的老師憑借對高考的研究成為相關領域的專家,有的老師學識豐富,有的老師妙趣橫生…在實際的工作中,我也要關注自己的特長,在新技術應用到歷史教學方面有自己的研究。
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關鍵在悟,教研室和學校給了我們這么好的成長機會,我們每天面臨海量的復雜信息,身邊有各種專業人才…這些都是我們不斷成長的沃土,所以,結合他人優長,考量個人能力,多讀多想多寫多實踐,才能推動個人的終生發展。
二、學科素養與課堂教學
學科素養的落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課堂教學,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科素養密切相關,
1、把握「五度」,提升課堂的人文性
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教師鑽研高考試題,結合高考命題的思路,試著自己在講課的時候提出有意義的探究問題,鍛煉學生的這些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大膽縱貫古今中外的知識,李愛篤老師脫稿講了歷史教學的「七度」(跨度,深度,高度,精度,厚度,效度,尺度),讓我印象深刻。
通過他的講述,我認為,歷史教學有大局,也有細節,如講德國的統一的時候,必須聯系容克貴族的知識,這樣才會幫助學生明白德國統一的過程和缺點,同時,知識是聯系的,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樹立時間分期的意識,這里就可以通過一些高考題,過渡到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異同(如聯系美國的獨立戰爭,英國的改革和法國的革命),進而分析其對各自國家的影響,如果時間足夠,教師可以順帶聯系今天德國對歷史教訓的吸取,建立的議會制共和國,進而分析:制度的改革要與時俱進,聯系現實,同時,全民的政治參與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其中也有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動盪。這些都是可以進行聯系的,長期這樣對比聯系,學生一定會形成習慣。歷史課堂的人文性也可以藉此彰顯。
2、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精細備課
如果這樣做,課堂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所以教師一定課前細致的備課,計劃好時間,調動學生課前思考,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而學生的課前學習和探究,又會反過來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的問題設計還有問題,圍繞重難點,但問題過於直白,難度過高,比如「結合材料分析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你眼中的斯大林模式給蘇聯帶來了什麼」這些問題學生思考起來要麼有難度,要麼索然無味,和李老師交流後,我認為可以改為「赫魯曉夫的墓碑為什麼是黑白兩色」「為什麼蘇聯經過十年就完成了英國一個世紀才完成的工業化的任務」,這種問題本身有情境,有趣味,結合課本知識和材料應該可以解決,加上刻上的引導,希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核心素養的內容廣博,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備好每一節課,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細致的備課,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幫助他們終生發展。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一定意義上,高考不是歷史學習的結束,我們要在教學時調動學生學習歷史,尊重歷史的長久的積極性,課上老師講的知識學生可能會遺忘,但是老師的積極的態度和人文素養,是學生可以一生受用的,在這方面,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學科素養與高考備考:
如果老師自己進行教學研究,而不站在教學效果測評的角度考察自己的話,是一種鼠目寸光的行為,時下又將迎來新的歷史高考改革,郝瑞庭教授是高考命題人之一,他的講座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性。
1、站在高考的岸上體察學科素養的培養
如果說學習是貫穿一個人的人生長河,那麼高考就是一個巨大的堤岸,引導這條河流在初具規模的時候的方向。所以,高考的備考是學習的過程,也是考驗教師眼光的時候。郝教授的講座題目是《高中歷史課程目標的轉化與測評——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他針對新一輪改革棄「三維目標」的表述而使用對「核心素養」的追問,解釋了核心素養的定義,特點和與三維目標的異同,並具體分析了歷史學科素養的內容和測評。
核心素養立足學生的終身發展,推動學生的終生學習和全面發展,落實在具體的歷史學科,我們的核心素養有: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今後的高考也會圍繞著這些核心素養進行命題。郝教授特別提出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的考查標准,並結合具體題目進行了解釋。聽了郝教授的講座,我認為現在的高考對學生的歷史專業素質有很高的要求,有的答案連出題人都要組織很長時間,所以,面臨高考備考,我很擔心,學生的素養該如何最大限度的提升?高考如何引導學生的終生發展?
2、具體的想法和疑惑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通過qq群和的公眾號分享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或時政熱點,也通過組內的《軒華》雜志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問題,進行文章的發表,這些都是通過新技術手段提升學生能力的方法,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怎樣的學習習慣?抄襲網上內容形成個人文章嗎?還是「歷史是高深莫測的東西」的觀念?所以,在課堂之外,在這些手段的使用上,要注意其效果,深入淺出,聯系時事熱點,引導學生思考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在一個比較低的起點上思考身邊的事情,進而進行知識之間的聯系,達到拓展視野,樹立良好價值觀的目的。
同時,要牢牢把握課堂,沒有課堂的面對面的交流,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教師在課堂上立足學生學情,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在教師掌握豐富並貼合的材料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自探究,形成結論,主動鞏固。
高考試題千變萬化,但是在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上,我們是有共識的,那就是在教學中通過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神入」歷史進行思考,所以,在平時的講課中,要注意強調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歷史本身就是一種記憶,沒有記憶,談什麼歷史?在記憶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審題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遷移能力,闡釋和描述事物的表述能力。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疑惑,那就是如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個問題我從剛入職就在思考,但是由於自己缺乏課堂表現力,課余時間總是難以利用,在具體的實踐層面經驗太少,所以總是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希望今後繼續實踐,有所收獲。這一問題的解決不是理論的問題,而是需要不斷的實踐,提升個人的課堂表現力和趣味性,這也要求教師做到親和力和人文性的統一。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⑽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歷史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意識和價值觀。
1、歷史思維能力是用以再認識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
2、歷史意識和價值觀是人們在歷史認知基礎上凝聚、升華而成的經驗性心理、思維、觀念和精神狀態。
3、歷史知識是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的基礎。
(10)什麼是歷史學的核心素養擴展閱讀:
歷史素養的好處:
1、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歷史教育把育人、立人作為基本目標。
2、有利於激發青少年對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和精神家園。歷史素養體現著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
3、有利於形成開放意識和世界意識。歷史縱貫古今,橫聯中外,中囊網路,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文明成果。歷史素養的養成,能夠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追尋歷史演進的規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