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法國人有什麼黑歷史

法國人有什麼黑歷史

發布時間:2022-12-17 00:06:20

1. 法國人為什麼叫高盧人他們和羅馬人,日爾曼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歷史聯系,這里有很長很多的歷史

雖然是歐洲大陸中西部毗鄰的兩個大國,法蘭西和德意志卻有不同的種族起源,前者的先人是克爾特人(高盧人),後者的先人則是日耳曼人。
克爾特人是古代西歐的一個操印歐語系克爾特語族語言的部落集團,最早分布於歐洲的中部。大約從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間,克爾特人逐漸擴展到今天的法國、比利時(這里的克爾特人也被稱為外高盧人)、義大利北部帕斯河流域(這里的克爾特人也被稱為內高盧人)、西班牙、不列顛及萊茵河上游地區。日耳曼人則是古代中歐和東歐的一個操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語言的部族,最早分布在瑞典南部、丹麥半島和德國北部,到公元前後,已經擴展到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的地區。在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克爾特人被羅馬帝國所征服,而日耳曼人雖然被限制在萊茵河以東地區,卻也沒受羅馬人的統治。這表明,法國人的祖先曾被徹底地羅馬化,而德國人的祖先幾乎沒有被羅馬化過。

不過,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克爾特人和日耳曼人竟也有相互融合的過程。西歐封建制度形成和發展的最典型國家?D?D法蘭克王國,就是日耳曼人在克爾特人土地上建立起來的。

日耳曼人也有很多支,其中分布在萊茵河下游右岸的一支叫作法蘭克人。法蘭克人又可分為兩部分,居住在萊茵河三角洲濱海地區的叫薩利克法蘭克人,而居住在萊茵河下游平原地帶的叫里普利安法蘭克人。「早在3世紀時,法蘭克人就已越過萊茵河,進入高盧;至4世紀時,遂以羅馬同盟者的地位定居於高盧北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法蘭克人轉入進攻。薩利克法蘭克的一個部落酋長克洛維聯合其他部落,於486年在蘇瓦松擊敗了羅馬軍,奪得塞納河與盧瓦爾河之間的土地。高盧境內的法蘭克的勢力從此強大。」以後,克洛維在高盧羅馬教會的支持下,東征西討,四處出擊,統一了各部落,於481年建立起法蘭克王國,當時稱墨洛溫王朝(481~751年)。「到6世紀中葉,法蘭克王國已經成為西歐日耳曼人的最強大的國家。」

墨洛溫王朝之後是由宮相矮子丕平在教會支持下篡奪法蘭克王位後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丕平的兒子查理768年即位後,法蘭克王國達到了頂峰。周一良先生等主編的《世界通史》是這樣描述的:「經過一系列的征服戰爭,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大為擴張。西南到厄布羅河,北達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麵包括義大利的一大部分,全境與西羅馬相差無幾。799年,羅馬教皇立奧三世被羅馬貴族所驅逐,奔赴查理乞援。查理進軍羅馬,恢復教皇權位。從矮子丕平時期即已建立起來的法蘭克王國與教皇之間相互依援的關系,至此進一步發展。立奧三世為報答查理,於800年聖誕節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為之加冕,號為『羅馬人皇帝』。於是法蘭克王國成為『查理帝國』。」

歷史上有許多例證,一個王朝達到登峰造極之時往往也就是它衰落的開始。查理死後即位的是他兒子虔誠者路易(在位期間為814~840年)。法蘭克王國又勉強維持了二十多年,在路易840年死後陷入四分五裂狀態。本來繼承路易王位是其長子羅退爾(也譯作羅泰爾)一世,可他的兩個弟弟禿頭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大為不滿。這兩兄弟於842年在斯特拉斯堡城成發表用古羅曼語和條頓語兩種語言寫成的誓約,決心要打敗羅退爾。在他們的聯合壓力下,羅退爾只好讓步,於843年與他們簽署了《凡爾登條約》。根據這個條約,「羅退爾獲得義大利中部和北部以及萊茵河和阿爾卑斯山以西、馬斯河、索恩河和羅納河以東的土地,稱中王國,並承襲帝號,但對其兩個兄弟無約束力;路易(日耳曼人)領有萊茵河以東的土地,稱東法蘭克王國;查理(禿頭)得羅退爾領地以西的土地,稱西法蘭克王國。」

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自從凡爾登條約分割查理帝國以後,近代西歐三個主要國家的疆域開始形成。羅退爾領地的南部形成義大利,東法蘭克王國發展成為德意志,西法蘭克王國發展成為法蘭西。870年,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爭奪羅退爾的屬土,簽訂麥爾森條約,共同瓜分共於東西法蘭克之間的洛林。」

2. 法國人的態度、行為和文化是什麼呢

這很模糊,因為法國人各不相同。不過我會試著回答一下。

法國人通常會談論和辯論很多,聽起來他們喜歡抱怨,但經常喚起我們認為錯誤的或可改進的東西是一種傳統。政治、經濟、移民等是當前的話題。

法國人因其拉丁南歐血統和西歐生活方式而分裂。因此,與德國、荷蘭或英國相比,他們可能擁有更快樂、更淡然和更優雅的文化。但他們比義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更嚴格、謹慎和冷漠。

老實說,法國人往往很傲慢。這也許就是他們經常被批評的原因。但我覺得大多數歐洲人都很傲慢,但法國人更直截了當。但我們仍然對其他文化很好奇,我們有無數的博物館、文化中心等……關於外國(例如巴黎的日本文化之家)。

法國人對金錢和事業有著一種非常奇怪的關系。我們喜歡這樣,但很多人認為吹噓薪水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因為這聽起來像「暴發戶」。永遠不要問別人的工資,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與美國和英國不同,在法國,成功是謹慎的成功。

法國人被認為是非常浪漫的。從個人經驗來看,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我們的慾望被分成兩種,一種是想要建立關系,另一種是想要自由。這與大多數西方國家的處境相同。法國人(尤其是巴黎人)在表達愛意時非常熱情。這可能會讓北歐人感到震驚。

法國人對性的開放態度介於兩者之間。在LGBT權利、幻想、多角戀、通姦等問題上,我們比南歐和東歐更開放,但我們比北歐和日耳曼國家更保守。巴黎人被認為對這些話題更開放。

我想我回答了一些你所期望的問題。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細節,請在回復部分寫得更精確。

3. 美利堅風流之喬治•華盛頓——奴隸主「國父」

坊間經常戲稱特朗普為川建國,而這里要聊的這位才是真正的美利堅第一代「建國同志」——喬治·華盛頓。

華盛頓作為大陸軍總司令帶領美國人民贏得了獨立戰爭,繼而當了漂亮國第一位總統,美國人稱之為「國父」,為了紀念他,把他印在了美元上,並用他的名字為首都命名,總統山上四個總統頭像就有他(這點川建國表示自己也可以有)。

也許,每個國家民族都需要偶像一樣的人物來崇拜進而提升凝聚力。事實上,在美國主流媒體的宣傳中,華盛頓一直被塑造成了一個「自由民主先鋒」的神級人物,在多數民眾中口碑也不錯。

後來隨著歷史的解構和資訊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華盛頓也有些黑歷史,比如華盛頓也是奴隸主。在「黑命貴」運動中就有人把他的雕像推倒了。

那麼作為美帝大統領一代目,華總統處在什麼樣的時代,又做了哪些事呢,這里來聊一下。



想當英國軍官的富N 代

自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以後,歐洲人陸續漂洋過海來到美洲謀求殖民發展。動作快的西班牙、葡萄牙先把有金銀礦的中南美洲佔了,後來的法國、英國人只能去當時還是荒野的北美看看,種點煙草、打打魚什麼的。

1607年,105名英國人建立了北美的第一個海外定居點——詹姆斯敦。後來這里屬於弗吉尼亞州。美國的歷史從這里開始。

我們的主人翁華盛頓就出生於弗吉尼亞,祖上來自英格蘭。華盛頓家族源遠流長,是一個高貴顯赫的世家。歷史上屢有軍功,跟王權走得很近。後來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王權被限制,舊貴族被打壓,華盛頓家族也沒落了。為了避難,華盛頓的曾祖父約翰·華盛頓在1656年隨著移民熱潮來到了弗吉尼亞。

約翰在這里買了一塊地,做起了庄園主。後來名氣大了,還做了當地議員和地方行政長官。他居住的教區也被稱為華盛頓教區。華盛頓家族在弗吉尼亞紮下了根。

1732年2月22日,喬治·華盛頓出生了。已經是家族移民後的第四代子孫。他是父親奧古斯丁二婚妻子生的,前面還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後面他母親還會給他生好幾個弟弟妹妹。

當時的北美,教育環境還相當滯後,有條件的父母都會把孩子送到歐洲去培養。華盛頓的父親就把15歲的長子勞倫斯送去英國深造。而華盛頓可能是年齡原因只留在當地小學學了些識字、算術等基礎教育。後來一直沒受過高等教育,他自己也引為遺憾。

華盛頓和大哥勞倫斯的感情很好。勞倫斯21歲從英國學成歸來幫父親管理工廠,當時華盛頓只有8歲。在小弟弟面前,勞倫斯才華橫溢,氣宇不凡,對華盛頓也很是照顧。因此,華盛頓對大哥很是敬重和喜愛。

後來,英國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在西印度群島打了一仗。勞倫斯參戰,表現出色,因此還獲得晉升機會差點到英國發展。

受大哥影響,華盛頓也對軍事很感興趣,他愛和小夥伴們在林子里玩打仗,模仿軍事操典。這些活動增強了他的體質,鍛煉了他的軍事體育技能。同時他也有領袖天賦,是孩子王。

1743年,華盛頓11歲時,父親奧古斯丁突然病逝,留下了一大筆遺產,按遺囑,華盛頓成年後可獲得4400畝土地、10名奴隸。

雖然,華盛頓沒有受過太好的教育,但卻學了一項當時很吃香的技術,土地測量。因為當時北美屬於早期開發階段,土地的規劃、使用、買賣需要大量的測量數據。當一名土地測量員不僅待遇優厚,而且社會地位高,是一份體面的工作。華盛頓在大哥岳父威廉·費爾法克斯的幫助下成為了一名政府認可的測量員。

勞倫斯本來能力強,事業蒸蒸日上,但不幸得肺結核去世,華盛頓意外在21歲的時候繼承了大哥的遺產和弗吉尼亞民兵少校的軍職。

很快華盛頓就迎來了軍事生涯中表現的機會。1756年開始,英國和法國為了爭奪世界第一,各自組隊打了一場七年戰爭,北美是爭奪的焦點。

作為英屬殖民地民兵軍官,華盛頓參加了戰斗,表現踴躍,雖然期間曾兵敗投降,但屢敗屢戰,曾經衣服都被打了四個洞,人沒事,可見運氣也是很重要。

最後,英國取勝。期間,華盛頓本想謀求一份英國正式軍職,當個堂堂正正的大英帝國正式公民,可是不知道是英國人嫌棄殖民地人身份還是華盛頓有投降的黑歷史,最後沒成功。1758年,華盛頓乾脆辭掉軍職回家當自己的庄園主去了。這也讓他後來有可能在反英的道路上成就自己的事業。



大陸軍總司令和總統

英國人雖然贏了七年戰爭,但打仗就是燒錢,大英帝國也有點虛呀,打仗打得債台高築,為了還錢,英國人開始考慮向北美殖民地征稅。

雖然是殖民地,但英國人一直不怎麼征稅。1765年一下搞了《糖稅法案》、《茶稅法案》、《印花稅法案》三個稅案。那北美人民一下受不了了,就上街鬧事,強烈抵制。英國人怕事情鬧大,後來只留了茶稅。北美人搞起了走私就是不交。

後來一頓博弈,1773年北美人把英國東印度公司運到波士頓直銷的茶葉給倒海里了。英國人感覺,哎呀,反了你了,准備收拾一下北美這幫鄉巴佬。北美人民也感覺英國人要動我們,我們得聯合起來,於是1774年跑費城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准備和英國人開干。

矛盾在1775年引爆了戰爭,「萊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在1775年的第二屆大陸會議上,華盛頓被選舉成為了大陸軍總司令。

話說華盛頓辭職回家後,1759年就和寡婦瑪莎結了婚。這寡婦非常有錢,光奴隸就有84個,當然,還有跟前夫生的兩個孩子,而華盛頓一直沒有自己血親的子女。華盛頓一下從小富豪變大富豪,階層躍遷啊,加上自己會經營,庄園主當得很愜意,影響力越來越大,並當選了弗吉尼亞下議院議員,任職長達15年。到了第一屆大陸會議的時候,他就作為弗吉尼亞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之所以選華盛頓當軍隊總指揮官,是因為他參加過七年戰爭,是南方殖民地里唯一擁有實戰經驗的將領。

1776年,北美殖民地人民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戰斗檄文《獨立宣言》,美國誕生了,革命熱情高漲啊。可是新上任的總司令很快發現隊伍不好帶。

大陸軍由北美民兵和志願者組成,作風自由散漫、無組織無紀律、缺裝備少訓練,戰鬥力堪憂。士兵經常干沒多久打聲招呼就直接回家了,平均服役時間半年。華盛頓光是想弄清楚有多少人就花了好幾天,數據還不準。就是這樣的隊伍,人也招不夠,獨立戰爭期間,大陸軍的人數,多的時候也就兩萬不到。而且大陸會議無權征稅,不給撥款,軍費主要靠各殖民地的捐款。

而對手英軍,那是打遍世界難逢敵手的職業軍隊,裝備精良、軍容整肅。兩相對比,那就像今天的美軍跟阿富汗游擊隊似的。

不過,在北美各地還有地方民兵。華盛頓轉戰各地往往能得到這些民兵的支持,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戰術主要是游擊隊打法,伏擊、夜襲,打了就跑,擅長正面作戰的英軍有點不適應。盡管如此,華盛頓依然敗多勝少。1776年的時候被打得只剩幾千人,眼看要堅持不下去了。

幸運的是,英國人有個有實力的仇家,就是前面說的法國人。法國人輸了七年戰爭,正想找個機會報復,好嘛,殖民地鬧獨立了是吧,來吧,美國人,老子給你站台,干他娘的英國佬。法國先是給錢給武器,還怕美國人打不過,到1778年直接派兵和美國同盟參戰了。

1777年冬天,華盛頓的大陸軍通過一名普魯士軍官施托伊本的幫助重新整訓了軍隊,使大陸軍成為了游擊隊中的王者,那是什麼?還是游擊隊!開玩笑,跟以前比是煥然一新了。

1781年,美法聯軍包圍了英國在北美最後一個主要據點約克敦的軍隊,不久,英軍將領康沃利斯投降。獨立戰爭基本結束。

值得注意的是,此戰法國人派出了32艘戰艦、1萬多名海軍,陸軍近9千人,而美國大陸軍才不到8千人,戰斗用的大炮也絕大部分是法國的。這像是一個縮影,整個獨立戰爭,法國下了血本,花費遠遠超過美國。所以華盛頓受降都有點不好意思。

戰後,有人鼓搗華盛頓當美國國王,看似是常規操作,因為當時世界上還基本都是封建王國。但華盛頓看的清楚,時代潮流已經變了,加上大陸軍就那麼一兩萬,各州還是鬆散的聯邦,聚在一起本來只是為了打跑英國人,現在任務完成,大家還是喜歡各過各的,誰有心思擁立你當國王啊。

事實上,戰爭結束後,大陸軍就被迫不及待地解散了。華盛頓也識時務地選擇了辭職。這客觀地為杜絕美國軍人干政作出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1787年,華盛頓主持了在費城舉行的美國制憲會議。他並沒有參與討論,而是用自己的威望維持著會議的秩序,促成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的誕生。

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首任總統,並於1793年連任。他是歷史上唯一全票當選的總統,為建立強大的聯邦政府打下了基礎。

1797年,在兩屆任期結束後,華盛頓自願放棄權力不再續任。美國總統任期不過兩屆成為傳統。

1799年,華盛頓染上重感冒去世。



國父的B 面

華總統這輩子自然是名利雙收的一生。宏偉事業之外,也有不少槽點。

華盛頓一生關於女人的緋聞不多。我們都知道,他娶了個寡婦,而在結婚前,華盛頓卻曾愛上另一個朋友的妻子,沒有結果後才和瑪莎結了婚,也算是著名人妻愛好者了。

關於華盛頓蓄奴的問題,是歷史上一段長期爭議的公案。華盛頓11歲時便繼承了父親的10名奴隸,後來又繼承了哥哥的幾個奴隸,到27歲結婚時,他自己大概有36個奴隸,瑪莎又有84個奴隸,到他臨終前,奴隸數量達到300多個了。

華盛頓依靠奴隸經營的庄園賺取了大量財富。雖然他也慢慢意識到,奴隸制越來越不合時宜,但他並沒有反對奴隸制。實際上,當時有錢人蓄奴是普遍操作。

當時的奴隸制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暗無天日,它其實是一種落後的人身依附關系。奴隸是花錢買來的,而且不便宜,不是隨便抓的。就算是買頭牛,你會整天虐待它嗎?對奴隸主來說,奴隸就是財產。奴隸在庄園中也會組建自己的家庭,奴隸的生老病死、結婚育兒都要由奴隸主負責的。奴隸如果被釋放會不會過得更好是個疑問,華盛頓的妻子瑪莎就覺得奴隸出了庄園將無處容身。當然,你說奴隸主會不會欺負一下奴隸?這個多多少少吧,比如華盛頓就有傳聞強奸女黑奴。就像我國古代地主老爺和家奴的關系,老爺打罵欺負家奴也常見吧。

華盛頓從奴隸制中獲益,雖然知道奴隸制被淘汰是歷史潮流,但自己一生從來沒有釋放過奴隸。臨終留下遺囑,自己名下的奴隸等妻子去世後可以獲得自由。妻子馬上意識到這是個坑,那些奴隸為了早獲自由還不謀殺了自己?於是,華盛頓死後就馬上讓他名下的奴隸自由了,還因此賺得好名聲。

蓄奴這個事吧,時代不同,不能完全按今天的標准來看問題。

相比之下,華盛頓推動的對印第安人的系統性種族滅絕更加罪孽深重。

為了讓這些原住民騰出地方,也因為印第安人在獨立戰爭中跟英國人聯手,美軍瘋狂報復,對印第安人痛下殺手。

華盛頓將印第安人比喻為垃圾、和狼一樣的野獸,給手下將官的命令是:「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毀前不要聽取任何和平的建議」。5年之內,摧毀了30個印第安城鎮中的28個。

駭人聽聞的是,華盛頓這樣教授士兵剝印第安人人皮:「從臀部往下剝皮,這樣可以製作出高的或可以並腿而長的長統靴來。」

當華盛頓義正言辭地向英國人宣讀《獨立宣言》的時候,那句「人人生而平等」,顯然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種族問題也至今困擾著美國。

盡管有爭議,華盛頓在事業上每次關鍵時刻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他的主導下美國得以建立強力的中央政府,為美國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4. 網友:比法國厲害的國家,不會超過三個,法國的國力是什麼水平

一般只要提起法國,許多人估計都會嗤之以鼻,畢竟二戰的時候,法國的表現太差了。

如果說要給出一個排名的話,個人覺得當前法國應該能排在第四位,僅次於三巨頭。乃是除俄羅斯外,當之無愧的歐洲一哥。

5. 法國人的祖先到底是什麼人!

如果說「龍」算是中國的象徵動物的話,法國的象徵動物就應該是「公雞」。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而在拉丁語中「高盧」就是公雞的意思。早在公元1659年,法國工匠就經常使用公雞的形象來裝飾建築物。1665年,法國製造了第一枚以公雞為圖案的勛章。在此之後,法國軍隊的軍旗也綉上了公雞圖案,取代了法國王室的標志:百合花徽。雖然在法國的大革命年代以及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國時期先後做過幾次嘗試,但法國從未把公雞定為正式的民族象徵。公雞被拒絕的原因據說有兩個:首先,選擇一個動物作為象徵本身就多少帶有某種封建紋章的意味;其次,公雞再怎麼說也不過是一種家禽,畢竟不如獅子或雄鷹一類的象徵威風。盡管如此,公雞所代表的「傲慢、好鬥」性格已經幾乎被公認為「法國式的性格」,在法國官方印發的有關「法蘭西共和國及其象徵」的小冊子里也承認:「公雞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國化的著名品格。」

法國人對以法語為代表的本國文化的「執著」的確很有些公雞風范。據說法國的語言警察們一直在為捍衛法語的純潔性而不懈努力,而早些時候更有消息說法國人准備在互聯網上推廣法語。法語學會(Académie Francaise)是一個為維持法語的純潔性而成立於17世紀的法國國家機構。該機構在2001年年初發行了一本專門為英語互聯網術語而創造的對等法語術語詞典。但讓法國人尷尬的是:目前互聯網上的法語內容並不多。(www.excite.com在2001年曾經對它可以搜索到的的幾億個網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只有2%是法語網頁,德語和日語網頁卻分別佔了5%和7%。另一項在法國國內進行的調查則顯示:大多數法國人都完全明白「B-to-B」的語言只有一種,那就是英語。)

如果說「互聯網」或是「B-to-B」這些東西太「美國化」,法國人可以置之不理的話,被認為是法國新一代全球化企業的精英代表人物的法國Vivendi Universal公司的總裁讓-馬里.梅西埃(Jean-Marie Messier)在2002年新年降臨之際所說的一句話可真的讓法國人火了。梅西埃當時在美國曼哈頓他的新住所里斷言:「法蘭克法國(Franco-French)的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已經消亡了。」

Vivendi Universal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傳媒公司,旗下擁有Universal Music Group以及Universal Studios等名聲顯赫的品牌,2001年年底因投資USA Networks、大舉進軍美國市場而備受歐美各界矚目。法國包括電影在內的各種文化事業一直受到政府資助,因此梅西埃的這番言論最強硬的反對意見無疑來自原來政府資助體系的受益者:藝術家與除Vivendi以外的電影製作商。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指責梅西埃的這種說法是「往法國政治家以及專職電影製作人員臉上吐口水」;去年大獲成功的電影《愛美麗》的製片人克勞迪.奧薩德(Claudi Ossard)相信:在法國電影業正大量得益於政府支持時說這種話無異於自殺;另一名著名法國電影製片人拉烏爾.呂茲(Raoul Ruiz)則表示:「梅西埃的所作所為已經很像一家美國製片公司的頭目了。」

所謂「梅西埃事件」激起的最有趣也最意味深長的反響還是來自法國政界。法國各派政治家似乎都意識到:捍衛法國文化遠離「全球化」或者說「美國化」的影響是在今年春季大選中最容易討好民眾的立場,因此從左派的共產黨、綠黨、社會黨一直到保守的共和黨乃至極右翼的國民陣線黨,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和梅西埃的言論明確劃分了界線。社會黨的文化部部長凱瑟琳.達斯卡(Catherine Tasca)很快就聲明:「這是一個希望在大西洋的另一岸發展他的企業公司老闆的言論,絕不代表政府的態度。」她的說法迅速得到法國右翼黨派的應和,後者認為法國文化自1997年登上世界文化的主導地位後至今沒有任何衰退的跡象。法國現任總統希拉克最近也對這場爭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的說法是:「把藝術與文化產品等同於一般的商品是一種不可理喻的心智不健全的做法。」

對一個它的飲食、繪畫、文學以及電影已經在幾個世紀里為全球所認可乃至景仰的國家來說,法國對自己本土文化在外來文化沖擊下的地位有所關注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那段時間,一直在困擾法國人的就是「可樂殖民」問題。當時已經從「可樂」問題中引發了一系列如何使法國語言、飲料以及藝術遠離外來文化威脅的辯論。盡管現在的情況證明大多數法國人對可口可樂、麥當勞、美國電影以及迪斯尼樂園進入他們的文化生活表示了接受,但他們當然絕對不會容忍來自外國的文化取代法國原有的文化遺產。被相信對法國構成威脅的「文化異類」並不只來自美國。去年年底,英國烹飪書作者德里亞.史密斯(Delia Smith)試圖在法國出版她的著作時也引起了一陣風波。當談及「反全球化運動」時,人們自然會提到更多的與法國有關的事件與人名。1999年洗劫了一家麥當勞餐廳的若思.博韋(José Bové)就是一個法國人;法國還是Attac組織的大本營,這個組織為對抗全球化潮流而專門推出了一項以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的名字命名的稅收辦法。但這些還都畢竟算是「一致對外」的,「梅西埃事件」卻讓法國人第一次感到了來自本國內部的威脅。

如今法國各媒體都相信:「全球化」將是在未來幾個月里在法國政界頻繁出現的一個話題。其實「梅西埃事件」本身並不會造成這么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法國國內面臨的經濟增長緩慢以及失業率增加這些比拍電影更要命的問題可以更容易地歸咎於自由貿易與外來競爭,而一場迫在眉睫的大選也會逼著所有的競選者在這一問題上表態。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在法國這樣一個其居民習慣於找政府尋求指導、庇護以及就業機會的國家裡,政治家們不會承認他們對這種形勢無能為力。如今能算得上站在梅西埃一邊的只有法國自由黨的候選人阿蘭.馬德林(Alain Madelin),而他在民意測驗中只得到了5%的選票。照此情形,無論是誰獲得了今年春季大選的勝利,包括那套旨在補貼法國電影製作業的復雜電影稅收體系在內的「法蘭克法國的文化例外」仍然會生存下去。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游戲。……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這聽起來挺像一隻高盧公雞的志向,只可惜這段話也是一個美國人說的。 ■

6. 二戰波蘭和法國的梗

二戰時期法國曾經因為一個梗被群嘲,那便是沒有人能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但是這個梗原先並不是出於二戰,而是來自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究竟法國幹了怎樣的荒唐事,才會成為群嘲的對象呢?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當時的西班牙王室因為繼承權的問題,紛爭不斷,而旁邊的普法兩國都希望能夠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橫插一腳,於是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就直接向法國方面發起了挑釁,一封電報也直接讓法國政府怒火中燒,原本並沒有普法兩國什麼事,其實他們就是想藉由西班牙王室立儲的機會,相互之間發起戰爭罷了,面對這一場戰爭,法國原先是信心十足,因為他們有親自坐鎮的拿破崙三世,並且有著10萬大軍去迎戰普魯士的士兵,但是沒有人能夠猜到戰後的結局。

普法戰爭一開始,法軍就接連敗退,在兩個月的戰場上,法國軍隊被打得疲軟不堪,就連拿破崙三世的10萬大軍都不頂用,最後只能卑微的向普魯士軍隊投降,雖然拿破崙三世是拿破崙的孫子,也繼承了一定的戰斗血統,但是他的窩囊驅動也成為了法國揮之不去的黑歷史。

因為拿破崙三世的投降,引起了法國那一步的高度不滿,從而爆發了巴黎革命由法國資產階級建立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直接推翻了舊政府的統治,然而這並不能直接停止普魯士軍隊的進攻,普魯士軍隊依舊佔領了許多的法國領土,而就在此時,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直接在法國凡爾賽宮宣布成為皇帝,而且要建立德意志帝國,對於法國來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在自己的國土上宣布成為領主,而且還要創建新的帝國,這不是在挑釁法國的權威嗎?

7. 法國被稱為「乳法」,這背後有什麼故事

乳法這個詞其實是對法國的一種蔑視的稱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說法呢?其實這個說法的原因很簡單。首先就是法國在二戰中的糟糕表現。其次就是戰後法國人的特立獨行。最後就是法國武器裝備糟糕的戰鬥力。

最主要的還是法國軍隊目前的實力,可以說全靠著外籍兵團在維持著法國軍隊的戰鬥力。出去GIGN這類隨時需要出動的部隊,法國基本上沒有太多具有高戰鬥力的軍地。而且作為一個自成軍工體系的國家,法國的武器設計的也是千奇百怪。不知道你們對法國武器有什麼看法,反正筆者認為法國的武器都很醜,出去FAMAS步槍之外。

8. 近代以來,法國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

下面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簡單一句話,從路易十四開始走下坡路,「七年戰爭」後就完全衰落了

下面講為什麼,

據說當年兩個人在位期間,還曾經互相通信,只不過後來沒了下文。

除了在位時間特別長,而且幾乎同時代,倆人還有一樣十分類似的,親政前的內憂外患特別多,親政後打的對外戰爭非常多。

當時的三十年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和法國人之間的「法西戰爭」(Franco-Spanish War)並沒有因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而結束。法國人依然還在同西班牙人進行外戰,並且戰況並不理想。

當時英國人的當務之急,就是趁著西班牙日漸頹廢,荷蘭國力有限,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殖民空窗期,抓緊時間在海外布局,實現殖民帝國的夢想。所以在海外,當時英國人的頭號對手是西班牙,第二號對手是荷蘭。

因此在公元1654年,英國人向西班牙宣戰,又一次開啟了英西戰爭(Anglo-Spanish War)。

英國人的參戰,終於成了壓垮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1659年,西班牙人被迫同法國人簽訂了城下之盟——《比利牛斯條約》(Treaty of the Pyrenees),持續了二十四年的法西戰爭宣告結束。公元1660年,英西戰爭也隨之結束。

我們回頭再來看公元1661年,路易十四親政的這一年。

這一年的法國,才算是真正走上了稱霸之路。

(二)遺產戰爭嘗到甜頭,刺激了路易十四的稱霸之心

作為《比利牛斯條約》的一部分,公元1660年,路易十四強行迎娶了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長公主瑪麗年.特蕾茲(Maria Theresa of Spain)。

他駕崩之後又引發了另外一場惡斗——遺產戰爭(War of Devolution)。

我們認為,實際上自從路易十四討要腓力四世家的大女兒瑪麗年開始,法國人就已經籌劃了如今這一刻。腓力四世去世,他年僅四歲的小兒子卡洛斯二世(Charles II)即位。法國人提出,法國王後瑪麗年作為腓力四世的長女,理應同樣享有遺產分割權。崇尚自由與博愛的法國人要的不多,只需要西班牙人大手一揮,把西屬尼德蘭交給法國人治理即可。

這樣的弱肉強食,把西班牙人按在地上摩擦,西班牙人當然不能答應。

於是1667,遺產戰爭開打。

盡管戰場上勢如破竹,但最後法國人還是接受了三家的聯合施壓,與西班牙簽訂了《亞琛條約》(Treaty of Aachen)。亞琛條約之後,法國人拿下了部分的西屬尼德蘭,繼續保持對西屬尼德蘭乃至於荷蘭的強大壓力。

當然與此同時,路易十四的胃口也被空前地吊起來了。

(三)法荷戰爭之後,路易十四身後的法國,國力達到巔峰

公元1672年,法國借口荷蘭人在遺產戰爭中背棄同盟關系倒向了西班牙,發動了「法荷戰爭」(Franco-Dutch War)。當然,同時宣戰的還有英國,因為此前已經爆發了兩次英荷戰爭,這一次同法國聯手,等於是第三次。

最最雞賊的依然還是英國。

英國人在1674年退出戰爭,卻在1678年又殺了個回馬槍,加入荷蘭陣營。

書中暗表,這件事情發生的前一年,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就已經迎娶了英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為妻,兩下早早就媾和了。

表面彬彬有禮的紳士們,撒起潑來就跟水性楊花的青樓妓女沒有任何區別。潛台詞就是,荷蘭的地盤早晚都是我的,尤其他的海外利益。我打英荷戰爭可以,那是我的家事,但是同樣的事情,你們都來打荷蘭就不行,群毆更是沒禮貌。

於是列強大和解,於公元1678年簽訂《奈梅亨條約》(the Treaty of Nijmegen)。


戰後,荷蘭繼續保持了領土的基本完整。瑞典在這次條約中收獲頗豐,拿到了神羅北部的部分領土。法國人再次拿到了西屬尼德蘭的部分土地,同時通過遺產戰爭與法荷戰爭的條約,向東還牢牢地掌握了屬於德語區的阿爾薩斯與洛林。

一個六邊形的法國,基本形成。

路易十四的歐洲霸主之夢基本成真,法國達到了國力上的巔峰。

(四)大同盟戰爭,路易十世成了全歐洲反法大聯盟的眾矢之的

進入人生不惑之年的路易十四,終於品嘗到了專制的春葯,霸權的高潮。

經過了遺產戰爭與法荷戰爭的檢驗,在路易十四的心目中,英國不足為懼,瑞典鞭長莫及,荷蘭奄奄一息,西班牙已成冢中枯骨,德意志與義大利一盤散沙。如果說法國人還有什麼擔心的,那也只能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了。除了這個政權本身體量之外,他還在名義上保留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皇冠。只要奧地利人願意,他們隨時可以把這個「自古以來」的法理武器拿出來亮一亮。

路易十四這么想,也不算錯,問題是有點不合時宜。

公元1685年,路易十四解除了《南特敕令》,對法國境內的胡格諾派採取了極端措施。奧斯曼突厥人大兵壓境,聖戰不聖戰,十字軍不十字軍先放一邊。很顯然,當時歐洲天主教代言人根本就不是羅馬教廷,而是路易十四。

這樣荒唐的搞法,馬上引起了歐洲各國的反彈。

公元1686年,作為反擊,歐洲其他各小強們,迅速成立了一個「奧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urg)。這個同盟的參與者,除了老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及他背後的神聖羅馬帝國之外,還有新崛起的荷蘭,瑞典,甚至於神羅內部的勃蘭登堡;除了重新獨立之後的葡萄牙王國,還有重新找到存在感的羅馬教廷,甚至在光榮革命之後,威廉三世同時兼任了英國國王,英國也參與到同盟之中。

如此一來,歐洲反法同盟正式形成,法國單挑全歐洲的態勢也已經形成。

公元1688年,法國單挑全歐洲的大戰拉開帷幕。

這場戰爭,後來被稱為「大同盟戰爭」(War of the Grand Alliance),或者奧格斯堡同盟戰爭(War of the League of Augsburg)。當然,又因為這場戰爭持續了九年,也被稱為「九年戰爭」(Nine Years' War)。

這一次,法國人確實是作了個大死。

法國人是羊肉沒吃成,騷都沒惹一點。

這場仗打了九年,雙方除了流血,在戰術上的表現都乏善可陳。沒有任何有決定意義的會戰,也沒有留下任何經典戰役。公元1697年,互相越打越疲勞的雙方簽訂了《里斯維克和約》(Treaty of Ryswick)。

和平協議簽署之後,法國將戰爭中拿下來的領土,悉數吐了回去。

(五)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路易十四灰頭土臉,法國戰略態勢由攻轉守

大同盟戰爭之後僅僅四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駕崩。

卡洛斯二世臨終將王位傳給了路易十四的孫子——腓力五世(Philip V)。只不過愚鈍的卡洛斯二世接受了西班牙貴族們的建議,雖然法國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入繼大統,但以後法國和西班牙兩國不準合並。

公元1700年,腓力五世在西班牙稱王。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落幕,取而代之的是法國波旁王朝。

緊接著,不可一世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宣布,未來腓力五世也有繼承法國王位的可能性。

便宜都讓你佔了,嘴上還不依不饒的,這下子列強不幹了。

同年九月,反法聯盟再次成立。

第二年也就是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打。

打了十三年的戰爭,最終以法國人的大妥協達成了議和。

法國人答應,法國與西班牙兩個波旁王朝永不合並,同時原屬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西屬尼德蘭,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等飛地,統統轉交給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六)路易十四虛耗法國國力,他死後不久,法國在七年戰爭一敗塗地

1756年到1763年,為了爭奪世界殖民地支配權,英法爆發「七年戰爭」,大部分歐洲國家捲入。

只不過,法國的家底早就被路易十四折騰完了,這次法國和其盟友慘敗。

捉對廝殺的戰況十分清晰,最終法國輸給了英國,奧地利輸給了普魯士,西班牙被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東歐的存在更加堅挺。

戰後,英法締結了《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奧地利,普魯士,薩克森,三個同出一脈的神羅國家簽署了《胡貝爾圖斯堡和約》(Treaty of Hubertusburg)。

經過這一戰下來,法國人丟掉了北美和印度幾乎所有的殖民地,法國的小弟西班牙也從北美退出。法國人把北美新大陸以及東方最肥的一塊肥肉,拱手讓給了英國人。不僅如此,英法大戰結束後不久,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就緊隨著荷蘭人的腳步來到了南半球,於1769年和1770年分別發現了紐西蘭與澳大利亞,並且宣布這兩個地區被納入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法海上爭霸,在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對法國形成了碾壓之勢。

當然,不甘失敗的法國,為了跟英國治氣,後來還支持了美國獨立戰爭。

並且,成功操縱了美國的獨立。

只是,這事乾的,損人不利己,法國人沒有撈到任何更多的好處。

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法國在英國面前,已經再也無力抬頭。

至於說半個世紀後的拿破崙戰爭,那也只是拿破崙一時在歐洲大陸取得優勢。

至於全球范圍來講,法國再也無法同英國平起平坐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法國由盛轉衰,轉折點就是路易十四

9. 法國行為是什麼梗

乳法梗,不建議亂玩。法國有在二戰中向辣脆德國投降等不光彩的事跡,這些事被國外網友當成笑料,並用memes的形式表達出來,對法國進行無情嘲諷。後傳入國內。所謂的「法國行為」一般指的就是投降。

但研究歷史肯定不能只看片面,法國也有屬於自己的光輝歷史,不能搞全盤否定。因此玩這種梗圖一樂就好,別太當真,同時要注意場合,隨便亂刷可能會讓歷史迷嫌棄。

閱讀全文

與法國人有什麼黑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