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故事還有什麼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故事還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8 11:54:02

⑴ 古代「以少勝多」的故事有哪些

一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統治,點燃起我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一時間,"天下從者如流水".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帝,也稱作楚懷王,定都於盱眙.張耳、陳余參加了起義,立趙歇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趙國.秦朝統治者對農民起義進行殘酷鎮壓.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軍北上擊趙,軍於邯鄲.趙軍不支,退保巨鹿,為秦將王離部所圍困.當時,在河北攻趙的秦軍,不下三十萬之眾.而這時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糧草將盡.趙將陳余雖領兵數萬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築營壁自保.其它援趙的齊、燕諸軍,也震懾於秦兵的聲勢,皆築壘固守,不敢出戰.
巨鹿被圍之際,趙使求救於楚.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北上救趙.但宋義為秦軍的氣焰所嚇倒,在妄陽(今山東曹縣)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進.項羽憤而殺宋義,楚懷王便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先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兵二萬渡漳攻秦.繼而親率主力渡河,為了表示與秦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命令士兵把船隻沉沒,把飯鍋砸破,燒掉營舍,只帶三天的干糧.項羽先以雷霆之勢包圍王離,經過往返九次沖殺,切斷秦軍通道,獲得巨大戰果.秦將蘇角被打死,王離作了俘虜,涉聞自焚而死.在交戰中,楚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而援趙的其它諸軍則在營壁上觀看,驚恐而不敢出戰.之後,項羽又不斷擊敗秦軍,章邯不得不豎起降旗,項羽聲威從而大振.
巨鹿之戰,全殲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這對最後推翻暴秦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大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詳細地描述和記裁了這一巨大戰役,成為名傳千古的不朽之筆."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漸漸成為流傳極廣的兩個成語.
二 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爆發於更始元年(23年),它是綠林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的一次戰略性 決戰,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典型戰例.在這次決戰中,劉秀等人領導的農民 起義軍,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法,一舉全殲王莽軍的主力,撞響了新莽 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鍾.它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西漢末年,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危機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後「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僅沒有使情況有所起色,反而導致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廣大民眾在忍無 可忍的情況下,紛紛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統治.一時間起義烈火燃遍黃河南北 和江漢地區,新莽王朝完全處於眾叛親離、風雨飄搖的境地.
在當時的眾多農民起義軍隊伍中,尤以綠林、赤眉兩支聲勢最為浩大.他們在軍事 上不斷打擊新莽勢力,逐漸向王莽統治腹心地區推進.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 拚湊力量進行垂死的掙扎,農民起義於是進入了最後進攻階段.昆陽之戰正是這一歷史 背景下的產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綠林軍各部乘王莽主力東攻赤眉,中原空虛之際,揮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莽王荊州兵甄阜、梁丘賜部.接著又在淯陽(今河 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所部,勢力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在勝利進軍的形勢下, 農民軍開始萌發了建立政權的要求,於是在二月間,推舉漢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制, 年號更始. 更始政權的建立,標志著農民起義進入新的階段,王莽在政治、軍事各個方面日益 趨於被動.
更始政權建立後,即以主力北上圍攻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並開進到滍川 一帶.為了阻止王莽軍的南下,保障主力展開行動,更始政權另派王鳳、王常和劉秀等 人統率部分兵力,乘敵嚴尤和陳茂軍滯留於潁川郡一帶之際,迅速攻下昆陽(今河南葉 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勢.這為下一步進擊洛陽,與赤眉軍會師以及經武關西入長安,消滅王莽政權創造 了有利的條件.
王莽政權對更始農民起義軍的戰略動向十分不安,於是就慌忙改變軍事部署,將主 力由對付赤眉轉而對付更始軍.三月間,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奔赴洛陽,在 那裡征發各郡精兵42萬,號稱百萬南進攻打更始軍,企圖以優勢的兵力與農民軍進行決 戰,一舉而勝,以確保宛城,安定荊州,保障長安、洛陽的安全.
五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在那裡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並 迫使先期進抵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的更始軍劉秀部撤回昆陽.爾後,繼續推進,迫 近昆陽.
當42萬王莽軍逼近昆陽之時,昆陽城中的更始軍僅有八九千人.如何對付氣勢洶洶 的強敵,更始農民軍意見開始時並不統一.有的將領認為敵我兵力眾寡懸殊,不易取勝, 因而主張避免決戰,化整為零,先回根據地,再圖後舉.但劉秀則反對這種消極做法, 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遲滯、消耗王邑軍的兵力,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破 敵.這時王邑的先頭部隊已逼近昆陽城北,在這緊急關頭,諸將同意了劉秀的建議.決 定由王鳳、王常等率眾堅守城邑,另派劉秀、李軼等率13騎乘夜出城,趕赴郾縣、定陵 一帶調集援兵.
王邑、王尋等人統率新莽軍蜂湧抵至昆陽城下,將其團團圍困.這時曾與綠林軍交 過手,深知其厲害的嚴尤向王邑建議說:昆陽城易守難攻,而且更始農民軍主力正在宛 城一帶,我軍應當繞過昆陽,迅速趕往宛城,先擊敗更始軍在那裡的主力,屆時昆陽城 即可不戰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根本聽不進這一適宜的意見,堅持先攻下 昆陽,再進擊更始農民軍主力.於是動用全部兵力列營百餘座,猛攻昆陽不已.並傲慢 地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
40餘萬王邑軍輪番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企圖強攻取勝.昆 陽守軍別無退路,遂依靠城內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堅守危城,多次擊退王邑軍的進 攻,予敵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嚴尤眼見昆陽城屢攻不下,己軍日趨被動,遂再次向王邑建議:「圍城必須網開一 面,使城中守軍逃出一部分到宛陽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緒,以動搖敵軍的軍心,瓦解敵 軍的士氣.」可是剛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採納.
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於六月初一率領步騎萬餘人 馳援昆陽.此時王邑軍久戰疲憊,銳氣早已喪失殆盡,這就為更始軍擊破它提供了機遇. 劉秀親率千餘援軍步騎為前鋒,在距王邑軍二、三公里處列成陣勢,准備接戰.王 邑、王尋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只派出數千人迎戰.劉秀率眾奮勇進攻,反復 猛沖,當場斬殺王邑軍數十人,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大大振奮了士氣.
這時候,更始起義軍主力已攻佔宛城三日,但捷報還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鼓舞全 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便製造了攻克宛城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將戰報 遺失,讓王邑軍拾去傳播.這一消息一經散布,昆陽城中的守軍士氣更為高漲,守城更 為堅決;而王邑軍則由於頓兵昆陽堅城,久攻不下,且聞宛城失陷,士氣更為沮喪.勝 利的天平開始向起義軍這一邊傾斜了.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後,又善於捕捉戰機,乘敵人士氣沮喪和主帥妄狂輕敵的弱點, 精選勇士三千人,出敵不意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 向王邑大本營發起極其猛烈的攻擊.在此時王邑等人依舊輕視漢軍,未把劉秀放在眼裡, 同時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準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尋率 領萬人迎戰劉秀的沖殺.然而,王邑這一做法造成嚴重的惡果:在劉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進攻下,王邑手下的萬餘人馬很快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陣勢大亂.可諸將卻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敗潰,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城內的守 軍見敵軍主帥已脫離部隊,敵軍陣勢已亂,也乘勢及時出擊,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動地, 打得王邑全軍一敗塗地.王邑軍的將卒們見大勢已去,遂紛紛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 野.這時又恰遇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劇漲,王邑軍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計其數, 使得滍水為之不流,只有王邑、嚴尤等少數人狼狽逃脫,竄入洛陽.至北,昆陽之戰就 在更始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並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
昆陽之戰,是綠林、赤眉起義中的決定性一戰.它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 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昆陽之戰中,王莽軍的兵力有42萬人,而更始起義軍守城和外援的總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過2萬人.然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起義軍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 勝利,這決不是偶然的.歸結其要旨,大約有這么幾條: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統治,符 合廣大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取勝的 深厚政治根源.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 確做法,嚴重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消耗了它的實力,牢牢地掌握了戰場攻守的主動權. 在作戰指導的具體運用方面,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敵軍的弱點,攻 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敵人的戰斗意志,積小勝為大勝;並且能夠把握戰機, 選擇敵軍指揮部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 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三 官渡大戰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1萬騎兵,以黎陽為大本營;命令顏良為先鋒,渡河進攻白馬.曹操用荀攸之計,揚言渡河抄襲袁紹後路,袁紹命令顏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擊曹操渡河;曹操命令於禁固守延津,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自己親自領主力直撲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夾擊顏良,顏良遂陣亡.
袁紹大怒,命令全軍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將文丑與劉備為先鋒,直撲白馬.曹操放棄白馬,向延津撤退,並親自帥精銳殿後,並故意放輜重;文丑、劉備帶6000多騎兵追擊,四散搶輜重;曹操乘機命令攻擊,袁軍大亂,文丑本人也被殺;曹操為誘敵深入,退回官渡.袁紹又不聽田豐的計謀,並將他押送到鄴城.袁紹擺開聯營,步步進逼;曹操作出反應,命令於禁、樂進攻擊兩翼,大勝.袁紹為贏得勝利,在南方向李通、劉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領兵消滅暗通袁紹的地方豪強;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帶領騎兵星夜前往鎮壓劉辟、劉備.
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寫書讓江東孫策北上偷襲許昌;曹操謀士郭嘉認為孫策過於輕佻,必死於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孫策受到仇人阻擊,傷重而亡(一說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殺孫策).曹操與袁紹相持日久,軍糧不足,意欲退回許昌,荀文若力勸曹操堅守,並最大限度支援前線.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襲袁紹大將韓猛,燒毀韓猛押運的幾千車糧草.袁紹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偏師偷襲許昌,搶走漢帝,遭到拒絕後又因為家屬被審配收監,許攸無奈投靠曹操,並建議曹操偷襲袁軍糧草堆放地烏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營,自己領夏侯淵、張遼、曹仁等直撲烏巢,同時命令徐晃偷襲袁軍另外一糧草堆放地故市;曹軍假裝袁軍,騙過袁軍的盤查,偷襲烏巢.
消息傳到袁紹耳中,袁紹不聽從大將張合應重兵救烏巢的建議;卻聽從謀士郭圖意見命張合、高覽率重兵強攻曹軍大營,只派出少量騎兵救烏巢.救兵到達烏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烏巢袁軍營,擒守將淳於瓊,燒毀所有物資;再回頭擊敗來救的袁軍騎兵;同時徐晃也攻下故市,燒毀所有的物資.消息傳到袁軍大營,郭圖為免獲罪,造謠說張合為烏巢之敗而幸災樂禍,同時派人通知張合說袁紹要殺張合,張合無奈投降曹軍.曹操遂大舉反攻,袁軍毫無鬥志,大部分投降曹軍;袁紹等人僅僅與800親兵逃走;後7萬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謀士沮授為曹操誠意所動而投降,後得知家屬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殺;袁紹另一重要謀士田豐被聽信讒言的袁紹所殺.
官渡大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戰役,也是戰爭史上著名的範例;它標志著曹操正式稱雄於北方,為北方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四 赤壁之戰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據有荊州的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全國.八月,劉表病逝,次子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因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劉備從樊城向江陵撤退,並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曹操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程追趕,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打敗劉備,佔領江陵.劉備放棄撤往江陵的計劃,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 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退至鄂縣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時曹操據江陵, 將順流東下,形勢緊迫,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說訓練好水師八十萬,要與孫權在吳地決戰.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猶豫不決.諸葛亮對他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孫劉聯合,定可取勝.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見的錯誤,進一步消除了孫權的顧慮.孫權決心聯劉抗曹,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指出,實際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且已疲憊不堪.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這些都是對曹操的不利因素.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孫劉聯軍溯江西進,與順流而下的曹軍在赤壁(歷來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相遇(見彩圖赤壁之戰戰場遺址 湖北蒲圻)曹軍初戰不利,退往長江北岸的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雙方隔江對峙.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曹操驕傲輕敵,相信黃蓋的詐降,黃蓋帶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順風駛向曹船,因風縱火,燔燒曹軍船隻,火勢延及岸上營壘.曹軍人馬燒溺,傷亡慘重.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狽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
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無力南下.劉備通過這次戰爭也乘機占據荊州大部.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五 淝水之戰
316年,西晉王朝滅亡.第二年,西晉的皇族司馬睿(rui銳)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漢族地主階級政權,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叫做東晉.當時北方出現了十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叫做「十六國」時期.到了公元四世紀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國主苻(pu蒲)堅,統一了黃河流域,形成和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38十月的一天清晨,天剛蒙蒙亮,長安城中前泰的文武百官,齊集在皇宮太極殿的門前,等候苻堅臨朝,召開御前會議,商討滅普大計.大臣中除了有一個名叫朱肜(r6ng容)的諂媚附和苻堅的主張外,多數人都認為東晉內外同心,君臣和睦,目前攻打東晉,時機還未成熟,沒有必勝的把握.大臣石越說:「晉國不僅上下和睦,而且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看來不可輕視啊!」苻堅聽了,心中很不高興,不禁驕狂地說:「我的人馬這么多,只要一聲令下,大家都把馬鞭子丟到長江里,就能把江水截斷.東晉還有什麼可作屏障呢?」他堅持出兵南下.
公元383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苻堅徵集的各州兵馬,共計有步兵六十多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號稱百萬,浩浩盪盪地向東南地區進發.苻堅任命苻融為征南大將軍,和鮮卑貴族慕容垂一起,率領二十五萬步騎兵為前鋒;任命羌族將軍姚萇(chang常)為龍驤將軍,率領四川的部隊沿江東下;命令幽、冀等州兵馬由彭城(江蘇徐州)南下.苻堅親率主力大軍從長安出發,一路上人喧馬嘶,旗旗遮天;大道上擠滿了前泰的軍隊,連同車輛、馬匹、糧草、輜重,前前後後足有幾百里長.
九月,苻堅率領的主力軍攻下項城(今河南項城),在這里駐紮下來.苻融的先鋒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行軍,已經到了淮河北岸的潁口(今安徽潁上縣正陽鎮),並且向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壽縣境內)西岸的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展開了進攻.
前秦大軍壓境,東晉宰相謝安和將軍桓沖堅決主張抵抗.晉孝武帝任命謝安為戰時最高統帥——征討大都督.謝安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地進行抗戰部署.他推派謝石代理征討大都督的職務,負責指揮全軍;謝玄擔任前鋒都督,連同青年將領謝琰(yan演)和桓伊等一起,率領八萬名「北府兵」(北府兵,東晉時軍府設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在京都建康之北,因而稱北府;北府兵主要由流落江南的北方農民組成.)沿淮河西上;另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人去增援戰略要地壽陽.
苻堅依仗自己的兵多,他不等各路人馬到齊,就命令苻融向普軍發動猛烈進攻.十月,胡彬的水軍還沒有到達壽陽,苻融就把壽陽攻破了.胡彬在半路上聽到壽陽失守的消息,被迫把部隊退到一邊是河水,一邊是高山的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在這個地勢險要的地方紮下營來.專等謝石大軍的到來.苻融佔領了壽陽以後,一面派兵圍攻硤石,一面派梁成率領五萬軍隊控制了洛澗(即洛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在今安徽淮南東).梁成封鎖了淮水,阻止從東面來援的謝石、謝玄大軍.謝石命令晉軍在離洛澗二十五里的地方,駐紮下來.
謝石的大軍不能前進,被圍困在硤石的胡彬水軍就孤立了,眼看軍糧就要吃光,情況十分危急.為了迷惑敵人,胡彬命令士兵們拿著簸箕,天天在河岸上揚簸沙土,使遠處的秦軍看見,好象是在揚米,表示自己的軍糧還很充足;同時,他又給謝石寫了一封告急信,說:「現在敵軍勢力很大,這里的軍糧已經吃完,情況十分緊急,恐怕再不能和大軍相見了.」他把密信交給了一個親兵,叫他乘夜突圍出去,送給謝石.不幸這個親兵在途中被秦軍捉住,告急的密信也給搜去了.苻融得到胡彬缺糧的情報,立即派人星夜到項城去報告苻堅,說:「現在晉軍人少糧盡,正是打敗他們的好機會,應該馬上發動進攻,不能叫他們跑了.」
狂妄自大的苻堅正在為攻佔項城沾沾自喜,聽到苻融的密報,更是心花怒放.當天晚上,苻堅把大軍留在項城,悄悄地帶領八千名輕騎兵,不分晝夜地奔往壽陽.他到達後,和苻融計議了一下,決定先派朱序到晉軍去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透露了秦軍的真實情況,並且建議謝石:應乘前秦各路兵馬還未集中,立即發起反攻,只要打敗它的前鋒,挫傷它的銳氣,秦軍是不難打敗的.謝石和謝玄等仔細地研究了朱序的密報,決定派劉牢之帶領五千名北府兵,夜襲洛澗.劉牢之是北府兵的有名勇將,他在戰斗中,斬殺案將梁成.秦軍失去主將,無心再戰,晉軍乘勝追擊.謝石率領晉軍主力渡過洛澗,在淝水東面的八公山(今安徽壽縣東北)下,紮下營寨.
洛澗方面失利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到壽陽,苻堅心中忐忑不安,他和苻融一起登上壽陽城樓,瞭望晉軍的動靜.他向東望去,只見晉軍陣容嚴整,旗號鮮明,不由得暗自吃了一驚.他迎風向北遠望,恍惚之間,好象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晉軍.他感到十分意外,轉身對苻融說:「你看,晉軍這么多人馬,明明是強敵,怎麼能說他們是弱軍呢!」他連忙下令,要各軍嚴密防守淝水防線,沒有他的命令,誰也不許渡水出擊.其實,八公山上哪裡有什麼晉軍呢,是北風把山上的草木吹得左右搖擺.苻堅因為內心慌亂,造成錯覺,誤以為是晉軍在那裡練兵習武哩!這段史實,就是後來「草木皆兵」一句成語的來歷.
秦軍雖然在洛澗吃了敗仗,銳氣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人數仍然比晉軍多好幾倍.晉軍只有速決,才有取勝的可能.普將謝玄派人用激將法去對苻融說:「將軍領兵深入我境,卻沿淝水布陣,這是作持久的打算,哪裡是要進行決戰呢?如果你們把陣地稍稍向後移動一下,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決一勝負,不是很好嗎?」苻融把晉使的要求報告給苻堅,苻堅不顧諸將反對,同意將陣地後撤,以便趁晉軍渡河時進行突然襲擊,一舉打敗晉軍.
到了約定的日子,苻堅傳下將令,叫秦軍拔營後退.秦軍本來內部不穩,陣勢混亂,這一撤更加造成陣勢大亂.謝玄等帶領八千騎兵乘勢搶渡淝水,展開猛烈攻擊.朱序在陣後高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後方部隊一聽,一時分辨不清是真是假,爭著選命.苻融趕快跑到陣後去阻止隊伍後退,被亂軍沖倒坐騎,死於晉軍刀朝之下.苻堅看到前線這樣大敗,嚇得喪魂落魄,慌忙跳上戰馬,混在亂軍中狼狽奔逃.晉軍乘勝猛追,秦軍人馬互相踐踏,死傷很多.倖存的秦軍官兵晝夜不停地奔跑,連頭也不敢回一下,甚至聽到隨風吹來的鶴叫聲音也以為是晉軍追兵到了.這就是後來「風聲鶴唳成語的來歷.那時候;正是十一月,天氣嚴寒,這些逃出來的秦兵,在驚慌的同時,更伴隨著凍餓,又死亡了不少.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他逃回洛陽時,原來的幾十萬大軍,只剩下十幾萬殘兵敗卒了.
淝水之戰是東晉和十六國時期最大的一次戰爭.前秦從大舉進攻到淝水決戰,前後只有四個月的光景,就全線崩潰了.經過這一戰,東晉相對穩定的局面得到了鞏固,江南的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與此相反的是,由於苻堅的失敗,前秦政權隨之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據混亂的局面.

⑵ 收一些以少勝多的歷史故事

一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統治,點燃起我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一時間,"天下從者如流水"。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帝,也稱作楚懷王,定都於盱眙。張耳、陳余參加了起義,立趙歇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趙國。秦朝統治者對農民起義進行殘酷鎮壓。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軍北上擊趙,軍於邯鄲。趙軍不支,退保巨鹿,為秦將王離部所圍困。當時,在河北攻趙的秦軍,不下三十萬之眾。而這時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糧草將盡。趙將陳余雖領兵數萬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築營壁自保。其它援趙的齊、燕諸軍,也震懾於秦兵的聲勢,皆築壘固守,不敢出戰。

巨鹿被圍之際,趙使求救於楚。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北上救趙。但宋義為秦軍的氣焰所嚇倒,在妄陽(今山東曹縣)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進。項羽憤而殺宋義,楚懷王便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先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兵二萬渡漳攻秦。繼而親率主力渡河,為了表示與秦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命令士兵把船隻沉沒,把飯鍋砸破,燒掉營舍,只帶三天的干糧。項羽先以雷霆之勢包圍王離,經過往返九次沖殺,切斷秦軍通道,獲得巨大戰果。秦將蘇角被打死,王離作了俘虜,涉聞自焚而死。在交戰中,楚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而援趙的其它諸軍則在營壁上觀看,驚恐而不敢出戰。之後,項羽又不斷擊敗秦軍,章邯不得不豎起降旗,項羽聲威從而大振。

巨鹿之戰,全殲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這對最後推翻暴秦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大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詳細地描述和記裁了這一巨大戰役,成為名傳千古的不朽之筆。"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漸漸成為流傳極廣的兩個成語。

二 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爆發於更始元年(23年),它是綠林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的一次戰略性 決戰,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典型戰例。在這次決戰中,劉秀等人領導的農民 起義軍,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法,一舉全殲王莽軍的主力,撞響了新莽 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鍾。它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西漢末年,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危機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後「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僅沒有使情況有所起色,反而導致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廣大民眾在忍無 可忍的情況下,紛紛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統治。一時間起義烈火燃遍黃河南北 和江漢地區,新莽王朝完全處於眾叛親離、風雨飄搖的境地。

在當時的眾多農民起義軍隊伍中,尤以綠林、赤眉兩支聲勢最為浩大。他們在軍事 上不斷打擊新莽勢力,逐漸向王莽統治腹心地區推進。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 拚湊力量進行垂死的掙扎,農民起義於是進入了最後進攻階段。昆陽之戰正是這一歷史 背景下的產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綠林軍各部乘王莽主力東攻赤眉,中原空虛之際,揮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莽王荊州兵甄阜、梁丘賜部。接著又在淯陽(今河 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所部,勢力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在勝利進軍的形勢下, 農民軍開始萌發了建立政權的要求,於是在二月間,推舉漢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制, 年號更始。 更始政權的建立,標志著農民起義進入新的階段,王莽在政治、軍事各個方面日益 趨於被動。

更始政權建立後,即以主力北上圍攻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並開進到滍川 一帶。為了阻止王莽軍的南下,保障主力展開行動,更始政權另派王鳳、王常和劉秀等 人統率部分兵力,乘敵嚴尤和陳茂軍滯留於潁川郡一帶之際,迅速攻下昆陽(今河南葉 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勢。這為下一步進擊洛陽,與赤眉軍會師以及經武關西入長安,消滅王莽政權創造 了有利的條件。

王莽政權對更始農民起義軍的戰略動向十分不安,於是就慌忙改變軍事部署,將主 力由對付赤眉轉而對付更始軍。三月間,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奔赴洛陽,在 那裡征發各郡精兵42萬,號稱百萬南進攻打更始軍,企圖以優勢的兵力與農民軍進行決 戰,一舉而勝,以確保宛城,安定荊州,保障長安、洛陽的安全。

五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在那裡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並 迫使先期進抵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的更始軍劉秀部撤回昆陽。爾後,繼續推進,迫 近昆陽。

當42萬王莽軍逼近昆陽之時,昆陽城中的更始軍僅有八九千人。如何對付氣勢洶洶 的強敵,更始農民軍意見開始時並不統一。有的將領認為敵我兵力眾寡懸殊,不易取勝, 因而主張避免決戰,化整為零,先回根據地,再圖後舉。但劉秀則反對這種消極做法, 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遲滯、消耗王邑軍的兵力,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破 敵。這時王邑的先頭部隊已逼近昆陽城北,在這緊急關頭,諸將同意了劉秀的建議。決 定由王鳳、王常等率眾堅守城邑,另派劉秀、李軼等率13騎乘夜出城,趕赴郾縣、定陵 一帶調集援兵。

王邑、王尋等人統率新莽軍蜂湧抵至昆陽城下,將其團團圍困。這時曾與綠林軍交 過手,深知其厲害的嚴尤向王邑建議說:昆陽城易守難攻,而且更始農民軍主力正在宛 城一帶,我軍應當繞過昆陽,迅速趕往宛城,先擊敗更始軍在那裡的主力,屆時昆陽城 即可不戰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根本聽不進這一適宜的意見,堅持先攻下 昆陽,再進擊更始農民軍主力。於是動用全部兵力列營百餘座,猛攻昆陽不已。並傲慢 地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

40餘萬王邑軍輪番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企圖強攻取勝。昆 陽守軍別無退路,遂依靠城內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堅守危城,多次擊退王邑軍的進 攻,予敵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嚴尤眼見昆陽城屢攻不下,己軍日趨被動,遂再次向王邑建議:「圍城必須網開一 面,使城中守軍逃出一部分到宛陽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緒,以動搖敵軍的軍心,瓦解敵 軍的士氣。」可是剛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採納。

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於六月初一率領步騎萬餘人 馳援昆陽。此時王邑軍久戰疲憊,銳氣早已喪失殆盡,這就為更始軍擊破它提供了機遇。 劉秀親率千餘援軍步騎為前鋒,在距王邑軍二、三公里處列成陣勢,准備接戰。王 邑、王尋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只派出數千人迎戰。劉秀率眾奮勇進攻,反復 猛沖,當場斬殺王邑軍數十人,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大大振奮了士氣。

這時候,更始起義軍主力已攻佔宛城三日,但捷報還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鼓舞全 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便製造了攻克宛城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將戰報 遺失,讓王邑軍拾去傳播。這一消息一經散布,昆陽城中的守軍士氣更為高漲,守城更 為堅決;而王邑軍則由於頓兵昆陽堅城,久攻不下,且聞宛城失陷,士氣更為沮喪。勝 利的天平開始向起義軍這一邊傾斜了。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後,又善於捕捉戰機,乘敵人士氣沮喪和主帥妄狂輕敵的弱點, 精選勇士三千人,出敵不意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 向王邑大本營發起極其猛烈的攻擊。在此時王邑等人依舊輕視漢軍,未把劉秀放在眼裡, 同時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準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尋率 領萬人迎戰劉秀的沖殺。然而,王邑這一做法造成嚴重的惡果:在劉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進攻下,王邑手下的萬餘人馬很快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陣勢大亂。可諸將卻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敗潰,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城內的守 軍見敵軍主帥已脫離部隊,敵軍陣勢已亂,也乘勢及時出擊,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動地, 打得王邑全軍一敗塗地。王邑軍的將卒們見大勢已去,遂紛紛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 野。這時又恰遇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劇漲,王邑軍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計其數, 使得滍水為之不流,只有王邑、嚴尤等少數人狼狽逃脫,竄入洛陽。至北,昆陽之戰就 在更始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並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

昆陽之戰,是綠林、赤眉起義中的決定性一戰。它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 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昆陽之戰中,王莽軍的兵力有42萬人,而更始起義軍守城和外援的總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過2萬人。然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起義軍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 勝利,這決不是偶然的。歸結其要旨,大約有這么幾條: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統治,符 合廣大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取勝的 深厚政治根源。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 確做法,嚴重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消耗了它的實力,牢牢地掌握了戰場攻守的主動權。 在作戰指導的具體運用方面,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敵軍的弱點,攻 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敵人的戰斗意志,積小勝為大勝;並且能夠把握戰機, 選擇敵軍指揮部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 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三 官渡大戰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1萬騎兵,以黎陽為大本營;命令顏良為先鋒,渡河進攻白馬。曹操用荀攸之計,揚言渡河抄襲袁紹後路,袁紹命令顏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擊曹操渡河;曹操命令於禁固守延津,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自己親自領主力直撲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夾擊顏良,顏良遂陣亡。

袁紹大怒,命令全軍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將文丑與劉備為先鋒,直撲白馬。曹操放棄白馬,向延津撤退,並親自帥精銳殿後,並故意放輜重;文丑、劉備帶6000多騎兵追擊,四散搶輜重;曹操乘機命令攻擊,袁軍大亂,文丑本人也被殺;曹操為誘敵深入,退回官渡。袁紹又不聽田豐的計謀,並將他押送到鄴城。袁紹擺開聯營,步步進逼;曹操作出反應,命令於禁、樂進攻擊兩翼,大勝。袁紹為贏得勝利,在南方向李通、劉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領兵消滅暗通袁紹的地方豪強;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帶領騎兵星夜前往鎮壓劉辟、劉備。

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寫書讓江東孫策北上偷襲許昌;曹操謀士郭嘉認為孫策過於輕佻,必死於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孫策受到仇人阻擊,傷重而亡(一說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殺孫策)。曹操與袁紹相持日久,軍糧不足,意欲退回許昌,荀文若力勸曹操堅守,並最大限度支援前線。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襲袁紹大將韓猛,燒毀韓猛押運的幾千車糧草。袁紹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偏師偷襲許昌,搶走漢帝,遭到拒絕後又因為家屬被審配收監,許攸無奈投靠曹操,並建議曹操偷襲袁軍糧草堆放地烏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營,自己領夏侯淵、張遼、曹仁等直撲烏巢,同時命令徐晃偷襲袁軍另外一糧草堆放地故市;曹軍假裝袁軍,騙過袁軍的盤查,偷襲烏巢。

消息傳到袁紹耳中,袁紹不聽從大將張合應重兵救烏巢的建議;卻聽從謀士郭圖意見命張合、高覽率重兵強攻曹軍大營,只派出少量騎兵救烏巢。救兵到達烏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烏巢袁軍營,擒守將淳於瓊,燒毀所有物資;再回頭擊敗來救的袁軍騎兵;同時徐晃也攻下故市,燒毀所有的物資。消息傳到袁軍大營,郭圖為免獲罪,造謠說張合為烏巢之敗而幸災樂禍,同時派人通知張合說袁紹要殺張合,張合無奈投降曹軍。曹操遂大舉反攻,袁軍毫無鬥志,大部分投降曹軍;袁紹等人僅僅與800親兵逃走;後7萬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謀士沮授為曹操誠意所動而投降,後得知家屬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殺;袁紹另一重要謀士田豐被聽信讒言的袁紹所殺。

官渡大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戰役,也是戰爭史上著名的範例;它標志著曹操正式稱雄於北方,為北方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四 赤壁之戰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據有荊州的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全國。八月,劉表病逝,次子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因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劉備從樊城向江陵撤退,並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曹操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程追趕,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打敗劉備,佔領江陵。劉備放棄撤往江陵的計劃,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 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退至鄂縣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時曹操據江陵, 將順流東下,形勢緊迫,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說訓練好水師八十萬,要與孫權在吳地決戰。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猶豫不決。諸葛亮對他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孫劉聯合,定可取勝。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見的錯誤,進一步消除了孫權的顧慮。孫權決心聯劉抗曹,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指出,實際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且已疲憊不堪。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這些都是對曹操的不利因素。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孫劉聯軍溯江西進,與順流而下的曹軍在赤壁(歷來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相遇(見彩圖赤壁之戰戰場遺址 湖北蒲圻)曹軍初戰不利,退往長江北岸的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雙方隔江對峙。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曹操驕傲輕敵,相信黃蓋的詐降,黃蓋帶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順風駛向曹船,因風縱火,燔燒曹軍船隻,火勢延及岸上營壘。曹軍人馬燒溺,傷亡慘重。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狽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

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無力南下。劉備通過這次戰爭也乘機占據荊州大部。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五 淝水之戰

316年,西晉王朝滅亡。第二年,西晉的皇族司馬睿(rui銳)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漢族地主階級政權,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叫做東晉。當時北方出現了十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叫做「十六國」時期。到了公元四世紀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國主苻(pu蒲)堅,統一了黃河流域,形成和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38十月的一天清晨,天剛蒙蒙亮,長安城中前泰的文武百官,齊集在皇宮太極殿的門前,等候苻堅臨朝,召開御前會議,商討滅普大計。大臣中除了有一個名叫朱肜(r6ng容)的諂媚附和苻堅的主張外,多數人都認為東晉內外同心,君臣和睦,目前攻打東晉,時機還未成熟,沒有必勝的把握。大臣石越說:「晉國不僅上下和睦,而且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看來不可輕視啊!」苻堅聽了,心中很不高興,不禁驕狂地說:「我的人馬這么多,只要一聲令下,大家都把馬鞭子丟到長江里,就能把江水截斷。東晉還有什麼可作屏障呢?」他堅持出兵南下。

公元383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苻堅徵集的各州兵馬,共計有步兵六十多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號稱百萬,浩浩盪盪地向東南地區進發。苻堅任命苻融為征南大將軍,和鮮卑貴族慕容垂一起,率領二十五萬步騎兵為前鋒;任命羌族將軍姚萇(chang常)為龍驤將軍,率領四川的部隊沿江東下;命令幽、冀等州兵馬由彭城(今江蘇徐州)南下。苻堅親率主力大軍從長安出發,一路上人喧馬嘶,旗旗遮天;大道上擠滿了前泰的軍隊,連同車輛、馬匹、糧草、輜重,前前後後足有幾百里長。

九月,苻堅率領的主力軍攻下項城(今河南項城),在這里駐紮下來。苻融的先鋒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行軍,已經到了淮河北岸的潁口(今安徽潁上縣正陽鎮),並且向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壽縣境內)西岸的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展開了進攻。

前秦大軍壓境,東晉宰相謝安和將軍桓沖堅決主張抵抗。晉孝武帝任命謝安為戰時最高統帥——征討大都督。謝安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地進行抗戰部署。他推派謝石代理征討大都督的職務,負責指揮全軍;謝玄擔任前鋒都督,連同青年將領謝琰(yan演)和桓伊等一起,率領八萬名「北府兵」(北府兵,東晉時軍府設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在京都建康之北,因而稱北府;北府兵主要由流落江南的北方農民組成。)沿淮河西上;另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人去增援戰略要地壽陽。

苻堅依仗自己的兵多,他不等各路人馬到齊,就命令苻融向普軍發動猛烈進攻。十月,胡彬的水軍還沒有到達壽陽,苻融就把壽陽攻破了。胡彬在半路上聽到壽陽失守的消息,被迫把部隊退到一邊是河水,一邊是高山的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在這個地勢險要的地方紮下營來。專等謝石大軍的到來。苻融佔領了壽陽以後,一面派兵圍攻硤石,一面派梁成率領五萬軍隊控制了洛澗(即洛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在今安徽淮南東)。梁成封鎖了淮水,阻止從東面來援的謝石、謝玄大軍。謝石命令晉軍在離洛澗二十五里的地方,駐紮下來。

謝石的大軍不能前進,被圍困在硤石的胡彬水軍就孤立了,眼看軍糧就要吃光,情況十分危急。為了迷惑敵人,胡彬命令士兵們拿著簸箕,天天在河岸上揚簸沙土,使遠處的秦軍看見,好象是在揚米,表示自己的軍糧還很充足;同時,他又給謝石寫了一封告急信,說:「現在敵軍勢力很大,這里的軍糧已經吃完,情況十分緊急,恐怕再不能和大軍相見了。」他把密信交給了一個親兵,叫他乘夜突圍出去,送給謝石。不幸這個親兵在途中被秦軍捉住,告急的密信也給搜去了。苻融得到胡彬缺糧的情報,立即派人星夜到項城去報告苻堅,說:「現在晉軍人少糧盡,正是打敗他們的好機會,應該馬上發動進攻,不能叫他們跑了。」

狂妄自大的苻堅正在為攻佔項城沾沾自喜,聽到苻融的密報,更是心花怒放。當天晚上,苻堅把大軍留在項城,悄悄地帶領八千名輕騎兵,不分晝夜地奔往壽陽。他到達後,和苻融計議了一下,決定先派朱序到晉軍去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透露了秦軍的真實情況,並且建議謝石:應乘前秦各路兵馬還未集中,立即發起反攻,只要打敗它的前鋒,挫傷它的銳氣,秦軍是不難打敗的。謝石和謝玄等仔細地研究了朱序的密報,決定派劉牢之帶領五千名北府兵,夜襲洛澗。劉牢之是北府兵的有名勇將,他在戰斗中,斬殺案將梁成。秦軍失去主將,無心再戰,晉軍乘勝追擊。謝石率領晉軍主力渡過洛澗,在淝水東面的八公山(今安徽壽縣東北)下,紮下營寨。

洛澗方面失利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到壽陽,苻堅心中忐忑不安,他和苻融一起登上壽陽城樓,瞭望晉軍的動靜。他向東望去,只見晉軍陣容嚴整,旗號鮮明,不由得暗自吃了一驚。他迎風向北遠望,恍惚之間,好象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晉軍。他感到十分意外,轉身對苻融說:「你看,晉軍這么多人馬,明明是強敵,怎麼能說他們是弱軍呢!」他連忙下令,要各軍嚴密防守淝水防線,沒有他的命令,誰也不許渡水出擊。其實,八公山上哪裡有什麼晉軍呢,是北風把山上的草木吹得左右搖擺。苻堅因為內心慌亂,造成錯覺,誤以為是晉軍在那裡練兵習武哩!這段史實,就是後來「草木皆兵」一句成語的來歷。

秦軍雖然在洛澗吃了敗仗,銳氣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人數仍然比晉軍多好幾倍。晉軍只有速決,才有取勝的可能。普將謝玄派人用激將法去對苻融說:「將軍領兵深入我境,卻沿淝水布陣,這是作持久的打算,哪裡是要進行決戰呢?如果你們把陣地稍稍向後移動一下,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決一勝負,不是很好嗎?」苻融把晉使的要求報告給苻堅,苻堅不顧諸將反對,同意將陣地後撤,以便趁晉軍渡河時進行突然襲擊,一舉打敗晉軍。

到了約定的日子,苻堅傳下將令,叫秦軍拔營後退。秦軍本來內部不穩,陣勢混亂,這一撤更加造成陣勢大亂。謝玄等帶領八千騎兵乘勢搶渡淝水,展開猛烈攻擊。朱序在陣後高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後方部隊一聽,一時分辨不清是真是假,爭著選命。苻融趕快跑到陣後去阻止隊伍後退,被亂軍沖倒坐騎,死於晉軍刀朝之下。苻堅看到前線這樣大敗,嚇得喪魂落魄,慌忙跳上戰馬,混在亂軍中狼狽奔逃。晉軍乘勝猛追,秦軍人馬互相踐踏,死傷很多。倖存的秦軍官兵晝夜不停地奔跑,連頭也不敢回一下,甚至聽到隨風吹來的鶴叫聲音也以為是晉軍追兵到了。這就是後來「風聲鶴唳成語的來歷。那時候;正是十一月,天氣嚴寒,這些逃出來的秦兵,在驚慌的同時,更伴隨著凍餓,又死亡了不少。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他逃回洛陽時,原來的幾十萬大軍,只剩下十幾萬殘兵敗卒了。

淝水之戰是東晉和十六國時期最大的一次戰爭。前秦從大舉進攻到淝水決戰,前後只有四個月的光景,就全線崩潰了。經過這一戰,東晉相對穩定的局面得到了鞏固,江南的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與此相反的是,由於苻堅的失敗,前秦政權隨之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據混亂的局面。

⑶ 歷史上的以少勝多的戰爭的例子是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

⑷ 古代戰爭中有哪些「以少勝多」的例子

「以少勝多」,首推吳起啊!


200比1的敵我力量對比。這也太神了吧!說實話,對此本人是持懷疑態度的。要知道十萬人是個什麼概念,五百人闖進去,估計連個水花都濺不出來。

當然,這不影響我對民族大英雄岳元帥的崇敬之情!

⑸ 歷史上有哪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故事比如《淝水之戰》簡單的寫內容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井陘之戰,韓信背水一戰以少勝多。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 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今河北井陘東南)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余輕敵之心,擺下違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大勢已去,故一鬨而散。此戰,韓信奇正並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最終以少勝多,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光輝的篇章,是我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井陘之戰要圖

⑹ 歷史上有哪些以少勝多的故事

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代之戰: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之戰: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李靖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吳絳?、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山海戰: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⑺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以少勝多 的故事

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陳慶之攻北魏之戰--7000人對抗北魏數十萬鮮卑騎兵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山海戰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近代、現代時期
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九連山戰斗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第五次戰役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⑻ 寫十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成語故事,如田忌賽馬,還有哪些

淝水之戰,破釜沉舟,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火燒新野,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火燒連營,風聲鶴唳,退避三舍

⑼ 古代戰爭中有哪些「以少勝多」的例子

古代戰場上兵力佔有優勢的一方,不出意外的話通常會獲得勝利,然而事實卻常常出人意料。歷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這些戰役的成敗甚至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是周武王討伐商朝的關鍵戰役,這場戰役因發生於牧野(今河南新鄉)而得名。戰役中,周武王組成的聯軍人數為4.5萬人,而商朝軍隊多達17萬(也有說70萬)。在兵力如此懸殊的差異下,周武王率先發動進攻,將商朝軍隊中由奴隸和戰俘組成的前軍陣型沖亂,進而全軍崩潰,紂王兵敗自焚而死,周朝自此取代商朝,開始了前後長達近800年的統治。

極富軍事謀略的努爾哈赤採用「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原則,集中兵力先後擊敗三路明軍,斬殺5萬餘人。從此,明朝對後金被迫採取守勢,放棄遼東大片領土,清朝應運而生。隨後明朝更陷入內地流寇作亂,外有強敵壓境的兩頭作戰之險境,最終宣告滅亡。

綜上所述,以少勝多的戰役大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通常發生於朝代交替之際,一方是冉冉升起的紅日,另一方則徐徐落下的夕陽。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新組建的軍隊中一旦出現智勇雙全之人,審時度勢,巧妙應對;並身先士卒,發起進攻的話,很可能將形成摧枯拉朽的效應,一舉而戰勝表面強大無比的老舊軍隊。還有一點,就是選將非常重要,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昆陽之戰中的王邑、王尋,薩爾滸之戰中的楊縞等都是無能之輩。選將如此,焉能不敗!

⑽ 歷史上有哪些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有:

1.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5.長勺之戰

長勺(sháo)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部)相遇。

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和原則,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故事還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