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四川慶符有多久歷史

四川慶符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12-18 20:39:51

『壹』 天下四川莫非王土,明時的天府之國民不聊生就在所難免了

都說芸芸眾生莫非王土,意思是無論你在何處求生都是在天子掌控的勢力下。但是也有天高皇帝遠之一說,但這在大明王朝是不存在的。因為明朝朱元璋實行的是分封蕃王管轄地方制,意思是對子女後代及開國功臣約分封地方自行世襲去管理。因為朱元璋本就是窮苦出身,而且跟隨其一起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大多都並不是出身富足家庭。一起造反成功了如此分封這對明初的朝廷確實沒什麼毛病。於是朱元璋與郭子儀之女郭惠妃所生的十一子朱椿被封為蜀獻王世襲巴蜀。其實這也沒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從小窮怕了的朱元璋生怕虧待了子女及有功之臣,他除了國土的分封外,還規定了十分豐厚的年薪制度。

朱元璋曾規定:「親王每歲合得糧儲皆在十月終,一次盡數支撥……敢有支調稽遲者,斬。又令親王錢糧就於王所封國內府分照。 」也就是說親王拿年薪由國家發給糧食,但由所封地方政府直接撥給。郡王、公主等宗室人口也有相應的俸祿。「若朝廷別有賞賜不在已定則例之限」。明史稱明太祖對子孫十分厚待,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時親王祿米歲支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郡王等等按等級依次減半發放。但就是最低等的鄉主的夫君都有祿糧200石及鈔400貫,一擔是十斗,光一斗就是現在的60公斤,也就是一石(擔)就有1200斤,那麼多的糧食他吃得了嗎?就按現在每斤一元算,五萬擔就值6千萬,可以說現在我們許多的土豪一年也花不了那麼多塊錢。

6千萬的負擔對於天府之國的巴蜀四川確實不重,我們那麼多人養一個蜀王確實沒問題。但是明朝僅僅蜀王就傳了13代共立加上追封的共有15個蜀王,而每個蜀王分封巴蜀各地的郡王等等在經歷了兩百多元後,即最後一代蜀王時,可以說整個巴蜀才是到了莫非王土的時代。

你不信我們來看看大明巴蜀兩百多年中,巴蜀一共有多少個朱姓王爺分布:蜀獻王朱椿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一就藩四川成都府。在位四十三年壽五十三歲。

蜀庄王朱悅熑洪武年封世子。永樂七年早亡謚悼庄。後弟和王悅襲封追封為蜀王。

蜀靖王朱友堉永樂二十二年襲封。在位八年壽二十六無子。

蜀僖王朱友永樂二十二年封羅江王。宣德七年進封九年薨在位三年壽二十六無子,叔朱悅立為蜀和王天順五年薨,在位二十七年壽六十六。

蜀定王朱友垓1463年天順七年襲封本年薨在位一年壽四十四。

蜀懷王朱申鈘天順八年襲封在位八年壽二十四子夭折。

蜀惠王朱申鑿成化七年封通江王次年進封,在位二十二年壽三十五歲。

蜀昭王朱賓瀚弘治七年襲封在位十五年壽二十九歲終。

蜀成王朱讓栩正德五年襲封在位三十八年壽四十七歲。

蜀康王朱承爚嘉靖二十八年襲封在位十年壽三十四歲。

蜀端王朱宣圻嘉靖四十年襲封當年薨。

蜀恭王朱奉銓嘉靖四十三年襲封兩年後薨。

蜀愍王朱至澍萬曆三十二年封世孫,兩年後改封世子既而襲封。崇禎十七年八月於成都失陷時投井自盡。

蜀忠王朱平樻隆武元年十二月襲蜀王,後隨永曆帝被俘自殺。以上就是明時全部蜀王了,以下是蜀中郡王名……

華陽悼隱王朱悅燿永樂二年封,洪熙元年立別城武岡州尋遷灃州宣德八年薨。華陽康簡王朱友堚正統二年襲封成化九年薨。華陽悼康王朱申鍷成化十二年襲封二十年薨。華陽恭順王朱賓泟弘治五年襲封嘉靖七年薨。華陽康僖王朱讓核正德五年封長子但亡以子承爝襲封,父承子業追封謚康僖王。華陽庄靖王朱承爝嘉靖十四年襲封二十五年薨。華陽溫懿王朱宣墡萬曆十三年襲封二十五年薨。華陽安惠王朱奉鈗萬曆二十八年襲封四十年薨。華陽王朱至漶萬曆四十三年襲封。永曆元年薨。你看就華陽一地就歷有那麼多郡王。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崇寧也就是崇慶崇州又立了哪些郡王:崇寧王朱悅燇永樂二年封十六年薨無子。崇慶王朱悅炘永樂二年封九年薨無子。看來此地 歷史 上僅兩王而且是同時立的,後均因造反被除名此地再無王。

再看保寧這個地方,保寧王朱悅永樂二年封宣德十年嗣蜀封郡爵例不襲。說明此地也僅一王後來也沒有了。

永川庄簡王朱悅烯永樂二十二年封天順四年薨。其長子朱友埐未襲卒。

黔江悼懷王朱友附永樂二十二年封宣德元年薨因未婚而封王被除。

羅江王朱友熑永樂二十二年封宣德七年嗣蜀封郡爵例不襲也僅此一王。

內江庄懿王朱友墦正統十一年封正德七年薨;內江王朱申鉘成化三年封長子弘治十年卒,以子賓沚襲封後追封為王;內江康靖王朱賓沚正德十年襲封嘉靖二十一年薨;內江王朱讓枌正德十四年封其長子,嘉靖十八年卒以子承襲封而追封為王;內江恭定王朱承嘉靖二十三年襲封四十五年薨;內江恭穆王朱宣堮隆慶四年襲封萬曆三十六年薨;內江王朱奉鋚萬曆三十七年以鎮國將軍改封長子四十年襲封即薨;內江王朱至沂萬曆四十一年封長子同年襲封王但亡不知所終。

德陽僖安王朱友城正統十一年封王成化十一年薨;德陽恭裕王朱申成化十三年襲封王正德十六年薨;德陽榮康王朱賓灉嘉靖三年襲封王二十七年薨因子夭被除王;德陽王朱至不知何年襲封但知永曆十四年正月降清。

石泉榮穆王朱友天順四年封王正德六年薨;石泉恭簡王朱申鎛正德十二年襲封王嘉靖十九年薨;石泉康惠王朱賓清嘉靖二十四年襲封王四十四年薨;石泉王朱讓機隆慶四年襲封王萬曆十一年薨;石泉王朱承萬曆十四年襲封王三十六年薨;石泉王朱宣堄萬曆三十九年襲封不久薨;石泉王朱奉弘光元年閏六月襲封王永曆十六年五月薨。

汶川懿簡王朱友天順四年封王成化九年薨;汶川榮康王朱申銷成化十四年襲封郡王嘉靖二十一年薨;汶川恭僖王朱賓沙嘉靖二十五年襲封王四十年薨;汶川王朱讓杝嘉靖三十年封其長子為王,子三十九年卒,以子承烔襲封追封為王;汶川安惠王朱承烔嘉靖四十五年襲封郡王萬曆二十六年薨;汶川王朱宣萬曆二十八年襲封不久薨;汶川王朱奉朱宣萬曆三十六年改封長子同年襲封王本年薨;汶川王朱奉鎇萬曆三十六年襲封。

慶符恭僖王朱友漂天順八年封。弘治十八年薨;慶符端順王朱申鐓正德四年襲封王嘉靖十一年薨;慶符恭和王朱賓沾嘉靖十六年襲封王四十五年薨;慶符康定王朱讓檥隆慶二年封王萬曆三十二年薨;慶符王朱承萬曆三十二年襲封王不久薨;慶符王朱宣萬曆四十年封王但亡不知所終。

另外還有通江王朱申成化七年封第二年子嗣蜀封但郡爵王位不再襲;南川安靖王朱申鋸成化七年封嘉靖十一年薨,南川王朱賓灠正德中封鎮國將軍嘉靖中卒,後以子讓樨襲封追封為王;南川王朱讓樨嘉靖十五年襲封王萬曆五年薨;南川王朱承煠隆慶四年因其子宣襲封後追封為王;南川康僖王朱宣萬曆十年襲封王三十年薨;南川王朱奉萬曆三十二年襲封王四十年薨。

另還有江安庄裕王朱宣址嘉靖四十一年封王萬曆二十一年薨;江安王朱奉萬曆二十一年襲封王四十三年薨;江安王朱至天啟元年襲封。

還有新寧王朱奉萬曆十二年封王因未婚先薨被除;東鄉王朱奉萬曆二十八年封王不久薨;東鄉王朱至天啟五年襲封;隆昌王朱奉鏘萬曆三十一年封王久薨;富順王朱至萬曆四十四年封王不久薨,富順王朱平檙隆武二年十二月襲封永曆三年十一月薨。

還有太平王朱至淥萬曆四十四年封王崇禎十七年八月殉難;最後的安樂王朱平理追封蜀宗人,崇禎五年八月追封為郡王的,在明朝巴蜀兩百多年的 歷史 上中,除了這些被封郡王的地方,其餘的地方就被地方軍政管控了。有王的地方直接成了郡王們的盤剝地,沒王的地方說不定更慘,因為除了供養地方軍政及朝廷,還得供養那麼多蜀王郡王等等的年奉。你說這樣的日子能好過嗎?(本文所有參考文獻均來自四川成都明蜀王陵)

『貳』 蘇姓在四川慶符有多少年

蘇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一位大姓,在兩廣地區和華北地區比較常見.在當代全國近12億漢族中,蘇姓人群大約佔了0.47%,即每一10000個中國人中姓蘇的人至少在47個,總人口大約在564餘萬。
歷史上蘇姓的分布和遷移先秦時期,蘇姓活動主要活動地區在河南和河北,戰國時期中一支南遷湖北、湖南,一支西奔陝西。秦漢朝時蘇姓已經東播遷到山東,西部陝西的蘇姓已發展成為望族。晉朝時在東南的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南部的廣東,已有了蘇姓的足跡。唐朝時蘇姓移民四川,兩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移民中的蘇姓在福建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北宋時蘇姓進一步大批西進川滇,南下兩廣,並越過邊疆進入越南、寮國、泰國。明清兩朝蘇姓多次移民台灣,如今蘇姓已成為台灣的大姓。宋朝時期,蘇姓大約有4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9%,排在第33位。蘇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蘇姓總人口的4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福建,這二省的蘇姓大約占蘇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陝西、河南、山東等省。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以西四川、東南福建、北陝豫魯三塊蘇姓人口聚集區。明朝時期,蘇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6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品純增長率是20%,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比宋朝凈減少 9萬。廣西為蘇姓第一大省,約占總蘇姓人口的1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蘇、山西,這六省的蘇姓又集中了35%。南方蘇姓在這600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宋朝的蘇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時人丁鏡頭。宋、元、明600餘年,蘇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粵閩和北方山東二大塊蘇姓人口聚集地區。

『叄』 在中國的定州這個地方,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江潮
江潮,1917年出生於河北定縣子位村。1934年參加東北軍,抗日戰爭開始後任57軍排長、連長。1938年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1940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八路軍,歷任濱海軍區獨立旅一團營長、團長。1941年任山東軍區海陵獨立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二師六團團長,第四野戰軍38軍司令部參謀處長,解放軍113師副師長、師長。抗美援朝時期任志願軍38軍113師師長,回國後任38軍副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炮兵教授會主任、訓練部副部長,西藏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四川省軍區副司令員,南京高級陸軍學校副校長(正兵團級)。
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各一枚,朝鮮政府頒發的一級自由獨立、二級國旗勛章各一枚。1996年因病在南京逝世,安葬於雨花台功德園。
王瑚
王瑚,1864年出生於河北定州南支合村。1894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被任命為四川省慶符縣知事。1899年調往灌縣時,慶符人民在城外路旁立「王鐵珊長生祿位碑」。1920年8月,王瑚任京兆尹。1921年被任命為江蘇省省長。他曾一個人悄悄住在南關小店,暗自察看實情。故上任後很快查處了貪贓的警察廳副廳長,制裁了囤積居奇的米商。還倡導成立了南京金陵大學。
1933年,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時,王瑚不顧身患重病,到張家口對馮玉祥說:我王瑚老朽,不忍死亡床榻之上,給我一刀一槍,置我於戰場,要對將士說這白發老者是定州王瑚,為抗日救國與諸公同命,將士必然振奮。馮玉祥等將領深受感動。同年4月25日,王瑚病故,靈柩到清風店車站時有2000多人送葬。王瑚未置家產,但存有大批珍貴圖書,馮玉祥稱他是中國第一流清官。
劉文正
劉文正,1896年出生於河北定縣(今定州)陳村營村。1925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肄業後,曾在北洋軍任連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對不抵抗政策不滿退伍回鄉。1937年9月,由蕭秉鈞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參加冀西八路軍。1938年初,從冀西回到冀中整頓回民抗日武裝。同年4月,奉命去河間、獻縣一帶擴軍。他先後兩次到獻縣東新莊村,動員馬本齋抗日。不久,由馬本齋任隊長的「回民教導隊」成立,他在教導隊任政治主任。5至6月間,「回民教導隊」與「回民幹部教導隊」合並,稱「回民教導總隊」。
1939年7月,「回民教導總隊」改名為「回民支隊」。此後,他調往冀中區回民建國會任主任。1940年底,調任冀中行署公安局副局長。1942年6月,因眼疾復發,被黨組織安排在肅寧縣養病。由於漢奸告密,遭日偽軍包圍,子彈打光後,他同妻子金惠淑犧牲於敵亂刀之下。

『肆』 高縣的歷史沿革

縣境漢為南廣縣地。自唐以後,均因山川險峻而以「高」字命名。
據《郡縣釋名》四川卷下載:高縣「治南有眺遠山,即雲崇岡,其峰最高,登之則四遠皆可眺望。舊志所謂崇巒嶮者此也,縣之名高以是。」
唐初,置羈糜高州。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置高州。
明洪武五年(1372),降高州為高縣。
區德十三年4月,復為高州。
清順治初,降高州為高縣。
康熙二十五年(1686),纂修第一部《慶符縣志》、《高縣志》。
1949年12月11日,張洪湖在高縣嘉樂場召開武裝起義大會,通告高縣和平解放。
1950年,1月8日,高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60年1月7日,慶符縣並入高縣。
1963年冬,宜賓市大益公社劃入高縣。
1992年,撤區並鄉建設,全縣設置12個鎮,12個鄉。

『伍』 我問一個歷史方面的問題,在明清時期,朝廷對四川有一次大的人口遷徙,在下想了解這件歷史事件的詳細情況.

「湖廣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數十年間,四川由於戰亂、瘟疫及天災接踵而至,境內人口銳減,耕地

荒蕪。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為了解決四川勞動力和生產糧食的問題,採取「移民墾荒」的舉

措,全國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湖廣省等十餘個省的移民相繼到四川定居,其中來得最多的是湖北、湖

南省。據統計這次移民的持續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入川人數約一百多萬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數達

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對麻城移民在「湖廣填四川」中的地位

和作用談點看法。

一、實施「湖廣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國移民歷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廣填四川」是歷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

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

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

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

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

。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

清政府在統一後,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

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對入四川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

、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系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康熙下詔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

才征稅。並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

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形式和人數

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占

60%。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佔有重要

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 從地理位置來看,湖北省地理位置離四川最近,又有長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

的條件下,是最佳進入四川的路線了。所以湖北麻城從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進入四川落業的

人最多。麻城移民條件有三:一是麻城離重慶不遠;二是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與張獻忠農民起義有關。張獻忠在鄂屯兵時間長,後又轉戰湖廣、江西,特別

是麻城,有許多農民入伍。故張獻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張獻忠失敗後,有一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縣的移民都是來自湖廣省,尤其以麻城孝感鄉鵝掌大丘人(

明初麻城設四個鄉,明成化年間並孝感鄉入仙居鄉內)為多。當時朝廷頒發「楚民實川之詔」時,基層的

實施部門採取武的辦法強行捆押方式,把一個個村子圍住強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僅大地名相同,

連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馬識途的祖先來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間,馬氏四兄弟從麻城奉旨墾荒,他

們從長江溯江而上,到達忠州(今忠縣)境,離石寶寨十多里的彎丘和沙地壩落業,以後這里的小地名

就叫馬家山和馬家灣了。馬氏四支人在這長江邊的平出村共繁衍後代千餘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

家艾蕪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鄉,以種田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葉在「湖廣填四川」的大背景下,

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於是攜妻帶子,從長江水路進入四川,最終選在成都府的新繁縣與彭縣交界的平

原上,*著水溝插占務農。三是經商入蜀。清前期湖北與鄰省四川的貿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

。如原籍湖北麻城的從事貿易的劉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劉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後偕妻沿途貿

易到中江定居。四是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龍安營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廣麻城人,入四川後任都司改職

後,遂家於江油縣全門鄉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數 整個明末清初的移民達一百多萬人,有一半來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約有30萬人左右

。麻城無疑佔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筆者查閱麻城清代歷朝縣志,對移民這件大事均無記

載。據清光緒8年刻本《麻城縣志》戶口記載:明嘉靖35年冊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萬曆47年冊定人

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冊定人口110287人。從這個數字推論,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

了四川。當然這裡面還包括參加張獻忠農民起義人員在內。但估計移民人數有3萬人左右。這個數字如

果屬實,佔到湖北移民人數的10%。在縣級當中應當是較多的。這還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數。如

果算在一起估計不下10萬人。據四川大學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慶、合川、南溪、廣安四地58份族譜

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戶,其中湖廣佔有85戶,而這85戶中有65戶來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對集中管理。如在雲陽「邑分南北兩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時由湖廣麻城孝感敕徙來

者,北岸則皆康熙、雍正間外來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較多」。(咸豐《雲陽縣志》)對入籍移民

,加強戶口管理,印照驗收,編入保甲,使其安心務農。

第二,引進新的農作物和種植技術。如麻城的紅薯、甘蔗、蠶桑、種煙等農作物和技術被移民傳至四川



第三,促進商業發展。麻城籍商人從事山貨、糧食等重點行業,還從事鐵鍋、布行、麻行、酒行、豬行

、磁器、雜糧等貨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鄰水縣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鄉甘承先率領同族移住復盛甘

家溝,歷數百年,子孫繁衍,發展成為鄰水人數較多的姓氏。現集中分布於復盛、豐禾、八耳、石永等

地。並散居在縣內各地」。

第五,傳播文化。如麻城人闞昌言,是雍正8年進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陽縣知縣。他在任

內「常巡視隴畝,勸課農桑」,根據四川的自然條件及經濟狀況寫成了《家事說》一書。該書就天時、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別講述抓緊農時、改良土壤、講究耕作技術諸多農事。

第六,移民戶與麻城保持著聯系。著名作家艾蕪的家族湯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從麻城到新繁定居,

是帶著「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韻文來的,後代相傳。到艾蕪的父親一輩是「坤」字輩,已是清代末

年,人丁繁衍,編排名字不夠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訪問祖先的家族,才帶回好些韻文,印到族譜里去

。頭兩句是「道繼寬仁著,功昭勇智聞」,艾蕪按此韻文為「道」字輩,他被其父親取名為湯道耕。

四、一些縣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廣安州(廣安)「惟湘鄂特多,而黃麻永零尤盛」。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

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佔60%。又據毛毛著《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載:

鄧小平的家鄉是廣安縣。前面提到光緒廣安州志載入籍廣安的湖北省黃安、麻城人約佔三分之一。而鄧

小平的祖輩也可能是從麻城移居去的。據毛毛在書中介紹:「有許多研究我父親生平的人,都曾考察過

我們家庭和家族的歷史。有的說我們家是從湖北遷來的移民。——連我的叔叔也說,小時聽大人說,鄧

家是從湖北遷移來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第23頁)毛毛的叔叔鄧墾在武漢工作,他曾多次去

過麻城,認為鄧家祖輩是麻城人。可見鄧小平同志的祖輩也很可能是從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鄰水縣。據該縣志載,移民姓氏有65種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該省之麻城為最。」其中著

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灣掛印總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鄉包元恆率領同族移住興仁鄉綠豆灣落業,現集中分布於興仁、護鄰、

石滓等地」。

第三,新寧縣(今開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張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遷入分別落業於接龍橋、沙

樹灣、張家灣傳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鄭、高、薛姓。

第四,彭縣。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遷蜀,居彭縣野鴨河,今萬年鄉一帶。黃姓清康熙年間由麻城遷

居彭縣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縣。大姓張氏,於前明時由麻城遷居金堂縣關東外,數世科舉。至今15代。

第六,宣漢縣。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遷入。明代有49支姓氏遷入,其中麻城占據22

支。清代遷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縣。王姓一支是清初從麻城遷入,至今約傳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處。不少鄉有宗祠。

張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縣,至今傳16代。

第八,岳池縣。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遷入縣三鄉;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時期入本縣四鄉;

傅姓麻城孝感鄉,清乾隆12年入本縣。蔣姓於清康熙21年遷入6個鄉。

此外南充縣、潼南縣、新都縣等麻城遷入者都比較多。

五、麻城移民中優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學者較多

最近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家之路》第二輯,載有北京大學著名經濟學家胡代光的文章《

八十春秋的回憶》,文章說:我的祖先本來是湖北省麻城縣人。因為明代末年,張獻忠領導農民革命運

動,後來被政府軍鎮壓,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蕪起來,無人耕種。於是清朝政府采

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於康熙年間從湖北麻城縣搬到四川來的(現在四川人,

其祖籍多半都是從外省移居過來的)。

據《深圳特區報》曾載楊泉撰寫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鵬》,其中寫道:「據李家的家譜記載,李家的老

家原在湖北省麻城縣,後來才遷居四川慶符縣,在什麼年代遷居,不得而知。」據麻城派人到四川高縣

慶符鎮調查,找到1936年《重修慶符李氏族譜》,其序中說:「吾慶之李,自湖北麻城遷居於此,已數

百年。到今家世耕讀,代有其人。」宗譜跋言中說「吾家在楚時宗派,自明季兵災,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灣總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馬識途、艾蕪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陸』 廣東人填四川發生在什麼年代,具體背景怎樣

《四川通志》:「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廣義的包括陝西的南部)省僅餘人口 9萬餘人,清朝康熙年間,經歷過兵荒馬亂、刀光劍影的四川盆地終於平息下來,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員也開始走馬上任了。在這些躊躇滿志的官員眼中,四川(廣義的包括陝西的南部)不知是怎樣的豐肥沃土。然而當他們騎馬、坐轎趕到新的官邸以後,才發現傳說中的天府之國竟然是這般的荒涼殘破、千瘡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憂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表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他說:「我被皇上榮幸地任命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員,來到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地方一展宏圖。但現在當我站在滿目瘡痍的昔日天府,增賦無策,稅款難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寢食俱廢。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報國效忠朝廷。經過幾日思索,我覺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徠移民開墾土地,重建家園,除此似無別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戶部題本》】。
與此同時,張巡撫還在奏摺中提及了一些移民辦法。比如,可以命令與四川相鄰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戰爭而背井離鄉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記注冊,然後由四川「差官接來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項移民政策,通過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來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龍椅上也正為全國的稅收和重建問題焦頭爛額。他接二連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摺,召集相關部門聽取有關匯報,正式頒布了一份名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的詔書,下令從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
(注釋:歷史上陝西南部一直隸屬於四川,由於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為了鞏固統治,將四川北部漢江流域的兩個府——漢中府和興安府劃入陝西,以使四川無險可守,因此廣義上的四川還包括陝西的南部兩個市,漢中市和安康市。湖廣移民到達四川的路線,基本上是逆長江而上經重慶達到,而湖廣移民到達陝西南部是走的另外一條線路,首先,移民到達漢口、荊州、襄陽一代,逆漢江而上到達漢中府和興安府,由於到達四川和到達陝西南部的移民結構基本類似,因此兩地在文化,飲食,方言習俗等方面有極大的類似,例如陝南中部的西鄉縣和石泉縣,口音非常接近四川方言,建築風格也是典型的四川民居,再往東去的漢陰縣,則四川元素少一點,漢陰縣在各個方面和石泉縣相比,其湖南特點要更加顯著,四川特點要稍微淡一點,再東面的安康、旬陽則更多的接近湖北和關中,這也是因為移民的多元化而導致了文化的差異性,正所謂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說的正是陝西南部,因此,陝西南部和四川自古是一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曾在安康發掘出來的古巴國遺跡,也驗證了陝南在歷史上和四川同屬於巴蜀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
具體歷史片段:
「湖廣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數十年間,四川由於戰亂、瘟疫及天災接踵而至,境內人口銳減,耕地荒蕪。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為了解決四川勞動力和生產糧食的問題,採取「移民墾荒」的舉措,全國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湖廣省等十餘個省的移民相繼到四川定居,其中來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據統計這次移民的持續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入川人數約一百多萬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數達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對麻城移民在「湖廣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談點看法。
湖廣省介紹:
湖廣或「湖廣行省」、「湖廣省」,為元朝和明朝時期直屬中國中央政府管轄的國家一級行政區。
湖廣行中書省,全稱為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元朝時直屬中央政府的一級行政區,簡稱「湖廣」或「湖廣省」,在當時曾被稱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廣行省。
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荊湖等路行中書省,因擬取鄂州而別稱鄂州行省。十四年(1277年),並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長沙。十八年(1281年),遷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漢武昌)。
湖廣行中書省為全國的10個行中書省之一,轄境包括今長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廣西、海南全省及 貴州大部、廣東雷州半島,下轄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興國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陝西南部地區屬於四川行省管轄。
一、實施「湖廣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國移民歷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廣填四川」是歷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清軍大肆濫殺,地方豪強結社自保,鄉村無賴造反。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戮。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
清政府在統一後,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對入四川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系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康熙下詔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才征稅。並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形式和人數
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佔60%。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佔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 從地理位置來看,湖北省地理位置離四川最近,又有長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條件下,是最佳進入四川的路線了。所以湖北麻城從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進入四川落業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條件有三:一是麻城離重慶不遠;二是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與張獻忠農民起義有關。張獻忠在鄂屯兵時間長,後又轉戰湖廣、江西,特別是麻城,有許多農民入伍。故張獻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張獻忠失敗後,有一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縣的移民都是來自湖廣省,尤其以麻城孝感鄉鵝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設四個鄉,明成化年間並孝感鄉入仙居鄉內)為多。當時朝廷頒發「楚民實川之詔」時,基層的實施部門採取武的辦法強行捆押方式,把一個個村子圍住強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僅大地名相同,連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馬識途的祖先來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間,馬氏四兄弟從麻城奉旨墾荒,他們從長江溯江而上,到達忠州(今忠縣)境,離石寶寨十多里的彎丘和沙地壩落業,以後這里的小地名就叫馬家山和馬家灣了。馬氏四支人在這長江邊的平出村共繁衍後代千餘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蕪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鄉,以種田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葉在「湖廣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於是攜妻帶子,從長江水路進入四川,最終選在成都府的新繁縣與彭縣交界的平原上,著水溝插占務農。三是經商入蜀。清前期湖北與鄰省四川的貿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從事貿易的劉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劉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後偕妻沿途貿易到中江定居。四是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龍安營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廣麻城人,入四川後任都司改職後,遂家於江油縣全門鄉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數整個明末清初的移民達一百多萬人,有一半來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約有30萬人左右。麻城無疑佔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筆者查閱麻城清代歷朝縣志,對移民這件大事均無記載。據清光緒8年刻本《麻城縣志》戶口記載:明嘉靖35年冊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萬曆47年冊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冊定人口110287人。從這個數字推論,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當然這裡面還包括參加張獻忠農民起義人員在內。但估計移民人數有3萬人左右。這個數字如果屬實,佔到湖北移民人數的10%。在縣級當中應當是較多的。這還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數。如果算在一起估計不下10萬人。據四川大學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慶、合川、南溪、廣安四地58份族譜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戶,其中湖廣佔有85戶,而這85戶中有65戶來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對集中管理。如在雲陽「邑分南北兩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時由湖廣麻城孝感敕徙來者,北岸則皆康熙、雍正間外來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較多」。(咸豐《雲陽縣志》)對入籍移民,加強戶口管理,印照驗收,編入保甲,使其安心務農。
第二,引進新的農作物和種植技術。如麻城的紅薯、甘蔗、蠶桑、種煙等農作物和技術被移民傳至四川。
第三,促進商業發展。麻城籍商人從事山貨、糧食等重點行業,還從事鐵鍋、布行、麻行、酒行、豬行、磁器、雜糧等貨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鄰水縣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鄉甘承先率領同族移住復盛甘家溝,歷數百年,子孫繁衍,發展成為鄰水人數較多的姓氏。現集中分布於復盛、豐禾、八耳、石永等地。並散居在縣內各地」。
第五,傳播文化。如麻城人闞昌言,是雍正8年進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陽縣知縣。他在任內「常巡視隴畝,勸課農桑」,根據四川的自然條件及經濟狀況寫成了《家事說》一書。該書就天時、地利、人力三方面,分別講述抓緊農時、改良土壤、講究耕作技術諸多農事。
第六,移民戶與麻城保持著聯系。著名作家艾蕪的家族湯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從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帶著「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韻文來的,後代相傳。到艾蕪的父親一輩是「坤」字輩,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編排名字不夠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訪問祖先的家族,才帶回好些韻文,印到族譜里去。頭兩句是「道繼寬仁著,功昭勇智聞」,艾蕪按此韻文為「道」字輩,他被其父親取名為湯道耕。
四、一些縣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廣安州(廣安)「惟湘鄂特多,而黃麻永零尤盛」。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佔60%。又據毛毛著《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載:鄧小平的家鄉是廣安縣。前面提到光緒廣安州志載入籍廣安的湖北省黃安、麻城人約佔三分之一。而鄧小平的祖輩也可能是從麻城移居去的。據毛毛在書中介紹:「有許多研究我父親生平的人,都曾考察過我們家庭和家族的歷史。有的說我們家是從湖北遷來的移民。——連我的叔叔也說,小時聽大人說,鄧家是從湖北遷移來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第23頁)毛毛的叔叔鄧墾在武漢工作,他曾多次去過麻城,認為鄧家祖輩是麻城人。可見鄧小平同志的祖輩也很可能是從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鄰水縣。據該縣志載,移民姓氏有65種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該省之麻城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灣掛印總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鄉包元恆率領同族移住興仁鄉綠豆灣落業,現集中分布於興仁、護鄰、石滓等地」。
第三,新寧縣(今開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張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遷入分別落業於接龍橋、沙樹灣、張家灣傳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鄭、高、薛姓。
第四,彭縣(現名:彭州市,又名天彭。屬於成都市管轄內縣級市)。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遷蜀,居彭縣野鴨河,今萬年鄉一帶。黃姓清康熙年間由麻城遷居彭縣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縣。大姓張氏,於前明時由麻城遷居金堂縣關東外,數世科舉。至今15代。
第六,宣漢縣。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遷入。明代有49支姓氏遷入,其中麻城占據22支。清代遷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縣。王姓一支是清初從麻城遷入,至今約傳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處。不少鄉有宗祠。張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縣,至今傳16代。
第八,岳池縣。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遷入縣三鄉;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時期入本縣四鄉;傅姓麻城孝感鄉,清乾隆12年入本縣。蔣姓於清康熙21年遷入6個鄉。此外南充縣、潼南縣、新都縣等麻城遷入者都比較多。
五、麻城移民中優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學者較多
最近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家之路》第二輯,載有北京大學著名經濟學家胡代光的文章《八十春秋的回憶》,文章說:我的祖先本來是湖北省麻城縣人。因為明代末年,張獻忠領導農民革命運動,後來被政府軍鎮壓,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蕪起來,無人耕種。於是清朝政府採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於康熙年間從湖北麻城縣搬到四川來的(現在四川人,其祖籍多半都是從外省移居過來的)。
據《深圳特區報》曾載楊泉撰寫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鵬》,其中寫道:「據李家的家譜記載,李家的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縣,後來才遷居四川慶符縣,在什麼年代遷居,不得而知。」據麻城派人到四川高縣慶符鎮調查,找到1936年《重修慶符李氏族譜》,其序中說:「吾慶之李,自湖北麻城遷居於此,已數百年。到今家世耕讀,代有其人。」宗譜跋言中說「吾家在楚時宗派,自明季兵災,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灣總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馬識途、艾蕪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柒』 宜賓市的高縣,慶符鎮的七寺八廟九個宮有哪些

「 慶符八景十勝」,「七寺八廟九宮」。「八景」指的是魚躍龍門、發祥荔枝、白馬金雞、西江半月、迎祥掛榜、石門幽蘭、老龍獻瑞、三台碧秀。「文廟公園、暮鼓晨鍾、白塔余暉、紅岩夕照、香爐紫煙、觀音古寨。
高覺寺、回龍寺、西江寺、迎祥寺、川祖廟、五靈廟、關帝廟、南華宮、禹王宮。
要想找全,只有找下慶符縣志了。

『捌』 湖廣添四川是指什麼時間的四川移民活動這次移民歷時多久四川現在的人口結構比例有什麼特徵

明末清初,大約持續了50,60年。

『玖』 四川宜賓有什麼鎮

截至2019年4月,宜賓市轄有翠屏區、南溪區、敘州區、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筠連縣、珙縣、興文縣、屏山縣共3區7縣,共有120個鎮, 市人民政府駐地敘州區南岸街道蜀南大道8號。

1、巡場鎮

珙縣巡場鎮位於四川盆地南緣,東經104°47′,北緯28°23′,平均海拔348米,東北面與長寧縣接壤,西北面毗鄰高縣,距宜賓市56公里,蜀南竹海36公里,是珙縣的北大門,也是珙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慶符鎮

慶符鎮地處南廣河畔,川雲路中段,距宜賓市44公里。慶符鎮歷史悠久,唐貞觀4年(公元630年)時屬石門縣址,天寶中置羈縻曲州,宋政和3年(1113年)復置慶符縣,直至1959年慶符縣並入高縣前,一直為慶符縣址,有847年縣城歷史。

3、長寧鎮

長寧縣長寧鎮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市腹心地帶,全鎮面積92平方公里,年均氣溫18.20C,年降雨量1150毫米,海拔高度270米。轄7個社區、33個行政村,總人口7.5萬餘人。是全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鄉鎮,也是長寧縣五個重點鄉鎮之一。

4、江安鎮

江安鎮地處江安縣城 ,是江安縣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建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其西臨長寧縣,南與蟠龍鎮、留耕鎮接壤,東與怡樂鎮相鄰,北與桐梓鎮、濫壩鄉隔江相望,地理條件優越,水陸交通便捷,物產資源豐富。

5、柏溪鎮

柏溪鎮原名柏樹溪,地處四川、雲南兩省結合部,金沙江下游和六盤水國土、資源開發的「金三角」地帶,是敘州區政府所在地,距宜賓市區13公里,距宜賓火車站8公里,距宜賓菜壩機場20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宜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柏溪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巡場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慶符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寧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安鎮

『拾』 明代分封到四川的一共有多少藩王

明代分封到四川的藩王為朱椿及其嫡系繼承者所代表的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朱椿的母親郭惠妃,是朱元璋的「貴人」郭子興的女兒。

蜀王一共有10世13王,延續267年。

《明史·諸侯世表》記載,被賜封的蜀藩郡王有多支。大致可分為幾大系統:

一是蜀獻王朱椿的直系後裔中,被封在四川的郡王有崇寧王、崇慶王和永川王3支,華陽王因爭奪蜀王嗣位而被封到了省外(湖南澧州)。

二是承襲蜀王爵位的郡王有羅江王、保寧王、通江王3支。

三是旁支郡王,有黔江王、內江王、德陽王、石泉王、汶川王、慶符王、南川王、江安王、新寧王、東鄉王、隆昌王、富順王、太平王13支。

以上3個系統的郡王,沒有封地,只有食邑。他們沒有到食邑就居,而是都居住在成都。他們的府第緊鄰蜀王府,其中內江王府在體仁門東,即今成都市區內姜街,原名內江街;德陽王府在廣智門西,石泉、南川、慶符王府在廣智門外,南川王府在體仁門左。

此外,還有一支叫壽王的藩王,是從外省遷入四川的,被安置在保寧府(今閬中市)。壽王是成化帝的第八子朱祐榰,最初被封在江西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修建府第。

(10)四川慶符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穩固江山,結合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因素綜合考慮,繼周朝、西漢、東晉後,在中國歷史上第四次建立分封建藩制度,3次分封諸子為王,鎮守全國各地,並與明朝相始終。

其中,四川作為要塞之地,有「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的戰略地位,朱元璋更是非常重視。他把與自己事業上的「貴人」郭子興的女兒郭惠妃生的第十一子朱椿,分封到了四川為蜀王。

洪武23年(1390),朱椿到成都正式就位。此後,蜀王家族坐鎮四川267年,延續了 10 世 13王。張獻忠攻佔成都後,對蜀王宗室展開滅絕性的追殺。蜀王宗室及家人數萬人,都被殺死,甚至連姓朱的,好多人也未能倖免。

閱讀全文

與四川慶符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