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歐洲文化歷史遺產改造的意義是什麼

歐洲文化歷史遺產改造的意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9 03:29:10

㈠ 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體現在哪呢

1、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輩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2、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總的來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無論它們最初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先進的還是反動的,都從不同的側面和領域揭示這一定的歷史現象,體現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水平,它們價值和作用是永恆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重大。
4、保護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文化遺產在對外交流,保護旅遊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㈡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改造的意義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㈢ 世界遺產的對人類歷史發展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文化遺產,顧名思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祖先贈予我們的寶貴禮物。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是有限的,唯一的,無可替代的。截至當前,全世界也僅有世界文化遺產679處,它們每一處都是人類歷史與文化精髓的結晶,每一處都彌足珍貴,對它們的保護與利用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有重大意義。
文化遺產是人類珍貴的教課書。它不僅是後人追尋先祖的足跡,還原歷史的真貌,還可以增強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凝聚民族向心力,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中華文化五千年源遠流長、從不間斷,是由中華民族精神在支撐著,而歷史與文化是精神的載體。歷史上即使戰火紛飛、政權交替,但中華文化始終沒有斷絕,只有「亡國」,沒有「亡天下」,政權解體了,文化還在傳承,歷史還在延續。反之,文化、歷史斷裂,民族也將隨之消亡。中美洲瑪雅文明的消失是世界歷史的一大謎團,但是十六世紀西班牙入侵南美,將瑪雅神官手上的所有神聖文書全部燒毀,徹底摧毀了瑪雅文明的根源,抹消了瑪雅文明的歷史,瑪雅文明也隨之徹底消亡。文化和歷史毀滅了,精神也就消失了,流失了民族精神的民族也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像涓涓細流無法匯成大海,終將乾涸在小小的河床上,這樣的民族也終會消亡。而文化遺產正是歷史與文化的一大載體,它是正史(文字)的拾遺補缺,可以使人們更加直觀、全面地了解歷史。當你登上長城,看到那橫卧於群山之中,蜿蜒萬里的雄壯巨龍;當你走進麗江古城,看到那依山傍水,自然雅緻,富於濃烈人文氣息的小鎮;當你進入平遙古城,看到那端正庄嚴,巍峨雄壯,具有厚重歷史的古城;當你步入敦煌莫高窟,看到那梵音重重,規模宏大,別具濃厚宗教氣息的石窟;當你漫步杭州西湖畔,看到那山水秀麗,林壑幽深的秀麗「人間天堂」,你怎會不有感於中華文化的厚重悠長,博大精深,生出深深的自豪感呢?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它的保護與利用,將有利於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民族精神的凝聚,為人類提供更加良好的生存環境,使人類的發展紮根於厚重歷史之中,開出更美好的果實。
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對人類文化生態的保護,有助於保護人類文明的生態平衡,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世界上各民族各國家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經濟狀況、發展歷程,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因此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文化,這是一個任何人無法否認的事實。而正是由於文化的差異,才使得我們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而文化遺產就突出地反映著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傳統,也是這個國家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積淀,是它獨特文化身分、文化個性的確證,是它區別與其他國家與民族的憑證。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是保護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基礎,保護其內在的靈魂,保護一個獨特的文化。一個文化得以保全,世界文化將更加絢麗多姿,大家「和而不同」,承認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共同認可,學習彼此的優點,相互促進,將會為我們自己構建美好的生存環境,更好地發展。
同時文化遺產還有豐富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而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龍頭產業是文化遺產價值市場化,發掘其經濟價值的最直接途徑。在國外,遺產大國無一例外都是旅遊大國。例如:法國依靠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每年吸引7000萬旅遊者,旅遊收入達299億美元,是世界第一的旅遊大國,為法國帶來了巨額的外匯收入。拿我國的文化遺產來說,比如北京的故宮,僅它的門票收入每年就有約5億元,而其周邊產業更是利潤豐厚。以文化遺產為中心開發的旅遊業可以帶動的相關服務業以及地區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對於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可以促進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增加就業的重要渠道,幫助偏遠地區傳統產業結構整體調整的重要依託等等。同時,文化歷史遺產是千百年來人類文化創造的精華,有其濃厚的不可再生的特定文化內涵,有其無法替代的美學情趣和韻味,是現代城市中最能引人人勝的文化景觀,因而是構築現代城市良好人文環境的寶貴遺產。因此合理地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對有效地發展經濟,增添物質財富,改善城市——這一當前人類最主要的生存環境的狀況,構建和諧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今日的世界, 是文化與經濟悖論的荒唐世界。一方面, 人類發展經濟, 貪得無厭、瘋狂地向自然攫取資源, 這種發展是建立在地球資源無限的假設和極端的享樂主義思想上,「只要發展不要生存」、「只顧自己不顧子孫」。另一方面, 人類以機械的文化進化論對待文化, 文化就像時間一樣, 過去的就是過去, 過去的文化都是現代化的包袱和阻礙, 對自己的文化資源, 不僅不利用, 甚至破壞。這兩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的雙重失衡,造成了當今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間接體現人類發展觀念的轉變。我們不再一味地無止盡地攫取、掠奪,而要做到經濟與文化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要為我們人類自己構建良好的生存環境。如此就要在保護文化遺產中了解歷史,學習祖先的智慧,即做到「天人合一」、「知足常樂」,與萬物要和諧相處, 合理開發自然。當我們做到了這些,徹底轉變了發展觀念與發展模式,我們的生存環境將得到極大的改善,我們會迎來歷史上的又一次大發展。

㈣ 文化遺產為何如此重要

人們對文化遺產的日益關注,是特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深刻地反映了人們歷史觀和文化觀的轉向,是民族認同感不斷加深的體現。但是,文化遺產范圍的擴大,不代表保護和傳承的問題就解決好了。比如最近幾年流行的工業廠房改造,模式大同小異,大都是將原有廠房進行整飭改造、粉飾一新,然後引入文化創意、餐飲、購物等業態進行充實。其實,廠房改造並無不可,它在一定程度上盤活了廢棄的場所和空間。然而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文化遺產保護的直接目的就是保留原有的歷史信息。

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無論是從哪一個學科和行業出發,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目的,不是讓文化遺產成為一個個當下時興的IP(知識財產),被市場和學術快速消費掉。事實證明,對於大部分文化遺產來說,這條路並不好走。在物質生活漸趨豐裕的今天,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大方地承認,文化遺產之於我們最大的意義就是一種精神的意義,這實際上就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文化遺產首先滿足的是人類的精神需求,它承載著的是人們的想像力與前進的信念。真正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往往是蘊藏在文化遺產中的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反過來才會真正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

㈤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義

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並發布了加強遺產保護的通知。

㈥ 文化遺產的意義和作用文化遺產的意義和作用是什麼

1、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
2、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總的來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無論它們最初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先進的還是反動的,都從不同的側面和領域揭示這一定的歷史現象,體現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水平,它們價值和作用是永恆的。
4、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文化遺產在對外交流,保護旅遊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㈦ 巴黎聖母院修復工作開始,文物修復的意義在於什麼

據海外媒體報道,三月五日法國法國文化部長羅塞琳·巴切洛對外界宣布巴黎聖母院的保護工作已經正式結束,而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工作也已經正式開工,巴黎聖母院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是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文物修復的意義在於對現存於世的名勝古跡因為自然或不可抗因素造成的破壞進行完整的原貌恢復將可以使得這些古跡流傳下去,為人類的後代了解自身的歷史和發展提供最為珍貴的見證。

我國政府早就與法國政府簽定了《關於落實雙方在文化遺產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我國將安排專家參與到巴黎聖母院的修復中,相信國的文物專家在長期古代文物修復的工作中所積累的大量經驗一定可以幫助法國政府在巴黎聖母院的修復中解決很多專業問題。

㈧ 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分三點) 對國家和民族而言 對世界文化而言 對當今社會而言

對國家和民族而言,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目前所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產位居世界前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要求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無法估量的價值,同時切實對文化遺產加強保護。對世界文化而言,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足跡,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是有限的,而且文化遺產不可再生 ,也無法替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能進一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各名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能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進步。對於當今社會而言,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僅僅是自然環境,也包括文化環境。因此,保護環境應該同時保護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

㈨ 國外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建築意味著什麼

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與積累,國外有很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逐步形成頗具特色的模式,尤其像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的保護機制相對完備。無論是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程度,還是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在社會轉型期,分析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研究和借鑒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成功經驗,對推動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外歷史文化遺產概念演變

保護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不是保護落後,完整地保護「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標志。因此,國外的歷史文化遺產概念首先是從保護城市建築開始的。盡管古城保護的思想很早就已出現,但是,一直到18世紀末才開始受到重視,並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一系列的保護機制。
20世紀30年代,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雅典憲章》中明確提出「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的保護問題,確定了一些個體建築保護基本原則及具體的保護措施,促進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國際運動的展開。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從個體的文物建築擴大到歷史地段。最早明確提出保護歷史街區的是1964年5月通過的《威尼斯憲章》,提出了文物古跡保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與方法。文件擴大了文物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夠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一定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和鄉村環境。」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確定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三種類型,擴大了歷史文化遺產的范圍,從此,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的普遍關注和重視。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截至2005年7月,世界上有170多個國家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約》的締約國,已有788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7個列入非物質遺產名錄。
由上可知,國際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由城市建築到城市歷史保護區,由文化遺產到自然遺產,由物質文化遺產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科學、全面的歷史文化遺產概念,尤其是在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對象、內容也在不斷擴大。如1980年以後,日本在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開始考慮對歷史環境保護的問題,不僅反映在保護對象的擴大方面,而且還反映在對歷史環境保護的物質價值認識,以及對歷史環境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價值的理解和評價上。歷史環境保護工作已經不單是簡單地保護文化遺產本身的問題,而是發展為發掘城鎮魅力,進行社區營造的主要途徑。傳統建築物群保存地區制度的創立,標志著文化遺存保護從崇古求美的單純保護,走到了保護與再利用的新階段。

二、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

(一)合理的投入機制
國外歷史文化遺產在資金投入上形成一套長效的機制,從而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眾所周知,持續充足的政府資金投入和社會的廣泛參與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保證。
在發達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來源主要是政府、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和個人(志願者)多方參與的運作機制。其中,政府起主導作用。美國對文化遺產的管理是國家公園制度。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手冊》明確規定,國家公園是社會公益事業,根本不同於以贏利為目的的旅遊開發區,國家公園的保護經費由聯邦政府撥給國家公園管理局。這樣,作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每年聯邦政府撥給20億美元保護經費給國家公園管理局。與此同時,聯邦政府還通過稅費減免和降低門票價格等措施,鼓勵社會各界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投資。據統計,1999年來自社會捐助款達23億美元。在英國,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財政專項撥款和貸款,是保護資金最重要的來源,非政府組織的捐贈和志願者個人的捐款也是經費的重要來源。除此之外,志願人員的義務勞動、無償提供房產和固定資產,也可納入資助范圍。在保護資金的具體投入與運作方面,英國政府授權各種團體負責實際運作。由於與政府關系的密切程度和承擔責任不同,各保護團體獲得的政府撥款也不同。同時,在英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在官方,而且在民間也有相應的保護組織,主要有由環境部所規定的5大組織:古跡協會、不列顛考古委員會、古建築保護協會、喬治小組和維多利亞協會。由於介入法定程序,每年英國政府給以上5個團體相當的資助。在日本,逐步形成以國家投資帶動地方政府資金相配合,並輔以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及個人的多方合作。國家和地方資金分擔的份額,由保護對象及重要程度決定。日本規定對傳統建築群保護地區的補助費用,國家及地方政府各承擔50%,對古都保護法所確定的保存地區,國家出資80%,地方政府負擔20%,而由城市景觀條例所確定的保護地區一般由地方政府自行解決。
一些發展中國家對遺產保護的投入也非常重視。如印度每年國家投入約合3.1億元人民幣;墨西哥每年國家投入約合14.2億元人民幣;埃及旅遊點門票收入的90%上交國庫,再返還給文化遺產部門,用於文化遺產保護,政府每年用於伊斯蘭古建築的保護經費約合5000萬元人民幣。

(二)完善的保護體系
完善的保護體系主要是指科學、高效、精簡、完備的管理網路體系,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中發揮主導作用。世界上最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之一的義大利,建立了多層次的歷史城市建築保護和管理機構,並形成了保護機構網路。義大利歷史城市和古建築保護和管理機構主要由國家文化遺產部負責,各大區、市則設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如羅馬,市政府下設有相關辦公室對全市、歷史城市區、發展區、文物古跡區和古建築區分別規劃管理,其中羅馬市設有總體規劃辦公室,負責全市總體規劃,重點是全市的生態環境、城市交通干線、地區城鎮的發展。羅馬市歷史城區建築保護辦公室運用微機系統對歷史城區的街區保護、建築維修、私人住宅改建和居民生活環境改善進行 全面管理。羅馬市郊區辦公室組織管理郊區市政建設項目,規劃管理郊區各小區的配套建設,負責重點小區改造規劃的實施。除了國家各級政府機構外,義大利還有一些保護歷史城市和古建築的民間團體,如「我們的義大利」在全國有200多個分會,2000多個會員。該組織在推動政府建立法律、健全制度、保護遺產、社會宣傳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法國除了國家和各城市設立有專門管理歷史文化遺產的機構外,各類受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所在地也分別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美國國家公園系統由聯邦政府內政部下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直接管理,國家公園管理局將全國50個州劃分為7個大區,分別管理全國200多個不同類型的國家公園,每個國家公園都是獨立的管理單位,公園的管理人員都由總局直接任命、統一調配,直接對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所有國家公園的規劃設計統一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中心全權負責。澳大利亞對大堡礁的旅遊管理包括一系列完整嚴密的計劃,主要有分區計劃、地點計劃、管理計劃和25年戰略計劃。這些計劃從空間上覆蓋了整個遺產區域,並對敏感地帶和關鍵地點給予更細致和特別的管理。在時間上,除重視日常管理外,還注重戰略管理,使大堡礁的保護和資源利用具有可持續性,而不僅僅看重眼前利益。這一系列的計劃成為大堡礁旅遊管理各項工作的指導,保證了整個旅遊管理過程都貫穿了對世界遺產保護理念的實現。
作為我國近鄰的日本,在保護歷史文化體系中的成功做法頗值得我們借鑒。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由文物保護行政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這兩個相對獨立、平行的組織機構共同負責。與文物保護直接相關的事務歸國家文部省文化廳,與城市規劃相關的事務歸國家建設省城市局。為了給政府決策提供高層次的參謀,使行政與學術有效地結合起來,地方政府機構中還設立法定的常設咨詢機構——審議會,其作用是提供技術與監督。日本的國家公園由環境廳與都道府縣政府、市政府以及國家公園內各類土地所有者密切合作、聯合管理。國家公園的管理就是與公園的其他用途使用者達成某種程度的合作,通過合作管理體系來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日本的國家公園建設往往是由政府與私人合作進行。一般情況下基礎性工程如道路、自然小徑、野餐地、停車場、野營地和廁所由政府負責建設,而能夠收費的設施如客房和交通設施則由私人投資興建。

(三)科學的保護理念
開發與保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等觀念,都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產生重要影響。許多國家,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採用分區管理和分級管理結合、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結合、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以實現歷史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分區的方法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手段,並且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利用。在美國就有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之分,不過國家公園局與州立公園的聯系很弱。但州立公園確實起到了減輕國家公園旅遊發展壓力的作用。日本則根據《自然保護法》劃分為荒野區、自然保護區和地區自然保護區3種類型,根據《自然公園法》,又劃分為國家公園、國定公園和地區性自然公園3類。q9澳大利亞的卡卡杜公園,就是根據保護的需要劃分成4個開發區,第一區建有旅店、飯館及良好的公路和停車條件;第二區僅有簡單的旅店,停車場減少;第三區僅提供野外宿營地和簡易公路;第四區僅有人行小道和簡單的營址,這樣極少數的遊客才能到達第四區域,即需要重點加強保護的區域。同時各個區域的劃分和管理措施也隨時變化,不斷調整,例如有的地區在開放一段時間後,又實行半封閉半開放。
分級手段也是各國加強資源保護和管理的常見手法之一。義大利把文物保護分成4個等級:第1級是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建築藝術精品,稱之為「重要文化價值建築」,其保護方法和我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類似,即一切按原樣保存,保護原物不得改變;第2級指具有特色的建築,對此稍松一些,室內外的可見部分不可改動,但結構可以更新;第3級是地方價值建築,僅保存外觀,室內可以改動,增加現代化的設施,以便更好地加以使用;第4級指上述文物建築周圍環境中的一般建築,只保存其外形,只要原樣不改可以重建。這樣,國家根據文物的保護級別,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
許多國家都採取措施保護本國的傳統文化,如法國、韓國等國都十分注重保護和弘揚本國的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吸引公民自覺加入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行列。英國同樣十分注重開發文化遺產資源,旅遊業十分發達。倫敦兩日一次的白金漢宮皇家衛隊換崗儀式,幾乎每次都吸引數萬至數十萬遊客。日本也一樣,積極發掘民俗文化資源,吸引旅遊,增加收入。日本一年一度的焰火大會,是日本人最有特色、最為普遍的傳統活動之一,也是日本之夏的時令風物,僅東京的焰火大會,每年都有近百萬人觀看,吸引了大批外國遊客。
此外,國外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過程中,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旅遊設施與生態系統相協調、引導健康旅遊行為,避免對文化遺產的破壞。馬來西亞的古那穆魯國家公園和尼亞國家公園的接待設施都是二層的傳統民居建築,它們的高度都低於當地森林的高度,其色調大多是木色,採用分散在森林中的布局。許多建築是依生態環境有序而建,因此許多古樹和名貴林木並沒有因建設而受到破壞,在公園內沒有建築物是用水泥和石塊構建的。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綠島公園,遊客不許帶走任何自然物體(包括貝殼),違者將被處以高額罰款。在紐西蘭的卡巴提島,遊人在上島觀鳥前,必須經過一天的相關知識培訓,然後洗澡消毒,不許自帶食物和背包,上島後的行為須舉止文明,島嶼上也沒有明顯的建築設施,當遊客離開時,可見到這樣的標識牌:「除了你的腳印,什麼都別留下」。

(四)完備的法律保障
國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經驗表明,遺產保護法律先行。國外普遍採取的方法是不僅立法保護,而且法律保護體系和法律監督體系同樣完善。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律中,法國針對相應的遺產概念,確定了一整套行政管理體系、資金保障體系、監督體系、公眾參與體系等,使得保護制度法制化。早在1913年,法國就制定《保護歷史古跡法》,成為世界上第一部保護文化遺產的現代法律。1962年,法國又制定了「歷史性街區保存法」,亦稱「馬爾羅法」。1930年英國政府制定了《古建築法》,對於保護古建築做了具體規定。1967年英國制定了《城市環境適宜准則》。1943年,德國立法規定改變歷史建築周圍500米環境要得到專門的批准。1962年,德國還進一步制定了保護歷史性街區的法規。與此同時,俄羅斯、匈牙利、西班牙等國家都先後制定了有關法律。義大利專門立法對歷史文化名城實施成片保護,房屋拆遷、維護必須依法,不得擅自修繕。俄羅斯立法規定世界遺產區域內不準亂拆亂建。①
1885年,加拿大聯邦政府就頒布了國家公園行政法令,現已有6部與保護國家公園相關的國家立法。其中在體制方面的有《加拿大遺產部法》、《加拿大國家公園局法》;在自然遺產管理方面有《加拿大國家公園法》;在文化遺產管理方面有《遺產火車站保護法》。1972年,我國台灣省也 通過了《國家公園法》。
澳大利亞非常重視立法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已建立起十分完善的遺產保護和旅遊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大堡礁海洋公園法》(1975)是關於海洋公園的基本法,其法規為海洋公園的建立、看護和管理提供了框架。昆士蘭州政府制定的《昆士蘭海洋公園法》(1990),對鄰近海域的保護提出了補充規定。此外,還有一系列關於大堡礁的專項立法,如《大堡礁海洋公園法(環場管理消費稅)》(1993),《大堡礁海洋公園法(一般環場管理費)》(1993)、《大堡礁地區(禁止采礦)條例》(1999),《大堡礁海洋公園(水產業)條例》(2000),《環場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1999)等。澳大利亞關於大堡礁法律法規的條款很細,可操作性很強,避免了執法的隨意性,減少了執法過程中的摩擦。
為了有效地保護和充分利用日本的自然風景區,日本頒布了以《自然保護法》、《自然公園法》、《都市計劃法》、《文化財產保護法》等16項國家法律,以及《自然環境保護條例》、《景觀保護條例》等法規文件,形成了日本自然保護和管理的法律制度體系。日本國家公園的保護和利用法規由國家環境廳制定,每5年修訂一次;准國家公園適用的法規仿照國家公園的標准,由國家環境廳、都道府縣制定。1960年韓國政府頒布了《無形文化財產保護法》。此外,在歐洲各國,諸如法、德、芬蘭、挪威等國,在近半個世紀中,先後都頒布了相關的文化遺產保護法案,建立了嚴密的保護機制,形成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秩序和良好的人文環境。

三、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通過對國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歷史考察,我們可以發現,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的保護機制起到重要作用。國外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對於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國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我國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這既是中國各族人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自身所具有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僅世界遺產而言,1985年11月,我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為該公約的締約國之一。1986年,我國開始申報世界遺產,現已擁有33項世界遺產,僅次於西班牙和義大利,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境內的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24項,自然遺產4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和文化景觀1項。但是,與國外相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占國土面積的3.5%,僅51個國家公園就佔2.07%,日本28處國家公園占國土總面積的5.48%,泰國佔6.6%,紐西蘭為7.7%,台灣省為省域面積的8.4%,而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共119處,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總面積的0.5%。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相對數量不是很多。再加上近年來我國對世界遺產的保護不盡如人意,甚至出現建設性破壞等現象,土地的超容量開發和過度利用已經威脅到這些珍貴世界遺產的完整與真實。因此,當前,我們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重大,很有必要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和做法。

(一)創新投入機制
目前,我們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主要是政府投入為主體,還沒有形成多方參與共同投入的機制。由於投入機制還不健全,加上國家財政投入不足。使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大打折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規定: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和地方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投資主管部門、財政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共同實施管理。有關數據顯示,近10年來,美國每年投入在國家公園體繫上的財政資金,平均摺合人民幣168.2億元,中國風景名勝區卻僅為0.1億元,佔美國的0.06%。也就是說,美國每年用於國家公園的財政投入為中國風景名勝區的1682倍。美國2003年比1995年財政投入增加了約42%,中國與此同時增加數為0。2000年,韓國20個國立公園的經費,相當於6億人民幣,其中一半是國家投資,其餘是門票收入和團體捐助。而我國151個國家風景區,國家只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有的地方政府每年還向其風景區索要幾千萬元人民幣,從而迫使風景區提高門票價格並擴大景區開發規模。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是政府行為,政府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責任者,因此,國家要加大遺產保護資金的投入,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吸收民間資本,從而保障歷史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在加大投入的同時,政府應該設立財政專項資金,用於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人才培訓、緊急救援、宣傳、咨詢、考察、教育、交流等一系列活動。國家要制定相關的社會資助政策,給提供資助的企業和個人在政策和稅收方面的優惠。政府鼓勵以個人名義設立基金,尤其歡迎港、澳、台及外國企業家為保護和開發文化遺產設立基金。還可以向旅遊、交通運輸、餐飲等部門徵收一定的文化遺產資源稅或以冠名權等形式,以擴大資金來源。

(二)改革保護管理體系
目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風景名勝管理暫行條例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的規定,中國的文物單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都要接受上級多個主管部門的業務歸口管理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行政領導,業務的行政審批權在中央主管部門,財政的控制權在地方。關於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管理體系具體情況,可以參閱表一。∞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化部委託中國藝術研究院協同相關部門進行管理。目前,我國這種職能重疊,縱向分離的文化遺產的管理體系,很容易導致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局面。
俄羅斯的世界遺產的專門保護機構是俄羅斯遺產委員會,墨西哥世界遺產的專門保護機構是國家人類學和歷史局,義大利世界遺產的專門保護機構是文化遺產部。因此,為了實現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應建立直屬於國務院領導的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行使管理權、監督權,進行垂直管理。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指導文化遺產地開展工作,並對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重大問題做出科學的和最終的決策;同時理順地方政府與遺產地管理機構的工作職責,確立政府的責任制度,提高官員依法管理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感。要給予文化遺產地管理機構對內和對外的統一管理權,特別是應賦予其必要的執法權。

(三)更新發展理念
面對嚴峻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形勢,不能因循守舊,為了保護而保護。只有積極轉變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在保護中求發展,發展中守特色,才能使保護工作落到實處,讓歷史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近幾年來,中國出現了空前的世界遺產申報熱潮,全國有近百個項目被宣布提出申報世界遺產。各地紛紛申報世界遺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驅動力是將世界遺產 看作一個含金量很高的「金字招牌」,可以極大地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山西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二年,旅遊門票收入就從18萬元增加到了500多萬元;黃山成為世界遺產後,旅遊收入由數百萬元猛增到2億元;蘇州古典園林被列入《名錄》五年來,海外旅遊者年均增長18%,境內旅遊者年均增長12%。這反而在一定意義上助長了一些人對歷史文化遺產認識的錯位,重開發、輕保護,重視經濟效益,忽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承受能力。
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兩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並在辯證聯系中共同改善其旅遊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推動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基礎。開發必須遵循「統一規劃、依法開發、合理利用、科學保護」的原則,要充分發揮其展示歷史、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功能,不能以損害遺產為代價,不能進行超負荷掠奪式的開發。因此,在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牢固樹立「保護第一」的思想,一方面通過合理利用遺產資源獲取利益,壯大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要在實踐中,探索有效保護文化遺產的具體措施,促進文化遺產的科學利用,走「保護一開發一利用一發展一保護」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並帶動相鄰周邊區域發展,共同構築保護屏障。
發展歷史文化遺產旅遊,要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實現兩個效益的統一。發展歷史文化遺產旅遊,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但不能把經濟價值作為惟一目標,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為先進文化建設的一項內容,立足於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樹立文化遺產旅遊資源具有多方面的獨特價值的正確觀念,不僅關心其旅遊觀光價值和經濟價值,還要注重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及遺產資源的保護,樹立新的文化遺產旅遊發展觀,實現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借鑒國外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以保護為前提,按功能分區原則整治錯位開發,以突出生態保護為重點,嚴格整治超載開發,做到分區定位建設。禁止在文化遺產核心區和保護區內建設賓館、招待所、療養院及各類培訓中心等各類建築,嚴禁在遺產所在區周圍設立各類開發區、度假區,以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凡不符合總體規劃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應當限期拆除或改造。

㈩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現實意義

科學地對 文化 遺產進行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現代化國家張揚民族精神,獨立自主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的文化訴求。以下是我整理的保護文化遺產現實意義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保護文化遺產的現實意義

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文化遺產受到社會轉型的猛烈沖擊,有的正面臨消亡。許多民族國家在文化上逐漸喪失自主、迷失身份,成為精神世界的“游盪者”。只有識別分析文化遺產,探尋其文化信息和意義底蘊,才能不斷強化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才能吐故納新,鑄造新時代的民族精神,支撐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學地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是現代化國家張揚民族精神,獨立自主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的文化訴求。

與時俱進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的沉積與結晶,鐫刻著一個民族國家文化生命的密碼,蘊涵著民族特有的精神機制、 思維方式 、 想像力 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人之為人,人類的本質規定性及其體現,就在於以其創造性實踐,建設一個文化世界。在某個當下看文化,就是審視以往文化形成的某一群體的“文化遺產”,即某種活態的文化模式。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信息資料庫,是展示人類文明的卷軸。

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而且包含未來發展趨勢的某種啟示。保護文化遺產,在文化意義上體現著人類對主體性、主體間性與歷史性的自覺。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後,社會現代化進程加速前進,從而嚴重沖擊著文化遺產的保存。傳統社會的現代性轉變造成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尖銳矛盾,經濟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樣性的共存共榮。但是,現代性自覺也促進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直接的全球行動。這個文件把世界遺產分為自然的和文化的兩大類。文化遺產,是指那些從歷史、藝術、科學或審美、人種學、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各類文物、建築群、遺址。自然遺產,是指各類從審美、科學、保護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自然面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分為受威脅的動植物生態區和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自然遺產也具有充分的文化意義,可以視為廣義的文化遺產。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狹義的文化遺產又分為兩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前者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後者則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 社會實踐 、觀念表述、表現方式、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1987年,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年,泰山風景名勝區被推選為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1992年,九寨溝、武陵源、黃龍名勝風景區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1996年,廬山被評為世界文化景觀;2001年,崑曲首次被聯合國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受到世界的公認和盛贊。其中,莫高窟取得“東方藝術明珠”之稱,九寨溝被譽為“童話世界”,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跡”之譽,崑曲被認為是中國“百戲之祖、百戲之師”。2004年7月,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中國蘇州舉行,當時中國擁有30處世界遺產,在西班牙、義大利之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前三名國家。從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共有37項世界遺產代表作。其中,文化遺產有23項、自然遺產5項、文化與自然遺產4項、文化景觀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第一,國家高度重視。2006年2月8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保護文化遺產的通知》。第二,全民初步趨向共識。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日”。第三,組織機構已經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於今年9月14日掛牌正式成立。第四,專門法律正在醞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經列入2007年立法規劃。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展開,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專業人士和民眾積極努力下,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一項穩健發展的事業。相應地,加強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對外宣傳,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一 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利於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激揚民族精神。

中華文化、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獨特的風景線。其綿延五千年,博大精深,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民族創造了極為燦爛的文化,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例如在體育文化方面,古希臘和西方文化孕育了奧林匹克運動,而中國傳統體育競技 健身運動 像 太極拳 、 武術 、雜技、“蹴鞠”、“博克”,體現了中華 傳統文化 的基本理念,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哲學化的體育競技和理念、以和為貴的倫理觀、剛健自強的人生信條。正是這樣的文化遺產加強了中華民族在世界體育史上的地位。正是憑借這樣的精神財富,中國申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才有取勝的王牌。

中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據前不久文化部公布的數字,中國大陸已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近40萬處,可移動館藏文物2000多萬件,全國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103座歷史文化名城。這些文化遺產體現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和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樹立起中華民族奮發有為的世代風范。

通過保護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回溯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考察中華文明的歷史與前途,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與時俱進的緊迫感,振奮民族意志,激揚民族精神。對外宣傳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就是展現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輝煌綿長的文化創造,展示我們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在世界上高揚中國人的精神旗幟。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二

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利於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社會現代化、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這是在科學技術革命和市場經濟機制雙重作用下人類進步的表現。但是,現代化和全球化也並非通向完美的世界大同,它最初宣揚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謀求西化世界體系,這里的主要理論觀點是:“傳統”和“現代”互不相關,截然對立;社會總體發展趨勢是沿著共同的、直線式道路向現代化演進;發展中國家能夠通過與發達社會的交往而加速前進;西方發達國家是發展序列中的最高階段,其歷史 經驗 展現了通往現代性之路。1

在實踐中,西方強勢文化在其經濟實力的推動下,日益向外擴張,進逼弱勢文化,向落後國家滲透價值觀,播撒種族文化優勝論,歪曲科學的歷史觀和發展觀。

通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存、整理和檢錄、分析,總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命延續活力和方式,比較各種文化模式的特點、向度和功能,就能夠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標中,給予它們合理定位,促進各種文化和平共處和相互學習借鑒,倡導一種多元共進、和諧發展的文化觀念和文明關系。

以文化底蘊而論,國際上對於文化遺產的認識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人們從民族主義的意義上認識文化遺產,把文化遺產與民族國家、民族身份緊密結合,文化遺產成為政治認同的表現形式之一。第二個階段,人們開始超越民族性、民族認同的立場,調整文化民族主義與文化全球主義的關系,並向世界性、全人類文化遺產的認識轉變。第三個階段,在認識到文化中心主義的學理缺陷和實踐危害之後,多元文化主義興起。人們認識到,不管一種文化有怎樣的特質,它必然會有某些人類共享的成分。產生於不同文化和社會體制歷史中的多樣文化,是啟迪人們的思想,促進文明發展的重要源泉。

文化模式決定了各民族國家不同的發展路徑,不同的發展道路為文化多樣性所體現。文化多樣性在現代社會中彰顯為不同的現代化模式,因此不同的現代化模式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據。這種深刻歷史文化根據,體現在現存的文化遺產方面。保護文化遺產,就是鏈接本民族的發展路徑,展示自己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也就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現代化道路和文化樣式的特色所在。在中國,這就落腳在通過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展示我們社會主義特色的現代化道路與和平發展的文化底蘊。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三

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利於展示中國的科學發展觀。

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歷史文明的符號載體,是其原生時代人類活動的客觀記載,具有稀缺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文化遺產必須得到有效保護,才能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然而,為發展經濟而漠視甚至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卻屢屢發生。

《1996年人類發展 報告 》中列舉的五種“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中,無根的增長(rootless??growth,即毀滅文化,降低了人們生活質量的經濟增長)和無未來的增長(futureless growth,即造成資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經濟增長)就是對不顧文化遺產的保護而一味以犧牲環境(歷史人文環境)降低人們生活質量來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的批評。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如何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中國較早認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加強了保護和 收藏 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形成了從以文物保護為中心(後增添了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重要內容),再轉向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多層次體系。目前,中國正著力建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包括技術、法制等方面的一整套 措施 ,其宗旨在於處理好歷史與發展的關系。

文化遺產最為有價值的遺留是它的活動主體與表達方式同時存在,人們可以直觀地、統一地看到一個文化生命現象——一個活著的文化。人們可以通過與傳承者對話、交流、參與、體驗、學習等來理解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價值,從中得到真切的感受、 教育 和感悟。

“歷史精神的本質並不在於對過去事物的修復,而在於與現實生命的思維性溝通。”2這就是在理想狀況下文化遺產業的基本社會功能,也是我們必須對其真確性加以保護的意義所在。保護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為了使人類的生活更加幸福,使人類創造出更多、更高級的文明。這也是中國當前倡導科學發展觀應有之義。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文化遺產保護,就是要正確估計文化遺產自然損毀程度,正確測算環境的合理承載能力,正確評估發掘文化遺產的技術要求,有計劃地、科學合理地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使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以此具體地對外宣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可以把我們這樣的科學發展觀直觀地展示於世界。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四

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利於展示中國和諧的民族與國際關系。

文化相對穩定的存在形態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主體則是某個特定民族。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可以折射為文化關系。通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可以再現中國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從而體現中國多民族的且與國際不可分割的文化淵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榜上有名。前者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它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蒙古族長調民歌”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作為現存的跨境分布的文化形式,是中國首次與外國聯合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是中蒙兩國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目前,中亞五國已表示願意將“絲綢之路”作為聯合申報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絲綢之路”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在中國境內有4000多公里,西經南亞、中亞直達歐洲,總長達7000多公里,是溝通古代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沿著這條通道,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傳到西方,西方的數學、醫葯和天文學傳入中國。對於這樣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應該加強保護,“絲綢之路”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應是當之無愧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官員也說,對於人類有普遍意義的世界遺產應是超越國界的。

通過對外文化交流,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溝通了解與合作信任,是對外宣傳的一項重要職責。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也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項任務。幾年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開展了“感知中國”主題活動,將中國大量的優秀文化藝術、文化遺產介紹給了世界各國公眾。這其中包括中國最珍貴的文物,如樂器編鍾、青州石刻、青銅器藝術,還有中國的京劇服飾、民族服裝服飾、工藝美術等傳統藝術,以及從功夫、戲劇、音樂、舞蹈、雜技到社火等表演藝術。“少林功夫”、“雲南映象”、“內蒙古無伴奏合唱”、“歷代民族服裝服飾”等著名節目,都參加過“感知中國”主題活動。這既展示了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的傳統文化,又促進了國際對中國的進一步了解和中外友好關系的發展。

與歐洲文化歷史遺產改造的意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